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无量心与正法住世
第一四三期, 在线慧讯 菩提道上
杨云唐
生命是人类一直想了解的课题,似乎了解了生命就能解决人的最大的问题。可是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等等对生命探索的方向与内容却有很大差异,虽然有互相参考,但都还坚持自己的方向与看法。这差别其实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目的的不同,科学家想让生命长寿,哲学家想找到生命的解析与安顿,宗教家想为生命提供更高层次的精神领域,以摆脱现实的不足或限碍。
然而佛教既不像科学家的「治标」,也不像一般宗教家的「治本」(虽然不见得是真治本)。然所谓的「治本」应是能「长治久安」,得到永久的幸福快乐,但佛教认为生命本身是「无明」的产物,由无明因缘而有的存在,只会随因缘而不断变异,即使有天堂,生命也无法「长治久安」,仍是离不开苦,所以佛教对生命的态度主要是为了让生命的苦得到完全的出路。
佛教对生命的建议是-认清生命的本质,做该有的努力与负责,但这些「求生」的努力仍不能当作此生的安顿处,即使进一步如一般所说的「念念活在当下」,能不思求长寿或接受现实的继续往前走,一生无愧天地,还是未脱离因缘变异的支配,未解脱生命苦的事实。亦即,未断除生命根底的繁衍,生命的因缘就不会止息,在轮回的现实下就无法无苦地生存着。但人既有了生命,就不得不好好活着,既不能靠自杀来离苦,又不能「无欲」地不需要物质上的支持,纯住在精神世界里,而且又不该靠追求物质的满足,达到极乐无苦,知道不论苦行乐行都不能解脱苦,于是佛教提出「八正道」的建议,以「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来导引人生,以止息无明及寂静无明所之后,续而有的种种因缘,彻底除灭苦的根底。
这套方法说给未学佛者听,大多数人会避佛教远远的,因为虽现世爱不能圆满,但对「后有爱」的期待是无法放舍的。这关键在谁都希望永远地存在着,所以「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成为比较能接受的说法,于是后来的「菩萨道」取代原本的「解脱道」,成为北传的显学。
菩萨道法在流行近二千年后,大乘佛子开始回头注意到解脱道的必要性,因为若没有解脱,就根本无法如经中所言于苦中屹力不摇,能八风不动还愈挫愈勇。原来那种菩萨道是摩诃萨才做得到的。追问之下,原来那些法身大士都是已解脱的「非人类」,倒驾慈航根本是无来无去,我们若想学之,当然还是应先具足解脱再说。况且,放眼大乘教界,所谓「再来的」菩萨行者,连基督教世界也很多,我们不能关着门自吹唯有我们大乘才能「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一直以来,大乘佛子若追求解脱道就会被说成堕入二乘,失菩提心,说他们没有大慈大悲,将成焦芽败种。修解脱道者,并非失菩提心,不会就不慈悲。我们不能以自说要「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就表达真大慈悲。而这样的生生世世到底是「想当最便宜的圣人」心态,还是只是激励与劝勉,我们不可不明究理。
到底什么才是慈悲呢?我们打开窗说,教界一直强调的慈悲,往往是说得到做不到。勉强说,慈济功德会是表现了舍己为人的菩萨精神,但教界仍不会认为这样就是菩萨道,因为说他们没有入空无我思想,仍有功绩名利之心。但我们也别以为知法就能行大慈大悲、广度众生,结果尽是在否定他人、宣扬己德,要人归降与认同,却造成自他对立与烦恼,教界的争辩不断。这显然与「大悲者无敌」相悖。
本文想就在慈悲大海中,掏一滴尝尝后,作一点不成熟的观点,希望教界能将慈悲与正法契合,别让佛子们眼高手低,到头来还变成以慈悲之名作攻击异派的胡涂行者。
佛教的「正法」以什么作标准呢?这可能有很多说法,笔者认为至少应合乎「八正道」,才可称为正吧!基本上教界已有很多文章介绍八正道,以下只稍作简介:
所谓「正」是指身口意合乎缘起正见,是正中于道的意思,简单讲就是「入于正道支流」。而什么是正道,即有八支:
1)正 见:知缘起故,知生死轮回如何起、灭,见到八正道。破常见、断见,知无常、无我。不再是信仰教条。
2)正思惟:如理思维—依佛陀十二因缘所教,追根究底。
3)正 语:身口意合乎缘起四圣谛。
4)正 业:(爱所作名为业)清净身口意。
5)正 命:不造来世因。造次、颠沛仍不苟且偷安
6)正精进:四正勤。随正见、正念(非随缘),正智而住不放逸。
7)正 念:四念处,安住六触入处时离贪断爱。起修七觉分,如实知现实。渐次断欲漏。
8)正 定:三摩地(喜、轻安、定)。不是指四禅定,而是心不受、不取。心不缘着,定慧具足。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当人欲漏断近,诸事已办,心无牵扯,才能真的念念活在当下。
所以「正命」不是「正确维持生命的手段」而已,因为那样只是世间法,而应是如上所言「不造来世因」,即令无明贪爱之缘息灭。佛陀说正见的八正道,即是完成初转四圣谛*轮,而初转四圣谛后,以「信为欲依,欲为勤依」。信净信「四不坏净」,即走向出世间的清净,而不再以「我见、我爱、我慢」杂染生命。如此净信出世间(绝对无我)为生命的出路,不再疑惑,就会入初果之破我见、疑、戒禁取。破戒禁取是因离我见故,人不再以吉庆祸福长寿为求,所以不会为了趋吉避凶寻找依恃(风水、神明之类),不会为了活命与权势而畏缩惧怕得罪天地鬼神。
不疑、不畏,就能因信心而生起乐欲,远离一切恶见恶习,知道离贪为离苦之道,进而趋向精进修道,这就进入二转*轮的修道位。
修道中,四无量心会渐生起。慈悲可分世间与出世间,一般世人所要的当然是世间的慈悲(予乐拔苦),即乐的需求与苦的安顿,认为谁给我越多,谁就是慈悲,谁包容我、原谅我、代人受苦就是大修行。例如佛陀受毒菇的供养而提早入涅槃,一般人就认为因佛没有瞋心,所以原谅供养者醇陀,但这只是世间角度。以佛的立场是「醇陀令我得入涅槃」,所以佛陀称之为最好的供养。佛陀不是在打妄语,一位没寿者见的圣者,不会以寿命长短为考虑。当时佛陀本已年迈体衰,这机缘正来得是时候,当然是最好的供养。这同时也可见于禅宗的坐脱立亡,很多被世人认为是自杀的,但在他们是示现生命该舍即舍,不会以百岁为追求。这种似乎不长住世间度众生的行径,或许会被认为不慈悲,但他们是让世人知道什么是生命的态度与智慧。
无明与贪爱故,世间苦是无止尽的。生命是能量的活动(亦即,五阴是大环境因缘的反应作用),死亡并非谁的生命结束,只是五阴世间因缘相的转变,而一切世间的存在都是随缘变异,即使圣人也不例外,这种以身示「法」的教示,就是慈悲,这才能提供一切苦的出路,寻声闻苦的度一切苦厄。所以维摩经说:「无我如何慈悲?曰以无我慧示人是慈悲行。」就像父母无法一直照顾子女到老,教孩子自立更生才是正道。一个到老还要祈求神明眷顾者,是还没学得人生智慧的人,到头来不得已走了,子孙还要担心他转世到哪里去了,倒不如以入涅槃之示现,皆大安心。「朝闻道夕死可也」就是说,作好人生功课,自他都有最完善的交代,才真的无愧天地。
佛陀对弟子的遗言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佛教要众生做到的是努力修学正法,自己负责莫依赖,这样的人生才能真的自利利他,不给世间带来负担,也不给世人留下错误示范。所以佛称八正道是古仙人道,亦即自古行者都以此留示世间,清净而没有拖泥带水的污染,不像世人卸任总统之职,还在背后指指点点或自称受政治迫害。若一个人做鬼还怨后人不孝,这是他生平没有学得自依止、法依止,而还以为他人应该为他不断付出,连死后还要继续。当然本文绝不是说不要孝顺父母,而是说若我们为人父母就应该以正法留给后代,而不是用道德绑子孙。虽然道德是世间的成熟表现,而正法才是与解脱相应的,生命最终仍应归向正法才能找到出路。
从以上例子可见,慈悲不是爱的呵护,「予乐拔苦」是世间的定义;慈悲是要合于八正道的,尤其正语是教示他人以解脱的智慧,不是世间的不妄语两舌而已。而正业是对所爱取之业结,当知清理、离系,不是互相缠缚,造成伴侣追随黄泉的悲剧苦果。
为何无我才能行真慈悲呢?并不是他大公无私或会舍己为人,是他不会拖别人入于轮回苦的世间,亦即他不让世人追求以「满足」为求的习惯。世人不管是行善的好事或为恶的坏事,都有找他人「入伙」的习惯,从绩效言,这无可厚非,但从心理观察,有很多追求他人认同自我的成份。
前面言因缘,故凡事都在不断变化,但即使改变了,人无明故,不观因缘的变化性,一直还守着熟悉及喜欢的部分,这部分里潜存着个人的影子或血汗,是为我见(于十二因缘称为「无明缘行」),所以会有想继续保有及光大的希求。当这些内容得以延续,四食的满足就让五阴得到润泽滋长,这即是「行缘识」。这种五阴的作用、显现,会让自我的存在,从影子变得更趋真实,使生命更有价值。这是一般人想要的。
人因为有这种需求,而同类又容易相吸,所以自我存在的部份就容易从互相认同、合作而强化,继续延续。所谓「志同道合」、「物以类聚」,就是要满足需求。若延续得令人满意,又产生爱着,以之为我的成就,使我见更坚固(是为取),从取又激发五阴的作用(是为有),这就是十二因缘所说的「触受爱取有」。这「有」又解释成「业有」,亦即这就形成强大的力量因缘,牵引着人的生命走向,乃至命终仍会牵引下世的五阴的延续。所以说「有缘生」。
人靠重复喜欢与熟悉部分来强化我的存在,最明显的就是在「财权名食色」,一但爱染,很容易熟悉,也容易从影子的世界变成自我的存在感,而这些又是世人共同熟悉的,所以很容易找到同好,故被称为「人性之欲」。这也可解释为什么人趋恶容易行道难的原因。「古今圣贤皆寂寞」,实在是愿意走离欲解脱之路的人确实很少,而很少的原因并不是离欲较辛苦,而是同类太少。也就是说,若世间修道、成道者多,则行善、离欲反而有很多人趋之,为恶则少了。这就是因缘法,因缘在改变人、在决定人类的走向。所以从佛教立场言,要救世间就要有更多贤圣的因缘为伴,而圣者的出现不是靠发愿,而是靠正法住世。培育圣贤绝不是像世间人以「吸引同业」为方法,不是找更多人出家或壮大某派系,而是开拓八正道,让正法住世,让人们在行于古仙人道时,明白生命的真谛趋向「离欲向于舍」的无我清净。
所以佛教的慈悲,是看到世间「拉人入伙,相濡以沫」的习惯,不管是为善为恶,都有强化自我的色彩,都会形成「爱取有」的力量,让世间更迷惑无明贪爱,是非争执不断,所以不想相牵入火坑,不想「己所不欲而施于人」,不愿造成「两相情愿」的业习污染世间。见因缘牵动之法者,对以前自以为是的习惯,生起惭愧,不想再以「思求欲」为习,以此同体慈悲,对正见不疑不惑,即使孤单上路也不改对正法的信念,就会生起喜的力量。对世间不黏着,对僧众不相惑,对涅槃解脱愿趋向为舍。所以二转*轮后,四无量心自然生起。亦即,没有入果就没有真的四无量心,这四无量心不是像教界流行的靠观想而修的,也绝对不是舍不得众生,而是舍得自我与世间,以如此慈悲正行才让八正道留传世间。所以佛陀又遗言说「我不摄受僧团,是法在摄受。」佛教寺庙是以法摄僧,本来也没有会长、方丈、监院之职,但因行于世间而不得不施设,若寺庙中出现拉人出家以壮大僧团,或聚众争取职位权势,这就是走世间的俗路。若是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则是走八正道的路,则是在住持正法,是在转*轮。(注)
因缘是多面的,眼前的路是多条的,以正见作择法觉支(即选择离欲之法)或为了个人的丰功伟业作打算,关系着道场与佛教的存亡与正法的安住,这是我佛门人应当明白抉择而依法笃行的。八正道不是小乘法,是解脱法,更是菩萨具备慈悲必学必行之道。
注:三转十二行*轮(正确菩提道次第)
初转四圣谛—悟「道」:
觉缘起—知集→知灭→知味→知患→离
亲近善知识(悟道者),听闻正法,如理思维。
《慧解脱》善知识:纯一满净具梵行,知教授八正道者。
二转四圣谛—修「道」
修八正道—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继续如理思维(四念处),法随法行(法次法向)。
精进正行,三转四圣谛—证「道」:成就—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贪爱止息(正定),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心解脱》
黄念祖居士: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黄念祖大德《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法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的法身一切都入到众生心中的想念中,所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09
黄念祖居士:全舱念观音 避免一空难 昨天来了一位核电站的朋友,他母亲信佛很虔诚,常念观音。他开飞机突然发生障碍,在很危险的时候就听见有人告诉他,你应该如何操作,他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08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四愿:声闻广多无量)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译文】如果我成佛,国中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31
01『真正的护法居士』什么是护法?有不少人认为在寺庙、念佛堂或道场干义工,帮助筹办法会,或者是给寺院布施、募捐等等就是护法,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护法绝不只意味着物质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2-26
万佛圣城是正法住世的道场,是十方诸佛菩萨拥护的道场。万佛圣城是正法住世的道场,是世界佛教发源地,也是世界佛教归源处。有了万佛圣城所在地,天魔外道,吓得发昏,恐怖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5
黄念祖老居士谈怎样忍辱 人生总不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许多冤枉,有许多无理横加,种种的这些事情。但我们要怎样忍辱呢?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24
为什么护持网站为护持正法呢?在以前年代,由于没有网络,所以经书及法宝都以手抄或印刷为主。现在网络普及很快,而且大大降低了佛法传播的成本,印一本佛书或许要几元钱一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03
护持三宝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定位要准确。居士要把自己放在护持位上,恭恭敬敬的对待三宝,尽心尽力的做好该做的一切。三宝给了我们成就的机会,给了我们因缘,是我们的福田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4
一、 供养:(香)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二、 礼敬: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一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6
1、很多居士认为:皈依只是形式,佛法修行注重实质,从而错误地认为皈依是不重要的。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是不正确的。2、我们平时说皈依只是形式,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诉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佛陀涅槃后,就不再在世间住世,而出家人就承担了如来家业,代表佛向世间传播佛法,所以当佛不再住世的时候,出家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聂云台居士是清末大臣曾国藩的外孙,在1920年任第一任上海总商会会长,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成功人士。抗战期间,上海会长崇尚华丽,奢侈成风。聂云台老居士有感而作,于1942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贪名之戒药师山紫虚居士壹、前言人在世间活动面对世间各种境界时就会产生各种喜爱,喜爱到了某一个程度以上就变成贪。人贪的东西很多,如贪钱、贪色等皆是。对于贪求财色一般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十卷紫虚居士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文 第一卷紫虚居士注解--------------------------------------------------------------------------------此为楞严经的名称。本经之全名为大佛顶、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七卷紫虚居士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现在我讲一讲如何念佛,我们念佛人人都会念,人人还不太明白,人人都念,人人还都不太得力。什么叫真正念佛,如果给它下个定义就是:无心是真正念佛。什么叫无心念佛呢?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三十三课 无间地狱与阎罗王地狱意谓地下的牢狱,分为根本、近边、与孤独三类。此在第二十四课课文及其注释中,已略说其情状,惟众生恶业,广泛重大,因之地狱器品,亦至繁多惨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1.大家都没有天眼,不曾看见过极乐国,也都没有神通,不曾到过极乐国,所以不应执定极乐国为有,若执为有,便是武断,这话是对的。但是,没有天眼和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十一、作观想以留印象观想念佛,在净土法门中,颇居重要,能使行者存留甚深印象,在识田中,以引动极乐国的整个庄严境界。观法虽然广大深玄,然而观其少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三十七课 读经录要 (二)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十、善现言:六波罗蜜各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若行施时,以有所得为方便,著三轮而行施:起自想、他想、施想, 是名世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如果按照要求如理如法进行顶礼,则有无量的功德。《佛说灌顶经》 中说:“人如果在临死之前,礼拜过十方三世诸佛,那他命终之后不论转生何处,都将值遇佛陀;而且,千劫、万劫乃至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10-25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1.三十七道品,为修佛法的主要科目。修四念住,则于身、受、心、法四者,能得到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正确认识,奠定了出离世间的基本观念。修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王占元居士往生纪实王占元居士,男,八十三岁,河北省唐县人,一生务农,小学文化。有三男二女。为人善良,对子女慈悲疼爱。子女也都很孝顺。二○○三年九月。经医院查出白
净土往生时间:2024-10-23
周六下午,一到道场,某女莲友笑嘻嘻地对我说:“给我女儿的宝宝挂个往生牌位。” 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知道她的女儿并没有生孩子,所以她所指的宝宝应该是流产或堕胎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5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给事冯楫居士悟道因缘给事冯楫居士,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济川,四川遂宁人,号不动居士。冯楫居士青年时即信仰佛法,一度遍礼尊宿,后居龙门,从佛眼清远禅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时间:2024-10-06
黄念祖居士:广结善缘 “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净修捷要》)。佛的光明遍一切处,有人说,我怎么没有看见哪?这个就不奇怪嘛,有缘才遇着这个光嘛。这光是没有离开一切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黄念祖老居士:火烧功德林的真实意义!黄念祖: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复兴近代佛教之先行者——杨仁山居士佛学思想研究吕建福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3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我国古代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1
龚佛龙居士往生纪实二○○二年九月二十一日(中秋节)凌晨五时三十分,安徽省芜湖市居士林林长龚佛龙居士在家中安详逝世,往生极乐,世寿九十岁。 一个多月前,龚老居士就告
金玉良言时间:2024-09-15
四、密勒日巴修定为什么要讲密勒日巴修定呢 ?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是用修定的方法获得大成就的人,他是藏传佛教中实践佛法的代表人物,他自己说:“我是一个博地凡夫,此生此世,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7
问:佛教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搞清楚佛性问题与学佛关系重大,所谓佛性究竟是什么?答:五十年代我曾和佛教青年探讨过有关佛性问题;近年来,也曾围绕这一问题,谈过我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4
净土资粮(附:谷响集) 作者:黄念祖答三世因果并劝努力忏罪念佛大札奉悉,欣闻知难而进,甚以为慰。唯所提诸问,仍是您二十年来屡问之老问题。兹愿再贾余勇,一试棉薄,看看能否突
居士人物时间:2024-08-29
修行,不一定要到寺院,也不一定要像老僧入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做人处事都应该要有修行,有修养。日常生活的修行包括:一、衣食住行的修行:例如,穿衣只要朴素、保暖
佛答时间:2024-08-18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在世间生活难免会犯错学佛修行也是如此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持戒修行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可是如果因为种种因缘条件不小心犯错破戒了心中不免产生疑
佛答时间:2024-08-18
有的居士具备善知识的特点,可以帮我们更好的修行。而有些居士表面上“学佛”,但实际上却障碍我们!如果你身边有这四种“居士”,一定要注意了!一、跑跑居士跑跑居士,修
佛答时间:2024-08-18
农历七月是佛教的福田月 报恩月常以孝慈忆祖先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盂兰盆节(佛欢喜日)更是培福孝亲的好时机农历七月十五(8月18日),民间称为中
赤峰万佛寺时间:2024-08-18
居士百年之后骨灰能否进入寺庙存放?答:完全可以。不过要看那些寺院有条件存放,目前国内寺院并不是所有的寺院都具有存放骨灰的“海会塔”。近几年也有不少寺院建了“普通塔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6
谢允华居士往生记实母亲谢允华1940年正月初一生人,享年63岁。母亲出生于三台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大户人家。在她出生时家境已日渐衰落,故母亲从小就过着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日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7-17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六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学佛证道的第一步我们前集说到持戒有护法神在护持,那么,讲良心话,保护自己还是要靠自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9
二十多年以来,忏悔法是我每天都修的,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忏悔文,从未间断过。就说《三十五佛忏悔文》,我每天多则三四遍,少则一遍,再累再忙,拖到再晚还是要念完。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6-29
问:阿弥陀佛,师父吉祥,有一个问题请师父慈悲开示,在家居士持戒很难,生活中有时是避免不了犯戒,比如家里种了玉米长虫子,不打药就没有收成了,打药就杀生,在家居士怎
佛答时间:2024-06-14
佛陀的四无量心昔佛在世时,曾授提婆达多盐汤,因提婆达多好吃酥腻食物,头痛腹满,受大苦恼,不堪忍受,呻吟称念:【南无佛,南无佛!】那时佛在其住处禅定中,听到此声音
佛教知识时间:2024-06-09
不空绢索像出自《不空绢索续》,不空绢索实为观世音菩萨诸多化现之一,也即三面四臂之观世音大士。凡见此像者,其功德如续部所云,有如下种种:亲睹此像即同现量观见观世音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5-24
慈的瑜伽行者,当观察恚的过患及忍辱的功德。如长部中说贤者!若为恚所战胜,为恚而夺取其心者,则杀害生物。初修慈的人,为了避免贪欲的生起,不应对异性修慈;为了避免起忿怒,则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4
人人都来做一次史上最有意义的转帖或仅仅随喜,一念随喜者功德无量!现世得福所愿不虚!一、【闻法华经一念随喜,随力演说、随喜转教,功德无量!】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
佛学知识时间:202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