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10)
第 10 讲
时 间:公历2009年10月17日,农历六月初四,星期六下午
地 点:成都市文殊院后客堂
学习内容:
次随顺功用为先,身语业风转故;从此发起身业、语业。
身语业风转者:入息、出息是名为风。要依身心,此方得转,由业所引,故名业风。业风转故,发起身语,能成所作,由是说言身语业风
身语意业风转故,从此发起身业、语业啊!业风转呢!实际上说这个业风啊!重要的是“转”字上面,实际上这个要注意到,跟我们下面要谈到的,有一个地方,我们的人的投胎问题。我们过去受生,投胎,就是人的中阴身啊!跟精细胞,卵细胞结合在一起,要这几个结合在一起,人的生命才能够存在,这个细胞结合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个中阴身,是由阿赖耶识的现起。那么这个阿赖耶识的现起的中阴身,就应该包括阿赖耶识所有业力的种子,全在里面。它怎么样跟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在一起?按佛法 讲,它就是由业风吹,有业风转动,就把阿赖耶识的种子,和精细胞和卵细胞一起容为一体,就是一个新的生命产生,那么这个地方讲啊!业风啊!很大程度上我个人理解的,就是那个业力,的习惯势力,就像发一阵风一样,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比如那个,磁铁----你在这儿放一个磁铁,旁边放一块铁的话,只要靠近了一定的距离,因为磁场的原因,它自然就会向它靠近。它就是习惯的势力,升起了,靠近了,所以这个业力啊,我刚才讲了,这个下面要谈到的,人投胎的时候,这个中阴身啊!阿赖耶识!碰到父母缘的时候,父母缘就等于那块磁铁,知道吗?阿赖耶识和中阴身就等于那块铁,那么一但阿赖耶识,中阴身碰到父母缘得磁场以后,它自然就被父母缘的力量就会吸引它。就等于这个地方描述的业风一样。就移动一运转,就像磁铁和铁一样碰到一起。那么这个时候喃,就是中阴身,阿赖耶识和父母缘融为一体,那么这三者融为一体时,要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父母缘和阿赖耶识碰在一起时,中阴身就不存在了。那么这个时候起作用的是阿赖耶识里面的业力。和父母缘碰到一起,就是新的生命开始了。那么这个地方谈到,的要注意这个用词,业风转,这个转是什么回事,就有一点像我刚才讲的磁铁和铁的关系一样。就是那个时候,他不能自主的了。下面我们会谈到投胎的时候,说我不去了行不行?你只要进入了父母缘的磁场以内,你是不能自主的,自拔不了的。但是还没碰到父母缘以前,现在西方流行的《西藏度亡经》,包括《中阴身得度法》为什么在中阴身它还可以得度。它一定是中阴身状态,一旦遇到父母缘时,它已经不是中阴身了,那个时候你再想改变,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要改变它不现实,必须是中阴身状态还可以改变。这个时候就要有很多的力量,这个是什么力量,这个下面我们会谈到,这个地方我们只是补充给大家提醒一下。那么下面看这个
云何离欲?
云何离欲者:此中离欲,随应当知世出世别。离欲因缘,总有四种,初唯出世,余通二种。
谓随顺离欲根成熟故,
随顺离欲根成熟者:谓住种姓补特伽罗,由四因缘,从前际来长时流转,不般涅槃。一、生无暇故;二、放逸过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过故。无彼因缘,尔时方能善根成熟,渐次乃至得般涅槃。如下声闻地释。(陵本二十一卷二页1816)此中善根,谓出世种姓。即以种姓为依为住,能获信、戒、闻、舍、慧功德法,故名善根。转上、转胜、转复微妙,名将成熟;乃至获得最后有身,谓住于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名已成熟。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一卷十七页1869)由根成熟,方能证彼,是故说名随顺离欲。
从他获得随顺教诲故,
从他获得随顺教诲者:谓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从善通达修瑜伽师听闻教诲,由是因缘,于修作意如应安立,随所安立能正修行,乃至触证心一境性。
远离彼障故,
远离彼障者:障略有三。一、加行障,二、远离障,三、寂静障。若此诸障不合、不会,说名远离。如下声闻地释。
方便正修无倒思惟故,
方便正修无倒思惟者:谓出离欲略有四种所缘境事。一者、遍满所缘境事,二者、净行所缘境事,三者、善巧所缘境事,四者、净惑所缘境事。于此四种境事勤修观行,随应解了所知境界,如实无倒,能遍了知。由是因缘,能净烦恼,究竟解脱。
方能离欲。
云何离欲?“云何离欲者:此中离欲,随应当知世出世别。离欲因缘,总有四种,初唯出世,余通二种。”离欲,就是我们讲的出世间法,就是出离心。那么提到出离心,我顺便提一提,佛法啊!我历来强调,它和世间哲学、宗教不共的,根本的东西,我原来也讲过,我个人认为就是三个,一个是出离心,一个是菩提心,一个是般若见,也是空性见,这三个东西是和世间所有的东西是不共的。那么这个出离心啊!菩提心啊!世间有一些其它的哲学、宗教,也有提到,但它不彻底,最不共的,就是 这个般若见,也就是空性见(在中观上讲),你比如这个出离心啊!有其它的讲到的隐士,有一点消极的意义,佛教的出离心啊!我告诉诸位并不是逃避,才叫出离,它跟世间的隐匿派,和隐士思想是不一样的。世间的隐士思想它完全追求的是与世间隔绝的生活。世间完全切断的生活,但是佛法的出离心不是这个样子,它不是说,我要躲开这个世间,我要和这个世间断绝关系了,才叫出离,不是的。佛教的出离心,是在这个世间入世而出世。这个才叫佛教的出离心,就是于欲而离欲,你想那个前提嘛!没有那个世间,你出什么呢?是吧!它这个一定是同时的,很多人以为佛教和愤世的厌世的思想是不对的,当然你用的不好它就往那个方向去,就容易厌世啊!愤世啊!不关心世事。所以其它的,但是不像佛法的这样,还有就是菩提心,按世间的讲,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你要度众生,按我的说法,你要出离这个世间,不是我个人,不是以私人目的为目的,不是只管自己,如果只管自己还是太狭隘了。菩提心是什么,就是要以一切众生都出离为己任。按我讲就是菩提心。今天的话讲就是关心他人,关心他人一起出离,按我们今天也有涉及到菩提心这一块,但没有佛法的圆满,你比如菩提心有一个基础的,就是关心他人,但世间也有很多关心他人的,你比如儒家讲的修十善也好,其它宗教讲的要关爱他人也好,他也讲到。但它不像佛法的菩提心这么圆满,和深广。为什么?佛法的这个菩提心啊!它有一个根本的东西,就是后面的这个般若见,是联系在一起的,佛教的出离心啊!就是和般若见加在一起的,才能构筑成这个出离心,核心的一点,他要出离,要让一切众生出离,并且是无我的,这个般若见、空性见,就是无我嘛!一切世间的法都没有一个真正的自我存在。都是缘起的,佛法讲这一切东西都是假相,都是短暂的存在,都是暂时的存在。你比如我们现在的这个屋子它也是短暂的存在。有了这个墙壁,这个屋顶,地板这几个搞在一起就成了屋子。条件组合的,可是这个条件不具备了,这个屋子也不存在了。我们一般人对世间的事物还容易理解一点,是条件组合的,实际上人也是条件组合的。你比如天天念的心经啊!“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你的这个身体,我们的这个色身。我们人的整个身心世界就是整个五蕴构成。色、受、想、行、识。色嘛!就是这个物质的躯壳世界,受、想、行、识就是你的精神世界。把这些除外,哪个地方还有一个真实的我可以解脱出来。找不到,所以佛法的空性见,般若见啊!就是以无我为核心的。这才是佛法与世间最不共的就是这一条,刚才我讲了,出离心,世界上有些宗教也涉及到一点点,但不圆满,虽然它也不圆满,但它讲到要关爱人嘛!佛教最不共的就是这个般若见,空性见。讲无我,这是世界上所有宗教、哲学都没有谈到的。你看西方的哲学家他一直想到还有一个我,所以笛卡尔讲,“我思故我在”我在那儿呢?我想的就是我。他始终还没有脱离这个框框,总以为有一个我,佛法最彻底的东西就是没有我,有我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一切生死的根源。所以六祖说: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你只要有我了,一切造业,都从这个地方起来,这个我啊!有我和法我,那就多了。人我:就是有情众生,包括其它的有生命的了!法我: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我,就是法我。分成两条主线,不管你人无我也好,法无我也好,你学了《百法明门论》嘛!讲了一切法无我。这个无我,讲了一个是补特伽罗无我,!一个是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就是世界上一切有情,法无我就是世间一切事物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所以你看我们人的一生啊!都和电影屏幕里面一样,是一幕一幕,一刹那,一刹那的。你看电影很真实,你还会为那个东西所感动。对吧?跟真的一样。实际上制造电影很简单了,他就是拍完了。这么一个一个拼起来,对不对!人何尝不是呢?并且还要更紧密。你看按照佛法讲,说事物在一刹那一刹那的变化,人也是,是常常跟着个人在一起,10年以后,你看有多大变化?以为你天天跟他在一起,可是你10年不见他!一看,哟,变化很大!那么这个变化是突然的嘛?它绝对不是突然的。他一定是一点一点的,你比如人一样的,你今天拍一个照片,明天拍一个照片,你把你一生的照片摆过来,就会看见这个过程很明显,你的一生就是这样组成,人一生就是这个样子,讲了这个离欲,我就顺便谈到,离欲啊!就是以出离心为基础,但是要记住,菩提心啊!一定是涵盖了出离心的。不然啊!容易出偏差,有些人啊!说我不求出离,我就要在世间,你的心很伟大,但是你实际上是办不到的,它也有出离心在里面,同时把出离心更扩大化。让一切众生都要出离,这就自然成为了菩提心。如果说我不要出离心,我就开始有菩提心,这种菩提心不对,所以按照广论的说法,只能叫世俗菩提心。按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有漏菩提心,所以要发起无漏的菩提心啊!要有出离心和般若见为指导的,那个菩提心才是圆满的彻底的。为什么,你没有出离心,你对世间的事物有挂碍,摆不掉,第二个,你没有般若见,没有空性见,你帮助人,没有无我的思想,还是很狭隘,很自私自利。菩提心就不圆满,所以实际上讲起来,广论上讲,出离心、菩提心、般若见,好像看起来是有次第的,实际上大乘佛法,这三个升起来,一定是统一的。但是出离心不同,也有可能在修出离心的时候,他的菩提心没有升起来,或者般若见。他就有一部分人我的,自己那个人我的,要有般若见才行。所以这个里面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关系,或者说我先修出离心,再修菩提心,或者说我只要菩提心。不要出离心,这些我觉得都不是那么圆满。要想圆满啊!这三个一定是同时的,所以佛法啊!它一定是一用一切用。就是这个样子,就是在一念之间,一切都可以具备。这个地方先交待一下,那么什么叫出离啊?什么叫离欲?这个离欲就是叫出离心。什么叫离欲,什么叫升起出离心啊?有几种情况,先看那个粗的黑字。就是瑜伽师地论的原文。云何离欲?谓随顺离欲根成熟故, 从他获得随顺教诲故,远离彼障故,方便正修无倒思惟故,方能离欲。就是具备这些殊胜的因缘,才能够,生起出离心啊!就是他小字里面讲的离欲因缘总有四个,第一个,离欲根成熟故,第二个,从他获得随顺教诲故,第三个远离彼障故,第四个,方便正修无倒思维故。要具备着4 个因缘,这四个条件。都可以促使升起出离心。第一个主要是针对自身而言,第二个从他获得随顺教诲故,就是我们讲的亲近善知识。要亲近善友的力量可以促使你,其它这三个都是针对自身而言。这四个里面有三个讲的都是自身素质,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唯独第二一个讲,可以借助他力。就是在其它的条件的促成下,你要碰到了这样的善友,善知识,也可以促成升起出离心和菩提心。看看这个小字吧!这个小字主要解释它的。“随顺离欲根成熟者:谓住种姓补特伽罗,由四因缘,从前际来长时流转,不般涅槃。”补特伽罗就是人,就是有情众生。住种姓补特伽罗,就是过去啊!有各种情况,有了那些情况呢!他还没有证得涅槃。就是还没有出离世间,那个不般涅槃啊!就是还没有出离世间,你想嘛!他都出离世间了,出离生死轮回了,还要修出离心嘛!根本就不用了,所以出离心,就是摆脱三界六道,以这个为基本的努力方向。所以在这个三界六道里面都叫生死苦海。那么这个三界六道里面主要是欲为基础,但这个欲在三界里面又有不同的。色界、无色界要轻一些,欲界里面那是最多的,所以“由四因缘,从前际来长时流转,不般涅槃。”就是有四种因缘,使得长时间在六道里面流转,没有这个出世间法。没有出离三界,没有出离轮回。“一、生无暇故;二、放逸过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过故”。第一个生无暇故,这个”暇”就是没有缺陷。第二一个“放逸过故”,这个就是学百法里面讲过的了,就是不但放逸,还放逸过。过度嘛!“邪解行故”就是没有树立起正见,第四一个“有障过故”,有障碍,就是善根成熟时,没有这些情况。这个地方啊!有一个地方很难理解,就是身无暇故,其它的地方成为你的障碍还好办一点,这个无暇嘛!就是不圆满,这个是从世间的角度,不是从出世间的角度,来想。出世的角度,得暇满人身算好的了, 有一句话“富贵学道难”还有八难里面,生在长寿天,在天上一活就活几十万岁,那个里面很快乐,根本不知道修行。还有那个北俱芦州,福报很好的,所以你看韦陀菩萨都是三洲感应,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瞿陀尼洲,那个韦陀菩萨都要去护法,就是不去北拘卢洲不去,为什么呢?他不敢去,那个地方的福报太好了,没有学佛的。那个地方的福报好到什么程度,那个地方的树子啊!25:14到处都是平地,很好的,上厕所,不用上公厕,不用交钱,你想一下,那个树子上就下来了,所以北俱卢洲啊!是有很大福报的人,所以你要生在北俱卢洲是难!生在长寿天那更是难!所以三灾八难!不是头上长疮,脚上长疮的八难!真正的难,是佛前佛后,聋哑盲脓,这个才叫难!还有长寿天,这个条件太好了,他就不知道修行了,就像《四十二章经》讲的富贵学道难!你说人世间苦,他说我没觉得苦,我天天要吃有吃,要穿有穿,所以条件好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呢!有些人说师父啊!我天天学佛,怎么还这么苦啊?苦是好事!你要不苦了你就懈怠了。那就容易堕落,所以有一些时候啊!你有一些疑境,有一些障碍。并不见得是坏事,但是我们人啊!他障碍一来了,就开始退缩,恰恰,就走错掉了。你在前进过程中,你的障碍越大,越要迈过它你才能成就。你要迈不过去,魔还是你自己。你迈不过这个坎,所以佛法把这个叫做心魔。你还是自己把自己障碍住了,不是别人把你障碍住了。所以这个地方顺便说一下啊!低下“此中善根,谓出世种姓”“离欲根成熟故”,那个根啊!就是出离心升起来,还不是最圆满的!“即以种姓为依为住,能获信、戒、闻、舍、慧功德法,故名善根。转上、转胜、转复微妙,名将成熟;乃至获得最后有身,谓住于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名已成熟。如下声闻地说。由根成熟,方能证彼,是故说名随顺离欲。”信嘛!就是百法里面讲过了,信心所,戒嘛!就是主要是善根成熟,出离心升起来!就能够离欲。当然了世间啊!我刚才讲了,离欲啊!绝对是我们讲的逃避。或者是隔绝,绝对不是,你想嘛!我们举个简单的,《阿含经》讲的,你看这个佛啊!身边的大弟子,都是离欲阿罗汉,都是证得了出世间法的,可是你看他们还跟佛一样,穿衣啊!吃饭啊!走路啊,还要到城里面去啊!去玩了,还要到竹林精舍啊!到灵鹫山啊,他和这些人基本上都一样,他和人唯一不同的是,我们人在这些地方生活时,被障碍住了,你是陷在其中,看不清真相,他们呢!也在这个世间生活,他的出离啊!很大程度是智慧的照耀,他的智慧照耀起来,也跟我们生活一样,但没有挂碍,不会被这些东西所束缚,可是我们这些人呢!处处被这些东西所牵制的,色声香味触法,都被这些东西所牵制住了。色,好看的,好听的,那么阿罗汉看这些东西的时候,内心能保持如如不动,他的区别在这里,不是说我给它隔离了,远离了,这是不对的。离欲,不是远离,而是摆脱色声香味触的束缚,这个欲是什么?就是色身香味触,就像中国人讲的财色名食睡。过去祖师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你这些东西不摆脱啊!就离地狱近。你和它都是相关联的,我们一定要清楚这个离啊!不是逃。我跟你讲这个离啊!不是逃,佛法的出离心,不是逃跑主义,一定是摆脱束缚。就像阿含经讲的,阿罗汉就跟我们生活一样,但是这些东西有恰恰不能干扰他。就有一点像心经讲的无挂碍,我们这些在世间生活得众生啊!都是有挂碍的,色声香味触啊!对你都是有影响的,所以就很麻烦,第二一个,“从他获得随顺教诲故,”这个好懂!“从他获得随顺教诲者:谓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从善通达修瑜伽师听闻教诲,,”就是,刚开始学佛的人,从善知识或者是善友、同学。善知识包括两个,或者是大善知识,或者是跟你一起学佛的道友,所以我们要发心啊!你看嘛!受菩萨戒里面讲嘛!十方菩萨为同学伴侣,就是菩萨都是你的同学、伴侣。但是要当好同学,不要当拉后腿的同学,其它同学都成佛了,你还在倒数第一名。“由是因缘,于修作意如应安立,随所安立能正修行,乃至触证心一境性。”,这个很重要,后一个是对善知识说的,这个善知识啊!”于修作意如应安立,”安立的这两个字,这个安立就是,他大概可以观察出来你在哪一个状态,让你根据她给你指的路去修行。到最后“触证心一境性”什么是“触证心一境性”?就是那个弥陀经里面讲的念佛三昧的心一境性。那么这个心一境性就是出离心。你刚开始升起出离心是有间断的,知道吧?到最后永远都是出离心了就不会受外面环境的干扰了。过去不是有一个公案嘛!说是有一个发大乘心的菩萨,有一个阿罗汉,证了阿罗汉果的是师父,那个发了大乘心的菩萨是还没有正果的徒弟,他们两个出去,当然了师父出去徒弟当然要被包包了,徒弟就背着包包,走在路上的时候,看见耕地的,石头一翻过了有很多虫子,看见一些大的鸟去吃那些虫子,感觉着个世界太苦了,以强凌弱啊!要赶快修行出离生死。出离心就升起来了,他的师父是有神通的证了果的,师父就说把包拿来。一会走到街上,看见有迎亲的,觉得这个世界蛮好玩的,他的出离心有退了,师父就说把包拿给你背。徒弟想不通,一会我背,一会你背,就问他师父,师父说你刚才看见鸟吃虫子的时候,慈悲心,出离心升起来的时候你比我高,所以我该给你背包,可是你看见迎亲的时候呢!出离心就退了,我是证了果的,比你高,所以还是该你背包包。这个说什么啊!就是人的这个出离心啊!我刚才说的心一境性,像刚才我们说的出离心啊!此一时彼一时,此起彼伏,就是我们讲的朝三暮四,就不叫心一境性,有夹杂有间断,用我们今天的话讲,还没有达到连续性、稳定性,这个心一境性,就是他发起了这个心以后永远保持这个心。一境嘛!就是保持这个状态,用今天的话讲真正的获得了连续性和稳定性。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我老实讲,这个东西部容易啊!我们学佛的人心里最清楚了,你有时候受一点打击啊!我老实修行,心里有不舒服了,隔不了几天,家里面的事情了,哎呀这个东西还好玩的。他总是在这样徘徊的,但是一定要记住啊!你现在徘徊是正常的,关键是在徘徊的过程当中啊!你要提起这个念头啊!少受那种堕落性质的干扰。要清楚这个东西是干扰你的,你一定要精进勇猛往前进。不然啊!你总是像称的两头一样,翘翘板一样,一会这头起来,一会那头起来,原地踏步。你前进不了,所以要注意这个关系。这个地方讲啊!前面那半截,“从他获得随顺教诲者:谓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从善通达修瑜伽师听闻教诲,”这个是讲的善知识,后半截由是因缘,于修作意如应安立,随所安立能正修行,乃至触证心一境性。”是讲的善知识的作用。就是她能够引导他,所以当善知识也不容易,安立,什么叫安立!就是跟你闹着玩的,跟你发明一个游戏,让你去玩!你要发明一个有戏,就说明你要高明的多哟!他最会玩了。他能发明这一套,让你跟着走,走到最后。所以善知识就要有这个本事,你不要因为谁可以说两句就是善知识了,差的远。善知识的作用很大的。走到那个地方该牵一下你,走到那个地方该不管你,你跟着他,但你要知道他给你说的都是安立的,不是真的,就是给你开的药方。知道你什么时候该吃什么药,就给你开一个药方。但这个药方你不能一天到晚拿着吃。安立的,假安立的。安立的前面加一个假,你就明白了,就是方便善巧的。所以大善知识,都有种种的方便善巧。你嗔心重的人,他知道怎么接引你,,贪心重的人,知道怎么接引你。都有各种各样的办法!那么这里面还有一个,虽然善知识有这个能赖啊!你这个学佛的人也应该往这个方面去想,你两个不相应啊!也不管用,所以禅宗里面讲,机教相扣,教就是指教你,机就是指的学佛的人。要相扣,相应,他是那么想的,你是往那里走的才行。虽然善知识往那里想,你还没有到那个程度,,你还是等于白费。就是我常讲的关节一样。关节能活动,一定有一个关节头,一个关节窝。两个一定是同时衔接的。如果他是关节窝,你也是关节窝,就搞不成了。他是关节头,你是关节头两个也搞不成。所以禅宗讲机教相扣啊!“教”就是指师傅教你,“机”就是指学习的人,“相扣”指的是要相应,他是那么想的,你是往那边走的,才行,虽然善知识那样想,你没到那个路上、你没到那个程度,还是领会不了、还是不能学会。就像我常讲的关节一样,关节能活动,就一定有个关节头、一个关节窝,两个东西一定是同时衔接的。关节头和关节头两个搞不成、关节窝和关节窝两个搞不成。禅宗讲“机教相扣”祖师常常打的比方就是孵小鸡,当然现在孵小鸡变化了,过去孵小鸡啊就是母鸡把蛋弄在下面孵,孵到大概二十来天的时候,小鸡在里头、母鸡在外头,两个就要同时用那个嘴去啄蛋的壳,小鸡才能出得来。如果小鸡不知道时间,本来要二十天它十八天就开始啄,啄出来它也要死掉;母鸡也是一样,两个要同时啄那个蛋壳,出来的时候小鸡才能存活。母鸡就是比喻老师啦,蛋壳里的小鸡比喻学生啰,两个要同时,就是刚才讲的相应,在这个地方实际上讲到了。
远离彼障故,
远离彼障者:障略有三。一、加行障,二、远离障,三、寂静障。若此诸障不合、不会,说名远离。如下声闻地释。(陵本二十五卷十一页2116)
第三个,“远离彼障故”,这个障碍就多了,这个讲的是笼统的。“远离彼障者:障略有三。一、加行障,二、远离障,三、寂静障。若此诸障不合、不会,说名远离。”就是有这些障碍跟随你的时候,你的出离心也难升起。“加行障”,多了,比如你正勇猛正在加行用功修行的时候,这些时候状态最好的时候,有些就来干扰你呢,“走啊,我们出去耍两天啊!”障碍就来了,不知不觉障碍就起来了,甚至这些障碍来了,你还不知道是障碍,“好吧,我过两天再修行,放一下,我们出去完两天再回来。”这些都算是的,加行障。“远离障”,那更是这样子啦,就是逃避主义,我刚才讲到的,这都不是出离心。“寂静障”,为了获得寂静快乐,难生出离心,这些都会成为障碍。 方便正修无倒思惟故,
方便正修无倒思惟者:谓出离欲略有四种所缘境事。一者、遍满所缘境事,二者、净行所缘境事,三者、善巧所缘境事,四者、净惑所缘境事。于此四种境事勤修观行,随应解了所知境界,如实无倒,能遍了知。由是因缘,能净烦恼,究竟解脱。
第四,方便正修无倒思惟故。“方便正修无倒思惟者:谓出离欲略有四种所缘境事。”什么叫无倒思维,简单的讲就是有正知正见的。“遍满所缘境事”,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你的知见都不会动摇,我们今天的学佛人,有时候知见总是摇摆不定的,一会儿人家这么说,哎呀,说的有道理,隔一会儿人家那么说,好像别人说的也对。这样就会很浪费时间的。“二者、净行所缘境事”,这个就很简单了,净行就相当于不净行,就是指的善法。“善巧所缘境事”,善巧就是指的方便。“净惑所缘境事”,净惑就是对你修善法有干扰的。“于此四种境事勤修观行,随应解了所知境界,如实无倒,能遍了知。”就是在以上这几种情况里面,都能够不动摇,不受他们干扰,这样才能够生起出离心,才能净烦恼,才能究竟得解脱。这个主要讲的离欲。
云何离欲退?
云何离欲退者:此之因缘,总略有五,如下自说。通世出世,翻前应知。
“云何离欲退?”就是离欲的心退掉了,就是出离的心退了这个意思,那这个就好懂了,刚才讲离欲,现在讲离欲退,正好相反。“总略有五”,有五种情况。
谓性软根故;
性软根者:谓是钝根下劣欲解故。
新修善品者,数数思惟彼行状相故;
新修善品者数数思惟彼行状相者:此中善品,谓定地中心心所法。最初修学补特伽罗,名新修善品者。要于彼定诸行相状数数思惟,方能入初静虑,或所余定。由是因缘,未能证入诸无漏定。未证无漏故,或从离欲退。何以故?由于诸色乃至识法未能思惟如病、如痈等行,于有为法未能心生厌恶、怖畏、制伏,于甘露界未能系念思惟故。此中行状相者,行谓麤行、静行。如其所缘作种种行而入定故。状谓临入诸定,便有诸定相状先起。由此状故,了知不久当入如是如是相定。相谓所缘及因缘相。所缘相者,谓分别体。由缘此故,能入诸定。因缘相者,谓定资粮。由此因缘,能入诸定。如下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三卷三页1075)
受行顺退法故;
受行顺退法者:谓入静虑或所余定,于喜、于乐、于胜功德不堪忍故,从静虑退。如如暂入诸定差别,如是如是还复退失,乃至未善调练诸根,是名顺退分定。如下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二卷三页973)又修定者,从初静虑还退出已,于诸静虑不复乐入,亦不思惟此行状相,于所得定随念爱味,不能上进,当知此定成退劣分。如下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三卷六页1090)此中于喜、于乐、于胜功德不能堪忍,及于所得定随念爱味,是名受行顺退分法应知。
烦恼所障故;
烦恼所障者:谓由烦恼不能永拔,障得涅槃故。
恶友所摄故;
恶友所摄者:由五种相,建立恶友。一、无羞耻,二、有邪见,三、有懈怠,四、有邪行,五、性怯劣。如下决择分说。(陵本六十四卷十七页5139)由为彼摄,引导无义,是故能令从离欲退。
从离欲退。
有哪五种情况呢?一是“性软根故”,二是“新修善品者,数数思惟彼行状相故”,三是“受行顺退法故”,四是“烦恼所障故”,五是“恶友所摄故”,从离欲退。有了这五种情况,就容易让你生起的出离心退死。第一个“性软根故者”,就是指的根性不好,这个性就是指自己的意思,所以性字在佛教里头用在不同的地方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这个性主要指自己,每个个体的有情。软根就是下跟,指根性不好。第二个“新修善品者,数数思惟彼行状相故”,注意那个彼字是指什么啊,笼统的讲,彼就是指的欲界,也就是世间所有能让你的心能够散乱的情况。把这句话再翻译得白话一点,就是“新修善品者”,刚要修善法的人,刚生起出离心,“数数思惟彼行状相”,“数数”就是经常。讲个例子吧,就是那个火刚点着,不猛,可是突然一个大风老吹过来,那火还燃得成么?燃不起来的,所以新修善品者等于刚燃起来的火、刚发心的人。“数数思惟彼行状相故”就是总是想着世间上那些色身香味触,什么好听的、好玩的那些东西的话,你那个心啊也容易退失。它就会干扰你。你比如有时候打坐,你就有这个经验了,刚开始静下来的时候觉得很舒服,但是坐上两天,容易疲劳,疲劳以后,比如外面突然有火锅的香味飘过鼻尖,你马上就想到火锅好吃啊,今天还是算了不打坐啦,还是约人去吃火锅吧。它就这样子的,主要指的就是这些情况。为什么呢?因为你这时的出离心还不巩固还不坚定,刚才讲的离欲心巩固、出离心生起来了,就是什么力量都干扰不了他了,那就无所谓了,那么这个地方就不行。这个小字你们自己下去看一看,我刚才给你讲的应该懂,不懂的时候再问。
第三个是“受行顺退法故”,这个主要是指“谓入静虑或所余定,于喜、于乐、于胜功德不堪忍故,从静虑退。”堪忍就是保持的意思,不堪忍就是不能保持。这个就是我原来讲过的,就像逆水行舟一样,其实逆水行舟刚起步的时候觉得还不艰难,走到一定的程度才觉得艰难;其实走到一定的程度,那个上水,要快,你要坚持一下呢,也就到了点了,如果一不坚持,你松下来呢,也就全部前功尽弃了。这个地方也是,就是“受行顺退法故”,就是在修行修静的过程当中,由于对境中出现的喜啊、乐啊不能够保持,你松懈一下,你就从那个定境里退失出来了,退失出来的后果是什么呢?下面讲了“从初静虑还退出已,于诸静虑不复乐入”,就是不想再入定了。“亦不思惟此行状相”,也不思维定里面的乐啊、喜啊的境界。“于所得定随念爱味,不能上进”,就不能前进了,主要是指的这个。
第四个“烦恼所障故”,这个烦恼多了,本身世界上色身香味触,这些东西都是烦恼,我们学百法里头,那个烦恼多了,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不正知、不正见都是根本的,还有小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这些都是属于烦恼。由于烦恼长期干扰,不能自拔,所以出离心也生不起来。你想,你每天一天到晚心里头,都是发火啊、生气啊,先不要说那个根本烦恼啦,就是那个小随烦恼天天在你心里头,你都很难得把它摆脱,还不要说根本烦恼。
第五个“恶友所摄故”,恶友,用佛法再翻译一下,就是恶知识,就是和善知识相反。有哪几种情况呢?就是“无羞耻”,无惭愧心。“有邪见”,那多了.佛法讲如是因就有如是果,有些人不相信因果,就是有邪见。“有懈怠”,其实我们今天都是在与这些为伍的。所以第一个讲无羞耻,所以佛法里面为什么讲“惭愧得安乐”,就是有惭愧心才具备修行的基础,没有惭愧心就很难,那就不知道修行,你看今天人就最缺这个,无耻就很麻烦。你看今天人干了坏事,他还觉得不会干坏事的人没本事,今天这个风气都很盛行,这就麻烦了,所以今天常常有人跑到我那里讲,说:“师父,”我说:“干嘛?”他说:“我做生意,要是我不偷税我就赚不到钱。”要是全社会成这个风气就很危险;还有“我不搞假也赚不到钱,不做假账也赚不到钱。”这个就有点无羞耻的状态,所以今天这个人要修行还要成佛还要当菩萨,他哪管那么多哦,只觉得吃串串香好吃,这就是有情众生堕落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和现象。大家要引以为戒的,实际上我觉得老老实实做生意的还是能赚钱,也不是不能赚钱。我们有时候就是给自己找个借口。因为他们那样干,所以我要干,这个理论是不成立的。所以没有羞耻就很麻烦。佛教里面讲生惭愧心,干了坏事内心里面要觉得良心过不去,最基本的要有这个观念。而不是干了坏事脸都不红,那就麻烦了,就是没有羞耻。这样的人你说他还可以去修出离心吗,当然不是。邪见更是,那是不懂因果呢,今天世间人的观念受断见的影响,人死了就没有了,哪还有什么因果,所以杀人都不眨眼睛。因为他无所谓么,他不害怕。所以无惧者无畏,无畏者的力量就太大了。所以佛法里的发心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爆破力,你能发出离心爆破力来,那你就不是下根、就不是钝根。佛法里怕的就是这种人自甘堕落,“我不行,我就这样。”你拉都拉不动,这就麻烦了,这样的情况他也不会去修出离心的。这五种情况就会离欲退,就会从出离心的行列里退下来。总的一句话,就是有了这五种情况,就会让你长期沉沦于生死苦海,你出离不了。
谓利根者,成就上品诸恶意乐现行法故;
成就上品诸恶意乐现行法者:乐欲所作相应烦恼数现行故,名现行法。令堕恶趣,故名为恶。行相猛利,故上品摄。由彼种子未被损伏、未被永害,得成就名。
下面一个,“云何断善根?”这条也很重要,特别是我们原来学唯识的人,解深密经里讲五种,人天种性、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还有个不定种性。过去有讲决定性有情,绝对不能成佛。学到这个地方你都知道,那些都是方便说,一定不是究竟说。按佛法讲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的,包括这个地方讲断善根,翻过来一页,有这一句话,20页第二行,“非由永拔彼种子故”,如果说断善根,那就永远没有机会了,照这个样子讲。“非由永拔彼种子”不是永远都没有机会了,他还有机会,只是说在这一个阶段,他没有机会,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以为那个人断了善根,就永远没有成佛的机会了,不对。
下面翻回到19页来看,“云何断善根?”在什么情况下叫断善根呢?“为利根者,成就上品诸恶意乐现行法故”,注意,你可能想不通的了,后头是成就上品,“诸恶意乐现行法故”,就是干大坏事的人,就是上品诸恶,就是最坏最坏的。“意乐现行法故”,干大坏事,不仅是人坏,还干出大坏事来。前面那个“为利根者”,我跟你讲,佛法就这个样子,利根就是根性好的,发心不正能干大坏事,发心一正能干大好事,所以佛法里面讲为什么有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往往干大坏事的人也是很聪明的人,但是不是鼓励大家去干坏事哈,不是说干不了坏事就不聪明了,那不对。就是这种人,按照佛法的话讲,他断了善根,“成就上品诸恶意乐现行法故”,这里面实际包括了“成就上品诸恶意乐”,这只是意业;“现行法故”,就包括口业、语业和身业,从身口意三方面来讲,他都是最坏最坏的。“乐欲所作相应烦恼数现行故,名现行法”,现行法,就是表现有行为了。“令堕恶趣,故名为恶”,有了恶的行为,造的有恶业,有了恶业就要堕恶趣,恶业是因,恶趣是果。“行相猛利,故上品摄。由彼种子未被损伏、未被永害,得成就名。”这个成就,就是指的恶种子没有被降服掉、没有被对治掉。“永害”的害可以讲是对治。佛法一定是对治之法。这种情况下叫断善根。但是你看后面那句话,“由彼种子未被损伏、未被永害,得成就名。”按照我们的讲法,他干了坏事,断了善根了。但是这个地方的解释是,“由彼种子”,这儿种子是指恶业、极大的恶业;“未被损伏、未被永害”,这里面就还潜藏着一层意思,也有可能被损伏,也有可能被永害。所以这个地方讲断善根也是方便说,就是他造了极大的恶业,恶业的力量大,因此他在这一阶段,恶业起作用,他的善根生不起来,所以这个时候他就不可能发的起出离心、发的起菩提心,能够修行。所以看起来他和学佛成佛无缘一样,但是只要他这个恶业的力量结束了,他还会遇到善法,他还会成佛,知道吗?一定是这个样子的,不是永远都没有机会,一定是暂时没有机会。
得随顺彼恶友故;
得随顺彼恶友者:信顺恶友,恶思所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故。
第二种情况,“得随顺彼恶友者:信顺恶友,恶思所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故。”什么意思呢?就是以恶友为善知识。就是你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完全都是跟恶友言听计从,就是老百姓的话讲的“跟好人学好人”,我们老家讲的跟着斋公跳大神,跟着谁就受谁的影响,所以跟着恶人干恶事,善法就生不起来,当然断善根。所以这个“断”,我的理解是什么?叫做“覆藏’,就是把它暂时的盖起来了、暂时的覆盖住了。就等于天上的太阳月亮一样,乌云密布的时候云层把那个太阳遮住了,本来有太阳时是有光明的,可是乌云一过去,把太阳遮蔽了以后,是不就是黑暗了?可是黑暗以后并不意味着光明永远没机会了,乌云再一过去,太阳又要来的,它一定是短暂的。这是第二种情况。
彼邪见缠极重圆满到究竟故;
彼邪见缠极重圆满到究竟者:于无施与、无爱养、无祠祀等所说义,自心生起决定胜解,名邪见缠。最极厚重上品所摄,故名极重。乃至少分未能损减,故名圆满。摧伏善法,不为善法之所摧伏,名到究竟。
第三种情况。“邪见缠”,“缠”字就很简单了;“邪见”,有没有一成不变的邪见?有没有固定的邪见?没有嘛!一听这个缠字就知道了。什么叫缠?看这个筒筒,你看这个绳子,绑在上面叫缠,它甚至把里面这根粗线缠在里面你都看不见,但是它们绝对不是一起的,一旦你把缠在外面的这根线剥掉,里面的线还是要露出来,所以邪见啊就好比缠到我们人的自性啦,懂吗?所以叫缠。最后这个邪见一拔出去、一破掉之后,自性还会露出来的,这是“邪见缠”。“极重圆满”,什么叫极重圆满?就是邪见到了极点。就像刚才说的一样,比如这个绳子,把这个筒筒缠的密不透风了,就叫极重圆满。如果缠的很稀,这么缠,还没有把它覆盖住。所以有可能邪见起作用,也有可能自性还起点作用。而全部缠的密不透风,一点缝隙都没有,那就全部是邪见的作用。主要是这个意思。那什么叫“究竟圆满”呢?就是最后那句话,“摧伏善法,不为善法之所摧伏。”它把善法覆盖住,善法拿它没有作用,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力量,用今天的话讲,善恶交锋的时候,恶法是占绝对优势。是你拿它没办法,你翻不了盘的,只有等到最后善法的不断积累,善法的力量占到优势的时候,恶又处于劣势。修行就是这样子的,就是我们没有修行之前呢,恶法是占绝对优势的,慢慢的修慢慢的修,善法的力量加强,恶法就不是绝对优势了,只是相对优势。从相对优势到最后没有优势了,那善法的力量就起来了。到最后,慢慢的,你看,它一定是这样子,开始时恶法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到最后慢慢的是没有优势,棋逢对手了。慢慢的,善法一增长,善法就有优势,相对优势、绝对优势。它一定是这个样子的。这是第三种情况,叫断善根。所以你看这些断善根的情况实际上是不是叫断呢?断了没有?没有?就等于刚才说的覆盖住了、覆藏住了。就像乌云把太阳遮住了一样。乌云遮住太阳是永远的吗?是短暂的、有阶段性的。所以这个地方说的断善根也是有阶段性的。
彼于一切恶现行中,得无畏故;无哀愍故;能断善根。
彼于一切恶现行中等者:谓于一切身语恶不善业诸现行中,无有厌恶,心生欢喜,不见少分所有过患,是故无畏。于他有情乐为损害,名无哀愍。
第四,“彼于一切恶现行中,得无畏故;无哀愍故;能断善根。”你看,今天的人就是最 这个了。你看,“得无畏故”,他无所畏惧了。“无哀愍故”,就是对一切有情众生的苦难无怜悯之心、无悲悯之心,就是连丝毫同情心都没有。今天我看这种事情还是有的呢,你看穷人靠乞讨为生,他还去偷穷人的钱,你说还有哀愍之心吗?我们一般一看弱势群体就已经很可怜,顿生同情心,他不但不同情,反而去摧毁它,他根本就没有同情之心,这个就叫断善根。“彼于一切恶现行中,得无畏故。”什么叫得无畏?“谓于一切身语恶不善业诸现行中,无有厌恶”,他不厌恶,干坏事干得好,还要为干坏事的人放鞭炮;“心生欢喜”,还要赞叹他:“哎呀,这个哥们,行呢!” “不见少分所有过患,是故无畏”,现在干坏事的人丝毫不觉得他是错的,觉得只有这样干才是对的,那就麻烦啦。所以就像刚才说的,如果大家都像他这个样子,这个世道乱了,不做假挣不到钱,好像不这样干都不行了,那就是断善根的迹象啦。
此中种子亦名善根,无贪瞋等亦名善根。
但由安立现行善根相违相续,名断善根;非由永拔彼种子故。
此中种子亦名善根等者:谓于先世所习善因,此名种子。由此种子,于现法善能为增上,故名善根。然非此说。唯取无贪、无瞋、无痴诸现行法,名为善根。若遇违缘,令不相续,名断善根。非由永断彼善种子名断义故。
“此中种子亦名善根,无贪瞋等亦名善根。”这个地方善根指的什么?就是指的这些东西。善根就是指的种子。“无贪瞋等亦名善根”,刚才那些都是指的现行?善根有种子有两种:一种是种子善根、一种是现行善根。种子善根就是阿赖耶识里的那个能量,现行是表现在外头的,那这些东西都是“但由安立现行善根相违相续,名断善根”,什么叫“断善根”呢?就是只是指现行法。善法相违相续,“非由永拔彼种子故”,不是把那个种子都断掉了,善根的种子断得了不?断不了的。所以断善根就是指现行的善根相违相续,就是指恶法的力量,恶法的力量和善法的力量是相违相反的。恶法的力量处于绝对优势,善法就生不起来。还有叫相续?相续什么呢?就是恶法的力量让善法不能相续,不能生起来。这就是断善根。“非由永拔彼种子故”,彼是指什么?是指善根。不是把善根的种子断了。但是我问你,恶法的种子断得了不?那肯定能断吗,恶法的种子不能断那就不能成佛啦。你说只是暂时没有啦,将来还起来,那就简直没希望啦,是不是?这个要搞清楚啊,善的种子断不了,那恶的种子也断不了,不是的,修行是什么?就是去积累善根,所以那个自戒诗里就有一条:令已信者信,令未信者增长。就是善根要不断的增长,所以过去那些老和尚写信的时候在最后要祝你——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祝什么?祝你赚钱、祝你发财,祝你身体健康。过去人写信,祝你法喜充满、祝你福慧增长、祝你福慧增上,都是这样子,会增长的。这是佛教里面。善根增长、福慧增长,这些都是可以的,那么你刚才讲啦,既然这个善根不可能断掉,只是现行暂时不能生起。下面一个,云何续善根?什么叫“续”,就是重新让你生起现行来。
云何续善根?谓由性利根故;见亲朋友修福业故;诣善丈夫闻正法故;因生犹豫,证决定故;还续善根。
因生犹豫证决定者:谓于邪法心生犹豫为先因故,后于正法生起正见而证决定,由是因缘,还续善根。复次,此中善根若断、若续补特伽罗及其因缘,有多种别。如来成就无上根胜劣智力,于其先世善不善因所习成根,随其所应如实了知;又于现法染净门转,生起当来染净诸法,亦随所应如实了知。如下摄事分说。
云何续善根?“谓由性利根故;见亲朋友修福业故;诣善丈夫闻正法故;因生犹豫,证决定故;还续善根。”分几种情况呢?四种情况。还可以让你的善根重新生起来。第一个,“性利根故”,就是自己的根性成熟了,是指的自身的条件。“见亲朋友修福业故”,看到你周围的人,亲朋好友啊、同事啊他们都修福业、修行,能够影响你、感染到你,你觉得他们那样干很有好处,你也跟着干。所以过去,修行也是这样子的,要远离恶知识、亲近善知识,等于儒家里面经常提倡的孟母三迁一样。孟子的母亲,为了把孟子培养成人才,她干什么?她为什么搬家呢?她选邻居,邻居不好的也要把他影响坏。人是有相互影响的。很简单的吗,你看见人哭,别人很伤心,越哭越哭,你也觉得快要哭啦,一样的道理。我常讲情绪是能感染人的,要是情绪不能感染人呢,这世间就没有艺术家、没有文学家。文学家为什么那么多写的东西能够卖给你呢?你看了他的东西,觉得说的真的好哦,用我们今天的话讲,能够有共鸣。什么叫共鸣?哪有共鸣?那就是感染啊。情绪感染。来学佛法就是用好的情绪来感染,什么叫好的情绪?就是善法,就是《百法名门论》里讲的善心所。不好的情绪也能感染,就是烦恼心所,我们不说了,看语言文学家描述的东西,看了这东西时不带任何感情的任何东西,但是他这么一写啊,你觉得就和真的一样。你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都在掉泪,它掉泪了么,你自己在掉泪,寄托到那花上去了,所以世间上的东西都是这样的,会互相影响。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讲的善根能够启发。就是朋友、亲友他们修善法能够启发你的善根重新生起来。这就是指的在同辈当中,还有高的,“诣善丈夫闻正法故”,就是亲近大善知识,也能让你的善根重新启发起来。“因生犹豫,证决定故。”这个不太好懂,生犹豫还能让这个善根生起来呀?不对,这个话是这样子,你看下面的小字,“因生犹豫证决定者:谓于邪法心生犹豫为先因故,后于正法生起正见而证决定,由是因缘,还续善根。” 所以续善根主要是在证决定上,那怎样去证决定呢?因为原来不决定、心生犹豫嘛,现在证了这个决定啦,原来在生犹豫的时候,你那个善根被遮住了,可是这个时候在听了正法、生起正见、证决定以后,那个覆盖的东西等于说就揭开了,善根就重新又生起来了,所以这个话要这样理解。不要见了八个字“因生犹豫证决定故”,想因生犹豫还能相续善根啊?主要是这个意思。
云何死?
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
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者:此中且说一种致死因缘,随应当知有多差别。赡部洲人,或时寿命广无有量,或时短促,寿量不定。所余生处寿量决定。又赡部洲人十岁时寿,名为少寿。傍生一分,亦名少寿,极至十日十夜寿量可得故。非想非非想处受生有情,名为多寿,经于八万大劫数故。如下决择分说。(陵本五十二卷十页4176)若诸如来、菩萨、阿罗汉等,于寿行中延促自在,无寿量极,名出离死。故此不说。
下面讲死,死也是不容易的,死不容易,后面那个生也更不容易。这个死还是很有点意思哦。你可看看人是怎么死的,包括那个生也是这个样子的。你看那个生,你们注意看,学医的应看看那个生的地方。28页那个地方,“云何产处过患?”今天社会上不是到处看到治不孕不育症吗,这个地方早就谈了,你看佛法多先进啊,有哪些地方不会,就是你这个父母缘不具备,有哪些病,你看这一段就是讲的哪些情况下,你不会受孕的。你看,这些佛法几千年前就给你讲了,今天恐怕医术上还不一定有这么先进的。当然今天这个我是给你提醒一下,还不能够说到那个地方去。但是我们由此可以知道,这个佛法的智慧不是我们今天能够想象的,刚才翻到的那一页给那些学妇产科、治妇产科病的人,拿给他看,他一定不会觉得这个东西过时的,可能有一些他都还想不到的。除了这个里面谈到的以外,佛教里面还有一部经,叫《佛说入胎经》,也叫《佛说胎胞经》,里面也都谈到这些东西,你比如今天世间讲的羊水,就是婴儿在母胎里如果没有羊水提供的话,也要胎死腹中的,其实上佛早就谈到这些问题了,这段我为什么熟呢?因为我曾经研究过一段,我还写过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实际上是很匆忙的赶出来的,严格意义上讲,如果详细弄那里面还有好多问题。我比较过,那个入胎经里面讲,就是投胎以后婴儿七天一个变化,今天生理学上也是讲七天一个变化,七天怎么变?我列了两个表同时比较过,当然这里面有相同的,也有些不同的,都是大同小异的。所以你说这个佛法几千年前没什么显微镜,没什么仪器,他怎么知道的,天眼啊,不要仪器,仪器靠不住,万一停电了,仪器不管用了,可是你有神通,你不怕停电,你的智慧是源源不断的。
云何死?你想知道你是怎么死的吗?我为什么问这个呢?我没说你想不想死呢?不问这个,你想不想死,他都得死;你想死,不一定死得了,你不想死,干嘛呀?办不到。你不想死,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想长生不老,哪个嘛,天天喊万岁的,还没活过一百岁呢?好不容易,那既然人都要死,对吧?这是规律哟。所以,佛教徒是坦然面对生死,既然都要死,把这个地方学学,看我们怎么死得好一点,怎样体面风光的死,佛法讲了生死,就是要死得风光,死得明白。世间上没有不死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佛的色身都要坏的,生住坏灭。所以,不是死就等于没有啊,注意啊,诸位,死不等于没有。所以,有此文学家讲:死是重新的开始,这个话是对的,死是代表这个阶段结束,严格意义上讲,生住异灭,他只是短暂的,他用另外的形式存在;没有绝对的生死,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不死的,只有佛才发现的智慧。谈生死问题,只有佛法才谈得最彻底。道家不谈这个,道家谈就是要你练丹,长生不老;当然,我给你讲,今天道家误解,他练丹长生不老和这个色死场,也不对,道家练丹,长生不老,并不是指的这个,就是傻瓜也知道是要老的嘛;对不对?道家讲长生不老,用另外一种什么无畏真人也好,那个另外一套,不是指的这个身体,这个不死不老,哪里是哟,都要老的,都知道的。儒家也不讲这个,孔夫子徒弟问他,未知生焉知死,生都没搞好,那搞什么死哟。
佛法说:不行,这两个东西是统一的,都要搞好,都要了解清楚,人都要死的,没有不死的,诸位!所以,人家骂你老不死,没关系嘛,老了不死是贼,为什么?都要死的嘛。过去佛在印度的时候,有一个妇女,她中年得子,有一个儿子,很聪明,很是喜欢他;突然有一天,儿子死了,她很悲伤,到处去找医生,说:唉呀!谁有本事把我儿子救活啊,我简直是感谢他八辈祖宗,我感恩他。问了很多医生,人都死了还能医活,真是,医得活不?见过没有?谁说没见过,小说里多了,其实含水份很大,那是写书的。那是表达一种愿望,实际上并不行的。有人说佛陀可能行,他有本事,有点希望,她就跑去找佛了,佛看她又那么悲伤,这没问题,这小事,唉呀!她高兴坏了,她终于找到救命的了,找到救星了;佛就讲:我要给你孩子医活,有一个条件,我要一个药引子,这个药引子其它地方找的要不得,要在从来没死过人的人家找来才要得。她就去找,把门敲开过后说:我要点东西。什么东西?她说要有个条件,就是你们家死过人没有?每家人都答应她:你神经病,哪家没死过人。她敲了几天,挨家挨户问,都死过人。她又觉得这个东西找不到了,还是垂头丧气又回到佛哪里去。佛说:你怎么回来了?唉呀!你说要我到没死过人家去找,我找了几天,全都是死过人的。佛就趁机开示,他说:既然每家每户都死过人,说明人一定是要死的。这个时候点她一下,开悟了,成罗汉了。点早了也不行,点晚了也不行,要是早的时候,人都是要死的吗?哪个医得好,可能她早就走了。佛陀来个善巧,我有办法,我能医好,把她留在这个地方了,对不对?哪后面她去找了一圈人都要死的,这时才开示她,这要有智慧。你我都没得这个智慧吗?如果说人家人死了,来找你医活;你神经病了,人都要死的吗,死了的还医得活呀!她一定跑得很远的。
关于死的问题,这是个大问题,因为死的情况不同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死法,死是不一样的,都要死这是规律;但死的不同,那就根据各人的业力所定,哪么怎能样个死,这里讲了很多种,为什么要死?这里讲的第一个。
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就是人的寿量,人的寿量有没有限量?有,这是有一定的数量的。寿量极故,就是人活到寿量到了,他就干吗呀?一定要死。就等于买产品一样,你买任何一样产品,你看都有保质期好久,不一定嘛,有的一天、有的几年、有些几十年,人的保质期是多久,人都是个产品,父母缘、中阴身、阿赖耶,这些条件拉到一起,制造个人出来了,但这个人出来的时候没给贴个标签,没有上面贴个保质期,要是贴也很科学的,贴一个出来,这个人只能活七十岁;但这也不好,贴个标签出来,他活七十岁,他就不认真了,他就不认真活了,也不行。有些人给他贴个标签出来活百二十岁,他说,咦,老子寿命这么长,慢慢活,那也不行。所以,这给人贴标签,也是不对的,贴个保质期就麻烦了。
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者:此中且说一种致死因缘,随应当知有多差别。就是这个致死有很多种,这里只是提到其中的一种,是哪一种?寿量极故。赡部洲人,或是寿命广无有量,或时短促,寿量不定。就是在这南赡部洲,寿命无有量,有些人长,有些人短,无有固定的。所余生处寿量决定。其它的地方是有决定的。你比如天人,有的是活八万四千岁,有的是活五百岁,那都是定的。唯独南赡部洲的人,我们这个地方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的寿命统统都活八十岁,全部统统都死掉,而其它地方的有情众生呢?当八十岁,统统八十岁,哪不是全死掉,全死掉对不对?不对嘛。有的八十岁还没到点,有的八十岁已经到点了,总的来讲,平均寿命是多少?八十岁。南赡部洲不是,除了寿量极故而死以外,还有下面这个
此复三种。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等故。
寿尽故:刚才说了,寿命尽了。福尽故:福报没有了,缺吃缺穿,他本来不应死,寿命还没到,福报不够。不避不平等故:什么叫不避不平等故呢?举个例子,你比如明明这个电灯掉下来要把我打死,对吧?说你走嘛,我才不相信呢,掉下来就把你打死了,这个就叫不避不平等死。
当知亦是时非时死。
是时非时就把上面两种概括起来,一种是是时间,哪种呢?寿量尽了。非时死呢?后面两种,是时是什么?应死的时就死。非时是什么?就是不应死时死了。
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无记心。
这些在后面要谈到,有些善心死是什么?就是你临死的时候,阿弥陀佛放光,菩萨来接你,你思维办法,包括你临终时心里要念。不善心死多了,死的时候恶法现前,拿刀的、拿枪的,有些人不是死的时候有恐怖相吗?多了,往往这种情况多。往往安然很高兴死的人少。还有无记心死的,就也不是善法,也不是恶法,就没有痛苦哪种,一夜睡过就死了,搞不清楚,脑溢血,睡过就死了,这就是无记心。下面是具体解释的,
云何寿尽故死?犹如有一,随感寿量满尽故死,此名时死。
云何寿尽故死:就是什么叫寿尽故死呢?犹如有一:犹如有一个众生。随感寿量满尽故死。这种死很多,这种死属于正常死亡。说这个器官坏了,不是说有些人死的时候没病,一般今天在外面发朴告的都是:“因病医治无效”。都是这样子的,不对,有些因病医治无效还太拢统了,严格意义上讲:这个寿尽故,要让发朴告:“年老体衰”。心脏衰竭,但是这个衰竭不是其它的病引发综合症衰竭,这个器官衰竭;就是很正常的器官衰竭。这个叫寿尽,自然老死的,按照中国人医生就定下这个目标,要这样子死。可能你说:唉哟,简直是善莫大焉了;要按佛法讲:鸭鸭巫,这个东西都是小事,因为这很正常嘛;就跟开汽车一样,开到后头来,壳壳内脏一坏,就到报废场,汽车报废了。这个寿尽就等于这个。
云何福尽死故,犹如有一,资具阙故死。
什么叫福报尽了?这个就是有的人资具阙,就是你生活的用品,生活的环境;哪个具:就是指生活的用品;哪个资:就是指生活环境;阙:就少了。等于***哪个时候,自然灾害一样,饿死的那么多,本来不该死,饿死的。这就是福报,你不要以为啊,有些人看来是天灾,实际上还是与你自身相关的。所以,人这个东西,有些时候是怪不得别人的,很大程度上,为什么?他就投生那个时候了,你也投生那个时候,你也一样,这是业力决定的。
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
刚才已说过,就是讲横死的。马踏、车伤、墙压、雷击、岩崩这些都算是,这个非时死的下面还举了几个例子。
如世尊说:九因九缘,未尽寿量而死。
如世尊说九因九缘未尽寿量而死者:九种差别,如下当释。望义不同,各说有九;非由各说其事有别。何以故?即此九事,顺益义是因义,建立义是缘义故。
有以下几种情况,就是不是正常死亡,不是属于老死的。
何等为九?谓食无度量
食无度量者:食有四种。一、段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此中食无度量乃至不近医药,当知唯约段食为论。若食极少,令身饥羸;或复极多,令出入息来往艰难;如是说名食无度量。
胀死的,饿死的都算是。食无度量:你那个胃要有一定度量,你那个胃装多少?都有一定限定的,这里讲食有四种,一个是断食,断食就是我们这样生活,就是断食。吃东西要用嘴巴嚼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食物,吃进去可以资养我们的色身。还有个是触食,触是什么呢?就是触摸、触觉,摸一下觉得很轻松,很愉快,让你有精神,按摸很简单的,就是这个玩意,对吧?还有意思食,你看地震的时候有啊,八十个小时还活着,她没死,她想着:我不能死,我还要活着,就靠这个力量,精神力量支撑的。也能够支撑一段时间的,这个食不仅仅指的饮食,凡是让你能活下来的这些条件都算是食物。不仅仅是饮食,我刚刚讲的,后面好个触识,那么有些人,按摩一下;意思识:你想一下,求生的欲望,就指的这个。
识食:那个识食主要指阿赖耶,阿赖耶识支撑你这个身体,你才能活;阿赖耶识不支撑了,你这个身体就坏了......
◎对寺众开示★出家为求解脱—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去修—于衣、食、住、香、味、触、法中不起贪念。★我们累世所造的恶业比山还要高,今生出家修行就会现前,所以有时候觉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上师教言集: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22.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义是什么?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有些人老埋怨:“你看那个人作恶多端,但是人家现在就有钱花,花也花不完。你说我一天辛辛苦苦,又善良又做好事,一天穷得当当当!”实际那个作恶多端的人,他以前修的善业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6
这位大神既称菩萨,又是佛,几度现身红尘道场开示众生这位大神既称菩萨,又是佛,几度现身红尘道场开示众生 | 文 三只眼读史弥勒佛的道场在梵净山,此山有“天下众名岳之宗
金玉良言时间:2024-10-02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呷绒多吉上师 开示连载(406):因果是不虚的,但很多人都不相信因果。为什么呢?他觉得看不见,看见了也认为不存在因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有些人看见某一个人一辈子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一、以此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可以得中品中生。 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⑴,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⑵,威仪无缺,以此功德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14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郑栢青译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9
2011年6月22日隆波通尊者关于手部动作的特别开示时间:2011年6月22日下午地点: 镇安寺翻译: 邓虹嵘居士有些学员曾参加过别的老师教导的动中禅,学习的是14个动作,现在想拜隆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8
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争,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来,所以你要跟人竞争那岂不冤枉?《了凡四训》把这一桩事情讲得透彻、明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恰宓禅师海弘法禅修开示(3)刚才忘了问大家什么是苦的根本原因呢?是无明,无明是苦的根本原因。那么什么是苦的最近原因呢?苦的近因是贪爱,譬如说你来这边禅修的时候,你开了你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5
第七讲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x)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Game va yadi va'ranneninne va yadi va thale,yattharahanto viharan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3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3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1. 总论这世间上的一般人常认为可以从财富、权力和社交活动中得到快乐、安祥与调和,也想由家庭关系、职位、朋友和感官得到快乐。他们试着运用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物质、社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来看省庵大师的一首净土诗: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但执妄心居在内(若言十万亿佛国之西方是外求者,则认方寸妄心居内,便同阿难所计七处之一),不知真性体全收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没有出离心能往生吗?这是绝大多数净业行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当然这里要注意,我们以下根据《观经四帖疏》疏文作的分析,虽然是在讲中品下生是否要求出离心的问题,实际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元朝至顺(元文宗年号,13301333年)庚午年间,浙江西部连年饥荒,当时杭州城中有许多人饿死。于是官府就雇人把这些尸体丢到六和塔后山的大坑中。其中有一个老太婆的尸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三主要道佛教的经典非常的多,如果你现在去寺庙的藏经阁,或者图书馆,佛教的书整个屋子都摆不完。如果你学的是天主教、基督教,事情还好办,也就一本圣经;偏偏你接触的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学习奉献自己,要用智慧去奉献自己,把最美好的自己奉献出去,奉献给你最亲爱的人,奉献给在这个世界跟我们有缘的人,甚至奉献给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喜欢的敌人。这个奉献自己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平衡的自在当心和外在的事物互动的过程能够保持平衡,自在才会生起。种种不满足的心、嫉妒的心、傲慢的心,当你有这些心念的时候你就会痛苦啊!是不是?我们现在生活里面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护念众生一个菩萨去观照众生苦的时候,就像是看着一个迷路的小孩。他跟我们一样,想要得到一个最圆满、平安的快乐,想要远离所有人间的烦恼和痛苦,但是用错方法了,一直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请问:打坐过程中该怎样呼吸,才能对打坐更有帮助?法清法师:对于佛家的打坐来说,开始的时候,只是数息就可以了。就是说,你的意识要顺着呼吸走,只注意你的吸气跟呼气。但是,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请问:在家里如何供佛?法清法师:大家在家里供佛,如果有专门的房间当然很好,如果没有,可以供在书房。供在书房很好。如果没有书房,供在客厅也可以。如果房间很小,没有客厅,那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请问:法师今天讲到出家修道就要“断爱去欲”,爱有大爱小爱之分,断爱去欲断的应该是小爱吧。经常也听到一些人说,人如果没有爱和欲了,是不是就会变得冷酷无情?法清法师:这里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皈依僧,是皈依整个僧团,不是皈依某个僧人。任何一位僧人的言行,都不能代替整个僧团。不必因看不惯个别出家人而退失学佛的信心,除非你觉得所有的出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从搁置的电子表突然走动谈起我的一位学生送给我一只新加坡出产的电子表,据他说,价格不贵却耐用,走时也准,换上新电池,至少可用两年。可是到了我的手上,换上新电池,仅使用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所以她修的好;某某人的脸色发黑,所以她业障现前,修的不好,因为相由心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相由心生是很正确的道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经常教人家打坐,主要是按照智者大师《小止观》一书中来讲的。在与很多亲朋好友的联系中,自己也常常要他们学学打坐。但是,他们往往因缘不具足,不能来寺院,自己就没有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自己很喜欢禅修,所以也经常带领别人禅修,所以通过禅修后的人得到的好处自己是经常能看得见的。身体的好转、疾病的减轻、记忆力增强、专注力的提高、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减轻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第八觉知原文: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八大心普济觉我们学佛皆知「依惑必造业,依业必造报」,有业报果报身即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随境转,心就会变质 师父说:我们常常喜欢用心生气,用心烦恼,又用心谈恋爱,用心做事业,用心做善事。 我们一直在用心呀!怎么会找不到呢?原来是你在烦恼,心一烦,念头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生命为什么会苦?为什么会轮回?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造来的。因为迷惑而造了轮回的因果,这些因果成为生命的因、生命的业力。如果没有佛陀的引导,我们终将不知因果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把念头停泊在心的机场学佛就是学习戒定慧,戒就象是飞机导航,飞机如果没有导航,就无法飞到停机场,所以戒就是导航,让我们航向成佛之路的导航系统。导航系统有了,接下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在泰国这个佛教国家,供养三宝,请出家人到家里用斋,是最平常的事,因为学佛的弟子相信这是累积福报最好的机会。为什么供养法师会有福气呢?因为出家人所做的事情就是佛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居士百年之后骨灰能否进入寺庙存放?答:完全可以。不过要看那些寺院有条件存放,目前国内寺院并不是所有的寺院都具有存放骨灰的“海会塔”。近几年也有不少寺院建了“普通塔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