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禅修之三十七菩提分法2
实质内容:
《俱舍论》卷25(大正 29,132b8~23):此有几种,名义云何?
颂曰:此实事唯十,谓慧勤定信,念喜舍轻安,及戒寻为体。
论曰。此觉分名虽三十七。实事唯十。即慧勤等。
谓四念住、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以慧为体。何缘于慧立念住名?慧由念力持令住故,理实由慧令念住境。如实见者能明记故。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以勤为体。何故说勤名为正断?于正修习断修位中,此勤力能断懈怠故。或名正胜。于正持策身语意中此最胜故。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以定为体。何缘于定立神足名?诸灵妙德所依止故。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信根、信力以信为体。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以念为体。喜觉支以喜为体。舍觉支以行舍为体。轻安觉支以轻安为体。正语、正业、正命,以戒为体。正思惟以寻为体。
如是觉分,实事唯十。即是信等五根力上,更加喜舍轻安戒寻。
将一切道品总合起来,解脱道的主要项目,不外乎十类:
1、信──信根,信力。
2、勤──四正勤,勤根,勤力,精进觉支,正精进。
3、念──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
4、定──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
5、慧──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
6、寻思──正思惟。
7、戒──正语,正业,正命。
8、喜──喜觉支。
9、舍──舍觉支。
10、轻安──轻安觉支。
《大毘婆沙论》卷96(大正27,496a22~b14),《大智度论》卷19(大正25,198b8~13),
四念住
四念住;或者说「四念处」,鸠摩罗什法师翻「四念处」。玄奘法师是新的翻译,翻「四念住」。「处」就是所住之处,念所居住的地方。
云何为念?
念:谓依身﹙受心法﹚增上受持正法,思惟法义,修习作证。于文、于义、修、作证中,心无忘失。
唯识论三曰:「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
大乘义章十二曰:「守境为念。」
云何念住?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八,T30,p.440.1
谓依身﹙受心法﹚增上闻思修慧﹙正见正念﹚。由此慧故于一切身﹙受心法﹚,一切相,正观察、正推求,随观、随觉念。谓依身﹙受心法﹚增上受持正法,思惟法义,修习作证。于文于义修作证中心无忘失。若审思惟。我于正法为正受持为不尔耶。于彼彼义慧善了达为不尔耶?善能触证彼彼解脱为不尔耶?如是审谛安住其念,名为念住。
又为守护念,为于境无染,为安住所缘,名为念住。
为守护念者。谓如说言先守护念。若常委念。
为于境无染者。谓如说言,念守护心,行平等位,不取其相不取随好。广说乃至守护意根,修意根律仪。
为安住所缘者:谓如说言于四所缘安住其念,谓于遍满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
由此三相善住其念故名念住。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八T30,p.442.1
问念住何义?答若于此住念,若由此住念,皆名念住。于此住念者,谓所缘念住。由此住念者:谓若慧若念摄持于定,是自性念住。所余相应诸心心法,是相杂念住。又由身受心法增上所生善有漏无漏道皆名念住,此复三种:一闻所成、二思所成、三修所成。闻思所成,唯是有漏;修所成者,通漏无漏。
一、修习四念处的重要性
佛陀临涅槃时,弟子问佛灭度后,应依何而住,佛答曰:「佛在世时,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四念处而住。」
如佛般涅槃时,于俱夷那竭国萨罗双树间,北首卧,将入涅槃。尔时,阿难亲属爱未除,未离欲故,心没忧海,不能自出。尔时,长老阿泥卢豆语阿难:「汝守佛法藏人,不应如凡人自没忧海!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相,汝莫愁忧!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受事。汝当问佛:佛般涅槃后,我曹云何行道?谁当作师?恶口车匿,云何共住?佛经初作何等语?如是种种未来事,应问佛。」
阿难闻是事,闷心小醒,得念道力助,于佛末后卧床边,以此事问佛。
佛告阿难:「若今现前,若我过去后,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于是比丘内观身,常当一心智慧,勤修精进,除世间贪忧;外身、内外身观,亦如是;受、心、法念处,亦复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1]
从今日,解脱戒经即是大师;如解脱戒经说身业、口业,应如是行。
车匿比丘,我涅槃后,如梵法治[2];若心濡伏者,应教《删陀迦旃延经》,即可得道。[3]
复次,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宝藏,是藏初应作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树林中。』何以故?过去诸佛经初皆称是语,未来诸佛经初亦称是语,现在诸佛末后般涅槃时亦教称是语。今我般涅槃后,经初亦应称如是我闻一时。」
《大智度论》卷2 初品总说〈如是我闻释论第三〉(大正25,66~67a)
杂含六二九经中,尊者阿难和跋陀罗比丘谈说多修习、勤修习四念处,能令行者得不退转。杂含六三一、六三二、六三八三经说四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爱,未度者得度彼岸,令修习者得阿罗汉圣果位。正如『念处经』所特别提出的四种奋发提起醒觉念处观照的方法,决定是「净众生、度忧悲、灭苦恼、达正道和证涅槃」的一道坦途,这可说是修会通三乘共修证的法门了。杂含五四二、六三五两经说:「云何修习多修习,于此法律,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者,当住四念处。」(大正2、141a)「若比丘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未净众生令得清净,已净众生令增光泽......如净众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罗汉、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正2、176a)
(1)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六○七)
(2)修习四念处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六三八、九)
(3)所说一切法,一切法者谓四念处,是名正说。 (六三三)
当知如来所说无量无边,名、句、味、身亦复无量,无有终极,所谓四念处。 (六一二)
(4)离四念处者,则离如实圣法;离如实圣法者,则离圣道;离圣道者,则离甘露法;离甘露法者,不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于苦不得解脱。
(六○八)
(5)得阿罗汉,所作已作,心善解脱,亦修四念处故,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证者证,乃至现法安乐住。 (五四三)
二、修习四念处的功德
(1)除恶聚善:
1.究竟灭尽贪想、恚想、害想,贪觉、恚觉、害觉及种种不善。 (二七二)
2.善法聚、纯一满净聚。 (六一一)
3.纯善满具。 (六一三)
(2)处父母境界。 (六一七、六二○)
(中译注:根本境界,本份境界)
(3)身诸苦痛能自安忍。 (五四○)
身诸苦痛,渐得安隐。 (五四一)
身诸苦患,时得休息。 (一○三八)
(4)自护护他。不恐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六一九)
(5)贤圣出离。 (六三四)
(6)得不退转: (六二九)
1.上求安隐涅槃心住。 (五四二)
2.顺趣、浚输、向于远离;顺趣、浚输、向于出要;顺趣、浚输,向于涅槃。 (五四五)
3.未净众生令得清净,已净众生令增光泽。……如净众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罗汉.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上说。 (六三五)
4.未度彼岸众生得度彼岸。 (六三一)
(7)超越诸魔。 (六二五)
(8)成就大德大力大神通。
1.于小千世界,少作方便,能遍观察。 (五三七)
2.于千须弥山,以少方便,悉能观察。 (五三八)
3.以净天眼过天人眼,见诸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上色、下色、善趣、恶趣、随业受生,皆如实见。 (五三九)
(9)证果得解脱:
1.当得四果、四种福利。云何为四?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六一八)
2.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福利满足。
(二八一、八一○)
三、修习四念处之前方便
根据阿含
(1)正信非家,出家学道。 (六三六、六三七)
(2)住于静处。 (六三七)
(3)习贤圣戒:
1.六触入处律仪。 (二八一)
2.摄受波罗提木叉律仪。 (六三七)
3.正其身行,护口四过,正命清净,习贤圣戒,守诸根门。 (六三六)
4.尊者优陀夷语尊者阿难:「何故如来、应、等正觉所见,为诸比丘说圣戒,不断、不缺乃至智者所叹、所不憎恶?」尊者阿难答:「为修四念处故…」 (六二八)
(4)行处具足。 (六三七) 南传汉译为「具足行所行」,也就是具备一个比丘行所当行的本份。(另行处亦作业处--禅思时观察思惟的对象)
(5)于微细罪生大怖畏。 (六三七)
(6)先净其戒 (六二四),学戒成就。 (六三七)
(7)直其见。 (六二四) 闻思佛法,成就正见,明记不忘。
(8)具足三业 (六二四),三妙行满足。 (二八一)即十善。
(9)修四念处。
根据《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二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一:
嗢柁南曰:自他圆满善法欲,戒根律仪食知量;悎寤正知住善友,闻思无障舍庄严。谓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善友性、若闻正法、若思正法、若无障碍、若修惠舍、若沙门庄严。如是等法是名世间及出世间诸离欲道、趣向资粮。
根据本论《修所成地》出世间一切种清净之入圣谛现观(善安住—五因、二十相):复有五因,二十种相之所摄受,令于爱尽寂灭涅槃,速疾多住,心无退转,亦无忧虑。谓我我今者,为何所在。
由摄受方便:受持三藏,亲近和上及阿阇梨,能受教诫,加行思惟,加行方便(依他师教、读诵作意)、正加行作意思惟(尸罗清净所有作意);
由摄受资粮:修习随念,远离非处,喜足少欲,乐断乐修,安住圣种(前三即修四圣种)。
由入境界门:不正寻思扰乱,修阿那波那念(五停心观);于所知事心颠倒,修四念住。
由所依:思惟入住出相,思惟止举舍相。
由通达作意:谓由如是通达作意无间,必能趣入正性离生,入谛现观,证圣智见。
如是五因,当知依谛现观逆次因说,非顺次因。依最胜因,如先说事,逆次说故。
《大毘婆沙论》卷96﹙大正27,499a14~15﹚:有作是说。前三圣种无贪善根以为自性。第四圣种即是精进。乐断乐修精进摄故。若作是说。第四圣种亦是觉分。分别论者立四十一菩提分法。谓四圣种足三十七。
四、四念住建立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八p.441.3 ~ p.442.1:又为对治四颠倒故,世尊建立四种念住。
(依四倒明对治相):谓为对治,于不净中计净颠倒,立身念住。以佛世尊于循身念住中宣说不净相。应四憺怕路。若能于此多分思惟。便于不净断净颠倒。
为欲对治于诸苦中计乐颠倒。立受念住。以于诸受住循受观。如实了知诸所有受皆悉是苦。便于诸苦断乐颠倒。
为欲对治于无常中计常颠倒。立心念住。以能了知有贪心等种种差别。经历彼彼日夜剎那瞬息须臾非一众多种种品类心生灭性。便于无常断常颠倒。
为欲对治于无我中计我颠倒。立法念住。由彼先来有有我见等诸烦恼故。无无我见等诸善法故。于诸蕴中生起我见。以于诸法住循法观。如实了知所计诸蕴自相共相。便于无我断我颠倒。
(依五蕴明对治相):复有差别。谓诸世间多于诸蕴,唯有蕴性,唯有法性。不如实知,横计有我,依止于身。由依身故受用苦乐。受苦乐者由法非法有染有净。为欲除遣我所依事愚故。立身念住。为欲除遣我所领受事愚故。立受念住。为欲除遣于心意识执我愚者我事愚故。立心念住。为欲除遣所执我心能染净事愚故。立法念住。
(依造作诸业明对治相):复有差别。谓若依此造作诸业。若为此故造作诸业。若造业者若由此故造作诸业。为总显示如是一切立四念住。
(依染净明对治相)复有差别:谓若依此有染、有净,若为此故起染、起净,若染、净者,若由此故成染、成净,总为显示如是一切,立四念住。当知此中依止于身,有染、有净;为求受故,起染、起净;心染、净者;由诸法故,成染、成净。
五、如何修习四念处
俱舍论二十三卷一页云:
依已修成满胜奢摩他,为毗钵舍那修四念住。如何修习四念住耶?谓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名为自相。
一切有为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为共相。
身自性者,大种造色。受、心自性,如自名显。法自性者:除三余法。
法界次第初门: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
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
乐受是坏苦者,乐坏则苦生,即乐极悲生也。苦苦者,于苦身上更加苦受,故名苦苦。行苦者,虽是不苦不乐,念念心有生灭,是故名行苦也。
三、观心无常: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麤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
[1] (Lamotte,p.85,n.1)《长阿含经》卷2,大正1,15b;《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36,大正24,387b。
[2] (Lamotte,p.86,n.1)《五分律》卷30(大正22,192a)所载之处罚更为严厉:「一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得共汝来往交言。」。
[3] (Lamotte,p.86,n.2)《杂阿含经》卷12,第262经,大正2,66b~67a;《杂阿含经》卷12,第301经,大正2,85c~86a;《别译杂阿含经》卷8,第151经,大正2,489b;《瑜伽师地论》卷36,大正30,489b;《大乘掌珍论》卷2,大正30,276c。另参印顺法师,〈佛陀最后之教诫〉,《华雨集》(第三册), pp.128~131;《性空学探源》,pp.58~59;《空之探究》,pp.41~42;《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p.278~284。
《维摩经略疏》卷1,大正38,568 a13~19:「恶口车匿梵法治者。其自恃王种轻诸比丘,僧法事时即轻笑言:『如似落叶旋风所吹聚在一处,何所互论?』佛去世后犹自不改,佛令作梵坛,谓默摈也。亦云彼梵天治罪法别立一坛,其犯法者令入此坛诸梵不得共语。若心调伏为说《那陀迦旃延经》者。令离有无即入初果。」
修道的时候要有助道因缘,什么是助道因缘呢?你修道的时候要穿衣,也要吃饭,也得有个住处。这就是助道因缘,资助你修道的缘。没有所依的资粮,这样去修行是成功不了的。你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6
《应作慈爱经》的利益在佛陀时代,有五百位居士出家成为比库,他们的修行很好。有一天,他们请求佛陀允许他们前往森林里禅修,佛陀许可之后,他们就出发,从一个村庄到另一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5
恰宓禅师海弘法禅修开示(3)刚才忘了问大家什么是苦的根本原因呢?是无明,无明是苦的根本原因。那么什么是苦的最近原因呢?苦的近因是贪爱,譬如说你来这边禅修的时候,你开了你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5
第四讲 第一观智:名色分别智(觉知心识和所缘境)很高兴看见你们来这里学法,看到你们禅修我感到很高兴。我们全都想要快乐和满足,我们一生都在追求满足。如果你问:「我有发现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4
第五讲第一和第二观智:名色分别智和了知因缘智欢迎来禅修,很高兴看到你们。有些人很早就来这里打坐。看到你们来这里禅修是令人鼓舞的,这意味着你们真的想要禅修,喜欢禅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4
Namo tassa Bhagavato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Yo ca vassasata j?veduss?lo asamhito,ekha j?vita seyyos?lavantassa jhyinoti. ─Dhamma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3
*修持篇*经行的方式◎找一个地方,可安全来回走约20~40 步的距离,不要受到干扰。安静之处,能打赤脚更好。◎站直、颈背要直,以目不斜视、看着前面地上约4~6 步的地方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2
◎经行的功用经行:会不会太累?酸疼?本来经行是不累的,我一边念一边做,一个人做不累,很轻松。现在你清清楚楚地走动:脚跟提高,慢慢的离地,慢慢的移动,移动是直的,降低,触地,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1
◎练习呼吸吸气、吐气大家来练习,第一次静坐的人要注意:脊椎骨要放直,头部下额要稍微收回来,肩膀放轻松,两肩平等,目标放在鼻孔里,嘴闭起来,眼睛也闭起来,注意鼻孔中间,手平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1
◎安静可增强六根能量整个星期有练习吸气到左脚右脚,左手右手吗?感觉怎么样?吸气吐气有没有比较清楚一点?它虽是手、脚四个地方,但事实上是整个身体都有影响。吸气时全身非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1
自己很喜欢禅修,所以也经常带领别人禅修,所以通过禅修后的人得到的好处自己是经常能看得见的。身体的好转、疾病的减轻、记忆力增强、专注力的提高、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减轻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天台小止观】讲解第三十三集释成观法师讲于 台北大毘卢寺2010年4月23日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悔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1
我们为什么要用念头和情绪作为禅修的助缘?因为,念头和情绪往往是我们制造问题的根源,即使我们有能力以五种感官所接收到的讯息作为禅修的助缘(即利用眼根来禅修形状或颜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5-24
止观的实质《道次第》建构的实修理路,指导我们将本论阐述的各个法门落实于心行。一切教理能否在心行上产生作用,归根结底,不外乎止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经教都是为止观实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每天从早上醒来开始,到最后晚上睡觉,如何将一天所有的行为都转为道用呢?早上刚刚从梦中醒来,一睁开眼睛看到世界的时候,该怎么发愿呢?平时我们从睡眠中醒过来的时候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3-13
古往今来,有众多高僧大德致力于放生事业,昔智者大师买临海四百多里海滩,作放生池;唐肃宗命天下各州建立放生池,颜鲁公作放生碑文;宋真宗也命天下建立放生池,并把整个西湖划
放生起源时间:2024-03-06
福鼎白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茶友爱上了五叶堂老白茶。的确,五叶堂私家茶园地处海拔六百多米的高山,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地理优势孕育了品质上乘的白茶
素食资讯时间:2024-02-03
要禅修时,初学者应该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采取一个特定的姿势,保持沉默,并遵守某些规则。可是,在养成习惯并累积足够的经验之后,任何情况下都能禅修:走路、工作、说话、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3-10-13
禅修是训练心灵最直接、最实用、最简单的方法之一。许多论典中都认为,即使你非常博学,做了广泛的分析,也听闻了许多教法,除非能把这些应用到实修上,否则就像种了稻却不
星云大师对禅修法门的开示 有人问我:什么是禅?禅是什么?禅原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啊,禅是我们的生活,是一种大自然,禅是我们生活的艺术,是一种幽默,禅是我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1
永惺长者、各位法师、各位嘉宾,很感谢佛陀的慈悲光明,帮我们集合在香港红磡体育馆,来共结法缘!有人问我:到香港来的目的是什么?香港的各位大家,在物质上的金钱财富都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1
索达吉堪布:哪一个积累资粮的方法最为殊胜?问:哪一个积累资粮的方法最为殊胜? 索达吉堪布:有一次,冈波巴尊者问上师米拉日巴尊者:“积累资粮的方法,究竟是哪一个最殊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25
索达吉堪布:刹那积累无量资粮,七天就成佛!问:佛陀在因地上经历了漫长的菩萨道修行,才获得了圆满的智慧,并最终成就佛果。如果说密宗所说的“即身成佛”,成就的是佛果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23
索达吉堪布:仅仅利用随喜的心态也能积累广大资粮吗?问:仅仅利用随喜的心态也能积累广大资粮吗? 答:随喜是对治嫉妒心之修法,也是增长福德与上进心的方便。有一些人经常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9
雪漠:没有禅修便没有证悟1、真正的禅修◎问:雪漠老师,您证悟的路子是不是人人都能效仿的呢?如果不是的话,对大多数行者,如何走才能接近您的境界呢?修行简单的说是否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真正的信仰、爱、修行和禅修是什么? 这两天有几个网友向我提出几个问题,问题和答题如下:问:真正的信仰是什么?生根活佛答:真正的信仰不是口头说:“自己信什么什么。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08
水泡林崇安教授【前言】每当雨季来临时,整天滴滴答答的,我们常看到的一幅乡景就是,小孩子们不想呆在屋内,只想在屋檐下看着水泡,玩着纸船,等着大人回来。印度的雨季,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时间:2023-08-07
雪山猿猴林崇安教授【前言】我们常常看到,小孩子一旦在外面闯了祸,就赶快躲回家里,让父母来善后,所以佛经上用「父母居处」来形容个人的安全地方。但是这小孩子长大以后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时间:2023-08-07
狂风和客舍林崇安教授【前言】有的人喜欢抽烟,有的人喜欢喝酒,有的人喜欢静坐,从表面来看,每人的嗜好有所不同,但是经由仔细地观察可以看出,这些人的行为都有一个共通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时间:2023-08-07
六种动物林崇安教授【前言】回想小的时候,一看到金光闪闪的手表,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觉得多么有趣!声音来自何处?调皮的小孩往往会把它拆开分解,然后发现原来是一大堆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时间:2023-08-07
阿含经和生活禅修林崇安教授著自序本书收集个人应邀登于《人乘季刊》中「阿含与止观讲座」的十二篇文章以及《内观杂志》的后二篇文章,其内容大都是佛陀在《阿含经》中有关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时间:2023-08-07
小苦树林崇安教授【前言】今日许多大人都不快乐,但是回想小时候,大都有美好的一段时光,安详而和乐,只是经由时间的消逝却换来忧郁和不快乐;另外有些人,小时就环境不好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时间:2023-08-07
阿难的证得预流果林崇安教授一、前言佛陀的大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舍利佛,「神通第一」的目揵连,「说法第一」的富楼那,以及「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等等。这些「第一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时间:2023-08-07
水流大树林崇安教授【前言】自然界,许多因果的事件不断发生着,但是常被我们忽略。台风来临时,有些高山上的树木被折断,掉落各处,有的顺着溪流冲到下游,最后流入大海,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时间:2023-08-07
阐陀的疑惑林崇安教授一、前言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出家时,是由车匿一人在深夜驾车送行。车匿,或叫做阐陀。六年后,悉达多太子成佛,称做释迦牟尼佛。再过六年多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时间:2023-08-07
罗睺罗的求法林崇安教授一、前言印度悉达多太子二十九岁时,儿子罗睺罗出生了,接着悉达多太子为了解决生死的大问题,就出家去找答案,经过六年的苦行,最后以中道之行,终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时间:2023-08-07
大海林崇安教授【前言】假日许多游客到垦丁走走,看到蓝天碧海,觉得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但是讨海生活的人,所知道的是大海的神秘和人的渺小,因而心存敬畏;古代出海寻宝的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时间:2023-08-07
狗儿和斑色鸟林崇安教授【前言】在今日繁忙的生活中,大家都想远离烦恼和痛苦,有的人懂得利用休假恢复身心,但是一回到工作,又是一样紧张,如何从根解决这这问题呢?佛陀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时间:2023-08-07
守田人和国王林崇安教授【前言】一般人都认为宗教是「劝人为善」。这只是一个粗浅的看法,因为追究起来,善本身就有不同的层次,其间的差异非常的大,就像教育一样,小学教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时间:2023-08-07
紧兽树林崇安教授一、前言由于根性的不同,佛陀对不同的弟子教导出不同的修行法门。但是修行的目的地都是相同的,例如,到台北101大楼参观的人,来的方式有不同:有的开车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时间:2023-08-07
高明道老师:谈谈「止观等持」(上)最近于某读书会因缘下,看到两位佛研所毕业、多闻博学的伙伴讨论起「止观等持」一句,场面精彩,令人欢喜。不过,当我得知该句「在中国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31
高明道老师:谈谈「止观等持」(下)再看《初期佛教「空之法说及义说」 (下)》,就发现杨郁文老师此处另起 一段,补了一句牵涉到「止观等持」的 话说:「佛教之『心无漏学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31
附录:禅修疑难解编者案:本文系一位热心于禅修的吴文居士,受派驻南非使馆工作的四、五年中,发生的若干疑难,汇为九题,回国请教圣严法师,师以可能还有其他人也曾发生
《学佛群疑》圣严法师时间:2023-07-26
黄念祖居士: 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五】【六】【七】(五)持名 愿能导行,既有信愿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赞叹持名功德说:“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三】(三)生信 信字非常重要。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开示我们,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为从信才出生一切功德。又说:“佛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净土资粮 净土资粮 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黄念祖居士著蕅益大师开示: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止观(佛教解释)禅定属功德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属福德边。福德可以给人,功德不能给人,亦如财物可以赠送他人,聪明智慧无法赠送他人,功德是自己专有的。宝志公为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09
资粮是什么意思?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资」为资助,「粮」为粮食,「资粮」即盘缠,为远行所做的种种准备,才不至于中途遭遇饥寒困苦,从而顺利地到达。修道亦如远行,要有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08
雪漠:不真正禅修,便无法证悟◎问:证悟必须经过禅修吗? ●雪漠:没有禅修便没有真正的证悟。就像不坐车或走路肯定到不了目的地一样。 ◎问:怎么理解真正的修行是无修呢?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04
摘自《大地母亲时代的来临》央金拉姆著禅修有两个大秘密,很简单,但很少人知道。第一个秘密是少量多次。最好的方法是每天时间短,一天做几次。初学的人,哪怕每次只有五分
在家修行时间: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