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课(讲于2009年4月4日)
上节
大家跟我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上次课讲到明心菩提:菩萨第一次证到无我,亲见诸佛法身,经中讲到,“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证到这样的诸法实相,要持戒修福,久集善根,与十方诸佛心心相映,得到诸佛摄持,而后泯灭三相——无我相、无法相、无非法相。佛陀又举出三乘圣贤为证。其中的“举菩萨为证”,上次还没有讲完,我们现在继续学。
(三)举菩萨为证
1、得无生忍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佛陀得到燃灯佛授记时,已得无生法忍,是七地或八地菩萨,于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信受通达,无碍不退。初果的圣人和初地的菩萨也见到了空性,但还不够完整、彻底。
2、严净佛土
(1)修行进入崭新的层次
七地以上的菩萨,安住在甚深空性之中,有如阿罗汉入灭尽定,一切法相都不再现起,如果没有广大的愿行摄持,他有可能在下一刹那进入声闻果的无余涅槃,不会再来轮回受生。但因为他的慈悲心非常广大,福德与智慧无量无边,会有十方诸佛现身为他灌顶,劝请他从空出假,生起无量的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 《大智度论》卷十二中有这样一段话:“七住菩萨得一切诸法实相智慧。是时庄严佛土,教化众生。供养诸佛得大神通。”此后,菩萨的修行进入一个崭新的层次,完全是为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2)何为佛土
菩萨的任务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那么,菩萨是不是有“我要去庄严国土”之心呢?庄严国土,是不是要成就他自己的一个王国呢?经中说:“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为什么说“则非庄严”?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什么是佛土。 以下是《大智度论》卷九十二中的一段内容: “问曰:何等是净佛土?答曰:佛土者,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王等诸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名为一佛土,佛于此中施作佛事。佛常昼三时夜三时,以佛眼遍观众生,谁可种善根,谁善根成就应增长,谁善根成就应得度。见是已,以神通力随所见教化众生……是故诸菩萨庄严佛土,为令众生易度故,国土中无所乏少;无我心故,则不生悭贪瞋恚等烦恼。有佛国土一切树木常出诸法实相音声,所谓无生无灭、无起无作等。众生但闻是妙音,不闻异声。众生利根故,便得诸法实相。如是等佛土庄严,名为净佛土。” 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教化的区域,不会有两尊佛同时出现。佛在这个区域中,对没有善根的众生,给他种上善根;对有了善根的众生,令他的善根增长;对善根成熟的众生,度化他得到解脱。佛陀庄严佛土,是为了度化众生。 菩萨成佛时,他的国土不是一下子得到的,也是慢慢修成的。《无量寿经》中说,阿弥陀佛前生叫做法藏菩萨,他请佛陀为他显现了十方世界国土的殊胜,然后总结了众多国土的特点,发愿将来成就的佛土会是什么样子。每一尊菩萨都会这样,观察和庄严国土。庄严的目的,是为了让众生易于度化。在西方极乐世界,众生没有衣食、工作的障碍,没有男女差别,不会生起贪欲和嗔恨,妙树和鸟都会说法,众生很快就能证入诸法实相。 菩萨庄严国土,不是为了营造自己的一方家园或是王国,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凡夫总是喜欢装潢自己的小窝,让自己住起来舒服一点,菩萨不是这样。国土里的种种条件,其特质契合众生的根基,怎样利于众生更快地解脱,国土就会变化出怎样的环境。
(3)佛土是心的显现
菩萨成就国土,不是靠神通变化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 《大智度论》中说:“三业清净非但为净佛土,一切菩萨道皆净此三业。初净身口意业,后为净佛土,自身净亦净他人。何以故?非但一人生国土中者,皆共作因缘。内法与外法作因缘,若善若不善。多恶口业故,地生荆棘;谄诳曲心故,地则高下不平;悭贪多故,则水旱不调,地生沙砾;不作上诸恶故,地则平正多出珍宝……是故说三业,则摄一切善法。意业中尽摄一切心心数法;身口则摄一切色法。人身行三种福德具足,则国土清净。内法净故,外法亦净。譬如面净故,镜中像亦净。” 国土,不仅仅是菩萨的感应,也是所有生到这个国土的众生共同成就的因缘。外在的国土,由我们内心感召的。外在的环境,是我们内心的显现。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离不开我们的认识。比如,我们大家都坐在这里,但视力好的人与视力差的人,所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又如,盲人与我们感受到的世界也不同,他的世界没有色彩和形状,充满了声音、气味、触觉。我们每个人看到的这个教室,其实也不一样。粗分的是相同,因为我们的共业相似,但细细分析起来,都不一样。科学家研究发现,有的女性对色彩的分别,比男性更加丰富,所以她们的世界是更为色彩缤纷的。 同样是水,人道众生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而且他们能在上边行走;饿鬼道的众生看到的是脓血,甚至还很烫,非常可怕,无法接近。 净土,是我们心的显现。 菩萨并不需要刻意去庄严国土,内心净化了,所显现的世界就是广大、清净、庄严的。 有些人设想极乐世界,觉得它到处都是平坦的,没有高山和深谷,未免单调,好像没有什么值得喜欢的。有这样的感觉,那是因为你的境界还没有与它相应。如果你的境界与它相应了,你会觉得那种开阔和庄严,远非我们这个世界的山水所能比拟。 另一方面,极乐世界也不是阿弥陀佛独自成就的。每个要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必须修一分因缘。 《菩提道次第论》中讲到:业不作不得,业作已不失。净土是佛陀和大菩萨修行成就的。想要生到净土,虽不需要修佛陀与大菩萨全部的功德,但是也需要修其一分,要有其一部分的功德。 所以,庄严的国土也是缘起的。 所谓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并不能离开自心,并无心外的国土可庄严者也。
(4)不可执著净土之相
国土也是缘起假名,无有自性。秽恶与清净,全依众生的知见行为的邪正善恶而转。必须善悟国土庄严的非庄严,才能随行愿而集成国土的庄严。 当你不执著于非要成就一个净土的时候,你这种清净的发心,恰恰成就了净土的庄严。同时也不可执著于净土之相——我们想像净土,觉得非常美妙,有各种鲜花,大地是柔软的,空气中弥漫着香味,国土光明,饮食美味……到那里去享受,肯定很舒服。但要知道,对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的美妙,不可有贪著之心。如果对色声香味触法生起了一念贪著,那就又变成了罪恶的起源、苦痛的根本。土,恰恰是无所得的清净心所感召。 净土的殊妙六欲,并不是净土的本质,净土的本质是清净的内心!
(5)提升内心品质
想生到净土,其实是不容易的。 《维摩诘所说经》: “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而生彼国。我们在修净土法门的时候,如果不提升内心的品质,想要往生净土非常困难。所以我觉得,修净土的人,还是应该学习一些教理,并且老老实实地对治自己内心的执著和烦恼,这才是稳当的修行途径。不要总是想着走捷径,觉得我只要信,就一定得生净土。其实对净土的信,必须是深信切愿。而与诸佛的境界相契,才是深信。仅仅是“我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有佛”,这样的信还很浅。 我看了一本《金刚经感应录》,其中记载了很多持诵《金刚经》往生极乐世界的公案。有一个公案,我感觉很殊胜: 唐代,比丘尼净真一生精进地持戒、念佛、诵《金刚经》。晚年,她告诉弟子,我已几次见到阿弥陀佛,就要往生了,品位是上品,你们也要好好修习,净土真实不虚。然后她跏趺端坐而逝。一昼夜之后,她又把眼睛睁开,告诉周围的弟子,她已证得菩萨果位,遍供十方世界诸佛。说完,再次往生。——她能够修成上品,往生净土即能花开见佛,与她持诵《金刚经》、修般若法门有甚深关联。诸佛的本质即在于般若。
(6)无住生心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慧能就是听了这几句话,直下契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确实非常关键。 藕益大师在他的注解里说: “但诫令勿住六尘,非教令不生心也。终日生心,终日无住。惟生心故无住,惟无住故生心。了此方名净心,必克净土妙果。言无住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二边、不住中道,故名无住;言生心者,生上求心,生下化心,生折伏心,生摄受心,遍于法界,穷于三际,故名生心。今人闻空,便取于空,尚非无住少分之旨,况生清净心耶!” 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凡夫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虚幻的世界,梦幻泡影一般。它只是现象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不要被这些东西欺骗了。想在色声香味触法里抓住什么东西,是抓不住的。回头看看你们经历过的几十年,事如春梦了无痕,那些东西在哪里?了不可得。无非是些残存的记忆。乃至于这些记忆,也随着时间刹那刹那地变化着。 不执著它们,并非一个念头也不起。我们内在有烦恼的种子,外面有种种的境界,种子遇到境界的时候,必然会生起种种念头、感受,甚至情绪。我们内在有嗔恨的种子,遇到不喜欢的人,肯定要发脾气。但是,当嗔恨心发起的时候,你要知道,嗔恨也是空性的,不用怕它,也不要去增长它,只要看着它,它会自己消失的。 无所住,不是佛法的理念,它是我们心的本质。你想让你的心住,住得了吗?住不了。刹那无常,刹那变迁。但是凡夫心有执著,以为可以抓住,美貌、感情、家庭……事实上是抓不住的。无住,是世间的真实相。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皇帝在战乱中逃难,又累又饿,跑到一条河边,遇到一个卖芋头的老人。老人给皇帝煮了一锅芋头,皇帝觉得又香又甜,特别美味。后来战乱平息,皇帝回到宫里,每天吃着山珍海味,却怎么都不觉得好吃,总是念念不忘曾经吃过的芋头。他就派人把那个老人找来,再煮一锅芋头。芋头煮好了,皇帝咬了一口,也觉得没有什么味道,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这,就是由于因缘变了。 不要说找不到过去的东西,就算是原封不动地找到了,你自己也变了。你自己也是无常无我的。 很多人喜欢生活在过去,沉湎于回忆。有人结婚后,总想着初恋的情人,觉得那个人是最好的,现在的丈夫处处不行。其实,你也不可能再回到初恋的感觉,因为因缘已经变了。不要去执著。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以无所住的心安住在当下,刹那刹那把握你当下的因缘。过去已经消失,未来还没有到来,我们所能把握的,不过是当下。 你们坐在这个教室里的时候,不要去想着我的家庭、我的工作、我的未来。把课程听好。在这个课程里,真正理解到一些智慧,是最现实的。
3、成法性身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1)法身胜妙
未证诸法如实相的菩萨,因为取相执著,其身是有限有量的;而契入实相的菩萨,通达诸法的无自性,而能依缘相成,则能获得胜妙的法身。 菩萨的报身无比殊胜。功课里的偈颂说到:“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那是多么大的佛啊!很难想像。这还只是用我们能接受的形容词在形容而已。真正的阿弥陀佛之身显现出来的话,你是无法思议的。这样的胜妙身从哪里来呢?因为他通达了诸法的无自性,是无量的智慧和福报变现出来的。经中举了一个例子,就像须弥山王一样殊胜。
(2)不要执著于大
但是,你也不要执著于其身之大。“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我们一般所说的大,必须用小来衬托才能显出来,如果遇到更大的,反而成了小。佛身之大,是绝待的大,并非与小相对,而是因为无分别、无取著而成就的真实的大。不要用凡夫的心想像佛菩萨的境界。 凡夫有一点成就,往往会沾沾自喜:“我是一个成功人士。”觉得自己很大了。我们要想一想:佛尚且不自傲,何况我们这样的人呢!当你自大的时候,恰恰显现出你心量的狭小;当你没有丝毫自大的时候,恰恰成就了胸怀的博大。无我的人,胸怀是无限的。 善良、慈悲,这些是好的品质,如果是在有分别、有执著的境界里边,它仍然要以别人的不好来衬托。你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这话的后面,其实还隐藏着一句话没说出来:“别人没有我善良。”你说你很慈悲,也是要有慈悲的对象。如果要以别人的不好才能衬托出自己的好,那就还不是真正的好。 所以,佛法不让我们跟别人比较。要比就跟自己的过去比。
(3)与法界一体
把自己的心量扩开,了知世界的真相,了知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这个世界里一粒渺小的尘沙,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同时,你又不是独立的个体,你与法界是一体的。 有时候,人觉得孤独,觉得总要用什么来体现自我。其实,你从来没有离开过法界,从来没有离开过人群。你的孤独感,来自对自我的执著。你把自己和法界分隔开了。 把我执拿掉,你就得到了整个世界。你在这个世界里呼吸着,这个世界在滋养着你、承托着你。你也用自己的身心利益着法界,和法界进行着交换。你向法界传达着你的信息,法界也把它的信息传达给你。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你的生命,应该与法界做怎样的互动呢?是做充满烦恼、嗔恨和拒绝的互动?还是用开放的心态,一边感恩和接纳,一边奉献呢?了解了“佛说非身,是名大身”的道理,有了正确的见解,你会觉得非常充实,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
过去的已经过去,无法追回,而未来却掌握在我们手中。放下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对待命运唯一积极的态度。每个人就自身而言,最关心、最难捉摸的问题,莫过于命运。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2
佛为什么灭度却又说没有灭度呢?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众见我灭度 广供养舍利咸皆怀恋慕 而生渴仰心众生既信伏 质直意柔软一心欲见佛 不自惜身命时我及众僧 俱出灵鹫山我时语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1
邪YIN多欲的人为什么命运不好? 佛如是说 ‘佛说四十二章经’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又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刃有蜜,不足一餐之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4-12-21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觉察自己的偏执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觉察自己的偏执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烦恼。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断除烦恼,怎么做呢?方法很多。当我们追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噶玛(karma)是梵文的音,意思是“业”,从造业方面来说有分身、口、意三个部分,从果上面来说,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从时间方面来说,有造作行为前的动机我们称做“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地藏菩萨本愿经》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浅译梦参老和尚主讲(二)所以要靠我们自己的信心转境而不被境转! 人家说是菩萨,我们就观想他是菩萨,像我刚才所说的杀牛杀猪的,菩萨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念阿弥陀佛,你必须得定量定时。如果你不定量不定时,你自己进取心渐渐就没有。好比你一天定一万声,不论多忙,不论做什么事情,在客堂也好,在大寮做饭也好,不论你做哪一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我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有的人一听到别人跟他说‘阿弥陀佛\’,他就说:‘不好意思啦,念小声一点啦,让别人听到不好意思啦!’你想想看,我们这张嘴什么不好的话都说,譬如现在最流行的什么‘伤脑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茶与佛教之所以密不可分,相生与共,融为一体,与共历史起源有关。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恰好与茶在中国被广为栽培同时;佛教盛于唐代,与当时饮茶习俗遍及全国又几乎同步
文化资讯时间:2024-12-09
有人说,每天晚上放《地藏经》给众生听,给自己过世的亲人听,对吗?这和刚才讲的是一个道理。《地藏经》是给自己讲法的,是度自己的。我们度了自己,也就度了他人了;度了他人,也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2-05
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痛苦,有身体上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痛苦。所以我们要给人体贴的爱和关心,因为你所散发出的关怀和喜乐会带给身处痛苦之中的人极大的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果报通三世。我们起心动念要纯,心地要厚。心地厚,这个人决定有后福;心地薄的人,决定有凶灾。造作罪恶的人现在没有受恶报,是他前世的福报没有享尽,他所享的是前世的福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30
有一位信徒这么问我:“猫咬死老鼠,是不是在造业?还有是人打死老鼠罪业重?还是猫咬死老鼠罪业重?”这个问题该如何解释?猫咬死老鼠造业了吗?如果我们了解‘唯识学\’,就比较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8
学佛要发三种心:第一要有长远心—以前,师父在念逢甲大学的时候,有一位刚进入普觉佛学社的学长,大一刚进来,就发心说要出家,大二交到女朋友,后来就结婚了!现在,住在美国。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经文:【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无得无说分第七】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我们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为了赌博自杀或家庭破碎的事,却时有所闻。谈恋爱卿卿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依法出生分第八】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经文:【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6
我们为什么总是很难停下来去打坐呢?那是因为我们许多人总觉得打坐时的状态是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相反,人们渴望着刺激。比如,如果现在闲着没事,人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去打开电
禅宗公案时间:2024-11-26
有一个县太爷,为了教化民心,计划重建县城当中两座比邻的寺庙。公示一经张贴,前来竞标的队伍十分踊跃。经过层层的筛选,最后由两组人马雀屛中选:一组为工匠,另外一组则为和尚
禅宗公案时间:2024-11-26
文:净界法师佛者觉也,为什么以觉悟作根本呢?因为所有佛菩萨的功德,都是因为觉悟才去布施,因为觉悟才去持戒,因为觉悟才修忍辱…所以整个波罗蜜的行动力,来自于觉悟。
佛答时间:2024-11-24
在了解菩提心的重要性之后,就应真实发起菩提心。可能大家都清楚,发心需要从根本悲心中产生,悲心又需要缘一切有情而生起。那具体应怎样修菩提心呢?应按阿底峡尊者知母、
文殊花开时间:2024-11-18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这一生中的坑,都是自己挖的生活的坑都是自己挖的 看起来,一个人把自己交给痛苦,比交给快乐更容易一些。 譬如,听别人讲话,听到最后,耳朵里只会记住两类话:最愿意听的
为人处世时间: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