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心的本质,及去除负面情感的方法

藏传法师 2017-04-20

心的本质是中性的,它受到负面情绪的左右,也受正面情绪的影响。以个性急躁易怒的人为例,我年轻时脾气相当急躁,但发作起来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怒火从未持续一整天。如果负面情绪是心的本质,那么只要心正常运作,愤怒便不会消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同样的,正面的情绪也不是心的本质。心是中性的,它反映各种不同的感受或现象。

再者,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之间的差别为何?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差异,只有相对的差别。慈悲、爱与智慧可以带来更细微且恒常久远的快乐满足,即是正面的情感;这是因为我们把快乐视为美好的、必须企及的事物,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快乐的事物即是正面的。而这些正面的情感把我们转变成为更快乐、更可靠、更值得信赖的人。

正面与负面的情感具有同等的威力,但是负面的情感常常无缘无故地爆发,而且纯粹只是情绪而已,没有别的成分。如果我们客观地审视愤怒、憎恨、嫉妒、猜疑或恐惧,我们将知道,它们是肤浅的,没有深刻的内涵;另一方面,爱、慈悲与宽恕则有深度得多。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特别是从中观派的哲学观点来看,负面的情绪皆源自无明。

在这里,无明是指一种意识,这种意识认为事物具有独立存在的本质。当某种负面情绪形成的刹那,我们看不顺眼的事物更显得全然负面,一点好处也没有。只要负面的情绪存在,那件事物便永不得翻身。一旦负面的情绪减轻了,你的观感也会变得比较正面。这显示,没有无明的推波助澜,负面情绪无法发挥作用。无论无明或错误认知的力量多么强大,都可以被破除。透过修行及禅定,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无明,负面的情绪也将降低而终究被消除,这是心的本质。

我们都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欲望,渴望拥有幸福快乐。而快乐与否取决于正面或负面的情绪。心的最终本质是清净的,因此减少负面的情绪、增长正面的情感是可能的,超越痛苦也是可能的,佛陀把它解释为苦集圣谛。佛陀指出,烦恼惑业与无明是痛苦的根源。为了真正了解苦集圣谛的意义,我们须探究苦灭圣谛的意涵。佛陀初转法轮时解释了四圣谛,第二次说法时,则详尽阐述苦灭圣谛的意义。在第三次说法,佛陀则针对苦滅道圣谛,更深入地说明心的本质,我们既可能压抑负面的情绪,也可能得到永恒的快乐而达到涅槃的境界。

一旦你认清目标,才能够透过修行与修心来破除负面的情绪。为了精进不懈地修行,我们必须具备决心。要拥有坚定的决心,了解痛苦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超越痛苦是可能的,把超越痛苦当做目标,那么先了解痛苦为何物是值得的。一个人愈是认清痛苦的真义,超越痛苦、克服痛苦的决心便愈坚定。这也是出离心如此重要的原因。

出离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弃绝今世的欢愉满足的出离心,一是弃绝来世的欢愉满足的出离心。举例来说,当我们思及六道轮回➎所承受的痛苦──生而为人的痛苦,生为动物的痛苦,以及老、病、死等痛苦──时,我们将会产生出离心,或产生从轮回中解脱的愿望。为了升起强烈的出离心,弃绝欢乐或对于来世的执着,先了解轮回转世于下三道的痛苦是很重要的。了解转世于下三道的痛苦的另一个实际原因是,证悟成佛乃是我们终极的目标。

➎六道,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修罗道、人间道、天道。前三者称为三恶道或下三道,后三者称为三善道或上三道。

我们可以透过禅定或其他修行法门来达到目标,但可能需要经历无数的劫难或千年、百年的时间。因此,为了能够持续修行,我们必须转世到三善道。虽然证悟成佛是我们的目标,但为了实际的理由,我们不应该忽略来世。

当我们为证悟成佛的目标做长远的计画时,也应该为当前的首要之务做好万全的准备。一旦你对今生的欢悦执着产生了出离心,你自然而然会想到未来的欢乐或对来世的执着。你可以修持十善业,弃绝十不善业➏,逐渐破除执着。这些修持法门属于三士道次第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以下等根器的人为教授对象。

➏指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反之,身口意三业所行之恶行为,称为十恶,又称十不善业,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即说离间语、破语,﹙六﹚恶口,即恶语、恶骂,﹙七﹚绮语,即杂秽语、非应语、散语、无义语,﹙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离以上十恶,即为十善。

更新于:2017-04-20 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