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探究生的意义,从直面死亡开始

藏传法师 2017-06-03

“人生苦乐参半,有足够的痛苦让我们生起对解脱的向往,又不至于太过痛苦而无力无暇朝解脱的方向努力。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幸福的、悲惨的、成功的、潦倒的,人生的种种经历,无一不在启发我们觉悟。”——希阿荣博堪布《寂静之道》(2017年新版)

都说人生是一段苦途,身在顺意中的人常常不以为然。但,苦,会时不时地刺激你一下。

第一需要直面的便是病与死。

不能怀疑,生的人对逝去的人一定有尊重,有痛惜,但这种忌讳,潜意识里却隐藏着另一种情结:对死深深的恐惧而唯恐沾染死的气息。我的同事们,与我有相仿阅历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年纪轻轻,就已有父母中得绝症而逝的。还有过劳死、车祸死、火烧死、水淹死、自缢死、跳楼死、战争死等各种各样不期而遇的死,我们也不时可以从各种媒体看到、听到。南怀瑾老先生说过:所有的死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横死与正常死。以上种种死法都叫做横死;正常死,是老死,是寿终正寝,没有痛苦地死去。但似乎,现时代,寿终正寝已经是很稀罕的死法了。

人生的苦意,第二需要面对的是失败。

失败来源于竞争。在现代社会,竞争是多角度、全方面的,是普天之下横行四野的残酷现实,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个人,有硝烟的,更多的是没有硝烟的。我们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被投入了竞争的洪流中,除非不想融入社会而做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人。上个好一点的小学要考试,小升初要考试,以后还要经历中考与高考,甚至进入职场之前也要经历无数次的考试,职场中每一项的任务都是对你的考试。但是,处在金字塔尖端的永远只有那一小撮人,尽管我们已经竭尽全力,为考试付出了种种努力,甚至是举了全家之力,但我们还是要经历一场场的失败,无数次地做“分母”,让我们一次次地在摔倒与爬起中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由于身体的病痛与虚弱,我一直深陷在抑郁的情绪中,仿佛死亡就在不远处虎视眈眈地看着我。

于是,我去问讯哲人。首先读到的是周国平的名著《守望的距离》,里面有一辑《未知死焉知生》,读来颇有意思,我发现不是我一个人在思考死的问题,古今那些哲学大师们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不愿也不肯舍弃的,是这个独一无二的可怜的自我。”周国平先生答。这似乎击中了所有人的死穴。那么,反过来,是不是我能够说服自己,只要找到一条途径,可以慢慢学会舍弃这个可怜的自我,我是不是就不那么害怕死亡了呢?

我决定走进佛家的领地,观察与思考一下。我花了不少的时间阅读了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定慧初修》《禅海蠡测》等书籍,看着似懂非懂,并不能非常清楚地明白典籍的根本意义。其中有一本《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先生对《楞严经》的注疏)阐述了佛教产生的理论基石,可谓博大精深。从心性的源头说起,谈到宇宙的心物认识论,论证了心理与生理状况为自性功能发生的互变,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同为自性功能的显现,以及修习佛法的实验原理。这似乎是认识世界本相的另一扇门,门内深玄,超出了绝大部分人的理解范围,因为现今绝大部分的人是很难用自身来证悟的,已经得到证悟的人,就是遵从了佛的教言,以法修行,证得了果位的人。

于是,我决定试一试南师教授的七支坐法来调整我的心。在那段拖着虚弱病体的日子里,我所有的业余时间不是用来读这些书就是用来静坐。虽然静坐的时候思绪一波波涌来,根本谈不上清净,但就是如此,一年半以后,我发现,我的病不药而愈。

这时候,我体会到了心的力量,对佛法有了初步的信心。之后,我决意了解有信仰的那一群人的生活方式。我参加了放生活动。

我看着佛弟子们把地上小小的鱼虾尸体捡起来,轻轻地放入水桶,也许在一个外人看,这种行为不可思议,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行为是内心的隐射,这就是慈悲心,这是一种让人内心非常柔软温暖的力量。内心柔软的人是会感化他人的。佛弟子们长年累月义务教授儿童德育道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对这个世界的博爱与善意。

佛弟子们从不避讳谈论死,甚至把死亡学当作日常修习的重要功课之一,他们以佛法教理的死亡学出发,把已死的以及死后的神识可能会经历的痛苦讲述给人们,帮助他们了解在活着的时候如何规范自己的身语意,其积极的意义就是让人逐渐从无明走向智慧,过一种有利于身心的精神生活。

修行的现实意义就是不断地观察自心、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修心修到对什么都不计较了,心就安了。心安了,身就会安。

所以,佛是向死而生的,由死法出发,探究生法。

通过观察佛弟子们的言行举止,我发现无论他们是什么学历、做什么工作,以前曾经是什么性格的人,一旦进了佛门,都变得谦恭有礼,举止文雅。他们懂得什么叫敬畏,什么叫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不计较,不是没有作为,而是明白了怎么不伤害他人也不伤害自己,而去有所作为。我无法不承认佛法的力量,如果一个思想体系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得信奉的人能够行为得体而精神高贵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这种思想,不值得我们去实践与弘扬吗?

文章转自菩提洲网站——佛子心语

更新于:2017-06-03 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