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中国在地理上虽然同属于亚洲大陆,但被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相阻隔,因而是两个完全异质的文化形态。后来随着横贯中亚细亚的交通路线的开辟,这两种相隔离的文化开始交流。佛教初传中国,起先并无太大影响,在一段时间里,甚至被人视为黄老神仙方术的一种,仅限于在皇室贵族阶层流行。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历代祖师的弘传,佛教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势力并走向独立。至隋唐时,佛教趋于鼎盛,寺院林立,僧才济济,佛教经济发达,文化空前繁荣。特别是天台、华严和禅宗等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创立,标志着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完成。入宋以后,乃至元明清,虽说佛教作为一个整体文化形态渐趋衰微,但其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渗透力却在加强。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大变动,佛教也得以再复兴,特别是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提出,使传统佛教在新的形势下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佛教在中国流传的两千年历史清晰地凸现出这样的特征:在经历了初传、冲突、吸收、适应、融汇等漫长的文化整合后,它已深深地溶入中国传统社会之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儒、道两教一起,成为支撑着中国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一种外来文化传到另外一种文化环境中,往往需要适应原有文化的某些特性以求生存。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释迦之教义……与吾国传统之学说,存在之制度,无一不相冲突。输入之后,若久不变易,则决难保持。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 可以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从义理构成、制度管理以及信仰型态均有较大变化,其中菩萨信仰的普遍流行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由此也建立了中国化的佛教信仰体系。
汉传佛教主要弘传大乘佛教思想。大乘佛教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菩萨思想,即反对离群索居,个体解脱,而提倡积极参与社会,救度众生。所谓“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大乘佛教的口号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所以修行不再限于个人的解脱,而是要自觉觉人、自立立他。个体的解脱必须与众生的解脱相联系,如《维摩诘经》所说:“众生病则我病”。菩萨道正是基于大乘佛教慈悲喜舍的核心理念与“勿忘世上苦人多”的社会关怀。
在信仰修证上,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改变小乘佛教的一佛崇拜,认为十方世界有无量佛,释迦牟尼佛只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佛,过去世界有燃灯佛、未来世界还有弥勒佛,东方净土琉璃世界有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等。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扩大了成佛的范围。然而修成佛道,历经多劫,在此千里迢迢的修行路上,毅力是对一般修行者的一大考验。所以中国佛教在力求简化修行程序,将成佛回归自心的改造过程中,为保留信仰特质,在佛之外,又塑造了众多可亲可敬的菩萨。这些菩萨不像佛陀那样高坐莲台,俯视匍匐于地的众生,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而是就生活于民众生活之中,倾听民生疾苦,为百姓分忧解难。由此也形成中国佛教特有的菩萨崇拜,构筑了中国佛教信仰大厦。
峨嵋山(资料图)
在中国佛教传统信仰观念中有四大名山之说,四大名山即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了中国佛教的特质。明清之后,“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的说法一直在民间盛传。
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是梵语音译,意译为妙德、妙祥、妙吉祥。文殊菩萨是般若智慧的象征,与普贤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经典中常说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诸佛之母,众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道,佛陀非智慧不能出现世间。
峨眉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普贤菩萨的梵文名称是“三曼多跋陀罗”,尊号是“大行普贤”,是菩萨最高行门的代表。经中说菩萨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而且纯一妙善,所以称作普贤。普贤菩萨,位居等觉,证同于佛。将来成佛,名智刚吼自在相王佛,今示现菩萨身,为诸佛长子,得三昧自在,主一切佛的理德、行德,与般若自在的文殊菩萨智德、证德相对。同辅释迦牟尼佛于娑婆世界,教化众生,为释尊的得力助手。文殊菩萨驾狮子侍佛左方,普贤菩萨乘白象侍佛右方,显示佛的理智合一,行证相应,般若与三昧相即。华严海会,由释尊的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及文殊、普贤,一佛二菩萨,共称华严三圣。我们常见的普贤菩萨像,大多是头戴宝冠,身披彩衣,手持莲花,华上置经,面如满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
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菩萨观世音度化众生种种苦难,随时随处,应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予以救济。凡是遇到危难的人,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菩萨便会即时观其音声前往解救。观音菩萨多被塑画成女性形像,就像一位慈母,以此来表现菩萨的慈悲。菩萨本无男女相的分别,而是为了度化众生,因此在很多观音菩萨的感应故事里,菩萨大多以女身示现,这是众生对无私之爱祈求的感应,是观音菩萨慈爱的象征,也是菩萨形像多是女性的原因。
九华山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弥勒佛降生前的无佛之世,地藏菩萨将留在世间,以普济众生,包括地狱中的饿鬼、畜牲与其它众生。并发大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最终“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成为地藏菩萨的精神表征。其实地狱在佛教中也是一种表法,表世间最苦之处,所以凡是至极苦难之处,都是地藏菩萨救度众生的场所。关于地藏菩萨的故事,相传唐朝新罗国王族出身的僧人金乔觉,在玄宗时泛舟渡海来到中国。当他经过安徽池阳时,见九华山峰峦起伏,林木蓊郁,是修道的好处所,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并得到当时山主闵公的护持。闵公之子又跟随他出家,法名道明,后来闵公又礼其子道明和尚为师出家。数十年后,金乔觉以九十九岁高龄示寂,肉身不坏,全身入塔。因为他生前笃行地藏菩萨的行愿,所以后人便把他当做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来尊敬。我们常见的地藏菩萨圣像有许多种,一般广为流传的是“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形”的出家人形像,左手持如意宝珠,右手执锡杖,或坐或立于莲花上,有些圣像头戴五方帽,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地藏菩萨法相。
以上四位菩萨在中国民众信仰圈中地位极为崇高,除在四大名山供奉外,一般比较大的寺院道场也都会供奉。四大菩萨已经成为中国人佛教信仰的象征。
普贤菩萨(资料图)
大行菩萨称普贤,重重愿海浩无边。端严示坐六牙象,智慧化生七宝莲。一切三昧皆自在,本来妙德尽周圆。宝威来赞娑婆化,灵威神通震大千。我们习惯上说般若是诸佛之母,众生修行以求智慧解脱,而龙树菩萨更认为慈悲是智慧的根本:“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祖母。菩萨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故得作佛。” 所以,生起大悲心是菩萨成就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佛教里,普贤菩萨被称为“十大愿王”,所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就是发菩提心的最好说明。无边的愿行昭示着普贤菩萨的殊胜之处,修持法门中,信、愿、行是成就佛道的基础,修行的次第也称为信、解、行、证,可见“行”在佛法中所占的地位。菩萨的愿有总愿与别愿之分,总愿就是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而别愿是因菩萨发心之不同而有所区别,如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发有四十八愿,药师佛发有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发有十大愿。但无论愿之大小,或自修,或利他,必须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粉身碎骨,在所不计,行不达愿,终不移改。菩萨的行愿就是行菩萨道。菩萨行具体构成的内容主要有“六度”和“四摄”,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救度众生为己任。
菩萨行的宗教学意义就在于,将一己之救赎与整个众生的救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所以,只有利他才能自利,将小我化为大我,这就是菩萨以救度众生为自救的辩证目的,就是佛教事事无常的世界观和慈悲喜舍的人生观的具体实践,这也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
道贵践行,说食不饱。佛教的修持主要体现为信受奉行,所谓“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如来果,是佛法的真义,世尊的本怀。每一个学佛者,都应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本著弘大的誓愿,策励深广的行为,利益无边众生,服务广大社会,朝夕以弘法为家务,终生以利生为事业。从积极利益众生,服务社会的利他行为中,完成自利的功德。
法海寺壁画 普贤菩萨(资料图)
普贤菩萨所说的十种广大行愿,其德目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1.礼敬诸佛
以清净恭敬的身心,礼尽十方三世诸佛。《普贤行愿品》说:“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人能遍礼十方过去,以及现在一切诸佛,当然是信仰佛的智慧,景仰佛的德行,对诸佛的教化,欢喜奉行,自然可改变身心,止恶行善,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礼敬既可以折服贡高我慢心,“低头一拜,罪灭恒沙。”又可以协调人际关系,相互尊重。
2.称赞如来
如来,是佛十号之一。普贤菩萨于十方三世诸佛前:“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因为称赞佛的功德,能启发人的心智,能激发人的菩提心,能鼓励人向佛学习。这就是佛教常说的“赞叹功德”。
3.广修供养
不但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且包括十方法界一切众生;不仅以内外财宝布施,还能以法布施。无论财施、法施,皆尽空遍法界;无论能供所供,皆广大无比。学佛人能学普贤菩萨,以财法二施,广修供养,财供养供给一切众生资身之具,解决民生艰苦,物质困乏;法供养充实人精神空虚,解除人心灵饥渴。广修供养的行为,确能利益众生,觉悟群迷,造福社会。《普贤行愿品》说:“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4.忏悔业障
梵文忏摩,意译乞谅,宽恕。华文悔过,是悔悟既往的过失,誓必策进将来。梵华合言,名为忏悔。业是业力,人之身口意三业,所作一切犯罪行为,能障碍圣道,谓之业障。“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人非圣贤,熟能无过?若能诚心忏悔,改往修来,使人改过自新,反迷为悟,灭罪生福,离苦得乐。忏悔是所有宗教都有的一种意识与仪式,忏悔意识是人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与评判,这一自觉意识对人心灵的净化有着重大意义。
5.随喜功德
随是随顺,喜是欢喜,恶尽言功,善满言德。功德分为有漏功德与无漏功德,世间一切慈善救济的福利设施,有扶危济困之功,有增长福禄之德,名有漏功德。而出世间进修四谛十二因缘等法门,有断烦恼了生死之功,有证我空真如之德。大乘菩萨更广修六度万行,有自利利他之功,有成就菩提道法之德,这是无漏功德。普贤菩萨,为饶益众生,教人以随喜功德,无论是凡是圣,不管有漏无漏,世出世间,一切功德,悉皆随喜。对于利他善事,皆以身业协助,以口业赞美,以意业随喜。
6.请转法轮
请是请求,转是转动,轮是譬喻。因为轮有转动之功,有摧碎障碍之德。用以譬喻佛说法,有令人转恶向善,转凡成圣之功,有摧毁烦恼,粉碎生死之德。所以凡学佛者,皆应殷勤劝请,诸佛菩萨,以及一切善知识,转大法轮,以利己利人。
7.请佛住世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无住与不住。唯佛应身,应世间根机,转大法轮,决众疑难。因缘聚会时,佛非生而生,非住而住;若化缘已尽,佛住世无益,即示现入灭。学佛者自当发愿请佛住世,请转法轮,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长养善根,速证菩提。
8.常随佛学
《华严经》中言:“我愿常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佛是三界导师,常随佛学,就是要学佛的智慧,学佛的慈悲,学佛的愿行,转迷成悟,共证菩提。
9.恒顺众生
恒是永恒,顺是随顺。因为随顺众生,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基础。“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顺众生就是顺佛,众生生欢喜,诸佛也必定欢喜。原因何在?就因为佛与众生同心同体,所以叫“同体大悲”。常随佛学,是正确的自利;恒顺众生,是纯正的利他。学佛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从常随佛学正确的自利中,策动恒顺众生纯正利他的行为;再从利他的行为中,完成自利的功德。如是自利兼他,自济济人,以达到学佛之目的,完成救世救人的愿望。
10.普皆回向
回是回转,向是趋向,将自己历劫所修自利利他功德,回转趋向所期望之目的,名为回向。真正发菩提心的菩萨,广修六度诸波罗密,目的非为个人利益,反而将个人所修的功德利益,回向众生,愿与法界有情,共同分享个人的成就,名回自向他,亦即回向众生。如《普贤行愿品》所说:“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华严经》中说:“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随诸众生心所欲,示现普身等一切,普贤安住诸大愿,获此无量神通力。” 普贤菩萨身如虚空,无所不在。《华严经》还说“虽知法界,无有边际,而知一切种种异相;起大悲心,度诸众生,尽未来际,无有疲厌,是则说名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代表着一种度众的精神,一腔救世的情怀,一份普济的慈悲。所以普贤菩萨的精神就是慈悲喜舍,就是六度、四摄,普贤行愿代表了中国佛教的根本宗旨。普贤菩萨行愿无穷,分身尘刹,随缘教化众生,处处普贤处处有,所谓“青山何处不道场。”近代印光大师曾有赞偈:
菩萨慈悲不可陈,圣凡悉使证圆因。
一心不住超诸位,十愿导归继能仁。
三乘咸令契果觉,群萌速得脱烦尘。
恪遵大士清明诲,决定即生达本真。
普贤行愿深,劝发菩提大心。三贤十地诸圣伦,令见弥陀尊。十大愿王若遵循,利益非佛莫陈。果觉因心相符泯,证清净法身。
三十五、地藏菩萨神通力感应录顾居士今(八○)年夏九华朝山归来,百感交集。一日,定中念及在肉身殿前曾一再叩请本尊地藏菩萨摩诃萨加持弟子能心生正念,永不退转,发挥所长
地藏菩萨灵感记时间:2024-11-19
◎梦参老和尚《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我们先讲个故事,在藏经中,有一个印度人,捡了一朵花,花是金黄色的,很庄严。他想先插到他脑壳上庄严一下,后来一想这个脑壳是无常的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8
黄柏霖:讲佛典故事化解老菩萨心结我以前在讲佛典故事给老菩萨听的时候,有一个老菩萨,她在做资源回收,她讲给我听,她说她儿子非常地不孝,要夺她的财产,还逼她把房地产
悟性时光时间:2024-11-16
慈云忏主净土文慈云忏主净土文又称小净土文,为宋朝慈云忏主遵式法师所作。 原文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 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4-11-06
凡眼不识菩萨有一个名叫迦罗越的人,一心一意想见文殊菩萨,却总无法如愿。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法子,就是广行布施,设宴供养沙门,并且在会场正中央,设了个高高的座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1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0-22
权巧现化影应十方◎梦参老和尚《占察善恶业报经》讲记【此善男子发心已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萨婆若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2
导读地藏菩萨跟娑婆世界众生因缘甚深,能度脱三涂众生的苦难,末法时代,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障碍很多,念地藏菩萨就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梦参老和尚圆满讲过“地藏三经”,弘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法尊法师与普化寺温金玉在亲近佛法的同道善友中, 恐怕很少会有人不知道法尊法师的英名。法师乃着名佛学家, 数十年间游心法海, 口不绝吟于三藏之言, 手不停披于五乘之编。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0
达真堪布:对菩萨生恶念果报原来是那么可怕假设任何众生对这样慷慨布施的施主菩萨生恶心,不要说亲自伤害,仅仅生起了一个恶念,就要堕入恶趣。生起多少刹那的恶念,就要堕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0-20
发起序译文那时,尊者舍利弗在闲静处寻思:什么样的正等正觉修净行,佛法能久住?什么样的正等正觉修净行,佛法不久住?此时,舍利弗从静处起来,整理一下衣服,来到世尊的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二十六 妙音菩萨来往品---妙音菩萨品药王本事依宿王华三昧而起,因地行相也。本品所依三昧,同源异流;乃据一切种智开敷为妙相,果地净用也。若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0
问:或问关公圣人,何以与韦驮并侍于弥勒菩萨左右。又传关公继任玉帝,究有实据否。范古农答:关公之神,曾受戒于智者大师,以护法为责任。故寺中供之为伽蓝神。并无与韦驮侍弥勒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7
这位大神既称菩萨,又是佛,几度现身红尘道场开示众生这位大神既称菩萨,又是佛,几度现身红尘道场开示众生 | 文 三只眼读史弥勒佛的道场在梵净山,此山有“天下众名岳之宗
金玉良言时间:2024-10-02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咒诅诸毒药 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 还着于本人“咒诅诸毒药”:咒,就是念的咒。诅,也就是咒的意思。咒诅,就好像讲《楞严经》时,不有蜾蠃?那蜾蠃抢那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30
文:梦参长老昨天我们讲菩萨度众生不见众生相。为什么?说我们发三藐三菩提心,帮助一切众生,让他消业障得福德,那这些个帮助别人或者度别人没有一个我相,意思是说我没有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6
普贤菩萨与峨眉山韩廷杰普贤菩萨是佛教传说中四大菩萨之一,道场在四川省峨眉山,每年香火不断,游人也络绎不绝。为什么普贤有这样大的名气?他和峨眉山又为什么会有这样密切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5
敦煌 中唐 第159窟南侧 阿难、菩萨此为吐蕃时期彩塑中的精品。阿难是一个虔心侍立的小和尚。菩萨身体S形,面相丰腴而略方,两眼角上翘,服饰彩绘精致细腻。天王盔甲式样大
敦煌雕塑时间:2024-09-14
大智,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表智,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他洞察纷繁世理,善于引导教化,不仅指引着芸芸众生,而且还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12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唯,然,世尊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6
(六)为什么《金刚经》只列了千二百五十大比丘而没有列菩萨?这个问题,是我读《金刚经》时所产生的,我们都知道,《金刚经》是一部大乘经典,而大乘经典都是以菩萨为听法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3
第五章:授记在须弥陀隐士成就了圣洁的修行和证得八定与五种神通之后,世上出现了三界之尊的燃灯佛(Buddha Dipavkara)。三十二瑞相(例如一万个世界震动)在燃灯佛出现的四个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2
第六篇:什么是波罗蜜的基本条件?简短的说,它们是:一、 至上愿(abhinihara);二、 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三、 四佛地(Buddhabhumi);四、 十六种内心气质(ajjhasaya);五、 省察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2
第八篇:什么是净化波罗蜜的因素?对于这个问题:「什么是净化波罗蜜的因素?」,它的答案是:不被渴爱、我慢与邪见污染破坏,以及(有如上述的)无分别心是净化波罗蜜的因素。因此,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1
为什么抱着烦恼不放?很多时候,我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耿耿于怀,其实就是抱着无益的烦恼不放。也许,昨天你跟同事吵了一架,心中一直忿忿不平,再想到这个人以前对你的所作
佛答时间:2024-08-18
根据《乾隆大藏经》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200部,刘宋居士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原藏影印本校正注音。栴檀居士恭诵。句读、注音及诵经音频仅供参考
仁慧草堂时间:2024-08-18
根据《永乐北藏》大乘经五大部外单译经第0441部,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等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原藏影印校正注音。栴檀居士恭诵。句读、注音及诵经
仁慧草堂时间:2024-08-18
第八卷 第四章 菩萨十地、等觉、妙觉《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净极明生名发光
楞严经感应时间:2024-08-17
在寺院经常会听到“祈愿佛菩萨加持,请师父加持”,也会见到有善信把一些佛珠、法器等,请师父诵咒诵经,希望这个法器、佛珠等,能被赋予更加不可思议的、能给自己带来好处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08-09
na mo a mi tuo fo南 無 阿 彌 陀 佛罗汉有住胎之昏,菩萨有隔阴之迷节选自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我们人修道,其他的法门都是有一种不安全的情形,也就因为没有人保险。好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08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阿难:佛又叫一声,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起惑、造业、受报,堕地狱的这一切众生,都是他自己所造的业所感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06
静波法师:真正的发财秘诀并非求观音菩萨而是靠这四个字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是我自己的君王。”出家人是不容易的,这种孤独往往成就我们。太热
禅理故事时间:2024-08-05
地藏王菩萨对我们天高地厚的恩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但于佛法中所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或毫发许。我渐度脱。使获大利。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05
八、显益1、三十三身(圣身)【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前面的开头,是起问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和
星云法师时间:2024-07-29
问题补充:我经常坐在床上学静坐,有朋友告诉我别在床上静坐,这地方不干净,大德你有什么看法?第二个问题:躺着修静坐是否合法?体恒法师答:坐禅以准备专用的禅凳为最好,若无条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28
智泉法师讲经系列(之一)续《妙法莲华经》之《妙音菩萨品》续2009年九月二十三日妙音菩萨回到了净华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饶益众生,见释迦牟尼佛,及见多宝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27
普贤化身拾得大士拾得大士和丰干禅师、寒山大士同为唐朝人。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话说丰干禅师有一次游松林,漫步在天台县赤城山道路旁,偶然听到
菩萨感应时间:2024-07-27
1佛法是清净法,清净是心地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名闻利养、没有利害得失、没有人我是非,你的心就清净了;如果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名闻利养,你想想看,你的心到什么时候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22
善意存于心,菩萨是众生常行于慈心,去除怨恨想;大悲感众生,悲惜化泪雨。佛家以慈悲为本,所谓慈即爱护众生,有给众生以安乐的心;而怜悯众生,有拔除众生痛苦之心,则为
佛典故事时间:2024-07-21
在中国显化之地藏菩萨传奇史迹上的地藏菩萨(即金地藏,又名金乔觉)的诞生地(公元696年)在现在南韩的汉城,即是古代的新罗王国。当时,他是一国的王子,生活得非常富奢
佛教知识时间:2024-07-09
如何做个开心快乐人之四 勿忘普贤菩萨之随喜功德 B「嫉妒」往往妨碍我们修行,对治这个嫉妒心,用普贤菩萨十大愿中之第五愿「随喜功德」,最为恰当。普贤菩萨讲述十大愿王时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4
第七章威德自在菩萨章世尊在本章为威德自在菩萨等大众开示修行的方便,依着众生的根性而有三种次第差别:一、奢摩他、二、三摩钵提、三、禅那。此三法门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2
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章世尊在本章为净诸业障菩萨等大众开示觉性本净,但由众生从无始以来,妄执有我、人、众生、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妄生瞋爱,生妄业道,不能入于清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2
1 烧香是表信的、表戒定的。看到香、闻到香,提醒我们,要修戒、要修定,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讲信用。2 别人不讲信用,我们讲信用,给诸位说,决定没有吃亏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02
曩昔,有的人在路上点一盏路灯跟行人结缘,有人做个茶亭施茶与人结缘,有人工一座桥梁联接两岸与人结缘,有人挖一口水井供养群众结缘,有人送一个时钟跟你结时刻缘……这些
星云法师时间:2024-06-27
第八品静虑1.发起精进已, 意当住禅定;心意涣散者, 危陷惑牙间。2.身心若远离, 散乱即不生;故应舍世间, 尽弃诸俗虑。3.贪亲爱利等, 则难舍世间;故当尽弃彼, 随智修观行。4.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1
得美貌智慧,常诵五菩萨心咒修此五位菩萨心咒,可得美貌,可得财富,可得人心,可消除障碍违缘,可忆起前世,可往生成佛。一、观音心咒唵(ong)嘛(ma)呢(ni)叭(ba)弥(mi)吽(
佛教知识时间:2024-06-13
地藏菩萨是中国汉传佛教文化之中的四大菩萨之一,在中国汉传佛教当中地藏菩萨是大孝以及大愿的化身,以拯救三恶道之鬼魂,送往往生或是善道为己任。民俗传说之中中国汉传佛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9
观世音菩萨是在中国汉传佛教四大菩萨当中在民间民俗之间所流传的最广的菩萨,也许也与其行为举止有关,在大部分的情况之下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是最贴近我们身边苦难的无限大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8
普贤菩萨在佛学之中强有力的功德无非就是传统佛学思想中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论,请佛往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善皆回向,普贤菩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