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泽显宗记溯源
荷泽神会大师〈显宗记〉
无念为宗,无作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夫真如无念,非想念而能知;实相无生,岂色心而能见?无念念者,即念真如;无生生者,即生实相。无住而住,常住涅槃;无行而行,即超彼岸。如如不动,动用无穷,念念无求,求本无念。菩提无得,净五眼而了三身;般若无知,运六通而弘四智。是知即定无定,即慧无慧,即行无行。性等虚空,体同法界,六度自兹圆满,道品于是无亏,是知我法体空,有无双泯。心本无作,道常无念,无念无思,无求无得,不彼不此,不去不来。体悟三明,心通八解,功成十力,富有七珍,入不二门,获一乘理。妙中之妙,即妙法身;天中之天,乃金刚慧。湛然常寂,应用无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诃般若,真空即清净涅槃,般若是涅槃之因,涅槃是般若之果。般若无见,能见涅槃;涅槃无生,能生般若。涅槃般若,名异体同,随义立名,故云法无定相。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槃,故号如来知见。知即知心空寂,见即见性无生,知见分明,不一不异。故能动寂常妙,理事皆如,如即处处圆通,达即理事无碍。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六识不生,即如如之力。心如境谢,境灭心空,心境双亡,体用不异。真如性净,慧鉴无穷,如水分千月,能见闻觉知,见闻觉知而常空寂。空即无相,寂即无生,不被善恶所拘,不被静乱所摄,不厌生死,不乐涅槃,无不能无,有不能有。行住坐卧,心不动摇,一切时中,获无所得。三世诸佛,教旨如斯,即菩萨慈悲,递相传受。自世尊灭后,西天二十八祖,共传无住之心,同说如来知见。至于达摩,届此为初,递代相传,于今不绝。所传秘教,要藉得人,如玉髻珠,终不妄与。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行解相应,方能建立。衣为法信,法为衣宗,唯指衣法相传,更无别法。内传心印,印契本心;外传袈裟,将表宗旨。非衣不传于法,非法不受于衣,衣是法信之衣,法是无生之法。无生即无虚妄,乃是空寂之心,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脱。
荷泽大师〈显宗记〉溯源
月溪法师讲〈显宗记〉。
宗者,佛祖之心得本旨是也,所谓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自世尊拈花示众,以至中土祖师之喝棒痛骂,扬眉瞬目,竖拂拈槌,擎拳举指,一默一言,一嘘一笑,无非从自性如来藏中流露出来,乃至杀猫斩蛇,烧佛骂祖,皆是亲切为人,不离此事,祖祖相传,至今不绝,名之为宗。教者,藉语言文字,以发挥佛理者也,三藏十二部经典,以至祖师一切述着,无非欲藉文字方便,婉转表出佛性妙埋,《圆觉经》云:「修多罗(即藏经)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故知「宗」乃指直接表现佛埋,而「教」则间接表现佛理,其方法虽不同,其目的则一也,然细察之八宗不离教,教不离宗,自来宗门,虽云不宜语言文字,不重看经诵典,然世尊拈花示众之后,即说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此八句即是语言,即是教理,又如初祖达磨以《楞伽经》印证学者,五祖弘忍以《金刚经》印证学者,四祖道信有法语,六祖惠能有《坛经》,马祖、百丈、沩山、临济、赵州、云门等,皆有法语开示,此宗不离教之明证也,教典之中,如《圆觉经》、《华严经》、《梵纲经》、《涅槃经》、《无量义经》等,皆直表宗旨,皆是顿修法门,此教不离宗之明证也,末世众生,不明斯义,先入为主,鲜能贯通,习宗者,则以宗非教,习教者,则以教轻宗,其实宗离教,则其传不广,如天龙一指、鸟窠吹毛,妙则妙矣,获其利者益鲜,教离宗,则其旨不明,如认指以为月,弃本而遂末,误认小乘二乘为大乘,法达禅师诵《法华》三千部,智通禅师诵《楞伽》千余遍,不能契旨,与义为雠,故宗教如车之两轮,相辅而行,不可偏废。达磨西来以前,教盛于宗,然不可谓无宗也,惟当时研究教典者多,或认指为月,或为教理所束缚,不能自脱,传至唐初,其弊尤甚,教理因之衰微,宗义犹未大显,学者多执教以疑宗,故荷泽大师着此记以明之,并定南顿北渐之义,然后学者知所适从焉,或曰:禅为佛门修行之本,各宗教理虽殊,而其修禅则同,故禅不能独立为一宗,此盖未明禅之精义,不可不为分析清楚,禅宗之禅,乃指明心见性,所谓「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者也,达磨未来中土以前,禅经之传入中土者,已有多种,然其程度,相去远甚,有小乘之禅,有中乘之禅,有外道之禅,大乘六度法门虽已传入,其旨未显,故当时之禅,或用脑筋测量,或枯坐断六根,皆是向臆之学,不能明心见性,洞彻本地风光,皆是有为法,与禅宗之禅,相去天渊,不可不辩也,然佛性先天地而有,无始无终,不增不减,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佛性,非因达磨之来而有,乃因达磨之来而益易见,又因荷泽之大声疾呼两宗旨益彰,然自荷泽迄今,已千余年,宗旨复归暗晦久矣,世人或认小乘二乘外道邪见为禅为宗,别传之旨,不绝如缕,故特将荷泽遗着,要义标出,俾学者知所问津焉。《坛经》六祖云:「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无念为宗,无作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
佛性乃绝对者,不受熏染,不起妄念,如《华严经》第三十卷云:「佛性恒守本性,无有改变,守其本性,始终不改」,又七十三卷云:「佛性清净,无染无乱,无碍无厌,不受熏染」,故曰「无念为宗」,无念者,非断念,佛性体上本来无念,证悟本体之后,念念不离本体,念念皆是真如,故名无念。
佛性本来圆满具足,不假造作,非因修习而有,乃因修习而见,故马祖云:「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了心境界,妄想即除,妄想即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理,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熏,积于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又云:「识取自心,本来是佛,不假修持,万德圆满,体自如如」,故曰「无作为本」,无作者,非不执着之谓也,佛性非不执着而有,亦非执着而无,本来现成圆满,无欠无余,无漏无为,故名无作。
佛性本体,遍满虚空,充塞宇宙,圆裹三世,无坏无杂,无所不在,而本无一物,故曰「真空为体」,即法身净土是也,亦名实相般若,小乘断六根,落于顽空,中乘断一念无明。落于空执,一般人说真空,谓不执着空,不执着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为真空,此等解释,落于外道四句百非窠臼,皆属错误,不可不知。
佛性遍满十方,谓之法身,见性之后,见闻觉知(即脑筋思想)变为佛性,谓之报身,六根变为佛性,谓之应身,名为一体三身,即体起用,妙用恒沙,随拈一法,皆是佛法,故曰「妙有为用」,一般人谓不执着空,不执着有,有而不有,谓之妙有,亦是外道四句百非老调,不可不知。
《六祖坛经》云:「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剎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又曰:「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迟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剎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又曰:「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夫真如无念,非想念而能知,实相无生,岂色心而能见。
真如乃最终极之实在,非思量测度可及,非世界上任何事物所能譬喻,凡事物所能譬喻而知者,即非最终极之实在,即非真如,无念者,非如木石之无思念,亦非同脑筋所产生之妄念,因真如非可思测而知,故其念亦非思测可知,故曰「无念」。
实相乃真如之本体,真如乃实相之妙用,即体起用,即用归体,体用一如,
故真如即实相,实相即真如。
实相乃最终极之实在,真如乃最真实之妙用,实相超过时间空间,无始无终,无生无灭,故曰「实相无生」。
实相非长短方圆,非青黄黑白,非属有无,亦非生灭,如用色心测量,转加悬远,故曰「岂色心而能见」。
无念念者,即念真如,无生生者,即生实相。
明心见性之后,见闻觉知根尘识界,皆变为真如,起心动念,皆是真如,此时之念,同于无念,无念之念,即是真如,真如不离念念,念念不离真如。
明心见性之后,宇宙万物,山河大地,皆变为实相,此时生灭,即同无生,无生之生,即是实相。
《六祖坛经》曰:「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无住而住,常住涅槃,无行而行,即超彼岸。
佛性本体空寂,本无所住,虽无所住,而充满十方,无所不在,故曰「无住而住」。本体如如不动,故曰「常住涅槃」。
《六祖坛经》曰:「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通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佛性本体,清净不动,本无所行,虽无所行,而能转物,故曰「无行而行」。古德云:「将山河大地转归自己,能如此,便有独立自由份,生死轮回。皆不相干」,故曰「即超彼岸」。
无住而住是体,无行而行是用。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即是无住而住之体,而生其心,即是无行而行之用。
如如不动,动用无穷,念念无求,求本无念。
本体如如不动,而妙能转物,即体起用,动用无穷,用虽无穷,而体本不动,体若能动,即非最终极之体(实相),因其为最终极之体(万物根源),始能推动一切,动用无穷。
后秦释道朗《大般涅槃经》序云:「夫法性以至极为体,至极则归于无变,所以生灭不能迁其常,生灭不能迁其常,故其常不动。」
明心见性之后,念念不离佛性,佛性无求,故念念无求,佛性不离念念,求亦佛性,故曰「求本无念」。
《维摩诘经》云:「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菩提无得,净五眼而了三身。
菩提是无为法,本无所得,故释迦云:「我若于法有所得,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金刚经》云:「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眼者,(一)肉眼,戒行清净。(二)天眼,能辨小乘法门。(三)慧眼,能辨中乘法门。(四)法眼,能辨大乘法门。(五)佛眼,能辨最上乘法门。
三身者,(一)自性是法身。(二)见闻觉知是报身。(三)六根是应身。
菩提无得,即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则五眼清净,此时六根见闻觉知,皆变为佛性,应身报身,同于法身,谓之一体三身。
《维摩诘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云:「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又云:「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坛经》云:「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
般若无知,运六通而弘四智。
般若译为智慧,有三种,(一)实相般若(即自性本体,亦即法身)。(二)观照般若(即见闻觉知,亦即报身)。(三)方便般若(即六根,亦即应身)。证实相之后,观照方便皆变为实相,实相是体,观照方便是用,由体起用,即用归体,体用一如,故名般若。
无知者,无为是也,般若本体,无取无证无智无得,而本来圆满体用如如。
《大般若经》云:「一切智慧清净,无二无别,无二分,无别断故。」
六通者,(一)天眼通,见宇宙万物,皆是佛性。(二)天耳通,听声音语言,皆是佛性。(三)宿命通,无始无明打破,无量劫生死种子和盘托出。(四)神足通,佛性遍满虚空。(五)他心通,同是明心见性者,其知见无二无别。(六)漏尽通,明心见性,诸漏己尽,不受后有。佛性本体,具足六通,若人能打破无始无明,证悟本体,即六通同时具足,运用自如。
四智者,(一)大圆镜智(即佛性)。(二)平等性智(即见闻觉知)。(三)妙观察智(即意根)。(四)成所作智(即眼耳鼻舌身五根)。明心见性,则四智具足,此时自性本体便是大圆镜智,自性圆满具足是也。见闻觉知变为平等性智,宇宙万物皆是佛性,清净平等是也。意根变为妙观察智,一切起心动念皆是佛性,妙能观察是也。眼耳鼻舌身五根变为成所作智,五根皆是佛性妙用,成就一切圆满无碍是也。
一智足,则四智皆足,一身具,则三身皆具,能具足三身者,同时亦具足四智,六祖惠能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又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未见性时是识,已见性则转识为智,未见性时,八识在因果上转,是生死轮回,见性之后,八识变为四智,在佛性上转,没有生死轮回,四智虽在佛性上转,而佛性本体如如不动,故名大圆镜智。
是知即定无定,即慧无慧,即行无行,性等虚空,体同法界。
佛性等虚空,无形象范围,而有本智妙用,当其定时,无定可得,当其慧时,无慧可求,当其行时,同于无行,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体用一如,性等虚空。
《六祖坛经》云:「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又曰:「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能行一直心,则行而无行矣。
〈荷泽语录〉云:「即定之时是慧体,即慧之时是定用。即定之时不异慧,即慧之时不异定。即定之时即是慧,即慧之时即是定。何以故?性自如故,即是定慧等学。」
定慧等,则无往而非大定,嬉笑怒骂,行住坐卧,皆在定中,一动一静,一言一默,无非佛性妙用也。
六度自兹圆满,道品于是无亏,是知我法体空,有无双泯。
六度者,(一)布施,自性宝藏,布施无穷。(二)持戒,自性是金刚光明宝戒。(三)忍辱,证无生法忍。(四)精进,能转万物归就自己。(五)禅那,一切处皆是大定。(六)智慧,证实相般若。明心见性,则知六度本来圆满,不假修持,道品本来无亏,不须添补,我法有无,皆两头话。
心本无作,道常无念,无念无思,无求无得。
佛性本来现成,故不假造作,本来无为,故无求无得,故志公和尚云:「佛性天真自然,亦无因缘修造。」
〈荷泽语录〉云:「诸学道者,心无青黄赤白,亦无出入去来及远近前后,亦无作意,亦无不作意,如是者谓之相应也,若有出定入定及一切境界,非论善恶,皆不离妄心,有所得并是有为,全不相应。」
不彼不此,不去不来,体悟三明,心通八解,功成十力,富有七珍。
佛性不离彼方,不离此方,超过空间,故无彼此,超过时间,故无去来,《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三明者,(一)诸佛明。(二)菩萨明。(三)无明明。佛明,是无始无明已破,佛性光明遍十方,菩萨明,转万物为佛性,无明明,无明妄念,皆变为佛性(出《涅槃经》),明心见性之后,自性体上具此三明。
八解者,八识得解脱,已变为四智是也,《维摩诘经》云:「不舍八邪,入八解脱。」
十力者,佛性具十种智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处此道理之义,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报业之智力也。(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昧之智力也。(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一切众生根性利钝之智力也。(五)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也。(六)知种种界智力,于世间众生种种境不同,而如实普知之智力也。(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致也。(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也。(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如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槃之智力也。(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习,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也。(出〈大智度论〉二十五,〈俱舍论〉二十九)
七珍者,即七菩提分,(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也。(二)精进觉支,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而行真法也。(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也。(四)轻安觉支,于止观及法界次第,名除觉分,断除身心粗重,而身轻利安适也。(五)念觉支,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定慧均等。(六)定觉支,心住一境而不散乱也。(七)行舍觉支,舍诸谬妄,一切之法皆舍,心平坦怀,更不追忆也。此行蕴所摄,舍之心所,故云行舍。于此七法,行者之心浮动时,用除舍定之三觉支而摄之,若心沉没时,则用择法精进喜之三觉支起之,念觉支常念定慧,不可废退,以此七事,得证无学果。
入不二门,获一乘理。
不二门是绝对,二门是相对,佛性是绝对,其他一切对法门皆是相对。经云:「如人入瞻卜林,唯(鼻+臭)瞻卜,不(鼻+臭)余香」,又云:「如大火聚,触之不得」,中峰禅师云:「如太阿剑横按当轩,如大火轮星腾焰炽,使万物婴之则燎,触之则伤」,皆绝对之譬也,此理实不可言说,故毗耶离之会,文殊菩萨偈不二法门之旨,一时三十二哲之说皆非,独净名默然无语,文殊赞为入不二法门。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一乘理,乃绝对者,其余二乘,皆是相对方便之法,能获一乘理,则知余皆虚假也。
《坛经》,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惠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妙中之妙,即妙法身,天中之天,乃金刚华。
清净法身,乃最终极之终极,最纯粹之纯粹,自性之本体,万物之根源,故曰「妙中之妙」。天者,非三十三天之天,乃第一义天,以一义入一切义,以绝对破一切相对,如金刚能坏万物,故名金刚慧,慧者,用也。
〈荷泽语录〉:「用金刚慧,断诸地位烦恼,豁然晓悟。」
〈证道歌〉:「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湛然常寂,应用无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
佛性本体,如如不动,湛然空寂,而有本智妙用,妙用恒沙,而体寂不动,体寂不动,而应用无方,故曰体用一如,亦名妙明真心。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
佛性充满十方,随方起用,而无所得,故曰「用而不有」,祇此无得,便是真空本体,本体虽空寂,而妙能起用,故曰「空而不无」,祇此不无,便不落于空洞断灭,便成妙有,妙有即是真空,真空即是妙有,真空是体,妙有是用,体用一如,无别无二,是名三身四智。
妙有即摩诃般若,真空即清净涅槃,般若是涅槃之因,涅槃是般若之果。
摩诃般若是慧,清净涅槃是定,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慧是定因,定是慧果,定即是慧,慧即是定,故名定慧等。
般若无见,能见涅槃,涅槃无生,能生般若,涅槃般若,名异体同。
般若者,佛性本智妙用也,无见闻觉知之见,而有本智妙用之见,本智不离本体,故曰「般若无见,能见涅槃」。
《大般若经》云:「见无所见即真见,知无所知即真知。」
涅槃者,佛性本体也,本体无生,而能生般若,体即是用,用不异体,故名「名异体同」。
随义立名,故云法无定相,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槃,故号如来知见。
佛法本来无名,而名之曰般若,曰涅槃,曰实相,曰法身,曰如来,皆是随义立名而已,故曰随拈一法,皆是佛法。《金刚经》云:「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涅槃体上自有本智妙用,故名真佛法身,妙用不离本体,用而无用,见而无见,故名「如来知见」。
《坛经》,六祖曰:「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
知即知心空寂,见即见性无生,如见分明,不一不异。
如来知见,乃真知真见,能知空寂之心,谓之真知,能知无生之见,谓之真见,知见分明,故能入于不二法门。
故能动寂常妙,理事皆如,如即处处能通,连即理事无碍。
动是用,寂是体,体用不二,故动寂常妙。理事二障已除,故理事皆如。如者,无障无碍之谓,故处处能通,入于不思议解脱法门。
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六识不生,即如如之力,心如境谢,境灭心空,心境双亡,体用不异。
见性之后,六根皆是佛性本体妙用,不受熏染,故名正定,又名金刚慧。
沩山上堂曰:「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淡泊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
见性之后,六识转为四智,故曰「六识不生」,心能如如,则一切境自生自灭,毫不相干,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故曰「境灭心空」,然此之谓灭,不是断灭,乃因一切境皆变为佛性,皆是妙用,不可于境上分别心,不可于心上分别境,打成一片,故曰「心境双亡」,心境既双亡,则体用自然不异矣。
真如性净,恶鉴无穷,如水分千月,能见闻觉知,见闻觉知而常空寂。
真如之性,常乐我净,而能鉴照,随缘缘感,应用无方,如一月印于千水,水异月同,如十灯照于一室,灯多光一,《华严经》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法身能见闻觉知,虽能见闻觉知,而性常空寂。
空即无相,寂即无生,不被善恶所拘,不被静乱所摄,不厌生死,不乐涅槃,无不能无,有不能有。
佛性体空,无所不在,而无相可见,无青黄赤白,无远近长短,故曰「空即无相」。真如性寂,本自不生,今则不灭,故曰「寂即无生」。无生之性,不受熏染,善恶罪福所不能拘,垢净静乱所不能摄,本自无生,故不厌死,本自无死,故不乐涅槃,自本体上观之,涅槃生死,皆是假名,皆无法于佛性中立足,自妙用上观之,涅槃生死,皆是妙用,皆不离于佛性本体也,本体虽空,而有妙用,故曰「无不能无」。妙用虽无穷,而不离空寂之体,故曰「有不能有」。
行住坐卧,心不动摇,一切时中,获无所得。
行住坐卧一切时中,皆是大定。赵州曰:「汝辈被十二时所转,老僧能转十二时」,无所得者,无所往而非佛性,所谓随拈一法,皆是佛性。
三世诸佛,教旨如斯,即菩萨慈悲,递相传受,自世尊灭后,西天二十八祖共传无住之心,同说如来知见,至于达磨届此为初,递代相承,于今不绝。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宗旨如此,即菩萨慈悲,接引有情众生,其宗旨亦如此,昔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自迦叶传至达磨二十八代,祖祖相传,皆传此心,无住者,即《金刚经》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也,达磨来中土,为第一祖,传受不绝。
所传秘教,要藉得人,如王髻珠,终不妄与,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行解相应,方能建立。
秘教者,唯证与证乃能知之,以心印心,无有别法,谓之秘教,非秘密传授之谓也。惠明问六祖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祖曰:「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如王髻珠者,如鹅王顶上之珠,最为珍护,譬如自性心珠,乃诸佛所护持,惟有已明心见性者,方与印证,其余末悟者,终不妄与印证也。
见性之人,福慧具足,知见与佛无二无别,方能建立道场,宏扬宗旨。
〈证道歌〉云:「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磨为初祖,六代传依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衣为法信,法是衣宗,唯指衣法相传,更无别法。
衣表信仰,法表心得,余此之外,更无别法。
《坛经》,五祖谓惠能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知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
内传心印,印契本心,外传袈裟,将表宗旨,非衣不传于法,非法不受于衣,衣是法信之衣,法是无生之法。
衣所以表位,法所以传心,惟有契悟宗旨,与佛无二者,方能得衣。
心印者,印证明心见性之心。
无生即无虚妄,乃是空寂之心,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脱。
证无生法忍之后,一真皆真,无有虚妄,真心空寂,无所不编,能达此境,便能明了法身真实境界,法身已了,则三身皆俱,三身皆俱,则四智亦足,三身四智,圆满无亏,便是真解脱。
我们的知见就像电脑的程序,熏习那么久,无始以来的生命都在熏习中,里面的程序既深且远,就是在讲这个,如何改变他?如果没有那一份明白,他的运作程序永远是在颠倒执着、我见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第一项 无明〕一、无明的含义即无知、不明,不是什么都不知,反而是充满错误的知,是与正智相反的知。为生死流转的根本。”我们不仅不知道真理法则,反而自以为是,错误认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7
芜湖广通大师问:参禅与念佛的分别?月溪禅师答:华严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迷昧不能证得。故我佛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18
问:法师,如何是如来禅?如何是祖师禅? (南京魏家骅)月溪禅师答:如来禅是我们证道后,见着我们的佛性,是为如来禅;祖师禅是从世尊拈花,以至祖师喝棒责骂、扬眉瞬目、举首低头、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18
第九节 无知是世间诸恶之根源,这就叫做无明。/佛陀苦行僧憍陈如、婆沙波和阿示说老远就看见佛陀朝他们走来。他们一眼就认出他就是悉达多。所以,他们各自对其他人打了个手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第十二回 佛力颠中收万法 禅心醉里指无明却说济颠对沈一道:人生在世,只为这具臭皮袋要吃,我看你又无老小,终日忙忙碌碌何时得了?倒不如随我到寺里去做个和尚,吃碗安顿
佛教故事:济公活佛传奇录时间:2023-07-27
无明(佛教解释)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个部分:一念无明,无始无明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09
陷入情感纠葛中是业力还是无明? 问:对某人理智分析后绝不会动情,却不由自主地陷入情感中,是业力还是无明?答:这是因为“知易行难”。从理论上说,我们对一个人进行理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04
这个无明啊,就是过去世的无始烦恼之障。无始,就是说永恒无际、若干年以前的烦恼造成的障碍,遮蔽你的智慧光明以及遮蔽你的世间聪慧,乃至于造成一种迷惑心,昏迷执着无知
佛陀住世时间:2022-08-30
《广钦老和尚开示录》6、一心念佛,吃苦修苦行,修行不要在形式上装饰我相。7、我们现在虽然出家,但是仍带有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劫数。怨亲债主,这些都会来讨,我们要念
环环素食时间:2022-04-08
不起嗔恨心是一种忍辱的修行,六度波罗蜜中忍辱波罗密的第一种忍辱——耐怨害忍,就是对杀害、伤害自己者不起嗔恨心。忍辱当然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做得到,需要先找到自己能
噶玛巴教言时间:2021-12-16
心无所住就是放下修行人,不要把别人的事情放在心上,要学会放心,心放不下,一切的功夫都是白费。怎么放下呢?其实很简单,心无所住就是放下。那为啥要放下呢?因为本来
直达彼岸时间:2021-12-04
问:在修行上降伏无明妄想,是念佛来的快,还是念咒来的快?成刚法师答:在修行中没有巧路,我们无明妄想降伏得越好,我们的身心气质随着心变化,就随着殊胜起来,就会没有
成刚法师时间:2021-10-29
行而不解,同样是不行啊,行而不解,是增长无明啊。刚才我们说了,你念了无明会薄了,这是一种情况,有的人,他无明是厚了。这个无明厚了,很可以举点例子。就是我爱人的妹
黄念祖老居士时间:2021-05-10
臭皮囊,不久长,人生切莫逞豪强。为王为宰为民卒,一旦无常梦一场。勘破了,罢思量,各循造化过时光。乾坤中有能仁旨,解使时人出苦殃。且问著,是何旨,毕竟要从何所取?
无明禅师时间:2021-02-20
问: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答:众生无始以来,善恶业种多少
智者大师时间:2020-11-01
问:如何断除烦恼、无明和妄想?慧律法师答:师父没有办法来到你心中,要不然,我就拿把剪刀把你的无明剪掉,这个就比较直截了当。个人生死个人了,个人烦恼个人断,才有办
汉传法师时间:2014-01-11
问:如何‘切除’内心深处无明与烦恼的‘肿瘤’?慧律法师答:这个问题问得最好。你内在里面一直在烦恼,莫名其妙的烦恼,我们不想让它烦恼,它也烦恼,这个就是修行的大问
汉传法师时间:2014-01-14
问:请问‘尘沙烦恼’与‘无明烦恼’是什么?净空法师答:‘尘沙’是比喻,比喻数量多。你的烦恼太多了,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你要是用计算机去算,算不出有多少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09
一般人皆以无用为耻,而我却认为无用正是大用。我一生都觉得自己无用,我没有语言天分,年轻的时候,我曾经学过英语、日语,但是一直无法学会,最惭愧的是来到台湾已有四十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无明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五种恶业,能令人颠倒发狂。(1)贪心,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2)瞋心,对逆的境界生瞋恨,发脾气,不是骂人,就是打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世上的人,都在醉生梦死中过生活,没有清醒的时候,不知设法脱离轮回之苦。自无量劫以来,被无明所牵,在六道轮回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如同旋轮,永无了期。人生如演戏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问:对某人理智分析后绝不会动情,却不由自主地陷入情感中,是业力还是无明?济群法师答:这是因为知易行难。从理论上说,我们对一个人进行理智分析后,绝不会动情。但感情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25
人从无始以来,常因无明和习气而使得自己意乱情迷、颠倒人生,「修行」的目的即在去除无明习气、回归清净的本性。习气可以从现在开始用心修改,若不改,从过去再迭上新的坏
佛教故事时间:2014-03-17
居士鲍中素来信,近来做功夫,少少有了入手处,故问大师,有没有秘密的窍诀,做为捷径?憨山大师与其的书信中这样说的,憨山大师告诫他,求玄求妙,都是妄念,众生不知常住
汉传法师时间:2014-05-21
佛教的史册中,没有一页曾冒着宗教裁判所那种阴森森的火光;没有一页曾被燃烧中的异教徒城市的滚滚浓烟所笼罩;也没有一页曾被宗教仇恨的无辜受害者的鲜血所染红。佛教只佩
佛学入门时间:2014-06-02
现代人的脚步是匆匆的,心是匆匆的。孩子们背着越来越重的书包,忙着上补习班、写作业、准备各种大考、小考;年轻人为了文凭、就业、成家一路打拼;中年人即便实现了“五子
汉传法师时间:2014-07-06
一位禅师在讲禅:“禅可以断除人的无明烦恼。”这时有个人问:“我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烦恼,请问什么是无明?无明是怎么产生的?”禅师说:“这么愚蠢的问题你也提得出?”
其他文章时间:2014-10-27
净土法门,乃一代时教契理契机之特别法。下自五逆十恶,上至等觉菩萨,皆当修习,皆可即生超凡入圣。其余所有一切高深玄妙之法,多是契理,而绝不能普契上、中、下、三根之
汉传法师时间:2014-11-11
一、无明的危害《大乘阿毗达摩》与小乘《俱舍论》中,把我们的负面情绪称为烦恼,并将烦恼的种类分得非常清楚。一般的心理学与医学,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描述烦恼方面的词汇。
藏传法师时间:2014-11-23
随着禅定的精进,悉达多开始了悟所有现象的虚幻本质。他以此了悟,回顾了过去的宫廷生活、宴会及孔雀园、他的朋友与家人。他了解到所谓的家庭恰如客栈或旅馆,不同的旅客进
藏传法师时间:2014-12-24
一念无明,即堕轮回三点如星布,弯钩似月牙,披毛从此起,作佛也由它。世上的人,都在醉生梦死中过生活,没有清醒的时候,不知设法脱离轮回之苦。自无量劫以来,被无明所牵
汉传法师时间:2015-01-08
问:如何断除烦恼、无明和妄想?慧律法师答:师父没有办法来到你心中,要不然,我就拿把剪刀把你的无明剪掉,这个就比较直截了当。个人生死个人了,个人烦恼个人断,才有办
汉传法师时间:2015-02-01
阿盘提国有一个大富长者,资财很多,而他家里有一个老婢,衣不蔽体,食不饱腹,还落得经常挨鞭打,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有一天,这老婢拿着瓶子到河边去取水,放声大哭
佛教故事时间:2015-02-07
世间万物相待而存,缘起性空何必执着。心的本然状态是超越痛苦的,只因为我们错误的见地、错误的行为让生命显现出种种局限性,才感受到忧苦缺憾。我们被善业牵引走向暂时和
藏传法师时间:2015-03-13
心的本然状态是超越痛苦的,只因为我们错误的见地、错误的行为让生命显现出种种局限性,才感受到忧苦缺憾。我们被善业牵引走向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恶业则将我们引向痛苦,一
藏传法师时间:2015-04-07
男女的爱欲是罪恶之源,这种罪源是起自内心的那分无明。人间最需要的就是爱,但是爱一有偏差,这个爱就会变成污染的爱,变成烦恼、无明、迷惑的爱,苦不堪言!佛陀告诉我们
汉传法师时间:2015-04-08
人间最需要的就是爱,但是爱一有偏差,这个爱就会变成污染的爱,变成烦恼、无明、迷惑的爱,苦不堪言!佛陀告诉我们:心的罪源,来自爱欲,尤其是男女的爱欲。心的罪源来自
汉传法师时间:2015-04-09
当我觉醒后,我才发现,世间最可怕的人,不是小人,也不是坏人,而是无明的人。我有位女性朋友,才结婚几个月就离婚,原因是她不想看别人的脸色过生活。她说,婚后先生就去
佛学入门时间:2015-11-04
【佛经介绍】《法华经》为释迦牟尼佛涅槃前在王舍城灵鷲山所说,主要讲述“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二
其他文章时间:2016-02-14
问:在修行上降伏无明妄想,是念佛来的快,还是念咒来的快?成刚法师答:在修行中没有巧路,我们无明妄想降伏得越好,我们的身心气质随着心变化,就随着殊胜起来,就会没有
汉传法师时间:2016-04-28
一念不生,就是你这个妄想不要生。不起心,不动念,心跟境,禅宗讲的:二六时中,不倚一物。四大本空,五蕴本来就无我。万法本来就是空寂。什么是佛?佛就是对境寂然,常不
汉传法师时间:2016-08-02
一信徒问师:师父,您能不能给我们开示一下什么叫做“无明”,感恩您。师答:看不清世间的真相,看不透事物的本质,被忽生忽灭的现象所迷惑、所误导,这就是无明。因为无明
汉传法师时间:2016-08-27
能了达,便会破除无明(一)“无明”就是自己的心中沒有太阳在给学生上课时,有一节课专讲《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当然要讲到“十二因缘”。其中第一个就是“无明”。一般
其他文章时间:2016-09-21
十二缘起支——生命轮回的次序有无明就有行,有行就有识,乃至有生就有老死。前前为因,有了前前的因,就会产生后后的果,这就叫作缘起的流转。若无明停止,则行自然停止,
藏传法师时间:2016-11-02
第一念无明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有无明?无明到底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开始的?有两种答案,一是究竟的,一是相对的。就是因为我们有无明,之所以我
藏传法师时间:2016-12-01
在修行中没有巧路,我们无明妄想降伏得越好,我们的身心气质随着心变化,就随着殊胜起来,就会没有病苦;都是因为无明妄想没有得到降伏,像贼似的,在我们这里作乱,我们就
佛学入门时间:2016-12-05
有智慧的人纵然历经苦难,其心境仍然维持澄明不乱。因为与无明烦恼做殊死战,会对心灵造成许多伤害。真正骁勇的战士,应该是不在乎任何痛苦,只想灭除内心嗔恨大敌者;而普通
藏传法师时间:2017-02-09
问:是什么样的“无明”导致这个世界的痛苦层出不穷?如何能避免?索达吉堪布:唯有佛陀看清了事物的本质:在整个世间上,所有痛苦的来源就是无明。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众生
藏传法师时间:2017-03-16
我们的爱人是菩萨假扮的 (资料图)有些人和自己老婆吵架,越吵越气,他会拿出刀,拿出枪,拿出棍,拿出十八般武艺和兵器,想制她于死地,仿佛自己的老婆是自己几辈子的仇人
南传法师时间:2017-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