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佛三要
编辑:达海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成佛的道路千差万别,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这三条大道,此乃成佛三要。本文介绍了何谓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及其修习方法,浅略阐明此三要是成佛的根本,是三世诸佛所共履之道,一切众生皆依之而成就佛道。祈愿与诸位同修将此见地与修法结合起来,真切地依于出离心生起菩提心,藉由清净见斩断烦恼,广度无边众生,同证无上佛果。关键词:出离心 菩提心 空性 清净见
前 言
成佛,是学佛所仰求到达的,是最高理想的实现。我们学习佛法,目的在于解脱烦恼的束缚,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然而人类(众生)有生以来,从来不曾正觉过,一向为无始来的虚妄熏习所熏染,成为生死的妄识。故我们所认识的一切,都只是抽象的,幻相的,不是事物的本性,可是我们并不自知,对外境分别执著,从而造诸恶业,沉沦苦海。佛为救度苦难的众生,出现于世,广说无量法门,只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圆满佛果。当知三藏十二部,所有经论之义说的,都不外乎帮助所化之机获得佛位的方便。然观现在许多有心修学佛法之人,常苦于法海浩瀚。虽然也曾听闻修学,但不知抉择实践的重点与次第之法要,无从正确下手。笔者虽多方寻访善知识,努力看经阅论,总算明白,能踏上三世诸佛所共履的康庄大道,最终能抵获一切佛已得之位,必须具足出离心、菩提心与清净见,此乃成佛三要。以下就浅略谈谈对此成佛三要的肤浅认识,祈愿与诸位同修速证菩提,究竟解脱。
出离心
(一)生出离心的原因 《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世间充满了苦,种种烦恼火焚烧众生,迫之不得安宁。在生死险道中无所依怙,如大海之漂荡无所归抚。为了解脱轮回,我们需要生起求解脱心。此心未生,则贪著轮回圆满,无法解脱。譬如犯人,如果他们不想解脱牢狱,及不努力设法解脱,就不能脱离牢狱一样。如果我们不精勤解脱轮回,便永无脱离轮回之日。相反,如能生起希求解脱之心,那么从此轮回中解脱出来的那一天将会到来。为了解脱轮回,必须知道轮回是苦的,继而对此生起强烈厌恶、反感而生起出离心。 (二)何谓出离心 所谓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学佛的人,若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所作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人天善趣的因(不能成为解脱生死的正因)。无出离心修世间有漏善法,还谈不上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要厌离整个三界生死而求个人解脱,和基于个人解脱而解脱他人的声闻乘法和菩萨乘法。若以出离心为发起动机,或以出离心所摄持掌握,所作不论大小何种功德,就是布施畜生一把粗糠,或经一日一夜受持一戒,都成为解脱生死的资粮。 (三)生起出离心的方法 怎样生起出离心呢?方法有二,即消除现世贪著的方法与消除后世贪著的方法。下面将分别说明。1、消除现世贪著的方法所谓现世贪著,是指现世快乐与名利的贪求,希求今生能够得到比世上任何人都丰富的衣食、名等盛事。要消除此贪著,应思维暇满意义重大与难得,以及死无常。得人身难,如经上所说,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尘。释尊于《涅槃经》中对阿难尊者说“人身难得”,有“盲龟值木”之喻。龙树菩萨劝诫乐行国王亦引此喻,励其修学。另一喻云:“壁上撒豆,针尖著芥,如偶值者,尚较得人身为易。”由此可知人身难得,岂能贪著放逸?然而人的生死却又极其无常。经中有喻说,有人在旷野散步,一不小心落在枯井里。亏得一手攀住井里的枯藤,才不致落入井底。井底有四条毒蛇,张口吐舌地望着他。一只老鼠正在咬那枯藤,说不定就会断下来。在此危急关头,仰头见藤上有蜂蜜,他伸舌去舔那蜂蜜,便什么都忘了;甚至蜂群飞来螫人,他也在甜蜜的享受中忽略了。此喻是在说众生在生死旷野里,由于业力所感的五蕴身随时都受着死亡的威胁。佛在《四十二章经》中教诫“人命在呼吸间”,我们的生命极不确定。我们的生活存在着太多的不如意——不论现在、未来总会遇到一些麻烦。面对境界,我们应该真正地警觉到生命的不确定性。思考生命短暂无常,一口气不来就生死相融。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杀死我们,而我们又没有方法来保护自己。不是吗?人们离开蛮荒危险的生活,,却在自己最喜欢的摇椅中,因为一根牙签卡到喉咙而死亡。根据统计,有百分之八十的致命性意外灾害是发生在家中。而凶杀案通常也是受害者的家人或朋友所犯下的。在某些情况下,就连办公桌上的笔也能要人的命。无论人们在食物、居所、衣服、保镖、维他命、健康俱乐部和医药上花多少钱,这些都无法保护人们免于死亡,甚至它们可能成为刽子手。有可能在吃健康餐的时候,却被呛死,或可能对于本来要治人病的药起了要命的过敏反应。印度的总理甘地夫人是被自己的安全警卫刺死,而致死的原因却没有滋养生命的双重功能。生命是无常的,不象衣服,它不能破了就补,也不能因为太短了就加长。为了解脱轮回,我们应时常如是观照,舍弃对现世的贪著。要知人有生必有死,就是圣贤大德亦不能免。圣贤入寂,虽不同凡夫之虚生浪死,但为示现有生皆有死,所以他们的肉身也不存在。过去大德,如龙树、无著、世亲等,不见其身,惟存其名。西藏如莲花生大士,阿底峡尊者及其弟子,在当时水火不能危,四大不为害,也不见其长存不坏之身。又如弥拉日巴尊者坐山修法时,猎人因见其食荨麻身变绿色,问之又无声,以为是鬼,箭射不入身体,弃之水中,回视并未移其座,投之火中亦不烧;又宗喀巴大师,为大威德化现,但均未逃此例外而不死,何况凡夫业报所得烦恼炽盛之身,岂能不速速依怙三宝,时时念无常而进修呢?世间一切皆无常,我们要正确了知事物的本性,当知器世间无常,须弥、四洲为众生业力共报所成,外似坚实,至劫坏时,受水、火、风灾,一切毁灭无余。有情世间亦无常,上至无想天,下至地狱,没有不死的众生。特别是南赡部洲,五浊恶世,灾横障多,死缘多而易遭,人寿无常,有如朝露,日出瞬没,去时苦多。我们何日死?何处死?何法死?都不能决定。经云:“明日死至不可知,速起修持勿放逸。” 2、消除后世贪著的方法 所谓后世贪著是指如下这种想法:我希望来世能活得象梵天、帝释或转轮王那样,住最好的地方,用最好的东西,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既使有人发愿往生净土,却没有利益有情的思想,动机只是为了自己不受苦享福。如上都是对后世的贪著,要除此贪著,以双修业果与轮回二者为消除后世贪著的方便。我们既知一切无常,有生必死。然死后是否如水干火灭呢?不是的。因为业果极为微细,如果我们未能彻底解脱轮回,任何罪业之果都会使我们重新在生死中轮回。《佛说教诫国王经》云:“王乎!尔死时一切受用带不去,惟业力如影随形,不能舍离。”又《百业经》云:“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在《智悲光功德论》中也说:“比如鸟飞上天,不见自影,一落地时,影即随现。”当知自己业力虽不立时或短期受报,到时即难放过,决不失落。是故说业作已不失。比如善星比丘,心中能忆持十二部经,天授(释迦佛的一个近亲,曾因嫉妒而害佛)心中能忆持六十担“香象”所负之经,但都没有用,因为他们死后都堕入地狱中。因业力牵引,有死有生,六道取趣,头没头出,这是没有错谬的。古德云:“轮回众生,如蜂在瓶,或上或下,终不得出。”因所造为有漏善恶,故永不离六道轮回。龙树菩萨云:“以大地为丸,母较丸多。”当知所出之泪,较大海多,所饮铜汁,亦如海量。《入佛子行论》云:“小孩舐糖刀,糖尽舌伤。”应总观日出四大部洲俱明,夜则昏昧,天身有光,堕时还暗,此谓纵得人天,已与糖刀无异。故应闭门思维,六道皆苦,因而不再贪恋三界。因此,我们应花时间思维这些微细而甚深的业果道理。为了消灭轮回,我们还必须灭除一切以无明为动机的业。实践佛法,必须从业果开始,必须使身口意三业不为过失所沾污,万一沾上就必须忏悔使之清净。要知六道轮回,非如风吹落叶偶然聚散,是由于善恶业的牵引,于此当深信,造十恶业必感恶果。若修十善业以对治,则可感人天之善报。如是勇敢地看清楚并思维生命中的不确定性,思维无常,恶趣、业果、乐趣等等,就可以明白,如果不彻底解脱轮回,既使天道的快乐也是纯为痛苦,毫无意义。以后此心更强烈,对帝梵释天,转轮王的富贵业不生一刹那的希求,不论日夜只要一思维,就能生起求解脱心,此便是出离心的生起。总的说来,思惟业果是消除后世贪著的方便,但最主要的还是思惟轮回苦。从广义上讲,如修习“等活地狱”苦而心中生起恐惧者,即初萌出离心,如对轮回盛事也能消除贪著,出离心便告圆满。进而研究三界生死的起因,是一切烦恼和有漏业,发起断除的决心,真正认识戒定慧,是断烦恼的唯一方法,精勤修学,由此才能出离三界生死。由上述可知,出离心是修学佛法的基础,要想成佛,除菩提心外,必须修出离心。万丈高楼平地起,若无出离心,谈菩提心、说成佛,则如空中建楼阁,终不得成。既使只求获得下劣涅槃,也必须要有出离心,而且是强有力的出离心。
菩提心
(一)生起菩提心的原因依不造作的出离心,生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起菩提心。为了成佛,必须要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之因。学佛的目的,是希望自己成佛。常言,欲求如是果,必修如是因;若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我们欲保持人格之不失,己灵之不堕恶道;来生仍在人类为人,或欲藉善报业之强胜,感升天上而免三途剧苦,须行五戒、十善方有保障。欲成佛,必须要有成佛之因。法界四圣六凡,莫不由修因而感果。发菩提心是成佛度众生的亲因。如《密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种子,能长养一切众生种子。白法犹如因地,能圆满一切意乐犹如宝瓶,能摧烦恼敌犹如戈矛。”《菩提心义疏》说:“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又《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可见菩提心是修学大乘佛法的根本,如经上说“为利众生愿成佛”。在《无尽意经》中,佛陀开示我们说:“若不度众生,我即不发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不但是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佛,而更重要的还是当下就能去度化众生,随分随力以佛法开导群迷,即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二)何谓菩提心菩提心即觉悟心,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志求证得无上菩提。菩提心的本体就是真如实相;它的行动、纲领,则是四弘誓愿;其具体内容就是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十大愿王。过去诸佛依此而证菩提,现在诸佛依此而证菩提,未来诸佛也必须依此才能成佛。简言之,菩提心,就是使一切众生成佛的热望。菩提心是一切善法之王,一切善法无不从此菩提心中生起。怎样生起菩提心呢?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讲有十种发心因缘,即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师长恩、念施主恩、念众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灵,忏悔业障,求生净土,令正法久住。在藏传佛法中侧重念母恩,为生起菩提心,我们需先思维如母有情,常被剧烈痛苦的欲、见、有、无明瀑流所漂流,而且被业索牢牢绑住。不仅如此,他们还关在我执的铁笼里,在无边无际的有海之中,生而又生,相续不断地受到苦苦、坏苦,周遍行苦的逼迫。依此修习承担解脱之责的增上心,努力生起菩提心为要。希望一切有情具足安乐之心明显生起时,就是慈心。希望一切有情远离痛苦之心明显生起时,即是悲心。比如为母亲极其珍爱的独子遭受重病时,母亲在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心里只想着若能找到一种迅速治愈爱儿痛苦的方法该有多好。这些想法在心中相续不断,极为自然地明显生起时,这就是大悲心,继而生起菩提心。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是一种经常为欲利益众生的心。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的“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心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心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我们欲成就佛果,一定得发起菩提心,救度一切苦难的众生,真实地发起欲度众生愿成佛之心。(三)菩提心的修习方法 在佛陀教法中,修习菩提心的方法有二种:一是深观派寂天菩萨所传的自他相换法,即深观一切苦难都是爱执自己而起;一切圆满功德皆为爱执他而生。是故从内心改换爱着自己,舍弃他的位置,发起爱他如己,弃己如他之心。二是广行派阿底峡尊者所传的七重因果法,即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大悲、增上意乐、菩提心。其中以大悲心为根本,以知母、念恩、报恩为菩提心之所依,以大慈、大悲和增上意乐为菩提心之正修,以菩提心为果。此中任何一种都能生起菩提心。下面重点介绍七重因果法的修法。修菩提心,首先要有舍心,即对一切众生作平等想。在修平等舍之前,先观一个非亲非仇的中庸有情在自己面前,对其消除贪嗔,令心平等。然后观两个人在自己面前,一个是自己的仇人,并伤害于你,观想这位仇人在过去无数生中,曾是你的亲友并惠助于你,这样来消除嗔,令心平等。然后应思惟一切有情,从他们那边来讲都想要快乐,所以是平等的;都不要痛苦,也是平等的。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曾作过你的亲友和仇敌,同样是平等的。我们应该贪爱哪一个?嗔恨哪一个呢?慢慢地那种强烈的爱染心与嗔恨心就会消失掉,那种好坏、良莠、贤愚、亲疏、美丑等相也就会淡下来趋于平等。必须这样思惟,直至对遍满虚空的一切有情生起平等心为止。要度化众生不能把众生视为过客,要对他生起亲切感,并随时生起乐意帮助之心,犹如慈母爱子之悦意,是为成悦意相。此相生起,悲心就可速疾而生。其修习的内容就是知母、念恩和报恩。1、生起菩提心的所依——知母、念恩、报恩知母,就是要对众生生起好感,念众生之恩。一切恩人之中,母亲的的恩德最大。故修菩提心首要视众生如母,易于生起感恩心、慈悲心。众生生死无尽,受生亦当无尽。佛说每个人无始以来的白骨堆积起来如须弥山一样高,喝的奶水比四大海还多,足见在生死辗转中,没有一个地方没去过,没有一个众生不是自己的母亲,在未来也当做自己的母亲 。如是思惟,对一切有情生起尊重,如同尊敬现在的母亲。再修念恩,要知母亲的恩德浩荡无边,不可彻见,难以述尽。《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将其归为十种:即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回干就湿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净恩、远行忆念恩、深加体恤恩、究竟怜悯恩。以今世母亲为代表,从住胎开始,母亲就像一位病人,要作种种苦行,以避免任何可能对胎藏的伤害,小到所进食物。十月怀胎,母亲受沉重,疲劳之苦,连迈步也要踌躇。在生产之时,母亲虽然遭受剧烈的疼痛、忍受生命危险之苦,但她仍然像得到如意宝般地万分欣喜。在当时,婴儿除了啼哭和晃动手臂外,什么都不知道,对什么都无可奈何。母亲以慈心保护、照顾,以十指捧玩,用她的体温温暖幼小的婴儿,待以慈爱的微笑;用喜悦的眼睛注视着,用她的嘴吸去婴儿嘴上的鼻涕,亲口把乳粥等食物喂入婴儿的口中,尽可能令婴孩衣食丰足,免于伤害。长大后,母亲又不顾罪、苦、恶名,将珍贵的东西送给她的孩子,为了孩子不惜冒生命的危险。或教孩子写字、读书以及种种知识。总之,母亲给她的孩子一切利益,并保护他免于一切灾难。为了子女,一切痛苦悉皆忍受,一切艰难悉皆担荷,一切利乐悉皆给予,母亲的恩德实在是无量无边。今生的母亲如此,过去、未来的母亲亦复如是。其次修报恩。从无始以来,像这样一次又一次恩育我的如母有情,被欲等四大河流冲到轮回大海的漩涡之中,连续不断地遭受三苦等苦,处境极其困难。我们为他们的儿女,现在有了解救他们出离轮回苦海的方便,假如我们袖手旁观,无动于衷,那是再没有比这更下贱与更无耻的了。知母、念恩的目的就是为了报恩。怎样报恩呢?经云:“百善孝为先”。孝就是报恩。此孝非儒家讲的传宗接代之孝,亦非衣食住金钱等供养就是报恩。最上的报恩应该是将他们安置于究竟的快乐中。《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痛彻骨髓的作法尚不足以报恩,何况外在的物质呢?物质只能与父母暂时享乐,并不能助父母度过生死的长夜。观诸世间唯有佛法才能济母跳出生死牢笼,获得究竟快乐。所以真正的报恩是以法雨滋润母亲的心田。当这种强烈的求报恩之心生起时,就能速疾引发悲心。2、菩提心的正行——慈悲、增上意乐经过前面知母、念恩、求报恩的修习,进一步就要修慈、修悲。慈悲是修学菩提心的关键,因经中说菩提心不从禅定中生,亦不从般若智中生,而是从大悲中生。按照修学的次第,慈悲为慈心与悲心两种。所谓慈心就是用种种好处利益一切众生,犹如母亲爱子,使众生得到快乐、幸福。慈心的力量很大,佛世时就常以慈心战胜外道邪魔。如降恶龙度迦叶,降狂象破达多之阴谋。《宝鬘论》赞叹道:“每日二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喜乐多安乐,毒刀不能害,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可见,慈心不仅能降伏邪神险毒,而且能增进无量的功德。故此,我们要数数思惟有情之苦,不管世间之乐,还是出世间解脱之乐悉皆缺乏,由是欲与乐之心便自然生起。悲心,悲即拔苦。仅仅与众生乐还不能解决究竟问题。即慈心不能根除众生痛苦的根源。此如布施钱财给那因赌而输光家产的好赌之徒,虽可使他获得快乐,但却不教他彻底改掉好赌的习惯,他仍然会走上老路。仅有慈心还不够,还要用悲心去帮助他拔除生苦之根。而究竟的拔苦,便是“令一切众生同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才能真实利益众生,拔济众生的苦难,达到彻底与乐之目的。悲心的修习,即是想念自己最亲最爱的母亲还在苦海中挣扎,无有依靠,自己悲伤难忍,欲想方设法予以解救。此心修习到若见一切有情受苦,就自然生起令他离苦的心,如同慈母见幼儿之苦而自己心痛一样。此时悲才圆满,名大悲心。什么是增上意乐呢?发菩提心就是济度一切众生。要荷负此重担,仅生起“愿他离苦”之悲心还不够,必须有一种强有力的悲行愿力。回报如母有情的大恩德,要自己独自肩负起来,由我一人使一切有情具足安乐和远离痛苦,不指望他人。也由我一人将他们安置于佛位。在这种想法中猛力地修习,便是“增上意乐”。有了这种愿力才能不问路途的遥远艰苦,时间的漫长,众生的众多,才能发起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勇猛大愿、大行。若菩萨不具备如此强烈的愿心,就入不了地狱,也救不了地狱众生。犹如要救落水之人必须要有勇气跳入水中,站在岸边摇手呼喊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菩萨要度众生就要到苦难的人间来,这并不等于说菩萨不厌离这个苦难的世间,而是菩萨受大悲愿力支配,为利有情,故不畏在三界受苦。声闻虽有慈悲心肠,但意志力薄弱,故而虽想助众生“离苦得乐”,却不敢跳入生死苦海之中。只能望洋兴叹,起不到利生的作用。菩萨因具足增上意乐,故能激起种种行动,广修六度万行,予众生以实利。3、求证菩提心果经过以上数数修习,对众生有了真切体会,能视众生之苦为自己之苦,视众生之乐为己乐后,就能坚固起广度一切众生的悲心愿。虽能生起这样的心,但目前的事实是自己能力还不够,不要说是一切有情,就连引导一个有情的能力都没有,那么究竟谁有此能力呢?世间除了大智的佛陀,才能任运度生,彻底做利生事业外,其他没有哪一位宗教家,哪一位贤者伟人能做到。所以为利一切有情,我要尽自己最快的速度获得这种佛位,以这样的思维生起无造作的菩提心。此菩提心是一切佛经的心要,是一切佛子菩萨唯一的修持中心。《入行论》说:“搅动正法乳,剔出酥精华”以及“多劫之中善思维,诸佛见此最有益。”宗咯巴大师说“大乘道命为发心,是菩萨行根本依,能转资粮如金汁,摄纳众善为福藏。菩萨如是善了知,以菩提心为心要。”因此想成佛,就必须以菩提心为修持的中心,即依上面所讲的依次修心,以期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三、清净见
(一)何谓清净见此清净见,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一切法唯依仗因缘而生起或安立,本来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性(就是涅槃,也是依断障来安立的)。众生由无始以来的妄执习气,于实性法执为实性,就是“增益执”,也叫“有见”、“常见” 等。一切法虽无实性,但依一定的因缘,决定当生、当立,并非全无。譬如镜中人影,本无实体,但由明镜、空间、光线、人体等因缘会合,自然便有人影出现,且能发生应有的作用。若说“诸法既无实性,就该完全什么都没有,所见所闻都是错故”,这就是“损减执”,也叫做“无见”、“断见”等。反之,则为“增益执”。这“断”、“常”二见,都不合于真理,偏于一边,所以又叫做“边见”。“中道正见”,也叫“空性见”,既不执诸法实有自性,也不拨无(否认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诸法。如实了知“诸法仗因缘而有,故无(独立的)自性,而不堕“常边”,也了知“诸法既仗因缘而有,就有(不乱的)因果”,而不堕“断边”。由此正见,不堕二边,故名“中道”。无始以来的无明实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本,要由此清净见才能断除。若未得此见,仅有出离心、菩提心,任凭如何修学,终不能断烦恼。所以清净见是大小乘一切道的命根,最为重要。
(二)修清净见的胜益 要成佛除了具足出离心、菩提心外,还必须了悟空性。了解一切事物是幻觉,没有东西是以它所显现或被想象的样子而存在。虽然要直接了解这一点不知道有多困难,但通过慈悲的修行,就能发生对于一切众生的平等心,平等心愈大,就愈接近了解空性。因为空性就是平等——空性、无二以及平等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不具有甚深真实之见或通达胜义谛真理之慧,任凭你再怎么努力地修习出离心,平等心等方便分,它们也不会成为我执的直接对治,不能斩断三有的根本——我执。以至于修法和见地没有联系,那么修行也无法了解空性的唯一目的。修行不具无我见,那么不是落入常边,就是落入断边,这二者都会加强二元对立,而不是除去它。这表示不具空性正见的修行,使你在轮回中陷得更深。不仅如此,若无甚深正见,仅有出离心与菩提心,只能获得大乘资粮道以下,无法再高了。如果是小乘,也不能得小乘加行道。如果在出离心与菩提心二者摄持以上,又具有通达甚深见者,则大乘加行道以上的地道都能获得,尤其能成为解脱与一切智之因。我们发愿度众生,如果没有一个救度的方法,也不过徒具善心而已。因此,我们首先要有这样的想法:“我要找到一种决定能断轮回根本的甚深正见,仅有业果决定的世间正见是不够的,归根到底要有通达无我见。”我执是轮回的根本,无我见是绝对必要的。如《三摩地王经》说:“倘若于法观无我,各各观察而修者,此乃能获涅槃因,别余诸因难成寂。”可见,想要解脱轮回、是没法不要这个通达无我慧的。只有具此清净见,才能证究竟佛果。 (三)清净见的修习方法 修习此见有它的次第,先以四理或七相观察众生无始时来所执的“我”,通达“我空”,再以四理或破四生等理观察察众生无始来所执的“实法”,通达“法空”。四理就是:一、认识所破的我;二、决定我与五蕴的或“一”或“异”,二者必居其一;三、认识我与五蕴是一的不合理;四、认识我与五蕴是异的不合理。七相即是:一(我与五蕴是一 )、异(我与五蕴是异)、能依(我依五蕴)、所依(五蕴依我)、具有(我有五蕴)、支聚(五蕴合聚为我)、形状(五蕴组合的形式为我)。从这七方面,认识执我的不合理。四生就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以“四理”来破所执实法,先认识所执实法与构成它的支分,再以我和五蕴皆空为例,照上述四理破我的道理来破。既通达无始妄执的“我”及“实法”空,再详细推察缘起道理,得知诸法虽无性而有“缘起因果”。如果还觉得缘起因果与自性空各是一回事,就是还没有真正通达中观深义。若是由见诸法因果缘起就能破除内心实执,了达诸法实无自性,才是得了“中观正见”。这样的正见,不只是由见空来破常执,而且由见有(缘起的有)的力量来破常边;不只是由见有来除断执,而且由见空(无实性空)的力量来断边。了知因果缘起与无自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空与缘起二者可在同一事物上安立而不矛盾。通达实执之所执境从来没有,能空现为缘起,缘起现为空,如是便能通达缘起之义即是无实,而无实之义即能引发缘起无欺的有力定解。理解《根本慧论》中所说的“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以及《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就是缘起即空,空即缘起之义。总而言之,自性空中一切法皆可成立。如果能不堕二边,就不会落邪见歧途。可知“空性”不是某种坚实存在的物体,也不是空无所有或虚空。真正的空性,离于概念,无法表达。因此无法研读,只能体验。只有把理论放入修行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空性”。空性的见地使人真正解脱烦恼的束缚,使慈悲的修行有成功的可能,改变人的发心,而不是改变现象界的任何东西,“空性见”可以改变发心。由于“空性见”,让我们了解慈悲的客体并无本性,所以不会被他们的苦难压垮。了解主体的空性或了解无我,因此就不再局限于关心他似乎满足自己的需要。空性之见无边际,慈悲和其对象也都没有界限。要有菩提心就必须对空性有了解,只要相信没有坚固存在的“自我”,才能有完整的菩提心。依于出离心而发菩提心的菩萨,主要靠此空性见才能断烦恼而利益众生。因为只有正见才能断烦恼,才能使自己达到“无我”的目的,纯洁而正确地利益众生。
结 语
由上述可知,最初没有“出离心”就无法使心趋向佛法;没有菩提心,佛法就不会成为大乘道;没有“空性见”就无法断尽二障,所以这三者被称为成佛三要,它是三世诸佛共履的康庄大道,三界中唯一的明灯。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是一切佛经的心要精华,十方诸佛皆依之而利益众生,成办佛事。立志要解脱烦恼,觉悟真理,愿与一切众生同成佛道的佛子,应依此成佛之三要道,有次第地发心修学。如宗喀巴大师教诫的“对于如上所说的‘三主要道’诸要义,先以闻所成慧令得通达。其次闭关,斩断现世的藤绊,少欲知足、少事少业而住,以思所成慧获得定解。亦即于寂静处生起精进力,不作推延,速疾成办一切生的究竟希愿。”如能正确认识、抉择,真正将见地与修法结合起来。那我们必定是究竟的解脱者,无上菩提的成就者。在此,我愿与诸位真切地依于出离心、生起菩提心,藉由清净见,斩断烦恼,广度无边众生,到因圆果满后同证无上佛果。
参考资料:1、《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2、《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宗喀巴大师著,昂旺朗吉释3、《三主要道》宗喀巴大师造,帕绷喀大师讲授4、《密宗法义精要》根桑泽程述5、《我们真正的归宿》——修心法要集,佛教文化普及丛书系列之56、《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宗萨钦哲著7、《成佛之道》印顺法师著8、《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9、《太虚大师全书》大乘通学第四编一、三、四10、《劝发菩提心文讲记》演培法师
我们此生幸运得到暇满具德的人身,对于细微的取舍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闲暇与机会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虽然各自具备了一些特点,但是却没有机会行持细微的取舍。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第二篇 十字街头好参禅 - 佛法的政治观每当选举时节来临之际,许多候选人、助选人都很希望获得佛教团体的认同或推荐,而关心政治的民众,往往也争相了解佛教团体的想法与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9
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太虚大师说,学佛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梵文音译,意译是“觉悟的人”,并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
昌臻法师时间:2024-12-19
在有些人的观念中,之所以选择修行佛法,大部分是因为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认为,有的人突遭不幸,心情郁郁,学佛是想找寻一个心灵的寄托;有的人脾气不好,难以改变,是想
佛答时间:2024-12-19
一日,洞山良价禅师上堂,座下有僧问:时时勤拂拭,为甚么不得他衣钵?未审甚么人合(应当)得?良价禅师道:不入门者。那僧道:只如不入门者,还得也无?良价禅师道:虽然如此,不得不与
禅宗公案时间:2024-12-18
针对网络信众学佛的几句良言2008、12、02网络让我们更方便的了解到一些佛教活动,了解到一些佛法的内容。但是真正想好好学佛,要把佛教当作你生命当中的皈依处,甚至要修行,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4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我们学习实践当中,最主要是僧宝,先是依僧宝而闻法,以开智慧而见佛。所以佛法一代一代传下来,非常的不容易的,除了内在有浓浓的那份情感,那种信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2
解脱生死的确是身为佛教徒,无论出家在家都应慎重面对的根本大事。此语并非表示佛教徒是出世的、是逃避社会责任的;相反的,身为一个佛教徒,更应该作为表率,尽心尽力去,一般公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8
一、以佛法研究佛法来宝岛一年,对于佛教的近代作品,读了不少,而最使我同情的,引起非常感想的,是这样的一句:「我们应以佛法来研究佛法」。这是绝对的正确!「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学佛不要贪名利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往真处来做。◎一九七七年三月十五日开示我们学佛的人,要脚踏实地修行,老老实实用功,不要贪图虚名。若是爱好假名,对修道是没有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2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为欲满足六波罗蜜”:为了想要满足这六种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1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灵岩法要》伍、决修学疑难一、法门辨异㈠禅宗与净土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与净,了脱最易。禅唯自力,净兼佛力。二法相校,净最契机。如人度海,须仗舟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佛学在我国非常的盛行,很多人都会去学佛、拜佛,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拜佛。学佛是为了利益众生、自利利他、离苦得乐的。拜佛是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是为了折服我们的
学佛感应时间:2024-11-11
药师佛法门小常识药师法以药师如来为本尊﹐为息灾﹑除病﹑延命等目的所修的法门。其中﹐天台密教则以七佛药师为本尊﹐故谓为“七佛药师法”。药师净土药师净土(净琉璃世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7
药师法门修学纲要(付:药师法门简易修持仪轨)普光整理壹、提要:修持药师法门当以信为入门,以四大目标为指南,以专念佛号为行持。 而其要点如下:(1)信: 一切如来身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6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学佛最大的毛病各位善知识,我们学佛主要不要在佛教里造罪业。如果造了罪业,这就是得不偿失;你在佛教里头,应该立功、立德、立言,不要造罪业。在佛教里头,一天到晚就给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4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觅善知识,得有缘!你若想希望什么样才算是善知识?佛在世的时候,以佛所说的历来因缘,一个字,自己不认识,问到别人,别人跟我说,这就是善知识;一件事我自己不明了,别人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0
第三章、佛法究竟主张什么样的人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尽心尽力,不贪不求,无疚无愧,自在自得。领悟了佛法的宇宙观和因果观,佛法的人生观也就顺理成章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第四章、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佛法之修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结果,不仅佛门之外的人如堕五里云中,难明真象,而且连诸多佛门之内的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前言佛教,严格地说,并不是一种宗教,因为它不仅不信仰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而且根本是无神论的。佛教是佛陀的教诲,一定要说它是宗教,也只是意味着它有所宗(宗旨)有所教(教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问题】顶礼嘎玛仁波切!请活佛开示,从佛法因果角度来看,应该如何理解犯太岁和本命年?【嘎玛仁波切答】总体来讲,犯太岁、伤太岁等,是依照道教的说法。藏传佛教里面,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6
将谈斯旨,须先声明者二事。一、凡学各有其学之相貌,如一般人有一般人之面貌,瘦者、肥者、白者、黑者不一而足,今欲认识其人。则只认明其人之为白、为黑、为肥、为瘦而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5
周六下午,一到道场,某女莲友笑嘻嘻地对我说:“给我女儿的宝宝挂个往生牌位。” 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知道她的女儿并没有生孩子,所以她所指的宝宝应该是流产或堕胎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5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声闻、缘觉乘的离欲观 声闻、缘觉乘的离欲观声闻乘: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缘觉乘: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
悟性时光时间:2024-10-11
黑龙江大庆市佛教协会举办第二届学习佛法交流会交流会现场法喜充满2012年7月14日至15日,黑龙江省大庆市佛教协会第二届学习佛法交流会在大庆市净觉寺隆重举行。大庆市佛教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0
前言根源于佛陀自觉的佛法,自印度南北分传,为了有益于人心,为了解决世间的苦痛,法门竞出:或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或说世间一切善法皆是佛法;或说不净观是甘露门;或说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9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把财色关过了,修学佛法才算入门。古来大德经常说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贪财的,一种好色的。很多人学法学了很久,信佛也信了很多年,始终不知道怎么样修道、怎么样入道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无论谁学佛都想改脾气,为什么改起来那么难,甚至继续挑丈夫或妻子的毛病?想管对方,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还在辩论,总是生不起恭敬心,这一般都是不深信因果造成的,这个因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现在在中国谈起佛教,常常会受到别样的眼光。反应常常会是那是迷信、太消极,太保守。把佛教作为智慧之学,最起码作为哲学思想来看的,真是少得可怜。智慧的佛教,教人获得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19
1 学佛第一个阶段的收获是法喜充满,这种法喜,不是受外面境界刺激,是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2 法喜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不是外面五欲六尘的刺激。保持自己心清净,能与佛菩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8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第一次遇到章嘉大师,我就向他请教,我说:“佛法好,我们每个人都晓得好,从什么地方能入得进去?”佛法真实的受用和利益,我们总希望很快地就能得到。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7
佛法在世间(三则)刘先和一、善良与慈悲我长久以来总是认为,善良就是慈悲,慈悲就等于善良。从对妻子的观察中我才得知,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妻子心地很善良,极富有同情心,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6
1 我们学佛,学什么?学佛的存心、学佛的大愿。佛的心,念念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佛的愿,希望一切众生破迷开悟。2 诸佛如来都是用真心,不用妄心。我们今天学佛,无非是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3
一、《六祖坛经》什么是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名为功德。内谦下是功、外行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13
1.锻炼: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除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除狗——老天爷刻意要锻炼人,让人们做事与愿违的事;就像领导锻炼属下一样。2.后其身而身先——伟人的实践人只有为自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10
点亮心头的那盏明灯实际上,这就是世界的真实,犹如梦幻,却被迷者误认为是真实,生起诸多戏论。所谓戏论,就是因认假成真而生分别心、因分别心而生烦恼。生起远离这种戏论的智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8
自古以来,信佛的人很多,而成佛的人很少。仔细检讨一下,不是佛法不灵,而是信佛的人动机不纯。绝大多数人,名义上在学佛,而潜意识里却只想求佛——求佛菩萨保佑我逢凶化
佛答时间:2024-09-04
我们学佛人最重要的一点,就会有一个什麼藉口?就是什麼?「冤亲债主。」就完了,下边故事就没了。什麼「今天我妈说我了,跟我发脾气了业障现前!」就把自己堂而皇之地给避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1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一九八三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是我闻”,在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