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慈心,最好的保护

如理思维 2020-04-10

我不是人类学家,故不能贸然地大谈人类起源。

我不是哲学家,说不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我不算笨,但有时难免会一时糊涂。脑子里有时也会“灵光乍现”似的冒出一些想法,挥之不去。

我喜欢安静地独处,如果再能读上几页书,好像这一天就没有被挥霍掉。

我的心总好像还是当年那个背着手,仰着头、安静地坐在那里,望着老师的小孩子。直到有一天,我猛然发现,街上偶遇的小孩儿不再称呼我姐姐,而是叫我阿姨了。我惊讶地望着镜子里的“丑八怪”,迟疑地问:“你是谁?”

我是个普通人,但人类所共有的困惑并没有因为我是个小人物而放过我。我想静下心来思索一下今后的人生了。

一、关于人心

“心无可为喻,凡喻心者,不得已而权为仿佛,非真也。试举一二。如喻心以镜,盖谓镜能照物,而物未来时,镜无将迎;物方对时,镜无憎爱;物既去时,镜无留滞。圣人之心,常寂常照,三际空寂,故喻如镜。然取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实无知。心果若是之无知乎?则冥然不灵,何以云妙明真体?或喻宝珠,或喻虚空,种种之喻亦复如是。”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心喻》,听着就让人有说不出的舒服,为明代莲池大师所作。内容我就不多说了,说多了便应了杨绛先生的那句话:“你的问题是书读的太少,而想得太多。”

  二、关于人性

我有收集剪报的习惯。主要是因为过去的出版物不像现在这样遍地开花。办个图书证借书看,又是坐车,又是排队,每次至少搭进去半天。去新华书店蹭书看,人又多又挤,我又渴又饿又累,还得拖着两条“木头腿”蹓哒回家,实在耗体力。于是我就想了这么个权宜之计,解“眼馋”。

剪报收集多了,俨然成了一部百科全书。三十多年前在我出生城市的晚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先生主动、义务地为那些有轻生倾向的人做心理疏导。在那个资讯不发达的年代,他仅靠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就拯救了两千多人的生命。但有一天,这位先生上吊自杀了。

这件事我一直记得。

差不多二十年前,我毕业后开始工作,在一家大型制造业公司做心理辅导的工作。有人建议我,只要报个名,花上一万多块钱,上那么几节课,就能得到心理辅导师的资格,以后肯定有大钱赚。

我没有费力气搞那个所谓的资格证书,倒不是我不爱钱,而是我爱的是比钱还珍贵的东西。后来我选择了辞职。

三、关于人生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杨绛先生翻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生与死》。

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古今中外的文人学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人生的答案。生命的本质是自由快乐的,为什么我们却不能保有内心的自由与平静?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佛法才是解决的唯一途径。有关人的问题,只有佛法才能提供圆满的答案。这是我笃信佛法的原因所在。

更新于:2020-04-10 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