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常善法师:关于如何修持愿力成就的开示

常善法师 2020-04-12

第617经:在本经中,佛陀以生动形象的譬喻,来阐述比丘应守住四念处而远离五欲的境界。而在本经中,佛陀以小鸟与苍鹰之间展开一场斗智斗勇,最终小鸟依靠自己的智慧而战胜了苍鹰。佛陀对诸比丘说:“过去时有一鸟,名曰罗婆,为鹰所捉,飞腾虚空,于空鸣唤言:我不自觉,忽遭此难,我坐舍离父母境界而游他处,故遭此难。”

这只名叫“罗婆”的小鸟有一天离开祖上世代生活着的领地,独自一个跑到广阔的天空中去飞翔。正当它陶醉于翱翔于太空间的无比快乐时,竟被一只觅食的苍鹰盯上了。结果苍鹰不费多大气力,便把小鸟揽于自己的爪中。此时小鸟自知性命不保,自然是叫苦不迭:“我不自觉,舍离父母境界而游他处。”也就是没有经过父母的允许而擅自飞到外面的天空。苍鹰一听到小鸟在哀怨不已,便有些好奇:“汝当何处自有境界而得自在?”小鸟回答说:“我于田耕垄中自有境界,足免诸难,是为我家父母境界。”

在这里,佛陀用这样一个很形象的寓言告诉我们,小鸟与苍鹰,二者的生活与活动区域是截然不同的:苍鹰生活在广袤的天空,它可以整天振翅于蓝天白云之间;而小鸟呢?它只能生活于田垄屋檐之下。如若小鸟离开了它的活动范围而冒冒失失地闯入到苍鹰的领地里,等待它的必将是灭顶之灾!而这只可怜的小鸟,直到被老鹰捉住才幡然悔悟,是不是为时已晚?然而此时情况发生了逆转——苍鹰生起了骄慢之心:“放汝令去,还耕垄中,能得脱以不?”苍鹰生起这种骄傲自满的心意,是完全没有顾及到后果的严重性。它以为小小的一只鸟儿,就是跑到天涯海角,捉住它岂不是举手之劳么?“于是罗婆得脱鹰爪,还到耕垄大块之下,安住止住,然后于块上欲与鹰斗”。当小鸟逃离了鹰爪回到田垄之上时,就等于是放鱼归海,因为田垄之间才是小鸟们的固有领地,在那里它们才能施展才智,大有用武之地。这只小鸟一回到田垄之间,不仅没有躲藏,相反却要与苍鹰大战一场,决一雌雄。苍鹰一见,顿时勃然大怒:“彼是小鸟,敢与我斗?”老鹰简直是气急败坏,他“嗔恚极盛,骏飞直搏”,朝着小鸟直扑而去。而罗婆小鸟则“入于块下”,很灵巧地一转身便躲入土块之下,根本就没把老鹰当回事儿。而老鹰由于用力过猛,飞行疾势根本来不及减速,“鹰鸟飞势,臆冲坚块,碎身即死”,一下子撞到土块之中,结果被摔个五脏俱碎,性命瞬间丧失。

在这则小寓言中,那只小鸟无疑是聪颖智慧的,它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最终打败了貌似强大的对手。那么作为出家修行的比丘,应该如何扬长避短呢?这个问题就需要深入地加以思考。佛陀的观点是,比丘首先要努力把自家的门户看守好,而不要贸然去追逐外面的各种花花境界。老鹰没费多大气力便捉住了小鸟,那是因为小鸟不知天高地厚地闯入了老鹰的地盘,结果差点丧命;而老鹰最终丢掉性命,就是因为它丢掉了它所擅长的本领,“愚痴自舍所亲父母境界,游于他处,至斯灾患”,结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比丘对于自己的那个“境界”,自然需要好好地守持,而远离其他境界。这个“自境界”是什么?便是“四念处”;而“他境界”,便是五欲功德。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修行者,就必须要谨记佛陀的教导:“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而自游行,远离他处他境界,应当学!”那只聪明的小鸟,就是凭籍着“依于自境界”,“伏怨心随喜,自观欣其力”,最后“摧灭于苍鹰”。苍鹰貌似强大,但从“智慧”来说,甚至可以说还不及罗婆小鸟的“十六分之一”。

更新于:2020-04-12 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