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讲记(4)-诸法无我(二)、无常故苦古人依『无常、苦、无我』,立为三解脱门,南传佛教亦称此为三法印,由此可知其重要性!无常前面已说过,现在来谈苦。苦是依无常而成立的,佛于《杂阿含经》说:「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缘起的现象必然是生灭,纵然是短暂的快乐,也终归于灭坏的。人生一切现象,其本质是苦的事实。富贵虽令人羡慕,但敌不过无常;名利虽然令人向往,但逃不过无常。先苦后乐,虽然可喜,但快乐消失后,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在人间,先富贵后贫贱,其痛苦的感受会更难过;在天上,先享福后堕落,其痛苦的感受会更无奈;在定中,先喜乐后躁动,其痛苦的感受会更深刻。凡夫以苦计乐,佛才说「无常故苦」的道理,以劝发厌离爱欲,方能真正离苦得乐。(三)、诸法无我一切痛苦都是因为『我』的概念所产生;因为有我的存在,所以有烦恼的产生。然而要破除此观念,唯有领悟『无我』的真相。但无我是初学佛法的人最不能了解及接受的观念;明明有我站在这里,你坐在那里,怎么会无我呢?我的定义要谈无我,应先思惟我是什么?我是『主宰』的意思。主宰,谓自己能作主及支配之义。大家想想,我们能主宰自己的身心及支配外面世界吗?身体会生、老、病、死,心里会忧、悲、苦、恼,外面的世界会成、住、坏、空,哪一项是我们能掌控的。我亦是『常』义,常是不变的意思。我能不变吗?从小到大,从少到老,从生到死,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有谁可以常存不变的。诸法皆因缘所生,包括我也是因缘生;既是缘生,必会缘灭,缘生缘灭便是无常的法则,谁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我的组成再思惟,我是怎么形成的?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所组成的;单独一项,都不是我。『色』若是我,为什么死尸不能活动;『受』若是我,为什么六根不与六尘接触时,就不生起任何的感受;『想』若是我,为什么没有境界时,就无其他想法;『行』若是我,为什么没有想法时,就不会有一切行为;『识』若是我,为什么离开所有的媒介,就不会产生任何辨识。我们都有身心;身是色,心是受想行识,身心合起来叫五蕴。是谁抓着五蕴?是『我』!是我抓着五蕴,那么我在那里?其实我不在那里,是自己的妄执创造一个错觉的我。只要明白,一切皆是因缘和合,五蕴内外,实无永恒不变的自我,生命只是不断的随因缘而转化。正观无我然『无我』概念,一定要建立在『无常』上,《杂阿含经》说:「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像茶杯是无常,所以茶杯无我;没有一个不变的主体,能使茶杯常在。我也一样,我是无常,所以无我;没有一个不变的主体,能使我常存。当我们深解无我,就不再执着自己和所拥的一切,当下将『我』消融,就能照见五蕴皆空,而解脱自在。观察自己可从『有我 → 无我 → 假我』这三个阶段来探讨。我们现在看到自己感觉上是常,常的状态就是好像有个我;有个我在这边上课,有个你坐在那边听课,有一个人在工作、在修行、在受苦。从第一个阶段『有我』谈起,是指一般人表面上的观察,误以为有个永恒的我;第二个阶段『无我』,是指深入观察,我是无常,非不变的;第三个阶段『假我』,是更深入观察,我虽变化,但却是有作用的。假设我们只停留在第一个『有我』,那跟没有修行一样,所有的人都误认有个我,且牢牢抓住不愿放下,所以要从『有我』的迷思,进入『无我』的观察。所谓观察?不一定是观察一个现象,思惟也是一种观察。『禅』是静虑的意思,所以称为禅观或禅思;是指静静的思惟,静静的观察。为什么要静虑?因为修止会得定,修观会得慧,所以叫做止观。儒家的经典《大学》也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实就是止观的意思。静静的思惟,观察自己,只要是人必然会死亡!死后,我将往那里去?未生之前,我又在那里?难道现在活着是『有我』,还没出生是『无我』,死亡之后亦是『无我』?还是生前就『有我』,只是记不起来;死后亦『有我』,只是不知道?当你仔细的观察思惟,会不会对生命产生怀疑,到底『有我』,还是『无我』?我到底是谁?顺治皇帝曾感叹的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假设『有我』,为何我不能主宰生命的一切?为何我不能永生?为何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有我』只是一种假象和一种错觉,《金刚经》才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我是五蕴组成,色身是地、水、火、风所成,此四大又是其他因素所成的;如果色身是我,我应有能力让它不变化、不受苦,但事实上却是没有办法,佛于《杂阿含经》说:「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所以色身并非我。心是受、想、行、识,受要具备根、尘、识三事才能产生,《杂阿含经》说:「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行)。」要由眼根接触色尘,才能生出眼识等感受,当受生起,想、行便随之而起,所以此三者,皆随因缘的生灭而变化,所以受、想、行并非我。最后是意识,不论根本佛教所谈的六识,或是大乘佛教所论的八识,其实就是心、意、识,《俱舍论》解释:「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异,而体是一如。」识为前六识,能起分别;意为第七识,能思量、判断;心为第八识,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所以有集起的作用。心本一心,而非三心二意,只是各有不同的功能及作用。若真有心,心在那里?达摩祖师命慧可把心拿来,二祖当下觅心了不可得,《圆觉经》说:「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识要有,色、受、想、行,心亦要六尘的境界,须具有这些因缘才能生起。我是独立、单一、不变之义,细细观察、思惟、分析,实无有一个独立、单一、不变的自我,因此确认『无我』,佛在《圆觉经》直接讲出众生的根本盲点:「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其实四大本空,五蕴无我,六尘非有。色身的形骸,心灵的思虑,从无始劫来,皆由因缘业力所生,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像水涓涓不停,如灯焰焰不熄。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夫不能察觉,以为有个不变的自我,所以被此邪见所缚。谈到这里,大家应该领悟到缘起的道理。缘生则有,缘灭则无,论『有我』、『无我』皆是落一边,生命是不断的随因缘变化无常,既不是常见,也非断见。人因不了解,五蕴身心的假我,所以误认于身心中,藏有不变的灵魂,为永恒的我,这便落入『常见』的想法;又有人误认,人往生之后,一了百了,更不相信业力、轮回之说,这便落入『断见』的想法。『无我』不是否认生命的存在,只是说明一切皆是因缘而起,所以我不是永恒的常见,亦非永灭的断见。《杂阿含经》说:「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离于二边,说于中道。」因缘集起,不可否定暂时存在的我,所以不生『无见』;因缘散灭,不可否定暂时消失的我,所以不生『有见』。不落断常、有无二边,才是缘起中道之正见。虽然『无我』,但不可否认现象界的『假我』,是有其作用的。明明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成败兴衰等无常变化,此生虽是短暂的我,所以更应把握每个机会、每次因缘,来奉献自己的力量,无私的利益一切众生、成就一切善缘。文殊菩萨于《华严经》说:「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用心才能自觉自利,用心才能觉他利他,用心才能觉行圆满,所以惠能大师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身心纵然假有,万象即便假象,但一切的事物,皆是妙用无穷,端看行者会不会应用。无我解脱人身是五蕴的假合,无不变的实体,诸法皆是因缘所生,无我、无我所,毕竟无有我,此是究竟的真相,佛告罗睺罗:「当观诸所有色(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人因有我,所以生起我慢、我见、我爱,反而被这个执着的我所系缚,故佛又说:「罗睺罗!比丘如是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超越疑心,远离诸相,寂静,解脱;是名比丘断除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了悟无我,才能离一切苦。
学佛的人为什么要“戒烟”?抽烟这个问题比喝酒还厉害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好像有一个人到外面抽香烟。回来我问他:“你抽了几支香烟?”“我没有抽啊!”“有人看见你抽了嘛!他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2
原文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谛闲大师全集》:世出世间凡百事业,总逃不出因果二字。故曰:要知前生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来生果,今生作者是。世人不知三生因果,往往多生疑虑,疑者云:现见世间行善之人,或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七、几个小问题今天我要随意讲的几个问题:(1)宣传佛教与国家有没有关系?(2)佛教徒对于国民有没有利益?(3)要国家还要佛教否?(4)要国家不要佛教可以吗?希望在座诸君,以学者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二、迷信的辩论在一个野外,遇到一班远足的朋友,我们的辩论会,就在一条小溪边,濯足的濯足,洗脸的洗脸,拭目的拭目情态下开始了。起初由一个在旁边乱石上坐着而颇为滑稽的甲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干扰修行的八种违缘我们在修学过程中会经常反复出现的八种负面心态或违缘:第一是五毒烦恼粗重学佛以后,我们并不能一夜之间烦恼顿消,有时贪嗔痴慢疑会以相当狂暴激烈的形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古人说,早起赚半天。为什么,因为早上做事效率高啊。一个小时抵得上白天两个小时。中午做事效率最低,下午三点到五六点。早上七点到九点做事效率,比较高。所以大家要跟生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净土释疑新论(一)净土释疑新论(二)净土释疑新论(三)净土释疑新论(四)净土释疑新论(五)净土释疑新论(一)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彻悟禅师,尝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净土一门,信尤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什么是真念佛?在家自修。世间第一道场现在社会变化跟从前不一样了,变化之大、变化的快速没有人能想像得到,在这个时候找一个同参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行自己一定要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1 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话说很多人抱着崇敬之心把老珠子请回家,本以为会有灵性,有助修为,转天发现,珠子是泡的或炸的,佛头是塑料的,穿的老蜜蜡孔道是琴弦磨得,你说郁闷不。所以还得多看多学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29
在没学佛之前,多数人都非常散漫,容易放纵,也经常会生起烦恼,喜欢造作恶业,而自己也不觉得这样做不对或是不应该,不但没有后悔之心,还会觉得自己精明强干、心安理得。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5-01-25
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凑合”觉得差不多就行殊不知这样做事做人,很难做出成绩学佛修行更是如此千万不能将就,跟自己“讨价还价”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最终有所成就皈
佛答时间:2025-01-25
凤眼菩提是菩提子中最突出的一种,因为它有几条深刻的纹理,如眯眼,名曰“凤眼”。在佛教的绘画、雕刻、刺绣中,均有以凤凰作图案的,象征祥瑞。凤眼菩提有着古朴精致的黄
凤眼菩提时间:2025-01-24
所谓“三圣眼”是指 凤眼、龙眼、麒麟眼三眼,早先有个说法叫做“十车凤眼,一车龙眼。十车龙眼,一车麒麟眼。”其实说的就是凤眼好找,龙眼、麒麟眼难觅,并且从一个侧面
凤眼菩提时间:2025-01-23
居士:家里人反对我学佛、拜佛、诵经,怎么办? 法师:遇到这个情况,首先你要了解一下你家里的人为什么反对你学佛。通常是家里人对佛教有些偏见,认为学佛迷信,会走火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9
该剧的服装造型绝对是可圈可点,较好还原了明朝时代的穿衣装扮风格,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下这部剧的造型着装,其中也透着浓浓的文玩风。钱皇后的凤冠头饰跟明朝的画像中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7
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定要看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我说几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儿子遇到难了,是被冤枉了,他妈妈到五台山来诚诚恳恳地求那是真正的诚恳,母子连心嘛,她对这个儿子特别爱。她朝完五台山回去,问题就解决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8
问:何谓唯识中道?惟贤法师答:唯识中道,依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三相建立。此三相包括世出世间,染、净、有为无为诸法,实为佛教完整的宇宙观。1.遍计执:谓义相之颠倒妄相,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7
我们出六道轮迴,比他们简单、比他们容易、比他们彻底。他们离开六道轮迴到哪裡去?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去。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了,四圣法界跟极乐世界不能比,差太远了。我们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什么叫菩提?菩提是觉的意思,也就是佛果的意思。心是众生能发之心,菩提是所得之果,发有激发的意思、激活的意思、发生的意思,就是我们凡夫众生发成佛的心,就叫菩提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9
莲花菩提原产地为印度,属一种大叶蕨类植物的种子,呈浅褐色,把玩后呈深褐色。其质地坚硬,摸起来稍有刺手。故为所有菩提子中的上上珍品。亦被称为活化石!在佛教中,莲花
收藏投资时间:2024-12-27
佛法讲因果,其实说来应该是因缘果报,还要注意时间这一因素。只要因缘、时间相聚会,则果报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尘,皆离不开此理。俗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苦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话说世间上有左右邻居两家,左边这一家日日吵闹、日日有是非,不但夫妇间、儿女间互相吵闹,有时儿女也会同爸爸妈妈吵闹。吵闹太多,大家都烦了!而他们隔壁的邻居,一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要知道,佛陀看我们人生是最宝贵的。人生怎么样宝贵?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诸佛。我们有了凡情作祟,人间的平安就没有了,又怎么得到佛陀无上寂静之乐?有烦恼的人把烦恼当成敌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何谓菩萨行?要了解什么是「菩萨行」,就得先弄清楚什么是「菩萨」?我们看到经典的记载,菩萨没有一定的身分;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曾为出家比丘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太虚大师说,学佛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梵文音译,意译是“觉悟的人”,并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
昌臻法师时间:2024-12-19
在有些人的观念中,之所以选择修行佛法,大部分是因为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认为,有的人突遭不幸,心情郁郁,学佛是想找寻一个心灵的寄托;有的人脾气不好,难以改变,是想
佛答时间:2024-12-19
文--藏密难信能信有明显节奏的事情,渐次发展,最后一出结局出现时,人人都认为是理所当然,没人会感意外。人从出生而成长,从青年迈入盛年,由中年渐次进入衰老,然后老死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9
针对网络信众学佛的几句良言2008、12、02网络让我们更方便的了解到一些佛教活动,了解到一些佛法的内容。但是真正想好好学佛,要把佛教当作你生命当中的皈依处,甚至要修行,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4
为了更好传承中国传统香、茶文化,推广香道与茶道的融合,共同开拓国学文化市场。菩提香道与同庆号普洱茶达成战略合作并特意举办温炉香沉邀宾客,一杯颠青解烦忧菩提香道与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1-30
好!我想,第一个:要求佛菩萨加持!佛力加持,我想要吃素、我想要出家、我想要怎么样,我力量不够!但是如果你自己的动机发愿,我吃素,希望能够回向给众生健康。包括你的先生,你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9
学佛不要贪名利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往真处来做。◎一九七七年三月十五日开示我们学佛的人,要脚踏实地修行,老老实实用功,不要贪图虚名。若是爱好假名,对修道是没有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2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编者按:自古以来,世人对佛教有很多误解。有些因为不懂佛教名相,望文生义,理解不当乃至南辕北辙,却以为这就是佛教;有些因为门户之见太深,不肯虚心理解佛教文化,也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佛学在我国非常的盛行,很多人都会去学佛、拜佛,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拜佛。学佛是为了利益众生、自利利他、离苦得乐的。拜佛是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是为了折服我们的
学佛感应时间:2024-11-11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学佛最大的毛病各位善知识,我们学佛主要不要在佛教里造罪业。如果造了罪业,这就是得不偿失;你在佛教里头,应该立功、立德、立言,不要造罪业。在佛教里头,一天到晚就给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4
周六下午,一到道场,某女莲友笑嘻嘻地对我说:“给我女儿的宝宝挂个往生牌位。” 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知道她的女儿并没有生孩子,所以她所指的宝宝应该是流产或堕胎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5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把财色关过了,修学佛法才算入门。古来大德经常说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贪财的,一种好色的。很多人学法学了很久,信佛也信了很多年,始终不知道怎么样修道、怎么样入道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 学佛第一个阶段的收获是法喜充满,这种法喜,不是受外面境界刺激,是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2 法喜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不是外面五欲六尘的刺激。保持自己心清净,能与佛菩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