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钦山文邃禅师坚起拳头。
(缘起本体兼带现象界,文邃禅师以拳示本体之空相,摄受诸根以归入体性空。)
文邃禅师曰:「若开成掌,即五指参差;如今为拳,必无高下,汝道钦山通商量不通商量?」
(现象界无常,诸法森罗万象,始有荣枯成败。如今心性入空如一,本性一如,本无有高下。)
有僧近前,却坚拳而已。
(沈空守寂,是涅槃境界,惟非究竟耳。)
师曰:「便那麽,只是个无开口汉!」
(不能依空起用,利益群生,与哑巴汉何异之有!)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我们刚修行的时候都很怕去用心,希望能够住入空性,跟虚空一体,稍有起心动念即会不舒服,这是第一阶段的修行。但是第二阶段要圆满佛性,图显空、有不二的菩提自性,所以又要学习容纳一切有相,甚至於能见缘应缘,让自心面对因缘能够起一切相,这也就是在第一阶段证得空以後,第二阶段又要把心带回到有相的阶段,这样才能够不依空而永处寂静、寂灭中。
我们说依空能够得到寂静的话,是第一阶段要做的,但是依空而寂静是假定,是小乘行者的绝对解脱知见,真的定是要能依有相而定,什麽是「依有相而定」呢?就是面对一切法能够不动,这才是真正的定,也就是我们佛性能够真实了知这个境,但可以如如不动的面对这个境,且无有烦恼、妄执心障碍,故能没有挂碍,这就是空有不二的境界。
若不明究里的外道行者,当有灵知之时,接着再用此妄执的心法下去的话,就迷失证得菩提的机会,综观其成就也是世间禅的境界中,未能得究竟解脱的知见。在第一阶段修行怎麽可能去用妄习之心法呢?在第一阶段修证中,要舍一切法都来不及了,怎可去妄用一切心法?像修有相密法的行者,好不容易脑筋里面可以幻化起一个日轮或月轮,这就是你的心意念依空化成,你的妄识可以无中生有地化一个太阳,但太阳化起以後它是个虚假不真实、不实在的幻境,此境是从你的心变化出来的。在修大手印时,又要把能化起的境化空掉,化掉才能真正的依空住寂灭中。所以修有相密行者来讲,所谓修大圆满,还是在修空观,修空到家以後,再学空有不二的证知量,那才是学习真定。接着下来就是诸佛、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向上一路的心法,自己要创造,所以这个修行的路途是有好几个阶段的,懂了以後,就不会妄自肯定自己,说什麽已成佛作祖,果如是,岂不成大妄语?
2.释题
这个公案名为「收放自如」,「收」者代表心住寂灭中,很容易代表着住空守寂,依本体空性而住,当然此时能不起一法守真空,也有培养灵通力之意思在内。「放」者是代表心能依空起用,入世间一切法中,菩提心能遇缘应缘,见缘起心用,以化度一切有情众生为主,为自己则不能用。
现就以临济禅师一首偈语来说明「收」与「放」。此「收」与「放」在修行的过程中是有其必然性的。临济禅师说:「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前面第一、二句在说明行者开悟後,种子识如暴流般流出,就如老上师所说的「翻种子」,在此乱流中如何找出真心、佛心?真照无边说似他。在此暴流中有一能觉知妄识迁业流识的真心,此真心照灭一切妄想业流後,依旧是寂寂然不动,但还是有一觉知在,真照无边即谓无有一妄法生起,此时的觉知就说似「他」了。为什麽仅说「似他」,而不说就是「他」?因行者至此仅部份认识自心,仅得心之小用而已!还不能像诸佛、菩萨摩诃萨的佛心能现起神通变化之大用,化身千万亿之大用,故仅能以悟自性为主,得解脱为初步目标。
临济禅师的後两句说明真心小用的「收」与「放」,「离相离名人不禀」意谓「收」时,将此真心养息培育本能,离名相绝思虑後,能使自心不涉世间事,如此将养能使行者真心更为寂然无依,湛湛然精致无瑕。待此之时,遇有应用此心的机缘,即能为众生事而成办佛事,这就是「放」的意境。有实证理地空的行者,才有能用之空体,依空起用时能无事不办。但初阶菩萨在为众生用此无心刃之後,还是要赶快地磨刀,因我们所证得者仅是「似他」的佛心,还不能像诸佛、菩萨摩诃萨的神通变化境界,故临济禅师说:「吹毛用了急须磨」,用了刀不磨就会钝化,就会不灵光,也许久而久之,烦恼又重复地降临而无法排遣,或自己身体不能自主,受障碍所困。故很多行者每过一段时间就会闭关磨刀,其实能随用随磨,才是正理。
3.语体文解
钦山文邃禅师坚起拳头。有日文邃禅师上堂,未有言说,先示握拳,待机要说法了。钦山文邃禅师是唐朝的大禅师,与 头全豁禅师、雪峰义存禅师等叁人,常一起同修、参证、互勉,他们使唐朝当代禅风成顶盛之时期。按语说本公案缘起本体兼带现象界,文邃禅师先以拳示本体之空相,摄受诸根以归入体性空。文邃禅师卷起拳头,拳头代表本体,也代表空,拳头显示一个体,张开手指头却代表现象界里的用。
文邃禅师曰:「若开成掌,即五指参差;如今为拳,必无高下。汝道钦山通商量不通商量?」
「若开成掌,即五指参差;」
握起拳头後,禅师就开始说话了,文邃禅师说:「若开成掌,即五指参差;」如果你把五个手指头打开来的话,它就有高、低之分,最高的大概是中指,最短的是小指,最低的是头指,五指一看就有参差不齐的手指头,所以现象界里面就定有高低,不会有一个公平的样子,在世间里面那里有一个公平?你怎麽做都没有办法摆平一切相,所以我们手指头才会有高低之分别相。有习气毛病的话,就如手指张开一样,贪、 、痴、慢、疑等习气毛病都还存在,那个因缘来的时候你就卡到那一关卡,习气就现起,当然就被抓住了。所以行者还没有站稳脚步以前,最好还是要收起手指头,不要张开外放,张开业力就会去卡到。待修证到有成就後,就可以再张开,张开代表你的一切习气毛病没有了,已有究竟空的体证了,当然可以再放开手指头,这是禅师在公案後段中所要阐述的。
「如今为拳,必无高下。」
这五个手指头握成拳的话,根本就没有高下之分,只是变成一个圆拳头而已。文邃禅师对着大众握住拳头後举起来,拳头代表我们的空性无相之状。若五个手指头都不张开的话,就是很圆滑无能住者,也就是代表了空体,所有的业来都粘不上,因为行者没有习气毛病,所以沾粘不上。
「汝道钦山通商量不通商量?」
「钦山」是文邃禅师弘法的道场,文邃禅师说你到钦山这个道场来学习禅道,我是通商量不通商量?商量者意有讨论空间,有论述道理的机会。我文邃禅师本来都不通商量的,因禅道乃止啼之教,在有破有,在空斥空,空有不守,还汝本来的面目。所以学习禅道首当学习空无之相,不落於语言文字,故禅宗行者都能体会「语言道断,心行处灭」之意境。
现在钦山文邃禅师让各位打个商量呢!如果我把五个手指头合成一个拳头的话,根本没有商量或可讨论的空间,更不用说是讨价还价,我们在修行之间常常会一问一答,等到一个事情来的时候,你就在那里打商量了,这样好吗?还是那样比较好?都是这样的自我商量,这样下来,最後一定没有定力;有微尘在,到最後都会输得很惨。修真正的佛道要从不通商量下手,没有一开口处,如此才能有大成就。但有些人喜爱讲话的习气太重了,有时候你管自己管得太严格了,要让心不动,你的心就会抗议。
像有的人嘴巴很喜欢讲话,如果不讲话的话,心里面就很不舒服,现在在学习不讲话,嘴巴闭住了,但是心还会胡思乱想;以前叽哩聒啦的天天在讲,心动得厉害,讲话的意念就重了。现在修不讲话的「不语戒」,你的心会受不了,因为心动嘴巴才会动,现在嘴巴不动了,那心也应该要不动,但是它有话要说,跟你抗议:这样我怎麽受得了?这样我不能够快乐。所以那时候会跟你抗议并跟你商量。
如果你还没有建立一个很坚强的空无体时,习气毛病或是我们的心念,还没把它灭掉的时候,不要跟它打商量,一跟它打商量的话,那永远就做不好事情了,因没有真正的禅定力量。
譬如说你想今天要开始守「不非时食戒」,但很不凑巧的,今天公司刚好有应酬,心就商量说改明天开始好了!谁给你提示明天呢?是你自己里面的那个妄我在给你提示的,因为他要应付这些世俗的人,又怕得罪了人,怕人家不高兴,所以要去参加宴会,当你有这种心意念的时候,你就等於通商量了,通商量就做不好修行的事了。你没有把戒律当戒律在守,没有把心压得死死的话,那就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解脱知见。
真正的解脱不是在於听多少佛法,而是在於能做多少,你对於你内心那个我越不客气,越不听他的话,那你的修行层次会更高,所以把心打得死死的,念头打得死,身里的法身就活了起来。
在守戒也好、在人世间或是改我们的习气毛病等,也是一样的要不通商量,不要有转圜的馀地,我常讲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会找最舒服的环境来让自己舒适一下,最好的地方来护着我们自己,来让我们自己快乐,有这种心态的话,你没有办法修得好。
每一个人都喜欢求舒畅的,就像「坐」!一定要坐最大位、最凉快、最舒服又要安静的地方,这刚好可以满足你心里的需求,所以你就往这边一直走过去了;举一例说,不管是看电影或是搭车,虽都是对号入坐的,如果你是按步就班的话,拿到几号就坐那个位置,那是随缘不通商量。有一天如果你买的号码位置刚好就在厕所的前面,那里除了进进出出的人多之外,还有一特殊的味道,这个时候就有两个我在内心里面挣扎,一个说要自在,一个就抗议说这边那麽臭,为什麽一定要坐在这里?前面那里还有空位呀!两个我就在那里交战,如果你是同意去找个较好的位置的话,那你就战败了,因为你被你的习气毛病打倒了。这是很有意思的,真正修到这里的时候,有一天出现这种情境,看一看你自己如何对治它!
按语说:现象界无常,诸法森罗万象,始有荣枯成败。如今心性入空如一,本性一如,本无有高下。无有高下是我们的空体,悟空性是最基本的修证,之後从空之间会产生种种的自性,如眼、耳、鼻、舌、身、意等每一根都有一个自性,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每一个都有一个自性,自性是来自於空,从空里面产生种种的自性,所以自性跟虚空没有两样,也就是说空就跟虚空是一样、是合一的。所以你如果把手掌捏起来变成一个拳头,它就跟虚空一体,本性偏於空,或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这种功夫的话,现象界里面本来就无常,所以你要练到本性一如,虚空合一,无有高下的话,就要看破世间的一切,世间法本来是无常,只有我们的空性才是永 的。
有僧近前,却坚拳而已。
禅师举起拳头,禅师可以这麽做,我也可以这麽做,既然文邃禅师说通商量,我就出来秀秀看。这位僧人见色便生心,因为禅师打个拳头,他看进去了,如果一个悟了空的人,不被外境所迷,拳头我是看到了,而且不是只有你看到,在场的大众都看了,为什麽大家都没有反应,有的人是视而不见,见色不生心,所以就没发问的概念,没有问的心念。有的人看进去了,见色生心,也举起拳头走到禅师前面。
按语说:沈空守寂,是涅槃境界,惟非究竟耳。一个人修行到五个手指头捏起来的拳是代表沈空守寂,住在空里守住内心的寂静,这是涅槃的一个境界,但如果永远住在那里的话,进入涅槃的境界,那你这一生还有什麽意义呢?这是学佛法学了一半,并非究竟,我们学到空,空过来还要学有,那才能圆满菩提,悟空、不空两面的佛性,这样才是空、有两面都具足的圆满境界。
禅师曰:「便那麽,只是个无开口汉!」
五个手指头合起来就代表虚空一样的空,和尚你能举拳头,我为什麽不能举呢?禅师就抓到他的毛病,骂他说:「便那麽,只是个哑巴汉而已!」你就像哑巴一样,能说话但是就是不说话。
这也就是文邃禅师骂他的原因,你如果像这样的话,沉空住寂,跟一个哑巴没什麽两样的。所以证到第一阶段空後,指头从掌中收起来,那代表说我以前的分别心,贪、 、痴、慢、疑等种种毛病的心慢慢清净了,慢慢回到老家这里---空无的境界。那达到此境地後,就要再把掌打开来,打开是因为内心已清净,不再受一切境况所影响,已能定得住了。也可说色、声、香、味、触或是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可再开始运用它们。在修行的初阶段把五指捏回来,修到一个境界,悟到空了,证到解脱了,就要再把它打开,打开就代表心用。
如果你不会心用,光会把五个手指头捏起来的话,那不就像一个无开口汉假哑巴吗?到这里就是说,你悟到一个空境以後,就要开始再回返了,开始要依空起用,开始要利益一切众生,不然就跟哑巴有什麽不一样?
按语说:不能依空起用,利益群生,与哑巴汉何异之有!说到这里又想起上悟下本法师前曾感叹说,很多出家人都喜爱上那种空寂无碍的优雅出家生活,叫他们出来度众,他们都没有兴趣,或觉得众生难度,障碍重重,还是算了,求自我解脱就好了。但若依本公案,文邃禅师告诉我们,悟得空证者,当再学习纳有的修证来圆满菩提觉性,这是修行必然的次第。
( 87年5月27日 讲於 龙潭)
人要相信命运!你命裡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地位,一定的,否则的话你享受不了。人要懂得因果,就会规规矩矩做人,一生快快乐乐、圆圆满满。果报,最好是老年时候享,年轻时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1
尚书莫将居士,大随元静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少虚。其祖上世住豫章分宁。后因外出做官,移居西蜀。莫尚书曾礼谒大随南堂元静禅师,咨决心要。元静禅师于是教他在日常生活中,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10
黔中正法雪光禅师,洁空通禅师之法嗣,俗姓赵。雪光禅师出家后,即游方参学,遍历名山大刹,凡五台、峨眉、普陀诸名胜道场及各祖开山处,无不参访。有一年,雪光禅师来到灵峰参加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10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依报的环境非常不好,这大家都知道的,佛在经上讲,这个世界「五浊恶世」。我们在四十年前、五十年,我学佛四十九年,讲经讲了四十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7
(990423早餐开示) 【见和同解】 新加坡净宗学会是由李木源会长领导,他非常热心于弘法利生的事业。此道场很难得,这么多人上下一条心,没有意见,这真正是希有难逢。谚语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前面一段讲的四个字,我们一定要记住,自性的体是「湛寂」,自性的用是「虚灵」。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中国儒家、道家的圣人都懂得用「虚」,高明到了极处。你要用实就错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全心全力依靠净宗经论的教诲,认真努力的学习,求生净土,这才是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净土怎样能够有把握的取得?你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5
一切诸佛如来,为什么没有像阿弥陀佛这样做呢?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十方诸佛刹土是佛与众生共业所现的,所以这个业非常复杂,有佛菩萨的净业,有众生的善业、恶业、无记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净土仪规里面,朝暮课诵、佛七仪规里面常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诚了。所以曾国藩,这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得为叁界雄』,「雄」是对佛的尊称,就是大英雄。英雄两个字怎么解释?一般普通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人叫英雄。世间什么事情人做不到?了生死出轮迴的事情,没有人能做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现在的教育只教人做事,没有教人做人,现在的人会做事不会做人。不会做人,事做得再好,纵然享受,心不安,提心吊胆,怕出祸乱,不安、不稳,死了之后叁途受果报。人不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经上讲的,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一个念头是一个画面,宇宙怎么来的?这个画面从哪来的?念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才是事实真相。理解事实真相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很多人看到我的时候,问我怎么修养的?我就很简单,叁不管: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心就清净了。要放下,什么都要放下。佛家讲得透彻,效果殊胜。我刚学佛的时候,跟章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理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我们不怀疑了。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人衰老得很快,有人衰老得很慢,什么原因?古人有句话说「忧能使人老」。忧虑就是烦恼,有忧虑的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我们出六道轮迴,比他们简单、比他们容易、比他们彻底。他们离开六道轮迴到哪裡去?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去。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了,四圣法界跟极乐世界不能比,差太远了。我们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清净心这个时代修行要想成就,只有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条路之外,确实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得通的。念佛要念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有把握往生?要念到心清净。心清净了就是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顺境善缘,就是善人,在这个境界里头最容易生的贪恋,你要在这里头放下贪恋,就是没有贪爱的心,没有留恋的心,你心清净,修这个功夫。逆境恶缘,遇到人都不是好人,都常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普愿禅师也是位得道高僧,有一天在园子里喝茶,看见一个小和尚从小径走来,就将杯底的残茶泼了过去。小和尚回头一看,见是普愿禅师,便露齿笑笑,禅师也笑笑,并翘起一只脚,小和尚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02
佛法里头,古谚语所谓的「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看到大家互相赞叹、互相合作,兴旺的气象;互相瞧不起、互相批评、互相毁谤,决定败亡。兴旺的教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1古大德教给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不去接触,不去打听,我们的烦恼就少;没有必要认识的人,不去攀缘,不去认识,我们的是非就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1
佛珠是弘法最为方便的法器,所以历来大德高僧莫不巧用佛珠。在经典当中特别强调,持用不同质料的佛珠,其念诵的功德利益,也有胜劣的差异。如《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中,佛
佛珠文化时间:2024-12-29
印光祖师常劝导人,出了家若是想当法师,那就要先好好的念佛。你把佛念好了,将来就会有能力当法师。你若没有修持福慧就想在经教上研究,学当法师,以为法师坐在法座上好威风,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参话头的功夫,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有所成就。◎一九八○年十二月禅七开示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演变成五宗,就是禅、教、律、净、密。禅是禅定,教是教理,律是戒律,净是净土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2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