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界楷模 古今同钦
——仰慧远大师风范,论现代合格僧才
(2004年5月)
宽见
一、 前言
慧远大师(公元334~416)是东晋时继道安后的佛教领袖,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先驱,被后人尊为净土宗第一代祖师。他的佛教活动和哲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年恰逢大师诞辰1670周年,追忆先人高风,大师可谓“僧界楷模,古今同钦”。大师生逢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东晋时期,其时佛教刚传入中国三百余年,教典未备,仍处于和本土的儒、道二教碰撞融合的阶段。而正是这个时代,出现了一批道德、学问、修持、威仪都堪为僧界楷模的大师,才使佛教作为一个外来文化在中国逐渐站稳了脚跟,并为世人所接受,其生命力一直延续两千年而迄今不倒。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技的发达既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交通咨讯的便利,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环境恶化、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精神空虚等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且这种思潮也逐渐波及到了僧团内部,拜金主义、注重享受、信仰淡漠、道风不振的现象有所抬头,这已成为佛教界日益关注的话题。已故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我们敬爱的赵朴老,1993年10月15日在《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周年》的报告中语重心长地提出:各级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都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佛教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上来。为此赵朴老向全国佛教界提出五个建设的历史任务,这就是:加强佛教的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赵朴老这番讲话过去十一年后,在我们耳边仍振聋发聩。慧远大师生处乱世,而能成为东晋一代佛教领袖,就是因为他注重对自身和僧团的建设。他信仰纯正、道高德隆、学问精深,从不趋炎附势、争名逐利,而且非常注重对整个僧团成员的僧格维护与素质培养,从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慧远大师的僧团赢得了朝廷显贵和普通百姓的普遍尊重,这对佛教立足中国、后来和儒道二教一起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用朴老的话来讲,慧远大师非常注重自身和僧团的建设——用赵朴老的话来说就是“五个建设”,大师不愧为僧界楷模,古今同钦。
佛教不仅是自利而且是利他的,秉承太虚大师“仰止惟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的人生佛教的宗旨,现代佛教在服务社会、净化人心方面正努力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这在社会上已经引起了积极的反响。然而当今佛教界同时又面临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冲击,我们现代僧人不应以人间佛教为借口而将佛教庸俗化,当以慧远等古代大师为榜样,学习大师的风范,发长远心,不仅要注重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同时也应在加强自身建设上多用些功夫,才能真正成为这个时代佛教界的栋梁。如果有众多合格的现代僧才,就能使佛教重新焕发本有的生命力,成为当今中国社会道德和文化重建的重要力量之一。
二、 慧远大师的风范
慧远大师,俗姓贾,是雁们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大师所处的时代背景——汉末魏晋年间,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年代。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而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建立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不久统一三国,然而才过52年,由于内有“八王之乱”,外有北方“五胡乱华”,中国又重新陷入分裂动荡,西晋于是灭亡。公元317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然而政治黑暗,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桓玄、殷仲堪等各路军阀割据一方,互相混战不已,至420年,刘裕废晋立宋,东晋灭亡。大师的一生就是与东晋(公元317~420)相始终的。在这样一个***的年代,由于大师信仰纯正,道高德隆,学问精深,尊严自己的僧格,以弘法护教为己任,才使佛教在乱世中没有遭受大的冲击,因而被世人尊为一代佛教领袖,为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
1、 信仰纯正,严持戒律
大师二十一岁时,恰逢后赵神僧佛图澄的弟子弥天释道安在太行恒山(河北曲阳西北)住持弘法,聪慧好学的少年慧远仰慕道安大师,前往恒山恭敬求教,闻师讲《般若经》后感叹说“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于是就和他的弟弟慧持毅然落发出家。由此可见他是因为认识到佛法的可贵,为了追求真理才出家的,大师的佛教信仰和出家动机可谓纯正无伪矣。大师出家以后,“历然不群,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他非常尊重自己的信仰,坚定地承担起和自己出家身份相符的责任,即:做出家人,就应当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严格要求自己。他因而精勤苦学,深得其师的器重,道安常感叹说:“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道安这时就已看出慧远必将成为今后弘扬佛法的法匠了。
由于佛法初传中国,东晋时佛教典籍多不完备,因此大师致力于推动梵典佛经的翻译。经云:佛涅槃后,当以戒为师。持戒与否是佛教兴衰的关键,而持戒当依律典。在佛经翻译方面,律典未备而亟需翻译,大师对此极为关注。姚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精于《十诵律》(即:部派佛教萨婆多部的广律)的罽宾国沙门弗若多罗来到长安,与罗什法师合作欲把《十诵律》翻译成汉文,可惜才完成了三分之二,弗若多罗就去世了。大师常引以为憾。后弘始七年(公元405年)昙摩流支法师也来到长安,他精通律藏并携有梵本《十诵律》,大师马上派弟子昙邕赴长安祈请,促成昙摩流支与罗什法师合作终于翻译出完备的《十诵律》,从而使《十诵律》在东晋得以盛行并流传至今,大师实在是功不可没。大师除了对律典在中国的翻译传播有大贡献,同时他自身也非常重视对戒律的修持。东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大师示疾,耆德长老都劝他喝豉酒以治病,慧远大师说有违戒律坚持不喝;又请他喝米汤,仍说日已过午不喝;大家又献蜜水请他喝,大师仍恐犯戒令弟子查寻律典可否开许,卷未半,大师就溘然长辞。大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犯过午不食斋戒,其持戒之严谨可见一斑。
2、 道高德馨,维护僧格
据《高僧传》载,由于大师的道业成就、德行隆盛,一生中有许多不可思议的神迹发生,因此深得僧俗大众的敬仰。前秦建元九年(公元373年),由于战乱,慧远大师与其师释道安分离,带领弟子数十人辗转来到浔阳(江西九江),见庐山清净,遂在这里建立龙泉精舍居住,由于用水不便,大师以杖扣地,遂有一股清泉涓涓流出成溪;又有一次浔阳大旱,大师率众诵《海龙王经》,忽然有一条巨蛇从池中腾上虚空,不久大雨倾盆而下;公元375年,大师因开讲《涅槃经》感得山神显灵,资助材木,雷雨辟地,刺使桓伊闻此灵瑞,大为敬仰,于是上奏朝廷为大师建东林寺,其殿就命名为神运殿;陶侃在广州任刺史,海中有神光,渔人打捞上来后,发现是一尊阿育王所造的金文殊像,陶侃将此像恭奉在武昌寒溪寺,后遭火灾,只有此像及恭奉的殿堂得以幸免。后陶侃到江州作官时,派数十人欲迎请阿育王像,谁知刚抬上船就沉入水中,无法打捞。当时有谚语流传:“(阿育王像)可以诚至,难以力招。”东林寺建成后,大师虔诚祈请,此像竟轻飘飘地浮出水面,顺利地运抵东林寺供奉,其德行感召如此,众人对大师更加敬重了。就连外国众僧,也“咸称汉地有大乘道士(菩萨),每至烧香礼拜,辄东向稽首,献心庐岳。”闻名天下的鸠摩罗什也对大师称赞备至:“经言: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勖哉仁者,善弘其事!夫才有五备:福、戒、博闻、辨才、深智,兼之者隆,未具者凝滞,仁者备之矣。”尊大师为五才兼备的东方护法菩萨。
大师德行淳至,厉然不群。住庐山三十余年,从不出山,行止出尘脱俗,“神韵严肃,容止方棱”,因此凡是想要拜见或是问难大师的人“莫不心形战栗”。有沙门慧义法师,年轻气盛,听说慧远大师为世人推崇,很不服气,然而到了庐山见大师在讲《法华经》,“每欲难问,辄心悸汗流,竟不敢语。”遂为折服。
大师是继释道安之后的佛教界领袖,他非常注重对僧格的维护。他虽然隐遁东林,影不出山,且从不趋炎附势,贪名逐利,这反而更赢得了众人的景仰,因此和他结交的达官贵显,文人学士乃为历代诸高僧之冠。当时任都督兼荆州刺史的殷仲堪,赴荆州走马上任路经浔阳时,因久慕慧远高风,便亲自登上庐山与大师会见,共临北涧,讨论《易》学之根本。相与倾谈之后,殷仲堪深深佩服,当面赞叹大师说:“识信深明,实难为庶。”晋朝权臣桓玄任江州刺史时,攻打荆州刺史殷仲堪。在他途经庐山之时,也不得不亲自入山见大师,言语之间,大师不卑不亢,从容应对,而桓玄则“所怀问难,不敢复言”。桓玄出山后对左右随从说:“大师实在是我生平所未见的人啊。”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威震人主的桓玄重提沙门应敬王者的旧议,但他拿不定主意,于是写信请教慧远大师。大师在回信中说:“袈裟非朝宗之服,盂非廊庙之器,尘外之容不应致敬王者”,桓玄斟酌后采纳了大师的意见。后大师为此又作《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于是一场争论就此罢休,从而保住了佛教的传统,维护了沙门的僧格。又东晋大将军谢玄之孙,康乐公谢灵运,以文章名闻江东。他负才傲俗,少有推崇,但一见大师,便肃然起敬,心悦诚服。由此可见大师在当时多么德高望重。
大师秉持佛教“情无取舍”的平等处事态度,不分朝野顺逆、贵贱士庶,也不分华夷南北、儒释道玄,皆平等交往,从不厚此薄彼,除上文所举之人外,还有刘宋武帝、秦主姚兴、晋安帝、司徒王谧、护军王默、尚书令何充、仆射褚昱、诸葛惔,甚至东晋末年农民大起义的首领之一的卢循等,都曾和大师来往,倾慕大师的风范德行。大师的高尚德行风范和平等处事态度,不但使僧团的弘法实力得以保存,也令他的清誉永传后世。
3、 精勤修学,行归净土
大师生于儒学世家,天资聪慧。爱好读书,从小就出类拔萃。十三岁时,随舅父令狐氏游学许昌、洛阳。少年时就成为洛阳太学的学生,精通儒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和道家老庄哲学,“性度弘博,风览朗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师从当时佛教领袖释道安,和弟慧持一起剃度出家后,“精思讽持,以夜续昼,贫旅无资,缊纩常阙,而昆弟恪恭,终始不懈。” 由于大师勤学不辍,二十四岁时便能升座讲经,每当讲到深奥难懂之处,听众不解,大师就援引老庄思想连类贯通,于是听众疑惑顿释,为此道安特许他可以研究世俗之书。
大师虽道高德勋,学问精深,铮铮铁骨,不畏权势,但对于教界硕德,则非常谦虚,“每逢西域一宾,辄恳恻谘访。”听说著名的鸠摩罗什法师到长安,即主动去信通好,罗什法师也殷勤回信,惺惺相惜,两位大师互相书信往来,探讨佛法的大乘教义,由慧远问罗什答,后编成《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又称《大乘大义章》或《鸠摩罗什法师大义》)三卷。大师精于般若之学,在经典未备的情况下,妙悟天然契合佛理。如中土本无“泥洹常住”的讲法,只说如来寿命长远,而大师则发前人所无之言:“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耶?”因此著《法性论》说:“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罗什法师读后赞叹:“边国人未有经,便闇与理合,岂不妙哉!”
大师不但学问精深,而且注重实修,其修行方法是念佛三昧,以净土为旨归。大师与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123人共结莲社,在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面前,建斋立誓。刘遗民著《发愿文》,申明深信因果报应、无常迅速、轮回诸苦,故莲社诸贤共同发愿修念佛三昧,以期超越三界,往生西方净土。大师居庐山三十年,修念佛三昧多有瑞像。起初十一年,大师澄心系想,曾三次看见阿弥陀佛显相,但不与人说。后十九年(公元416年)七月晦夕,大师在庐山般若台之东修定,忽然看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两大菩萨,在佛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对他说:“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 又看见先逝的佛驮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站在阿弥陀佛身旁,对大师说:“师志在先,何来之晚!”大师知时辰已至,从容对弟子安排好自己的后事,设七日为期,至期安祥舍报,往生净域。
4、 弘护佛教,培育人才
由于大师发心广大,常以弘扬佛法为己任,精进不懈,因此二十四岁就开始讲经说法,种种善巧方便,契理契机,深得听众喜爱。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大师与其师道安分别时,请求训诫,道安说:“如公者岂复相忧?”意思说:像您慧远这样优秀的人才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由此可知大师在道安心目中的地位了。
由于东晋时佛教典籍多不完备,为了使佛法能在中国长远流传,大师非常注重经典的求取与翻译。除促成《十诵律》的翻译外,他还曾派弟子法净、法领等西行印度,取回梵经加以翻译;大师“孜孜为道,务在弘法,每逢西域一宾,辄恳恻谘访。” 如过去道安法师时,曾请西域僧昙摩难提翻译《阿毗昙心》,但不完美,后慧远大师请罽宾沙门僧伽提婆重新翻译了《阿毗昙心》和《三法度论》,于是毗昙和律学得以盛行;大师还请西域僧人佛陀跋陀罗(觉贤)译出《达磨多罗禅经》二卷。所以僧佑在《出三藏记集》中称赞慧远大说:“禅法经戒皆出庐山几且百卷。”又说:“葱沙妙典,关中胜说,所以来集兹土者,皆远之力也。”
大师作为南方佛教领袖,护持佛法不遗余力。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东晋权臣桓玄下令淘汰不能讲经说法、持戒修行的僧人,但由于敬重大师,因而告诫属下“庐山是道德(慧远大师)所居,不在搜简之例”,为此大师致书桓玄说:“佛教凌迟,秽杂日久,每一寻至,慨愤盈怀。常恐运出非意,沦湑将及。窃见清澄诸道人教,实应其本心。夫泾以渭分,则清浊殊势;枉以直正,则不仁自远。此命既行,必一理斯得。然后令饰伪者绝假通之路,怀真者无负俗之嫌。道世交兴,三宝复隆矣。”因此为桓玄订立条例,桓玄全部听取了大师的意见,使此次事件未能酿成法难(后隔百余年间,在相似背景下,北方竟发生了两次法难,即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的魏武法难和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及建德六年(公元577年)的北周武帝灭佛)。
为了佛法的代代相传,大师座下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他门下弟子多达百余人,其中多才多艺者不乏其人。有善于讲经说法的慧持,曾应豫章太守的邀请,讲授《法华经》、《阿毗昙论》,又曾到建康(南京)参与校对《中阿含经》的译文,后来入蜀弘法,深受当地僧俗所推崇;有妙善讲说、兼习禅业、律身持戒的法安,于新阳(今甘肃秦安县东南)建立道场,弘化一方;有长于著书立说的慧观,撰有《法华宗要序》、《涅槃经序》、《修行地不净观序》、《胜鬘经序》、《辩宗论》、《论顿悟渐悟义》、《十喻序赞》等,并且善习戒律,尤精《十诵律》;有通达大小诸经及世典,而志修净土的僧济;有精勤务学、才思易悟的道祖;此外还有曾为苻秦卫将军、综习内外典籍的昙邕,自师从慧远以来,往返于庐山与长安之间,为慧远与罗什作信使,二位高僧能够声气相通,互论经教,全赖昙邕之力;又有遍学众经,尤精般若的僧彻;有善工技艺者,如慧要。还有昙顺、道汪、道温、昙诜等,皆为有修有学之士。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拥。他们在辅佐慧远大师弘护佛法,自利利他等诸多方面,都各显其能,为东晋佛教的扎根与流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 结语
汤用彤先生说:“夫教化之体,在能移风易俗。释慧远德行淳至,厉然不群。卜居庐阜,三十余年,不复出山。殷仲堪国之重臣,桓玄威震人主,谢灵运负才傲物,慧义强正不惮,乃俱各倾倒。非其精神卓绝,至德感人,曷能若此。两晋佛法之兴隆,实由有不世出之大师,先后出世,而天下靡然从同也。暨乎晚近,释子偷惰,趋附势利,迎合时流,立寺以勒建为荣,僧人以恩赉为贵。或且外言弘道,内图私利。日日奔走于权贵之门,号称护法,不惜声誉,而佛法竟衰颓矣。”先生之言,虽不中听,却是发自肺腑,值得深思。***后将近三十年了,当前中国从贫困逐渐迈入小康,佛教从摧残中稳步复苏,恢复了一批寺院,寺院经济也逐渐好转,少数寺院甚至达到了较为富庶的程度。而此时新问题(其实也是过去历朝历代佛教界都曾有过的老问题)出现了,个别僧人信仰淡漠、道风不振、攀缘附势、行迹入俗、经忏谋利等不如法的情况则有所抬头,个别富庶的寺院忽视人才培养、弘法慈善不作为的现象也容易成为世人话柄。以史为鉴,长此以往,就会拖累中国佛教复兴的脚步。过去中国佛教凡是在历史上振兴之时,必是因为有信仰、道德、学问或修行卓越的大师出现,如1670年前诞生的东晋庐山慧远大师,就是古今同钦的僧界楷模。我们应当向大师看齐,向大师学习,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养,争取成为合格的现代僧才。中国呼吁更多像慧远大师这样信仰纯正、道高德馨、学修具佳的高僧出现,如此佛教的振兴则指日可待矣。
参考资料
[1]《高僧传》卷6之《释慧远传》,《大正藏》卷50,357c~361b。
[2]《出三藏记集》卷15《慧远法师传》,《大正藏》卷55,109b~110c。
[3]《佛祖统纪》卷26之《莲社七祖》、《十八贤传》,《大正藏》卷49,260c~270a。
[4]《净土圣贤录》卷1,《卍续藏》卷135。
[5]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全集》卷1,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6]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法音》1993年第12期第5页。
[7]传印法师《庐山慧远的理念及其现代意义》,《净土》1998年特刊·中国佛教两千年纪念专集,庐山东林寺印行。
[8]王雷泉《慧远建设庐山僧团的理论与实践》,《佛学研究》(创刊号),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2年版。
[9]魏磊(今释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一般常见的中国佛教地藏菩萨造像,大多右手执锡杖,左手持摩尼宝珠。如《赞地藏菩萨偈》所言:慈因积善,誓救众生。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锡杖
佛答时间:2024-12-22
佛为什么灭度却又说没有灭度呢?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众见我灭度 广供养舍利咸皆怀恋慕 而生渴仰心众生既信伏 质直意柔软一心欲见佛 不自惜身命时我及众僧 俱出灵鹫山我时语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1
邪YIN多欲的人为什么命运不好? 佛如是说 ‘佛说四十二章经’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又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刃有蜜,不足一餐之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4-12-21
不能忍的能忍,不能舍的能舍,不能让的能让,这才是修行。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无量劫海修方便普净十方诸国土法界如如常不动寂静德天之所悟“无量劫海修方便”:佛修行成佛的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0
沉香树,即土沉香、沉水香木(拉丁学名:Aquilaria sinensis (Lour.) Spreng.)是一种热带及亚热带常绿乔木,为世界少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也是国际保护的
沉香知识时间:2024-12-20
越南沉香自古被称为上岸香,因其味道的美妙独特受到众多爱香之人的追捧。其中,以越南芽庄地区出产的熟香为上品。而芽庄地区的土壤大多为红色粘细土壤,这样经过在土壤中长
沉香知识时间:2024-12-19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骨珀又称作象牙珀,英文名称bony amber,含有许多气泡,比虫珀更不透明和更软,颜色由白至褐色,很像骨科的琥珀,通常也不易抛光。骨珀以黄色蜡状琥珀为基础,中间以云雾状
琥珀知识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发愿是第一遇着什么情况就发什么愿 《佛说无量寿经》梦参老和尚 讲解菩萨做些个什么事呢?利益众生。总的说一句,就是利益众生。要利益众生,你得有智慧,这个智慧你还得具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念阿弥陀佛,你必须得定量定时。如果你不定量不定时,你自己进取心渐渐就没有。好比你一天定一万声,不论多忙,不论做什么事情,在客堂也好,在大寮做饭也好,不论你做哪一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我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3
女人多数都怨恨丈夫,不怨恨丈夫的少。男人也许会说:我媳妇还恨我啊,我还不知道呢。我告诉你,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女人为什么抱怨的多?因为女人从嫁给男人的那一刻起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2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有的人一听到别人跟他说‘阿弥陀佛\’,他就说:‘不好意思啦,念小声一点啦,让别人听到不好意思啦!’你想想看,我们这张嘴什么不好的话都说,譬如现在最流行的什么‘伤脑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茶与佛教之所以密不可分,相生与共,融为一体,与共历史起源有关。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恰好与茶在中国被广为栽培同时;佛教盛于唐代,与当时饮茶习俗遍及全国又几乎同步
文化资讯时间:2024-12-09
黄念祖:佛是三觉都圆满,三觉是什么?佛是三觉都圆满。 三觉是什么?“自觉”。所以我们要弘法,你首先就是要自觉,你自己不觉悟,自己还在迷,自己还满眼睛都是翳,自己还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9
《优婆塞戒经》业品第二十四 佛经原文:……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无。若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
邪淫果报时间:2024-12-07
陈大惠:一辈子没出息的都是什么人?一、高不成,低不就 随着教育资源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读大专,大学,读研究生,读博,甚至出国深造,但是学历高并不代表一定有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2-06
为什么护持网站为护持正法呢?在以前年代,由于没有网络,所以经书及法宝都以手抄或印刷为主。现在网络普及很快,而且大大降低了佛法传播的成本,印一本佛书或许要几元钱一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03
果报通三世。我们起心动念要纯,心地要厚。心地厚,这个人决定有后福;心地薄的人,决定有凶灾。造作罪恶的人现在没有受恶报,是他前世的福报没有享尽,他所享的是前世的福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30
小朱首先问道:“师父,有人一谈起法宝,总是说‘三藏十二部’,请问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居士,你问得很好!”一心法师回答说:“‘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里面分作
佛答时间:2024-11-27
我们为什么总是很难停下来去打坐呢?那是因为我们许多人总觉得打坐时的状态是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相反,人们渴望着刺激。比如,如果现在闲着没事,人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去打开电
禅宗公案时间:2024-11-26
这种欺诈的行为,会有什么果报?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挝棒诸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4
文:净界法师佛者觉也,为什么以觉悟作根本呢?因为所有佛菩萨的功德,都是因为觉悟才去布施,因为觉悟才去持戒,因为觉悟才修忍辱…所以整个波罗蜜的行动力,来自于觉悟。
佛答时间:2024-11-24
这个世界最稀有的什么? 这个世界最稀有的是好人。 听很多人说,做好人吃亏,其实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做成一个好人。 父亲去世前曾将年幼的自己叫到身边说:文文,你要知道做
为人处世时间:2024-11-23
▲炉瓶三事炉瓶三事也称炉瓶三式、炉瓶三色,是古人熏香时所用的一套香具,由三件组成,分别为:香炉、香盒、匙箸瓶。香炉用来焚香;香盒用来盛装香料;匙箸瓶包括瓶、香箸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21
咱们再说局限一点,当你做什么事,你把这个事情做好,完了把这个事情做好的功德,自己不贪恋、不执着,回向给众生,让他们得幸福。当然让我们这个心一下子给全人类全众生类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9
在了解菩提心的重要性之后,就应真实发起菩提心。可能大家都清楚,发心需要从根本悲心中产生,悲心又需要缘一切有情而生起。那具体应怎样修菩提心呢?应按阿底峡尊者知母、
文殊花开时间: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