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导师的济世情怀

菩提书院 2017-02-21

《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我的出家生活》《并非名僧的高僧》三篇文章均出自《坐看云起》济群法师访谈录。墨绿色封皮,汪洋沙滩戈壁上济群法师端详坐在一艘看似陈旧的废弃木船上,给人一种宁静,与尘世无埃的度世情怀。

其实,读完这些故事,我首先感觉到是一个传法者对世人的寄托和慈悲等待之心。我们都知道释尊涅槃后,佛法的传播经历了起起伏伏,修行证悟者递减,终至末法。但是末法的究竟是指人而不是法,只有末的人,没有末的法,这取决于僧团的建设和信众的信仰。我用一个母亲的角色来感受,法师对待众生就像母亲对待孩子,期待我们能遇到真正的智慧,远离无明带来的自伤,有什么无奈是能比得过母亲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因为没有得到智慧而做出一种错误的选择,并且一世一世轮回不断地接受着痛苦和烦恼呢?

读着导师的故事,我常常感到伤感和喜悦并存。伤感是因为觉得智慧道路上的艰辛与孤独,喜悦的是修学佛法才能明白佛法的智慧带来的欢愉。这期法义同样让我受益到了很多很多的内容。例如我明白了高僧是具有戒定慧和慈悲之心的,名僧是世俗化的概念。明白了我们应该如何去做,首先是听闻正法,接受认同佛法,其次是用这个正见重新认识人生,最后通过戒定慧的修行,彻底消除烦恼,了生死解脱轮回,自利利他。

当读到法师的出家因缘、成长经历以及弘扬佛法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那个年代发生的那些事情,是物质极度匮乏精神极度纯真的时代吧。因为,我从导师的文字中感受到了,顺其自然的归宿和善知识的因缘。这些经历我接受吗?如果是我,我会如何?我为什么会接受?然后,我又如何把这种体验运用到自己的身上?我静静地思考着…… ?

我从生下来,就在世俗的环境之中,被渲染的人生,仿佛是一个一个的刻板,模具相同只是样子不同。孩子期间懂礼貌,学会看大人的眼色,逐步放弃了自己的性格和爱好,一层层的脱皮般朝着大人的“正确方式”学习,之后开始和同龄人竞争,只为了得到胜利,证明自己的学习记忆等能力是否符合某某三六九等的学校要求。再之后,我们已经没有多少自我和快乐了,终于被染缸同化一些了,开始追求着所谓有所为的成功,为了一张张纸币,比较着他人的幸福和拥有,苦恼着自己的永远不公平。终于一天,我们结婚了,找到了“幸福”的开端,以为离开了别人掌控的天空,自己可以自由了,却被套上了新的枷锁,我们终究逃不开那个模具,同时又让下一代继续我们的样子……

而导师的生活呢,从生下的环境就是接近真理的探索,接近佛法,走向佛法,机缘遇见好的上师,虽然吃过很多苦,可是品读导师的文字,一点看不出导师的在意,只能感觉到平和,一切因缘因果,一切就是存在的消失,消失中的新启。

三篇文章,不仅是介绍一直以来传承给我们智慧的导师,同时也是告诉我们,一个人,一个修行之人,一个高僧,一个传法济世情怀的大德法师,他终生将自己当作一把钥匙,不停开启每个人的智慧之门。我们遇见了就要珍惜,好好地对待自己的人生问题,让自己智慧、慈悲增长起。

让我们,渐渐地放下,去除黏着,接受智慧,共同走向佛法的国度。

更新于:2017-02-21 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