一般来说,静坐依毗卢七法,即两足跏趺,两手定印,脊椎正直,颈部微俯,肩臂后张,眼觑鼻尖,舌尖抵上颚。这是身姿的要诀,然而也不必太过拘泥和强求。两足若无法双盘,单盘或叉腿而坐也是可以的,关键是背要挺直,不可佝肩偻背,东倒西歪。身直则脉直,脉直则风直,风直则心正。
在身姿端正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内心安静。如果平常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散乱中,打坐时恐怕很难坐得住,即使勉强坐下来,也是妄念纷飞,身心俱疲,所以平时要多修出离心,远离贪嗔愦闹。
上座先调整身姿,然后修习止。止,又称奢摩他,义为寂止,指心不外散,也不昏沉,一心专注于某一所缘境,了了分明,寂然不动。修习寂止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把注意力集中到眼前一个固定的物体上,一颗念珠,一粒小石子,或者是一个种子字。目标物越小越简单越好,因为那样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如果是较大的物体,或者结构繁琐,五颜六色,你的心思便会容易散乱,不自觉地要去分析、取舍。
专注的能力增强之后,可以把目标物换成佛像。佛陀、本尊、菩萨的塑像、画像都可以。慢慢熟悉,最好能达到眼前没有佛像,也能观想出来的程度。
然后再逐渐把注意力进一步集中到佛的心间,让意念停留。华觉江措活佛曾教给我一个诀窍,他说以前开法会的时候,他总是尽量坐在上师法王如意宝的正前方、能看见上师的地方,然后专注于上师心间,慢慢地,观想上师的心与自己的心融为一体,在这种状态中安住。
专注于佛像的同时,要了知此显现如梦如幻,并非笃实地存在。像彩虹一样,看上去明明有,实际上空无一物。
说到彩虹的这个比喻,我发现一些人对此存在误解,他们不知道彩虹只是用来比喻佛像的现而空,并非是说观想佛像时,也要把佛像观成彩虹那样缥缈的样子。实际上观想时,佛像是白色的就应该观成白色,红色的就观成红色,姿态、手势、冠冕、衣饰、五官等等都要鲜明、不混杂。既不像唐卡上那样是扁平的,也不要观成金制、土坯的塑像一样。要观成活生生的形象,实实在在的佛菩萨就在眼前,能跟我们交流,随时会把手伸过来为我们摩顶加持,安慰、庇护我们。这样观想才能逐渐破除对现象的执著,否则,你只观想缥缈的显现,认为那才是现而无自性,等下座后见到并不缥缈的世间万物,你还是不由自主地要生起实执。
观想时,佛菩萨的身体是透明的,这里的关键是:“透明”的重点不在于眼见的对象,而在于内心的觉知、感受,也就是说,你心里对“佛身通透明澈”有着一种确知和强烈感受,并不仅仅是说你看见佛菩萨透明的身像。
修习寂止,除了专注于某一外在物体外,也可以专注于呼吸、念头或者面前的虚空,注意力集中在鼻尖气息的出入、心中念头的生灭或者眼前的空间上。
呼吸的轻重缓急与心意密切相关。心烦意乱时,呼吸必定粗重急促;而调整呼吸,能作用于心境,呼吸变得轻稳细长,内心也会随之缓和平静。人紧张时,常以深呼吸来放松情绪,便是一个例证。
以调息的方法修寂止,只需把意念轻轻放在呼吸吐纳上,了知即可,不必刻意控制。出息知是出息,入息知是入息,息短知息短,息长知息长,息暖知暖,息冷知冷,保持觉察和专注,呼吸自然而然就会轻长,杂念也会慢慢减少。
以念头为所缘境修寂止,同样是要保持觉察和专注,对象是心中比较平和的念头。不能是太强烈、狂暴的念头,比如震怒、恐惧,这时是不适合以念为缘修寂止的,因为此时的念头力量很大,作为初学者,你觉察也好,关注也好,都止不下来,而我们的目标是寂止。
一般的念头可以用来修寂止。念起时知念起,知念起时念即灭,念灭知念灭。这里要紧的是把握这个觉知的力度。不要太重、太刻意,知道就行了,不用去判断分析,也不用作意:“一个念头生起了”、“一个念头灭了”,否则觉知本身又成为新的念头,乱上添乱。这需要自己好好去体会,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反复体会,才能明白觉知与念头的差别。
其次,你知道一个念头生起的当下,那个念头就灭了,完全不劳你费力去消除。这时,有了不可得,空荡荡的一种感觉,停在这个感觉上,直到下一个念头生起。可能对于初学者,前念已灭、后念未生的这个空档是刹那即逝,但没关系,多练习会改善的,重要的是抓住那个发现念头消失时空落落的感受,停在上面。
大家务必要警醒,做到这一步仍然是在止的阶段,那个感受远不是证悟空性。有些人打坐过程中稍稍得一点止的觉受,甚至只是发现念头消失,就以为自己是证悟了空性。见到念头自生自灭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一般人只要肯留心,都能做到。就像大家都能听到声音响起又消失,看到兔子头上没有犄角一样,你不能说你知道声音消失了,看到兔子头上没犄角,所以你见到了空性。
就算是能做到长时间一念不起,住在那个空档上,跟证悟空性也不是一回事。
止若没有观,就谈不上证悟。什么是观?观,毗钵舍那,义为胜观,指观察法性的妙慧和现见法性的无漏智慧。
心安静下来之后,如果有空性的正见和上师诀窍的引导,应该比较容易开悟。非常罕见的上等根器,一开悟或许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法华经》中龙女八岁顿悟成佛。她把自己最为宝贵的一颗宝珠供养给如来,说了一首偈子表明见地,说完立即就到南方无垢世界现身成佛。若非这等极其敏利的根器,开悟只是初步见到法性,虽说此时对空明的体验是直接的,非由言思理解、推导出来,但是这时的证悟境界还不稳定,还需好自保养,持续增上。
由止后起观,可以看出正见和明师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关于空性的正确见解,没有明师应机点拨和印证,恐怕把蒲团坐穿也生不起智慧来,因为不知要起观,也不知如何起观。
正见虽然重要,若无止的功夫,你就没有能力安住,即使有时灵光一现得到些许觉受,也是如虫食木,偶尔成文,根本不可靠。
当然,在一些罕见的例子中,弟子没有修习寂止,而直接通过上师诀窍生起胜观,见到智慧本面后再修寂止来巩固内证境界。
更多的人,连基本的寂止尚做不到,根机未成熟,而过早地接触大圆满、禅宗的见解,依文解意,或者连文字也未必懂,却好高骛远,不肯老老实实从寂止入胜观,只一心想在散乱懈怠中观修空性。胜观哪儿那么容易?
修习寂止的方法除上面讲到的外,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例举。纸上得来终觉浅,再好的方法,不去实践也是枉然。寂止是一切修法的基础。不认真想修行的也就罢了,真心想学佛法,诚心求证的人,须修寂止。
止观摄一切定(三摩地)。安住的概念相当于定,包括止、观和止观双运。
——希阿荣博堪布《透过佛法看世界》
【2011年农历十月初五讲于广东化州南山寺念佛七法会】佛在鹿野苑三转法轮,为五比丘说法,讲的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四中真谛中,第一真谛就是苦谛。我们来到人世,每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在你的生活中,或许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的长相不算好看,却会莫名给人带来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和他们相处会感到一股平静喜悦、简单纯粹的能量。同样,你的生活中或许也遇到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居士甲: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法师:初学净土者,宜以培植坚固信愿为要务。信有事信与理信二种。事信(或曰仰信)是相信二有,即《阿弥陀经》所云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8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静波法师:一点亏都不能吃的人最终会如何?“吃些亏处原无碍”,吃了点亏,有什么障碍呢?佛菩萨吃亏吃大了,释迦牟尼佛曾经有过九种灾难,有成就的修行人不也有这样或者那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13
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几乎与佛教的历史一样久远。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编者按:再过几天是清明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有很多传统习俗,当然主要还是祭奠已故亲人。原本清明节与佛教并无直接联系,但一个孝字将两者紧密相连。虽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体光老和尚禅七开示十二古代的佛教徒,现代的佛教徒,古代的佛教徒他在心地上聪明、有智慧,现在的佛教徒在外边聪明,能说能讲,所得的受益跟古代不同。古代得受益是实际的,现在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7
如何灭堕胎罪问:《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上说,堕胎是罪业极大的杀生罪,果报也重。您写的《现代因果实录》里为何没有这方面的实例?答:做流产(堕胎)是夫妻间的杀生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07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这个你就不要着相,要因机施教,在名句上不要执着,那就是辩才,因机施教就叫辩才。懂文学的人来问,你要跟他说内行话,要通达文学;一个做生意的人来问,你要有商业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惟贤法师答:静坐中保持静心,保持真实心,保持如来心,这样就可以起观。以静心、如来心摄持一切,那就小中有大,大中有小,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众人即我,我即众人,空间、时间、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佛教讲修行的道路,离不开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呢?一、信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只占百分之十,是少数。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理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我们不怀疑了。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人衰老得很快,有人衰老得很慢,什么原因?古人有句话说「忧能使人老」。忧虑就是烦恼,有忧虑的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如何发起大悲心?观六道众生受苦如亲人想!大悲心等5种发心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薄伽梵告慈氏菩萨摩诃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为有情修大乘行。欲度有情置大涅槃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01
为了区分品质高低,沉香经常被划分成多个等级,这是在市场中沉香较难以辨别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分级杂乱,甚至不同品类之间也有很大差异。那么,常见的分
沉香知识时间:2024-12-21
弟子:如何能在每个当下、在在处处都能直入解脱境?上师:时时都能说是“解脱处”,就是进入到一个“很平静的状态”,你首先在座上要多下些功夫。这两天也有很多人都在问:
文殊花开时间:2024-12-19
观音是爱与慈悲的化身。我们的内在已经具备了爱与慈悲的种子─爱自己以及他人!爱与慈悲之种的反面就是仇恨之种,如果我们要对两者加以区分的话,可以说仇恨是破坏性的,而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7
如何诵经 梦参你若是读《普门品》,《普门品》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功德,赞叹观世音菩萨说,你遇到什么灾难,只要一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能救苦救难。经文上是这样说,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7
黄念祖: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问: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 黄老答:现在念佛散乱,这也是必然的。这个不要怕,夏老师有两句诗:“任他妄想纷飞,听我念佛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8
如何发起愿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的愿望。对凡夫来说,这一愿望并不容易生起。可以说,我们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愿望。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从未帮助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痛苦,有身体上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痛苦。所以我们要给人体贴的爱和关心,因为你所散发出的关怀和喜乐会带给身处痛苦之中的人极大的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我们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为了赌博自杀或家庭破碎的事,却时有所闻。谈恋爱卿卿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信众:阿弥陀佛!师父您好。就是我想问一下,每年过年我会念《地藏经》,念到清明这段时间,念几十遍回向给我去世的亲人。今年就是前天念到四十九遍,我听说念完《地藏经》还要有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1-27
护持三宝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定位要准确。居士要把自己放在护持位上,恭恭敬敬的对待三宝,尽心尽力的做好该做的一切。三宝给了我们成就的机会,给了我们因缘,是我们的福田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4
第四章 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继续我们的故事,现在要回来看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㈠在他来到十字路口之后,他去了哪里?如前述,当两个沙门分手时,大地被他们的出离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14
弘一法师:如何改习惯?吾人因多生以来之夙习,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环境之熏染,而自然现于身口者,名曰习惯。习惯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对于不善之习惯,而略称之曰习惯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2
经言:人之谤我也,出初一字时,后字未生;出后一字时,初字已灭。是乃风气鼓动,全无真实。若因此发嗔,则鹊噪鸦鸣,皆应发嗔矣!其说甚妙。而或谓: 设彼作为谤书,则一览之下,字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9
从前有位虔诚的佛弟子,每天都从自己的花园里摘来鲜花用以供佛,法师见了,非常欣喜地告诉她,常常用香花供佛的人,来世会有庄严的相貌。这位佛弟子听了也很欢喜,她说: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请看世尊往昔是如何放生救生的 金光明经卷第四流水长者子品第十六 佛告树神。尔时流水长者子。于天自在光王国内。治一切众生无量苦患已。令其身体平复如本。受诸快乐。以
戒杀放生时间:2024-11-05
修证篇凡静坐,不拘全跏半跏,随便而坐,平直其身,纵任其体,散诞四肢,布置骨解,当令关节相应,不倚不曲,解衣缓带,辄有不安,微动取便,务使调适,初时从动入静,身中气或未平,举舌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4
第三章静坐与生理的关系第一节神经静坐能影响全部生理,外而五官四肢,内而五脏六腑,殆没有一处没有关系;然这里不是讲生理学,未便一一列举,只可就极有关系的神经、血液、呼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4
首先,你必须认清一点,香道不是香薰,不是买一盒你最喜欢的香水或精油来熏房子的,香道是品尝各种天然香木发出的香味的变化的。所以只要是沉檀原味香,都是可以值得买来慢
香道道具时间:2024-11-02
单品香要选择用料纯正,不含化学粘合剂等化学成份的为好。真正的天然单品香在燃烧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香气,不使用亮丽的色彩(染料中含有甲醛)。从传统香品制作工艺及功效
香道培训时间:2024-10-27
五欲把灵魂弄丢了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世人都迷于财色名食睡,岂知那是地狱五条根。第一是嗜财如命,刚才已讲过。第二是好色。在很多家庭里,丈夫有不少女朋友,妻子也结交很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7
香道,亦如茶道般,有一套繁琐的工具与礼节。其实,焚香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如果进入欣赏的层次,甚或成为纯粹的艺术,就会变得严肃起来。繁复的香道仪式不仅成为了一门艺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0-21
觅善知识,得有缘!你若想希望什么样才算是善知识?佛在世的时候,以佛所说的历来因缘,一个字,自己不认识,问到别人,别人跟我说,这就是善知识;一件事我自己不明了,别人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0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问题】顶礼嘎玛仁波切!请活佛开示,从佛法因果角度来看,应该如何理解犯太岁和本命年?【嘎玛仁波切答】总体来讲,犯太岁、伤太岁等,是依照道教的说法。藏传佛教里面,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6
问:三灾到时,天地亦坏,唯四禅天不坏。此时四禅天以下至阿鼻地狱之灵魂如何。范古农答:火灾坏初禅,水灾坏二禅,风灾坏三禅。此火水风三灾,仍自心三毒所感,不从外来。到此之时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7
我们去访问基督教所办的社会慈善福利机构,他们照顾乐龄老人、孤儿,这个功德很大。在佛法来说,如果着相,做这些慈善事业是修三界的福报;如果离相修善,就是无量功德。功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5
你有心想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要放在心上,老老实实一心念佛就行了。如果念佛,还想学这个,还想学那个,你就放不下了。特别是世间最关紧要的,就是是非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5
在学佛之后。很多道友总感觉自己所学的不够。了解的不够透彻。经典看的不够丰富。以念经来说,念一部经嫌少,念两部经又嫌太长,听说《华严经》最圆满,就只念《华严经》。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4
如何拥有幸福的婚姻问:现代人如何拥有幸福的婚姻?大安法师答:首先,夫妻要有共识,爱与慈悲是幸福的能源。耕云先生言:什么是幸福的能源?就是爱与慈悲。爱也是道德的源泉。《
情感世界时间:2024-09-16
1 有个同修在没有学佛之前,曾经堕过几次胎;学了佛之后,知道忏悔,天天念经回向给这些被她杀害的胎儿,希望能化解怨结。但是,其中一个对她一直不谅解,使她感到非常痛苦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4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如何多情又不留遗恨?清代的书画家中,才艺与品格可圈可点的就属赵之谦,是颇为令人尊重的一位。年少时由于家逢巨变,一时间顿入穷困之境,所以只有靠煮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07
茶,解渴之物;茶,禅茶一味。饮茶的经历与心境,有相似也有不同。茶中的六种境界,是在境里还是境外,心中自有答案!境外凡开始喝茶时,茶味都是一个样苦的。茶味单一,味
行业资讯时间:2024-09-05
佛教认为一切有情众生所遇到的顺逆境界等,皆离不开“因缘果报”的支配,《三世因果偈》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们的命运是随着业力的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09-04
放下心中的执着点其实求学问是一个放下的过程,放下很多的执着点,心里就没有罣碍。心里一没有罣碍,心清净了,就长智慧。假如每一天罣碍的是想吃些什么,想穿些什么,想玩些什么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