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成都肉身菩萨“石经祖师”传奇

佛教故事 2016-11-28

成都石经寺

说起楚山大师,除了对蜀中禅教有一定研究的人,可能没几个知道他是谁。但只要你一提“石经祖师”的大名,则几乎所有的老成都人都能说出个一二来:这可是肉身菩萨坐道场哦!在1949年以前,每到初一十五或者传统节日,成都地区的善男信女们就会蜂拥而至,到石经祖师那里去烧香许愿,祈福增寿。也许缘于石经祖师是“肉身菩萨”之故吧,人们凡有所愿,皆能有求必应,于是,不论远近,前来烧香拜佛者,可谓趋之若鸷。近代成都的大作家李-人,就曾在他著名的小说《死水微澜》里,生动地描述过石经寺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香火盛况。

这位被民间百姓尊为“石经祖师”的楚山绍琦禅师,系明代四川最著名的高僧。他于临济宗明悟无际禅师处开悟得法后,出川云游于江浙、吴楚之间多年,并入住天柱、匡庐等大丛林,说法如云似雨,禅风远播四方,名重一时。50岁时,禅师取道江苏返蜀,应蜀王之邀主持灵音寺(即今之石经寺),并以其独特的禅风开创了著名的绍琦禅派,使明代中后期的四川各大丛林,几乎都是绍琦一派的传承。

楚山大师因其禅功高卓,德业深广,被朝廷敕封为“荆壁禅师”,更被明英宗尊为“国师”。楚山禅师于69岁时圆寂,三年之后,肉身不坏。其弟子遵师遗嘱,将其全身漆金后供奉于丹崖祖师殿内,成为蜀中佛教寺庙中罕见的“肉身菩萨”。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简州牧宋思仁游寺有感,赠石刻《金刚经》一部,此寺因之更名石经寺。到了民国时期,能海上师从西藏求法归来,在近慈寺设立了藏传格鲁派嫡传汉区的第一个密宗道场。1983年和1984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赵朴初先生,两次亲临石经寺,并按班禅大师之意,将能海上师从西藏学成后回汉区开创的第一个黄密根本道场,由近慈寺移设至石经寺。

楚山绍琦禅师和石经寺的这一段史料,笔者早已多加留意,并且熟稔于胸。在一次参礼石经寺后,笔者曾写有一诗,录之作为本篇的结束——

礼楚山和尚真身

扫尽尘劳五百年,真形缘何到今天?

澡雪有迹非落草,饮冰无痕自禅源。

荆壁豁开不二门,丹崖坐断生死关。

龙泉有水接吴楚,不尽心灯传人间。

成都石经寺简介:

出成都市往东,沿成渝公路前行三十七公里,就来到一座著名古刹——石经寺。石经寺紧临成渝公路,座落在龙泉山脉中段,成天山东麓,隐没在一片绿树翠柏之中,雄伟挺拔,气势恢宏。

石经寺历史悠久,始建于东汉末年(约220年前后)。相传最初是官宦的家庙。蜀汉时期(221—263)为西蜀名将赵子龙所承袭,名为“灵音寺”。唐朝时成为佛教道场,贞观年间建成大雄宝殿,奠定了现在石经寺的格局。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著名高僧楚山大师应蜀王之邀驻锡灵音寺期间,出资增修了佛像,修建了罗汉堂、东岳殿、观音殿、燃灯殿、娘娘殿等各殿堂,改名为天成寺。因楚山大师德高望重,遂被朝廷册封为荆壁禅师。又因楚山大师经常泛舟奔赴两湖、江、浙一带讲经弘法,与道友唱和诗词,天成寺亦随之名扬海内,成为川西佛教五大丛林之一。楚山大师被天成寺尊为祖师。大师圆寂后,该寺僧众在寺后的丹崖处修建了一个石洞祖师殿,供奉楚山大师肉身,直至“***”前。可惜“***”中大师肉身毁于一旦。到了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简州牧宋思仁游天成寺有感,出资用石板30块刻成《金刚经》、《心经》各一部赠给天成寺,成为该寺的镇山之宝,遂改名为“石经寺”。可惜原存石刻经板现仅存一块,即第二十八块石经板,其余均在“***”中毁坏、遗失。落实政策后,又将石经重新复制补齐,又成为该寺之宝。在清代,石经寺经过乾隆、嘉庆年间数次大的修缮,形成今天寺院的规模。

近代以降,由于军阀混战,社会***,民不聊生,石经寺的香火也日渐衰落。1949年前后已没有僧人住持,香火中断三十余年,直到1985年重新开放。有幸的是当地乡政府和供销社等设在这里,“***”前四川省档案馆又迁入石经寺,使该寺的建筑不但能保存下来,而且还得到某些程度的维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落实宗教政策,石经寺的重辉才有了转机。1985年把石经寺恢复为供奉宗喀巴大师的密宗金刚道场,还有一段殊胜因缘。

能海上师从西藏学成回川后,在成都近慈寺开创了第一座密宗根本道场。“***”期间,近慈寺被工厂占用,改建了厂房,已面貌全非,无法退回作寺院使用。为了恢复近慈寺的密宗道场,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两次亲临石经寺视察,决定将近慈寺迁入石经寺内。从而使石经寺这座断了几十年香火的古刹,成为落实宗教政策中代替近慈寺的第一座金刚道场,从而重放光辉。

石经寺从1985年移交给佛教界以后,由占用近慈寺的工厂补偿十万元用于维修。八年时间内,该寺两序大众在贞意方丈率领下,省吃俭用,自力更生,没有要国家一分钱,累计投资200余万元,新建宗喀巴大师殿、藏经楼,维修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堂、三圣殿等,建成了南北配房及服务设施,开办了佛经流通处、素餐馆等。近年来该寺香客、游人逐年增多,1993年来客已达二十余万人次,为弘法利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石经寺占地二百余亩,在一片茂密的山林簇拥掩映之中。寺院座西朝东,中轴线各座建筑皆依山顺势梯次上升,主要建筑有照壁、山门、天王殿、韦驮殿、塔林、大雄宝殿、三圣殿、毗卢殿、祖师殿、方丈院、宗喀巴大师殿、藏经楼、五观堂等,布局疏密得体,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素有“遥望石经半天紫”的神奇景观。

石经寺院内古树很多,大雄宝殿前有一棵千年的罗汉松,经过了千年的风风雨雨,目前随该寺的重辉而名播海内外,相传该松是后周显德年间(954—959)所植。大雄宝殿北侧矗立着两棵古银杏树,相传是唐代贞观年间所植,比大雄宝殿建殿时间略早,今日已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果实累累。

石经寺原存的佛像、经书早已毁坏,现供奉的佛像都是开放后重新请来供奉的。大雄宝殿的玉佛像,神态慈祥,面对芸芸众生;宗喀巴大师像是铜质,神态慈悲、庄严。大师殿两边墙壁上供奉着藏传佛教的罗汉画像,画工精细,造型生动,神态自然,栩栩如生。

藏经楼上珍藏着台湾高僧明三法师及三宝弟子捐赠的《中华大藏经》一部,一百巨册,成为该寺的镇山之宝。

石经寺现有30余位僧众,都习修藏密,丛林制度建立起来,如法如律。年轻僧人占多数,其中有不少文化程度较高,信仰虔诚,有相当的佛学根基者。证明石经寺作为汉区第一座密藏金刚道场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与生机。

更新于:2016-11-28 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