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一)

居士人物 2024-09-03

丑二、广释

2广释体性分三:

1、结合:遣除色等想等说五颂(有法),有所为者,谓有问见道不退转诸行状相如何。名答问所显十六行相是所为故,名结合所问如何是刹那性相,谓明诸相论说五颂。

2、根本:广释见道不退转十六状相:

颂曰:遣除色等想,心坚退小乘,永尽静虑等,所有诸支分,

身心轻利性,巧便行诸欲,常修净梵行,善清净正命,

蕴等诸留难,资粮及根等,战事悭吝等,加行及随行,

破彼所依处,不得尘许法,安住三地中,于自地决定,

为法舍身命,此十六刹那,是住见道位,智者不退相。

3、解释:就词义门释,说由自相空等,此中分:广释各各谛相,及略摄认识解释状相二种。

1广释各各谛相分四:

1苦谛相:苦谛相如其次第智忍四刹那。经云(4492-45018页):善现白佛言,是菩萨摩诃萨,于何法想有退转故,亦名退转。佛言,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于色想有退转故。复次善现,有诸恶魔,到是菩萨摩诃萨所,欲令厌背无上菩提,语菩萨言,一切智智与虚空等,自相本空。乃至其心坚固,不动不转,依此坚固不动不转心,恒正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由此六种波罗蜜多,随分圆满,已入菩萨正性离生。释彼之义谓遣除色等想,心坚退小乘,永尽静虑等,所有诸支分这是说苦谛四相:1、由自相空遣除于色等法分别实执;2、由佛等加持令无上菩提心坚固;3、由修大乘法殊胜遣除声闻独觉乘心;4、由抉择法力真中,尽除生静虑无色定等支分,是苦谛四相。

2集谛相:明集谛智忍四相。复次善现,一切不退转菩萨摩诃萨,成就无上正等菩提作意,常不远离大菩提心,不贵重色等。释彼经义谓身心轻利性,巧便行诸欲,常修净梵行,善清净正命。这是说:1、由远离不善法而身心轻利性;2、由调伏有情方便善巧力,无染着诸欲行;3、由现见缘境过失而常修清净梵行;4、由善士法性名行清净正命(真中清净),是集谛四相。

3灭谛相:明灭谛智忍四相。复次善现,一切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复有所余诸行状相,知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汝应谛听,极善思惟。释彼经义谓蕴等诸留难,资粮及根等,战事,加行及随行,破彼所依处。这是说:1、由安住空性不作蕴处界加行及随加行,如是各各破除加行及随加行处;2、由遣除所治品了知留难法,如前各各破除加行及随加行处;3、由遍分别过失于施等菩提资粮,各各破除加行及随加行诸处;4、由所断能取所取于根及所依城市战争事等,如前各各破除加行及随加行处,是灭谛四相。

4道谛相:明通达道谛有境心四相。经云:修行施等波罗蜜多不住悭吝语言加行及随加行。复次善现,一切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常修布施及至般若波罗蜜多。常行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等。释彼经义谓悭吝等,加行及随行,破彼所依处,不得尘许法,安住三地中,于自地决定,为法舍身命。这是说:1、由通达施等殊胜各各破除于悭吝毁戒加行及随加行处;2、由一切法是三解脱门体性,通达不可得尘许诸法;3、由得现前坚信,自安住一切智三智体性,如实决定住,自地有三;4、由专注一心为求一切相智等护持正法不惜身命,是道谛四相。

2摄义认识解释状相:谓此十六刹那,是住见道位,智者不退相。如是由忍智十六刹那所摄,若得此等真实,以执著清净世间能取所取之行相,随心所摄生起遮遣与自相同的色果等想故,是菩萨住见道不退转的定相。

论义是说,见道不退转相有十六种,谓以见道根本定忍智十六刹那所引发,就执著色等法相门,遮止彼等想等,后得智身语(根)殊胜行有十六种故。后得智身语殊胜行十六种,此中以根本定假立智忍名之因由者,谓是彼诸根本定智忍之果如是说故。言假设名言有所为者,谓诸圣者后得智身语名言一切行相,与通达根本智唯是相顺,应知是所为故。

抉择分:一、不退转相法;二、别释根的建立。

一、不退转相法:自己具足菩萨见道中根,能修无上菩提清净信心不退转,是见道不退转状相的体性。此中若分有十六种者,谓通达苦谛有境心四相,集谛四相,灭谛四相,道谛四相。

(一)苦谛四相:1就执一切法谛实门说,从色乃至佛之间遮遣假法种子的苦法忍;2由佛菩萨加持在得菩提之间,魔业不能障碍发心,无上菩提心坚固之苦法智;3由修大乘法殊胜发心及般若慧等,欲胜出声闻独觉乘心,不离一切相智作意的苦类忍;4由色等一切法谛实无生的无分别智,以抉择力虽入世间色静虑及灭定,但彼等为缘无生,由能生调伏有情相顺的后得智四法,引生的后得身语名言殊胜有四种故。

(二)集谛四相:1由远离见法分别,即离身心不堪能的粗重,令身心轻柔的集法忍;2居家等由方便善巧调伏有情之力,而不贪著居家五欲行的集法智;3由现见缘贪家境过失,为利自他故一切生中不乐居家,恒修清净梵行的集类忍;4由得心不散乱根支具全,得不忘菩提心的正士法性,本性清净正命等的集类智,由四种忍智引发有四种故。

(三)灭谛四相:1执著蕴处界及缘起法的加行,及执相续的随加行处,于各各破除蕴等,安住通达空性,真实中不见所有胜劣法的灭法忍;2由见道所通达能障碍善法动转,犹如盗贼贪著一切言论善品动不动转体性等,如前各各破除,由自性空通达动不动转皆无自性的灭法智;3已破除贪著菩提之因如军众的言语众多少法等的灭类忍;4对治能害及所断所害二者,贪著战事起贪瞋取舍等事,如前各各破除的灭类智有四种故。

(四)道谛四相:1由通达三轮远离施等差别,贪著悭吝等所断事,如前各各破除的道法忍;2由一切法谛实空,以成为生灭及染净之理,是见三解脱门自性,何况所通达菩提法退转不退转大法,微尘许皆不可得的道法智;3由得自地现前信心,通过体道相三谛实无生的三智体性三,明决定为一安住的道类忍;4由唯一专注大乘殊胜发心坚固,一切相智宣说法义,舍一身类及舍一切及自不惜身命的道类智,由此四种引发的后得智,殊胜身语行有四种故。

二、别释根的建立:即:及根等,战事加行及随行,破彼所依处。问:彼根如何?答:此中分二:一、所破根的体性;二、安立于何界理趣。

1、所破根的体性分四:1、根建立;2、根所依;3、根境;4、我执。

1根建立分八:1、差别;2、各各体性;3、略摄;4、释名;5、数决定之因由;6、根的得舍;7、各定量成就规则;8、释最后三根的界限有八。

1、差别:于根若分有二十二种者,谓杂染品的根有十四,清净品的根有八种。初者谓:眼等六根、男女二根、命根、乐受根和喜根二种,苦根和忧根二种,及舍根等故。二者为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最后三根与此不相违者,谓未知当知根,与具知根亦不相违,初者与见道无学道不相违故,二者与修道无学道不相违故。是说二十二根:1、眼根;2、耳根;3、鼻根;4、舌根;5、身根;6、意根,即眼等之六根;7、女根,即女子身中生起色欲之处;8、男根,即男子身中生起色欲之处;9、命根,即有情一生之寿命;10、苦根;11、乐根;12、忧根;13、喜根;14、舍根(以上五者为五受根);15、信根;16、精进根;17、念根;18、定根;19、慧根(以上五根所谓信等五根);20、未知当知根;21、已知根;22、具知根(以上三根所谓三无漏根)。根有能生之义,增长之义。如《俱舍论》曰:根者是何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

2、各各体性:自宗:成为自己果的眼识为增上缘,内有色根光显,或成为自己果的眼识作增上缘的所依,由有色眼根与有色眼根随一所摄,是眼根的定相。若分有:有所依的有色眼根,及与彼相应有二种。一、如眼识正见色的眼根;二、如正熟睡分位的眼根,由此后四根类推。成为自己果的识增上缘主要的识者,是意根的定相。意根与意处是一义。

男女根随一,自身具足的补特伽罗,能表男相住种类,是男根的定相。男女根随一,自身具足的补特伽罗,能表女相住种类,是女根的定相。

暖与识如其所应能作所依的寿,是命根的定相。身乐受根及由第三静虑地所摄乐受根,以随一地所摄的受,领受快乐,是五受内乐受根的定相。此中若分有:身乐受根及心乐受根二种。若与自己相应的根识眷属所生的受,领受快乐,是初者定相。若分有:眼识眷属所生的乐受根等五种。若是身受,领受痛苦,是五受内苦受根的定相。若是心受,领受痛苦,是忧根的定相。若由第二静虑以上地所摄的心受,领受安乐,是喜根的定相。若是受领受苦乐中间,是舍受的定相。若是信根不悉是信,因为若是信,悉是心所,信根主要是心(心王)故。由彼精进、念、定及慧类推。三无漏根下当解说。

3、略摄:杂染品十一根略摄为四:谓入胎之所依身,怀胎之生长,已生之安住,安住之受用,合为四种故。清净品八根亦合为四:趣入清净之所依身,趣入之生长,已生之安住,安住之受用,合为四种故。

4、释名:眼等五根(有法),于汝说为根的因由者,谓由汝如其次第缘色等五境,能作增上之因由如是说故。意(有法),于汝说为根之因由者,谓汝缘一切法,能作增上之因由如是说故。男女二根(有法),于汝说为根之因由者,谓男女体性与差别,能作增上之因由如是说故。命根(有法),于汝说为根之因由者,谓已生未死中间,身因类住(等流)能作增上之因由如是说故。由世间杂染品所摄的五受(有法),于汝说为根的因由者,谓为其余烦恼法作增上故,由世间善法所摄的信等五根(有法),于汝说为根之因由者,谓缘清净法作增上故。见道信等五根,意、乐、喜、舍受有九种说为根的因由者,谓得已知根,于见断所断作增上故。于修道九种说为根的因由者,谓得具知根,于修断所断作增上故。无学道九种说为根的因由者,谓得无余涅槃及于见法乐住作增上故。如《俱舍论》云: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从身立二根,女男性增上,于同住杂染,清净增上故,应知命五受,信等立为根。未当知已知,具知根亦尔,于得后后道,涅槃等增上。[38]

5、数决定之因由:杂染品十四根数决定之因由者,谓流转生死之所依为缘,建立眼等六根。于彼已生之所依身为缘,建立男女根,及安住彼已生为缘建立命根。以苦乐受用为缘,建立五受根故。八清净根数决定之因由者,谓趣入清净为缘,建立信等五根,已生彼信(清净)为缘,建立未知当知根,已住于彼信为缘,建立已知根;及受用清净为缘,建立具知根故。如《俱舍论》云:或流转所依,及生住受用,建立前十四,还灭后亦然。[39]

6、根的得舍分二:一、得根规则;二、舍根规则。

[一]得根规则:如《俱舍论》云:欲胎卵湿生,初得二异熟,化生六七八,色六上唯命。其义是说,欲界胎卵湿生之生有分位,新得二异熟根者,谓新得身根与命根二根故。在彼身中意根和舍根虽有二种,但彼非新得者,谓彼二根是生有烦恼根故。欲界无形(变)化生(劫初时)之生有分位,新得六异熟根者,谓眼等五根及命根是新得六根故。欲界有形化生(诸天)之生有分位,是新得异熟七根者,谓眼等五根、命根及男女随其一根即是新得七根故。欲界二形化生(恶趣中容有二形化生)之生有分位,是新得异熟八根者,谓眼等五根、命根及男女二根为新得八根故。色界补特伽罗生有位,新得异熟六根者,谓眼等五根及命根是新得六根故。无色界生有位,唯新得异熟一根者,谓唯得命根故。

[二]舍根规则:如《俱舍论》云:正死灭诸根,无色三色八,欲顿十九八,渐四善增五。其义是说,无色补特伽罗,由无记心死,死时同时灭三根者,谓命、意及舍根同时灭故。色界补特伽罗,由无记心死,死时同时灭八根者,谓眼等五根及命意舍三根同时灭故。欲界二形化生(恶趣),由无记心死,死时同时灭十根者,谓眼等五根、命意舍三根、及男女二根,十根同时灭故。欲界有形化生(诸天),彼死时同时灭九根者,谓眼等五根、命意舍三根、及男女随一根,九根同时灭故。欲界无形化生(劫初),彼死时同时灭八根者,谓眼等五根、命意舍三根同时灭八根故。欲界胎生,彼死时同时灭四根者,谓身命意舍同时灭故。欲界胎生由善心死时,同时灭五根者,谓信等五根同时灭故。谓在彼上加命意身舍与五根同时灭故。[40]

7、各定量成就规则分二:一、定量成就;二、成就少与多根。

[一]定量成就:如《俱舍论》云:成就命意舍,各定成就三,若成就乐身,各定成就四,成眼等及喜,各定成五根,若成就苦根,彼定成就七,若成男女忧,信等各成八,二无漏十一,初无漏十三。

其义是说,命意舍三根随一若成就,彼悉成就三者,谓彼三各定成就根故。乐根身根随一若成就,各定成就四根者,谓成就乐根时必有命意舍,若成身根时亦必有命意舍故。眼等五随一若成就,各定成就五根者,谓命意舍、身根及眼等随一根,各定成就五根故。若成就喜根,各定成就五根者,谓命意舍及身根本身,各定成就五根故。若成就苦根,各定成就七根者,谓命意舍三根,,乐受根、苦根、喜根及身根,各定成就故。男女二根及忧根随一若成就,各定成就八根者,谓前七根及命意舍随一各定成就故。已知根及具知根随一若成就,各定成就十一根者,谓信等五根,意根、喜根、乐根及舍根,于施设事九根上加命根,本身二根(二无漏根)随一各定成就故。未知当知根若成就,必成就十三根者,谓施设事之九根,即意、乐、喜、苦、及信等五根,及身、命和舍根,及加本身(未知当知根)定成就故。

[二]成就少与多根:如《俱舍论》云:极少八无善,成受身命意,愚生无色界,成善命意舍。极多成十九,二形除三净,圣者未离欲,除二净一形。

其义是说断善根补特伽罗(阐提人)的身中极少成就八根者,谓受等五根,及身、命、意根,成就八根故。无色异生亦成就八根者,谓信等五根,舍、命、意成就八根故。大部分异生极多成就十九根者,谓除三无漏根,成就十九根故。主要由二形异生为缘者,谓若是二形,定不成就三净根(三无漏根),因为彼非圣者所需要故。未离欲的圣者(初果至不还向)亦成就十九根者,谓男女随其一根,三(无漏)清净根随一,其余成就十七根故。若住见道,除已知具知二净根,若住修道,除未知具知二净,故名除二净。一形者谓男女根随除一种,因圣者无二形故,即成十七。

8、释最后三根的界限分:《俱舍论》、《集论》、《二万颂》及《摄颂》所说。

[一]《俱舍论》所说,建立见道信等九根者,谓未知当知根;建立世间修道九者谓已知根;建立无学道九者谓具知根。信等九谓:信、精进、念、定、慧、意、喜、乐受及舍根等。如《俱舍论》云:见修无学道,依九立三根。若在见道,依此九根立未知当知根;若在修道,依此九根立已知根;若在无学道,依此九根立具知根。故名依九立三根。

[二]《集论》所说:加行道与见道,由初十五心所摄的信等九根者,谓立未知当知根。道类智后世间修道九根者,谓立已知根。无学道九者谓立具知根。如《集论》云:三根者谓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云何未知当知根?谓于加行道及于见道十五心刹那中所有诸根。云何已知根?谓从第十六见道心刹那已上,于一切有学道中所有诸根。云何具知根?谓于无学道所有诸根。

[三]《二万颂》所说,预流向及菩萨胜解行所摄的信等五,建立未知当知根;预流果、一来和不还,从初地至第九地之间信等五,建立已知根;声闻独觉阿罗汉,第十地及如来身中的信等五,建立具知根。如《二万颂》云:云何未知当知根?谓有学补特伽罗现观等信根,虽无显现,但能作调伏。云何已知根?谓有学补特伽罗成就已知,从信根至慧根。云何具知根?谓无学补特伽罗阿罗汉、独觉、菩萨及诸如来的信根至慧根。

[四]《摄颂》所说分二:一、以小乘为缘;二、以大乘为缘。

1、以小乘为缘:加行道预流向身中的信等五根,立为未知当知根。从预流果所摄,至修道金刚喻定所摄的信等五根,立为已知根。无学道信等五根,立为具知根。《摄颂》云:云何未知当知根义?谓于谛现观精勤品等,从欲乐所取者,所有一切加行道中五根义,当知即是此义。云何已知根?谓从预流果所摄,乃至金刚喻定之间五根义,当知即是此义。云何具知根?谓从无学道所摄,乃至无余涅槃界中的五根义,当知即是此义。是说见道中非无未知当知根。如《摄颂》云:未知当知根者,谓于沙门果遥远,而是所有世间分别,彼者即是有漏。于沙门果邻近,而是世间所有分别,当知彼者即是无漏。

2、以大乘为缘:大乘胜解行地所摄的信等五根为第一;从初地至第九地为第二;第十地者及如来心相续,彼是第三故。如《摄颂》云:云何建立诸菩萨的未知当知根等?谓建立胜解行地第一,除彼于增上意乐清净者为第二,于如来者当知第三根清净。

二、根所依:根所依者谓四大种,及大种所造色,与根不异随转等。

三、根境:根的境者谓从色乃至法之间的六种境等。

四、我执或执我理趣:我所执或我执;彼之眷属我所知及执我有二故,彼二经说我为王臣的因由者,因于我与我所,密意是说能作自在及通达转变故。

2、安立于何界理趣:安立于何界,若以境为缘,欲界有六境。若于色界,除香味有四境,无色界唯有法界。若以根的体性为缘,欲界杂染品有十四根全,色界除男女苦根忧根,杂染品有十根,无色界除有色五根,乐与喜根,有命意舍三根。如《俱舍论》云:欲色无色界,如次除后三,兼男女忧苦,并余色喜乐。是说欲界中除后三无漏根,余有十九根。色界中除后三无漏根外,兼除男女忧苦四根,余有十五根是色界系。无色界中除后三无漏根,及男女忧苦四根外,并更余色及喜乐根,所余八根。余色者,谓眼等五根,男女根外,名之为余。除此以外所余八根者,谓信等五根及命意舍八根。

是故欲界有十九根者,谓除三无漏根,其余一切皆有故,色界有十五者,谓除三无漏根、男女二根、苦受忧二根,除此七根,其余一切皆有故。对于根相之理,彼根以村庄喻所显之因由者,如由彼村庄能作众生之所依处,由彼眼等五根亦能作识的所依故。根所依以村庄喻显示的因由者,如由彼城市能作村庄的所依,由根所依亦能作根的所依故。彼根境以市镇喻所显的因由者,谓如市镇是能作士夫随转等的境,根境色声香味触等,亦是由识随转的境,如是所说故。

于识以我言诠显示的因由者,谓于心所自在等因由如是说故。于心所以显补特伽罗声显示的因由者,谓是识所自在的因由如是说故。由此村庄、城市与城镇等有差别者,谓玛拉雅等境;于一家等者名村庄;有十八种工艺差别者名城市;有众多商人者名城镇;于四种姓所住的境是名区域故。其义是说,得灭类智住后得位的中根菩萨(有法),是不退无上圆满菩提者。谓是由灭类忍引发后得身语殊胜行的菩萨故,其余十五忍智由此类推。

子三、修道不退转相分二:丑一、广释大乘修道;丑二、不退转相。

丑一、广释大乘修道

《般若经》卷44917-45018页

三、释修道不退转相分二:

《一》、结合:见道不退转相后说修道不退转相的因由者,谓释略标次第相顺故,所以彼后是住修道不退转的性相。

《二》、释义分二:一、附带义;二、平常义(一般)。

(一)附带义(顺便)分三:一、释修道之殊胜;二、释殊胜事业之修道;三、释修道之差别。

[一]释修道之殊胜分三:

1、结合:若与略标相顺,首先若说状相类,或说彼等修道殊胜第一之因由者,谓修道殊胜决定,应知彼需要决定殊胜是所为故。如吉祥法称宗说:殊胜殊胜事,联系世间理,所取应总集,如是达非余。譬如有棒,心不执取能作殊胜法棒,执殊胜法棒之心即不生故。名与法合不执殊胜宗说,即不生殊胜的心故,所以暂且说修道殊胜。

2、根本:

颂曰:修道谓甚深,甚深空性等,甚深离增益,及损减边际,

于顺抉择分,见道修道中,有数思称量,及观察修道。

此常相续故,诸下中上品,由下下等别,许为九种相。

经说无数等,非胜义可尔,佛许是世俗,大悲等流果。

不可说性中,不可有增减,则所说修道,何断复何得。

如所说菩提,此办所欲事,菩提真如相,此亦彼为相,

初心证菩提,非理亦非后,由灯喻道理,显八深法性。

3、解释:就词义门释,是说空性等。此中亦可分三:一、显甚深修道之殊胜;二、甚深之自性;三、甚深之因由。

1显甚深修道之殊胜:经云(44917-45018页):尔时善现白佛言,世尊,能如殑伽沙劫,宣说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诸行状相,由佛所说诸行状相,显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成就无边殊胜功德,惟愿如来应正等觉,复为菩萨摩诃萨众,说甚深义,令诸菩萨摩诃萨众安住其中,能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令速圆满。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令速圆满。释彼经义谓修道谓甚深。是说具足甚深性故,即是修道甚深。

2甚深之自性:佛告善现,善哉善哉,如今乃能为诸菩萨摩诃萨众,请问如来应正等觉甚深义处善现,当知甚深义处,谓空无相无作等。释彼经义谓甚深空性等。

3甚深的因由:尔时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色真如甚深乃至色真如,非即色非离色,是故甚深。释彼经义谓甚深离增益,及损减边际。是说空性等亦非即色,空性等亦非离色。如其次第,若是空性等离增益与损减边,即名甚深。

论义是说:大乘修道(有法),说名甚深,以现证甚深空性般若慧所任持,即是大乘随现观故。此中显示甚深性者,谓空性、无相、无愿、无行、无生、无厌、离贪、灭、寂灭、真如、实际等,即是此中显示的甚深故。空性等十一(有法),是甚深者,是远离增益损减边的真如故。

[二]、释殊胜事之修道分三:

1、结合:如上所说显示修道作用殊胜法,今说殊胜事修道自性,名结合,由如是殊胜显示殊胜事。

2、根本:明殊胜事修道的体性分性相、所相及利益,如其次第有三种。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能于如是诸甚深处,依止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理趣,审谛思惟,称量观察,如深般若波罗蜜多所教而住,如深般若波罗蜜多所说而学。是菩萨摩诃萨,由能如是精进修学,依深般若波罗蜜多,起一念心,尚能摄取无数无量无边善根,超无量劫生死流转,疾证无上正等菩提等等。释彼经义谓于顺抉择分,见道修道中,有数思称量,及观察修道。

3、解释:就词义门释,有从闻思修所生的般若慧,或由三摩地加行、正行、及随行所生的般若慧,如其次第,于顺抉择支等有三种,定见之义数数思惟,称量观察者是修道相续。

经义是说:在顺抉择支分位以四道理[41](四道理:1观待道理、2作用道理、3证成道理、4法尔道理)观察所闻其义,数数思惟;在见道分位以九奢摩他等至观察思惟其义数数称量;在修道分位观察彼九义,分辨、抉择、遍审察、遍观察四毗婆舍那数数观察决定,即能通达加行道、见道和修道三处任持,相续生起的大乘随现观(有法),即是此处显示大乘修道的定相,是能安立彼故。

[三]、释修道之差别分:一、差别法;二、分别断诤二种。

1、差别法分三:

(1)结合:如是差别事修道,于彼就数量门分有几许行相,名为就请问门结合,是说问有几多行相。

(2)根本分:所治品上中下九品;对治品上中下九种。所治品上中下九品又分:上上所治品,及下下对治品二种。如其次第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多,设经殑伽沙数大劫,布施供养佛法僧宝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经一昼夜如说而学,所获功德,甚多于彼。是说上中品及下中品二种。乃至福德增长,是正说所治品,附说对治品。(以经文分上中下品,文长不录)释彼经义谓此常相续故,诸下中上品,由下下等别,许为九种相。

(3)解释:就词义门释,即是说诸菩萨。此中亦分所断与对治次第断诤,及所断体性断诤二种。

1所断对治次第断诤:最大黑暗者以小光明即能灭除,以小灭除大之喻,是说诸大中小分别一一皆以大中小之差别各异故。彼等对治虽有小中大,但一一各有小中大之差别各异故。

2所断体性断诤:诸菩萨的烦恼者谓分别,生起故。就词义法解释,如是就胜义中空性之性相行相门分,如数胜出分别对治之差别,欲界等九地九种相续生起故即是修道。

论义是说:如其次第,大乘修道(有法),于汝应有多种差别者,谓于汝有大乘修道从下下品,乃至上上有九种差别故。亦是此中九种数决定者,谓无数劫前后二刹那相续生起故。大乘修道辨别上中下九种差别行相的因由者,谓从欲界乃至有顶三界九地修所断之对治数,无二相续生起故。修道分为九种者,谓修道分别对治之差别中所断九种,如数对治分为修道九种故。修所断分别的根本差别有上中下三品,一一中各有上中下差别各异则有九种故。彼等所断之对治修道亦有上中下,由一一有上中下各异则有九种故。

2、分别断诤分:对治数决定;作用断诤。

(1)对治数决定分:1诤;2答。

1诤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1经说分:表无数等性相及无数诤事二种。尔时善现白佛言,所说无数无量无边,有何差别。佛告善现,言无数者,数不可得,不可数在有为界中,不可数在无为界中善现白佛言,世尊,颇有因缘,色亦说无数无量无边。

2论释:释彼经义,是说彼佛母中说一一品,所生福德无数无量无边故。问:差别行相岂非多,何为九品?其义有说,分大乘修道差别者数有九种,岂不应是多吗?因三佛母中说大乘修道一一品皆能引生无数无量无边三种福德故。是说果有多少是随因故菩萨摩诃萨不离般若波罗蜜多,如是能增长无数无量无边福德故,是说修道九品不离般若波罗蜜多,若许为九种相如是九种数则不决定。

2答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1经说: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无尽无数无量无边,若文若义,俱无差别,皆共显了诸法空故乃至或说涅槃,或说真如,或说实际,如是等义,皆是如来方便演说(藏文为:皆是如来大悲等流演说)。

2论释分:根本与解释二种。

1根本:释彼经义谓经说无数等,非胜义可尔四句,前二句明诤,后二句明答。

2解释:就词义门释,说无数无量无边之辞句体性者,若在胜义中说修道性相唯有一义,应为对待退转加行生起有异,非是体性差别,在世俗中说,说法体性谓于凡夫异生引发大果,如来所许是无缘大悲自性法界等流故,应不成多。

论义是说:若引生大乘修道无数果等,而大乘修道九品数应无需不定,因大乘修道的果非胜义有,以名言中修道九品,一一出生无数果是佛亲见故。以大乘修道胜义中生无数果等之因由,是说大乘九品数应无需不定,因大乘修道的果非胜义有故,名言中说大乘修道生无数果等(有法),有所为者,谓依汝由所化众生于修道果生欢喜后,趣入因位修道是有所为故。

(2)作用断诤分:一、诤;二、答。

一、诤分三:

1结合:有说,修道所断对治应不作少许可得,因一切法胜义中不可得,以是胜义中不可得的性相,所以于彼悉是不作修习为先殊胜故,是谓对劣慧异生之疑惑所需,名为结合。以空性性相岂非无有修习殊胜,何以故,有许亦无作用,认为只是对劣慧异生之疑所需要。

2根本:不可言说无增无损之诤,经云:尔时善现白佛言,世尊甚奇,方便善巧,诸法实相,不可宣说,而为有情方便显示乃至白佛言,若不可说义无增无减者,则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亦应无增无减。释彼经义谓不可说性中,不可有增减,则所说修道,何断复何得。

3解释:就词义门释,由许法性自性之道法,以无自性若真实中,自性、他性及俱性,及非俱性皆不可说,殊胜修无所到故,如其次第离所治品与对治品皆不应生。以是修道不应安立。何为修道所治品性,何为得清净,皆无少许所作。

二、答分:正答;断诤。正答分三:

(一)结合:弃舍断对治则无所得之理,即非如是,从因由后如是生起故,名结合。非如是说名如是。

(二)根本:1、显现境示作增损;2、于自性不作增损。1经云:佛告善现,如是如是,不可说义无增无减。释彼经义谓如所说菩提,此办所欲事。2经云:世尊,何谓无上正等菩提,佛告善现,一切法真如,是谓无上正等菩提。释彼经义谓菩提真如相,此亦彼为相。

(三)解释:就论词义门释,如是无差别之真如菩提,离戏论智的体性唯是以法身等性之佛陀,于所化众生福德智慧随顺义显现殊胜,就发心门说,欲作现前义利如是修行,就客尘离垢门现前所修之道,彼之性相即是此中世俗中能作现前事业,胜义中许破除增损之理,尔时无加行即是加行故无过失。

论义是说:大乘修道若胜义中无增减,是由大乘修道所断损坏;能对治应无不需要作增事业,大乘修道虽胜义中无增减,但名言中大乘修道所断损坏,能作对治增长事业故,譬如无上菩提智法身,胜义中虽无增减,但名言中能作所化众生义利,即是如是故。

说尔时等,其义是说,如其次第,智法身虽在胜义无增减,但在名言中能作所化众生义利并不相违,因彼在胜义中虽无增减,但名言中先在学道分位修习,依胜义与世俗菩提心,能作所化众生义利故。大乘修道胜义中若无增减,由彼应不能作所断损坏,及能对治增长之业事,虽是如是,但在名言中能作如是故,譬如智法身在胜义中虽无增减,但在名言中能作所化众生义利。由大乘修道应不能作所断损坏,及能对治增,因胜义中无增减故,名应成有法,非是汝中观师不能损害应成真实,由彼于汝,不但名言无全面答复,就是许胜义中答,达到顺义故。是故大乘修道此中分修所断对治九品无有不合理之过,因彼大乘修道胜义中不作断对增减,名言中能作增减故。

二、断诤分:一、诤;二、答二种。

(一)诤分三:

[一]结合:说初心证菩提等(有法),有所为者,因胜义中无增损,不但胜义中能作利他,为答世俗中不应能得菩提义利之怀疑所说故,名结合如是认为在世俗中亦不应作义利之疑。

[二]根本:经云: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初心起,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初心起时后心未起,无和合义乃至如是前后心心所法,进退推征,无和合义,云何可得积集善根,若诸善根不可积集,如何菩萨能证无上正等菩提。释彼经义谓初心证菩提,非理亦非后,由灯喻道理,显八深法性。

[三]解释:就词义门释,是说前后心等。谓观察一一刹那及观察多刹那之诤有二种。若是前后一一心,能成办佛菩提一切相智等,一切义皆不显现故,由一一心成菩提不合理。若观察多刹那同时生,及次第生之诤有二种。欲成办义利显现的心,亦非同时生多种,因一切有情心识身中一一生无有故。能成办无上佛菩提,通达念住等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由自体次第生,心所前后刹那亦非多体,若彼无间无有随行则灭,相互无联系故。

论义是说:有说,在道时以世俗胜菩提心出生菩提不合道理,唯从前刹那心得菩提不合道理故,不但不合理,就是后刹那心得菩提亦不合理故,因为如是之心前后无相迂故。

经云:佛告善现,吾当为汝略说譬喻,令有智者于所说义,易可得解。善现,于意云何,如燃灯时,为初焰能燋炷,为后焰能燋炷。释彼经义谓由灯喻道理,显八深法性。论文多义广,不需全录,今引经义以明灯喻。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亦复如是。非初心起,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亦非离初心起,能证无上正等菩提,非后心起,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亦非离后心起,能证无上正等菩提,而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令诸菩萨善根渐渐增长,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圆满十地,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论义是说:如其次第,若大乘发心前后刹那皆无谛实,由彼二刹那总合,即无有应不生自果菩提之过。彼二刹那虽无谛实,但前后刹那如其次第相互观待而生,能生自果三身故。譬喻是说,互相观待前后刹那灯焰能燋炷故,就譬喻答有法,有所为者,谓依汝则易于通达生灭甚深等八种甚深即是所为故。所以由大乘发心生起自果三身之喻,而说灯焰有所为故,于汝易于了知八甚深故。

二、平等义分三:

(一)结合:说生等有法,有所为者,谓显八深法性。前仅说名言甚深八法,何为彼境有法?为答彼故,作所缘故,所说菩萨住修道不退转状貌的性相是所为故,各结合说住修道菩萨不退转诸定相故,何为甚深八境?

(二)根本:分八:谓生甚深、灭甚深、真如甚深、所知甚深、智甚深、行甚深、无二甚深、方便善巧甚深,如其次第有八种。经云:

1善现白佛言,世尊,如来所说缘起理趣,极为甚深,谓诸菩萨摩诃萨,非初心起,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又2佛告善现,于意云何,若心已生,有灭法不,善现对曰,如是世尊,善心已生,定有灭法。3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心住为如心真如不,善现对曰,如是世尊,如心真如,心如是住4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即真如是心不,善现对曰,不也世尊5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真如为能见真如不,善现对曰,不也世尊6佛告善现,于意云何,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善现对曰,如是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7佛告善现,于意云何,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为何所行,善现对曰,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胜义谛,此中现行及现行处,俱无所有,能取所取,不可得故8佛告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云何不遣相,亦不遣相想。善现对曰,是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作是念,我当遣相及遣相想乃至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如是入此三三摩地,随其所应,方便成熟一切有情。释彼经义,是说生与灭等。

(三)解释分:甚深性及通达彼甚深状相二种。

[一]甚深性:1、亦非由前后刹那,亦非无有体性,由修习生起殊胜所通达义,即名缘起;2、一切法生起皆由自性无,世俗中亦灭说名为灭;3、一切分位虽修真如,但不作证即名真如;4、于真如自性一切法,随顺修行施等诸多行相,名为所知;5、由真如自性不可见即是见即名为智;6、以法性于一切无行即是行名为行;7、修一切法无二性名为无二;8、于一切法圆满,圆满彼佛果不可得名为善巧方便。

更新于:5天前
2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