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怀海禅师所撰《古清规》称谓考辨
成都文殊院 宗性
一、绪论
“丛林”一语,是我国汉传佛教中,僧众聚集居住之寺院的通称,尤其指有规模的禅宗寺院。但是,在中国早期禅宗史上,大多数禅僧一生以瓶钵生涯的头陀行随缘应化,生活简朴,居无定所。这种情况,一直到了四祖道信(5肋—651)禅师才有所改变。道信禅师在弘法的生涯中,特别是在黄梅定居下来后,开始建立固定的传法基地和营建集中的禅宗教团,至此,掀开了中国禅宗史营建教团聚集而住的新篇章,但其规模和形式,都不太成熟和完备。到了马祖道一(70—788)时代,才大兴禅宗教团聚集而居之风,创立了中国禅宗史上特有的“丛林”式传法模式,创造让禅僧们集中学习,参悟禅法的环境和氛围。
据《禅林宝训》记载:“丛林”二字,系取其草木不乱生长之义,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因此,为了保证这种规矩和法度的严肃性及稳定性,随着“丛林”建设的日趋成熟和需要,对聚集而住的禅僧行、住、坐、卧等生活制定若干规范,也就显得十分必要。由此便促成了中国禅宗史上丛林清规的建立,这一创举是由百丈怀海禅师(780—814)所践行。
丛林清规的成立,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禅宗教团的纯净及丛林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自百丈怀海禅师创立清规以后,中国禅宗寺院的清规不断制订、补充和完备。百丈禅师所制定的清规被后世称作《古清规》,惜已散佚。继唐代百丈禅师创立清规以来,宋元之际由禅僧所编撰的清规也不断问世,如《禅苑清规》、《人众日用清规》、《丛林校订清规总要》、《禅林备用清规》、《行住庵清规》、《敕修百丈清规》等,另外,对以上清规作解说的还有《百丈清规证义记》、《禅林象篆笺》等。
对中国禅宗教团与清规的整理和研究,深受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已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有的学者对百丈怀海禅师所创立的清规提出了疑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比照研究,对百丈禅师所创立的清规的称谓提出了新的看法,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二、对百丈怀海禅师创立的《古清规》的异疑
对百丈时代是否有清规的存在提出疑义的,首推木村静雄先生,他在《古清规考》一文中,最早提出了异议。后来,近藤良一先生在《百丈清规的成立及其意义》一文中,通过精密的考论,也认为百丈时代并没有清规的存在,其理由主要有三条:1、在现存的资料中,有关百丈禅师事迹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在百丈禅师示寂后四年,即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由陈诩所撰的《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中,对清规的创立和存在,并没有任何记录;2、在百丈禅师的弟子乃至在百丈禅师门下参学过的禅僧的传记中,也没有百丈清规相关情况的记录;3、《百丈清规》的最早出现,是在十二世纪成书的《禅林备用清规》中。
三、关于《古清规序》
元代至元年间,百丈山住持德辉禅师,奉旨重修清规,书成后,定名为《敕修百丈清规》。在德辉的《敕修百丈清规》卷八中,载有一篇由宋儒杨亿撰写的《古清规序》。在这篇序中,杨亿不但复述了百丈禅师设立清规的目的,更对清规的基本内容作了简约的描述,同时,杨亿还对百丈禅师制定的清规中有关条款的意义,阐述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杨亿所撰的这篇序文来看,他自己应该是亲眼见到了百丈禅师所设立的《古清规》的原本,他才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篇《古清规序》。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杨亿在这篇序文中,也没有提到清规二字。杨亿只是在序文中提到“今禅门若稍有妨害者,宜依百丈丛林规式,量事区分”。在此杨亿只提到了“丛林规式”的概念。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杨亿当时见到的百丈禅师所创立的《古清规》,并不叫清规,而叫规式。这一点,也可从《古清规》这一名称中的“古”字得到印证。既然称作《古清规》,就应是后人所追加。因此,《古清规序》这一名称应该为德辉重修《敕修百丈清规》收录时所加。
四、《景德传灯录》中所载《古清规序》的内容
在《景德传灯录》卷六《怀海传》后,附有杨亿所撰《古清规序》的全文。只是在全文之前,多出“禅门规式”四字。许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将“禅门规式”四字冠为这段下文字的名称,将杨亿所撰《古清规序》误作《禅门规式》引用。如宇井伯寿先生、杨曾文先生等,均持此观点。《景德传灯录》中,《怀海传》后所附的这段文字,是杨亿所撰《古清规序》无疑,但为什么学者们会把它看作《禅门规式》呢?笔者以为,这正是需要厘清百丈禅师所创立清规的称谓之所在。
五、关于百丈禅师所撰《古清规》的称谓
在《新唐书》卷五九《艺文志三》中,有这样一条着录,“怀海《禅门规式》,一卷”③,这条着录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禅门规式》一卷,是由百丈怀海禅师所撰。这样一来,《景德传灯录》中,《怀海传》后所附的杨亿《古清规序》前多出的“禅门规式”四字也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新唐书》的着录中已明确指出;《禅门规式》由百丈怀海禅师所撰,如果将《景德传灯录》中《怀海传》后所附文字多出的四字理解为“禅门规式”后有一“序”字脱落,在多出的“禅门规式”四字后加上一“序”字,而成为“禅门规式序”,正好与杨亿曾为百丈禅师所撰的清规作序相符。
据此,笔者以为,百丈禅师所创立的古清规,一开始并不叫古百丈清规,而叫《禅门规式》,关于这一点,还可从《释门正统》中得到证实。如《释门正统》卷四记载:“元和九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此中明确提出,百丈禅师创立的,是禅林规式,叫做清规,应该是后来的称谓。并且,将百丈与清规直接全称的最早使用,是在宋代祖秀所编的《隆兴佛教编年通论》。中。综上所述,关于百丈禅师所创立的《古清规》的称谓,在百丈时代,是称作《禅门规式》,由于《禅门规式》的失传,以及出自对百丈禅师创立禅林规式的缅怀,在宋代以后,才被称作《百丈清规》。果真如此的话,木村静雄、近藤良一等先生所提出的疑义,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了。
为了大家便于了解杨亿所撰《古清规序》及百丈禅师所创立的《禅门规式》的基本内容,现将杨亿所撰《古清规序》全文点校附录于后,以供参考。
附 录:
《古清规序》
杨亿 撰
按:这篇序文分别载于《景德传灯录》卷六《怀海传》、《敕修百丈清规》卷八。另外,《禅苑清规》附录的《百丈规绳颂》,正是以此序文为基础,将此分段并配上颂文而成,三种文献中的记录文字基本相同。遂以三种文献对照点校。
百丈大智禅师,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来,多居律寺,虽列别院,然于说法、住持未合轨度,故常尔介怀。乃曰:祖宗之道,欲诞布化,冀其将来永不泯者,岂当与诸部阿笈摩为随行耶?旧梵语阿含,新云阿笈摩,即小乘教也。或曰: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哉?师曰:吾所宗非同大小乘,非异大小乘,当博约折中,设其制范,务其宜也。于是创意,别立禅居。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号曰长老。如西域道高腊长,呼须菩提等之谓也: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者,表佛祖亲嘱,受当代之尊也。所裒学众,无多少,无高下,尽入僧堂中,依夏次安排,设长连床,施木施架,挂搭道具。卧必斜,枕床唇,右胁吉祥睡者,以其坐禅既久,略偃息而已,具四威仅也。除入室请益,任学者勤怠,或上或下,不拘堂准,其合院大众,朝参夕聚,长老上堂,升座,主事,徒众雁立侧聆,宾主问酬,激扬宗要者,示依法而住也。备粥随宜,二时均偏者,务于节俭,表法食双运也。行普请法,上下均力也。置十务谓之寮舍,每用首领一人管多人,营事令各司其局也,主饭者目为饭头,主菜者目为菜头,他皆效此。或有假号窃形,混于清众,并别致喧挠之事,即堂维那,检举抽下本住挂搭,摈令出院者,贵安清众也。或彼有所犯,即以柱杖杖之,集众烧衣钵道具,遣逐从偏门而出者,示耻辱也。详此条制,有四益:一、不污清众,生恭信心故。三业不善,不可共住,准律合用梵坛法治之者,当驱出院,清众既安,恭信生矣。二、不毁僧形,循佛制故,随宜惩罚,得留法服,后必悔之。三、不扰公门者,省狱讼故。四、不泻于外,护宗纲故。四众同居,凡圣孰辩,且如来应世,尚有六群之党,况今像末,岂得全无,以轻众坏法,其损甚大。今禅门若无妨害者,宜依百丈丛林规式,量事区分。且立法防奸,不为贤士,然宁可有法而无犯,不可有犯而无教。惟百丈禅师,护法之益,其大矣哉!禅门独行,由百丈之始,今略叙大要,遍示后代学者,令不忘本也。亿本叨睿旨,删定传灯,咸书图进,因为序引。
时景德改元岁次甲辰良月吉日书
第四章 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继续我们的故事,现在要回来看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㈠在他来到十字路口之后,他去了哪里?如前述,当两个沙门分手时,大地被他们的出离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14
弘一法师:如何改习惯?吾人因多生以来之夙习,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环境之熏染,而自然现于身口者,名曰习惯。习惯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对于不善之习惯,而略称之曰习惯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2
虚云老和尚: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1
经言:人之谤我也,出初一字时,后字未生;出后一字时,初字已灭。是乃风气鼓动,全无真实。若因此发嗔,则鹊噪鸦鸣,皆应发嗔矣!其说甚妙。而或谓: 设彼作为谤书,则一览之下,字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9
从前有位虔诚的佛弟子,每天都从自己的花园里摘来鲜花用以供佛,法师见了,非常欣喜地告诉她,常常用香花供佛的人,来世会有庄严的相貌。这位佛弟子听了也很欢喜,她说: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请看世尊往昔是如何放生救生的 金光明经卷第四流水长者子品第十六 佛告树神。尔时流水长者子。于天自在光王国内。治一切众生无量苦患已。令其身体平复如本。受诸快乐。以
戒杀放生时间:2024-11-05
首先,你必须认清一点,香道不是香薰,不是买一盒你最喜欢的香水或精油来熏房子的,香道是品尝各种天然香木发出的香味的变化的。所以只要是沉檀原味香,都是可以值得买来慢
香道道具时间:2024-11-02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姜见龙居士,字元标,江苏吴县人。曾经提倡设置免费提供贫民埋葬的义冢,以埋葬许多暴露于外的尸骨。有一年饥荒,损献钱财以赈灾,家道于是中衰,后来学习眼科来养活生计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29
单品香要选择用料纯正,不含化学粘合剂等化学成份的为好。真正的天然单品香在燃烧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香气,不使用亮丽的色彩(染料中含有甲醛)。从传统香品制作工艺及功效
香道培训时间:2024-10-27
五欲把灵魂弄丢了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世人都迷于财色名食睡,岂知那是地狱五条根。第一是嗜财如命,刚才已讲过。第二是好色。在很多家庭里,丈夫有不少女朋友,妻子也结交很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7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瞋恚,就是很大脾气,很大的无明;这种无明,就是前生造罪业的根,所以才说:“无明火,老虎神,这是前生的罪孽根。”什么叫老虎神?老虎本来已经很厉害,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你想要有真正般若,必须要先照见五蕴皆空;没有烦恼,没有尘劳。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你应该用你的大智慧,不要用小智慧。大智慧才能打破五蕴的烦恼尘劳,小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5
香道,亦如茶道般,有一套繁琐的工具与礼节。其实,焚香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如果进入欣赏的层次,甚或成为纯粹的艺术,就会变得严肃起来。繁复的香道仪式不仅成为了一门艺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0-21
觅善知识,得有缘!你若想希望什么样才算是善知识?佛在世的时候,以佛所说的历来因缘,一个字,自己不认识,问到别人,别人跟我说,这就是善知识;一件事我自己不明了,别人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0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修行人应该是有感情的,我想,我们应该是容易被感动,被感化的。很多人学佛后,懂了因果报应,结果别人遇到了危难,遭到了报应,就用因果来衡量别人。好像他遇到灾难是罪有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第四章、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佛法之修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结果,不仅佛门之外的人如堕五里云中,难明真象,而且连诸多佛门之内的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问题】顶礼嘎玛仁波切!请活佛开示,从佛法因果角度来看,应该如何理解犯太岁和本命年?【嘎玛仁波切答】总体来讲,犯太岁、伤太岁等,是依照道教的说法。藏传佛教里面,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6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问:灵山在何处。是否世尊说法之地。范古农答:灵山具称灵鹫山。梵语耆阇崛山。在古印度摩竭提国旧都。东北十四五里。(此旧都名上茅宫城。在今巴哈尔城西南六十里。)是世尊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7
问:三灾到时,天地亦坏,唯四禅天不坏。此时四禅天以下至阿鼻地狱之灵魂如何。范古农答:火灾坏初禅,水灾坏二禅,风灾坏三禅。此火水风三灾,仍自心三毒所感,不从外来。到此之时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7
前一段时间我也讲过,虽然自己修得不好,但二十多年来基本上没有中断过念《普贤行愿品》。希望道友们今后也要坚持念《普贤行愿品》。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最好是借助共修的
文殊花开时间:2024-10-02
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华方田说到觉悟与奉献,极易使人想起多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思想教育。这里我所说的觉悟与奉献是佛教对人生的阐释,是现代佛教徒所应提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我们初信佛的人有什么毛病呢?太贪心,贪大,贪多。看着《普门品》,你就念《普门品》了。一看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也好,也念。《金刚经》也好,我要生极乐世界,又念《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7
如果求做功德去护生、放生,未尝不是好事,因为没有功德,他就不肯做。到底有没有功德?给诸位说,没有功德。是不是白做?没有白做,因为有福德。福德与功德不一样,为求功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6
“信佛就是指信你自己的心”,但这个心,应是清净不染心,不是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指信自己的心,也就是自皈依。‘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6
我们去访问基督教所办的社会慈善福利机构,他们照顾乐龄老人、孤儿,这个功德很大。在佛法来说,如果着相,做这些慈善事业是修三界的福报;如果离相修善,就是无量功德。功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5
你有心想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要放在心上,老老实实一心念佛就行了。如果念佛,还想学这个,还想学那个,你就放不下了。特别是世间最关紧要的,就是是非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5
在学佛之后。很多道友总感觉自己所学的不够。了解的不够透彻。经典看的不够丰富。以念经来说,念一部经嫌少,念两部经又嫌太长,听说《华严经》最圆满,就只念《华严经》。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4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如何拥有幸福的婚姻问:现代人如何拥有幸福的婚姻?大安法师答:首先,夫妻要有共识,爱与慈悲是幸福的能源。耕云先生言:什么是幸福的能源?就是爱与慈悲。爱也是道德的源泉。《
情感世界时间:2024-09-16
1 有个同修在没有学佛之前,曾经堕过几次胎;学了佛之后,知道忏悔,天天念经回向给这些被她杀害的胎儿,希望能化解怨结。但是,其中一个对她一直不谅解,使她感到非常痛苦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4
佛门决定禁止求神、占卦、问卜、算命、看风水。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说得很明白,佛弟子可以做世间事,不可有世间意。什么是世间事?像世间的婚丧、应酬的礼俗,甚至于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07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如何多情又不留遗恨?清代的书画家中,才艺与品格可圈可点的就属赵之谦,是颇为令人尊重的一位。年少时由于家逢巨变,一时间顿入穷困之境,所以只有靠煮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07
达真堪布:不取舍因果,哪里还有修行呢?只有佛法才能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佛讲出了三世因果的道理,通过这些因果关系,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前世不修今生苦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09-06
文革时,一女被剃了阴阳头,公众批斗,当众羞辱,该女是一位有身份的人,虽学佛多年,但还是难忍如此大辱,当时死的念头都有了。禅门大师贾题韬当时递一纸条,该女豁然开朗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06
茶,解渴之物;茶,禅茶一味。饮茶的经历与心境,有相似也有不同。茶中的六种境界,是在境里还是境外,心中自有答案!境外凡开始喝茶时,茶味都是一个样苦的。茶味单一,味
行业资讯时间:2024-09-05
佛教认为一切有情众生所遇到的顺逆境界等,皆离不开“因缘果报”的支配,《三世因果偈》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们的命运是随着业力的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09-04
常想睡觉就是业障,如何克服?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为什么好睡眠呢?就因为饮食不调。或者是吃得很多,就生出一种食困,吃完东西就想要睡觉。你若是把饮食调得恰到好处,吃东西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02
修行三秘诀若不能谦虚忍让,不肯承认自己的过错,就会有很多障碍。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修行不可各处卖修行,卖广告;一卖修行,就会着魔。有些修行人是诸佛来护持,有的是菩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02
放下心中的执着点其实求学问是一个放下的过程,放下很多的执着点,心里就没有罣碍。心里一没有罣碍,心清净了,就长智慧。假如每一天罣碍的是想吃些什么,想穿些什么,想玩些什么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1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们想要影响其他人生一种信心,自己就要实实在在地去行持佛法,所谓“依教修行”,依佛所说的教法去修行。这个修行,我们知道一点就修行一点,知道多少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31
第九章 如何修持三十七道品遇见佛法的众生,首先要安立「戒清净」,修习三十七道品,以证得「预流圣人」的境界。现在,我将简要地描述吾人如何修持三十七道品。修持「七清净道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4
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定:定如何选择目标四种护卫止禅法舍弃我禅师一般上,修禅者会有意或在潜意识里都把定列为修禅的目的。又由于这些人不了解定可分为正定和邪定,因此导致许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9
佛陀传授给我们许多慈观的方法。有一次,一群僧侣对佛陀说,他们丛林寺院附近有精灵作祟,造成许多困扰。佛陀于是对他们说了《慈经》:希望达到安乐平静的人,应学行正直、谦恭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修行人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呢?就是知足心。知足,是我们修行必不可少的因缘。我们修行时,会出现不知该如何修行的违缘,但若我们有知足心,则不会出现违缘,反之若没有知足
藏传佛教Buddhism时间:2024-08-18
跟《金刚经》学心态。《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
佛答时间:2024-08-18
学佛法以贤良的人格为前提,一个人人品不好,佛的事业没办法承担,你魔的那道关也很难过,很多时候,不是靠法过关,关键是看你的人品,人品不好的话,这个魔考的关就过不掉
佛答时间: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