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慧净法师: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香港净土宗「慧莲净苑」落成法语

更多文章 2020-06-16

净土法门的人间佛教观──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作 者:净宗法师编 辑:净土宗编辑部出版者: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一、人间佛教的提出

(一) 人生佛教

佛教本来是极重人生的,然而近代在有些人那里,佛教似乎与人生并无什么关联,而沦落为徒具为死人、为鬼魂超度的形式,由此而招致一般社会大众对佛教的误解与诟病。太虚法师有鉴于此,提出「人生佛教」的主张,旨在对治「死、鬼的佛教」,建设合理的、道德的人生,即人乘践行菩萨乘,而以进趋佛果为究竟目的。这就是人生佛教。

(二) 人间佛教

人生佛教的思想,振新除弊,因而受到佛教界有识人士的广泛认同,并得到继承和发展,形成今日两岸佛教界共同倡举的「人间佛教」思潮。

「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大同小异,而以人间佛教的提法更切近于时代。「人间」,即人世间、人类间、人与人之间;和「人生」相比,它不仅涵盖了以人为本的特质,更突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性、共通性,亦即强调群体利益,共同进步,共同繁荣。这对于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民与民之间、国与国之间,交往日益密切、紧不可分,而又纷争四起、冲突频频的现代社会而言,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人生佛教,或以为:只关注人之生,不关心人之死;只关注短暂现生,而漠视永久未来。如是作排斥性的误解,则有违人生佛教之本意。今言人间佛教,则是含融的。举凡人世间一切个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苦乐穷通,团体、民族、地区、国家间的合作交流、纷争冲突,整个人类进步所依赖的共同福祉、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个人间、人之间、人类间、人世间之一切万象,无不是人间佛教所关注的对象,无不当从佛教的立场给予指导。

人间佛教,是对佛教如何在现时代发展所作的应答,是佛教契理契机亘古命题的时代具体化。

人间佛教,不仅对现代有指导意义,对未来也同样有指导意义。因为所谓的人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并非限在某一时代,只要地球上人类间还存在,通通称为人间;则所谓人间佛教,也必然地要求与时代同步共振。

二、人间佛教的含义

(一)名词解释

人间佛教,顾名思义,双含「人间的」与「佛教的」两重特性。

所谓人间性,是指以人为本,不离人间;生存于人间,发展于人间,服务于人间,化度于人间,利益于人间;而并非神异鬼怪的虚诞之说。

所谓佛教性,是指虽然存在于人间,但并不止于人间,而是以佛教解脱成佛为究极目的,也就是即人世间而保有佛教出世的特异本质;并非泯灭佛教出世解脱的本质,而成为顺世媚俗的世间学说。

又,人间佛教盖是指人类间可行之佛教,人人做得来,人人能够解脱,人人能够成佛的佛教。如果只是大菩萨做得来的,则只能称为菩萨间佛教;唯有大阿罗汉才能做得来的,即称为罗汉间佛教。如《法华经》药王菩萨千二百岁燃身供佛之行,《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士「丈室容太虚,心净国土净」之行,虽皆是佛教,然只能为人间众生所向往,非人间众生切实可行者,自不可称之为人间佛教。

佛教不只是人间的,今言人间佛教,乃是立于人间的立场,基于人间的视野,对佛教作切己、切近、切实的研究与实践。

(二)辩证关系

人间是入世的,佛教是出世的,人间佛教即入世出世的辩证统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不废世间事业,达成出世解脱。

人间是所化之机,佛教是能化之理,人间佛教即契理契机的辩证统一。若虽契佛教之理,而不契人间之机;或虽顺人之俗情,而不合佛之真理,皆非人间佛教。

人间是凡俗的,佛教是神圣的,人间佛教即凡与圣的辩证统一。

人间是形式的,佛教是内容的,人间佛教即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人间是出发点,成佛是目的站,人间佛教即出发点与目的站的辩证统一。

(三) 举例说明

比如慈善救济之类的善行,无疑是人间的。有人认为,佛教团体、佛教寺院、佛教个人,从事社会慈善救济事业,即为践行人间佛教。这却是不一定的。只有大菩提心中行诸世善,回向无上菩提,以求渐渐增进,最终圆成佛果;或者以愿生心,回向净土,以求往生佛国,速获不退,才可以说是在践行着人间佛教。如果不具菩提心、愿生心,而只是出于一般的同情心、友善心,即使是出家僧人,布施千万亿金,作广大慈善事业,都只是一般的世善,而与佛教解脱毫无关涉,不能说为实践人间佛教。《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三、净土法门的人间佛教特质

(一) 净土法门的佛教特质

本文所谈净土法门,特指弥陀净土法门,也就是仰仗阿弥陀佛本愿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法门。

所谓佛教特质,即佛教特有的本质,具此即是佛教,无此即非佛教;浅近来说即出世解脱,究竟来说为圆满成佛。

净土法门,以往生弥陀净土为目的;一旦往生,三界系业从兹永断,无上佛果自然圆成。故其佛教特质无容异议。不仅如此,在佛说一切法门,中国即有所谓大乘八宗法门中,论其佛教特质表现得最为鲜明、保存得最为完备,断不致错解附会者,唯是净土法门,此说毫不为过。其它如禅宗法门之「自性清净,本来是佛」,《华严经》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维摩诘经》之「心净国土净」等,往往被浅识的人误解为:不用修行、不求解脱、不求成佛、不求往生,则成大错特错,毫无佛教气可言了。

(二)净土法门的人间特质

略分三重来说明,即:人间必需的特质、人间可行的特质、圆满利益人间的特质。

1. 净土法门为人间所必需

所谓人间所需,是指人类间任何人皆需要,只要人类间存在之任何时代皆需要。

人之一生,汲汲营营;人之每天,忙忙碌碌;千般思虑,万般劳作。他根本的意愿是为了什么?他需要什么?他求什么?一句话——厌苦求乐!这是人的本能追求,每一个人都为了此,没有一个人不是为了追求幸福、快乐,没有一个人不是为了远离不幸、痛苦。

净土法门倡导求生极乐净土,关于极乐之得名,及求生极乐之理由,《净土三经》之《无量寿经》说:

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又说:

着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

《阿弥陀经》说: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观无量寿经》说:

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又,《往生论注》说:

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

「极乐」,又称「安乐」。闻乐愿生,克念即生。由极乐之立名,就可知净土法门是如何深切地关注人性最根本的意愿。这种关注,超越种族,超越国家,超越阶级,超越一切意识形态,乃至超越宗教,而为人人所需;亘古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

人性本能,偏好极乐。这是净土法门第一重人间特质。

2. 净土法门人间可行

所谓人间可行,从个体来说,是指只要是人间众生,就可行;又,从时代来说,只要人类间存在,就可行。

虽然为人间所需,但如果竟不能在人间实行的话,则也不具人间之特质。

比如来往交通自由,人间所需,但天上神仙来去自如的神通力,因为非人间可行,所以不具人间特质;而乘坐飞机即为人间特质之自由交通方式。

净土法门,行法无量,大分为二,共、不共法。一、共法。通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只要回向求生净土,即成为净土的行法。最明显的就是《观无量寿经》,「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中,行定散二善(注1),即摄一切世出世善而成净土之行。二、不共法。净土法门特有不共的行法,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即如《无量寿经》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观经》说:「持无量寿佛名。」《阿弥陀经》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也就是说,只要人世间还有佛教出世善法的存在,如「发菩提心、读诵大乘」等,净土法门就是可行的, 因为回向此出世善即成为净土之行故。乃至人世间虽已没有佛教出世善法的存在,只要还有世间善法的存在,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等,净土法门仍然是可行的,因为回向此世间善即成净土之行故。乃至人世间佛法世法两种善法都不可行时,净土法门仍然是可行的,因为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环境因缘,无不可行故。《观经》中,造作五逆十恶重罪,临终地狱相现,一切世出世善皆不可行之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十声,庄严往生极乐。《无量寿经》中,万年之后,法灭之时,人民纯恶无善,一切世出世善皆不存,唯称南无阿弥陀佛,随意所愿,皆得往生。

探其因由,源于极乐教主阿弥陀佛,于因地为法藏菩萨之时,深达法性众生性,舍难取易,舍劣取胜,建立弘誓:以六字洪名总摄万德,令五浊凡愚有称皆往。

佛教法门无量,还有哪一个法门,能如净土法门这样普遍、永久地存在于人间、教化于人间、利益于人间吗?!

若如其它法门,圣智可行,凡愚不可行;上古可行,近世不可行;则其人间性,有限。净土法门人间性,无限。

弥陀誓愿,本为凡愚。这是净土法门第二重人间特质。

3.净土法门能究竟圆满利益人间

人类由于自身的缺陷,不能保证它的需要及行为都是合理的、有益的,反而充斥着非理、有害的因素。就以厌苦求乐这种人人本具的意愿来说,人类的文明进步本乎此,而人间的黑暗罪恶也本乎此。这是因为对于什么是苦、什么是乐,怎样离苦、怎样得乐,没有正确的认识,缺乏有效的方法。或者为了一己、一家、一国之乐,而损害他人、他家、他国之乐;或者满足现前短暂之乐,而损害将来长远之乐。观察现实人间存在的种种不平等现象、犯罪事实、危机冲突,亟需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多种努力,以导正人们的认识,规范人们的行为。佛教净土法门就此早就作了彻底明了的揭示,并提供了根本可行的方法。

《阿弥陀经》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故名阿弥陀。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究竟彻底的安乐境界,以及达到如此安乐境界的方法,就在净土法门旦暮口称的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之中。

人类的一切痛苦不幸,皆根源于生死无明,而表现为无常流转;人类的究竟幸福快乐,即是豁破无明——无量光,永超生死——无量寿。而达致此种境界的途径,就是归命阿弥陀(无量光、无量寿)佛,口称彼佛名号。

净土法门不仅为人间所需,人间可行,它还保证了这种需要及行为合于真理,于自于他,于国于民,于现在于未来,于今生于永劫都有着切实、圆满、究竟的利益;而丝毫没有自与他、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利益冲突。

兹从自身、他人、家国世界,三方面来说明净土法门的人间利益。

1. 净土法门于自身的利益

广说无量,束为二端,现世利益与当来利益。

现世利益十一:一、弥陀住顶。二、佛光护身。三、诸佛护念。四、菩萨相随。五、冥众护持。六、消除罪障。七、增长福慧。八、离诸厄难。九、能得寿康。十、将获善终。十一、入正定聚。

当来利益有四:一、断除轮回。二、往生净土。三、成就佛果。四、广度众生。

以上共十五种益。佛祖诚言,的的不虚;古今实事,明明见证。顺便一说,有人以为净土念佛,无益现世,那是大大的误解。

2. 净土法门于他人的利益

凡自身可得之利益,至诚念佛回向他人,他人亦皆可得之。广说无量,略举一二。如父母念佛,子女免难;子孙念佛,先亡超升等。

又,只要往生,就能成佛,成佛即能广度众生;自利利他,究竟圆满。

3. 净土法门于家、国、世界的利益

广说无量,今反显其要。小而家庭、团体,大而社会、国家,世间一切纷争冲突,莫不因为利益相争而起,也莫不因为我人的眼睛唯局在小小地球之上,思想唯限在短短的一生之间,所谓:「石火光中,一争长短;蜗牛角上,一决雌雄。」如能行净土念佛,慕十万亿程之黄金国土,愿无量亿劫之自在身心,则世间之财色五欲,避之唯恐不及,而当今世界缠绕人类最严重的核武、地区战争、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恐怖、暴力、色情、毒品等问题,也都将消之于无形。

如《无量寿经》说:

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这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净土法门,人人可行,行之于自、他、家、国、世界,皆有圆满实益。

机教相应,利益无穷。此是净土法门第三重人间特质。

四、净土法门的人间佛教使命

佛教在现时代如何发展?前人从诸经中汲取营养,从传统中得到启发,提出人间佛教的思想,并在现实中作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

广大净土行人,倚法门之优势,怀弥陀之慈悲,更应当有舍我其谁的担当,视人间佛教为我本有之使命。

(一)历史的定位

佛教向来注重契理契机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国民性交融汇合,至隋唐时期终于绽开中国大乘八宗的灿烂之花,此后传承相续,利益无边众生,无不曲顺当时的时代、众生。

迄宋以降,诸宗法门渐渐衰落,最后皆潜融于净土法门之中,独有净土一门,巍然壮大,历久弥新。如果从法门的佛教特质与人间特质两方面来分析,诸宗法门与净土法门,都是释迦牟尼佛的一味真教,都是教导众生出世解脱、究竟成佛,也就是说其佛教特质完全相同;但由于诸宗法门不如净土法门普遍、持久地适应于任何时代、任何众生,即因法门人间特质的差异性,导致最终出现「诸宗悉衰,净土独兴」的局面。可见,法门的人间特质对于法门的兴衰存亡是如何地重要!

历史已经证明,唯净土法门堪能普遍、持久地适应于任何人世间,那么今天,随顺时代的步伐,而高扬人间佛教的精神,也就必然要由净土法门来承担了!

(二)现实的定位

虽然缺乏详实的统计资料,但依笔者多年的观察,具有了生死观念的正信佛教徒当中,百分之九十几以上都是求生极乐世界。

不论僧俗,日常修持,多回向极乐; 不论何宗,临终助念,必唱诵弥陀。

乃至为自为他,以求消灾免难,愈病健康,子孙贤孝,先亡超升者,要皆不离阿弥陀佛。

寺院丛林的围墙,千篇一律地赫然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日常早晚课,一律少不了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

师传弟子,一定告以老实念佛。

各大寺院,必设念佛堂,必打念佛七。

各居士团体,清一色的念佛堂、念佛组。

佛教徒彼此见面,招呼、告别,必冠以「阿弥陀佛」。

小孩子见到僧人,必呼「阿弥陀佛」。

世人想到佛教,第一印象必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已经融入到现实人间的每一个角落,而贯穿于我人生死的每一个环节。民国时期的太虚法师说:一句阿弥陀佛,代表了整个中国佛教。

如果缺乏了净土法门的滋养,如果没有了净土行人的参与,可以说,所谓的人间佛教将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从如此现实出发,人间佛教的弘扬,也就必然地成为广大净土行人所要肩负的使命。

(三)比喻的说明

个人、世间,恰如密封的锅炉。人类的贪瞋烦恼如熊熊不熄的炉火,世间法律、道德的维系如锅炉的外壁,人就是炉胆中的水。

现今时代,科技高速发展,一方面人的创造力得到极大发挥,另一方面种种物欲的贪求也日益膨胀,各种冲突危机日益加剧,良心约束日见削弱,道德价值日见沦丧。如同密封锅炉,下面炉火越烧越烈,外层炉壁越见剥蚀,里面开水沸腾,蒸气压力越来越大,整个锅炉面临着随时爆炸的危险。现实所见,越来越多的人不堪巨大的压力而自杀,整个世界像一个一点就着的火药桶;情况正是如此啊!

有识之士,无不忧心于此。所以呼吁完善法律、提升道德、加强对话、寻求合作,这如同加固炉壁;开展文化娱乐、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这如同向炉壁吹风敷冷,散热降温。这些在一定的范围内虽然都有其效,但非根本解决之道。

若以佛教通途法门而言,能熄贪瞋之火,能契无生之证,则外火既熄,内水澄凝,了无压力可得,自是解决的门径。但现世凡夫,无人可行,则虽是一门,其门已闭。

佛教净土法门叫人情厌娑婆,欣求极乐,如同炉底撤火,炉顶开孔,即虽贪瞋火未熄,智慧水未凝,而能迅速解压,安乐无忧。

现世净土行人,内心虽也没有熄灭贪瞋的火焰,但由于他对贪瞋造成自身及他人、家国及世界种种痛苦不安,有深切的体认,所以他已经根本厌弃了,再也不愿随着个人的欲望而与自己、他人及周遭世界发生激烈的冲突,因为那样只会令自他更加痛苦。从根本上来说,他对这个世界无所求,无所追逐,无所爱,也无所恨,好坏无所执取。他已经放下了,他的心已经平淡,已经清凉,他以安和的眼睛看着自己、看着他人、看着周遭世界,他想:我能为他人真正做点什么呢?这就好像炉底之火移出炉外,温暖他人。

净土行人,他的心已经安住在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极乐净土,在那里获得歇息,获得安慰,获得能量。他的眼也看向那里,他已经不属于这个世间,他不想占有此世的一草一木,他是另一世界的人。好像即将调任远方的人,已不属此,他会真心地说:「曾经多多得罪大家,非常抱歉,请多多原谅!在我走之前,还能为各位做些什么吗?」行将就亡的人,想到一生伤害了许多人,他会觉得很惭愧,而起真实忏悔;想到一生得到那么多人的好处,他会感到很过意不去,而生真心感谢。他要说:「我要去了!谢谢各位!并请原谅!祝福你们!」欲求净土的人,就是以这样感恩、惭谢、谦卑的心,对待周遭的一切。他的心和平不暴,慈悲有容,谦卑善让,寂静有喜。所有的烦热苦恼、紧张压力,通过「南无阿弥陀佛」的管孔,释向广大的净土空间,在佛光的映照下,现为彩云祥瑞,庄严无尽虚空。

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对于人内心之紧张压力,世间之一切危机冲突,正如密封锅炉的减压设置、安全阀。它把我们的心导向清净庄严、光明和平的净土,由此而舒缓此界的种种苦难,获得究竟的安乐。

烦热苦恼、纷争冲突的人世间,需要慈悲清凉、和平庄严的佛教以安慰与拯济。智慧光明、寂静喜乐的佛教,本来就是为了破除人世间的迷暗,而施以永恒的安乐。

而这不正是净土法门的使命吗!

五、净土法门的人间佛教实践

净土法门的人间佛教实践,必须建立一个根本的认识,而针对现实,可有七项具体要求。

(一)一个根本认识是:

净土法门以其本具的特质,法尔自然地即为究竟圆满的人间佛教。大力弘扬净土法门,即是根本落实人间佛教。

净土法门,直畅如来出世度生之本怀,普契群生厌苦求乐之愿求;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遍一切人无不可行,贯未来时无不得证;不废世间产业,达成出世妙果;现世安稳利乐,未来永出轮回;以决定往生心,行人间菩萨道;自他等益,世界同光。探其立教之源,考其弘传之迹,在在显示了其「人间所必需、人间可实行、人间有大利」的人间佛教特质。

我们只要把握净土法门的真义,循着往圣前贤的足迹,在现实人间大力弘扬净土法门,荫热恼世间以清凉慈云,雨饥渴众生以不死甘露,即虽不冠人间佛教之名,而为行人间佛教之实,是即为人间佛教之根本落实处。

(二)七项具体要求是:

一、建立以净土法门为主导,诸宗法门为辅助,一音百合,共同推进人间佛教事业的格局。

二、加强「念佛圆满现当二益(注2),净土法门关注现实人生」的宣传,导正人们关于净土念佛「只求来生,无益现世」的误解。

三、弘扬「现生业成」(注3)、「正定之业」(注4)的净土教义,现生即可达成往生决定,不必等待临终;导正人们关于净土法门「往生必须临终才能决定」的偏见。

四、删繁就简,舍难取易,弘扬「一向专称」的净土根本行,普契繁忙工商时代之群机,消除人们「必须勇猛精修,以求心无妄念,不然不能往生」的恐惧。

五、引导广大净土行人,以决定往生心,行世间菩萨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普结净缘,同归极乐。

六、引导世人,深信因果,敦守伦常,点滴诸善,回向极乐,究竟解脱,圆满菩提。

七、普与世间一切政治的、法律的、哲学的、文化的、科学的、道德的、宗教的等善行力量合作,共同扶持人心向善、向净,共挽劫运,共创未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间佛教,从我做起。 知不能一时普及于世界,先求普及于一国; 知不能普及于一国,先求普及于一方; 知不能普及于一方,先求普及于一家; 又不能普及于一家,必先落实于自身。 由身而家,由家而国,潜转劫运,默移世风。 从一至十,由十而百,辗转劝化,利益无穷。

一人往生,一人不退;十人往生,十人成佛。成佛则遍九界机,摄十方界,无不自在;而不忘本处,回入娑婆,必以人间为先,因人道众生最堪修持正法故。即以佛教化人间,将见人间佛教化;即五浊刹土,现七宝莲池;偕九品善恶,入一真不退。是又何难!

偈曰:

当厌生死苦 当求生极乐念佛必得生 人间真佛教

【注:】

1 定散二善。定心所修之善,与散心所修之善。一切世间的、佛教的善行,不出此二。善导《观经疏》〈玄义分〉曰:「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2 现当二益。现世的利益,与当来的利益。

3 现生业成。现生之时,往生之业事已经成办,不必等待临终。昙鸾《往生论注》上曰:「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

4 正定之业。决定往生之业,行此行业,往生一定,毫无不定。善导《观经疏》〈散善义〉云︰「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二○○六年一月十八日 于大连)

更新于:2020-06-16 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