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学习的内容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出世还是入世,无情还是多情,随缘还是进取。
一般人对世界有两种态度:贪著或厌离。西方宗教普遍认为尘世是短暂、虚幻的,天堂才是永久的归宿。印度宗教的核心思想是轮回与解脱。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宗教和印度宗教两者都有“出世”的情怀。佛教起源于印度,由于出家的制度,也容易让人以为佛教是出世的,甚至是厌世的。
通过学习我知道,声闻乘要发起出离心,但出离跟厌世是不同的,也令我对出离心和厌离心分辨得更清晰了。以往受外界影响,加上错误认知,以为厌世就是佛教所说的出离。学到这里才真正认识到,厌世是消极、被动的,而出离是因为看到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的生命,本质是苦的,所以要出离迷惑和烦恼。
小组讨论时,净培居士非常赞叹我们出家人可以放下世俗情感,去追求生命的真相,战胜自己,成就圣贤品质。这是需要勇气,也是需要智慧的。
我没接触佛法的那些日子,虽然也一知半解地听过一些“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之类的话,但现在回想起来,似乎都是遇到苦难时,解决不了后用来搪塞自己的说辞而已。导师开示了随缘与进取的正确观念,也令我以往的一些感受得到了正向的调整。
我以前认为的随缘似乎就是随便、随他去吧,事情难解决时,就会说,随缘吧。这显然是消极的,消极了就不会努力。而佛教的随缘和进取不是对立的,是相辅相成的。随缘是让我们了解因缘因果。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一切存在都是条件的关系,这种条件的关系,它是相互的。我们一般人对世界或者事物的认识,多半离不开我的感觉和需要,但事实上,它不是客观的。随缘就是跳出自己以往错误的感觉,以正确的认识去看世界。小组共修时净培居士分享到,我们应具备一种理性、开放的心态,客观如实地看世界,摆脱以自我为中心,认清事情因果之后,做出智慧选择。
大乘佛教是要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发起菩提心,不但自己要出离,还要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出离迷惑和烦恼。所以,真正的佛教徒是以出世之心积极行入世之事。
记得从发心出家的那一刻起,我对世间的名利和金钱似乎就看得很淡了,在之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都呈现一种无力的状态。父亲看见我当时的状况后就和我辩论,难道学佛就是什么都不做了?世间人看我当时的状态肯定是消极的,当时我也审视自己的内心是不是有消极的成分。结果是,有的。
对佛法一知半解显然是不行的,不管出家在家都不能给佛教带来不好的影响。我当时就去附近寺院请教善知识,该如何面对这种心态。善知识和我讲的,也像导师所提到的一样,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法师又举个例子说:在家、出家修行就如同煮饭,水多了可以当粥吃,水正好可以做米饭,如果水少了饭就夹生了。当时我也深有感触,马上转变了当下的心态。就像导师所说:要以出世之心积极地行入世之事。
这节课的学习还解开了我出家以来的很多心结,比如家人在对我出家“抛弃”他们时的不解。
从他们的标准看,出家人放弃世俗的情感,放下对五欲六尘的贪著,是无情的。但以佛教的标准来看,出家人因为看到世俗的情感是有染污的,所以放下这种情感,去建立一种没有染污的情感,一种无私、无我和无限的慈悲大爱,这是非常有情的。
当时我也就这个问题问了其他善知识,出家后放弃父母是不是不慈悲。善知识开导我说:在家照顾自己的父母是小爱,出家后一切众生都在等着我们去照顾。正所谓: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要具备一种无私无我无限的慈悲大爱。
当我编辑好这篇分享稿时,第一时间发给了我的父亲。过了许久,父亲回了一条简短又有力量的消息:孩子,放心大胆地走你选择的路吧!你做什么我都支持你。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体会到,要珍惜这一期来之不易的生命,努力将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光和热,时时提醒自己,端正修学态度,具备佛教徒应有的目标和方向。尽未来际学习并实践无私、无我、无限的慈悲大爱。
感恩大家的聆听。阿弥陀佛。
《太上感应篇》总纲章中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十六字的含义极其深奥,应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认真思维。实际上,这十六字指示了学人在心中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佛教的十大真理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9
佛教文化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神境界,称之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3
生命现象的四个真理(四圣谛)四圣谛四圣谛是有情生命在世间的真实现象,是有情生命在世间的四个真实的事理。也就是生命现象在世间的四个真理。这四个真理就是:苦.集.灭.道
佛学知识时间:2024-04-14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1 正见诸比丘!云何为正见耶?诸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见。(南传相应部五 道相应126-12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时间:2024-04-04
第十八课无常「景物依旧,人事已非」,这是一般人对无常的感叹。其实,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随著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它是三世迁
佛教的真理时间:2024-03-30
真理是怀疑的影子这是一件真实而又引人深思的小事。不久前,一位法国教育心理学专家,给法国的小学生和上海的小学生先后出了下面这道完全一样的测试题: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
滴水藏海时间:2023-11-07
壹·中道的意义佛世时,有一位比丘,名二十亿耳,出家前是一名琴师。随佛出家后,急于证果,日夜不懈的精进修行,结果不但久久没有开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惫不堪,因此生起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3
第一篇 空壹·前言自古以来,佛门就有‘空门’之称,因为‘空’是佛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也是佛法不共其他宗教及世间学说的特质。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证悟成佛,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3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这就是无常的写照!“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无常的意义! 无常,就是迁流、变易的意思。世界上的人物你我、有情无情等,那有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24
与其追求绝对真理,不如做好自己单智禅师的门下有弟子数百人,其中仁惠、香严最为优秀。有一天,单智禅师正在休息,仁惠冒冒失失地闯进禅室。单智禅师听到有人进来,便转身
佛教故事:心生菩提树·佛教小故事时间:2023-08-07
《世法哲言》(十二)对人才之取舍何别?天下之或优劣和合之因,所汇果也,为一体之和,不可分割之,由是见劣而不取或,优之何获,故收或而取优舍劣是为理也。我们怎样去发
世法哲言时间:2023-08-05
人生的真理有一个国家很富有,拥有全天下的东西,但是他们的国王却仍然感到不快乐,因为他想要的东西都已经得到了,生活中没有期待,也没有惊喜。有一天,他对一位大臣说:你们到
佛教故事:金玉良言时间:2023-08-04
1真理听起来往往是很尖锐、很刺耳的,谎言听起来就舒服多了。也许,我们本身就是由谎言的胶皮鼓吹起来的气球,所以,任何尖锐的东西都足以造成我们的恐慌。2人们在虚假中已经浸
佛教故事:单独中的洞见时间:2023-08-01
第一节 为了众生的幸福与快乐,难道我不应该去探索真理吗?/悉达多太子迦毗罗卫国的深冬,数九寒天,凛冽的寒风,刺入心骨。四野茫茫,一片萧条。只有在中午时分,在微弱而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第二节 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要发现人生的真理。/悉达多太子耶输陀罗端来一盆水,准备丈夫洗脚时,太子说道:「耶输陀罗,你不要洗我的脚,你还是我的手洗一洗吧,把我的右手先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八、般若正见佛灭度后,渐分诸宗。阿底峡尊者入藏之前,西藏佛法正从朗达玛禁佛后逐步恢复,尚无公认之标准。因至印度学法者既多,承传亦多,学者不能融会贯通,或重密轻显
佛教故事:能海大师传时间:2023-07-22
过去、现在、未来心不可得又如何保持正见呢? 问:《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刹那刹那在生灭,那我们的心又如何保持正知正见呢? 明证法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14
张国立 张国立很早就信佛,奶奶、妈妈说他打从娘胎时起就与佛有缘。他的妻子邓婕对他最终皈依台湾圣严法师一点也没感到不可思议,她对此解释道:“我知道他迟早会走到这一
名人学佛时间:2023-07-12
近代日本的科学家,他们也是偶然的一个机缘(我看他们的报告),他们最初是看到冬天的雪花,雪花的形状非常美,但是从来没有两个雪花的结晶是相同的,他们一直都疑惑这桩事情
净土法门时间:2023-07-12
正见(佛教解释)正见指正确的知见。即能解知世间出世间因果,如实审虑诸法性相之有漏无漏的智慧。相当于现证法性的般若。为八正道及十善之一,乃邪见的对称。在大念处经里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08
——摘自《长阿含经》世本缘品==========佛告比丘:“月宫殿有时损质盈亏,光明损减,是故月宫名之为损。月有二义:一曰、住常度,二曰、宫殿。四方远见故圆,寒温和适,天
佛教宇宙观时间:2023-06-20
时光都在路上,故事在遭遇中,情怀在对待中,信念在脚步中,希望在坚强中。耐得住烦恼,活得出少年,看得见美好,点亮生活的信心所在。在新的时光里,祝福自我一句:来到
海月禅林时间:2022-04-18
有一回,佛陀在拘睒弥弘法,受到外道的嫉妒,故意收买不良份子,到处恶言中伤佛陀。在这种情况下,佛陀和弟子们想要靠托钵获得足够的食物相当困难。于是阿难代表大众向佛陀
其他文章时间:2022-03-14
所谓的”智慧”,是一种取舍,是在善恶、好坏、对错之间的一种选择,而我们要让智慧开展的先决条件,就是先培养好正确的正见、观念。佛教当中重要的基础观念,就是指无我
噶玛巴教言时间:2022-01-10
人的身体是肉做的,受到刺激当然会有各种不同的感觉。舒服的感觉,不自觉的就过去了;疼痛的感觉,就要看各人的忍受程度了。有的人宁可以死,也不要痛,所以身体上疼痛难忍
星云大师时间:2021-04-09
为什么要建立正见?正见当然就是菩萨的智慧。因为我们的生命就像无止境的水流,这个水流它是等流性的,它从过去生流到今生,它也会从今生流到来生。从一个凡夫来说,这个水
净界法师时间:2021-01-30
所谓「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我们修道人为什么要修苦行?一天只吃一餐,就为要了苦的缘故。苦了了,便是乐。福,有应享的福和不应享的福。应享的福,是自己工作所得来
佛教故事时间:2013-12-07
问:亡僧全戒,先见佛者。此但心见,非是见心,以佛色身对彼识故。若引华色见佛色身,善现见佛法身。此正见心,有何不可? 莲池大师答:佛法即是佛心。此僧宁守戒死,不破
佛学入门时间:2013-12-19
壹·中道的意义佛世时,有一位比丘,名二十亿耳,出家前是一名琴师。随佛出家后,急于证果,日夜不懈的精进修行,结果不但久久没有开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惫不堪,因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壹·何谓因果几千年来,存在中国人心中‘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观念,维系着我们社会的道德于不坠,这种具有‘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第二篇 业壹·业的定义与轮回说‘业’,梵语karman,音译作羯磨,是‘行为’(个人)、‘行动’(社会)、‘运动’(自然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第一篇 空壹·前言自古以来,佛门就有‘空门’之称,因为‘空’是佛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也是佛法不共其他宗教及世间学说的特质。当初佛陀在菩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为什么能够救人?下面提出五个重要理由。周安士居士是阐释得非常得正义,非常深刻。第一、对生命的长短有一种智慧豁达的见解。原来我们不知道有来世,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22
学佛是为了追求解脱。那么,怎样才能解脱?解脱与正见有何关系?佛法由教法和证法两部分组成,二者不可分割。以往,有些人将教理和实修对立起来,在修学上带来诸多流弊。禅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24
用金钱帮人,用完就没了,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用真理指引人,常会改变他的一生,使其终身受益。但有些人往往喜新厌旧,对没听过的道理兴趣盎然,对已听过的却从不深入挖掘
其他文章时间:2014-05-20
别忘了最初答应自己要做的事情,别忘了最初答应自己要去的地方,无论有多难,有多远,坚持对真理的追求!——加措活佛法语
藏传法师时间:2014-06-01
所谓“佛道”,就是佛教的真理。什么是佛教的真理?有四点:一、自由业力是佛道:佛教和一般宗教不同的地方,就是佛教不讲由一个神明来控制自我,不主张另有天神赏赐我们善
汉传法师时间:2014-06-19
把自己的心专注在一种正知正见上,这就是禅。把自己的起心动念放在证悟一切法的本性是无常的这个见解上,这也是一种禅;知道轮回是苦海,把自己的心专注在知道轮回是苦海这
藏传法师时间:2014-07-26
编者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在佛教教义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是有很多人看到“因果、轮回”这四个字,第一反应恐怕还是封建迷信,或者认为根本没有什么轮回。他们往往会
藏传法师时间:2014-08-25
佛教的正道是中道。中道不是一种折中,而是符合真理、符合实相、与解脱相应的方法,佛陀将其总结为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陀在鹿
汉传法师时间:2014-10-25
编者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在佛教教义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很多人看到“因果、轮回”四字,第一反应恐怕还是封建迷信,或者认为根本没有什么轮回。他们往往会说:“谁
藏传法师时间:2014-11-08
路旁有两棵桃树,一棵在篱笆内,一棵在篱笆外。篱笆内的受保护,枝繁叶茂;篱笆外的常被人攀折,疏枝横斜。春天,它们都开粉红色的花,秋天都结黄红色的果,不同的是,外面
其他文章时间:2014-11-09
促进五教团结,提倡多元文化是真理五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五教和谐相处的问题,大德都是明确的教导。 一、南怀瑾老师:所以真正的佛法,对于世间出
大德居士时间:2014-11-17
受欺受辱是世人最难以接受的,被欺辱的日子也是最难熬的。很多人都会受不了,对欺辱己者恨之入骨,常怀以报之之心。一日;十日或百日,一年几年几十年都不会忘记,它时之痛
其他文章时间:2014-12-16
组成正见的四个因素是什么呢?第一个,你得知道什么是不善;第二个,知道不善根,这个更难了。知道什么是不善,这就得靠我们平时持戒的力量才能知道什么是不善。你得有正知
汉传法师时间:2014-12-20
如何才能正确认识佛教徒的人生态度?辩证地说,佛教徒既有消极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从世俗的生活方式来看,佛教徒是消极的;就人生的追求而言,佛教徒则是积极的。一、佛
汉传法师时间:2015-01-01
未来在哪里?我们稀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界,稀里糊涂地过了一生,最后稀里糊涂地离开——这就是多数人的现实。我们不知道,一旦错失今生,接着又是长劫轮回,很难再有改变命
汉传法师时间:2015-02-21
关于闻思修行佛法很讲究次第,那些不按次第来的人,看了几句禅宗、密宗教言便高谈阔论,好像自己就是佛,什么“酒肉穿肠过”、“无因无果”……吓唬人,没什么意思。在这种
藏传法师时间:2015-02-22
悉达多完全了解,在这个相对世界中,你可以泡杯乌龙茶来喝——他不会说这儿没有茶,或说茶是空性。如果他要说什么,那么他会提醒我们,茶并非如其所现;举例说,茶是在热水
汉传法师时间:201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