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三宝裔,净健二三(下)仁俊真的三宝嫡裔,生死安危中证印的、蹈践的,都是冷静、平宁、坚正、深明得不忧不喜,舍得直落落,当得果决决。生死中出脱颠倒,安危中洞照泰定,佛法中的大步骤与世法中的多程次,全凭这么开展进迈得莫可滞遮的。修学三宝,空净的知见与坦正的行思,络续通贯得紧凑合融,深深地受到「护念」与「加持」的经验、感受,对「三杂染」的「世路」厌得透,治得绝,情不毁愿愿胜情,见不夺智智遣见,不问平常或非常,则一概挺实卓昭得不昧不变。人性中体见、触会着佛性(寂灭无相、无染),佛性中长养、发达着人性(无我我所),人佛二性渐渐融即一如,「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身实相与佛实相(「理性佛性」——性空)等观不二;凭实相观引发的如实(真空)行,三业上巨细的作止与展敛,「无得大行」与「无方大用」,则配应得善巧切当。人类之身从如实中有了划时代的捩转、解放,面临一切,内持的念力与外现的法力,透过了妄见与幻惑,脚下的一片净土,眼前的一条正轨,则载容得着人也进发得了己。谈做人、为人,身立得正,事作得善,生命中的活力与通德,时间上的表现能促进时代,空间中的体会能阐扬空义(正智悟入缘起而治倒执),人身最值得重视的一点——不颠倒;真学不颠倒的人,必须从听闻缘起正法开始,缘起成为知行准绳,彻底解除了自我性的困盘、教唆,才不会任身胡为妄动。生命的活力与通德,正义大用,从人际的缘起网络、网路中,系联、接衔得声气相应,人脉畅通,胜解无我而巧用假我;用活了假我,真空就起大用了。 假我从真空中体见到的一切,便不与世智所见「雷同」。出世而能导世、净世的佛法,所见与所说,所行与所向的一切,尽从整体的文化、文明着眼、着手。诸佛的通号之一——「世间解」;世间解,也就是说明世间(情与非情)的一切。这所说的,都能说明其各各差别及本来如是的「如实相」。因此之故,佛陀特别重视语言的效用、效应与效果,释迦佛「转*轮」的宗趣,可说全都着眼于此三效。语言所诠表的:文化与文明。一般说:人类从远古迄今,因思想而发为言说,由言说而演进为史乘记载、流传,这叫做文化。从急需的实用中共相构想,造作种种器物,制定一切人事典章,这叫做文明。世间文明的雅与俗,与文化的高与低成正比。依佛法说,世间的文化与文明都含有杂染的自我因素,其质底离不开我见。所以,世俗间一切人为的对立、冲撞,都由文化的矛盾所引发。佛陀转大*轮的动机:宣倡最清静而究极的文化与文明。这样的文化,说出的都否定了自我知见,都能从人事界的内蕴与外现的一切,说明其因缘关联——「论因说因」;以因缘观纠治有漏而体证无漏。这样的文明,做出的都显豁出大公无私,任人再怎么严密察审,也检核不出欲私、袒护,自自然然地透露净淡的概品与风范。从如此的品范中,诠达佛教的文化与文明,其语言的雅正与如实,始能将微妙义趣道得恰切、谛精。这么看来,语业的力能与价位,是多么重要啊!因此,我有两句话与同道们相勉:心智不让人低估,脑思不令人轻视。 以慧为核心的佛法,对「慧学」特别重视。慧的特质、妙用:见不为(也不可藐视)世圣所蔽,行无有后遗影响。学佛法,对这把紧了、看重了,意志集中得坚住正观,将圣道体照得的历深微,面对心向的没堵壅,不退缩,默融明决中了却得透、发达得开,触处不离圣道,不着世相;「无相」成为念头的无间所缘,「空解脱」与「无作解脱」之门,就出入得熟悉、明准了。人类意(识)域中储积的业能极复杂,也极丰富;将复杂中的污染致力调治,丰富的善净罄力发挥,意业的胜用与正效,则相续得绵密无尽。「生得善」与「生得慧」,惟有人类才获得这难得的条件,如果人能善加利用而扩充之,从有漏中念念持向、切入无漏,无漏对有漏防御得不受惑,就不会堕落了。内在最富有的人——意域中的智藏丰满,智宝从智藏中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精神界的意象与兴乐,受持与腾掀的,则不落俗套了。这等人才有超(泛常的)意识观行;超意识观的表征:从无我中看一切,看得十分清清醒醒;从缘起中舍一切,舍得无不洒洒落落(喜喜敬敬);从这般清醒洒落中培教、熏陶成的人性、人相,治绝了「实体」之我,泯除了「本体」之法,意识中的思路见地,则开阔得明直中正。「宿识能持诸慧善,一闻正法能开解」:慧观将意识照管得谨严,印循得周遍,识的净强势用,则策提得念念发力,处处起用。就这样,修学历程中铭现于心目的:「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地狱。」根本佛教给我们开示的,多么强有力哟! 菩萨道(行)的热奋鼓舞,精诚承荷,端凭这样的佛嘱而展布开去的。释尊之所以被弟子们瞻叹为「大雄」者,即因为从他的因地与果地,谛观、体肯他对生命、生活、生死的看法与做法,都显得与一般不同;效学他老人家的,首须从这不同处体察、勘练得切实笃浑,心地存的与身语现的,才斥得绝自我「钟情」,禁得起他人「注目」。佛陀对于「生」之体思与胜解,从无限时空与无常业行之交织互融中,通晓了众生(人类)生死、死生的所以然,由无始惑业所招致的无数大苦,所以,总是苦口婆心地劝人学道证灭,了脱生死。从大乘利他的普贤行说,却特地倡践于长时大空中广修遍学,不急求个己了脱。不了生死,而发愿于无量生死中「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的卓然作略,这又象征着对生的极其重视!生之特殊涵意:既活脱而又通摄得能化能见一切众生,诸佛菩萨普度一切劣恶众生,能深深地耐受其种种讥谤、恼害并击刺,而愈发勤恳、亲切而喜慰,就因为众生都有向上、向善、向净的可能或定能。从诸佛菩萨极久远的因地看,也同样具有丛丛杂染,因此,诸佛菩萨最能同情、体贴而加护众生。处于众生阶段的吾人,果真常常体念、沉思诸佛菩萨因地中那样的体恤苦难众生,立刻发心赶上去,我们的「彼既丈夫我亦尔」的气志,方不肯输给诸佛菩萨哩! 衬持而策练生命的动力——大雄志神,时时以大雄自许、自验、自励,决不肯一念泄沓,生命线则展挺得直直坚坚。生命的点转与导趣者——慧命,慧观中将慧命育护得不间时节,深解空义,时空中所见所触的,看得透绊不倒,强有力的慧命就有分了。「从法化身」——本质的佛法化;佛法化了的本质,则决不狂放、不怯缩,平镇中运持、练达的菩萨表征,真实得绝不扣减。到得这时,慧观的觉警性所体握的:光阴算在指头,光明照在心头;光得能伏染着,能行净空,大雄性荡绝与开廓的:威能破我内患除,愿能为众外善展。 最能肯定人身价值的——诸佛菩萨,由于他们的因地与果地,也是依人身修学而完成的;所以,非常重视而珍惜。学习菩萨道或体察佛陀境,握锻着生命志性,开发出生命力德;从净力中撇脱赖傍,从净德中振得慰提大苦(者),不避而以身代苦,誓舍大(欲)乐不耽而以法为乐,这样的学得分明,做得认真,则必然的见得了一切佛,也见得了一切人。这么见得决定了,真健气与大明心相应成片,身心中的佛法活现活用得如向是应,如臂使指,耳根中听的不离佛法,意根中思的不着世法;佛法转得了世法,世法随顺着佛法;从佛法中涵练着决然健气,世法中触受的、适应的,便活络、开通得不孤不闭,能刚(祸福不变)能柔(忍耐毅,苦乐不易),有声有色地做成一群朝气蓬勃、佛心鲜活的人了。 人际间最急需的——最健最活的人。佛法所说的健与活:善的成长与时俱增,慧的运积与空俱扩,穿透了时间之隧,也凌越了空间之边;不为时(网)空(窟)所罩陷,能将罩陷于时空中者拔脱出来。健活得真健活的开始:健呢健得永恒探头,活呢活得决定透底。能这么样健得活得,当下的心与当前的境,配合得极紧凑而真切;真切中省治的、施设的,莫不健全活脱得的的明明、洞洞豁豁。具有如此的基质,坚持踏踏实实的本分,学的不诳己,修的不炫异(这是毁己、毁法的魔怨!)沉得住(不离佛法),明得了(放下欲私),安得决(永不动摇),发得开(智悲不退),活得触不着一般「实我」,做得昭显出佛法中(缘起)假(名)我,(非一般的「假我」或「真我」),生活中活得这样的活,我们心目中见到的、证印的,就不会昧忘诸佛菩萨的一切了。佛法中真安下来的,都这么体应得不落虚泛。在这样的体应中绝不张扬、味恋,敛摄得淡了寂平,则能与诸佛菩萨的一切愈来愈相近。无形的发达与有形的开通,其基根是这么扎固的。出世为人从这样的基根上出发、进展,六根门头所触照的六尘境界,则处处是活路,也念念能把心用得活灵灵,发得通平平,不再做佛法门外人。 学佛法的总动向、全发趣,做时间上的活人,空间中的通人;活得能解业缚,通得能顺「法向」;正法化为修学中的心眼,眼光看穿了一切幻相,掉得转自我(妄执),也提得着(如幻)众生,从幻化观中活得一切俐落、恳到;心智透达了一切(诸)法(实)相,用得明也印得决诸佛(宗趣),从大忍化中通洽、敬偿一切(恩怨者);辗转地这么推进得不离实相,不着幻相;幻相中处处(解)悟触(会)实相,生死中学的(因果)事相分明(得丝毫不爽),修的(因缘)理则察照(得佛天不滥),生死中的行愿与化用,身心承当的、兑现的,便没有什么虑顾或迟徊的情态了。 久学而深学佛菩萨的大乘行者,抱负与鼓激的超特志神:无齐限地行于生死中,发坚强的广大心修学,净默得于空有中接引众生,完成佛道。大乘者的生命观:愿誓与光力,综合的发挥与导照。生死中的胆略、器识、底基,离了佛法无我无畏的愿誓,根本不能学菩萨行。以悲愿为上首的菩萨道,其愿誓都直从无我上振抖掉生命恋顾、生死迷旋,活得生气沛溢,发得动机(「意乐」)畅豁;意境中平寂得透脱命根,智光法力照镇得净净足足,生死中的一切看得明、做得正,舍得绝、持得整;从悲智整体中,将佛法实用得决不为「人法」所障,生死中的身心,则从此不离「法身」。法身与法性(空)相通相应,一切都消归法性,对法性则体印得无极无滞,生死便不介怀了。从生死中活得俐落、奋扬,生命则直觉直上得从佛法中改头换面。能这样,生死中若观若行:所观的不忘菩萨因地忍进,不违佛陀果地空净;所行的综合着忍进空净,面对一切有情(人类),消平了一切爱憎、逆顺的情绪,情操中的智用得如冰清月白,情感中的慈豁得如风和日丽,化融了一切情绪,显露出一片空(廓法)相。生死中首须警治的——不闹情绪;不让情绪缔为情结,见地之网也就停止编织了,挣脱了情绪见网的缠罩,才会永远显现空廓的法相哩!「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就这么从生死中体认而照见的。 完成大乘最究极的深观大行之基:生死,学大乘法,能作生死中的中流砥柱者,始能永恒地与诸佛菩萨的忍进与空净打成一片! 佛历二五四三年六月七日写于温哥华观音寺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为欲满足六波罗蜜”:为了想要满足这六种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1
《地藏菩萨本愿经》梦参老和尚 讲解【 为下贱人,又复短命。寿年十三,更落恶道。汝有何计,令吾脱免? 】我原来是这个家的主人,但是现在生下来变成这家仆人的孩子,寿命又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9
念诵地藏菩萨,绝不会堕入三涂。不过,轮转要经过多一点,不论《地藏经》、《占察经》,《十轮经》也好,只要称诵地藏菩萨名号,现在结了缘,都能得到这些功德的。因为地藏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9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从中国的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中国的教育较之日本及欧、美诸国,固然不普及而且低下得很,有急须推广开去和提高起来的需要。但若照二三十年来的教育样子继续办下去的话,不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中国香道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期,可称初始期。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 烧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来祭祀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1-09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中国是一个香文化十分昌盛的国家。古时香可为药材,用以祛秽免疫,提神醒脑;宴会庆典中,人们会在庄重的仪式中焚香进贺,祈祝美好;祭祀典礼中的用香寄予了借香烟之功,请
香道培训时间:2024-11-08
慧能大师与中国禅宗蔡惠明慧能大师(六三八—七一三)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因他父亲被贬官岭南,就落户在广东新兴。他是中国禅宗南宗的创始人,世称禅宗六祖。据“续高僧传卷八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养神养生,开窍开慧,这是传统制香工艺的一个核心原则。正是由于秉承了这一理念,才使传统香品不仅成为芳香之物,更成为开慧养生之药,在从秦汉到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1-06
中国佛教史略--东晋佛教东晋佛教是从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到恭帝元熙二年(420)共一百零四年间的佛教。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北方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所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4
1、很多居士认为:皈依只是形式,佛法修行注重实质,从而错误地认为皈依是不重要的。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是不正确的。2、我们平时说皈依只是形式,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诉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中国传统香道可以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考古发现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文字记载也有五千多年。黄帝时期出过一道法令,叫香禁重,那时候焚香是一种国家行为,主要用于祭祀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你想要有真正般若,必须要先照见五蕴皆空;没有烦恼,没有尘劳。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你应该用你的大智慧,不要用小智慧。大智慧才能打破五蕴的烦恼尘劳,小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我们讲过香文化的起源,发展,成长,繁荣,兴盛,也知道香文化随着朝代更替,以及战乱的洗礼,曾一度沉息,但未曾断绝,在盛世时期又将以全新的面貌现世。物极必反,盛极必
香道历史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禅宗的精神以对生命的智慧有哪些教益?我们可以从禅宗的一些文本和故事中,自然领悟到很多非常有趣的东西。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发展中,我个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如今,这些生活中的老规矩,懂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可这些老规矩也正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1、不许掳袖管儿;2、不许挽裤腿儿;3、不许抖落腿儿;4、不许斜楞眼儿;5、不许叉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0-20
禅宗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这一点为国内外学者所公认。但如何理解佛教的中国化?禅宗的中国化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些问题似乎仍应深入探讨,本文想就此谈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有一次,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城的尼拘律园中。当时,佛陀的叔父斛饭王之长子摩诃男来到尼拘律园拜见世尊。抵达后,摩诃男向世尊顶礼问讯,于一旁坐下。摩诃男请示佛陀:‘世尊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刚开始我们讲的时候,‘没有没有因的果’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是‘没有不随顺果的因’。也是讲的因缘果报毫厘不爽,这是个法则,法理。如果你想吃自己种的苹果树上结的苹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可 行 性 策 划 案 编剧:邱竹林(法名:界悔) 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 鸠摩罗什大师,天赋异禀、愿力深广,一生坎坷而传奇,是伟大佛教思想的传播者,一路从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3
弘一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对佛教的弘扬贡献颇大,他致力于南山律学的研究,著书立说;采用西洋音乐创作佛教歌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版《护生画集》;以书法弘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2
10月8日,首届江苏佛教素食文化博览会在无锡灵山祥符禅寺盛大开幕。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弘扬素食文化,倡导健康生活,培养素雅品味,实现五福人生,设置厨艺比赛、素食展示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0
第十九课 探病须知 《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佛陀曾经到一位老病比丘处所探望,亲自为其洗涤身体;又在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
第二十课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有生必定有死,新生的喜悦常常令人忘记死亡的哀恸,人间也不知这边生命的结束原来是那边新生的开始。在这一生一死之间,只知道自己的悲伤,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
佛教的十大真理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