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谛三观的来源与发展演培法师一中国最流行的佛法,有台、贤、禅、净的四宗。在这四宗中,台、贤是重于教的,禅、净是重于行的。虽说四宗各有他的所本,但都成立于我国,有著中国佛教的特色,所以一向为中国佛教徒所重。天台宗,在我国佛教中,是有他的极崇高的地位和极普遍的信众的。天台虽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但其中心思想及精义,实在于三谛、三观及一念三千。一念三千说,出于天台大师的独创,现在姑且不论。三谛、三观说,据天台学者的一贯相传,是传承于印度的龙树法门。天台宗确与龙树学有深切关系,但关于三谛、三观,实有讨论的余地,因为在龙树的全部著作中,没有一处可以找出三谛、三观的明文。三谛,就是真谛、俗谛、中谛;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依于天台学者的一向所说,三谛是根据龙树的中观论,他们认为最有力的明文,就是中论四谛品的“因缘所生法”一颂。三观是根据龙树的大智度论,他们常常引用智论“三智一心中得”的一句话,以证成他的所说有据。可是这两个教证,是非常薄弱的。先来考察三谛的教证。龙树学的传入中国,主要的是中、十二门、大智度的三论。虽各论的谈空说有,有广有略,但其一贯的思想,不外说明二谛。二谛章说:“此四论(加入提婆的百论)虽复名部不同,统其大归,并为申乎二谛,显不二之中道。若了于二谛,四论则焕然可领”。因此可说,龙树学,不能不本于二谛。特别是中论所开显的二谛,更为明显。如中论四谛品中,显示佛法宗要时,明白的告诉我们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二谛章也说:“中论以二谛为宗,若了二谛,中论即便可明”。由是可知中论中心思想之所在。天台学者,虽说非常重视中论,但他引用“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的一颂,以证成他的三谛说,不能不说多少与中论的本义不同。因为论主引说此颂,本意是为了成立一切法的缘起无自性空,并非成立一切法的即空即假即中。所以论主说了此颂后,恐怕有人发生误会,紧接著又说了“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一颂。此颂与前颂,是互相连贯而非彼此独立的。把他连贯来读,自然就会结归到缘起即空,不会结归到即空即假即中。但天台学者,文外取义地,把前一颂孤立起来看,所以就成了他的圆融三谛说。三谛圆融论,在后期的大乘经中,确也有他的线索可寻,但不应依附于龙树的教义,作为自己的权证。假定龙树在此颂中,真的是显示三谛的,那他在末后的结句,就应说“是故一切法,无不是即空即假即中”,不应说“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前面也应说:“如来依三谛,为众生说法”,不应说“二谛”了。既然标二谛,而又归结到“无不是空者”,则龙树的意趣何在,可以想见。天台学者三谛说的建立,把他公式化,处处套上三谛说,而并不问经论的本意。如金刚经的“如来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这样的三句论法,经中是很多的。天台学者见了,以为就是说三谛。以为:“如来说般若波罗密”是俗谛,“即非般若波罗密”是真谛,“是名般若波罗密”是中谛。其实,“般若波罗密”,是说的缘起法,缘起是无自性的,所以“即非般若波罗密”;虽然是无自性空的,但决不是什么都没有,即空的缘起法,是宛然而有的,所以说“是名般若波罗密”。是名,即是假名的。‘因此“即非”的,必然“是名”,“是名”的,必然“即非”,即二谛无碍的中道’,何曾是说圆融三谛?又如心经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明明是开显二谛无碍中道,但天台学者,不顾下面结归“是故空中无色”的明文,定说这是开显他的圆融三谛。不从经论的文义一贯处去体会,而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是真谛,“亦为是假名”是俗谛,“亦是中道义”是中谛的三谛说。站在龙树学的正义来看,我们是难以同情的。再考察三观说的教证。天台学者讲到三观时,每每抬出北齐慧文大师来,以为文大师读智论,读到“三智一心中得”而有所契入,乃建立圆融的三观。可是我们读破了智论百卷,彻头彻尾,从来都没有发现到过这一句。好在智论还现存世间,学者可以检查。据我们读诵智论所知,在二十七卷中,有这么一段经文:“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当习行般若波罗密;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密”。龙树在论中,先分别解说,什么叫做一切智,什么叫做一切种智。接著说:“复次,后品中佛自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为什么道智是菩萨事,不是佛事及声、缘事?因为道是修行的事。佛,道事已经圆满,无须再行再知。声、缘望于佛道,虽说还有功德未备,习气未除,但他本分上的事,也都已经圆满,所以佛及声、缘不名道智,唯菩萨正在修道的历程中,名为道智,所以说:“道是行相故”。论中又说:“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答曰:实一切一时得……虽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后次第,如一心有三相……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亦如是”。论中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就是二智于“一心中得”。虽说一心中得,也还有他的先后次第,那里有“三智一心中得”的明文?又怎么可说他是非前非后而圆具于一心中的?二如上所说,我们可以明白的知道:天台学者用中论、智论的教证,以成立他的三谛、三观说。那是勉强的,可说是不可能的!然则难道这完全是天台的臆说,而毫没有他的根据吗?不然!三谛、三观的名称,见于现存的仁王经及竺佛念译的菩萨璎珞本业经。仁王经卷上,菩萨教化品第三说:“无缘无相第三谛”;“忍心无二三谛中”;“三谛现前大智光”;“于第三谛常寂然”。在这诸句中,虽每句都说到三谛或第三谛,但第三谛是指的什么,三谛又何所指,我们从经文中,完全看不出来。到二谛品中,才说出三谛:“以三谛摄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但此所说的三谛,是否可以即是上来所说的三谛,那还是个问题。受持品第七又说有三谛三昧:“世谛三昧,真谛三昧,第一义谛三昧,此三谛三昧,是一切三昧王三昧”。据此,仁王经中确曾说到三谛。其次,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第三中,讲到十六谛的时候,于中说有:“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的三谛。在佛母品第五,显示三谛为佛母时,又说:“所谓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是一切诸佛菩萨之母”。但于“所以者何”下,说明所以然时,却又大谈二谛,并且结说:“吾今为是大众略说明月璎珞经中二谛要义”。依名义看,既不怎么显了,三谛二谛间杂而说,似乎非常零乱,所以学者间,一向对于仁王、璎珞二经,抱著怀疑的态度,说这不是印度传来的经典,而是西历第五世纪时,在中国所成立的。由于怀疑经典的确实性,对于三谛、三观的思想,也就认为是由我国南北朝中期无名的经典作者所唱出,不可求于印度的圣教量。但这种看法,我们不能同情。因为无论是从文字或内容方面去看,我们确信两部经,都是从西方传来的,决不是中国人的创作。倘若国人有此崇高而伟大的思想,那他表现这一思想所运用的文字,决不会如此地艰涩难懂,如此地前后不相关照。所以依我们的研究所得,不特深信二经是由西方传来,而且确认这是透过唯识思想,含有非常浓厚的唯识色彩;又是含有非常浓厚的真常色彩。这是后期佛教的前驱经典,已倾向于真常唯心而还不曾圆熟。如仁王经说:“众生最初一念,生得善,生得恶”,即是唯识说。又如仁王所说的三谛,就是唯识说的三性。辨中边颂说:“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遍计执性,是离心而外在的客观独立存在的境,也就是经中说的“色谛”;依他起性,是指能变似的主观分别心,也就是经中说的“心谛”;圆成实性,就是二空所显遍一切法的空性,也就是经中说的“空谛”。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三性也就是三真实,可见与经所说的三谛,除了次第稍有出入外,其意义可说完全相同。还有,宇宙万有的诸法,虽说多得不可胜数,但唯识者以三性摄尽无遗,如摄论的所知相分,就是综合一切所知而为三性来说的。仁王经说:“以三谛摄一切法”,“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岂不是两者的思想更相吻合吗?至于仁王经与璎珞经中所说的五住烦恼,与胜鬘、楞伽经相合,同是后期真常大乘的特色,就是其他所说的什么金刚宝藏、法身藏、自性清净藏……一切圣果无量功德藏等,无不彻底的显露了真常思想。所以可说:仁王与璎珞经,都是唯识学的,真常学的,都渊源于印度的。原来,无论是妄心或真心的教学,都是以空为不了义的,都是超有超空的“非有非空”,或“空有并寂”的中道。三谛说,与第三时教,有著密切关系。至于天台所说的三观名称,在菩萨璎珞本业经贤圣学观品中,也有明文可见:“三观者:从假名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是二观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根据这个所说,可看出他是先观重理的空,次观重事相的有,最后到达空有无碍的中道。三观虽前后不同,但很近于从假入空证空性,从空出假见如幻,空有无碍,而见中道的思想。这种说法,引发了中国学者的思想,而我国学者也每以此去理解。经义是否如此,又是另一问题。中道,是中道第一义,即绝对的胜义性,唯识家所说的胜义胜义。为表示胜义不离世俗,世俗不离胜义,所以说名中道。中观家在未证悟以前的加行位上,确实是即有观空,空不碍有的。然即在此二谛无碍的胜解观中,深刻的了知空有相依相待,即能到达毕竟空寂的实证。所以知道证悟之前是方便观,要由如是的不断观察,才能证悟真胜义性。三三谛三观的思想,在经中是有根据的,天台宗成立以前,三谛说老早就从我国的北方传到江南,作为这一思想的前驱者,就是三论学者。如广州大亮所唱的“二谛是教”、“二谛是假名”,因假名而见中道,就吐露了三谛的思想。中观论讲记说:“众因缘生法是俗谛,我说即是空是第一义谛。二谛是教、是假名;假名而有即非有,假名而空即非空;依假名的空有,泯空有的一切相,这是中道。所说虽略有出入,但他的空有假名说,就是说明了有是假名的非实有,空是假名的非偏空,依此而显中道。虽说三谛,依然是假名与绝待的二谛论,不过立意多少倾向圆融而已”。这一思想的发生,在刘宋时的广州大亮就开始了。辽东朗大师南来,在摄山所说的“二谛为教”,就是本于这一思想而来。所以摄山门下,有“中假”义“中假师”。三论家的意思:如沉空滞寂,偏取空理,不能从空而即有;离假名而说空,是为小乘圣者。大乘即有而空,当体中道,虽重于泯绝一切,但不离世俗假名。三谛说的思想,由于辽东朗大师的传布,梁代就已显著的流行,这从嘉祥大师所叙述的开善智藏的二谛义,可以得到消息。开善智藏说:二谛同以中道为体,并引龙树中论颂为证明:他以为:“因缘所生法”是俗谛,“我说即是空”是真谛,“亦是中道义”为二谛之体。二谛章中明开善所主张的二谛体又说:“二而不二,二谛即中道;不二而二,中道即二谛,故以中道为二谛体”。可是说到中道,开善说有俗谛中道、真谛中道、真俗合明中道的三种中道。既以中道为二谛体,试问是以那一种的中道为二谛体呢?在三论家的正义看来,开善主以中道为二谛体,虽有从二谛踏上建立三谛的趋势,但他所说的三种中道,证于圣教量,“无所无当故,但有语言,非佛法中道”,中道尚不能成立,怎可以此为二谛体?考中道为二谛体之说,见于从高丽朗大师时的隐士周颙所作的三宗论,开善虽也听说此义,但因“得语不得意”,故明以中道为体,而实还以真谛为体的。嘉祥大师意:中观所说的中道,实质还是胜义,不特是泯寂的,而且是融俗的,所以是即空即有的中道。因此,中观的中假家,有有谛、无谛、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的三谛,不过有时可以把这三谛摄为二谛,即有无都是属于世谛,非有非无才是第一义谛。至于开善,表面似说三谛,其实是说二谛。所以大乘玄论说:“今意有第三谛,彼(开善)无第三谛”。然据另一传说,以为与慧思前后而活跃于梁陈时代的傅大士,才是璎珞经三观说的提倡者,唐荆溪湛然大师,在止观辅行中,特别引用傅大士的“三观一心融万品”句,作为三观说的证明。但荆溪与傅大士的时代,相离已远;傅大士是否说过这个话,在历史上有没有他的确实性,那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然而三谛、三观说的思想,在梁陈时代已经盛行,可说毫无问题。四三谛、三观说的思想,最初是由仁王、璎珞二经而来;其后由三论师而渐次的发展。到陈代,慧思大师,对于璎珞经的三观说,已给予深切的注意与了解,这从他的著作中,可以明白的看出。“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说有“无谛巧慧佛三谛”的三谛,这应该是从璎珞经的三谛而来。“心数心性平等观”、“初观息解假名空”的平等观,假名空的用语,也与璎珞经所说的三观相关。可见慧思禅师已著眼于璎珞经的三谛、三观说。“智者大师别传”中说:智者在大苏山亲近慧思时,曾代替慧思讲玄义,于中“唯三三昧与三观智有以咨审,余悉自裁”。由是可知慧思对于三观是有相当理解的。智者既曾代讲大品般若,则其对于所咨审的三观智,或般若经所说的三三昧,当也有相当的重视。不过,智者初期的思想,虽已注意到璎珞经的菩萨行位及三观说,但在他的“觉意三昧”中,还称三观为三三昧,说初观是空三昧,第二观是无相三昧,第三观是无作三昧。到“次第禅门”出现,在六妙门的解释中,才说从假入空观是观,从空入假观是还,空假一心观是净;他的思想,已深受璎珞经的影响。虽则如此,但还是历别的次第三观,没有发展到圆家的一心三观。三谛说也是这样,读智者的初期作品,对于三谛,只是一鳞半爪的说到,并未曾作有条理有系统的叙述。但到智者决然入天台山栖隐,于九年的隐居潜修中,思想有了飞跃的进展。所以智者大师的思想,可以明显的划分为两个时期,就是天台栖隐以前的初期思想,与以后的后期思想。圆融三谛,一心三观,起初都渊源于仁王、璎珞;但经过龙树空有无碍思想的引发,于晚年到天台山后,才完成的。一心三观是对别相三观说的:先观空,次观假,后观中,有其次第顺序的,是为别相三观;观空,一空一切空,假中无不皆空,观假,一假一切假,空中无不皆假;观中,一中一切中,空假无不皆中。不经顺序次第,而作圆融无碍的观法,是为一心三观。圆融三谛是对历别三谛说的:如璎珞经所说的先观空,次观假,后观空假二谛为方便,双照空假的二边,入于中道,其中道是但中不融,三谛前后隔别,所以名为历别三谛。对此而说的圆融三谛,是即空即假即中,圆融无碍的。圆融无碍的三谛,实是一法上的德用差别。空谛超一切法而重在“破情”方面,俗谛存一切法而重在“立法”方面,中谛超越言语思惟而重在不可思议的“绝待”方面。所以说空不离假中,称假不离空中,言中不离空假,空假中三谛,具备破情、立法、绝待的三义。因此,三谛就是一谛,一谛就是三谛,所谓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无不空;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无不假;一中一切中,无假无空无不中;三谛真是一体而互融的。如上所说,我们当可了然天台家的三谛、三观的思想大要。虽说天台大师的初期思想,重于五时八教的教判,到他晚年,才发展完成到三谛、三观为其教义的中心学说。学习天台,如不能明白他的特色,在于圆教的教观二门,那是不能获得他的心要的。不过,我们必须知道的:他的所谓但中不但中说,实由中观家的但空不但空的思想引申而来。本来,空有无碍,二谛相即,是龙树学的唯一特色,唯识家,并不如此。从缘起性空的立场上讲,虽是缘起即空,即假,即中的,但在说明的时候,却是侧重于离一切执著,而显示毕竟清净的。天台大师,本此思想,虽也谈缘起性空的道理,但他重视空有无碍的中道,所以融摄差别的三谛,次第的三观,建筑在圆融无碍的基础上,发展为希有难得的法门。然为令人生信起见,所以就引中论的“因缘所生法”的一颂,智论的“三智一心中得”的一句,以证自己所说的圆融三谛,一心三观是有根据的。其实,说他的思想曾受龙树思想的启发,一点也不错。没有二谛无碍说,不会有三谛无碍说。没有但空不但空的分别,就不会有但中不但中的建立。然若说这就是龙树论的本意如此,那就多少与文义相违。思大师说:智者的证悟境界,世间的文字法师,谁也不能勘破的。因此,我们可以作一结束的说:依自己的观心见地,发挥独特的圆融思想,才是天台的难能可贵的地方!如严格的依教典来说,那就不是天台所长了。天台唯心说的探索天台宗,是我国大乘八宗的一宗,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他辉煌的历史和特殊的地位,不唯如此,而且曾一度执佛教界的牛耳,支配著整个佛教的思想界,所以学者要想真正认识中国佛教,对于天台学,不能不作一番深切的探究。天台宗的创始者,依一般说,是智者大师,但吾人若再向前推一步,则还有北齐的慧文禅师与南岳的慧思禅师。约在南北朝时,北齐慧文禅师,依龙树智度论及中观论,悟得一心三观之旨,以之而传于南岳慧思,思则传于天台智者。由此可知,天台宗主要之一心三观的观法,并不是智者个人所独创的,而是由慧文、慧思所传承的,然因智者于此又加上五时八教的判释,完备的树立教观二门,大振天台宗风,所以后世以智者为一宗的宗祖,复因智者是住于天台山的,所以又被尊为天台大师。天台大师所创立的天台宗,从其思想体系方面去观察,实不出于教观二门,换句话说,由教相与观心的相依相成,始有天台宗的成立。对此二大门,如有相当的认识,台家的教义,也就思过其半。现我不想广谈教观,只想就观心门的成立,一论天台宗的唯心说。欲知天台观心门的如何成立,首先不能不知下面所引的二文。第一智论卷第二十七说:问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答曰:实一切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密多,故次第差别说,欲令众生得清净心,是故如是说。第二中观论四谛品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于中,前者所引,在大品般若经中,是“欲以道智具足道种智,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智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当学般若”之经文的解释。龙树说这一切实一时得,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三智,于一心中同时具有,以之说为一心三智或一心三观。至中观论所说因缘所生法的一偈,含有空假中的三义,是即一境三谛。三谛三观,是在主观客观方面分的,即在主观方面,说为一心三观,在客观方面,说为一境三谛。因为如此,三谛三观,固然不是别物,就是一三三一,也无什么相隔,所以天台家特地把他说为圆融三谛,亦即台宗观心门的要领。有说:如以法华经所说为释迦的实相观,则中观论所说自是龙树的实相观,然而不管是佛或菩萨的实相观,都是立本于唯心说的。不唯如此,如果广取诸经诸论的意思来看,所谓大乘,一切是唯心教;唯心教,可说是有大乘的所以。智旭大师说:“大乘者,心性之异名也,或此心之体,即是大乘也”。因为如此,所以天台学者,论教相观心二门时,同以一心为本,如四教仪说:问曰:四教从何而起?答曰:今明四教还从前所明三观而起……问曰:三观复因何而起?答曰:三观还因四教而起。问曰:观教复因何而起?答曰:观教皆从因缘所生法四句而起。问曰:因缘所生法四句因何而起?答曰:因缘所生法四句即是心,心即是诸佛不思议解脱,诸佛不思议解脱,毕竟无所有,即是不可说,故净名杜口默然无说也。有因缘故,亦可得说者,即是用四悉檀,说心因缘所生法四句,赴四种根性,十因缘所成众生而说也。这一段文,是辨教观的关系,谓教依观而起,观亦依教而生。所谓教,就是藏通别圆的四教,所谓观,就是空假中的三观。没有三观,四教就不得起,为什么?因四教是不出空假中三者的;没有四教,三观就不得立,为什么?因三观实为藏等四教的实践。如此,那四教三观又是依于什么而起的呢?是依因缘所生法的四句而起的,因缘所生法的四句,虽则可以说是实相,但现在姑且把他叫做心。然而这心,究是理心呢?还是事心呢?从上所说心是诸佛不思议解脱等看来,无疑这是属于理心,不过从事理不二,性修不二来讲,事心实即理心,理心亦即事心,所以我人的一念妄心,就是诸佛所悟的不思议解脱的真心。真心本是不可说的,但由于因缘,又不得不说,四教所说,实是为此。因而天台家所说,并未出于唯心说的常例。智者师事于南岳慧思,慧思师事于北齐慧文,这是前面曾经说过的,但慧文的用心在于什么地方?我们不可不首先了知。慧文的思想,虽无其他文献可征,但依智论及中论来看,智论的一心三智之文及中论的四句之文,不仅是他的用心所在,而且为慧文、慧思相承的根本精神,这点可说是毫无所疑。三智三观,既都属于观心门,因而慧文的思想,也就必然的侧重于主观唯心论的方面。继承慧文思想的慧思,以龙树为指南,接受大般若经的空思想,特把唯心的说明,加于万有诸法之上,虽没有另外说明其所以唯心的理由,但从他锐意抱取禅定主义来看,可说他是个唯心主义的实行者。假定有人欲就慧思以求唯心的说明,自然只有依于大乘止观。大乘止观,如其题目所示,虽则是示止观的实践,但按题下所标“南岳思大禅师曲授心要”的十字看,本书就名为南岳的唯心论,似亦未尝不可。为什么?要知此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五段,而每段所显示的,都是唯心义。现在不妨简要的把他叙述于下:第一明依什么而修止观之行,这在论中告诉我们,是依一心而修,并且就此一心列出自性清净心,真如、佛性、法身、如来藏、法界、法性等的种种异名,以示止观的本体,同时复就一心之理,加以详细的解说。其中的义理,以大乘起信论为立脚地,以如来藏缘起之意辨之。有说“大乘止观为大乘起信论末论”,有说“大乘止观为大乘起信论释论”,可谓都说得非常有意义。如大乘义章的八识表,是依大乘起信论所说成立,今此大乘止观的根本精神,自亦可说在于大乘起信论,既然如此,本书全部的唯心思想,当也可以推知。其次,止观境界以下的四大段文,是就止观的实行,以辨明他们的因果。止观是依一心所成立的,其以一心为所缘的境界,自不用说,但以一心的那一点为所缘境,在第一段中还没有显明的指示出来,是以到第二段,就明显的告诉行人,以真实性、依他性、分别性的三性,为止观之境。第三明止观的体状,同就三性来观察,以辨止观止息的状态。第四明止观的断德,首依三性的止观,断一切的无明妄想,进辨如何的得始觉的真智。第五明止观的作用,是叙成佛以后所有的作用,为无限绝对。关于这些,大乘止观法门卷第四,以颂总括的说:“心性自清净,诸法唯一心;此心即众生,此心菩萨佛;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一心而作二,二还无二相;一心如大海,其性恒一味,而具种种义,是无穷法藏。是故诸行者,应当一切时,观察自身心:知悉由染业,熏藏心故起;既知如来藏,依熏作世法,应解众生体,悉是如来藏;复念真藏心,随熏作世法,若以净业熏,藏必作佛果”。如上所说可以知道,大乘止观的五段文,后四全就真实、依他、分别的三性所显示的,但所谓三性说,原是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所说的。真谛译的显识论、转识论、三无性论等,玄奘译的摄大乘论本释,成唯识论等,属于唯识教系的论典,大谈三自性,固没有什么可异,而南岳的著作,采用法相的三自性,实在使人有点感到希奇的。不唯本书如此,就在随自意安乐行及无诤三昧等,也都说到三自性的这一论题。南岳的著作,本以般若经及法华经的思想为基础,而有异于龙树之空思想的,可是大乘止观法门这书,一反向来的立场,以华严经的思想为基础,以扶助大乘起信论及摄大乘论所说,成为一部最有力的唯心主义的著作。所以欲研究佛教唯心论的哲理,此书不可不读。读了此书,一方面故可了知佛教唯心的真理,另方面亦可认识南岳慧思的中心思想所在。前面说过,天台宗,是依法华及龙树的中论所成立的,但法华经及中观论,不论那一种,其思想都不是立于唯心基础上的,亦即是说,在物心的二者中,不置重于心的一方面,而是对于物心同等重视的。所以天台宗的思想,如就其教系的根本来说,不独不是立唯心说,且是反对唯心说的,退一步,就说天台同样是立唯心说,但那不是在哲学的理论方面,而是在宗教的实际方面。如就理论说,既不是唯心,亦不是唯物。根据天台的教义说:宇宙万有的诸法,不管是什么东西,无不当下就是真理,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正是说的此旨。然欲实践这修养法,亦即如何的去修止观,就又不得不是唯心的了。因为如此,所以从实相教系而来的天台家,亦可发现他的唯心思想。即在理论上,虽不是唯心或唯物,因为物心同体,但在实践方面,不得不走上唯心的老路线,因此,天台家亦主唱唯心说。关于慧文、慧思的唯心思想,在前已大略的说过,现再就智者思想,一论他的唯心说,这本可从多方面来论证的,为节省篇幅计,姑叙说三点如下:一、就观法归于唯心的一法说:天台家的观法,在摩诃止观,虽分为十大章,但要在第七正观的一章,于此第七正观中,虽又分为十节,而要在第一阴入界境。章安大师固曾说十境的通别,而总括言之,第一阴入界境,通于第二烦恼以至菩萨境的九境,由此可知阴入界境范围之广了。所谓阴入界境,是指通常所说的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的三科。这样讲来,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界的依正二法,没有一样不是阴入界境。尽天尽地的所有万有诸法,可说都摄在这阴入界境的当中。但所规定的十乘观法,依智者大师说,要去十二入、十八界,唯取五阴,于五阴中,又去前四阴,唯取第五识阴,一切阴入界,皆以心为本,所以以一心为所观境。如摩诃止观卷第五之二说:“然界内外,一切阴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摄一切法,所谓心是。论云:一切世间中,但有名与色。心是惑本,其义如是,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灸病得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为什么要一定如此?这因台家将法分为众生法、佛法、心法的三类:如就众生法观,众生法太广,实不易观察,即使去观察,由于太广的因缘,很易流于缓慢的毛病;如就佛法观,佛法太高,观察起来,不仅困难,且由太高的因缘,很易陷于卑屈的危险;所以初心行者,唯有就最卑而又最近的自己的心法来观察,比较容易成就。然如何以观自己的心法?即以终日终夜活动非凡的我人一念妄想为所观的对境,亦即于最近的心识发现最远的深义||三谛圆融的妙理的方法,若问天台止观的妙味在什么地方,我敢说就在于此。因如天台所发现的一念三千之旨,不唯在客观上发见,而且在主观上体达,以完成观心的妙法之旨。 二、就三谛三观归于一心说:三谛三观,本不是差别不同的两种东西,在语文上所以说之为二,是就主客观分的:谓在客观上立名,叫做三谛,在主观上立名,叫做三观。实际,于三观中有三谛的全体,于三谛中有三观的全体,二者完全是同体的。譬如太阳自放光明以显自己的存在,当知三谛发三观的慧光以显三谛的真相,其道理是一样的。要之,三谛三观,同为一心中的差别,并没有他的别体。如摩诃止观辅行卷三之二说:“圆顿止观相者,以止缘于谛,则一谛而三谛,以谛系于止,则一止而三止。譬如三相在一念心,唯一念心而有三相……以观观于境,则一境而三境,以境发于观,则一观而三观。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虽是三目而是一面……若见此意,即解圆顿教止观相也。何但三一一三?总前诸义,皆在一心”。由是可知:虽则说是三谛,而实为一心的空谛,一心的假谛,一心的中谛,三谛相互融合,全不离于一心。什么叫做三谛?就是真谛、俗谛、中谛;什么叫做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以三谛发三观,固在一心,以三观照三谛,亦在一心,离了一心,即无三谛,亦无三观,从三观三谛归于一心看,可以想像他的唯心思想是怎样了。 三、就一念三千归于一心说:一念三千论,为天台教观二门相关的枢机。众生法、佛法、心法,以妙字形容他而称他为妙法的,固是这一念三千论,为宗教观法的特征而值得大夸特夸的,亦是这一念三千论,甚至为天台一家哲学之精华的,当知还是这一念三千论,所以这在台家教义来说,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所谓一念三千论,在三谛中,虽属假谛观所详说的,但在十法界中,却是就第一观不思议境而辨别的。至于此一思想的来源,端在华严经中所说的一偈,如说:“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经说种种五阴以天台家的观点看,就是指十法界各各所具的五阴。然所谓世间,在智度论等,分为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的三种,十界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界界互具的,所以十界互具,就变成为百界,更以三世间来为配合,于是就有三百界的差别。于此每一界中,天台认为必然具有法华方便品所说诸法实相的十如,因而三百界就具足了三千如。所谓“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就是此意。如是种种,不前不后,为自己内心的属物,不特不是外来的,且是先天所固有的理法,一旦有了因缘,十界三千的诸多现象,自然就随缘起动。如是不思议力,存于吾人一念妄心中,虽则说是存在,但吾人又不易识知,所以叫做不思议境。摩诃止观卷五之三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例如八相迁物,物在相前物不被迁,相在物前亦不被迁,前亦不可后亦不可,只物论相迁,只相迁论物,今心亦如是。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三千性相,百界千如,都不出现前一刹那心,所以叫做一念三千,一念之心不可思议,三千世间亦不可思议,离三千世间,固然没有心可谈,离去一念心,同样没有世界可谈,此之所以诸法唯心。由上种种分析看来,慧文、慧思的思想,固已创说了唯心论的哲理,天台智者的思想,更是发挥了唯心论的精义,以是我们说,天台学含有极丰富的唯心思想,但此唯心思想是从那里来的呢?这是我们进一步所应追求的。如就妄心观境的观心论加以考察,无疑这是从修观的便利上来的,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实是远从龙树思想演化而来。我们知道:华严的唯心说,是无著系的唯识即阿赖耶缘起论的进步发展;而天台学,由于慧文、慧思两大师的独奉龙树,特别是关于观门方面,完全是继承龙树的思想,因此可说这是实相缘起论的进步发展。无著系的唯识学,虽大谈其八识义,但龙树系的中观学,始终守住六识说的岗位,在六识以上,不承认有其他什么心。承此龙树思想的天台学,虽竭力的发挥唯心哲理,但并不是意识以上的唯心说,而就是在意识上创立他的唯心说的。这意识,如以理具事造分别,虽则是属事造的,但理具外没有事造,事造实为理具全体的发动,所以在意识中具足二十界的三千,构成天台一念三千论的精义,完成真常的绝对唯心论。同时我们知道,小乘说一切有部的观法,重在四念处观,换句话说,身受心法的四念处观,是说一切有部的根本;然而说来奇怪得很,天台亦特别重视这个,所以作有四念处四卷,详细论说这个问题。天台所以重此,因四念处观,是六识的对境。这样说来,天台的妄心观境,一方面固是继承龙树的思想,另方面还是远依说一切有部的法相。天台唯心说的探索者,不可不注意天台与有部间,有著历史关系的存在。民国四十五年九月写于新竹福严精舍自修室
沉香一两、檀香末一钱细锉,鹅梨十枚刻去瓤核,如瓮子状,入香末,仍将梨顶签盖。蒸三溜,去梨皮,研和令匀,梨汁干,才得香味纯郁。这就是在热播电视剧《甄嬛传》里多次提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07
我们讲过香文化的起源,发展,成长,繁荣,兴盛,也知道香文化随着朝代更替,以及战乱的洗礼,曾一度沉息,但未曾断绝,在盛世时期又将以全新的面貌现世。物极必反,盛极必
香道历史时间:2024-10-23
我县与厦门、广东新会、河北古城并称为中国四大制香基地。经过3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永春香已形成自身独特的制香技艺。随着香文化与香产业的不断发展,近些年以来,我县加
香道资讯时间:2024-10-17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
禅理故事时间:2024-10-05
六、禅宗的独特思惟禅宗,这已经是众所皆知,称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不立文字,便是不用语言文字,不用语言文字,则其思惟便无挂搭处,思惟尚且不能挂搭,还有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佛教学第三章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原始佛教以后,佛教在印度有长达1500余年的发展,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三大阶段。第一节部派佛教在释迦牟尼逝世约百年之后,佛教僧团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自6月10日起,中外诗人在仙游进行为期3天的采风。他们把仙游的仙景、仙梦、仙作作为创作主题,呈献自己的《映像仙游》诗作。这是中外诗人为推介仙游所进行的一次文化创意活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11
蜀香文化源于蜀文化,是蜀文化中的精髓,亦是蜀文化沉淀后得到呈现的另一种形式。“蜀文化”作为一个地域文化概念,专指以成都平原、岷江流域为中心的源远流长、传承至今、
行业资讯时间:2024-07-26
很多公司的管理者都会将一些挂画摆放在办公室里,不仅能够使装饰办公室,使其看起来更加美观,而且还有利于风水。但是也不是什么挂画都适合摆放在办公室里的,挂错了,反而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30
大家都知道佛教创立最初只有释迦摩尼和其五名苦修侍从的阵容形成,后来即使释迦摩尼通过印度恒河流域的特殊地理环境进行传教,也只是宗教信徒范围扩大到了印度恒河流域一代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0
想必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中的地藏王菩萨的故事,传说之中地藏王菩萨在成佛之劫难之中历经了三世救母,将母亲拔出六道送往轮回,但是也成就了其之善心。地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9
佛教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被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文化之一,其中相对来说收到佛教文化影响较为深远的地区还是要数亚洲附近。因为佛教入俗世、识人命的理念,对大多数国家在从封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7
大家都知道佛教创立最初只有释迦摩尼和其五名苦修侍从的阵容形成,后来即使释迦摩尼通过印度恒河流域的特殊地理环境进行传教,也只是宗教信徒范围扩大到了印度恒河流域一代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7
《金刚经》是佛教文化当中很是重要的经纶典著之一,是佛教思想理念得以构成完整体系的重要凭据,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当中所包含的根本般若的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7
相信很多人都发现,有不少人在某个地方工作,即使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然而却并没有什么收获,不过当他们换了一个地方工作之后,往往就能够在事业上获得较大成就。像这样有助于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5
我们都知道,属虎的人在性格上会是属于比较霸气、高傲的类型。一般这种性格类型的人,在事业上都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作为属虎的女生的话,可能就会因为事业和个性影响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4
由佛之四大教法谈佛法的弘扬与发展释恒强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这是佛教的缘起观与无常观。佛法在弘扬过程中同样也要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从阿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1
结婚是每个人人生的一件大事,谁都希望婚后的生活过得幸福美满,所以在结婚之前都会先找师傅合八字,也叫八字合婚,就是通过分析八字看看两个人之间合不合,合的就喜结连理
风水知识时间:2024-05-28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下)以偈赞佛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志心归命礼。本忏中卷讲完,现在续讲下卷。现在流行的忏本,每卷开头都以偈赞佛,但古德注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2
瑞云寺“强拆”与当代宗教发展困境已被强拆毁坏的百年古刹福州瑞云寺(图片来源:凤凰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中国宗教迎来全新的发展机
藏传佛教时间:2024-04-13
戒律的结集与发展一佛陀所说的教法,在佛世时是没有具体的形式与行文规定,而是随机施教。我们如果深入研究大小乘及显密等各宗的佛学,就可以知道释迦如来所说的一代时教,
放生文库:戒律的结集与发展时间:2024-03-04
财富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给予。当我们恭喜别人发财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也发财了。当我们不欢喜的时候,给予别人一点欢喜,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就变得欢喜了。用佛法说财富就
寂静法师时间:2024-01-20
索达吉堪布:痛苦的来源是什么?问:很多人在生活中不断感受痛苦而受尽折磨,这种痛苦的来源是什么? 索达吉堪布:我们所感受的这些苦,若从外境中寻找,其始作俑者根本不存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31
什么是DHADHA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属于人体必需脂肪酸之一。它以很高的浓度集中存在于人体的几个关键部位:大脑的灰质、眼睛的视网膜以及母乳,对增进婴幼儿智力及视力发育
素食护生时间:2023-08-24
索达吉堪布: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有情的来源究竟何在?问: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有情的来源究竟何在? 索达吉堪布:一切事物显现生起的原因就是因缘聚合具足,如果进一步去追溯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20
陈星桥:充分发掘佛教优势资源 创新发展双缘养老模式——从河北盐山县渤海双缘安养院谈起一、前言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国策,加上生育成本日益增加等因素,2017年我国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奥运中国,餐饮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借奥运东风,让正品中国菜走向世界,这是值得重视的课题。素菜,中国菜中颇具特色的一个流派,早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至今已有200
素食创业时间:2023-08-09
韩廷杰教授:玄奘对因明学的发展韩廷杰玄奘(600—664年)曾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翻译了《因明入正理论》1卷,又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翻译了陈那的《因明正理门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7
●5个GDP能耗指标一年一公报●一系列禁止性和鼓励性政策措施引人注目6日傍晚,市民沈女士带着女儿在蠡湖公园游玩,在上公厕的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件新鲜事,“上完厕所后不
素食环保时间:2023-08-05
高振农教授:台湾佛教发展得益于大陆僧人的努力高振农台湾佛教与中国大陆佛教密切相联台湾佛教与中国大陆佛教,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因为台湾的佛教是从中国大陆传去的,而且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31
高振农教授:《坛经》中人间佛教思想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高振农《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为禅宗六祖慧能所说,弟子法海集录。中国佛教着作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30
研究人员周四说,严格素食外加锻炼和放松疗法可以控制发展缓慢的前列腺癌。据路透社8月111日报道,营养膳食专家迪安·奥尼诗说,他的绝对素食疗法可以减缓前列腺癌的发展。
泌尿生殖系统时间:2023-07-25
如何从营养的四大来源上确保吃素后营养充足气色好 (吃素18年的经验小结,力荐!) 现在众多同修日益觉悟,每天都有人加入吃素的队伍,但是由于不了解对吃素后的饮食营养
素食心得时间:2023-07-22
素食在中国经历了古圣先哲和历代佛教信徒的推崇,渐渐成为一种风气,并在中国发展兴盛起来,继而形成了许多与推崇素食有关的素食组织,使推崇素食逐渐超出了佛教戒杀放生、
素食慈悲时间:2023-07-21
中国佛教(解释)公历纪元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11
佛教三观是指什么?佛教三观是什么意思?三观,在佛教中有多种解释,一是指天台宗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二是指华严宗三观(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三是指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10
目前,中国正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中,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都是国家重点鼓励的方向。绿色经济将是中
素食环保时间:2023-07-09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学诚大和尚在获颁南天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典礼上发表题演讲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学诚大和尚在获颁南天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8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为了掌握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健康基本情况,提高西藏农牧民干部群众的健康水平,9月10日,国家院士专家进藏义诊暨“西
坛城新闻时间:2023-07-04
蛋白质的首要功能是建构组织。 它是人体所有细胞:皮肤、毛发、指甲和骨骼的主要结构性成分。素食者经常会被问及:“你从何处获取蛋白质?”推荐来自植物的优质蛋白质,这
素食养生时间:2023-06-20
济群法师:佛教界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如何?问:佛教界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如何?答:我们一直都很关心这个问题。我曾到台湾参访多次,觉得他们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净律社时间:2022-09-16
我们放不下的六种根本烦恼如果归纳起来,我们放不下的有六种根本烦恼,那就是我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我见。“我贪”是什么?有的人喜欢特定的垫子或座位,换了就不
素食师兄时间:2022-07-31
诸位居士!每个夏历月之初一,本堂举行金刚法会,都对诸位略说法要,诸位亦能静心聆听,实在是个很好现象,本人亦觉得极为难得。今为七月初一,不但是本堂常年金刚法会的举
演培法师时间:2022-03-17
每年中国夏历七月到来,我国佛教徒不少发心读诵地藏本愿经及称念地藏菩萨圣号。特别是传为地藏大士示现道场的九华山,到了夏历七月,中国各地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的齐向该
演培法师时间:2022-03-17
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入中论》轮回中的众生,都是为了寻求自己所欲的安乐,都想要财物、美食等可以享受的物质。如果没有这
明贤法师时间:2021-10-20
如何面对传统作为今天的出家人,我觉得很不容易。首先,我们需要面对佛教两千多年的传统。这个传统意味着什么?对很多人来说,无非就是早晚课诵、念佛参禅、僧装素食。我们
济群法师时间:2021-08-26
本来每个人都是为了幸福而活着,怎样过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生活,对当今时代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课题。金钱能够带来满足,但效果是最小的。尤其是到了一定的时候,物质财富与幸
慈诚罗珠堪布时间:2021-05-29
我执就像是个捣蛋鬼,会使我们孤立寂寞、与他人敌对;我执,也会吞噬我们的慈悲,使我们变得自私与傲慢。当我们惊觉到我执出现的时候,应该立刻以出离心的觉照加以对治,才
海涛法师时间:2021-05-05
在我们佛教界里头,四大名山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要讲九华山地藏王菩萨。在我们佛教中、我们大家的信仰里,知道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但是我们经常的、一般的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