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佛三要
编辑:达海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成佛的道路千差万别,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这三条大道,此乃成佛三要。本文介绍了何谓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及其修习方法,浅略阐明此三要是成佛的根本,是三世诸佛所共履之道,一切众生皆依之而成就佛道。祈愿与诸位同修将此见地与修法结合起来,真切地依于出离心生起菩提心,藉由清净见斩断烦恼,广度无边众生,同证无上佛果。关键词:出离心 菩提心 空性 清净见
前 言
成佛,是学佛所仰求到达的,是最高理想的实现。我们学习佛法,目的在于解脱烦恼的束缚,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然而人类(众生)有生以来,从来不曾正觉过,一向为无始来的虚妄熏习所熏染,成为生死的妄识。故我们所认识的一切,都只是抽象的,幻相的,不是事物的本性,可是我们并不自知,对外境分别执著,从而造诸恶业,沉沦苦海。佛为救度苦难的众生,出现于世,广说无量法门,只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圆满佛果。当知三藏十二部,所有经论之义说的,都不外乎帮助所化之机获得佛位的方便。然观现在许多有心修学佛法之人,常苦于法海浩瀚。虽然也曾听闻修学,但不知抉择实践的重点与次第之法要,无从正确下手。笔者虽多方寻访善知识,努力看经阅论,总算明白,能踏上三世诸佛所共履的康庄大道,最终能抵获一切佛已得之位,必须具足出离心、菩提心与清净见,此乃成佛三要。以下就浅略谈谈对此成佛三要的肤浅认识,祈愿与诸位同修速证菩提,究竟解脱。
出离心
(一)生出离心的原因 《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世间充满了苦,种种烦恼火焚烧众生,迫之不得安宁。在生死险道中无所依怙,如大海之漂荡无所归抚。为了解脱轮回,我们需要生起求解脱心。此心未生,则贪著轮回圆满,无法解脱。譬如犯人,如果他们不想解脱牢狱,及不努力设法解脱,就不能脱离牢狱一样。如果我们不精勤解脱轮回,便永无脱离轮回之日。相反,如能生起希求解脱之心,那么从此轮回中解脱出来的那一天将会到来。为了解脱轮回,必须知道轮回是苦的,继而对此生起强烈厌恶、反感而生起出离心。 (二)何谓出离心 所谓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学佛的人,若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所作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人天善趣的因(不能成为解脱生死的正因)。无出离心修世间有漏善法,还谈不上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要厌离整个三界生死而求个人解脱,和基于个人解脱而解脱他人的声闻乘法和菩萨乘法。若以出离心为发起动机,或以出离心所摄持掌握,所作不论大小何种功德,就是布施畜生一把粗糠,或经一日一夜受持一戒,都成为解脱生死的资粮。 (三)生起出离心的方法 怎样生起出离心呢?方法有二,即消除现世贪著的方法与消除后世贪著的方法。下面将分别说明。1、消除现世贪著的方法所谓现世贪著,是指现世快乐与名利的贪求,希求今生能够得到比世上任何人都丰富的衣食、名等盛事。要消除此贪著,应思维暇满意义重大与难得,以及死无常。得人身难,如经上所说,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尘。释尊于《涅槃经》中对阿难尊者说“人身难得”,有“盲龟值木”之喻。龙树菩萨劝诫乐行国王亦引此喻,励其修学。另一喻云:“壁上撒豆,针尖著芥,如偶值者,尚较得人身为易。”由此可知人身难得,岂能贪著放逸?然而人的生死却又极其无常。经中有喻说,有人在旷野散步,一不小心落在枯井里。亏得一手攀住井里的枯藤,才不致落入井底。井底有四条毒蛇,张口吐舌地望着他。一只老鼠正在咬那枯藤,说不定就会断下来。在此危急关头,仰头见藤上有蜂蜜,他伸舌去舔那蜂蜜,便什么都忘了;甚至蜂群飞来螫人,他也在甜蜜的享受中忽略了。此喻是在说众生在生死旷野里,由于业力所感的五蕴身随时都受着死亡的威胁。佛在《四十二章经》中教诫“人命在呼吸间”,我们的生命极不确定。我们的生活存在着太多的不如意——不论现在、未来总会遇到一些麻烦。面对境界,我们应该真正地警觉到生命的不确定性。思考生命短暂无常,一口气不来就生死相融。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杀死我们,而我们又没有方法来保护自己。不是吗?人们离开蛮荒危险的生活,,却在自己最喜欢的摇椅中,因为一根牙签卡到喉咙而死亡。根据统计,有百分之八十的致命性意外灾害是发生在家中。而凶杀案通常也是受害者的家人或朋友所犯下的。在某些情况下,就连办公桌上的笔也能要人的命。无论人们在食物、居所、衣服、保镖、维他命、健康俱乐部和医药上花多少钱,这些都无法保护人们免于死亡,甚至它们可能成为刽子手。有可能在吃健康餐的时候,却被呛死,或可能对于本来要治人病的药起了要命的过敏反应。印度的总理甘地夫人是被自己的安全警卫刺死,而致死的原因却没有滋养生命的双重功能。生命是无常的,不象衣服,它不能破了就补,也不能因为太短了就加长。为了解脱轮回,我们应时常如是观照,舍弃对现世的贪著。要知人有生必有死,就是圣贤大德亦不能免。圣贤入寂,虽不同凡夫之虚生浪死,但为示现有生皆有死,所以他们的肉身也不存在。过去大德,如龙树、无著、世亲等,不见其身,惟存其名。西藏如莲花生大士,阿底峡尊者及其弟子,在当时水火不能危,四大不为害,也不见其长存不坏之身。又如弥拉日巴尊者坐山修法时,猎人因见其食荨麻身变绿色,问之又无声,以为是鬼,箭射不入身体,弃之水中,回视并未移其座,投之火中亦不烧;又宗喀巴大师,为大威德化现,但均未逃此例外而不死,何况凡夫业报所得烦恼炽盛之身,岂能不速速依怙三宝,时时念无常而进修呢?世间一切皆无常,我们要正确了知事物的本性,当知器世间无常,须弥、四洲为众生业力共报所成,外似坚实,至劫坏时,受水、火、风灾,一切毁灭无余。有情世间亦无常,上至无想天,下至地狱,没有不死的众生。特别是南赡部洲,五浊恶世,灾横障多,死缘多而易遭,人寿无常,有如朝露,日出瞬没,去时苦多。我们何日死?何处死?何法死?都不能决定。经云:“明日死至不可知,速起修持勿放逸。” 2、消除后世贪著的方法 所谓后世贪著是指如下这种想法:我希望来世能活得象梵天、帝释或转轮王那样,住最好的地方,用最好的东西,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既使有人发愿往生净土,却没有利益有情的思想,动机只是为了自己不受苦享福。如上都是对后世的贪著,要除此贪著,以双修业果与轮回二者为消除后世贪著的方便。我们既知一切无常,有生必死。然死后是否如水干火灭呢?不是的。因为业果极为微细,如果我们未能彻底解脱轮回,任何罪业之果都会使我们重新在生死中轮回。《佛说教诫国王经》云:“王乎!尔死时一切受用带不去,惟业力如影随形,不能舍离。”又《百业经》云:“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在《智悲光功德论》中也说:“比如鸟飞上天,不见自影,一落地时,影即随现。”当知自己业力虽不立时或短期受报,到时即难放过,决不失落。是故说业作已不失。比如善星比丘,心中能忆持十二部经,天授(释迦佛的一个近亲,曾因嫉妒而害佛)心中能忆持六十担“香象”所负之经,但都没有用,因为他们死后都堕入地狱中。因业力牵引,有死有生,六道取趣,头没头出,这是没有错谬的。古德云:“轮回众生,如蜂在瓶,或上或下,终不得出。”因所造为有漏善恶,故永不离六道轮回。龙树菩萨云:“以大地为丸,母较丸多。”当知所出之泪,较大海多,所饮铜汁,亦如海量。《入佛子行论》云:“小孩舐糖刀,糖尽舌伤。”应总观日出四大部洲俱明,夜则昏昧,天身有光,堕时还暗,此谓纵得人天,已与糖刀无异。故应闭门思维,六道皆苦,因而不再贪恋三界。因此,我们应花时间思维这些微细而甚深的业果道理。为了消灭轮回,我们还必须灭除一切以无明为动机的业。实践佛法,必须从业果开始,必须使身口意三业不为过失所沾污,万一沾上就必须忏悔使之清净。要知六道轮回,非如风吹落叶偶然聚散,是由于善恶业的牵引,于此当深信,造十恶业必感恶果。若修十善业以对治,则可感人天之善报。如是勇敢地看清楚并思维生命中的不确定性,思维无常,恶趣、业果、乐趣等等,就可以明白,如果不彻底解脱轮回,既使天道的快乐也是纯为痛苦,毫无意义。以后此心更强烈,对帝梵释天,转轮王的富贵业不生一刹那的希求,不论日夜只要一思维,就能生起求解脱心,此便是出离心的生起。总的说来,思惟业果是消除后世贪著的方便,但最主要的还是思惟轮回苦。从广义上讲,如修习“等活地狱”苦而心中生起恐惧者,即初萌出离心,如对轮回盛事也能消除贪著,出离心便告圆满。进而研究三界生死的起因,是一切烦恼和有漏业,发起断除的决心,真正认识戒定慧,是断烦恼的唯一方法,精勤修学,由此才能出离三界生死。由上述可知,出离心是修学佛法的基础,要想成佛,除菩提心外,必须修出离心。万丈高楼平地起,若无出离心,谈菩提心、说成佛,则如空中建楼阁,终不得成。既使只求获得下劣涅槃,也必须要有出离心,而且是强有力的出离心。
菩提心
(一)生起菩提心的原因依不造作的出离心,生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起菩提心。为了成佛,必须要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之因。学佛的目的,是希望自己成佛。常言,欲求如是果,必修如是因;若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我们欲保持人格之不失,己灵之不堕恶道;来生仍在人类为人,或欲藉善报业之强胜,感升天上而免三途剧苦,须行五戒、十善方有保障。欲成佛,必须要有成佛之因。法界四圣六凡,莫不由修因而感果。发菩提心是成佛度众生的亲因。如《密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种子,能长养一切众生种子。白法犹如因地,能圆满一切意乐犹如宝瓶,能摧烦恼敌犹如戈矛。”《菩提心义疏》说:“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又《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可见菩提心是修学大乘佛法的根本,如经上说“为利众生愿成佛”。在《无尽意经》中,佛陀开示我们说:“若不度众生,我即不发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不但是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佛,而更重要的还是当下就能去度化众生,随分随力以佛法开导群迷,即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二)何谓菩提心菩提心即觉悟心,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志求证得无上菩提。菩提心的本体就是真如实相;它的行动、纲领,则是四弘誓愿;其具体内容就是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十大愿王。过去诸佛依此而证菩提,现在诸佛依此而证菩提,未来诸佛也必须依此才能成佛。简言之,菩提心,就是使一切众生成佛的热望。菩提心是一切善法之王,一切善法无不从此菩提心中生起。怎样生起菩提心呢?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讲有十种发心因缘,即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师长恩、念施主恩、念众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灵,忏悔业障,求生净土,令正法久住。在藏传佛法中侧重念母恩,为生起菩提心,我们需先思维如母有情,常被剧烈痛苦的欲、见、有、无明瀑流所漂流,而且被业索牢牢绑住。不仅如此,他们还关在我执的铁笼里,在无边无际的有海之中,生而又生,相续不断地受到苦苦、坏苦,周遍行苦的逼迫。依此修习承担解脱之责的增上心,努力生起菩提心为要。希望一切有情具足安乐之心明显生起时,就是慈心。希望一切有情远离痛苦之心明显生起时,即是悲心。比如为母亲极其珍爱的独子遭受重病时,母亲在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心里只想着若能找到一种迅速治愈爱儿痛苦的方法该有多好。这些想法在心中相续不断,极为自然地明显生起时,这就是大悲心,继而生起菩提心。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是一种经常为欲利益众生的心。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的“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心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心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我们欲成就佛果,一定得发起菩提心,救度一切苦难的众生,真实地发起欲度众生愿成佛之心。(三)菩提心的修习方法 在佛陀教法中,修习菩提心的方法有二种:一是深观派寂天菩萨所传的自他相换法,即深观一切苦难都是爱执自己而起;一切圆满功德皆为爱执他而生。是故从内心改换爱着自己,舍弃他的位置,发起爱他如己,弃己如他之心。二是广行派阿底峡尊者所传的七重因果法,即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大悲、增上意乐、菩提心。其中以大悲心为根本,以知母、念恩、报恩为菩提心之所依,以大慈、大悲和增上意乐为菩提心之正修,以菩提心为果。此中任何一种都能生起菩提心。下面重点介绍七重因果法的修法。修菩提心,首先要有舍心,即对一切众生作平等想。在修平等舍之前,先观一个非亲非仇的中庸有情在自己面前,对其消除贪嗔,令心平等。然后观两个人在自己面前,一个是自己的仇人,并伤害于你,观想这位仇人在过去无数生中,曾是你的亲友并惠助于你,这样来消除嗔,令心平等。然后应思惟一切有情,从他们那边来讲都想要快乐,所以是平等的;都不要痛苦,也是平等的。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曾作过你的亲友和仇敌,同样是平等的。我们应该贪爱哪一个?嗔恨哪一个呢?慢慢地那种强烈的爱染心与嗔恨心就会消失掉,那种好坏、良莠、贤愚、亲疏、美丑等相也就会淡下来趋于平等。必须这样思惟,直至对遍满虚空的一切有情生起平等心为止。要度化众生不能把众生视为过客,要对他生起亲切感,并随时生起乐意帮助之心,犹如慈母爱子之悦意,是为成悦意相。此相生起,悲心就可速疾而生。其修习的内容就是知母、念恩和报恩。1、生起菩提心的所依——知母、念恩、报恩知母,就是要对众生生起好感,念众生之恩。一切恩人之中,母亲的的恩德最大。故修菩提心首要视众生如母,易于生起感恩心、慈悲心。众生生死无尽,受生亦当无尽。佛说每个人无始以来的白骨堆积起来如须弥山一样高,喝的奶水比四大海还多,足见在生死辗转中,没有一个地方没去过,没有一个众生不是自己的母亲,在未来也当做自己的母亲 。如是思惟,对一切有情生起尊重,如同尊敬现在的母亲。再修念恩,要知母亲的恩德浩荡无边,不可彻见,难以述尽。《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将其归为十种:即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回干就湿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净恩、远行忆念恩、深加体恤恩、究竟怜悯恩。以今世母亲为代表,从住胎开始,母亲就像一位病人,要作种种苦行,以避免任何可能对胎藏的伤害,小到所进食物。十月怀胎,母亲受沉重,疲劳之苦,连迈步也要踌躇。在生产之时,母亲虽然遭受剧烈的疼痛、忍受生命危险之苦,但她仍然像得到如意宝般地万分欣喜。在当时,婴儿除了啼哭和晃动手臂外,什么都不知道,对什么都无可奈何。母亲以慈心保护、照顾,以十指捧玩,用她的体温温暖幼小的婴儿,待以慈爱的微笑;用喜悦的眼睛注视着,用她的嘴吸去婴儿嘴上的鼻涕,亲口把乳粥等食物喂入婴儿的口中,尽可能令婴孩衣食丰足,免于伤害。长大后,母亲又不顾罪、苦、恶名,将珍贵的东西送给她的孩子,为了孩子不惜冒生命的危险。或教孩子写字、读书以及种种知识。总之,母亲给她的孩子一切利益,并保护他免于一切灾难。为了子女,一切痛苦悉皆忍受,一切艰难悉皆担荷,一切利乐悉皆给予,母亲的恩德实在是无量无边。今生的母亲如此,过去、未来的母亲亦复如是。其次修报恩。从无始以来,像这样一次又一次恩育我的如母有情,被欲等四大河流冲到轮回大海的漩涡之中,连续不断地遭受三苦等苦,处境极其困难。我们为他们的儿女,现在有了解救他们出离轮回苦海的方便,假如我们袖手旁观,无动于衷,那是再没有比这更下贱与更无耻的了。知母、念恩的目的就是为了报恩。怎样报恩呢?经云:“百善孝为先”。孝就是报恩。此孝非儒家讲的传宗接代之孝,亦非衣食住金钱等供养就是报恩。最上的报恩应该是将他们安置于究竟的快乐中。《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痛彻骨髓的作法尚不足以报恩,何况外在的物质呢?物质只能与父母暂时享乐,并不能助父母度过生死的长夜。观诸世间唯有佛法才能济母跳出生死牢笼,获得究竟快乐。所以真正的报恩是以法雨滋润母亲的心田。当这种强烈的求报恩之心生起时,就能速疾引发悲心。2、菩提心的正行——慈悲、增上意乐经过前面知母、念恩、求报恩的修习,进一步就要修慈、修悲。慈悲是修学菩提心的关键,因经中说菩提心不从禅定中生,亦不从般若智中生,而是从大悲中生。按照修学的次第,慈悲为慈心与悲心两种。所谓慈心就是用种种好处利益一切众生,犹如母亲爱子,使众生得到快乐、幸福。慈心的力量很大,佛世时就常以慈心战胜外道邪魔。如降恶龙度迦叶,降狂象破达多之阴谋。《宝鬘论》赞叹道:“每日二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喜乐多安乐,毒刀不能害,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可见,慈心不仅能降伏邪神险毒,而且能增进无量的功德。故此,我们要数数思惟有情之苦,不管世间之乐,还是出世间解脱之乐悉皆缺乏,由是欲与乐之心便自然生起。悲心,悲即拔苦。仅仅与众生乐还不能解决究竟问题。即慈心不能根除众生痛苦的根源。此如布施钱财给那因赌而输光家产的好赌之徒,虽可使他获得快乐,但却不教他彻底改掉好赌的习惯,他仍然会走上老路。仅有慈心还不够,还要用悲心去帮助他拔除生苦之根。而究竟的拔苦,便是“令一切众生同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才能真实利益众生,拔济众生的苦难,达到彻底与乐之目的。悲心的修习,即是想念自己最亲最爱的母亲还在苦海中挣扎,无有依靠,自己悲伤难忍,欲想方设法予以解救。此心修习到若见一切有情受苦,就自然生起令他离苦的心,如同慈母见幼儿之苦而自己心痛一样。此时悲才圆满,名大悲心。什么是增上意乐呢?发菩提心就是济度一切众生。要荷负此重担,仅生起“愿他离苦”之悲心还不够,必须有一种强有力的悲行愿力。回报如母有情的大恩德,要自己独自肩负起来,由我一人使一切有情具足安乐和远离痛苦,不指望他人。也由我一人将他们安置于佛位。在这种想法中猛力地修习,便是“增上意乐”。有了这种愿力才能不问路途的遥远艰苦,时间的漫长,众生的众多,才能发起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勇猛大愿、大行。若菩萨不具备如此强烈的愿心,就入不了地狱,也救不了地狱众生。犹如要救落水之人必须要有勇气跳入水中,站在岸边摇手呼喊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菩萨要度众生就要到苦难的人间来,这并不等于说菩萨不厌离这个苦难的世间,而是菩萨受大悲愿力支配,为利有情,故不畏在三界受苦。声闻虽有慈悲心肠,但意志力薄弱,故而虽想助众生“离苦得乐”,却不敢跳入生死苦海之中。只能望洋兴叹,起不到利生的作用。菩萨因具足增上意乐,故能激起种种行动,广修六度万行,予众生以实利。3、求证菩提心果经过以上数数修习,对众生有了真切体会,能视众生之苦为自己之苦,视众生之乐为己乐后,就能坚固起广度一切众生的悲心愿。虽能生起这样的心,但目前的事实是自己能力还不够,不要说是一切有情,就连引导一个有情的能力都没有,那么究竟谁有此能力呢?世间除了大智的佛陀,才能任运度生,彻底做利生事业外,其他没有哪一位宗教家,哪一位贤者伟人能做到。所以为利一切有情,我要尽自己最快的速度获得这种佛位,以这样的思维生起无造作的菩提心。此菩提心是一切佛经的心要,是一切佛子菩萨唯一的修持中心。《入行论》说:“搅动正法乳,剔出酥精华”以及“多劫之中善思维,诸佛见此最有益。”宗咯巴大师说“大乘道命为发心,是菩萨行根本依,能转资粮如金汁,摄纳众善为福藏。菩萨如是善了知,以菩提心为心要。”因此想成佛,就必须以菩提心为修持的中心,即依上面所讲的依次修心,以期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三、清净见
(一)何谓清净见此清净见,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一切法唯依仗因缘而生起或安立,本来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性(就是涅槃,也是依断障来安立的)。众生由无始以来的妄执习气,于实性法执为实性,就是“增益执”,也叫“有见”、“常见” 等。一切法虽无实性,但依一定的因缘,决定当生、当立,并非全无。譬如镜中人影,本无实体,但由明镜、空间、光线、人体等因缘会合,自然便有人影出现,且能发生应有的作用。若说“诸法既无实性,就该完全什么都没有,所见所闻都是错故”,这就是“损减执”,也叫做“无见”、“断见”等。反之,则为“增益执”。这“断”、“常”二见,都不合于真理,偏于一边,所以又叫做“边见”。“中道正见”,也叫“空性见”,既不执诸法实有自性,也不拨无(否认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诸法。如实了知“诸法仗因缘而有,故无(独立的)自性,而不堕“常边”,也了知“诸法既仗因缘而有,就有(不乱的)因果”,而不堕“断边”。由此正见,不堕二边,故名“中道”。无始以来的无明实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本,要由此清净见才能断除。若未得此见,仅有出离心、菩提心,任凭如何修学,终不能断烦恼。所以清净见是大小乘一切道的命根,最为重要。
(二)修清净见的胜益 要成佛除了具足出离心、菩提心外,还必须了悟空性。了解一切事物是幻觉,没有东西是以它所显现或被想象的样子而存在。虽然要直接了解这一点不知道有多困难,但通过慈悲的修行,就能发生对于一切众生的平等心,平等心愈大,就愈接近了解空性。因为空性就是平等——空性、无二以及平等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不具有甚深真实之见或通达胜义谛真理之慧,任凭你再怎么努力地修习出离心,平等心等方便分,它们也不会成为我执的直接对治,不能斩断三有的根本——我执。以至于修法和见地没有联系,那么修行也无法了解空性的唯一目的。修行不具无我见,那么不是落入常边,就是落入断边,这二者都会加强二元对立,而不是除去它。这表示不具空性正见的修行,使你在轮回中陷得更深。不仅如此,若无甚深正见,仅有出离心与菩提心,只能获得大乘资粮道以下,无法再高了。如果是小乘,也不能得小乘加行道。如果在出离心与菩提心二者摄持以上,又具有通达甚深见者,则大乘加行道以上的地道都能获得,尤其能成为解脱与一切智之因。我们发愿度众生,如果没有一个救度的方法,也不过徒具善心而已。因此,我们首先要有这样的想法:“我要找到一种决定能断轮回根本的甚深正见,仅有业果决定的世间正见是不够的,归根到底要有通达无我见。”我执是轮回的根本,无我见是绝对必要的。如《三摩地王经》说:“倘若于法观无我,各各观察而修者,此乃能获涅槃因,别余诸因难成寂。”可见,想要解脱轮回、是没法不要这个通达无我慧的。只有具此清净见,才能证究竟佛果。 (三)清净见的修习方法 修习此见有它的次第,先以四理或七相观察众生无始时来所执的“我”,通达“我空”,再以四理或破四生等理观察察众生无始来所执的“实法”,通达“法空”。四理就是:一、认识所破的我;二、决定我与五蕴的或“一”或“异”,二者必居其一;三、认识我与五蕴是一的不合理;四、认识我与五蕴是异的不合理。七相即是:一(我与五蕴是一 )、异(我与五蕴是异)、能依(我依五蕴)、所依(五蕴依我)、具有(我有五蕴)、支聚(五蕴合聚为我)、形状(五蕴组合的形式为我)。从这七方面,认识执我的不合理。四生就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以“四理”来破所执实法,先认识所执实法与构成它的支分,再以我和五蕴皆空为例,照上述四理破我的道理来破。既通达无始妄执的“我”及“实法”空,再详细推察缘起道理,得知诸法虽无性而有“缘起因果”。如果还觉得缘起因果与自性空各是一回事,就是还没有真正通达中观深义。若是由见诸法因果缘起就能破除内心实执,了达诸法实无自性,才是得了“中观正见”。这样的正见,不只是由见空来破常执,而且由见有(缘起的有)的力量来破常边;不只是由见有来除断执,而且由见空(无实性空)的力量来断边。了知因果缘起与无自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空与缘起二者可在同一事物上安立而不矛盾。通达实执之所执境从来没有,能空现为缘起,缘起现为空,如是便能通达缘起之义即是无实,而无实之义即能引发缘起无欺的有力定解。理解《根本慧论》中所说的“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以及《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就是缘起即空,空即缘起之义。总而言之,自性空中一切法皆可成立。如果能不堕二边,就不会落邪见歧途。可知“空性”不是某种坚实存在的物体,也不是空无所有或虚空。真正的空性,离于概念,无法表达。因此无法研读,只能体验。只有把理论放入修行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空性”。空性的见地使人真正解脱烦恼的束缚,使慈悲的修行有成功的可能,改变人的发心,而不是改变现象界的任何东西,“空性见”可以改变发心。由于“空性见”,让我们了解慈悲的客体并无本性,所以不会被他们的苦难压垮。了解主体的空性或了解无我,因此就不再局限于关心他似乎满足自己的需要。空性之见无边际,慈悲和其对象也都没有界限。要有菩提心就必须对空性有了解,只要相信没有坚固存在的“自我”,才能有完整的菩提心。依于出离心而发菩提心的菩萨,主要靠此空性见才能断烦恼而利益众生。因为只有正见才能断烦恼,才能使自己达到“无我”的目的,纯洁而正确地利益众生。
结 语
由上述可知,最初没有“出离心”就无法使心趋向佛法;没有菩提心,佛法就不会成为大乘道;没有“空性见”就无法断尽二障,所以这三者被称为成佛三要,它是三世诸佛共履的康庄大道,三界中唯一的明灯。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是一切佛经的心要精华,十方诸佛皆依之而利益众生,成办佛事。立志要解脱烦恼,觉悟真理,愿与一切众生同成佛道的佛子,应依此成佛之三要道,有次第地发心修学。如宗喀巴大师教诫的“对于如上所说的‘三主要道’诸要义,先以闻所成慧令得通达。其次闭关,斩断现世的藤绊,少欲知足、少事少业而住,以思所成慧获得定解。亦即于寂静处生起精进力,不作推延,速疾成办一切生的究竟希愿。”如能正确认识、抉择,真正将见地与修法结合起来。那我们必定是究竟的解脱者,无上菩提的成就者。在此,我愿与诸位真切地依于出离心、生起菩提心,藉由清净见,斩断烦恼,广度无边众生,到因圆果满后同证无上佛果。
参考资料:1、《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2、《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宗喀巴大师著,昂旺朗吉释3、《三主要道》宗喀巴大师造,帕绷喀大师讲授4、《密宗法义精要》根桑泽程述5、《我们真正的归宿》——修心法要集,佛教文化普及丛书系列之56、《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宗萨钦哲著7、《成佛之道》印顺法师著8、《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9、《太虚大师全书》大乘通学第四编一、三、四10、《劝发菩提心文讲记》演培法师
居士:家里人反对我学佛、拜佛、诵经,怎么办? 法师:遇到这个情况,首先你要了解一下你家里的人为什么反对你学佛。通常是家里人对佛教有些偏见,认为学佛迷信,会走火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9
居士甲: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法师:初学净土者,宜以培植坚固信愿为要务。信有事信与理信二种。事信(或曰仰信)是相信二有,即《阿弥陀经》所云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8
选择寺院和善知识,这三点非常重要,学会受用一生!佛法充满方便法门,譬如前文中我们说过,除了剃发出家,皈依僧团修行,也可以选择在家修行。后者因为不改变生活的方方面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15
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定要看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佛法的疑心与信心梦参老和尚..我们都是佛弟子,皈依三宝了,我们对佛法有没有疑心?有没有怀疑?一般的正常生活当中,你皈依三宝,你不怀疑但是生活遇到挫折,在你人生的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9
我说几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儿子遇到难了,是被冤枉了,他妈妈到五台山来诚诚恳恳地求那是真正的诚恳,母子连心嘛,她对这个儿子特别爱。她朝完五台山回去,问题就解决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8
惟贤法师答:分为几种:有德行好,在道德方面引导的善知识;有佛法广博的善知识;有同行的善知识,在一起同修的互相可以做善知识。当然一般来说,德行学问都好,才叫做善知识,这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不矛盾。佛教讲五明,五明里面就有科学。《瑜伽师地论》讲:菩萨当于五明中求。五明中的内明是佛学,其它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都是世间上的,不过,要以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七律五首一人间佛教点明灯,历史传承有创新;与时俱进新世纪,迎头赶上换门庭;红旗飘飘舞大地,旭日朗朗照乾坤;社会主义风景好,春光和煦竞繁荣。二百年魔怪早潜形,人间佛教点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3
2007年8月9日在北京佛教居士林开示尊敬的夏林长,各位护法居士:我这次从重庆出来,经由北京到五台山,参加五台山广宗寺修建的法尊法师纪念馆落成开光典礼。法尊法师是我的亲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3
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有心禅师德高望重,博学多闻,担任寂相寺住持,但来此向他问道的人虽多,可惜很少人能够契入,他有一位师弟名叫有得,根机迟钝,又有一目失明,平常都帮师兄做一些幕后工作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31
佛法讲因果,其实说来应该是因缘果报,还要注意时间这一因素。只要因缘、时间相聚会,则果报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尘,皆离不开此理。俗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苦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话说世间上有左右邻居两家,左边这一家日日吵闹、日日有是非,不但夫妇间、儿女间互相吵闹,有时儿女也会同爸爸妈妈吵闹。吵闹太多,大家都烦了!而他们隔壁的邻居,一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要知道,佛陀看我们人生是最宝贵的。人生怎么样宝贵?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诸佛。我们有了凡情作祟,人间的平安就没有了,又怎么得到佛陀无上寂静之乐?有烦恼的人把烦恼当成敌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佛法与报恩报恩,就是要求我们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有感恩思想。佛教的教义精神和实践内容都非常强调这一思想。我们的早晚课诵,乃至每一堂佛事结束的时候,都有报恩的内容,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4
我们此生幸运得到暇满具德的人身,对于细微的取舍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闲暇与机会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虽然各自具备了一些特点,但是却没有机会行持细微的取舍。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第二篇 十字街头好参禅 - 佛法的政治观每当选举时节来临之际,许多候选人、助选人都很希望获得佛教团体的认同或推荐,而关心政治的民众,往往也争相了解佛教团体的想法与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9
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太虚大师说,学佛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梵文音译,意译是“觉悟的人”,并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
昌臻法师时间:2024-12-19
在有些人的观念中,之所以选择修行佛法,大部分是因为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认为,有的人突遭不幸,心情郁郁,学佛是想找寻一个心灵的寄托;有的人脾气不好,难以改变,是想
佛答时间:2024-12-19
一日,洞山良价禅师上堂,座下有僧问:时时勤拂拭,为甚么不得他衣钵?未审甚么人合(应当)得?良价禅师道:不入门者。那僧道:只如不入门者,还得也无?良价禅师道:虽然如此,不得不与
禅宗公案时间:2024-12-18
针对网络信众学佛的几句良言2008、12、02网络让我们更方便的了解到一些佛教活动,了解到一些佛法的内容。但是真正想好好学佛,要把佛教当作你生命当中的皈依处,甚至要修行,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4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我们学习实践当中,最主要是僧宝,先是依僧宝而闻法,以开智慧而见佛。所以佛法一代一代传下来,非常的不容易的,除了内在有浓浓的那份情感,那种信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2
解脱生死的确是身为佛教徒,无论出家在家都应慎重面对的根本大事。此语并非表示佛教徒是出世的、是逃避社会责任的;相反的,身为一个佛教徒,更应该作为表率,尽心尽力去,一般公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8
一、以佛法研究佛法来宝岛一年,对于佛教的近代作品,读了不少,而最使我同情的,引起非常感想的,是这样的一句:「我们应以佛法来研究佛法」。这是绝对的正确!「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学佛不要贪名利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往真处来做。◎一九七七年三月十五日开示我们学佛的人,要脚踏实地修行,老老实实用功,不要贪图虚名。若是爱好假名,对修道是没有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2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为欲满足六波罗蜜”:为了想要满足这六种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1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灵岩法要》伍、决修学疑难一、法门辨异㈠禅宗与净土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与净,了脱最易。禅唯自力,净兼佛力。二法相校,净最契机。如人度海,须仗舟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佛学在我国非常的盛行,很多人都会去学佛、拜佛,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拜佛。学佛是为了利益众生、自利利他、离苦得乐的。拜佛是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是为了折服我们的
学佛感应时间:2024-11-11
药师佛法门小常识药师法以药师如来为本尊﹐为息灾﹑除病﹑延命等目的所修的法门。其中﹐天台密教则以七佛药师为本尊﹐故谓为“七佛药师法”。药师净土药师净土(净琉璃世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7
药师法门修学纲要(付:药师法门简易修持仪轨)普光整理壹、提要:修持药师法门当以信为入门,以四大目标为指南,以专念佛号为行持。 而其要点如下:(1)信: 一切如来身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6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学佛最大的毛病各位善知识,我们学佛主要不要在佛教里造罪业。如果造了罪业,这就是得不偿失;你在佛教里头,应该立功、立德、立言,不要造罪业。在佛教里头,一天到晚就给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4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觅善知识,得有缘!你若想希望什么样才算是善知识?佛在世的时候,以佛所说的历来因缘,一个字,自己不认识,问到别人,别人跟我说,这就是善知识;一件事我自己不明了,别人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0
第三章、佛法究竟主张什么样的人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尽心尽力,不贪不求,无疚无愧,自在自得。领悟了佛法的宇宙观和因果观,佛法的人生观也就顺理成章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第四章、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佛法之修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结果,不仅佛门之外的人如堕五里云中,难明真象,而且连诸多佛门之内的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前言佛教,严格地说,并不是一种宗教,因为它不仅不信仰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而且根本是无神论的。佛教是佛陀的教诲,一定要说它是宗教,也只是意味着它有所宗(宗旨)有所教(教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问题】顶礼嘎玛仁波切!请活佛开示,从佛法因果角度来看,应该如何理解犯太岁和本命年?【嘎玛仁波切答】总体来讲,犯太岁、伤太岁等,是依照道教的说法。藏传佛教里面,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6
将谈斯旨,须先声明者二事。一、凡学各有其学之相貌,如一般人有一般人之面貌,瘦者、肥者、白者、黑者不一而足,今欲认识其人。则只认明其人之为白、为黑、为肥、为瘦而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5
周六下午,一到道场,某女莲友笑嘻嘻地对我说:“给我女儿的宝宝挂个往生牌位。” 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知道她的女儿并没有生孩子,所以她所指的宝宝应该是流产或堕胎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5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声闻、缘觉乘的离欲观 声闻、缘觉乘的离欲观声闻乘: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缘觉乘: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
悟性时光时间: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