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十讲: 三心章,深心四(就人立信1)

纯祥法师 2020-06-11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十一讲:三心章,深心五(就人立信2)

讲解:纯祥法师

佛是满足大悲愿故、实语故

《选择本愿念佛集》从净土三经深信下来,有两种信心“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二者决定深信彼佛四十八愿”,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就人立信”,“人”指释迦牟尼佛,因为佛是满足大悲愿故、实语故。信心的关键应该建立在“就人立信”上,从“人”那里建立信心,这是信心的依止。信有能信和所信,所信的人,指的是佛;能信的是指众生,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信心的建立有两种:“就人立信”和“就行立信”,为什么要分成两种?因为人在性质上有点不同,有的人倾向于对“人”的信任、有的人倾向于对“法”的信任,“就行立信”就是讲念佛的方法。

就人立信——了解佛的性质和众生的性质

虽然我们一直在讲信心,但是大多数人没有理解信心的性质和怎样建立信心,这就导致“就人立信”联系不上。普通人的信心是以现实中的人为主,说起来向内可能还是相信自己、向外比较相信讲课的老师,但最大的可能还是妄想执着,这是不容易破除的一个关口,归根到底还是相信自己。因为相信讲课的人也不容易,有些人以为相信了佛或者是老师,实际上也不是,你还是在妄想之中。

我们不太理解妄念的性质,凡夫的性质是心念不断的在打妄想,好多莲友通过修学就感受到自己打很多妄想,这可以观察得到。但是执着比较难观察,妄想打起来之后,接下来再确定妄想就是执着。比如自己判断跟别人的关系时,觉得别人对我挺好,其实这就是一个念头,也就是一个妄想,其实人家对你不怎么好,但你认定了,确定之后就是执着,更多的人是活在妄想和执着里;再比如已经老了,但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别人不喜欢我们,也觉得别人喜欢;自己本来是一个很坏的人,但自己打妄想还觉得挺好,然后进一步确定自己是个好人,所有的运行都沉浸在这里面,没有从妄想的执着里有所增上。包括有些人觉得自己有信心、信了佛,实际上也不是真的,没有建立真正的信心,还觉得知道了佛的愿,确立相信自己是一个恶人。如果只是表面上确定,就没有真正的确定,这样觉得自己真正的信佛了,其实这也属于妄想。

我们对信心的体性和依止搞不清楚,妄想的力量就非常大。横川法语里讲“妄念原是凡夫本体”,虽然很简单,但是我们在这个陷阱里根本出不来。首先我们所有的念头都在打妄想,然后接下来就是确定这个妄想,再赋予它价值,就是一天到晚在做妄想执着这种事。为什么佛让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呢?因为你任何的想法都是妄想、你的确定不是正确的见解。“妄”就是虚妄、不真实的,信心就不属于这个范围。好多人的信心其实就是妄想固执,包括觉得信了、通过佛愿有了信心,其实这不是真正的信心;你对老师的信任也不是,也是虚妄的成份很大、不真实。

当你确实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问题时,才有进步,如果在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过程里,总觉得自己挺好,并没有真正发现自己很不好,这也是虚妄的成份多。很多人念佛的时候,提醒自己,哎呀,我是个罪恶生死凡夫,我有很多罪呀,然后就承认了。当然总的承认也不错,但要放在具体的因缘里,就都不承认了。心想,我怎么就这么恶呢?觉得我还是比别人好、比别人还更有信仰什么的,就不是确定自己真的是罪恶生死凡夫。

生起对佛的亲近心

如果这样就人立信,就会对佛没有感觉,当然,这很难。我们对佛不要说生起信心,生起兴趣都是非常难的,我们容易生起跟自己比较接近的人的兴趣,比如某个有名的法师、或者一些比较好的人,容易对他们生起信心。我在学习佛法的过程里,比较容易对一些高僧有兴趣,比如近代的弘一大师、太虚法师、过去的高僧、藏传佛教的高僧。当然,如果能够跟高僧的感情接近那还不错。感情是很难作假的,喜欢,就会从心底里面亲近,感觉确实很好,你就会对他有信心。

如果对佛有喜爱、有信心,真的是很不容易的,天天念佛,其实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可能是离得很远很远的。问到“就人立信”,竟然都对不上号,就说明离得太远了点。真实情况可能还是在很强烈的妄想和执着之中,没有好好的去念佛,因为妄想执着特别强,导致所讲的东西全部被你的妄想执着所转动了。妄想的力量就像有色眼镜一样,把一切东西全部都想得非常美好,都打妄想了,妄想就是最大的神通。讲得再如何如何的,一到妄想这里,就没有真正跟所学的内容相应,都转成你自己的妄想去了。这个情况值得我们反省,不要悠哉悠哉的,觉得我真的学的很好了、很有信心了,从落实在我们这边看,可能不是这种情况。我们对佛哪怕生起一点点真正喜爱之心,都是不得了的,就世间福报来讲,也是大大的不得了了。这好比跟世间的***沾点亲戚,那还了得?亲戚就是一种因缘建立的感情,你要跟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有亲近感,是比擦什么香水都要香的,但如果没有那么香,就承认没有。

念佛在我们这边真不是容易的事情,佛大慈悲不舍,来念我们,但是我们跟他的距离,确实是蛮遥远的。通过对佛愿的忆念、对名号的称念,慢慢、慢慢的有个接近的过程,然后感觉到佛这个人确实不错,慢慢生起了亲近心,过程有点像谈恋爱。本能的有这种亲近佛、对佛生起好感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现在就可以想一想:释迦牟尼佛在你的心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感觉?你的心里面一想到佛时,有没有一点温暖和依靠的感觉?连这个都没有,佛说的话顶什么用呢?我们真实的情况就是这样的。我觉得自己应该是业障很深重,对佛非常不容易生起喜欢的,相比较来说,对高僧或者对菩萨还是要容易一点。很多人对观世音菩萨容易亲近,觉得像慈母一样,更容易依赖;对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就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好像佛有无情的一面,这样就比较难接近。

凡夫本性虚妄不实

“就人立信”要先知道“人”,连“人”都不知道,信心从哪里来呢?然后对“人”必须有暖意、有喜欢,这样对他说的话才会在意。因为我们按照自己的情感为主,如果再经过你的一番分析,全部都转成妄想、执着,不剩什么东西了,所以学很久,力量都非常弱。可能是注重讲课,没有特别注重念佛,虽然说念佛有自力的嫌疑,不念,业障在我们这边也确实是蛮重的。佛的愿大慈大悲,你“闻其名号”,对佛的功德哪怕是“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感受到,就不得了了。在没有欢喜之前,不能老演戏,不能老是做假,信心基本上就围绕着佛这个人的功德深入、展开。

念佛不是很空洞的,释迦牟尼佛有愿、有人格,人格很重要的。“佛是满足大悲人”佛有佛的人格。不过我们这年头,确实是人不人格无所谓,大家以经济实力为主,妄想执着太强烈,人不人格管它,连普通人的人格都不懂得尊重价值,那佛的人格呢?上节课重点讲了“佛是满足大悲的人”,可能也完全没有对上号。为什么不以菩萨,而要以佛为归?对我们来讲,一下子超越太多了,我们现在连对好人、对天人、对阿罗汉、对菩萨都没有暖意,那还会对佛有暖意呀?现在重点是谁对我们好,我们就跟他走,佛就是这样的!所以这是超越的方法,但在超越的里面又有不超越的地方,信佛按照正常的来讲,包含了前面的这些,就是对菩萨、对善肯定是有所喜爱和信受的。

以后还是要多提点问题来互相的沟通,不说就遮掩住了自己的弱点,不知道真正的情况。一遮掩就解决不了问题,不要怕暴露问题,我们本来就没有什么,暴露就暴露,这有什么?不要觉得自己怎么怎么样的,我们就是妄想凡夫。你不说,就是叫做覆藏,就是垃圾桶盖住了而已,那没必要。

就人立信——建立往生信心

在“就人立信”之后再进行选择,遇上解行不同的人来破,说你不能往生,怎么样来对待他?善导大师在这里就这样告诉我们“然佛说彼经时,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释迦牟尼佛救度众生的经典跟其他经典所说的时机不同,这也就是刚才强调的。在通常是有一定次第的,如果连对善人、对菩萨都没有喜欢,怎么能直接就喜欢佛呢?但是也确实有这种可能,因为你确实跟佛有缘,这是佛怜悯我们。你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释迦牟尼佛讲阿弥陀佛的慈悲功德你感受到了,这就是特殊的,所以,说这个经的时候就不是说其他经的时候,你就能获得信心往生,这个方法就是佛的慈悲的方法。

唯为韦提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证言得生。为此因缘,我今一心,依此佛教,决定奉行。纵使汝等百千万亿道不生者,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注意下面有几个对比,解行不同的人来妨碍我,最后的结果是“唯增长成就我往生的信心”。本来信心如果成就了,是没有什么增不增长的。但是在别人来妨难、考验你有没有信心的情况下,你不被他所破坏,你的信心就等于经受住了考验,在你这边就好像有一种增长的意思。

很多人的信心是不经考验的,当别解、别行的人说你不解空相、按照《法华经》的标准来量,你怎么能往生呢?就一下子不行了。如果人家来说,你不动摇,“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因为信心成就首先就是要得到往生,信心在前面,往生在后面。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关系,就是在没有获得往生成就之前,要有往生的愿望,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往生,什么时候得到了往生呢?获得了信心跟获得了往生是同时的,主要就是通过佛愿的摄持,最后达到接受了他力,接受他力的同时就获得了信心,也就得到了往生,其实信心就是得往生。其他的标准都不是,得到往生才是,得往生恰恰是二十五有的凡夫众生都可以得到的,搞其他的都未必能得到,愿意往生是可以得到的。往生的信心跟智慧、德行、多闻、持戒都没什么关系,接受了佛力,就得到了往生。

但是这也不要随便错认,很多人是这样,根本都没有很强烈的愿意往生的心,没有经过善导大师讲的“三定死”的体验,连真正愿意往生的愿望都没有生起,然后就获得了往生,这肯定是不真实的,虽然不见得所有的经验都一样,但是信心的真实应该也有特性。在真正接受他力的过程里,有对自己的一个像死了一样的过程。虽然不见得能够认知妄想和执着,但是也有它的对治作用。这是第一个对普通解行不同的人,相对还容易对付一点,你会想,这些人跟我修学法门不同,没必要理会他,会认为这种人不值得信任,还容易把他推翻,但是后面的就不容易推翻了。

就人立信——建立清净信心

又行者更向说言:仁者,善听!我今为汝更说决定信相,纵使地前菩萨、罗汉、辟支佛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何以故?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所破坏故。

这是讲第二个信心,获得信心的人有个决定信相。

我们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高僧,很难说有证得了登地菩萨的,我们信很多法师、信过去的善知识解释净土教的说法,比如像净空法师还有其他一些法师,肯定不能说他是登地的菩萨。凡是立了要达到什么样标准的,因为他引净土的经论说:如果没有达到这样,你就不能往生。就是“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很多人就会说:人家那个法师都这样说了。因为你相信他是大法师、他是菩萨,这里面就有很大的考验性了。外面的人说,你还是容易推翻的,但是说净土教的、甚至很有名的法师都这样讲,这里面善导大师讲的是地前菩萨,一地以前的菩萨有些是信位的菩萨,从显现来说,佛教史上龙树菩萨是得了一地的菩萨,中国的菩萨通常没有,智者大师都没有达到登地,智者的师父都没有,就是这样的高僧都没有,就很难说有登地的菩萨。这些都算起来跟你讲,引经论说你不能往生。我们特别容易相信、容易堕在这里面。

“若一若多”不是一个,好多个法师可能都是这么讲,“皆引经论”,他也不是自己讲,是引经据典的来跟你说“证言不生”,这样不能往生、这样也不能往生,你看经上都这么讲了,你就“我亦未起一念疑心”,这可就难了,不是你的力量所能抗衡的,没有获得往生信心经验的人是绝对过不了这一关的。如果过了这一关,就是“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这个名词不一样了。获得了往生,信心的清净性也还是不太行的,信了佛力,只是仰信,接受了名号、接受了佛的慈悲,但是没有真正的理解。我虽然相信能够往生,但是对佛经还是很迷的,就是迷信。如果真的接受了佛的名号、愿力的经验,那怎么样都不会动摇!但是不动摇不见得就能理解。在这里就不一样了,如果一些法师跟你说,你都不动摇,信心相对来讲就比较清净,从某种意义上级别就提高了,叫“清净信心”。

很多人就分不清楚法义的真假,表明你的信心就不清净。听这些法师讲、听那些法师讲,就不知道哪个法师讲的是对的了,然后就乱信,很多人堕在这个阶段里面。“就人立信”在这个时候,你就要相信佛这个人。很多人对佛没有亲近感,那么在选择听法的善知识的因缘上,就存在一定的打赌性。其实老实说你也不知道我到底怎么样,如果相信我,肯定还是有一点打赌性的,这里就涉及到一定的因缘。当我们去接受法义的时候,特别是要做抉择时,就要从这些善知识里面选择一个,变成了信任他比对其他的还更信任一点,但是你未必能理解他,他就一定比其他的法师好吗?那不见得的,但是在你的信心里面,他就起到了一个你跟佛之间的介绍人的作用。

有很多人在这个阶段不能确定,这也跟你的用心有关系。有的人可能跟佛的机缘成熟了,这时就逼迫着他要选择一个,很多人不选,就一直处于东一下望两眼、西一下望两眼的阶段,这个也好、那个也好,好像很好,其实不怎么样。很多人拖得时间很长,觉得这个也是善知识、那个也是善知识。不要说我们这种凡夫的心力,人家那些学圣道的,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都有专一性,专一是非常重要的。不专一是很大的弱点,你如果被扰动了,显然就是信心不清净,这实际上就是对佛的信心不清净、对善知识的信心不清净。

原因的归结处是“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你能立住脚跟的原因,不在于哪个人,在于佛经上的话。我们每一次学《无量寿经》都在念成就文,那么几个字要言不凡,是非常不容易契入的。因为那是成就信心、现在获得往生的教证,就是根据。很多人讲临终往生,因为他是不太知道成就文。成就文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话说得并不多,其他的三辈、九品可能说的还蛮多,说信心这一段,就这么一点话,但“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过你真正要追求的过程里,要去确定佛真的是这样说的,我跟你所讲说的,也是佛经上的,你如果比较较真,就要确定这个话确实是佛说的,然后就会去跟佛较真。

其实更多的人是说了一万遍的话也还不在意,我们就是为了证明佛说的这句话“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讲来讲去就是跟你说这句话、在这句话上确定下来,“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就往生了。我们绕了太大的弯子了,讲了很多很多,你只要集中在这一句话上面,确认这句话是不是真的?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如果确定了,就是“决定了义”,“了义”成就的“了义”,然后就“不为一切所破坏”,至少我自己在这个过程里面是这样的。

凡夫都是这样,对善知识没有那么容易相信,但是你不相信就好好的用心,好好的去念佛、看经典,左对右对经上讲的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很多人连往生信心都没有,就谈不上清净信心了。其实信心只要有一个,就全有了,因为信心是没有什么差异的,在佛那边回向过来都是一样的,但在显现的方面上智慧度还是有差异,往生信心和清净信心就是差异。有些人即使有了信心,但经过别人这么一考验,他虽说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往生,但被法师左引右引的引糊涂了,还觉得人家引得很有道理,至少对别人能不能往生可能未必有那么坚定,说起来不是那么理直气壮。即使是自己有经验,相信自己能往生,也就不行,所以经验跟经典的相应也是很重要的,这是第二破。

就人立信——建立决定上上信心

纵使初地以上,十地以来,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异口同音,皆云:释迦佛指赞弥陀,毁呰三界六道,劝励众生,专心念佛,及修余善,毕此一身,后必定生彼国者,此必虚妄,不可依信也。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决定上上信心。

第三破是“决定的上上信心”,信心可以说是程度不同的,相同的一面都是往生决定,但是遇到不同的考验,你的显现就不一样了。这不是普通人了,是“初地以上,十地以来,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异口同音。”都是大菩萨这么说,说你通过念“南无阿弥陀佛”,乘阿弥陀佛的愿力,就能往生这个事情可能打点折扣。很多善知识也会这样,因为他不是佛,多少说的会有点含糊。比如说还是要修点菩提心好、还是要有点智慧,就会模模糊糊的给你加进一点东西,不会说得那么肯定。不像佛说的就是“乃至一念”就“即得往生”,所以很好的善知识比较难得。

现在信息发达,我也看了很多藏传佛教的法师所讲的净土教,藏传佛教都是转世上师,他们是比较殊胜的,对净土教普遍都尊重,都相信能往生,但是说现在就能往生,凡夫“乃至一念”就能有信心,就没有那么肯定了。他一不肯定,很多人就认为,哎呀,人家是大菩萨,是从极乐世界来的,说的还有错?那么你说的可能就不行了。

而你是“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这是“不生一念疑心”,我们是念念疑心,每一念都是怀疑的。如果你经受住了这种考验就不得了了,佛逐渐的在你心里面就坐得越来越稳了,那些人的位置通通都让出去了,就“增长我决定上上信心”。要不然,你一会儿信佛、一会儿信别的修行者,念《法华经》《金刚经》《地藏经》的就过来了,坐在你这里,你就人立信就信他去了;或者信一个大法师,哎呀,那个怎么怎么样的,就信他去了;又讲个大菩萨,你又信他去了。这很容易的,我们凡夫众生就是妄想、执着没有皈依处,信心都是不经量的。

南无阿弥陀佛!

录音:白莲花整理:随顺如意审核:纯祥法师

更新于:2020-06-11 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