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的意义与修习方法
药师山紫虚居士 摘要: 本文叙述慈悲喜舍四种心的意义与修习方法,慈是仁慈、慈祥之意,在菩萨道上它的意义是「给乐」。悲是令人痛苦、不喜欢的感觉,在菩萨道上它的意义是「拔苦」。喜的意义是欢喜或欣喜,在菩萨道上它的意义是「随喜」。舍的意义是舍弃或厌舍,在菩萨道上则意为「怨亲等舍」。无量心必须由本心起用才会发生,一般人要修习适当的「智慧观」来改造内心,扩大有量的慈悲喜舍到接近无量的慈悲喜舍。我们以「报恩观」修慈悲心。以「缘起性空」及「诸法如幻」的慧观,观宇宙人生之生机与奥妙,由此修习喜心。以「无常观」及「慈悲观」修习舍心。
壹、前言 慈悲喜舍是行菩萨道时所用的心,慈悲是众生成佛的根基,也是诸佛菩萨出世间的原动力,菩萨在世间渡生不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一个修行者若要行菩萨道,就应该要深入了解这四个字的意义及如何在日常中修习此四个心,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修习与实践后,能由「有量」的慈悲喜舍心逐渐步入「无量」的慈悲喜舍心。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请有缘的读者做个参考并予指正。
贰、慈悲喜舍的意义 一、慈的意义 慈在一般佛书上解释为「给乐」,也就是「给众生快乐」或「满足众生的愿望」,但就字面上,我们不容易看出这种意义。「慈」在一般的解释是表示慈祥、慈爱或仁慈等意义。我们若深入了解可知慈不是第八识内所有的,慈是第六识名色内的东西,它是由第八识中喜与爱两类种子所合成。因此,慈应该具有喜与爱两种性质,若一个人神色上看起来使人产生欢喜而且又很有爱心的样子,我们会觉得他是个很慈祥或慈爱的人。慈的内函包括爱意、诃护、宽容、原谅和仁慈等,若人具有这些特质,也就是内心有这些「善」的名色,我们可以说此人具有「慈心」。有慈心的人大都心胸宽大,在生活态度上也较乐观。一个行菩萨道的人由于有「愿力」的关系,愿意以这种慈心的态度对待他人,就像一个慈祥的老母亲对待他的儿子一样,她永远诃护自己儿子,关切照顾她儿子到无微不至,儿子的一切错误她都能无条件的原谅,儿子想要什么她就尽量满足他而无怨言,老母亲看她儿子时,永远都是一张充满慈祥的脸,这就是佛书上所说「慈是给乐」的意义。佛教中弥勒菩萨就是「无量大慈」的代表,在坊间弥勒菩萨的画像是挺着大肚子,方面大耳,看起来极为慈祥愉快,有的画像背上还爬满小孩子,个个皆欢欢喜喜,一幅充满和乐与自在的画面,这就是「慈」的真义,各位若能多用心去体会这种画面就能了知菩萨的「慈心」。
二、悲的意义 悲在一般佛书上解释为「拔苦」,也就是消除众生的痛苦。但我们也不容易由字面上直接看出这种意义。悲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也是第六识名色中的东西,悲是第八识中「苦」与「厌」两类种子所构成。因此,悲的性质包括痛苦、难过与不喜欢的复杂感觉,一般我们比较能体会的是悲痛,例如当失去所爱的人时悲痛。一个行菩萨道的修行者因为有「愿」要替众生解除这种心中痛苦、难过的感觉,所以佛书上称为拔苦,如何拔苦就是我们要做的事众生的苦。与悲心有关的涵意包括「不忍」、「不舍」、「疼惜」等各种意识心。在照顾癌症病童的母亲中,我们常可以发现这种悲心的存在。能体会到别人的痛苦而自心感到难过,这是悲心最简单的表现,若一个人对别人的苦难毫不关心,甚至幸灾乐祸,这种人就谈不上修悲心了。在佛教诸佛菩萨当中,观世音菩萨是无量大悲的代表,菩萨的甘露遍洒宇宙各角落,不论众生是什么种类或在什么地方,只要那里有苦难,菩萨的甘露就随着受难者求救的声音而到那里。
三、喜的意义 喜在佛书上一般的解释是「随喜」,也就是看他人有成就或有功德时自己也心生欢喜,随喜的反面就是嫉妒他人的成就。但在字面上,喜的解释并不是如此。喜本身是第八识的一类种子,第六识喜的名色乃累积第八识喜的种子而成。对某些事物若和顺自己的心意就心生欢喜,这是「自心喜」,这种感觉我们经常会碰到。若见到他人快乐欢喜而自己也随着快乐欢喜,这是「随心喜」,这种感觉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发生,假如自己儿子联考放榜时金榜题名,儿子满心欢喜,做父母的也随着高兴,这就是一种随心喜。菩萨道的修行者因有愿要利乐众生,要成就众生,因此对众生之成就皆心生欢喜与赞叹,甚而参与其事,这有鼓励众生成就善业功德的作用,一个菩萨之所以产生这种「随心喜」,主要是源于「众生同体」的智慧,众生的欢喜,也就是菩萨的欢喜,维摩诘经上说「众生病菩萨也病」这也是「众生同体」的结果。
四、舍的意义 舍在佛书上大多强调「怨亲等舍」,也就是在布施行舍的时候要不分敌我,这是菩萨的舍。在字面上,舍是舍弃、丢弃或割舍的意思。舍是第六识名色内的东西,它是由第八识中「厌」的种子所组成,因此舍心含有不喜欢而丢弃的心,也就是「厌舍」的意思。佛书上所说的舍是施舍,也就是把自己的东西送给他人。施舍由「心量」的大小来看有不同的层次:有把自己不喜欢或不用的东西施舍他人,这种舍是「厌舍」的舍。有把自己最喜爱的东西施与他人。有施舍给自己的亲人,也有施舍给与自己不相识的人,最高境界的施舍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包括人、宠物或东西)送给自己讨厌的人。施舍给自己喜欢的人比较容易做到,但要真做到「怨亲等舍」那大概只有菩萨才可以,我们「大致」能做就不错了。
参、无量心的意义 心力的大小虽不像物理可以用数字来计量,但每个人做某件事的心量大小确有不同,慈悲喜舍四种心量的大小也因人而异,若心量大到「无限」,那就是佛书上所称的四无量心∣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与无量舍。这种无量心必须由「自性」(可以说最深的内心深处)起心直接而出,也就是必须要能「入空」且知道如何「由空起用」才会有真正的「无量心」,一般人的心念都受累生而来的业障干扰,因此,只能生「有量心」。「无量心」具有「无我」、「无限制性」、「无分别」与「平等」等性质,因此,以无量心对众生才能做到不分怨亲、不分高下而皆能一视同仁,皆能给予最大的助力。一个具有「无量心」的人对自己子女的照顾关怀与对他人完全相同,就是对其他的动物也是同样的关怀爱护。一般人的慈悲喜舍心是有量的,它是「有我」、「有限制」、「有分别」与「不平等」的,因此,我们很难做到怨亲等舍,一般人关怀自己的父母子女远比关怀他人要多得多,而且爱护关怀经常与某些条件有关,假如某个孩子比较听话就会受到较多的关怀,这些都是有量心的结果。无量心的心力因为是源于本心未受到阻碍,因此,心力远大于有量心的心力,我们常说菩萨的慈悲无限就是这个意思,此外,无量心是很自然的,它不是勉强的也不是经过「思考」而来。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当你见到一只蟑螂在你面前出现,剎那之间你起什么心念?打死它或者不忍打它?你「当下」的反应就是慈悲心量大小的一种度量,其大者可到达无量心的层次,在当下以后的思量而下的决定,例如想到我已拜佛不能杀生或者想到它会传梁疾病应该杀它等等,这是凡夫「意识心」的范围,这种「思量」不能用以度量慈悲心力的大小。无量心皆是当下所生,凡经过思量而生的绝不会是无量心。
肆、慈悲喜舍心的功用 一、慈悲心的功用 第一、慈悲心是诸佛菩萨出世间渡生的动力,修行人在明心见性后,了悟诸法皆空,自己诸事已办且生死已了,若他没有慈悲心则将常住寂光土中,不再返世间做事,但若他有慈悲心,愿使尚在六道受苦的众生皆能离苦得乐,那他就会由「空」返世间行菩萨道,因此才有菩萨,也才有诸佛的诞生。没有诸佛菩萨出世间就没有佛法,我们将永远不能脱离苦海。 第二、修行人若能常存慈悲心,则可克制瞋恨心的发生,亦可克服对鬼界、魔界的害怕,这一点在做布施时是很有用的。 第三、人做事若皆能存慈悲心,则纷争就会减少,社会较易达到和谐,人与其他动物之间也较能和平相处,互相杀害、怨恨的因果也会减少。能以慈悲心待人接物,则对各种人事问题的处理能有较大的包容心,较能原谅别人,由此免除瞋恨的恶缘。以我个人的经验所得,慈悲心可化解怨恨与不满,可达成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慈悲心也可消除大部份人世问题的烦恼,能使自己生活自在而愉快。
二、喜心的功用 可分两方面来说,「自心喜」的功用,可以克服人生的悲观与无奈,使人生活充满活力。人在世间因为有死亡阴影及各种苦(佛教称有八种苦)的存在,因此,人经常会有悲观与无奈的心情出现,这时候一个充满欢喜心的人就是人们脱离悲苦的良药,喜心除可帮助自己之外亦可带给别人一些欢乐,这也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有菩萨道的「随心喜」则对别人的成就与善行都能给予赞叹与鼓励,如此可鼓励众生成就善业功德,这对世道人心的改善也大有帮助。此外,「随心喜」的成就可消除嫉妒心,有嫉妒心的人见不得他人比自己好,对他人的成就不但不赞扬,甚至暗中起瞋恨心,想加以破坏,这样的话,对他个人将造成恶业,形成不好的果报,对团体或社会也常会造成严重的伤害,社会新闻中很多重大伤害案件就是嫉妒心所引起的。
三、舍的功用 舍心的功用在克服悭贪,很多人贪念很重,对自己所爱的东西,包括钱财、名利、地位等都贪执不舍,有的人甚至贪到一点都舍不得的地步。生前守住这些东西,死后还想要「住」在豪华宽广的坟墓中,继续保有这些东西,因此,变成永不超生的守尸鬼,这些都是不知「舍」的结果。在人生中,若能常存舍心,就能不贪着,人生的烦恼就会大为减少,因为贪一样事情就像绑自己的绳子又多一条,能舍才能松绑,生活才能自在。舍心若能到达一切皆舍,不只能舍有形的东西,亦能尽舍心中的妄想执着,不论好的、坏的一切心中认定皆舍弃,到此境界,则了脱生死明心见性已近在眼前。 菩萨道的施舍心可使修行者克服悭贪与执着的障碍,亦可使贫困的众生得以解除生活上或精神上的烦恼,施舍的善业功德可使修行者种下善的种子及累积福报资粮,作为未来漫长菩萨道上的助力。
伍、慈悲喜舍四种心的修习方法 慈悲喜舍心的修习,有很多不同的方法,笔者自己是以报恩观修慈悲心。以静观万物之生机与奥妙修「自心喜」,以慈悲观修「随心喜」。以无常、空观修舍心,以「慈悲舍」修菩萨道的舍心,详细情形将叙述于后面。
一、智慧观的修习 已开悟现性且能由空起用的大修行者,他可由本心直接起四无量心,而一般凡夫必须以智慧观来修习及扩大慈悲喜舍四种心,使逐渐趋向无量心的境界。我们知道修行的主要目的在改变内心的状况,把不好的观念(佛教称邪知邪见)修正为好的观念(佛教称正知正见),或直接在自己心中建立一些好的观念。要建立好的观念就必须透过正确的思考(佛教称为正思惟),而为要有效把观念「深植入内心」就必须集中心力(佛教称为正定),由这样的修习就就可以得到「智慧观」,像无常观、慈悲观,因绿观等皆属之。智慧观法可在静坐之中或静坐刚结束时,有时在睡觉过后头脑清淅、心平气和时亦可进行,当然以在定中进行最有效,这是改造第六识进而影响第八识的有效方法。
二、慈悲心的修习-以报恩智慧观(简称报恩观)修习慈悲心。 要在定中想自己从无始以来至今已经过无数次轮回,自已出生在三界六道之中(上至天道下至地狱)已有无数次,且与各道众生都有亲密关系,想自己过去多生以来皆因为得到其他众生的照顾才能活到今日,很多众生都曾是自己过去生最爱的父母妻子,只因时空转移自身业障所限,这些过去的事皆已不复记忆,但对众生给我们的恩惠我们不能不报。再观想自己今日,既不能耕田也不会做衣服,但衣食住行样样不缺,这也是很多人提供给我们的,今生众生对我们的恩惠也要回报。又想自己家中所养的猫狗,也许过去生曾是自己最心爱的妻女,今日不幸沦落为畜牲,我怎能忍心不救。想众生都曾是自己最亲爱的人,都曾帮助过自己,因此,自己对所有众生都要慈悲相待,要使他们都能离苦得乐,助他们了脱轮回困苦。以上这种智慧观法若能养成并深入内心,则慈悲心就会增长。
三、喜心的修习-要观诸法如幻,要欣赏赞叹森罗万象的生机与奥妙,由此起自心喜。 要修喜心就要先明白佛教「缘起性空」及「世间如幻」的道理,就知道生命的本体是不胜不灭的,由此可消除「人死如灯灭」的阴影。据我深入探讨发现人的各种恐惧心几乎都源于对死亡的害怕,尤其是害怕死后什么都没有,这种潜在的死亡阴影是造成人类悲观心理的主因。我们时常会因为这种阴影的出现而使欢喜心生不出来。例如看落日晚霞的美景本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但很多人会因看落日的短暂而联想到岁月的无情与自己雕零的快速,因而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悲心因之而起,喜心也不见了。古今中外许多骚人墨客都能以震慑人心的各种语词来描绘时间的快速流逝与不再,因而生起感伤与悲叹,这些心理都源于对死亡的害怕与无奈。佛教「缘起性空」的真理告诉我们:生命本体是不生不灭。人生只是由本体缘起的幻梦而已,人死亡后只是做另外一场梦而已,不用害怕死亡。佛教以人生「八苦」劝我们不要贪恋世间,但也遭到很多批评,认为佛教是苦的,消极的宗教。我个人认为这种苦的人生观是偏向小乘佛教的看法,也许只适用于某一些人。我认为要观世间如梦而不要去执着诸法,这样才可以修「喜心」。把世间的事情当成苦差事而逃避倒不如把它看成一场梦或一场戏,而好好的演下去,只要随时提醒自己是在演戏。当然,若不幸演得「入戏」那就会演不停了(轮回不已),这一点希望大家要小心。如你能有智慧知道世间如幻,你就能够以欣赏与赞叹的态度去面对森罗万象与人生百态而不会陷于执着之困境。你将会因欣赏宇宙万象的奥妙与生命的无限生机而产生欢喜心。以下我要谈一些我个人的经验请各位作为参考。
有一个夜晚我独自睡在长滨山上的精舍里,暴雨敲打铁皮屋顶,在这种夜晚真有震掉人心的感觉,由海面直扑而来的狂风也在右侧山谷中啸吼着,但我内心却充满欣喜,我想着若此时山中没有这间小屋,我将在风雨中又湿又冻受尽折磨(过去登山的经验),想到这里,温暖伴着欢喜的心就出现。另外的一些经验是我自己一个人住在药师山的感受。蒙蒙细雨中的药师山,独坐六角亭中观看山风带着雨丝斜飘而过,那有宁静自在的欣喜。冬季寒夜里的药师山,寒冷中下着小雨,加上有规律的溪水声,当你独自一人时,你会觉得自己像一个隐士远离人烟,而生起带「禅味」的欣喜。夏天的药师山独自一人在凉椅上躺着,吹着山风,那会有轻松自在的欣喜。对人生百态的观察也会带给我们很多喜悦,美的容貌一般人看了大都会心喜。其实只要多用心去欣赏,人与动物的各种容貌都很有趣,你要多用「奥妙」的观点去看。例如一个驼背的老妇人脸上深刻的线条,它是多么奥妙的在诉说她风霜的岁月。生命到处充满奥妙与生机,森罗宇宙到处都是美,只要你用些心去观察、去体会,到处都可以让你心生欢喜,但不要忘记,这些毕竟是梦、是戏,欣赏可以,不要当真(不要忘失本心)!
至于菩萨道喜心的修持则要以慈悲观为出发点,要想着众生过去都曾经是自己的亲人,他们今日能够成就善业功德,能够离苦得乐或者脱离生死轮回,我们当然要为他们高兴,当然要赞叹他们的成就,也很高兴能助他们一臂之力。
四、舍心的修习方法 舍心的修习可做「无常智慧观」(简称无常观),要想世间的无常,人所拥有的东西,包括有形的财富、妻女、儿女,无形的名誉、地位等等,这一切都不可能永久,一切所有权都将随人之老去死亡而化为乌有,人一旦死亡则什么也不会再拥有,因此,我们有什么不能舍?常做此种智慧观,舍心就会增长。
至于菩萨道的舍心,我们可以以慈悲心为基础来修习,要观众生无始以来有长时间是我的至亲好友,今日由于某些恶因缘有些众生成为我们的怨敌,但毕竟世间一切都是梦幻,怨恨也是虚妄。今日我既已学佛,已在行菩萨道,对今日的怨敌我应该以德报怨。因此,当在做布施时,我应该做到「怨亲等舍」,常做如此的智慧观,舍心自会增长。
参话头的功夫,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有所成就。◎一九八○年十二月禅七开示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演变成五宗,就是禅、教、律、净、密。禅是禅定,教是教理,律是戒律,净是净土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2
第二篇 十字街头好参禅 - 慈悲的智慧有许多人跟我谈到,他们旅行到贫穷国家时,经常看见满街的乞丐和游童,虽然心中悲悯,却又为了自己的爱莫能助而备感煎熬。总不能从此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9
强烈推荐:神奇的求财方法!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必须把因果的事搞好,因为你懂了因果,自己的烦恼就会降低,自己只会做好事,不会做坏事,因为这个身口意一动就是一个种子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2
第二层更深的慈悲—富裕中亲尝贫困爸爸有时候,会给我们一种处境,要我们自己去体会。自己体会出来的滋味,和别人说给我们听的,实在不一样。譬如说许多家境富裕的孩子,不知道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1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这一部分,律祖引用《华手经》、《大智度论》等经论,进一步阐述劝说或辅佐他人出家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五节 出家者之凡福行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为上,余悉不为。用为非道,内多嗔怒。自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佛陀开示——“同XING恋”产生的原因、解决办法 《大乘造像功德经》节录弥勒!复有四缘,令诸男子,其心常生女人爱欲。乐他于己,行丈夫事。何等为四? 一者,或嫌、或戏,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01
好!我想,第一个:要求佛菩萨加持!佛力加持,我想要吃素、我想要出家、我想要怎么样,我力量不够!但是如果你自己的动机发愿,我吃素,希望能够回向给众生健康。包括你的先生,你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9
护持三宝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定位要准确。居士要把自己放在护持位上,恭恭敬敬的对待三宝,尽心尽力的做好该做的一切。三宝给了我们成就的机会,给了我们因缘,是我们的福田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4
参禅以修止观为下手。止观功深,而得定慧。参禅以修止观为下手。止观功深,而得定慧。止观二字,必须并重,不可偏废。若止过于观,必落昏沉;若观过于止,必至掉举。昏沉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三十多年以来,我本人在闻思修行的过程当中,密法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每一次灌顶的力量的加持,好像比听课还多得多。有时候,一灌完顶之后,相续当中很多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11-18
1、如何拜佛?礼拜时要注意,如果礼拜时很轻慢,怀着我慢心礼拜是不可以的,我的老师教我,绝不蹲摆拜垫,所以我们磕头都是往地下磕。弘一法师说礼佛还要摆个架子,这叫我慢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7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药师佛法门小常识药师法以药师如来为本尊﹐为息灾﹑除病﹑延命等目的所修的法门。其中﹐天台密教则以七佛药师为本尊﹐故谓为“七佛药师法”。药师净土药师净土(净琉璃世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7
药师法门修学纲要(付:药师法门简易修持仪轨)普光整理壹、提要:修持药师法门当以信为入门,以四大目标为指南,以专念佛号为行持。 而其要点如下:(1)信: 一切如来身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6
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养神养生,开窍开慧,这是传统制香工艺的一个核心原则。正是由于秉承了这一理念,才使传统香品不仅成为芳香之物,更成为开慧养生之药,在从秦汉到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1-06
一、 供养:(香)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二、 礼敬: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一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6
嗡嘛呢叭咪吽这个咒语大家很熟悉,电影里经常出现,多是降妖除魔用的。可是大家有所不知的是,什么是妖?什么又是魔?它不仅仅是指那些青面獠牙的鬼怪,更多的时候,是我们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1、很多居士认为:皈依只是形式,佛法修行注重实质,从而错误地认为皈依是不重要的。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是不正确的。2、我们平时说皈依只是形式,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诉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佛陀涅槃后,就不再在世间住世,而出家人就承担了如来家业,代表佛向世间传播佛法,所以当佛不再住世的时候,出家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聂云台居士是清末大臣曾国藩的外孙,在1920年任第一任上海总商会会长,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成功人士。抗战期间,上海会长崇尚华丽,奢侈成风。聂云台老居士有感而作,于1942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贪名之戒药师山紫虚居士壹、前言人在世间活动面对世间各种境界时就会产生各种喜爱,喜爱到了某一个程度以上就变成贪。人贪的东西很多,如贪钱、贪色等皆是。对于贪求财色一般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十卷紫虚居士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文 第一卷紫虚居士注解--------------------------------------------------------------------------------此为楞严经的名称。本经之全名为大佛顶、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七卷紫虚居士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现在我讲一讲如何念佛,我们念佛人人都会念,人人还不太明白,人人都念,人人还都不太得力。什么叫真正念佛,如果给它下个定义就是:无心是真正念佛。什么叫无心念佛呢?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三十三课 无间地狱与阎罗王地狱意谓地下的牢狱,分为根本、近边、与孤独三类。此在第二十四课课文及其注释中,已略说其情状,惟众生恶业,广泛重大,因之地狱器品,亦至繁多惨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1.大家都没有天眼,不曾看见过极乐国,也都没有神通,不曾到过极乐国,所以不应执定极乐国为有,若执为有,便是武断,这话是对的。但是,没有天眼和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十一、作观想以留印象观想念佛,在净土法门中,颇居重要,能使行者存留甚深印象,在识田中,以引动极乐国的整个庄严境界。观法虽然广大深玄,然而观其少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三十七课 读经录要 (二)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十、善现言:六波罗蜜各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若行施时,以有所得为方便,著三轮而行施:起自想、他想、施想, 是名世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卐的读音及其意义卐(Wan,万)字在梵文中作Sr1vatsa(室利靺蹉),意为吉祥之所集,它是佛和十地菩萨胸部之吉祥相,为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菩提流支译此语为万字,玄奘则译作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佛教徒常会犯一个相同的错误:他们不做小事积聚福德,例如每日做净水供养——因为他们觉得这微不足道、没有价值。可是他们也不做大动作,例如捐一年的预算给佛教大学、每个
文殊花开时间:2024-10-25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1.三十七道品,为修佛法的主要科目。修四念住,则于身、受、心、法四者,能得到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正确认识,奠定了出离世间的基本观念。修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王占元居士往生纪实王占元居士,男,八十三岁,河北省唐县人,一生务农,小学文化。有三男二女。为人善良,对子女慈悲疼爱。子女也都很孝顺。二○○三年九月。经医院查出白
净土往生时间:2024-10-23
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以《坛经》中的惠能禅思想为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 洪修平禅源于印度,但兴盛于中国,不仅在后来千百年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化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修行人应该是有感情的,我想,我们应该是容易被感动,被感化的。很多人学佛后,懂了因果报应,结果别人遇到了危难,遭到了报应,就用因果来衡量别人。好像他遇到灾难是罪有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周六下午,一到道场,某女莲友笑嘻嘻地对我说:“给我女儿的宝宝挂个往生牌位。” 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知道她的女儿并没有生孩子,所以她所指的宝宝应该是流产或堕胎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5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给事冯楫居士悟道因缘给事冯楫居士,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济川,四川遂宁人,号不动居士。冯楫居士青年时即信仰佛法,一度遍礼尊宿,后居龙门,从佛眼清远禅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时间:2024-10-06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
禅理故事时间:2024-10-05
黄念祖居士:广结善缘 “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净修捷要》)。佛的光明遍一切处,有人说,我怎么没有看见哪?这个就不奇怪嘛,有缘才遇着这个光嘛。这光是没有离开一切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黄念祖老居士:火烧功德林的真实意义!黄念祖: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在当代唯识学研究领域,隐然有一种现象,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那就是对玄奘所译传的有相唯识学持一种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玄奘所译传乃至创宗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可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复兴近代佛教之先行者——杨仁山居士佛学思想研究吕建福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3
一、禅的文化禅文化的发达显现了现代人心对古老智慧的需求。但就禅的本义来说,非属东方,也与时间上的古老无关。禅是令心灵觉醒的方法和觉悟心灵的智慧,原本不属于宗教,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