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佛教僧团管理的目标及现代意义
宗性法师
“现代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受到世人的普遍认同。佛教僧团的管理,也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印度佛教僧团,以及中国汉传佛教僧团的管理的办法作了简略的介绍,并对佛教僧团管理的目标作了分析。提出僧团管理行为中止恶修善、完善个人的修养伦理意义和道德价值,以及实现自我觉醒、自我管理的精神,对现代管理学具有借鉴的现实意义。
引言
“管理”是伴随着人类漫长的发展史而长期存在的社会行为,但“管理”行为成为独立的管理学科,却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才不断形成的。而近现代以来新兴的“管理学” ,除了对古代管理行为的研究和发掘外,主要是在近现代民主 与科学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管理行为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乃至人性化为特点的新型管理模式。这些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社会各领域得到普遍认同和适用,深受从事不同职业管理者的推崇。
佛教事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佛教事业中的管理行为,特别是佛教僧团的管理工作,也备受关注。甚至有人士提出,传统佛教僧团的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主张佛教僧团管理应借鉴现代社会企业管理的经验,提出佛教僧团管理企业化的理念。2008年11月4日,国家宗教局和中国佛教协会在上海组织召开了寺院管理座谈会,表明有关方面对这一课题已引起相当程度的重视。笔者通过对这一命题的思考,觉得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有其优越性,但佛教僧团的管理确有着特殊性,两种不同类型的管理行为虽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在终极目标上却有着极大的差异。笔者拟通过对传统佛教僧团的管理法作一些剖析,发现传统佛教中僧团管理的经验和目标并没有过时,而是有积极的现代意义。并以此就教诸方,希望得到贤达指正,以匡不逮。
印度佛教僧团的管理
自佛陀在鹿野苑度五比丘以来,成立了正式的僧团,开始了佛陀一生教化众生的生涯。虽然有了正式的僧团,但由于佛陀及僧团的成员都是遵循印度的传统,依乞食而生活,并没有太多的财物,就不存在资产管理等行为。同时,由于早期追随佛陀的弟子善根都比较深厚,言行举止都合乎法度,更不存在对僧团成员的言行管理等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常随佛陀修学的弟子日益增多,并且有的弟子善根也较早期弟子有所减弱,僧团成员中在个人言行举止以及团体生活方面,逐渐出现不如法的现象。佛陀为了保障僧团的纯洁和合形象以及个人修学有所成就,开始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对僧团成员加以约束,这应该是佛教“戒律”的肇始。如《四分戒本》中所说:
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此是释迦牟尼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于十二年中为无事僧说是戒经。从是以后,广分别说,诸比丘自为乐法乐沙门者,有惭有愧学戒者,当于中学。(《大正藏》卷二十二,1023页下。)
以上文字就充分说明,佛陀在成道度生的前十二年,只是为根器较好的僧团成员(无事僧)制定了总纲性质的规范,并未对僧团成员的具体行为制定出细则。十二年后,才开始为僧团成员制定个人乃至团体应遵循的各类规范,这些规范集中收集于现存的《律藏》中。
从现行流通的《律藏》中可以知道,律典共有五部之多( 五部律典分别是:《十诵律》,系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之广律;《摩诃僧祗律》,系摩诃僧祗部(大众部)之广律;《四分律》,系昙无德部(法藏部)之广律;《五分律》,系弥沙塞部(化地部)之广律;《解脱律》,系迦叶遗部所传之广律。])。这些律典有的在中国汉地有传译,有的并没有传入中国汉地。而中国汉地目前,最通行的当推《四分律》( 《四分律》,载《大正藏》卷二十二,共六十卷,弘始十二年(410)至弘始十四年(412),佛陀耶舍 共竺佛念 于长安译出。]),从《四分律》的组织结构来看,主要有二部戒及二十犍度等内容。二部戒分别是指比丘戒和比丘尼戒,比丘戒共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共三百四十八条。出家众只有成为了比丘和比丘尼,才是僧团的正式成员。成为了僧团的正式成员,比丘就必须遵守二百五十条戒法,比丘尼就必须遵守三百四十八条戒法。由于受僧团戒律学习的限制,有关比丘和比丘尼戒法的内容不能详录。但从比丘戒法的内容来看,主要就是针对僧团成员的言行举止、生活用具、行为规范,僧团集体生活的准则所制定的具体条文。
犍度,梵语skandha,巴厘语khandhaka 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是指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相当于章或节。由于篇幅限制,二十犍度的内容不能详录,请参看附录(一)。二十犍度的内容是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主要是僧团受戒、集体生活、共住规则、集体财物等方面所制定的程式、标准、办法等实施细则和要求。
印度时期的佛教僧团,主要是通过二部戒法和二十犍度这样一些规范来达成对僧团的管理。
中国汉传佛教中僧团的管理
佛教自西元前后传入中国后,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由于佛法思想的圆融性,佛教在中国两千余年的传播中,在与中国社会、文化、经济等互动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佛教形态,其中,佛教寺院及僧团的差异最为明显。仅就僧团而言,就与印度佛教时期的僧团在形式上有着较大的改变,特别是进入隋唐时期,中国汉传佛教的僧团,一改印度佛教时期僧团乞食生活的传统,僧团成员以寺院的形式集中定居,并制定相应的日常规则,以保证寺院的日常运转。中国汉传佛教的僧团成员,除了继承印度佛教时期形成的戒律,同时还要遵守适应中国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寺院日常规则,这一特点,在中国汉传禅宗寺院特别突出,以致后来在中国汉传佛教禅宗寺院中,形成独特的禅林清规。现存的禅林清规达十余种之多,但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清规应是宋代宗颐禅师(1009~1092)制定的《禅苑清规》,而现行普遍使用的当推《百丈清规》。由于篇幅限制,《百丈清规》的内容不能详录,请参看附录(二)。这些清规的内容,主要是寺院组织规程及僧人日常生活的规则,既有关于僧人行住坐卧等威仪所定之仪则,又有僧团集体所必须遵守之制度。
另外,在汉传佛教寺院中,僧人除了对禅林清规奉行外,还应遵循《二十四门仪则》(又称《沙弥律仪》)等细则。由于篇幅限制,《二十四门仪则》的内容不能详录,请参看附录(三)。从《二十四门仪则》的内容来看,主要是针对沙弥阶段(僧团预备成员),僧人应养成的行为规范而制定的教育守则。这些内容,虽然是对沙弥阶段的教育,但实际上是僧团所有成员终身奉行的行为准则。因此,中国汉传寺院僧团的成员,除了接受印度佛教的戒律规范外,还要兼受禅林清规及相关细则的约束。
中国汉传佛教的僧团管理,主要是通过印度时期佛教的戒律和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禅林清规及相关细则来实现的。
传统佛教僧团管理的目标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印度佛教僧团的管理,主要是透过二部戒法和二十犍度来实现的,而中国汉传佛教僧团的管理,在继承印度佛教透过戒律来实现管理的传统外,还制定了相应的清规和细则,来补充和完善僧团的具体管理行为。诚如现代化管理学科所指出的一样,管理只是方法和手段,并不是管理行为的终极目标,那么印度时期和中国汉传佛教的僧团管理,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呢?
关于印度佛教中僧团管理的终极目标,我们可以从佛陀在创立戒律时所提出的制戒原则中来探索和把握。据律典记载,佛陀在制定每条具体的戒文时,都同时提出制定这些戒文的具体目标:
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增长,六难调者令调顺,七惭愧者得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正法得久住(“ 《大正藏》卷二十二,《四分律》卷第一,570页下。”)。
从佛陀所提出的以上制戒“十句义”来看,“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难调者令调顺”,其中的“僧”,既是指僧团成员,也是指整个僧团,这就说明戒律的制定具有保障僧团的凝聚力和摄受力等功用,让僧团每一位成员,在戒律条文的约束下,保持僧团的和合面貌,落实僧团的“六和”(“‘六和’,又称‘六合敬’分别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乐、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精神。“断现在有漏”、“断未来有漏”,主要是指出戒律对僧团成员在修学道路上的促进和增上效能,促使僧团成员以戒律为准绳,规范行为,断恶修善。僧团成员可以通过断恶修善,净化自心,达到内心自觉,具有完善个人修养的伦理意义和道德价值。 “令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长”、“正法得久住”,主要是阐明僧团成员通过戒律的遵循,可以达成僧团正面形象的树立和对佛教整体传播的影响力,已超越了僧团自身的范畴。
佛陀除了为了保障以上提出的目标和为僧团及成员制定了相应行为规范和准则能落到实处,还规定僧团每半月应集体对照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检查和反省个人的言行举止和起心动念是否符合法度,这在僧团叫作“半月布萨”。如果有不符合戒法中的言行举止和起心动念,就应该当众承认错误,并希望得到大众的谅解,保证将来不再违犯,这在僧团叫做“忏悔”。正因为僧团坚持“半月布萨”和“忏悔”,佛陀制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才不至于只是一纸空文而流于形式。但能够定期自我反省和当众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是需要个体的胆识和勇气,更需要有大智慧,才能够达成这一目标。如果僧团的每位成员能够以内心的勇气和智慧来改过自新,那么僧团每位成员必定能够养成自我觉醒和自我管理的品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印度佛教透过戒律来实现对僧团的管理,有三方面的目标:①促进僧团的和合。②实现止恶修善、完善个人修养的伦理意义和道德价值。③促使僧团成员自我觉醒和自我管理。④促进佛教持续性传播。从佛教的终极追求来讲,以上应该是最基本的目标,其终极目标应该是解脱生命,成就佛果。而这些最基本的目标,应该是终极目标的始点和基石。
中国汉传佛教僧团的管理,除了继承印度佛教的戒律外,还奉行特有的禅林清规及细则。制定这些清规和细则的精神,如杨亿(974~1020)在《古清规序》所说:
佛祖之道,欲诞布化,元冀来际,不泯者,岂当与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耶?成曰:《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哉。师(百丈)曰:吾所宗非局大小乘,非异大小乘,当博约折中,设于制范,务其宜也。于是创意,别立禅居。(“《续藏经》第111册,579页上。”)
这段文字反应出百丈禅师创立寺院和清规,并不是抛弃戒律不遵,而表明是在戒律的基础上,遵循戒律的精神,适时适地而方便制定的。又如宗颐大师在《禅苑清规序》所说:
然而庄严保社,建立法幢。佛事门中阙一不可。亦犹菩萨三聚声闻七篇。岂立法之贵繁。盖随机而设教。(“《续藏经》第111册,875页上。”)
菩萨三聚是指摄善法戒、摄律仪戒、饶益有情戒,声闻七篇是指比丘、比丘尼二部戒法。在宗颐大师看来,为了寺院庄严,弘法化众,制定清规的精神,与“菩萨三聚”、“声闻七篇”是一致的。并不是要徒增繁琐,而是弘法所需的方便手段,从以上两段文字可以知道,中国汉传佛教僧团的管理,虽然除戒律约束以外,清规细则也必须奉行,但清规细则的制定,并不是与印度戒律相违背的,而是在印度戒律精神的基础上为适应中国汉地的实际情况和僧团建设、弘法需要而作出对戒律的补充。因此,通过清规细则来对僧团的管理,也应当同印度佛教通过戒律来管理僧团的目的和精神是一致的。
僧团管理精神的现代意义
众所周知,现代管理学的核心内容是倡导管理行为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人性化,而其基本目标是实现市场和利益的最大化。通过以上的介绍,对传统佛教中僧团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也有了轮廓性的了解。如果我们将,现代管理学的核心内容和传统佛教中僧团管理的内容相比较的话,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的相通之处。传统佛教中管理僧团的二部戒法、二十犍度,以及汉传佛教中的禅林清规及细则,包括有现代管理学中注重人、财、物、个人和团队的管理要素。二部戒法和清规中的各类制度,与现代管理学的制度化管理,二十犍度中羯磨制度(集体决策制度)等与现代管理学的民主化管理是可以相媲美的。另外,传统佛教僧团管理中强调的“和合”精神,与现代管理学倡导的团队精神打造也是极其相似。除此以外,笔者以为,传统佛教僧团管理中所提倡的在管理行为中止恶修善,完善个人修养的伦理意义和道德价值,以及实现自我觉醒、自我管理的精神,在现代管理学建设中没有引起广泛重视。而从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行为来看,要想管理行为中,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人性化管理落到实处,似乎实现每位成员的个人修养、自我觉醒、自我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每位成员以完美的个人修养,高度的自我觉醒,达到深度的自我管理,内心世界对外在的管理才能自愿接受和欢喜遵循,这一精神是从事现代管理行为的人士值得引起注意和借鉴的,这也正是传统佛教中僧团管理目标的现代意义之所在。
附录(一)
《二十犍度》条目简析
序号 条目 内容简析 序号 条目 内容简析
1 受戒犍度 僧团受戒的要求、方法和程式 2 说戒犍度 僧团说戒忏悔之规定
3 安居犍度 僧团安居的程式和方法及注意事项 4 自恣犍度 僧团安居结束训诲之规定
5 皮革犍度 僧人能否使用皮革之规定 6 衣犍度 僧人所用三衣(袈裟)之规定
7 药犍度 有关医药之规定 8 迦絺那衣犍度 僧团受持功德衣之规定
9 拘弥犍度 关于拘睒弥国所起比丘互诽之事 10 瞻波犍度 关于瞻波国所起之僧中争事
11 呵责犍度 僧团治罚恶比丘之法 12 人犍度 僧团对比丘犯罪而不覆藏时,对其训诲之法
13 覆藏犍度 僧团治犯罪而覆藏者之法 14 遮犍度 僧团说比丘说戒时,遮不如法之比丘不听列之法
15 破僧犍度 关于破*轮僧破羯磨僧之事 16 灭诤犍度 僧团灭七种诤论之法
17 比丘尼犍度 关于比丘尼特殊之法 18 法犍度 关于比丘之坐作语默威仪之规定
19 房舍犍度 关于比丘所住房舍或资具之规定 20 杂犍度 以上十九犍度外之种种杂法
附录(二)
《百丈清规》条目简析
序号 条目 内容简析 序号 条目 内容简析
1 祝厘 每日祝赞祈祷之规范 6 两序 班首执事(领众管理者)职责及日常佛事、行为之规范
2 报恩 祈祷国泰民安之规范 7 大众 僧团成员日常佛事、行为之规范
3 报本 纪念佛陀及帝师之规范 8 节腊 各类佛事之规范
4 尊祖 忌祀历代祖师之规范 9 法器 有关法器的意义及敲打之规范
5 住持 住持的职责及日常佛事、行为之规范
附录(三)
《二十四门仪则》条目简析
序号 条目 内容简析 序号 条目 内容简析
1 敬大沙门 行为规范 13 入厕 行为规范
2 事师 行为规范 14 睡卧 行为规范
3 随师出行 行为规范 15 围炉 行为规范
4 入众 行为规范 16 在房中住 行为规范
5 随众食 行为规范 17 到尼寺 行为规范
6 礼拜 行为规范 18 至人家 行为规范
7 听法 行为规范 19 乞食 行为规范
8 学习经典 行为规范 20 入聚落 行为规范
9 入寺院 行为规范 21 市物 行为规范
10 入禅堂随众 行为规范 22 凡所施行不得自用 行为规范
11 执作 行为规范 23 参方 行为规范
12 入浴 行为规范 24 衣钵名相 生活用具规范
大宝法王噶玛巴:在网络上,看到了有许多的中国网友,对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发生的冲突。和对南海黄岩岛的事情,都义愤填膺。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这是种发自内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问: 《地藏经》中许多地方都讲天地鬼神,护持念佛,礼佛上香的人,不令恶事横事入门,水火盗贼,一切恶事悉皆消灭。而我却见到不少礼佛念经的居士,甚至我自己常有不如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7
《优婆塞戒经》业品第二十四 佛经原文:……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无。若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
邪淫果报时间:2024-12-07
美国波特兰开示——改变命运的诀窍2013.04.19学佛求离苦得乐佛法讲因缘啊,我们从凡夫也想转凡成圣,也是一种因缘。从《心经》的角度上说,佛的风光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凡是众生都有感情,从有感情开始,必得要享受变化,有聚合便有分离,这是世间的常态。那天我看见一个老菩萨很会念佛,念珠都发亮啊!我说老菩萨,你现在好好念佛,不要烦恼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开示(九)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悲体戒雷震这个悲体是什么?这三段是特别的甚深的,具足神通力,真观清净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佛陀开示我们说:人和鬼同一个时空,草木屋舍房宅通通都有鬼那我们又怎么办呢?在外道的做法就是赶鬼,认为他们都是不好的,邪恶的,肮脏的,把他们赶出人所居住的地方,事实上这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30
第五章 世尊的开示在佛陀一生说法的四十五个雨季中,有十九个是在沙瓦提国(Savatthi)的揭答林给孤独园度过,每次雨季他都会待在那里三至四个月。给孤独长者通常一天会去拜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29
◎对寺众开示★出家为求解脱—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去修—于衣、食、住、香、味、触、法中不起贪念。★我们累世所造的恶业比山还要高,今生出家修行就会现前,所以有时候觉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上师教言集: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22.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义是什么?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有些人老埋怨:“你看那个人作恶多端,但是人家现在就有钱花,花也花不完。你说我一天辛辛苦苦,又善良又做好事,一天穷得当当当!”实际那个作恶多端的人,他以前修的善业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6
这位大神既称菩萨,又是佛,几度现身红尘道场开示众生这位大神既称菩萨,又是佛,几度现身红尘道场开示众生 | 文 三只眼读史弥勒佛的道场在梵净山,此山有“天下众名岳之宗
金玉良言时间:2024-10-02
呷绒多吉上师 开示连载(406):因果是不虚的,但很多人都不相信因果。为什么呢?他觉得看不见,看见了也认为不存在因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有些人看见某一个人一辈子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以此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可以得中品中生。 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⑴,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⑵,威仪无缺,以此功德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14
2011年6月22日隆波通尊者关于手部动作的特别开示时间:2011年6月22日下午地点: 镇安寺翻译: 邓虹嵘居士有些学员曾参加过别的老师教导的动中禅,学习的是14个动作,现在想拜隆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8
恰宓禅师海弘法禅修开示(3)刚才忘了问大家什么是苦的根本原因呢?是无明,无明是苦的根本原因。那么什么是苦的最近原因呢?苦的近因是贪爱,譬如说你来这边禅修的时候,你开了你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5
第七讲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x)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Game va yadi va'ranneninne va yadi va thale,yattharahanto viharan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3
第八觉知原文: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八大心普济觉我们学佛皆知「依惑必造业,依业必造报」,有业报果报身即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观色如聚沫禅七开示录(十一)――第五日大堂开示开示:性广法师纪录整理:李素卿时间:2006.07.27晚间地点:佛教弘誓学院禅堂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家晚安!今天过得好吗?我们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26
十四日开示修行是天下最大的事情,别的事情都好商量。修行走岔路的也很多,你看吕祖说: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用错心。吕祖是道教的大祖师,见黄龙禅师而发明心地,始知从前修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7
初四开示生死大事,古往今来,诸位大德为了这件事也不容易得到成就。我们参禅念佛也是很不容易的,没有修行不知里边的甘苦。起疑情不会起,参话头倒成了念话头,前念话头一过,后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5
广东梅州千佛塔寺大悲息灾法会开示觉明法师2003年8月4日—10日(农历七月初七至十三日)“千手”的涵义“大悲神咒,中道神章,圆融无碍妙难量,结界净坛场。大众宣扬,热恼化清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3
妙量法师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一)2009年2月17日请大家坐好尽量不要动,今天是辛集念佛堂佛七的第一天,我们同聚一堂共修的机会是很不容易的,法师和众居士们都非常欢喜。虽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1
2007年12月30日下午今天是佛七第五天,诸位菩萨们非常精进,非常勇猛,一句佛号紧跟一句佛号,一句佛号顶一句佛号,后浪推前浪,没有妄念可想,也没有机会可想。这样呢,佛七会打得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1
佛七开示第四讲(二月十六)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农历二月十六,是榕桦寺“佛七法会”的第四天。释亲佛住持继续给打七信众进行开示。现谨取主要内容如下:念佛主要是摄心,摄心清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8
这都是由于过去生中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今天进入了佛门,成了一名学生。学习什么呢?学习佛法。佛法教导我们什么呢?让我们真正地破迷开悟,找到我们人生生命的真谛,成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5
佛经上的重要开示嫖妓危害:1、《善生经》:“掷博群饮酒,共伺他淫女,玩习卑鄙行,如月向于晦。行恶能受恶,与恶友同事,今世及后世,终始无所获。”2、《发起菩萨殊胜志
佛学知识时间:2024-06-08
世尊的开示:如何对待父母、妻子、丈夫、儿女?【父母十恩】《父母恩重经》说父母十恩:一、怀胎守护恩六、乳哺养育恩二、临产受苦恩七、洗濯不净恩三、生子忘忧恩八、为造
佛学知识时间:2024-06-05
四七第一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们平时不注意这个问题。人命无常,死时不分男女老少,社会上多少枉死的,如飞机、汽车、火车、轮船等经常有意外发生,所以人命是脆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4
一、离开病苦《药师经》说,若有人想要解除疾病之苦楚,那么应受持八关斋戒。二、祛除罪障凡是想懊悔罪障的人,必须受持此戒和斋。《优婆塞戒经》说,受持八戒,除五逆重罪
佛学知识时间:2024-05-26
居士:印祖在一篇文钞中这样开示:“倘有余力,诸大乘经,不妨随意受持读诵,当以志心受持为本,且勿急欲洞彻其义理为事也,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若先欲透彻,不从
大安法师时间:2024-05-02
开示四十六都是这个样子过来的,我们要学诸佛菩萨,也从这里走,这是个老路。老路是什么样子呢?也就是从生灭达到不生小灭,这个样子来修行,免得走冤枉路。虽然是我们吃饭穿衣,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7
开示二十八造了因果,造了罪,尤其是命债,要想把这个业报改了可不容易,一个是遇到佛可以改变,再一个自己见了性、得了道可以改变,要不然,杀人一定要还命!古代有安世高法师,精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7
开示三十七古人说:得之不得天魔得,玄之又玄外道玄。禅宗以无所得为入道方便,你说这道怎么修呢?法怎么问呢?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大家用功就在这一无所得上用。说这到处都是禅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7
开示十三佛在世有六师外道,各说各的高尚,他们观察佛这些弟子,像舍利弗、迦叶那些大阿罗汉,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剃除须发,穿粪扫衣,他们一看也佩服,也有点嫉妒,说:翟昙沙门他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6
开示十二古代的佛教徒,现代的佛教徒,古代的佛教徒他在心地上聪明、有智慧,现在的佛教徒在外边聪明,能说能讲,所得的受益跟古代不同。古代得受益是实际的,现在是在语言上、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6
开示十八你看有什么得不得呢?见了性的人,具足大智慧,大辩才,无法不知,无法不晓,见了性的人,要生西方就是上品上生,这不生西方呢?在天上人间,乃至在地狱跟极乐世界一样!要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6
开示四十九那时候云门事变叶剑英也在,叶剑英他“广东事件”有一回很厉害,他躲到南华寺,躲了一个多月,那要被蒋介石弄住,早就被他枪毙了,虚老和尚也算救了他。现在社会就是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6
第五届生活禅夏令营三皈五戒开示净 慧(1997年7月25日)各位营员:通过第五届生活禅夏令营这几天的学习、体会,以及各位没有参加夏令营以前对佛法认识上的一种积累,从而升起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4
第五届生活禅夏令营见面开示净 慧(1997年7月25日)各位法师、各位营员:今天是第五届生活禅夏令营的前夕,明天就要正式开营了。今天说不上什么开示,就是跟大家正式见个面。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4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净 慧(1999年1月2日-21日)起七说偈一个选佛场,僧俗分两堂,同唱无生曲,共证涅槃王;寂寂清光满,惺惺道味长,打得虚空碎,当体露真常。赵州祖庭柏林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4
居士:学佛和做人贵在“真诚”二字,可是怎样才能算真诚呢? 法师:做人要有真诚心,如果带着虚伪的心来做人做事,就很难长久,迟早他人会发现。没有人愿意和虚伪的人打交
大安法师时间:2024-04-24
民国十二年阴历五月廿八日,大师收到会稽道尹黄涵之居士来信,知其夫人病重。大师回信开示说“接手书,知夫人身婴贵恙,已经月余。用药颇难,诸医束手。当此时机,正好用万
因果报应时间:2024-04-01
《长爪梵志请问经》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余苾刍苾刍尼。近事男近事女。国王大臣。沙门婆罗门。外道之类。天龙药叉人非人
佛教知识时间:2024-03-31
在佛教的《长部第一六大般涅盘经》《长阿含第二游行经》中有一段释迦牟尼佛解释怎样才算是真正的供养的故事,才恍然大悟。释迦牟尼佛在临近涅盘的时候,来到了末罗国的拘尸
佛教故事时间:2024-03-17
妈妈虽然学佛多年,但依然没弄懂不杀生是什么意思。不是自己杀的就叫不杀生?蚊子、苍蝇、蟑螂、老鼠等“四害”也属于不杀范围?直到有一天,她恭闻到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
学佛受用时间:2024-02-13
老法师开示邪YIN果报佛给我们说,“淫欲”这个念头里面是愚痴心,六道众生要想出离六道轮回,就一定要断淫。 在家信众,佛没有禁止不淫欲,只是讲不邪淫,但是不邪淫里面含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4-01-26
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八月初一日在澳门平安戏院开示归戒弟子宽荣译语并记今蒙佛教同寅相邀。假座平安戏院与诸仁者说法。“法”者。即众生心。众生心与佛心本无二心。是心具足一
佛经论著时间:2024-01-14
虚云和尚开示录蒋中和笔记蔡日新整理二十二日,师开示云:“修道不难,但能放下万缘,人法双绝,四相皆空,平平实实做去即得。”并举某僧行相为例,其人耳聋,目不识丁,貌
佛经论著时间:202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