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侯松蔚教授:汉藏净土法门要义

更多文章 2020-07-29

汉藏净土法门要义第309期明觉 文:侯松蔚

净土法门在汉、藏两地,都广为众多佛弟子奉行。汉传佛教中,净土行者多以念佛为主修(或辅以念诵相关经咒),且多数是求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另外也有求生琉璃、兜率净土的),故净土法门在汉地迳被称作「念佛法门」、「弥陀法门」。

藏传佛教行者,除了极乐、琉璃、兜率净土外,还可能求生观音菩萨的普陀净土、莲花生大士的邬金净土、金刚瑜伽母的清净空行刹土、时轮金刚的香巴拉净土等等;法门不限於念佛、诵经、持咒,还有密乘的本尊观修,乃至任何善业、修持,只要发心为生净土而行,皆是广义的净土法门。

不论是依止汉传或藏传,部份净土行者可能偏重口头念诵或法会仪式,忽略修心修德。事实上,汉藏经典虽然均记载了专念佛号,十念乃至一昼夜即能往生,但同时也记载了往生须具备其他条件。

例如曹魏
#12539;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

刘宋
#12539;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也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由上可知,往生净土还需要发菩提心、广作善业。即使是下辈往生,也不能缺少发心。这与十念往生之说看似冲突,但佛语必属谛实,两者均不可能虚假。笔者私忖,专念佛号应即具备往生净土的基本条件,但若发心、愿力、资粮不够,则容易被违缘所障,两个层面并无矛盾。从许多净土公案中可见,行者临命终时可能受到鬼神幻象、亲友眷属、猫狗畜牲等影响,无法提起正念;甚至有些例子是无故忘失佛相、佛号,无力作任何修持的。因此,汉藏诸师皆不以念佛一天为足,而反覆敦促弟子勤加修习、止恶行善。

藏传佛教传统上认为往生净土需具备四因,包括:

一、明观净土:经常忆念、清晰观想净土种种庄严,以及其中诸佛菩萨主尊、眷属身相。这是往生的所依。

二、净障积资:净除业障、累积资粮,即常生惭愧,忏悔恶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往生的正因。

三、发菩提心:愿度遍虚空一切有情同登净土之发心。这是往生的辅弼。

四、发愿回向:发愿以自他圣凡三世一切善根,普皆回向众生得生净土。这是往生的助缘。

上述四因,源於藏文《无量光净土功德庄严经》:「阿难陀,任何众生屡屡意想彼如来相,累积众多无量善根,以菩提心回向、发愿生彼世界,彼等临命终时,如来、应供、正等觉无量光佛为无数比丘众所绕,现於其前。彼等见世尊无量光佛已,以极净信心而殁,即能往生极乐世界。」其中,发菩提心、发愿回向都需要利益众生的发心,净障积资则包括了断恶修善的实践。

藏传佛教认为菩提心就是最殊胜的净土法门,有清净心自然感生到清净之地。例如切喀瓦大师(Chekhawa,1101―1175)发愿到地狱度众生,并无求生净土,圆寂时净土的景象却不由自主地现前。

切喀瓦大师的名著《修心七义》提及:「大乘迁识法,五力重威仪。」所谓「五力」,包括:牵引力(恒时不离菩提心)、白法种子力(广行众善及修持)、对治力(忏悔及对治恶业)、发愿力(这里指发愿为众生受苦)、串习力(平时培养善的习气)。表面看来,「五力」与净土没有关系,但大师本人正是这样修习而往生的,历代祖师亦承许此乃最殊胜的净土法门。

偈中提及的「迁识法」(颇瓦法phowa),是密宗一种把心识迁移往净土的法门。不少汉人对此趋之若鹜,竞相追求修习此法的成功「徵兆」。然而,若其心不正,即使修持有甚么「徵兆」出现,也不一定能往生;「五力」就好比菩萨乘中的「迁识法」,对往生更有保证。

帕邦喀大师(phabongkha,1878―1941)於《掌中解脱》指出:「我们往往对hik、phat之类的迁识法(密宗迁识仪轨)很重视,并将出现迁识前兆看成是了不得的事情;其实,就算我们不修任何所缘(不作任何观想),多念几次hik,头顶上也会出现迁识前兆等。这是风(气)的活动,并不稀奇。修心迁识法中,虽没有hik与phat,但却是所有迁识法中最深奥者。修其他迁识法难说是否能在临终时关闭恶趣之生门;但如能以五力而往生,则保证不坠恶趣。」

总而言之,我们切莫以为单靠口头念诵或事相仪式,便一定往生有份,净土法门作为大乘佛法之支分,必须具备良善发心,才能发挥最大效益;也不要误解肆无忌惮地放纵身语意,也必然能「带业往生」。历史上「带业往生」的案例,都是临终至诚忏悔、系念善法而成就的,但若日常缺乏善的习气,临终时则不一定遇上善缘,甚至未必会有真诚的善念。无论何时,都离不开一颗清净心――八万四千法门,要旨莫非「自净其意」。

※ 本文作者为香港能仁书院客座助理教授,本港多个藏传佛教道场之译者、干事、顾问等。

更新于:2020-07-29 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