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风格——佛教寺院建筑的主导
释宽谦
1998佛教建筑设计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实录暨论文集
财团法人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
1998年出版
131-148页
131页
摘 要
思想风格是由深厚的佛学涵养,日积月累甚至是宿植善根因缘所蕴涵,对佛法深契相应,这股真理、生命的活水源头,自然形成信仰的愿力。
于是经过戒、定、慧三学的熏修,六度万行菩萨道之实践,自然产生不同于世俗人之气度及风格,这也是修行者统领大众的本事。为统领大众,传达佛法,学习、信仰佛陀所构筑的空间,就是寺院建筑。因此,佛教建筑的精神义涵,不仅是修行者个人的思想风格,而且更是整个寺院僧众达成共识的思想风格。
根据寺院的思想风格,进行使用机能的分析,才能掌握寺院的特性、风格,寺院建筑的型态是自然成长出来的,而且是能反应思想风格及佛法的,那才是上乘之作!
本文试论由思想风格,进而使用机能分析,最终产生建筑型态而必然反应思想风格的关系。
关键词:思想风格(ideological style)、使用机能(function)
、佛教寺院建筑(buddhist architecture)、
建筑型态(building type)
132页
一、思想风格
佛法认为人的福报或者业障的来源是由于身、口、意三业之造作善恶而来,尤其三业中,是由意业领导口业及身业。而意业之修正自然会影响口业之言语,身业之行为造作,意业可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同样的,佛教寺院建筑之形成,其佛法的思想理念是最重要的主导。当道场一旦面临建筑问题时,必定有其过去背景因缘,现在主事者之理念与动机以及对未来之展望。这往往是使用者(僧众)经常忽略,而没提供给设计者(建筑师),以至于设计者毫无概念的部份。因此在沟通上可能很快即落入现实环境上,使用机能、空间甚至造型的考虑,缺乏最重要的精神意涵上的大前题,那就如同在修行的道路上,只知道在语言上、行为上去作种种规范,却忽视了意念上的端正,效果是很差的、短暂的,不究竟的、不彻厎的,很容易陷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境当中。所以首先主其事者,必须对道场的历史传承道风,先有一番探讨理解,将有助于对当前建筑的动机与心理有所修正,同时对将来的发展也能有正确的导向,等于给予佛寺建筑成长的生命力。
现在以本常住法源寺为例,作实务之探讨:
(一)背景因缘
本常住之开山和尚为一代高僧斌宗大师,大师礼拜妙禅老法师为师,老法师亦为一代高僧,传弟子觉心法师。试就此三位高僧,以探索本常住思想风格之形成,确实有其深厚的背景因缘。
1.妙禅(闲云)法师 (1886~1965年)
新竹县人妙禅法师字闲云,其父亲万史公以医术着称,为极具名望之士绅。法师自幼入私孰进学堂,接受中国正统思想教育,少年时曾师事琴诗书画名家张采香,并专研雕塑。及长为探寻佛门真理,弃儒供佛,渡航神州,礼福建兴化后果寺住持良达上人为师,并在雪峰掩关三年精研佛理,后五年则遍历中国名山古刹,尽悟佛学精髓。
民国19年只身远赴日本, 以深远的佛学理论及超人的见识,获京都临济宗大本山馆长授与开授使之职,并荣任南瀛佛教会(日据时代台湾佛教最高的团体机关)教师乙职,航空公司
尚以半价机票礼遇之。
归台后,以良达上人之名为开山主,创建宝觉寺于台中。
后应邀担任台北圆
133页
山镇南学林汉文教授及其高等布教讲习会之讲师。
妙禅法师创建佛寺及亲塑佛像经确认者有:
民国 初 年 狮头山 金刚寺及水濂洞
民国 11 年 北 埔 金刚寺
民国 19 年 台 中 宝觉寺
民国 29 年 新 丰 凤山寺
民国 43 年 重建北埔金刚寺
妙禅法师所开山之寺刹,佛像皆均由其亲塑。在台湾享有盛名的塑佛名师,俗称阿技师的彭云技,即是法师的高徒。
法师佛门下徒众极多,堪称法将者有:
台中中天寺荣宗法师,桃园金刚寺玠宗法师、员林佛导寺能宗法师,新竹法源寺斌宗法师、东势明山寺进宗法师、阿莲光德寺贤宗法师、雾峰慈觉院雪宗法师、南洋弘宗法师等等,其中以斌宗法师最为杰出。
民国54年妙禅法师坐化于北埔金刚寺,享年八十。法师一生琴棋书画、 医理、塑佛无一不精,由儒入释后,精研佛理、精通楞严、法华,且善解说,并至全省弘法。足迹遍历中国大陆、日本、印度、南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扩建寺院并遍传弟子弘扬佛法,对台湾佛教界的影响极其深远,不愧为台湾近代史上的一代宗师。留有所塑佛像、书、画,极多散见各寺院中,可惜寺院对书画保存观念欠缺,加上寺院改建,与住持之更换,致大量疏失,如今存世者不多,另因法师熟悉佛门各式礼仪,曾于民国51年编辑「佛门常用仪式轨范」乙书, 留传于世,为许多寺院所珍藏。(注1)
2.斌宗大师 ( 1910年~1958年)
一代高僧
鹿港人
大师少时聪颖过人,能诗文。深感「功名富贵如浮云」,礼闲云禅师出家。三年后,结茅独居于汴峰,被誉为「诗僧」,并精研法华、楞严诸大乘经典及教义。23岁内渡参学,参访虚云老和尚,从圆瑛老法师受具足戒。参学天台,研究四教仪,于三年内熟读大藏精义。抗日战争爆发,回台途中,于梅溪佛学院讲【楞严经】。
归台后,即南下龙湖庵讲【地藏经】,首开台湾僧人讲经说法风气,转变「应酬佛事」为「研究经法」。日后,于龙湖庵、雾峰灵山寺、中坜元化院、狮头山劝化堂、台北蓬莱国校礼堂讲【阿弥陀经】,于屏东东山寺、台中宝觉寺、
134页
新竹净业院讲【金刚经】,于斋明禅寺讲【心经】,于台北净土宗布教所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于北投法雨寺讲【无量寿经】,于新竹佛教支会、狮头山元光寺讲【地藏经】,于新竹本愿寺、屏东东山寺讲【楞严经】。
民国33年创立新竹法源寺,设立「佛学高级研究班」、「南天台佛学研究院」,创立南天台弘法院、法济寺于台北。
法师是解行并重的高僧,民国47年示寂,得舍利甚多。着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佛说阿弥陀经要释】、【楞严义灯】、【云水诗草】、【烟霞吟稿】、【雪窦游记】、【山居杂咏】。一生讲经说法、着书立说为主,书法及诗词着称,为法源寺立下风格典范,为后代所应依循学习。
3 .觉心法师 (1923~1987年) 台南盐水人
觉心法师与斌宗大师于1940年,相遇于日本歧阜县美浓清泰寺,因钦佩仰慕上人庄严大德,同年七月随之归台,是后归依为上人弟子,得以赐号觉心。此后印心、觉心二师未尝远离上人左右,追随上人到处说法。(注2)
觉心法师早年游学于日本,巧遇斌宗大师而回台跟随,并于民国30年代赴福建鼓山涌泉寺受具足戒,直至民国47年斌宗大师圆寂,未尝离其左右,在佛学上亲炙大师受业学习,佛学奠定相当基础。斌宗大师示寂后,觉心法师殷念师恩,遂建斌宗上人舍利塔,又名「华藏宝塔」。
由此因缘,除了法师本来就雅好美术、品味不俗,惮思竭虑于塔之美化,现即可从塔之整体及细部可窥得一二。难以想像以当年台湾仍处物质相当贫乏之际,但是在质量上却能如此要求。更可贵的是法师遍访名师,终于与杨英风大师于民国50年,相遇于日月潭教师会馆,恳切邀请杨大师为法源寺塑造佛像。 两人年龄相仿(法师长2岁)皆是生长于日本人统治下之台湾环境,却都曾留学日本,并又都曾参学于中国大陆,正值壮年期之社会中坚而精英分中,由相遇相知而相惜。相互吸收、学习对方之所长,互补不足,而进行着佛教艺术之交流。
民国50年初,斌宗大师时期之木构造房舍倒塌,觉心法师进行大殿之兴建,由于经费结倨,盖盖停停,前后达九年之久,却也从不忽略对材料、质量之讲究。民国52年杨大师由于岳母发心,义务完成大殿水泥仿铜「释迦牟尼佛说法像」(图1)及彩面磨石子地面「法界须弥图」,和华藏宝塔内二楼「地藏菩萨像」水泥浮雕,及三楼「释迦牟尼佛」与菩萨飞天背景水泥浮雕,皆由觉心法师传达佛法思想,藉杨大师艺术创作之造诣,为当年留下了历史的见证,尤
135页
其是「法界须弥图」更是含藏深厚之佛法义理。觉心法师以其佛学及美学之素养,自得其乐于佛教艺术、书画、音乐的领域,而乐此不疲。
民国64年,本人因为准备大学联考,挂单法源寺一个多月,曾聆听法师所收藏之日本交响乐团演奏的「涅槃」唱片,非常感动,真是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十多年来一直遍寻不着,甚为遗憾。
民国六十年代,法师因台北弘法院信众协助完成法源寺大殿工程,反而得经常住锡台北弘法院,法源寺空有其建筑物却苦无寺众,遂于民国67年聘请新竹万佛寺悟禅(仁慧)法师、真理法师及悟健法师,住锡本寺,主持理法务。数年间度众日增,房舍不敷使用,于民国70年仁慧法师率众兴建后栋法堂及住众寮房,历时三年完成。(注3)
民国73年,杨教授完成后栋法堂三楼之水泥制「毘卢遮那佛」及背光。民国75年,宽谦礼觉心法师披剃出家,第一年内以书法抄经,调摄身心,并重新整理常住信众数据,自行研读佛学。
民国76年2月,觉心法师圆寂,男众弟子星散,剃度弟子唯宽谦一人随侍在侧。但宽谦甫出家一年,最后由寺众推举已为法源寺竭尽心力近十年之仁慧法师,担任法源寺现任住持,自此之后,法源寺成为女众道场。
4.仁慧法师 现任法源寺住持 (1928年~)
法师剃度出家于新竹万佛寺,民国67年随师兄弟真理法师、悟健法师,由觉心法师聘请为当家师父,主理寺务迄今。万佛寺为台湾典型保守而传统的寺院,三位法师必然将其道风及生活习性带至法源寺,唯真理法师能居于台湾传统佛教与中国大陆传来正统佛教间的调和。例如台湾的鼓山调与大陆的海潮音,在法会梵呗唱念的庄严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当时有寺众真义法师,由华严专宗学
136页
院学得海潮音之传,觉心法师因为有人能教导寺众,坚持法会采用海潮音,当时引起很大的冲突。还好真理法师极力维护,不惜放弃早已熟悉多年的鼓山调,从头学习起,也才促成法源寺现今的梵呗唱念都还能保持正板正眼的海潮音,确属不易。
(二)转型的因缘条件(承先启后,落实现在)
法源寺法脉之三位和尚,虽皆地道台湾僧人,但都曾留学日本、参学大陆,自有其一脉相承之背景因素,三位不仅具深厚佛学基础外,「斌宗法师自小天资过人,熟读诗书专长于书法,年轻时已是有名之诗僧,其上人妙禅法师亦精通书法、绘画、建筑、雕塑。弟子觉心法师对艺术之追求更为积极,为了建设法源寺不惜遍访名师,跟随杨英风大师之足迹。一僧一俗结下数十年亦师亦友之深厚情谊,维系其间的或许就是佛法与艺术理念之相契相融吧!」(注4)
日据时代,台湾在日本统制下受到殖民式的洗礼,佛教成为葬式佛教,眼光狭隘,不讲究质量,没有佛法思想,是过去台湾僧人普遍的现象。幸好有人挣超越这分局限,吸收到泱泱大国的民族特性,正统的讲经说法传承佛教思想,眼界宽广又能追求质量的方式,在当时的台湾是可贵的,也是少数的。
如何由少数参学大陆学僧而影响多数典型台湾僧众,已成为过去的问题,因为大陆的沦陷,来台的法师逐渐增多,带给台湾佛教界一个更正统、更广大的世界,自然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在法源寺的发展过程中亦看到了痕迹。
然而现在更大的问题是,如何再由传统中国式的佛教,转换成契合现代的佛教了。佛学泰斗印顺导师很明确地指出「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是适应现代现实中,不违佛法的本质,振兴纯正佛法的最正确方向。
宽谦出生于艺术气氛浓郁的家庭中,熏习艺术涵养,又具宗教倾向,毕业于淡江大学建筑系,跟随杨英风大师工作五年后,礼拜觉心法师披剃出家。为纪念先师而创立“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并整建「觉园」。美化庭园,整理塔院及设置杨大师艺术品「三摩塔」、「天地星缘」于庭园中,华藏宝塔一楼重新整修,增设一幅杨教授「地藏王菩萨像」花岗石壁面金线雕,约于最初出家三年间完成。宽谦除了参与传统法会外,不断举办各种文教活动、展览会、冬夏令营、佛教艺术研习营、佛学讲座,主动与社会人士、学者、学生作密切之互动。于民国八十年在新竹市区,设立「法源寺别苑」;并于民国八十四年,在台北市创设「觉风学苑」。长年不辍的佛学及佛教艺术讲座,是以办教育的理念与精神来支持办理的。(图2)
137页
因为法源寺法脉:妙禅法师、斌宗法师、觉心法师三位法师,原本即具有深厚佛学基础,表现于无形的思想理念,就是讲经说法、着书立说。而表现于有形的图像,就是书法、绘画、雕塑、建筑、、、以至于他们能在佛教艺术方面才华横溢,呈现可远可久、深具生命力的佛教艺术表现。宽谦秉承法脉,更觉得肩负起推展「佛教艺术」的使命感,而最重要的还是佛法思想的深广度问题。因此,本常住法源寺的思想风格,以讲经说法为主,以佛教艺术的推动为辅,是明显而具有生命力的。至于面临寺院建筑时,考虑建筑物之使用机能,自然会以思想风格为主要的思考导向,建筑完成所呈现的风貌、型态,也必然相应于佛法与艺术结合的文化意涵。
宽谦尚未来得及蒙三位法师前辈,于佛学上之指导。在自我修学中,深契印顺导师思想,悠游于其既深且广、既博又精的思想领域中,随时感受一份法喜,俯仰间深感寻到生命中之明灯与利益众生的原动力,在浩瀚的学佛领域中寻到一分落实。在佛教建筑的现代化课题中寻到一条明路,那就是印公导师所倡导的「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宽谦有幸于民国75年底,受真华长老托付设计福严佛学院,由朱景弘建筑师配和,从拆建、发包、监工到结构体完成,至民国78年由杨英风教授塑制大殿华严三圣佛像、印公铜像、续明法师铜像、室内装修、庭石植栽美化,可说是全方位设计规画,前后总计五年时间方告落成。(图3)
138页
福严佛学院是印公导师于民国42年创建,43年冬又增建。「最初,福严并不称作「佛学院」而是叫作「福严精舍」,根本是以「培养学僧」为唯一目的,所以没有其它活动,从前我们几位法师每天除了打扫、经行、运动外,就是用功看书研讨佛法。而我们并不是附带的办个学院,因为「教育僧才、培养僧才」是福严精舍一贯的重点所在」(注5)
当时接下福严佛学院的设计重任,战战兢兢,所幸福严在印顺导师的德学威望下,早已形成明确的思想风格,设计过程中怀着崇敬的心,不断思考与导师之思想风格相应,自然能展现福严特有之风格。当时想到福严是个教育场所,不是一纯粹之寺院,必须融和「学校建筑」之理念与「寺院建筑」结合,不能先从完全对称性之造型着手,况且还有旧建筑物存在。应先把握风格的前提下,将所需之空间机能作明确之量化调理,动静空间之规画,顺应地形、地势作最少之开挖撮以大殿为建筑群之中心,靠里面的一旁联接着学生们的生活(寮房、大寮、斋堂、浴厕)与教室空间,另一旁则以行政区(楼上即为导师及院长寮房),联系着新旧栋建筑空间之使用。大殿后在山坡上直接搭建第二楼(一楼即即为山坡,没开挖)教师寮房,自成宁静之一格局,与外面学生动态空间有所区隔,但建筑群皆以廊道作为联系通道。形成虽不对称但是平衡的量体,米色立面配以灰黑色瓦片,显得朴实无华,能让心情宁静下来,研究佛法。
宽谦于民国80年,完成福严佛学院之重建工程,而后又受如虚法师之托 ,
139页
接下慧日讲堂之设计工作。当时因为理解讲堂经费有限、募化不易,特别想到开挖两层地下停车场,一方面地下室面积尚未计算在容积率内,另一方面地下停车场是有必要的,一旦建筑经费有问题时,地下停车位也能发挥效用的。
慧日讲堂乃印公导师之创办,思想风格清晰,使用机能分析并不困难,倒是立面是个难题。幸好由家父杨英风教授解决这个难题,立面是现代的中国风味,更妙的是从立面造型即显见「慧日」。过程中,除了如虚法师为法规问题跑了两年,老法师们为地下停车场考虑了半年外,还算顺利。主要是主导者如虚法师很有概念,尊重专家,配合良好。就在朱景弘建筑师的设计执行下,顺利完成。
由此可见,若具有主导特质者来带领僧众及信众,规划道场发展之蓝图与特性,由主导者具体系合、归纳道场的思想风格订定短期、中期乃至长期性发展的方向,提供给设计者较为确切的信息、理念、风格…让真正使用运作的主导者与设计者的距离缩短,减少落差,也就相对减低将来不适用的风险或营造时错误的浪费。勿以为无形的理念对有形空间毫无意义,其实那反而是由无中生有的最佳凭具,最高法则依据,才可能有机会量身订制出合理的使用空间,并且是个具生命力而能成长,又有特性的空间。并不是将空间的安排,全盘托付设计者,如此很可能造成,建筑的空间与造型只是建筑师个人理念具体化的表现,而不合乎佛教使用的特性,进而造成经济财务大量的浪费,岂对得起十方的信施?
(三)未来的展望─始于风格之建立
未来之展望,乃落实于现在的主导者适任与否。若非适任的主导者,千万不要恋栈个人权力,名利之染着,继续自以为是,则将造成难以弥补之遗憾。因为建筑物的完成,须靠寺众及十方信众的心力与财力共成,建筑物完成之使用少则数十年,多则上百年,屹立不摇,影响之巨不可不慎。若是内部使用合理,空间恰当,通风采光物理条件都不错,外观庄严,足以作无言之教化,能提供心灵之休憩、充电,能将十方信施使用得宜,又能提供良好的弘法、自修场所,成就众人的道业,觅得清凉菩提,的确能使信施檀越使用者、设计者,皆能续佛慧命,获得无量福报智慧资粮。反之则未来之展望受限,使用不便当,增人热恼,无法营造出信仰空间,也就不名之为「佛教建筑」了。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经济挂帅,亦影响到不肖主导者利用宗教及人性弱点,千奇百怪,显异惑众。以至群众未受宗教法益反遭其害,这往往是群众宗教素养太差,毫无正知正见所致,跟着一窝蜂流行,以至人、财两失、家庭破碎者,不计其数。僧众若不用功,也只是光头俗汉。这一切的根本,还是得建立在正知正见的基础上。现代信息发达,交通方便,南传、北传佛教,乃至藏传佛
140页
教,皆有因缘接触,使我们眼花了乱,难以取舍。其实印公导师的「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明确地指引着面对多样性佛教如何作正确的抉择,如何建立正知正见,以及如何培养僧格,僧人如何领众。「人间佛教」是现代学佛者共同之依归,最深沈基础的思想风格若建立于此,则未来的佛教必有展望,亦足以振兴正确的佛教,佛教建筑也才得以适切的发展,成为光明的、健康的、温暖的空间,不再拘泥形式,更重要的是与佛法之相应。
例如:同样是现代禅宗道场,却有截然不同之风貌
┌────────┬───────────────┬───────────────┐
│ 禅之特性 │ 中台禅寺(图4) │ 十方禅林(图5) │
├────────┼───────────────┼───────────────┤
│无我的、无心的、│外观:自我的、权威性的 │造型简单,突破传统│
│自然的 │与大地:违反大自然,在山区中建│空间弹性,可多用途。 ││ │设庞然大物,以量制人,虽采用佛│配合大自然的: │
│溶于大自然│教语汇造型却不见佛法特质,只见│通风:将建筑物提高,采
自然通 │
│配合大自然│外表形式 │风,又因禅坐不适直接吹风,窗子│
│ │大佛像,上尚顶着舍利塔,与法义│经过特别设计。 │
│不见形式,│相违。│采光:落地大窗,采光充足,当不│
│只探究心灵、佛性│大佛像前,没有足够顶礼之信仰空│须光线又能自内圈
围起来,形成外│
│ │间,在偌大的礼拜空间只见大佛之│方内圆空间,创造圈外,经行之
空│
│不特重佛像│莲座及盘腿部份而已,很不恰当。│间。 │
│ │造价昂贵,劳民伤财,大量增设分│佛像放置处简单 │
│ │院,而僧才无法速成,中台禅寺事│主修准提法 │
│ │件影响佛教界形像。│禅与密合修 │
└────────┴───────────────┴───────────────┘
141页
中台禅寺建筑过程中,乃因思想风格未作深入探讨,没有掌握「禅」的特质,在有形的建筑物,应以何种方式表现。又因为在佛教界掘起太过快速,数量急速膨胀,以至建筑只考虑量之扩充及使用机能问题,而忽略了信仰空间的营造,很大的错误在于大佛之礼拜空间,及大佛头上顶着舍利塔。又迷信大牌,任凭个人之表现,在在显示出好大喜功之特色,将来只见108米高的庞然怪物傲立于群山之中。
二、使用机能分析
现代人,都能感受到这个社会在变,日新月异,而且变得太快了,不仅物质文明进步很多,通讯设备、计算机、纲路…一日千里,大家都变得忙碌起来,但人际间的疏离感郄越来越严重。在文明进步的同时,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是心灵的空虚,道德的沦丧,及社会的脱序……宗教在此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社会的变迁,与宗教界是息息相关的,甚至宗教界更该认清自我、强化思想风格之确立,配合社会而致力内部使用机能之分析,自然能呈现适应现代的风貌,因应社会而调整脚步,减少社会暴戾之气,让温馨光明取而代之。
(一)与社会互动之寺院转型
民国76年解严以来,房地产飙涨,经济快速起飞,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变迁迅速面临转型期,佛教界更是面对冲击。
1、设立佛教大学 已成立有华梵大学,玄奘大学、南华管理学院,正在进行者有:佛光山大学、法鼓山大学、慈济医学院……
2、庞大组织规模 慈济功德会、法鼓山文教基金会、佛光协会、灵鹫山文教基金会……
3、社团法人开放 非中国佛教会主导佛教界,平行之社团法人有:中国佛教青年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居士会、中国僧伽会
4、信息弘法方式 大规模讲经说法,藉录音带、录像带、书籍、光盘之流通,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音乐会、体育竞赛、冬夏令
142页
营、艺术展览、义卖会、园游会……
5、本寺与分院 大规模者,分院遍布全省乃至国际性,如慈济、佛光、法鼓山、中台山…;小规模者,本寺在山上,另在市区设立分院,以方便接引居士学佛,成为新趋势。如:法源寺、圆光寺……
(二)寺院建筑所担负之社会功能
1、寺院是提供大众心灵充电(教化大众)的最佳场所社会的进步带给人们更忙碌的生活,身心动荡不安。如何暂时万缘放下,寻求心灵充电之处,是社会迫切的需求。寺院适时地针对从各种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的讲座活动或禅修、念佛法会,对心灵作更深度探讨,提供社会人士及学生们,涤尘静虑的补给站。
所需建筑空间:讲堂、办公室、斋堂、大殿、广单寮房……大型空间可以重迭使用,并可达到地其用之经济原则,如讲堂与斋堂可以合并使用,大殿与讲堂亦可合并使用,如此可以节省空间,但是较不方便的是必须搬动桌椅。
2、寺院是提供人们心灵休憩的场所
寺院是令人身心舒缓、安宁、冥想、自在之场所。若能有出家师父,在佛法上指导、引领信众、弘法办道,则更相得益彰,将寺院之成立意义发挥到最大的极限。
3、弘法方式之多元化
寺院设置编辑部专司出版事业,设备录音(影)室,录制节目或讲堂现场之录音录像设备。
弘法之本在于培养僧才:
「从流变中的中国佛教来看,中国国佛教的衰落,是因为我们出家人本身的问题,或者是知识水平太差或者因为不懂怫法而行为不如法,若有人讲问佛法或提出疑难,便无法对荅,只能以修功德,作经忏佛事等方式来引导信众,这怎能获得世人的尊重呢?从中国佛教史上所见到的,佛法兴盛,出家人受尊重的时期,绝对是出家人的文化水平高,对佛法有透彻的了解,身心行为优良,才能获得世人的肯定。」(注6)
僧人住持正法,肩负佛法兴盛与否的使命,应深入经藏,过着如法如律的僧团生活,表现出家人应有的僧格,让人起敬重心,这样佛法才能慢慢地发扬起来。
僧人散布于各寺院中,寺院中必须具有教育僧才及让僧众进修的场所,例如: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室、小教室……。不可或缺。
143页
4、弥补社会道德、教育、救济事业之不足
寺院应秉持「来自十方,用至十方」的大原则。不同思想风格之寺院道场,依其特性推行道德、教育、救济等事业,照顾周边需要帮助的人,落实「人间佛教」的菩萨道业。
(三)寺院本身──提供僧众安身之所
佛陀的教化弘扬人间,四众弟子肩负如来家业,克绍其裘,火遗余力,但是住持佛法的责任,仍以僧众为主体,因而有出家众所组织之僧团,及伽蓝(住处)── 寺院之产生。寺院是僧众安身之所,最基本而适合的生活,首先必须先理解僧众
之习性。
1、建立朴实、独立、舒适的空间。
随着时代的变迁,僧众寮房由广单通铺,进而为独立式房间,浴厕为公用式,或套房式,若空间不足,宁可半套而不是两房共享。公用式浴厕除非是给通铺式之大众用,若是一间间房间仍用公用浴厕,在量上并不划算,质上亦不佳。套房式,各自使用,较合于僧人的习性,用起来较为自在。若房间空间不够大可以钉地板,不须设床铺,亦可席地而坐,空间较有弹性。若空间许可,除了睡的空间,读书的空间外,能有一个小小的礼拜空间,对于培养宗教情操,帮助良多。
房间舒适,僧人较能安于寮房、安于道业,僧人一辈子充其量,不过就是一个舒适的小房间属私密性些,能让僧人得到身心上之舒解与安顿才能安然办道。几个寮房集中,最好还能有一个交谊的空间,或阅读或聊天喝茶,会使僧众间之关系较为融洽。
2、僧众间长幼有序。
僧众间长幼有序敬老尊贤,是重要的伦理。僻静、视线佳、舒适、方便宽敞的地点,优先给予长者,晚辈可以将就些。长者平日以威德摄受众生,但他们亦须要轻松自在的空间,私密些的空间。晚辈须要开放些较好管理,但也可以有轻松的一面。
3、僧俗间必须有缓冲空间。
僧众与居士间必须有缓冲空间,僧俗间没有距离容易使居士〞靠俗〞,不易培养对僧人之尊敬,僧人亦容易流俗,难成道业。僧众间自有轻松自在的一面,不宜显露于居士面前,僧人每天一大早,早课、出坡、自修、外弘、晚课…直到安板,时间非常长,约十七、八个小时,随时都得面对不同群众,属于私自的空间、时间紧凑,所以需要与居士有缓冲距离的私密性空间。例如:凤山市紫竹林精舍即是很好的例子。
144页
4、平日生活空间与大众活动空间必须有所区隔
僧众平日规律平静的生活,有利于自修、用功增长道业。但僧众不只是担负自修道业的责任,亦负起外弘的职责。于是僧众平日平静的生活被干扰,生活次序受到很大的波动,有些定力不足之僧众,难免就生起了烦恼,甚至以后可能排拒,阻扰大众团体的活动。于是平日之起居空间,和外来大众活动的空间已有所区隔、缓冲,大众型的空间与小尺寸的空间有较明显之分隔,则动态时不至影响平日休息的生活步调,干扰减到最低。并且平日小尺寸空间较为亲切,尤其打扫方便,能将大众空间区隔,关闭起来,平日省了许多打扫维持上之人力损耗,属于大型空间如讲堂及斋堂可重迭使用,教室与佛殿也可以重迭使用。大通铺及僧众房间必须有所区隔,而大通铺亦可考虑双层地板之钉制,省却建筑面积。近来本山将平日大众活动空间,另设分院于市区大众易到达之处,与内众不相干扰,例如:法鼓山设安和分院、法源寺设别苑……
5、大殿前为一广大平面的延伸
若寺院之僧众不多,早晚课诵所使用的空间不宜过大,但是一旦面临特别的法会或者活动时,又得因应而有大空间的需求,于是大殿本身不要太大,但前面能有露天广场,平常可有户外庭园的配置,特别活动又能有弹性搭建布蓬,将大殿面积延伸扩张以应需求,若把大殿设备得非常大,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平时少数住众使用偌大空间,打扫不易,偶而有点活动,怕空间大小与数量不搭配,徒增相当大的困扰,实是不智之举。
6、在质上多下功夫,而非量之竞争
建筑空间经使用机能之考虑,若对寺务运作清楚多用巧思,可创造出质量平衡之俱佳的空间,并不是一味求量的增加,不懂善用重迭,或动静安排得宜,则徒增空间之浪费,财务之耗损,维持之困难。
三.建筑型态反应思想风格
建筑型态承袭使用机能之安排与分析而形成,使用机能则是由思想风格确实而定案。
思想风格如同种子,使用机能如同种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条件,例如:水分、阳光、肥料、工具…是配合种子特有的性质所施设的,慢慢地种子长大,茁壮而生生不息成一棵棵大树。大树不同风貌的根源来自于不同的种子,而不同的种子是成长于大地的土壤中,而这大地的土壤也就
145页
图6
是佛法,大树所成长出的型态与这大地土壤是息息相关的,处处相应的。然而现实的环境条件也会影响大树外貌长相的,也就是「使用机能」会影响「建筑型态」的。就好像狂风暴雨、温度、湿度的变化(如地形、地势、地籍…),人为的砍伐、破坏(如法规、法令…),也在在影响大树的外形。但是大树不论是经天灾人祸或者培植方式之改变,它毕竟是源自大地土壤的这粒种子,怕的是土壤不够肥沃,种子不够健康。
因此,寺院建筑物的型态风貌如何,若非由思想风格来看待是无法预期的,而思想风格之确立,实源自于厚实的佛法基础。思想风格获得确立,才能进行使用机能、目标、量化之实际管理与分析,当然配合的因缘尚得包含土地之地形、地势、形状的条件与法规法令之设限。其实设限的条件虽是束缚,但从束缚中解脱超越,才是一种挑战,更是一份智慧的展现,至于这颗种子已经尽力栽培,而得到什么样之果实,已经是大自然间的法则,不是人为可刻意造作。
(一)由外部造型而考虑使用机能
许多寺院面临建筑问题时,总是到处参访,由外部造型建材先考虑,可能合意的是甲寺的屋顶,乙寺的立面建材,丙寺的开窗方式,丁寺的花园…结果会拼凑出何种型态的建筑物呢?
建筑师面对寺院建筑,很快地将意象中的固定模式:中间大殿,两边厢房,对称庄严…再将使用机能的空间,设法安置进去固定形式中。这都是由外型着手的错误思考模式。
(二)由使用机能而考虑建筑物型态
这个思考方向较为正确,但是还不够深沈。一般人考虑问题,往往就现
146页
实生活层面的种种现象因素,作分析及探讨,这只是触及「相」的程度,还得再追溯到考虑使用机能之前与佛法相应的思想风格,也就是法「相」而深入至法「性」,才是彻底的根源,由根源之探索将更具深度,才会成长出更具有其宽广度的建筑物型态。
(三)配合现实土地型状及使用机能多样化之不规则性台湾地小人稠,寸土寸金,所有的地籍数据,形状皆是不规则的,为充分利用土地价值,所形成的建筑物可能
是不对称的,是必然的现象。
现代正常而弘化的寺院道场,所负担的社会责任是沉重的,使用机能是多样性的,是繁复的。「寺院建筑必须是对称的,才能显示出庄严感」这个观念,必须加以修正的,但是在不对称中取得量之平衡感是很重要的。
(四)与环境景观密切配合
寺院建筑是一个无言的教化场所,所呈现出之建筑外型、结构应密切配合地形地势,对环境的改变最小,合乎环保的大原则,则随时随地皆可传达环保的理念,尊重大自然的理念。
环境中之植栽及所使用之表面材质尽可能皆是自然之素材,生活的器具也合乎自然法则,对内对外皆是教化。
(五)朴实简化──心灵之休憩安宁
建筑所呈现,应是朴实简化的大原则,如同僧众的特性,内心是深沈的、安宁的、形于外相则是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衣物的色调是沈静的,形式是简朴的,建物的使用者是僧众,所呈现自然是僧众的特性,里外是一致的,是能让人望之心灵沈静,也才谈得上宗教心灵之休憩,安宁情操的陶养,自然予人脱俗、清净的感受。这也正是寺与庙的最大分野。
(六)建物与佛教法义相应
从佛法思想理念去分析,设计营建寺院之空间、造型自然产生与法义相应之特性,有些表现具体而微需要细细品尝,有些表现很明显印象深刻。例如:紫竹林精舍以「法华经」经义为其建筑物之表现;十方禅林以禅之无心无我为其建筑物之特色;慧日讲堂,以〞慧日〞造型为其建物之立面;但是「大慈山弥勒菩萨道场」,从其建物之表现,似乎与某特定营业场(图7)
147页
所相仿,是否能透视出其与佛法相违之处?
四、结论
由佛法法义思想为基础,形成个人或者寺院道场的思想理念,逐渐由抽象的思想理念化为一股原动力而形成风格,于是使用机能有个清晰的依据。使用机能的质与量,可以透过专业建筑设计方法与技术,使之与思想风格密切配合,自然而然形成了佛教寺院建筑的风貌与特性,回头还能与思想风格相对应。但是思想风格必须先由寺院作明确的提供,这是佛教寺院建筑的最高指导原则,也是我们身为出家师父所应该深深思惟的课题,那么才可能无论是以持戒修行为主,或以文化艺术之推动为主,或以讲经说法为主,或以培养僧才为主,或以慈悲救济为主…的建筑物,皆明显可鉴,这也才为名符其实的佛教寺院建筑。
注释
(注1)86年12月11 日~17日新竹县立文化中心,妙禅法师书画遗展中资料
(注2)郑焜仁,斌宗大师略传 p.13
(注3)觉风季刊第11期p.3
(注4)林蓉芝 佛寺季刊第19期
(注5)(注6)福严佛学院第五届毕业纪念特刊 导师开示
148页
Ideological Style
: the guide to the architecture of buddhist monastery
Ven. Kuan Chian
Chueh-Feng Buddhist Artistic Cultural Foundation
ABSTRACT
Ideological style of Buddhism, resulting from the principle and subsidiary causes, corresponds to the Buddhist doctrines, which seems to be the spring of life.
Life, thus, is full of enlightenment, non-existent, and joy. There is no pain and sorrow, neither doubt nor fear.
With the studies of the discipline, meditation, and wisdom, Buddhism cultivates different kinds of personal temperament from those of the commod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architecture of Buddhist monastery presents not only the Buddhist ideology, but also the common consensus of its followers.
An excellent architecture of Buddhist monastery presents its ideological style of Buddhist doctrine through functional analysis.
This writing is about the input of ideological style of Buddhist temple through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produces the type of architecture, then finally feedback to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ormer ideological style.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修心地清净。大家要牢牢记住六祖大师的教训,“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我们要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会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惑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惑、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么建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无论用什么法门,法门无量,修行方向目标是一个,就是清净平等觉。终极的目标就是见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及彼国土」,经念熟了,想经中的境界,就是想念极乐世界。「盖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示容玉居士古德有言: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觉性,尤见性之第一妙门也。原夫此性,先天地而不为老,后天地而不为终,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净慈宗镜堂示持准提咒准提咒大家一点儿都不陌生,可能我们每个居士、每个出家人都会背,但仅仅只是背一背而已,并不一定了解其中的深意。憨山大师就此给了我们一个开示!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智慧、德能、相好,无量大法都从自性流出来,只要见性全都现前,那就成佛作祖了,不需要多学,放下就是。在哪里放下?眼在色尘放下,耳在声尘放下,让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不起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供佛,供养佛,什么是真供养?要用心去供养,这是真的。要用心去修行,真修。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佛用水做比喻,我们看海水、江水、湖水,有染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身有病痛,这是讲内忍,有内忍,功夫不错,但是如何把这些病痛化解这更重要。病痛的化解就是从念头,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要放下,要把它修正过来,心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你看菩提心,我在三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讲的,我讲大家好懂。古人解释不好懂,我说的好懂,我说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下面这四个:清净、平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清是清净,听到不生染浊心,浊染心,看到也不生染浊心,这个很重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起正念,不生邪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这个音声讲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楞严咒之效用如何?开智慧。想要佛法兴,先学《楞严经》,要跟阎王斗,先持楞严咒。千万不要听人胡说,谓念楞严咒一定要持斋,或早上念,晚上不能念;此地早上,美国是晚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0
【2011年农历十月初五讲于广东化州南山寺念佛七法会】佛在鹿野苑三转法轮,为五比丘说法,讲的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四中真谛中,第一真谛就是苦谛。我们来到人世,每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什么是文化?常闻这人文化高,那人没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是指人类的智慧、道德、修养和人格。在欲望与愚痴的黑暗中,文就如太阳一样明亮,光照大千,所以称文明。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2008年12月,在北京香山名苑宾馆,一个女士经人介绍来见我。可是她不停地述说自己的苦难,没完没了。我打断她的话说:你的苦还真多呀!女士:别人诉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我诉苦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学员:师父呀,请问当梦想和现实冲突时,该怎么办?寂静法师:其实我们参考物理学原理就明白了,物理学中有两个力,一个叫动力,一个叫阻力,生命的前进也分为动力和阻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在你的生活中,或许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的长相不算好看,却会莫名给人带来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和他们相处会感到一股平静喜悦、简单纯粹的能量。同样,你的生活中或许也遇到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阿育王净土精品注:看到很多同修在网上忏悔自己邪淫的过往,不明白的是大家都基本对佛学有一点了解,难道就不知道因果的取舍吗?您写的帖子描写自己邪淫过程到底是劝人戒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依报随着正报转,如果有十朵花,那就只会吸引十只蝴蝶,如果有一千朵花,可能就会吸引一万只蝴蝶,花多蝴蝶多。同样的道理,好心和福报能够感召美好的环境。厚德才能载物,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父母需要增长家庭教育智慧,要让孩子独立自能,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用私爱去伤害孩子的心灵,父母需要做的是滋养孩子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许多人都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做才能让我的人生顺利,让生意顺利,让孩子顺利? 其实,拥有顺利的人生,只要八个字就可以了。按照这八个字去做,你的生命就一定顺利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我给企业家讲课,我问,你能让兔子拼命吃草吃成羊吗?你能让羊拼命吃草吃成牛吗?你的企业你不去改命,你天天想拼,兔子想拼成羊这行吗?你拼得比其他兔子肥这个是可能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关于教育教育三大原理:1、空瓶子原理2、种子原理3、唤醒原理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像个空瓶子,装什么就是什么!坏人教我们掠夺,好人教我们创造,圣人教我们发现。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善士问:您好法师,我有一个问题,对于我的孩子,如果不督促他做作业,他做作业的速度就会很慢,也就没时间去看书、看电视、玩耍了,这该怎么办?寂静法师答:孩子所有的问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每个人都想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生活富有、子孙成才,为此我们想出很多很多的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这就好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数的问题就生出无数的方法。而真正的大智慧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从前,有一个农民赚了很多钱,他很自豪地说,我靠着一己之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了,发财了。我们仔细想想,他真的是靠一己之力吗?如果没有阳光的照射,他能发财吗?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因果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规律。有一个农民在春天的时候,播种一粒冬瓜子,到了秋天的时候,它竟然结出了一个南瓜。你们说这是什么原因?他肯定把种子弄错了,把南瓜子误认为冬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寂静法师:绝对改善成绩与命运的秘密武器——关系管道理论【编者按】“自然的恩典”系列冬、夏令营迄今已经连续举办八期,已有6000多名参加的家长和学子直接从中受益,数不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所有的问题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前世的业力(先天)。此生前很多世前累积的恶业,在今生遇缘引爆了。就如满身炸药,又常常抽烟和烤火,最后爆炸了。所以一定要持戒,努力断恶,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一个装过臭水的容器需要清洗空置,一只装过牛奶的杯子同样需要清洗空置。一个肩挑狗粪的人是辛苦的,一个肩挑黄金的人同样是辛苦的。一个背负罪恶过失的人是沉重的,一个放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问题是很高深。我们都想要健康,都想要发财,都想要家庭好,都想要子孙好,可是到底怎么样才能好?这些事情背后其实是有些特别的规律的。比如我们梅花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因果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太重要了,没有因果就没有佛法。就好像高楼一样,没有地基就没有高楼,破坏地基就可以破坏高楼。破坏因果就是破坏佛法,宣扬因果就是建立佛法。因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正思维“佛告阿湿波誓:‘若沙门、婆罗门,三昧坚固,三昧平等,若不得入彼三昧,不应作念:我于三昧退减。”佛陀马上就开示法要,今天不管是沙门婆罗门,你修禅定,在三昧中、在正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夜里,在我的寮房,有人请教发财之道。我从座位上下来,走到门口电灯的开关面前,把灯全部关掉。于是房间立刻进入一片漆黑之中,停留了几秒钟,大家的心中都有一种莫名的不快。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八、 佛为何开示蕴、处、界、缘起法门(外道与众生皆于蕴、处见我)第157(45)经(上p157)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5
「深信因果」。我早年刚刚念《观无量寿佛经》时,念到这一句就起了疑惑:三福第三条是菩萨修的,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后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5
人要相信命运!你命裡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地位,一定的,否则的话你享受不了。人要懂得因果,就会规规矩矩做人,一生快快乐乐、圆圆满满。果报,最好是老年时候享,年轻时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1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梦参老和尚:岁末茶话会上开示在这个因缘殊胜的法是什么法呢?大家想一想,法是什么呢?法是我们的心,心生一切法,那我们的这个心是什么心?当然现在说是善良的心。但是我们这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9
开示一禅堂里跑香,一个跟一个,不要乱跑,跑的时候这个功夫一定要在,你要是看话头,跑香的时候,这一步也不能叫它丢了,要话头在,跑香的目的就是用功啊,你光指着跑香,那可不是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8
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依报的环境非常不好,这大家都知道的,佛在经上讲,这个世界「五浊恶世」。我们在四十年前、五十年,我学佛四十九年,讲经讲了四十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7
(990423早餐开示) 【见和同解】 新加坡净宗学会是由李木源会长领导,他非常热心于弘法利生的事业。此道场很难得,这么多人上下一条心,没有意见,这真正是希有难逢。谚语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前面一段讲的四个字,我们一定要记住,自性的体是「湛寂」,自性的用是「虚灵」。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中国儒家、道家的圣人都懂得用「虚」,高明到了极处。你要用实就错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全心全力依靠净宗经论的教诲,认真努力的学习,求生净土,这才是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净土怎样能够有把握的取得?你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5
一切诸佛如来,为什么没有像阿弥陀佛这样做呢?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十方诸佛刹土是佛与众生共业所现的,所以这个业非常复杂,有佛菩萨的净业,有众生的善业、恶业、无记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净土仪规里面,朝暮课诵、佛七仪规里面常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诚了。所以曾国藩,这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得为叁界雄』,「雄」是对佛的尊称,就是大英雄。英雄两个字怎么解释?一般普通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人叫英雄。世间什么事情人做不到?了生死出轮迴的事情,没有人能做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