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林克智居士:《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三疑 偏念一佛疑

更多文章 2020-09-15

第三疑 偏念一佛疑

问:十方诸佛,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今乃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乖,云何生净土?

答:一切诸佛土,实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系一心一境,三昧难成。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专至,得生彼国。

如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尊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遣往生?”

佛告普广:“阎浮提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往生。”

“又求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

故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应现一切刹,佛身无有二。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达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无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无二,故炽然念一佛时,即是念一切佛也。

【译】

第三疑 偏念一佛疑

问:十方诸佛国土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功德也完全相同;修行人应该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为什么这时却要偏偏指归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这样不就与平等的本性互相违背了吗?这样又如何往生净土呢?

答:一切佛土,在理体上确实完全平等,但是由于众生的根器钝,内心混浊杂乱的人多。如果不专心只放在一件事物上的话,三昧是很难修得成的。专心念阿弥陀佛,就是修一相三昧。因为心念专致,所以能够往生西方净土。

犹如在《随愿往生经》中,普广菩萨问佛说:“十方世界都有净土,世尊为什么偏偏要赞叹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让众生往生那里呢?”

佛回答普广菩萨说:“阎浮提的众生,大部分人的心都很烦燥杂乱,所以偏爱赞叹西方弥陀这一净土,让众生能专心于一点上,这样就容易往生,若是念一切佛,念的佛太多,则心散漫,难以成就三昧,所以不能往生。”

“并且求一佛的功德与求一切佛的功德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佛的法性是完全平等的。所以专念阿弥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西方净土也就是生一切净土。”

《华严经》中说:“十方三世一切佛身是同一佛法身,都是同一心,具足完全相同的智慧,其无边的力量也是一样的。

《华严经》中还讲:“譬如一个圆满的月亮,一切水中都映现它的影子,影子虽然有无量无边,但其根本的月亮还是一个。如是的无碍智慧,成就佛的清净法身,应现于一切刹土,而佛身却根本无二的。”

有智慧的人,可以从譬喻里获得解悟。如果能够了解一切的月影,就是一个月亮之所现,一个月亮,就是一切的月影源头,因此月亮和月影是无二无别的。那么,一尊佛就是一切的佛,一切的佛也就是一尊佛的道理就能够明白,因为法身无二无别故。所以,精进专心念一尊佛时,也就是精进专心在念一切的佛。

【讲】

第三个疑问:偏念一佛疑

通过上面两个疑问的解释,现在想同修们已知道求生净土,对于我们的修行确实很重要。但十方净土很多,我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西方净土呢?十方诸佛也太多了,我们为什么要单念阿弥陀佛呢?为什么要偏念一佛?我们还是看智者大师是怎么说的吧。

征问

【十方诸佛,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今乃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乖,云何生净土?】

净土对一个凡位的菩萨来说是太重要了,我们从前面的学习,见佛闻法、亲近善知识,对我们的确是很重要。照这样来讲,十方诸佛都有一颗清净的心,依止大悲愿力所创造的国土,也有很多很多,这么多的净土它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它对我们产生灭恶生善的引导也没有差别。我们看阿閦佛净土也很好、药师佛的净土也很好,我们只要到那个地方去,都能够使我们灭恶生善,这个功德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我们修行者在因地时,应该忆念一切诸佛的功德,这样到果地的时候,才能够普遍的受生在一切佛的净土,这样的功德才能圆满。故说因地念一切佛,在果地生一切净土,这刚好跟佛陀的功德圆满相随顺。那么,现在西方净土的传承,却是要我们偏念一尊佛、偏生一佛净土,感觉上跟平等的法性好像有违背,这样怎么能够生净土呢?我们看大师的释疑:

释疑

【一切诸佛土,实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系一心一境,三昧难成;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专至,得生彼国。】

我们来看一下,大师对为什么要偏念一佛的解释:这段释疑还可分三小段:第一是约能念的心,约我们众生能念的心来解释。第二约所念的佛,所念的佛有差异。第三小段作一总结。

从能念的心这方面来讲:从理论上说,一切诸佛的国土,都是从法身所变现的。既然都是法身所变现,它当然都是平等的。但是从众生的心念来说,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因为我们众生的根机愚钝。什么叫根机愚钝呢?简单的说,就是浊乱者多,就是我们内心不是污浊就是散乱,污浊指的是贪嗔的烦恼,散乱指的是胡思乱想。众生本身有这个浊乱的心,于是障碍就很多。如果在因地的时候,不能够摄心专注在单一的所缘境上,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念药师佛、后天念普光佛,那么你本身这个心就很难专注,经常被浊乱心所干扰,这个所缘的境又不断的变化,结果就很难达到一心不乱。

所以诸佛菩萨、很多祖师大德都告诉我们:叫我们专念阿弥陀佛,这样修叫修一相三昧。一相三昧的意思就是说,它整个修行理论的基础,就是以一念来抵万念。你有很多很多的妄想,但是你就根据一个法、一个念头来对治就好。

我们一般来说,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每一个法有它的对治。但是净土法门这个一相三昧,就是不管遇到什么障碍,统统归依阿弥陀佛,这一个以一念来抵万念的法门。它的特点是容易专注,容易专注就容易成就一心不乱,就容易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而得生彼国。也就是说,我们能念的心很浊乱,如广念一切佛,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不如专心念一尊佛,如此则因一心归命而快速成功。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来说明,这个公案是出至于《念佛法要》,在清朝有一个居士叫钱翼山,这个钱翼山居士,他在城里面开一间酒店,卖酒也卖肉,天天杀鸡杀鸭,由于生意做得很好,所以毁了很多众生的生命。后来他接触到佛法,并开始念佛,就感到杀生不好,不再经营酒店而改行,一面还很虔诚地念佛。念了几年以后,突然间他最小的儿子死掉了,有人就讥笑说:你说造杀业不好,我们看你造杀业时倒没事,可现在你念佛儿子也念死了,这个世间上哪有什么感应、哪有什么佛菩萨啊!这位钱居士仍处之泰然,完全不为逆境所动,照样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到了第二年,他的太太也死掉了,虽然对他有打击,但他对佛号的所缘境,照样的归依,念佛如故。到了第三年,他自己得病还吐血,可能是内出血吐血,可他念佛更加的虔诚、更加的专注。在他临终之前,神识昏昧业障现前。他本来想燃指供佛,以消自己的业障。但在旁边助念的善知识劝说:业障现前,这个不是色身有问题,是你心中有杀生罪业,你不如把燃指供佛的心,转向好好的忏悔、发愿更实际。他就听善知识的话,他在念佛之余,心中又是忏悔、又是发愿。于是他神识昏昧的情况,就慢慢的消失。后来他在大家的助念当中,突然间打睁眼睛说:“我已游净土,见无数莲花,我坐其中,乐不可言!”

他说我在念佛当中,已经神游净土,我现在这个身体在这个地方,我的神识已经神游净土,而且看到莲华了。诸位要知道,临命终的时候,看到佛陀的正报、看到净土的依报,特别是看到莲花,这都是往生的瑞相,而且他发现自己在莲花当中,而且乐不可言,结果就往生了。

我们看这位钱居士是一个浊乱众生,他一生当中还造了很多的杀业,中年以后才开始念佛,如果他心不专一,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念观世音菩萨、后天念地藏王菩萨,今生肯定不会成就了。他为什么成功?就是他专一,他愿意把他剩余的精神、体力,专注在一句佛号上,所以他冤业消除,成功往生了。

所以为什么要“专念阿弥陀佛?”从能念的心来说,是容易成就一心不乱,而成就一心不乱,是临终跟阿弥陀佛感应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这个所归依的境经常变换,今天一个、明天一个、后天又一个,这样脚踏多条船,肯定会一事无成!所以,约着能念的心,容易成就一心不乱,这是第一个方面。

当然,约所念的佛也有不同,佛陀在《法华经》中讲到一个偈颂:“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释迦牟尼佛依止大智慧的光明,观察我们三界流转的相状,他说:在三界流转的众生,就好像是一个人住在一间起火燃烧的房子中一样。在这一期的生命当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到很多的痛苦,以及修行上的障碍。所以,基于离开痛苦和障碍的理由,几乎所有的凡位菩萨,在修习成佛的过程当中,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先离开三界,把出离三界火宅当做第一个目标。

谈到离开三界,我们修行的方法有二种的差别:第一个是圣道法门,第二个是净土法门。这二个法门最大的差别,就是难跟易的差别。如果我们今天选择圣道法门,它的修学重点在于断惑证真,我们要断除无始的烦恼跟罪业,要证得二空的真如之理,那这个过程,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障碍,成功率也太低了。所以三世诸佛菩萨的法语,还有历代许多祖师大德的开示,都不让我们走这个自力的修行方式。

第二个法门,就是我们说的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修学的宗要在于感应道交,就是我们凡夫一念归依的心情,跟三世诸佛本愿的功德,二个能够心心相应、感应道交。这种感应道交的修学方法,相对于前面的圣道门,可以说来得更加的容易。所以,不管是佛陀、不管是历代祖师,对这个法门都是鼓励并且赞叹有加。

当我们觉得离开三界火宅,是我们学佛修行的第一个目标后,接下来是要选择净土法门,因为这是成功率比较高的修学方式。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净土的念佛,到底我是应该专心的念一尊佛,还是广念许多尊佛?哪一种效果更大?这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偏念一佛疑”。

我们现在知道在三界流转,这地方的障碍实在太多了,我们要到净土去就应该念佛,那怎么念才比较恰当呢?是应该念一尊佛,还是要念许多佛呢?大师回答的大意是说,如果你广泛的念许多许多的佛,你今天念普光佛、明天专心的念普明佛、后天专心的念药师佛,每一天都换一尊佛,到最后的结果还是心思散乱,“三昧难成”,很难产生感应的力量。所以,从能念的心,你应该修“一相三昧”,你今天念这尊佛、你明天还是念这尊佛、后天还是念同样这尊佛,这样就容易成功,这是约着能念的心来说明。以下我们约所念的佛,来说明这二者之间的差异。

在这当中我们又可分成二小段:第一小段先发明正义,第二段再引经证明。先看第一小段:又求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这个地方是约所念的佛来分别,到底念一尊佛比较好,还是念多佛比较好呢?

这个地方是说,刚开始只要念一尊佛就好,比如说念阿弥陀佛这一尊佛,刚开始是得到一尊佛的本愿加持力,因没有念别尊佛,其他的佛当然与此无关。但是最后的结果,当你成就三昧以后,你就可以同时得到一切佛的加持。就是说你刚开始只是念阿弥陀佛,但是到成就念佛三昧的时候,真正得到佛的根本时,是一切佛的加持。我刚开始是念一尊佛,为什么到最后会得到一切佛的加持呢?它的理由是“以同一佛法性故”。因每一尊佛的本愿不一样,所以每一尊佛的作用也不一样。比如普光佛有普光佛的本愿,普明佛有普明佛的本愿,但是他们的根本是同一个真如法性的,所以刚开始从一个门进去,不管是哪一个门进去,到最后的根本都是一样的。就是因为三世诸佛的作用虽然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体性、根本都是没有差别的。

从这个道理看就可以知道,你刚开始是念阿弥陀佛,得到阿弥陀佛单一本愿的加持,但是最后的结果,是成就一切佛的加持。那么刚开始是生于一个净土,但是当你到西方净土以后,同时也可以到达一切净土。就是刚开始时是专一的、成就一佛所给予的功德,但是成就这一功德以后,其他的功德也会同时具足。

这个道理,有没有经典的根据呢?以下就引经来证明这个理论的依据,我们看论文:

【故《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应现一切刹,佛身无有二。】

这以下,智者大师就引用《华严经》来证明他前面的观念。《华严经》上说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切诸佛的作用是有差别的。你念本师释迦牟尼佛,有本师释迦牟尼佛本愿对你的加持;你念阿弥陀佛,就有阿弥陀佛本愿对你加持。这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一尊佛的本愿都不相同。但是等到你能够念到诸佛之根本的时候,他们的根本都是一样的,所以说到最后每一尊佛的根本是同一个心念的、同一个智慧、同一个十力、同一个四无所畏,所以从根本上说是一样的。

这样的道理很难理解,下面讲一个譬喻,比如说天空清净的满月,它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但是天空中只有一个明月,这个明月它可以照在台州,就在台州生起一个月亮的影像。它也可以照在普陀山,也在普陀山生起一个月亮的影像。我们看它映在台州时的影像,跟映在普陀山的影像,好像有许许多多个。但是我们从影像当中找到月亮本体的时候,它的根本还是来自同一个天上的月。所以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你不管根据台州的影像找到月亮,或者根据普陀山的影像找到月亮,它的根本是没有差别的。从这个譬喻,我们可以知道:三世诸佛这种我空、法空无障碍的智慧,所成就的清净法身、等正觉,依止这样一个无差别的根本,普现一切的佛身、普遍成就一切的佛号、普遍成就一切的净土,但是能现这尊佛的清净法身,是没有差别的。

这段文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刚开始我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你念阿弥陀佛,刚开始的方便是有差别的,但是到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这一点,我们凡夫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凡夫的妄想是对立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佛陀的根本不是妄想,他是法身。因为法身的思想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能够从一个根本,普遍的出现无量的差别。也可以从无量的差别当中,回归到同一个根本。这个就说明了,修持刚开始的方便虽是不同,但其结果是一样的。

以下再把这个观念作一个总结,我们看论文: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达: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无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无二。故炽然念一佛时,即是念一切佛也。】

我们以譬喻来作一个总结。比如说,你在一切的月影当中,你随便找一个月影,只要你能找到月影的根源月亮,每一个人依止不同的月影,但是最后找到的月亮是同一个的。也就是说,你刚开始选择任何一尊佛去忆念,刚开始的加持力有差别,但是最后的根源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你刚开始不要因为你念一尊佛,好像功德有所欠缺、有所不足,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你刚开始念一尊佛,但是你最后的结果是具足一切佛的功德,完全没有欠缺、完全是圆满的,这就是佛陀跟佛陀之间一种互含互摄的情况。

蕅益大师对于修行一门深入的看法,也提出非常贴切的譬喻,他说:修行这件事情,就好像挖井一样,你口渴想要挖井,你今天在东边挖一个井、明天在西边挖一个井,你挖一辈子都挖不到水。为什么呢?心思散乱,三昧难成。你应该设定一个目标,然后穷你一生的精力,在这个地方好好的深入,才能够得到水,而得到的水,这个结果是一样的。这个地方,就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你生命的数目是固定的,你与其今天念佛、明天持咒、后天参禅,倒不如在一生当中一心归命念佛。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这个偏念一佛的问题,既然你想要念佛,想要跟诸佛感应道交,这个根本思想,刚开始时要你一门深入,你不能广泛地缘念一切佛,心缘念得太广是没有办法成功的。刚开始念一尊佛,到最后的结果得到一切佛的加持,这个就是一即一切的道理。

更新于:2020-09-15 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