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
静权法师讲述·倪宏证记录了然法师参校·倪正和成文法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印公亲书、静公讲义)合本流通序刊书因缘感应记大势至菩萨赞大势至菩萨颂节录净土五经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跋附觉明妙行菩萨开示上品念佛法语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印公亲书、静公讲义)合本流通序净土法门,自古迄今,著述甚多;各阐其美,堆积如山,不可胜数。若欲求其最圆顿直捷、简便易修、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者,莫过于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惜乎此经,文简义丰,初机行人,不易领会。注疏单行,向未多见;古时虽有,交义过丰,非末代普通行人能共修习。故我印光大师,昔在世时,数十年来,对此经文,特加注重;除随机阐扬接引外,或书写经文,或赞颂圣德。其所书经,笔法端庄,恭敬至极;(今此经文,书成屏条,翻读可知。)其所题赞,事理融合,亲切无加。(今此经后,势至赞颂,翻读可知。)近来拙著入香光室,全书大旨,其所阐发,亦与本章意旨多相契合;但于章内举其要略,选其精华,以浅俗交字,疏通奥义,俾念佛同伦,容易领会;薰染纯熟,不须勉强,自然业识顿开,深入弥陀果觉。虽有小补,亦非全章;若论全章,多未详及。迨弘化月刊第七十二期,静公讲义登出,读者无不称善。丰简相适,理事周全;词意畅达,一目了然。对于末代念佛同伦,正为契理契机;遇此因缘,岂浅小哉。正和居士夙根深厚,奉此讲义,如同至宝。拙著入香光室,第二次续印时,居士欲以讲义,合本刊行;但因拙著一切手续,先已办定,不能更动;故此讲义,暂为停止,若遇机会,定须刊行。兹值印光大师塔院落成,纪念会明如大师,与李慧澄居士,互相筹商,欲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印公亲书、静公讲义,合本刊行,普结净缘;以此胜举,纪念印公。所需经费,概由李慧澄、乐慧斌、窦慧龙、张智荫居士等发心负担,圆满成就。商妥之后,明如大师复来函请问办法,并嘱为序,以冀完善。然遥闻之下,不胜欣幸,遇此机会,极力赞同;随时转商德森法师,亦极赞同;并谓以此胜举纪念大师,想必大师亦当含笑于常寂光中矣。兹乃特叙来由,藉伸劝嘱。愿诸同伦,凡读是书者,人人如入宝藏,个个切莫空回;当生难遭之想,幸逢出世之因。随机择法,毕命修持;现在共入势至之圆通,命终同归弥陀之净域。庶不负二公乘大愿力,发大悲心,先后阐扬,普利同伦;及与现在发心施资、刊印是书者,其功德亦永劫莫能思议矣。述此大纲,聊为序引。一切详情,具载讲义跋文,兹不赘述;读者鉴谅,感甚愧甚。民国三十六年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圣诞日寄食灵岩粥饭僧了然和南序于佛海泉珍桃园之不退关房刊书因缘感应记敬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印公亲书、静公讲义’合本刊行,有大因缘;想必畅佛本怀,蒙佛示现;是以乍逢筹备付印之日,恰值菩萨降诞之晨,忽然灯降舍利,洁白圆明,超然殊胜。思此因缘,关系非浅,理应公布,普令周知;俾念佛同伦,得是书者,愈为深生信仰,依法修持,将来莲品,各得高超。所谓因缘者何?盖本月十一日,得接明如大师报告函,始知此书,正欲发起刊行,颇感同意;随时转商德兄,亦表赞同。十二日,书函通知倪正和居士,谅亦同意。十三日,恰值大势至菩萨圣诞,早晨照常燃香、盘腿念佛。盘好之后,座前桌上所点油灯,以手息却,随即向灯盘一摸,一二年来,习以为恒。至五月起,六七十天,灯盘内久未得过舍利。至七月十三日早,忽然觉得摸著一粒甚大之舍利,即轻轻放在小瓷盘内;复燃油灯细看,乃见其精莹洁白,若水晶珠,较之平常得者,数十粒中,独此一粒特别殊胜。因是忽然感动,思此舍利,莫非大势至菩萨慈悲所赐乎。窃念诸佛菩萨,慈恩妙德,深广难思,粉骨碎身,莫能酬报;唯有尽力流通净典,劝进行者,同修净业,同归净土,以报慈恩于万一耳。思念至此,忽觉日前德兄法师,有一皈依弟子张智荫居士,承德兄介绍,居士向德兄写信,再三发心,要供养然香敬一百万圆,随然作何功德。彼时恰逢拙著入香光室,与净修导言,第二次续印,书已印好,无别要用。复因张居士诚意难却,故只得允许交邱居士暂为代存,至有善举,方便取用。现今得遇如是机会,正好尽数付印此书,普结净缘,以报慈恩,岂不美乎。随即书条奉告德兄,托其寄信嘱邱居士,速将此款交纪念会明如大师手,以作付印此书,功德芳衔仍用原人。正写条时,忽见灯上又降下一粒,拾之,色白如前,唯较小耳;并四月所得之五粒,欲配成九粒,还差二粒小者。是晚复得二粒小者,亦色白如前,恰好配成九粒,另作一盘四大居角,五小居中,庄严雅观,向所未有,现今保存,以应瞻仰。因斯表现,来仪希有,故敬按此书刊行,决定利益难量;苟非有大因缘,云何有此瑞应乎。既蒙菩萨表现,念佛圆通,如是如是,理应公开宣扬,引进后学,获利无穷。无论若信若疑,或赞或谤,一入识田,永为道种;如食金刚,决定不消;直至因缘成熟,自然发生正信。所谓赞谤等归解脱,疑信共入莲邦,但有先后之不同耳。书此来端,藉伸纪念,愿诸读者,幸勿忽焉。民国三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寄食灵岩粥饭僧了然和南谨记大势至菩萨赞 印公题大势至 利生深 专主念佛法门 如子忆母忆世尊 直下即蒙恩因心果觉两相契 立刻返本还源 都摄六根妙难论 愿遍界流存都慑六根妙难论 愿遍界流存大势至菩萨颂 印公题势至菩萨德无疆 辅弼弥陀作慈航 救苦直同观自往 导西不异普贤王 修因遍用根尘识 证果俱获圆通常 慑念佛人归净土 此恩永劫莫能忘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无边光炽身大势至菩萨节录净土五经序 印公撰楞骰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三十六年,国历三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上海功德林念佛善信,恭请静权老法师讲经;末后一天,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本讲义由倪宏证记录,倪正和成文,并经了然老法师参校。甲、略释题义,乙、正释经文。今初: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之一章。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第二十四,即大势至菩萨根大圆通。根大圆通之意义,本文后段再释。所谓二十五者,即:眼、鼻、舌、身、意—五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及最后耳根,共为二十五法,即是二十五圆通。但此耳根圆通,应在阿那律陀尊者眼根圆通之后;因此经当机阿难尊者,于大众中为多闻第一之人,欲令彼易入而易行故,乃俟二十四圣略陈圆通之后,即由观世音菩萨广陈耳根修证法门,以示阿难入门下手工夫。若按观音,本是古佛,号正法明如来,现为观世音菩萨。此二十五大士,各说一法,答佛所问,由一法通达其他二十四法,乃至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故二十五位,皆称圆通。如火头金刚云:‘我过去贪欲心重,值空王佛,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光。’是以由火大悟入。又如持地菩萨云:‘我过去于普光如来时,专修平地苦行,为人修桥铺路。后值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是以由地大悟入。大势至菩萨根大圆通,按二十五法次序,应在第二十三位;今在第二十四位者,正显菩萨念佛圆通,微妙甚深,已与第二十五观音大士耳根圆通,不相上下,故由二十三位,超列二十四位。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世尊,命文殊菩萨抉择圆通;文殊选此耳根,其目的在对阿难当机说法。因阿难常乐多闻,而不知返闻闻自性,故不免受摩登伽淫女所摄;今欲得成菩提,不必改弦易辙,正好就路还家。‘日日向东走,回头便是西;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此乃所谓觉性本周遍,无内亦无外。但能一念回光,立地圆成,可转邪境而为佛境,何为彼所摄耶。文殊为对阿难之机,故选耳根圆通。若对今人说法,则势至念佛圆通,最为契机。何以故?因今末法众生,根性钝劣,不能圆悟自性,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是故世尊于大集经中,三千年前,早经道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惟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今按势至圆通,纯是念佛法门,正合我们时机;假如来之果觉,显自性之圆通。若由耳根悟入,利根行人,方能修习;钝根行人,不能得益;惟此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上上根莫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若按理体而言,九界众生,昔在弥陀果觉心中;若据事相而论,四土九品,高下虽殊,究竟同归净土,一也。是以上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远公、智者、永明、莲池,诸大菩萨,诸大祖师,悉皆念佛,发愿求生极乐;下至愚夫愚妇,五逆十恶,乃至猿猴猩猩、鹦鹉八哥,若肯发心念佛,求生极乐,亦能带业往生,临命终时,瑞相昭著,载诸典籍,难尽数述。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语阿鞞跋致,此云永不退转。所有一切念佛众生,生到西方,则永不退转,一生成佛,直至圆满佛果而后已。故知势至念佛圆通,成就之速,圆顿直捷,等于观音耳根圆通,无少相殊;而摄机之普,或且过之。何以故?耳根圆通,但摄利根;念佛圆通,三根普摄,利钝全收。以上略释题义竟。次释经文,分为三科。乙、正释经文:一、经家叙仪,二、正显圆通,三、结示因缘。今初: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体佛足,而白佛言:大势至,乃菩萨之别号。法王子,是菩萨之通称。人人皆知,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两傍,有两位大菩萨,左边是观世音,右边即大势至。以何等义,名大势至?势者,势力。至者,至极。大者,非小可比。此菩萨势力最大至极,以此最大势力,护持佛法,化度众生,故名大势至。世间有大力士,虽然力可胜人,然不能与此菩萨少分相比。如十六观经云:‘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吾人若在楼上耸身跳跃,楼下立觉震动,然此不过一屋而已。今欲震动中国一国,那怕原子炸弹,也决定没有如此力大;何况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又如经云:‘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观此足信此菩萨一举足、一安坐,力能震动十方世界,可称力大无比。又此菩萨不但势力广大,而复光明炽盛;所谓光明炽盛者,即菩萨大智慧光也。可见念佛三昧香光熏照之力,功德成就,果报如是。如十六观经云:‘此菩萨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法王子,是菩萨之通称,诸大菩萨皆可称为法王子。法王是佛。世间国王称人王,玉皇上帝称天王;佛乃世出世间说法之王,故称法王。又,王者,自在义。如经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故唯世尊,独称法王。子,即指菩萨。凡一切诸大菩萨,皆负绍隆佛种,承佛家业,辅佛行化,利济众生,重要之职任;如世间之子,继承父业,故称法王子。但佛之家业,不同世间田山屋宇,器具金银,乃以说法度生为业;是故菩萨专以弘法为家务,度生为事业也。亦唯菩萨具大力量,方能担荷如来全体家业,化度一切有情,称佛本愿,畅佛本怀,故尊之曰:法王子。势至与观音,本是辅佐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二大菩萨;因弥陀分身十方,故二菩萨亦分身十方,助佛扬化,普度众生。以上略释大势至法王子通别二号竟。‘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者,谓大势至菩萨,于楞严会上,偕其西方同来五十二位大菩萨,一齐从自座位立起身来,趋至释迦牟尼佛前,顶礼佛足,然后而白佛言。又五十二位菩萨,可表信、住、行、向、地、等觉,并前干慧,成五十二也。凡菩萨问法,禀白佛言,必先趣向佛前,顶礼佛足。菩萨礼佛,非同凡夫,必须三业至诚,一心恭敬。我们凡夫,常有许多逢场作戏,敷衍了事,至诚恭敬何在?若无至诚恭敬,虽终日礼拜,如碓上下,徒劳身形,于心无益。如大疏分礼拜有七种:一、傲慢礼,二、唱和礼,三、恭敬礼,四、内观礼,五、平等礼,六、起用礼,七、实相礼。后四种礼,限于时间,不便详说。傲慢礼者,即傲慢自居,心无谦下。唱和礼者,乃口中同声唱和,身虽随人礼拜,而头不著地。此二种无至诚、乏恭敬,非真礼佛,罪障难消,我们皆应切戒。凡礼拜佛时,必须三业投诚,一心恳祷,统身伏地,如大山崩。苟能如是礼佛,决定罪灭福生,此是第三种恭敬礼。所谓人身之最高部分,莫过头顶,最低部分,莫若两足。顶礼义者,以己头顶叩佛双足,表显恭敬至极,故云顶礼佛足。以上‘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乃经家所叙,略释已竟。二、正显圆通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我者,大势至菩萨自称。无我而我,名曰真我。菩萨四相皆空,圆通为我,随众生机,故名曰我。忆者,记忆。往昔,即过去。恒河沙劫者,梵语劫波,此间称劫。劫表时分,如普通凡夫,记年月相似;但年月时分极短,劫数时分极长。劫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别。合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此处是指大劫而言。印度有一条恒河,如同中国长江、黄河,甚阔甚长。恒河之沙,微细如面,以一沙算一大劫,如是一粒一粒,直至全河之沙算尽,此是极表劫数之多,远出于我们思量测度计算之外。所谓恒河沙劫,即无量数劫。有佛出世,乃对无佛出世而言;如今释尊已过去,弥勒尚未来,正是佛前佛后无佛出世之时。但释尊虽然过去,赖有言教存在;众生遇著,亦是有缘。我们凡夫,尘劳障隔,知识昏迷,记性再好,不过当生;前生之事,无人能记。诸佛菩萨,具宿命通,能忆过去无量千万亿劫之事,如在目前;故法华经云:‘观彼久远,犹如今日。’大势至菩萨,于顶礼后,恭对释迦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由是次第,有十二位如来,于一劫中,相继成佛;其最后第十二尊,名超日月光佛。按无量寿经,称阿弥陀佛,亦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以光明立名,分十二号。弥陀一名,具十二光明;十二光明,全归于弥陀一名,包含无遗。何以故?梵语阿弥陀佛,此云无量觉。佛证果觉,圆满广大,无法不包,故能包含无遗。读此可知大势至菩萨,过去无量劫前,所遇十二如来,即今阿弥陀佛是也。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无量光佛。我们世间以日月为最光明广大,能照四大部洲;阿弥陀佛光明,此日月光明,过于百千万倍,故名超日月光。大势至菩萨于往昔劫中,得遇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即以念佛法门,而开示之。所示之法,圆顿直捷,甚深切要。菩萨于闻法后,严谨受教,精进修持,即由念佛而得证三昧。本章经文,正是菩萨以大慈悲,向释迦佛,陈白自己,往昔发心修行之因缘,与得证念佛三昧之来源。唯此法门,圆顿直捷,简便易修,胜过一切法门。菩萨既已如是慈悲,降临娑婆,殷勤开导,普令深入。我们今得值遇,可算夙种净因,真是有缘。大家应当敬受慈训,精勤修习。欲识三昧,更观下文。三昧二字是通名,念佛三昧是别名。二十五圣所修之法,皆名三昧;如眼根三昧、耳根三昧、鼻根三昧,乃至六识三昧、七大三昧;此外还有百千万种三昧,乃至无量三昧。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别于凡夫不定,与外道邪定;唯依佛法所修得证三昧,方名正定。正受,显非邪受,而不受一切邪受,故名正受。又一定一切定,故名正定;一受一切受,故名正受。此正显念佛圆通,初则由浅入深,到了熏修至极,能使因果相契,生佛一如,一念全体,全体一念,直与观音耳根圆通,等无有异。又念佛亦有四种分别:一、持名念佛,二、观像念佛,三、观想念佛,四、实相念佛。此四种念佛,皆名念佛三昧;因下手虽异,得果全同,故同名念佛三昧。又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中王,而能统摄一切三昧。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成念佛三昧;因一心不乱之义,即正定、正受故。我们念佛,妄想纷飞,不能一心不乱;若依势至菩萨开导念佛法门,即得深入念佛圆通,定心修持,最易成就一心不乱之念佛三昧。故念佛法门,方便虽多,而推此法门,为最圆顿直捷,简便易修。所修之法,陈述如下。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先说二喻。今初。譬喻义者,借近明远,假浅入深,令诸听者,易于领会。譬如甲乙二人,甲专想念乙,乙若出门,甲想念之心更殷;但乙不想念甲,如同忘记了甲一样。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不期而遇曰逢,不逢即不遇。非见即未见。若逢、或见,即指专忆之甲而言。甲虽与乙离,因专忆故,随时忆念,仿佛见乙,如在左右,如在目前,乃至梦中,亦复皆然。不逢、非见,即指专忘之乙而言。乙因专忘,虽与甲遇,对面碰著,如同未逢、未见。按此二人,如是情形,因乙一人专忘,其甲一人,无论如何忆念,终难会晤相见。今就专忘方面而言,二人虽逢,等于未逢,虽见等于未见,当面错过,岂不惜哉!若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则相见不难。假使乙忆念甲,如同甲忆念乙一样,如是二人,必定如影随形,不相乖异;不但今生不相乖异,乃至生生世世,亦不乖异。因为彼此念念相忆,心心相合,自然生生世世,不相分离。故曰:‘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人人可知。所云一专为忆者,即喻佛忆念众生也;一人专忘者,即喻一切迷倒众生,心不向佛也。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欠丝毫;若肯真实念佛求生西方,未来皆可成佛。但因众生迷倒,舍父逃走,流入娑婆浊恶苦海,生生世世,受诸苦恼,直至于今,无有休息;佛垂怜愍,无时忘舍。复因西方阿尔陀佛,与此娑婆众生,特别有缘,而怜念更甚,念念欲化度我们,接引我们,出离苦海,往生乐邦,尽未来际,同享妙乐,从彼进修,共证佛果;可惜我们众生,大都无心向佛,孤负佛恩,岂不愧哉!然未闻佛法,与不信佛者,固不必说;即已闻法与信佛者,亦有许多倘非真信。虽则念佛,而非真念;与此专忘之人,无少相殊。所以佛虽念念不忘众生,奈何众生无心向佛,虽与佛逢,等于不逢;虽则见佛,亦如未见。譬如有人,来此佛堂,不礼拜佛,不恭敬佛,心不介焉,如同未见。复如来此参加念佛者,亦有口虽念佛,心无至诚;人在佛堂,心向外缘。所以念佛人多,生西者少。如同浪子在外,习惯飘流,不想回家,自然终不能回。须知终不能回之毛病,全在专忘上面,错失大利也。你看前面一尊阿弥陀佛,一手持莲台,一手向下垂,俨然要想接引我们到西方去。谁知你也不想去,他也不想去,空劳佛慈,辜负佛恩。我们想起来,真是好惭愧!如果我们,真能心心向佛,如同久客思乡,一心要想回家去,决定生西不难。此乃正合二人相忆,二忆念深;不但今生与佛相近,生生世世,决定不相乖异。须知不相乖异之效力,全在专忆上面,深得大益也。既蒙菩萨如是慈悲,指示我们,专用忆念阿弥陀佛之要诀;我们应当牢牢记在心头,不可暂时忘失也。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净土法门,唯佛与佛,方能圆知圆见;故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上二句,通于前后;下一句,即另举第二个譬喻。所谓十方世界,诸佛如来,无不哀愍众生,怜念众生,同教众生,称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到了西方,悉皆永离众苦,永享妙乐。今乃考实论之:何故十方如来,但教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不教众生称念余佛?皆因十方诸佛,怜念众生之慈悲,虽然佛佛相同,而救度众生之愿力,及接引众生之方便,唯弥陀世尊,超然殊胜;故十方诸佛,称赞阿弥陀佛,最为第一。何以故?众生若欲遍游十方净土,亲近十方诸佛,应当先归西方极乐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从彼常随佛学,然后具足神力,飞行自在,一旦之顷,可以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因是十方诸佛,同教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不教众生称念余佛。复因诸佛法身,本来同一觉性,佛佛平等,无二无别。一摄一切,一切即一;故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又文殊般若经云:‘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诸佛功德无异。’我们现今更进论之:若论圆满觉性,非但佛佛平等,实则诸佛众生,亦复平等。虽然事实上,众生与佛,迷悟各别,真妄悬殊;于理体上,众生与佛,本来凡圣共源,生佛同体,真实一如,无二无别。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但以诸佛众生,性德虽同,修德各别。何以故?诸佛如来,无量劫来,顺性而修,念念流入一乘菩提果海,福慧圆满,永受妙乐;众生无量劫来,逆性而修,念念流转六道生死苦轮,展转堕落,永受剧苦。何名逆修?何名顺修?盖我们众生,生生世世,一向贪恋娑婆,希望久住,念念不舍,心心不忘。因此愿力,与佛愿力,天渊相背,天渊相隔,不能念念向佛,心心合佛,故名逆修。复当细读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希望接引十方众生,同归西方,同受妙乐。我们但能直下一念至心回向,便得蒙佛摄受;如果念念如是至心回向,念念蒙佛摄受。复当一切时中,真实发愿,愿离娑婆苦,愿得净土乐;此乃所谓以己之愿,投入佛之愿海。如是以愿投愿,时时不忘,决定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乐邦。得此速效,皆因众生与佛,原来有上二种密切相关。一者所谓众生与佛,本来性德相关,天然同体;虽然与佛离隔十万亿土,原在弥陀果觉性中,不出不入。是故一念回向,一念蒙佛摄受;念念回向,念念蒙佛摄受。二者所谓众生与佛,彼此愿力相关。我们若肯时时发愿,更加与佛气分相合,愿力相接;如磁石吸铁,终不乖异。因有如是性德、修德,二种密切相关,天然同体,所以十方诸佛,同教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不教众生称念余佛。是以古德云:‘我心感我佛,我佛即应我;应感非先后,生佛同一体。’又古德云:‘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铁。’观此可知阿弥陀佛,偏与此土众生有缘。又三世诸佛,皆以八苦为师,方能成佛。乐土众生,难以使其发心念佛;唯此娑婆众生,常为八苦之所逼迫,苦多乐少。凡遇苦境,难堪忍受,不觉出声称念阿弥陀佛,不念他佛,此乃出乎天然,非人所教;因此阿弥陀佛与此土众生,更加特别有缘。大家果能如是念念回向,时时熏习,是名顺修。前喻二人,如同朋友夫妇,情念虽厚,一淡两忘。今喻二人,恰似母子,不比平常;因为母子骨肉相连,关系更密。慈母爱子,出于天性;经过十月怀胎,三年乳哺,移干就湿,咽苦吐甘,手腕当枕,膝头当路。子若能言,母乃欢喜大笑;子若有疾,母则废寝忘餐,昼夜忧愁,愿以身代。直至渐渐能行,又恐水边失跌;纵使成人长大,子若出门,时至未归,母乃倚门长望,坐卧不安。世间慈母忆子,可谓无时非忆子之时,无处非念子之处,直无一时一地忘其子矣。纵然子不忆母,必念念忆子。但母虽念念忆子,子若一向忘母,不想回家,那怕母亲想得发痴,亦复徒然。故曰:‘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若子孝顺,忆念慈母,如母忆子之时同样殷勤,心心不忘;那怕子虽出门,远在欧美,亦必不久,要乘飞机赶回来,与母相见也。故曰:‘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今此譬喻,非常明了,人人可知。世间为子女者,应该深体慈母爱子之心。世间做众生者,亦应深体十方如来怜念我们之心;更当深体阿弥陀佛立愿修行,庄严净土,接引我们之心。弥陀垂手接引我们,正如慈母垂手提携子女,亲近抚慰无异。但以慈母爱子,止能一世;佛爱众生,永劫无穷,生生世世,无有弃舍,无有终已。可惜众生迷倒,违负佛恩,逃逝于生死海中,轮转六道,受苦无穷;出了胞胎,复入卵壳,乃至湿化,生生世世,迁变不休。我们现今幸得人身,生逢中国,得闻佛法;复幸得闻如是微妙净土念佛法门,圆顿直捷,简便易修,不假多生,尽生可到。我们应当生大惭愧,悲泣两泪,渴仰慈尊,如子忆母,念念求见,心心不忘。从今以后,常当忆念阿弥陀佛,作无上慈父想;观音、势至,作无上良朋想;清净海众,作最胜善友想。复当忆念极乐国土,作究竟安乐家乡想;现今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及修诸功德,作预备资粮想;临命终时,作到家日期想。苟能如是忆想之极,自然渐渐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纵在梦中,亦能忆著想著,或拜佛念佛,或见好瑞相。欲得明了,请观下文,更无疑焉。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上文譬喻,此文正法。由譬喻而会解正法,由正法而深达正义。菩萨云:众生若能各自发心,忆佛念佛,念至功纯,念到归一,或于现在,或于将来,必定见佛,乃至去佛不远。今更分别论之:众生见佛,亦有法身、色身不同。何谓法身?须知众生念念心存至诚,忆佛念佛,则念念投入弥陀清净法身果海,如水投水,天然契合。契合至极,全体周圆,自力佛力,不隔纤毫,顿觉全身住在弥陀清净法身果海之中,不出不入,非有非无,仗佛含养,安定何如。若能如是见者,此乃所谓见佛法身也。若以佛眼观之,九界众生,皆在如来法身果海之中,一体圆融,等无差别。但因众生迷倒,不觉不知,不解亲近;如鱼住水不知水,似鸟飞空不见空。何谓色身?我们现今欲见阿弥陀佛微妙色身,但能念念心存至诚,持佛名号: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里听得清清楚楚,心里觉得清清楚楚。若口里虽念佛,心里任他胡思乱想,此非忆佛念佛。念佛必须专注现前一念,即是正念;句句佛号,皆从正念心中流出。心能专注,妄念自息;妄念若起,觉即便无。古德云:不怕念起,唯恐觉迟。纵使我们不是正念佛时,亦应时时忆著、想著,一句佛号,莫令忘记;设或忘记,想起复念。若能二六时中,常把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记在心头,久念必熟,念念不忘;如我们常有许多要事未了,牢记在心,甚至晚上做梦,亦忘不了。我们对于念佛,亦应如是。何况念佛是专为了生脱死之第一大事。人生大事,莫若生死。今以念佛了生脱死,实为出苦慈航,何敢失却?失却必沈,终难出离苦海。观此可知念佛,是大事中之大事;我们欲了生死,应当努力完成此件独一大事。大家果能如是重视念佛,时时忆念在心,我们决定可以见佛;或现在见,或当来见。所谓现在见者,或在梦中,或在定中;或见真佛,或见肖像。如昔日净土初祖,庐山远公大师,于定中三度见佛。又三祖、四祖,修十六妙观,常于定中见佛,闻佛说法。又昔日智者大师,修法华三昧,一日定中,忽然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以上皆是现在见佛,所见亦是真佛;古时甚众,今时虽有,有亦不多;纵然见佛,多属肖像,皆因功行不及古人。至于念佛行人,临命终时,见佛来迎,往生西方,七宝莲池,华开见佛者,自古迄今,多难胜数;以上皆是当来见佛,所见即是真佛也。总而言之,念佛见佛,如种瓜得瓜,决无疑焉;但随力所感,见有迟速;现前当来,亦复皆然。汝若专心念佛,立愿往生,则汝愿力,与佛愿力,天然相合;现前当来,终必见佛。此乃所谓见佛色身也。生到西方,永无退转,从彼进修,直至成佛,故云‘去佛不远’也。当知佛有三身,报身、应身,皆以法身为体;如镜中像,水中月。苟能如是知之,可谓理事无碍,本末一如。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将来莲品,殊胜高超。‘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者,亦有现在当来不同。谓我们专心念佛之人,不必假借其他法门,各种方便,如参禅、研教等。只须从此念佛一门,念念心存至诚,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如水投水,冥冥通达,因是不觉深入弥陀圆满果海,安住如来实相正定,仗佛含养,能使无量劫来尘劳业识,渐渐消融。消融至极,本觉心地,豁然自开。顿觉内外透彻,果海全彰,真实圆融,充满法界。故去:‘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乃所谓现在心开也。如永明大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即所谓凡生到西方之人,到了华开见佛,闻佛说法之时,皆能当下了悟无生,实相心地,豁然顿开,了知十方所有一切依正色心,若色若空,若染若净,皆在现前一念菩提真实心中,一体圆融,无欠无余。此乃所谓未来心开也。观此,可知念佛法门,下手极易,成功最高;人人可修,个个能习;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正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方便中第一方便,捷径中第一捷径;更无他法,胜于念佛。复更确信念佛法门,真是无上深妙禅也。何以故?生到西方之后,何止开悟,佛亦能成;佛既能成,更有何法胜过成佛耶?‘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者,此喻妙极,最易明了。可能令人由浅入深,乃至究竟。何以故?假使我们若不摄心念佛,必念众生;不念净土,定念娑婆。念念不舍,心心不忘,如胶如漆,难脱难离;直至终身,无时忘舍,常为娑婆五欲尘劳之所蒙蔽。如在秽污黑暗之中,不觉不知,而香光何有?今为念念心存至诚,忆佛念佛;正是以己因心,入佛果觉。久久熏染,渐入渐深;如入香光之室,而渐见明了,渐觉清净。纵使不能断尽尘劳惑业,亲证如来实相果觉;而常蒙如来实相果觉,通身含养,功德智慧,庄严熏照,亦觉尘劳惑业,渐渐减少,渐渐淡薄;智慧光明,渐渐通达,渐渐圆彰。故云:‘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又香喻性德,光喻智德,染喻修德。由修德,方显自己性德。由显自己性德,方知与佛性德,本来天然同体,纤毫不隔;但所隔者,唯业识耳。今欲消融累劫尘劳业识,圆彰自性智慧光明,必须念念心存至诚,持佛名号。以己因心,入佛果觉;如水投水,似水合水。久久熏修,自然渐渐觉得心光通达,性体圆彰。如来果觉,即是自己本觉;自己本觉,即是如来果觉。欲入如来果觉,但入自已本觉;非离自己本觉,而别有如来果觉;亦非离佛果觉,而别有自己本觉。此正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识得因该果海,则句句显自性念佛之圆通;识得果彻因源,则念念住如来庄严之果觉。此正所谓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以佛住持而自住持;亦所谓深仗佛力,而仗之至矣。但肯努力熏修,各各功不唐捐;近乃现生顿悟,远则西方必悟。虽有品位高下之异,与见佛迟速之殊;到了成佛地位,悉皆等无差别,共证无上菩提。以上正显圆通,略释已竟。三、结示因缘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乃菩萨自述过去本因,而谓我本因地修行之时,值佛教我念佛法门。渐渐深入如来圆满果觉,安住如来实相正定,精勤修习,得证圆通。所谓入无生忍者,即入如来实相忍也。得入如来实相忍已,仗佛含养,渐渐增长定力;不受界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引诱,而***正念,故名入无生忍。又亲证实相,名得无生;既得无生,具足忍力,故名无生忍也。大士运大悲心,乘大愿力,降临此土,助佛扬化。以己往昔因地所修念佛妙行,及果地所证圆通妙法。如摩尼珠,和盘托出,普告众生,发心修习。欲导众生,同归西方净土,同受九品妙乐。故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须知菩萨虽然如是慈悲,普度众生,亦只能化度有缘,而不能化度无缘。如果你不信念佛,不愿往生,菩萨虽然具大势力,尽力拖也拖你不去。何以故?皆因自心作佛,是心是佛;自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苦、乐、祸、福,为人自召,非菩萨能与;唯有信愿念佛之人,感应道交,方能接引,称愿往生。譬如一个收音机,那怕再好,必要有音,方能收到音来;如果无音,纵能收音,亦收不到音。菩萨接引众生,亦复如是;惟愿大家,善思量之,幸勿错会!又净土二字,乃是总名;若分次序,共有四种:一曰常寂光土,二曰实报庄严土,三曰方便有余土,四曰凡圣同居土。每土莲分九品,高下不同;皆由行人念佛功行浅深有异故,各各所生净土,所得品位,亦有高下阶级之殊;但能不断功用,自然日有胜进。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若具真信切愿,念佛未得一心,所生净土,皆是同居。若要考实论之,一心二字,亦有事理不同。事一心者,须断见思粗惑,证相似一心,生方便土。理一心者,须破微细无明,证实相一心,生实报土;直至无明破尽,证究竟一心,生寂光土。以此观之,真得一心不乱,必须断惑。亲证一心,生上三土;末代凡夫,有谁何能?但能减少散乱,乃至伏惑不起,往生同居,品位亦高。普愿同伦,各各须知!‘佛问圆通’下,诸圣各答所问,自述因地修行;或由眼根所入而得圆通,或由耳根所入而得圆通,乃至由地、水、火、风所入而得圆通。以上所答,各各不同;唯我势至大士,概无选择,提起正念,都摄六根;如手握拳,五指俱摄。故曰:‘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专以现前一念至诚而为正念;因正念作主,故能都摄六根。大士往昔因地念佛,即专以现前一念至诚,念念住在自己本觉心中忆佛念佛也。何以故?因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常在六根,贪染六尘,拖泥带水,不名为净。唯有念念心存至诚,持佛名号,能使渐渐背尘合觉,返妄归真,回末向本,转染成净,故名为净。所谓一念至诚一念净,念念至诚念念净,故云‘净念相继’也。当知自己清净本觉,即是弥陀圆满果觉。何以故?若以佛眼观之,上至十方诸佛,下至九界有情,同一觉性圆明之体,等无差别;但因众生迷倒,不觉不知。是故我们虽在弥陀圆满果觉真实心中,经千万劫,直至于今,不觉不知,如隔千里万里。我们现今欲入弥陀圆满果觉,安住如来实相正定,但须念念心存至诚,持佛名号。心心觉照,勿令迁流。自然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佛果觉,住佛正定。若觉迁流,摄之令还;久习纯熟,不须勉强。何以故?法味之妙,胜于醍醐;三昧之乐,超过五欲。如蜂采蜜,若得蜜味,取味无厌,拨之不去,追之复来。念佛行人,亦复如是。若觉三昧乐味,自然心不迁流,住佛正定,如如不动。又三摩地者,即三昧正定之别名。譬如种子,住在地中;复如果核,住在果中。所谓即因即果,因果同时;自力他力,合成一体;绝待圆融,超情离见,不可得而思议。若按能念之心方面而论,即是自性所显念佛之圆通;若据所念之佛方面而言,纯是弥陀所证圆满之果觉。此乃所谓借果地觉,摄因地心;以因地心,该果地觉。观此可知念佛法门,至顿至圆;因能该果,果能摄因。因果相摄,生佛互融;直捷了当,全体周圆;全体一念,一念全体。此非念佛圆通而何?按此殊妙,确乃点铁成金之妙药,超凡入圣之慈航。速疾稳当,无过此矣。是故菩萨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也。奈何上根利智之士,多不屑意;舍此而别求玄妙,可不惜乎?须知念佛法门,非但势至大士,殷勤劝修,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亦皆殷勤劝修。何以故?因此法门,仗佛接引,生到西方,虽未断惑,永离生死;初出莲胎,登三不退。平常所谓带业往生者,即带己惑业也。又所谓立地成佛者,即念念住佛圆满果觉也。何以故?阿弥陀佛圆满果觉,即一真法界,故称阿弥陀佛为法界藏身。若论净土法门之体,佛佛相同,直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证,一体圆融,等无差别。若论净土法门之用,唯我弥陀世尊,最为第一,故称‘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所谓净土法门之殊胜绝妙,正在此矣。除此法门之外,其他法门,无论如何再高,如果未断惑业,欲得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皆无希望。何以故?全仗自力故。纵能自力识心达本,断惑证真,超入圣位,而未得圆证三不退位,欲得直至菩提,永无退转者,又安可得乎?唯此净土念佛法门,虽然凡夫,未断惑业,一生净土,便入圣流;直至成佛,永无退转。是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不殷勤劝修;我们今得值遇,幸勿因循错过。普告大家,深信佛言,及菩萨言,努力熏修,同归净土。以上结示因缘竟。开示你我现前大众,来此法会,皆已夙种莲因,今生有缘,方能预此劝修净土念佛胜会。我们当思世间无常,莫能久住;一息不来,便为后世。纵能活至百岁,不过三万六千日;到了末后一天,依然成空。观此娑婆国土,苦多乐少,实无可恋;何况现在米珠薪桂,日增一日,许多民不聊生,真实可愍。加之危机四伏,思之寒心;深恐将来大难,愈为苦恼空前。唯有赶快发心念佛,求佛接引,大家生到西方极乐国土去,始可放心休息,任意安闲;常与诸佛菩萨俱会一处,永离众苦,同受妙乐。须知你我同在娑婆之第一大事,莫过于此念佛往生。希望大家:切实修持!同念弥陀!同归净土!今乃法会圆满,最后劝嘱,幸深记忆!幸勿忘失!民国三十六年四月十五日即古历又二月二十四日完稿跋静公讲义,渊博精微,凡一语一字,无非从自三昧流出。若事若理,悉皆会归念佛圆通。如摩尼珠,和盘托出,普导念佛行人,现生深入三昧,命终高登九莲。胜于嚼食餧婴,足见婆心吐尽。况且静公说法岁无暇日,演此讲义,最契时机;诚乃点铁成金之妙药,超凡入圣之慈航。如果念佛行人细心翻读,如婴儿得母,似浪子得归,身心安然,欣慰何如!依此熏修,精勤不退,决定千即千生,百即百生;非但不失往生正因,生则品位愈高。当时法师演讲,倪宏证居士记录,其父正和居士,复加整理成帙。日前父子来山,持此文稿,祈然修正,然初不允。居士谦恭至极,再三恳求,自称弟子禀质根钝,佛学幼稚;小儿当时记录,未免诸多脱漏,误听法音;加以静公不允校阅,弟子终不放心;故此恳求吾师慈悲,复加修正,俾念佛同伦,愈为深沾法益。然始允许,互相参阅,商量校对;复惭素性懒惰,少亲讲席,教相生疏,仍照原文;加以教义不明,亦少更动,不知有无错误。惟愿读者,慈悲海涵,凡有罪愆,统祈原宥。敬伸数语,藉表微诚。民国三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净业后学了然和南跋于灵岩山寺佛海泉珍桃园之不退关房附觉明妙行菩萨开示上品念佛法语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汝今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趣上品。了然释曰:按此法语,开示极则。何以故?如是念者,所谓离尘念、清净念、明彻念、光耀念、实相念、圆融念、无分别念、不思议念、第一义谛念。此岂非一句洪名,顿契弥陀清净法身乎?谁谓念佛法门,专接愚夫愚妇,不彻底耶?但此念佛,上品极则,非大彻悟人,不能全体担荷,彻底承当,故有事理浅深之别。不见菩萨云‘净业功成,直趣上品’?以此观之,岂可皆谓愚夫愚妇哉?既有事理浅深之别,正好随机择法,各适其宜。虽有品位高下之异,到了成佛地位,究竟一也。是以净土法门,称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摄机之广,无过此矣!全中国低调炫富的至高境界竟然是......怪不得郭德纲听了都震惊!《郭论3夜总荟》,跟着郭德纲探索关于熏香的浓厚历史吧。郭德纲认为炫富本身并没有错,但得炫的高级,炫的
沉香资讯时间:2024-12-19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宋朝时,宋郊、宋祁兄弟两人,同在太学读书。有一次,遇见一位高僧,能观人相貌,预知吉凶祸福。特为他们兄弟俩人相命说:“小宋今科将高中状元,大宋虽等科甲,但名位不高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28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中国香道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期,可称初始期。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 烧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来祭祀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1-09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第六章 生命一、生命的价值我们虽然知道自己的生命并不长久,却沉迷于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为自己带来烦恼,还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受苦。我们应该自我反省自问,倒数时光,我们
温暖之家时间:2024-11-08
沉香一两、檀香末一钱细锉,鹅梨十枚刻去瓤核,如瓮子状,入香末,仍将梨顶签盖。蒸三溜,去梨皮,研和令匀,梨汁干,才得香味纯郁。这就是在热播电视剧《甄嬛传》里多次提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07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正月初三,李世民为庆祝自己的全面胜利,借春节之时宴请文武百官,并命乐工高歌猛奏《秦王破阵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根据多年戎马生涯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6
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于危难时方显英雄本色,勇气与责任,玄奘挺身而出!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事业、国家、民族感到自豪,才能赢得全世界的尊重;是顶峰,也是刀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6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