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传道法师:法句经讲记(二十一)

更多文章 2020-07-13

◎1997.09.04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二十五)

〈惟念品第六〉十有二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2.是则照世间 如云解月现 

起止学思惟 坐卧不废忘

云,音(云)un5英群切

坐,音(造)ts 7精道切

卧,音(悟)ngo7

废,一音(诲)hoe3喜【过】切

一音(费)hui3喜贵切

本偈的一、二句与三、四句,宜为倒装句;若将其还原为:「起止学思惟,坐卧不废忘;是则照世间,如云解月现。」则语意上,当更易于明了。

这是说:在日常的「起」心动念与住「止」休息中,若能运用修「学」安般念的功夫,时时反躬「思惟」,举凡行、住、「坐、卧」,皆「不」荒「废」遗「忘」藉由观呼吸等身受心法念住,以觉知自心。如「是」修习多修习,「则」终能在定中引发真慧,「照」破身心「世间」的无明暗暗,一「如」乌「云」消「解」,而皎洁的明「月」便自然显「现」一般。

偈中的「起止学思惟,坐卧不废忘」,其实即正念曾习缘,并且念兹在兹地安住所缘,此即八正道中正念的修习。如前所述1,佛法的修学,旨在解脱烦恼、净化世间,这所以不同于外道的竞修深定(只在乎定境的高深渺远),而重在依定修发无漏慧、趣解脱。易言之,修定之于佛法,是方法、是手段,而非目的;所以,在佛所宣说的诸多法门中,绝不单独劝修禅定,而或略说定慧兼修(如七觉支),或进一步说戒、定、慧三学,或更广说为八正道的修学。

『正觉解脱的正道,经中虽说到种种的项目,但八正道是根本的,是一切贤圣所必由的。』2释尊甚至在临入灭前,仍对最后的弟子须跋陀罗开示说:『若诸法中无八圣道者,则无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以诸法中有八圣道故,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3足见依『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唯一而不许别异的正道。』4舍此八正道,尽管灌顶、印心、接心、加持,依旧于我们的生命,于我们的烦恼障垢,起不了什么根本的作用。舍此八正道,尽管说修说证、说无我说寂灭,依旧不离自我执见而无缘解脱!故说此八正道,是超凡入圣,必不可缺的八种成分。

这八种成分即:正见、正志(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见,包括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所谓世间正见,即正见有善有恶(有道德与不道德)、正见有业有报(果报必依自己造业招感而有)、正见有前后世(三世因果)、正见有凡夫的生死流转与圣者的还灭解脱。若得进一步超胜世间,而如实知见四谛、缘起,那才是能引向解脱的出世正见。

正见,并非世俗知识一般,仅止于名言概念而已;而是将所信仰、理解的佛法义理,化为自己的见地与思惟,进而立志求其实现──这便由正见而引发正志(正思惟)。

当我们内在的思惟慢慢佛法化,那必然会自觉身语意三业的杂染不净,而有离染向净的欲求生起,于是即有见于实际事行──正语、正业、正命──的正行表现。正语,是口不说妄言、绮语,不恶口、两舌;而说法语、如实语、爱语。正业,是身不犯杀、盗、邪淫等恶行;而做一切合理、利人的行为。正命,是不从事佛法、国法所不容许的职业;而营为正当合理的经济生活。

正精进,可说为离恶向善的努力,也可说为适切而恰到好处的调整──既使自己在止恶行善的努力中,不致过于猛进,也不致过于懈怠;又使戒定慧三增上学,或六度四摄得以均衡修习,故又名正方便。正念,是对于正见所确认、正志求其实现的佛法,明记不忘并能忆持对治,所以是修习正定的方便。因正念的系念不忘而得一其心,就是正定。得正定,目的在于修观慧:初由有分别、无执着,进入无分别、无执着,终而定慧相应正解脱,这便是由八正道行入涅槃的始终过程。

八正道的内容,实即戒、定、慧三增上学。如正见、正志,是增上慧学;正语、正业、正命,是增上戒学;正念、正定,是增上定学;正精进则通于戒定慧三增上学。八正道之所以以正见(慧)为首,是侧重在他的先导;但是列正定于最末,则并非将其视为最终的目标,而要在正定中现证无漏慧,才算终极完成。这与三增上学将慧学置于末后,重于最终的慧证,可谓殊途同归。

所以不论八正道或三增上学,可以说其修学次第皆为:依戒成定,依定发慧,依慧得解脱。但这不是说戒修好了就自然成定,定修好了就自然发慧,慧修好了就自然得解脱。戒、定、慧三学的成就,诚然各有其修习的内容与阶次;但三者之间:戒学的成就,是为修习定学强而有力的因依(故称为增上戒学);定学的成就,是为修习慧学强而有力的因依(故称其为增上定学);而慧学的成就,又为证入涅槃强而有力的因依(是故称之增上慧学)。所以要成就正定,必依于正戒正行;要得般若智慧,又必依于正定的引发,这是三增上学彼此相摄相依的次第关系。

本品〈惟念品〉虽在品题中,劝发学人『内思安般,必解道纪』;但是要能悟『解道纪』,终究不仅仅依于『内思安般』即得。因偈颂本是不了义的文体,囿于句数、字数的限制,有时是不得不简略而说。克实而言,『正定必由正确的理解,正常的德行,心安理得、身安心安中引发得来。』5所以释尊才慈示:『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6可见修定之前的预备工作:『净其戒,直其见』,对于成就正定,是多么重要了!回应到本偈所说的,要能「云解月现」、朗照世间,这亦非独独「起止学思惟,坐卧不废忘」就能达到,而还是要戒定慧三学齐修,才有可能!

3.比丘立是念 前利后则好 

始得终必胜 誓不涎生死

后,音(户)ho7喜度切

始,一音(矢)si2时纪切

一音【四】si3时记切

誓,音(詍)se7时地切

俗作(世)se3时计切

覩,音(堵)to2地古切

死,音(史)su2时矩切

偈中虽但称比丘,佛世四众弟子中,也确以比丘为首、为代表;但佛称比丘,实涵盖对四众弟子的教育,不可不知!因此本偈宜解说为:不论是随佛出家修行的「比丘」、比丘尼二众,或者在家学佛的近事男、近事女二众弟子,均应树「立」依于正道修行的如「是」正「念」──『守微之始,内思安般』,以进修戒定慧。有此正念正思,即会趋使自己的身语意三业行离于恶而向于善;如此,不但在生「前」──现生即可得到佛法的「利」益,「后」世「则」亦获致与善相应的胜「好」果报。

为什么要『守微之始』呢?因为一切的大善大恶,莫不由众多的小善小恶积集而来;只为我们的一念不觉,任凭它由微小而转广大,才因此长夜流转,迷惑受苦。只要我们在起心动念之初「始」,即有所省觉,而使众恶「得」止、众善得行,假以时日,「终必」超「胜」烦恼魔障,达成自「誓」终止轮回、「不涎生死」的愿求。

※※※※※

凡夫众生,没有不希望自己的一切,越来越符合自己理想,越来越臻于美善的。一般人信仰宗教也是如此,无非为了希求现生及来世的福乐,甚至更进求究竟解脱之乐。但是有些人却抱持错误的观念,误以为:现生苦一点没有关系,只要下辈好就好了!这种思考,与正确的因果观实在相去甚远。

依佛法说:要得善报,必先造善因,还要有善缘相继,才能成就;未尝造作善因善缘,又何由获致福乐的善果呢?现生苦,固可能因为先世造作的恶业成熟而尝受苦果;但也可能是来自我们现生错误的观念、行事,与顽劣的性习所招致。倘若我们不从引生烦恼恶的根本原因去解除它、去改变它,受苦而不探究原因,那只有随逐无明迷惑而更造恶业、更受苦果了!所以现生苦,来世便可享有福乐,这是一点都不符合佛法的因果观的。

假使我们现生福薄障重,那我们应该深生惭愧,惭愧自己在今日之前未曾广结善缘,未曾造作福利他人的言语身行,所以才福缘浅薄又障难重重;而更应努力地把握服务他人、利乐他人的机缘,多布施奉献(不限于金钱财物的)、多忏悔发愿,多充实自己、修养自己,深信一切慢慢就有好的转变。

这比起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一点都不思自我改进,是好得多了!不过这种釜底抽薪、从因地去改变的方法,却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尝试的,因为那得经过长久的时间,才看得到成效,更重要的一点是:要面对自己的丑恶,实在太难了,遑论去改变自己!于是乎,多数的凡愚众生,就会选择从果上去改变,这所以帮人改运、消灾、加持、祈福者,永远门庭若市!

佛法难闻,但更难的是依佛法去改正自己的烦恼恶行,因为我们太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去观待一切,去思惟一切,去臧否一切了,所以永远是别人有错,而自己无辜;甚至自己还要扮起正义的代言人,来仲裁一切、批判一切!

但是,我们真能确定:事实就如我们所认知的这般吗?前因后果,我们不知;来龙去脉,我们不明;但是我们却可以摄取自己所『眼见』、所『耳闻』的这一段来相信,或者说来臆测,甚至传耳语、不断的耳语!而从不曾质疑事实可能有另外一种版本!

然而,事实重要吗?对某些人而言,或者,事实如何是并不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他认定』那是事实,这才是重点!但,这符合我们学佛求真的本怀吗?『慎无(勿)信汝意,意终不可信。……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6佛于《四十二章经》是如此慈示我们的。

我们的认知、思考,固然对外界起着影响;但它实际上更直接地影响了自己和自己往后的一切。在我们选择相信一方时,是否真该留意自己之所以选择相信的心态,到底为何?我们是否也从其中『看到』了自己真实的一面呢?

修学佛法,总要让佛法与我们的生命产生关联,让佛法的甘露法益滋润净化我们的烦恼。虽然是一介凡夫;但是在我们『自受用』法益之余,与我们有所接触的人,应该也或多或少可以分享到那分『他受用』的法益吧?如果学了佛,还是世俗一般,甚至比寻常人更差,佛法是一边,而我们在遥远的另一边,那我们真的应当汗颜!尤其一般人对佛教徒、对出家人的要求,又总是高于标准之上,身为佛弟子的你我,能不深自惕励吗!

佛法如甘露,只一滴便足以带来沁心的清凉和喜悦;但是这清凉喜悦,必先通过对自己的严厉省思与批判──未必大死一番啦!至少把自己和一切一切都通透认识个清楚,然后才能得到。

世间是相对的存在,如果这世间没有苦难,那就不会有「誓不涎生死」的出尘罗汉,也不会有誓拔众生苦的大悲菩萨。如果不曾经历这世间的苦难,那我们可能无由认识真实的自己,也无由得知一切的苦难原不是来自于外,而是根源于自己的烦恼愚痴!正因为这世间有苦难,才更显出佛法在世间的弥足珍贵!所以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啊!应该俯首感谢自己所遭遇的这一切,更当誓愿生生世世不离佛法的修学!

4.若现身所念 六更以为最

比丘常一心 便自知泥洹

更,一音(经)keng1求经切

一音【庚】kin1

一音【羹】ken1

洹,音(凡)hoan5喜权切

修学佛法,倘「若」我们「现身」(现生)「所」系「念」、『坐卧不废忘』的,都是『起止学思惟』,都是八圣道的修习;又能不分日夜「六」时(「更」,时。印度的计时单位,分日夜为昼三时、夜三时),「以」此作「为」我们的「最」极理想。那末,随佛出家修行的「比丘」也好,在家居士也罢,即能「常」得专「一」摄「心」,要入于正定,也就不为难了!如能于正定中修习观慧,一朝定慧相应、破我执见,「便自知」得证贪瞋痴永灭的「泥洹」(涅槃),不复轮回生死!(待续)

注释:

1.请参见『妙心杂志』91期(2006.1.1出刊)。

2.印顺导师,《佛法概论》(新修订版)页221。

3.《长阿含.游行经》(大正1.25上、中)。

4.同注2,页225。

5.同注2,页227。

6.《杂阿含经》卷二四.六二四经(大正2.175上)。

7.《四十二章经》(大正17
#8231;723中)。)

更新于:2020-07-13 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