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修学菩提心
编辑:赵越尘 来源:闽南佛学
佛法之中心在于破幻体真,自觉觉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此即菩提心,亦即不生不灭心,谓真实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应缘渡生。又名大圆觉、佛性等等,见诸佛典,皆同体异名。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本。佛云“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所以,菩提心之于佛门行人,有过于那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不可离失。佛法在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及地域与当地当时的文化相结合,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传佛教、中土大乘及藏传佛教之表现不同即与文化差异有关系。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从未改变,均在引导有情趣向解脱,亦即菩提心是为宗旨不变。
今日中土佛法复苏,寺庙等建筑虽已有相当恢复,但于佛法的弘扬远未尽理想。在商品大潮冲击下,旧有道德观念体制日渐衰落,新道德体制尚未完备。于是沙金同起,鱼龙混杂。有人哗众取宠,将某些气功功法标榜为“佛法真谛”,却引人自私自利,而将佛法之要——空性与慈悲,亦既菩提心阉割掉!甚至以迷信惑众,骗钱了事,以至破坏佛门声誉。一般群众多倾向求福报,此虽颇佳,尚须善加引导提高。佛学研究应大加鼓励,但知识分子学佛人中将学佛变成佛学研究的偏向也不应忽视。在佛法的宣传普及中要考虑到四十多年来人民教育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光用“只管念佛”来教人,法虽没错,不把道理讲出来让大家明白,只怕肯接受的人不很多;不把如何逐步去做到“只管念佛”的办法教会,只怕念的人经年也只在散乱里,不得真实受用。所幸者,经少数大德大声疾呼,不少年轻行人已知体悟空性,识自本心之重要,乃致力于明心见性,这是中土佛法复兴之希望。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菩提心、慈悲心之修持仍少见宣传。若干人学佛是为了“超越自我”,这在今日已算是上乘动机了。但究其深处想超越的只是能力限制,并非要突破我执,说白了仍是自我中心。时至今日,人人为己已成天经地义,舍己为人自利利他倒成了不合时代,提倡慈悲喜舍更成了奇谈怪论。但是,若不依菩提心而修,不要说见性成佛,就连大我也难于达成。佛门弟子应当理直气壮大声呐喊,弘扬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行相的菩提心。何为慈悲喜舍?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是慈无量;愿一切众生脱离苦及苦因,是悲无量;愿一切众生常住无苦安乐,是喜无量;愿一切众生住平等舍,是舍无量。无论哪个宗派、那个法门都不应离此四无量心。依禅宗的行人,修习慈悲喜舍是契入本心的犀利武器又是悟后保任的必由之途;依净土的行人,力行慈悲喜舍即如普贤行愿品所说,阿弥陀佛于人临终时自会来接引。密宗行人更不必说,不修慈悲喜舍根本入不得门径,背离菩提心修密教仪规,是最速入魔法,入地狱如箭。所以,广弘菩提心可使广大行人明确修行方向不失正道,亦有利增进社会和谐进步。
大乘佛教独兴中国,说明中国人多具大乘根器,亦即多具修学菩提心之善根。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从来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小及大,以世界大同、万民安乐为目标,而不是自私自利。及佛法入中土,众生不尽誓不成佛之愿谁人不知?古今大德留下的教法,处处皆体现菩提心。但中国人性好超越,往往不肯按部就班。所以,中国大乘佛教里,一方面处处体现了菩提心,另一方面专门引导行人修学菩提心的次第步骤却未见广传。就一般人而言,大约入佛门时发愿,再就是诵读普贤行愿品了。但修学菩提心决非易事,因地凡夫虽人人本具佛性,却未显发,显发即非凡夫。欲显发必须从小到大,层层深入,熟处转生,生处转熟,将无量劫来所集串习转化。其间必然要遇到外境阻碍及内心无明心垢反弹,须以勇猛力及毅力克服之,百战千战之后方可期胜。普贤行愿,顾名思义就是愿须要行,行方成愿,是要扎扎实实身体力行的,岂三四次发愿五六次诵经就可成功?故参考藏传佛教内修学菩提心之次第,实大有助于建立适合中土环境的菩提心修学方法。笔者不嫌简陋,仅将藏地修学菩提心之次第略加介绍,以为引玉之砖。
藏地红黄花白四教于菩提心之教授大略相同,依次第而言分四: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及三摩地菩提心。其中愿行菩提心两阶段属俗义,对应因位;胜义菩提心对应修道位;三摩地菩提心为果位。依方便而言则分二:广行派和深观派,两法互补。
一、愿菩提心
认识执著世间名利之虚幻与痛苦,从而趋向出离,是为趋向佛法之始,然而尚未进入菩萨道。菩萨道始于自内心发出真实愿望:鉴于一切众生与我同在痛苦之中,为解脱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愿上求佛道圆满菩提。此时行人虽可能于佛法所知未深,愿也是只由六识生灭心所发,心态上与其说是菩提心不如说更像怜悯心,但此愿为菩提心之种子,为圆满智悲双运之起因与动力,为趋向究竟解脱之始。
愿既已发,须知尚未坚固亦缺力用,亟待巩固加深,善加护持,直至成佛终不忘失。
二、行菩提心
愿必见于行,愿而不行岂非空话。如果只是口头大愿无量,行上全无一丝,那就不仅自欺欺人,而且欺佛。菩提心广为人知:慈悲喜舍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因行人初修佛法,未契空性,菩提心愿主要表现为慈悲——助人于难、拔人于苦、常行不懈。然而行甚不容易,常言道“三岁小孩都会说,八十老人未能行”。原因只是无量劫来众生惯于利己,串习牢固,今欲反其道而行,谈何容易。故非假修习,渐渐巩固不可。陶静修学行菩提心,广行派自阿底峡尊者传下的方法为:(1)认知一切有情为母(亲疏平等);(2)忆一切如母有情之关爱;(3)思有所报;(4)以慈心视之(愿彼得乐,慈);(5)以悲心视之(愿彼离苦,悲);(6)发愿救度一种众生到彼岸(无苦安乐,喜);(7)欲成正觉以利他(虽行六度万行而不执实有,平等心,舍)。此法易于上手,逐步深入。
而深观派自寂天菩萨传下的教法极其扼要,只用四字可表,曰:自他互换。凡人遇事先想自利,此时只要换一下,即成利他。但此法要求观心猛利,否则念起不觉随它去了;又要求律己心狠,说换就换,习气上拧得过来。适合利根人。
三、胜义菩提心
愿行二菩提心尚属俗义,因行人在此阶段仍未离能所对待,于空性本觉智尚未契入,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还无法体验。修学愿行二菩提心若不能尽快契入胜义菩提心,则所修虽为成佛之因,其近期之果却仅限于人天福报。注意,这个近期可能超过若干世之久!胜义菩提心则不同,行人至少须契入本觉智,对空性有少份直接体验。当对诸法无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有真实体会,并付诸实行时,是为进入胜义菩提心之始。换句话说,胜义菩提心是见修不二的,要明了自心如幻之后才能契入。契入胜义菩提心标志着于菩萨道上正修的开始,《大日经》名之为初法明道,菩萨至此速消五盖障。行人初入胜义,未能圆摄真俗二义。所谓修习胜义菩提心即是将无自性无生义与六度万行结合,趣入事理圆融,空有不二,胜义俗义不二,终得进于三摩地菩提心而成就。
四、三摩地菩提心
三摩地意不动,不可动摇的菩提心是为果地的证量。此为如如不动,空有不二,轮回涅不二,随缘显化之佛果,笔者无能探讨。
菩提心四次第已如上述,修学时困难何在?一般感觉上行愿二菩提心虽不容易,尚且可一学;果地一时还远;只这见道位的胜义菩提心最难契入。这是错觉。行愿二菩提心最是不易,后面再谈。契入胜义菩提心确实有它难处,因它颇不合凡夫常情习惯。比如一个人常行善不作恶,以人的标准是无可挑剔了。但因人我相宛然,未免流于人天福报,未必就是正修菩提心,离胜义菩提心有明显距离。另一方面,菩萨的同体大悲我们都有高山仰止之感,知其伟大但又不知从哪学起。其实,人人皆有佛性也皆有同体悲。这个同体悲人人可以体会,只因心粗没观察到。举个例子,比如,你平时总惦记着你的右耳垂吗?不可能吧,耳垂除了女士戴耳环之外真没什么用,割了去也不影响听力,谁会没事老记着它?但只要那里长了疮,保证你会给它挤脓上药,而且在这过程中你决不会认为这是手对耳垂的怜悯布施。这就是同体悲了,这里没有能所对待,更没有人我利害的妄想,完全是一种平常心、平等心,正如菩萨之于众生。可惜我们缺了个“大”字,这种同体悲只限于自身,关心自己耳朵生疮远超过关心别人疾苦,哪里谈得到广及无量众生。缺的这个“大”字,不仅是大小的大,更是绝对义:菩萨并不须另有缘由,绝对地慈悲喜舍,故称同体大悲。
如何才能学大?要破我执。我执不破,人我相宛然对立,遇事必先顾自己,慈悲最多起在第二念,力既不足,义亦非胜。如何破我执?要明自心,悟空性。菩提本译“觉”,不觉不明本心,则决无契入同体大悲的可能。但又如何明自心,悟空性,破我执呢?修学慈悲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按深广两派之教法,当常思维救度一切有情,并真实生起悲悯。此时,如密续云:“猛利悲心生起难忍时,空性赤裸当体而显现”,只要不为境所夺,当即即可契入空性本觉智。这与参话头,禅定现量,六根门头拾取及上师直指而契入全无不同。此法附带的好处是,既使行人一时未能契入本心,也已积累福慧资粮增上善果,而无发狂慧以致退堕之险。类似地,若依参禅破关或依无上密法契入本来,并以六度万行为用,同样是契入胜义菩提心。总之,胜义菩提心已开始离两边,行人于此修学福慧不二、悲智不二,是真修菩提心的开始。但所谓真修,事相上与愿行菩提心阶段全无差别,全然是致力于慈悲喜舍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同之处只在于行人已对空性有所体验,于人我相差别只是虚幻开始有了直接体会:六度万行不是为别人做的,更不是为自己做的,若有所为尚非同体;众生不是由“我”来度的,但也不离这个身体及因缘;一切不过是空性本觉智无碍显现,非空亦非有,非真亦非幻。因缘聚时,当行则行正心直用;因缘散时,过眼烟云心无挂碍。这样,修学菩提心不仅是明心见性的最佳方法,也是悟后起修绵密保任的必经之路。
相对而言,一念契入空性还不算难,难的是念念不离。“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若人自恃对空性稍有体会而不在日常处事六度万行中护持深入,则不过是银样蜡枪头,一遇外境就掉。不要说圆证菩提,连自了亦不可得,恐怕只是虚生浪死,流浪六趣,将感受苦果。若将扎扎实实力行六度批评为执实有,必是自己见处偏空,未解佛意,将空有打作两截,实是智慧不足。禅门祖师尚说“见与佛齐,然圣德未备”,我等凡夫岂可徒恃狂慧!然而,真要去做,难。人就是不肯吃苦,谁肯委屈自己?一到利害取舍关头,什么空性、无我、同体不二,早就弃置脑后了。事后能追悔改正补救的已是凤毛麟角,终究不如念起时把握得住好。这就是菩提心前行基础未牢,此所以前文称行愿二菩提心不容易修。有人引禅宗古德“六度万行体中圆”之语,道:只要明自心后一切行动都是菩萨行。要小心了,禅德之言是指彻悟之成就者,体相不二,当下圆满。须知世上没有离相的体,没有离事的理,离开愿行菩提心谈不到胜义,禅德并没让人不行六度,而是强调不可执相迷体。若以禅德之言为知难而退不修愿行二菩提心的借口,即是歪曲古德本意也背离佛陀教诲。
这又涉及到“悟”的问题,时下行人有几个彻悟了?多数自以为悟了的,不过执了个众生相,把个本不可得的现在心妄执为“当下”。若果真能当下得了,则寿命相已破,再也没有什么“不当下”了,如肇法师所云“江河竞注而不流”。但谈何容易,直如古德憨山大师也要护持到晚年才证到!时下似是而非的谬论流布甚多,修行正知见难立。即使正见已立,靠每天一两个、最多三个小时参话头,或修心中心密,或修无上密大圆满,因定力不足,不易悟入。百里挑一地有几人得个入处,也不过是个入处而已,既无力亦不彻,但也是凤毛麟角稀有难得了。一切平顺时好说,遇境即失。护持得好点的,小逆境尚可一撑,大一点即无奈,顺境就更是不知不觉地跟着走了。此时更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以菩提心为道,内护本心空性不失,外行六度亦即行愿二菩提心,如此则福慧双修,渐渐深入透彻,力用日增,何愁不证。嫌慢吗?常言道心急喝不得热汤,菩提心岂是一日即成的。又道是不怕慢只怕站,只要道路正,几年下去成效自显。反之,若只高唱“净秽不二”,不在行上努力,必然徒自迂回虚耗岁月,甚或自种恶因。
顺便提一个与修学菩提心有关,行人于明心见性前常见的误解。颇有人以为六根截断时“我的那个灵灵明明一尘不昧的灵觉”便是。大错!不是错在“灵灵明明一尘不昧”上,只错在“我的那个”四字上。大德有时教人“吾人的那个灵明不昧就是”,这“吾人的那个”是大德不得已说之,意谓“人人本具的”,好要人得个下手处。听的人接过来,六识妄想心一动,就变成了“我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真是辜负苦心。这妄想既细微又顽固,不易觉察又不易清除,却偏偏正是坚固我执,如果不清除掉,命根不断,再无真悟之时。只这“我的”在,能所对立已在其中,损人利己也蠢蠢欲动:我的灵灵不昧是,你的与我何关痛痒!这如何体会得同体大悲?就算证得了物我同一,心包宇宙,也超不过梵天,却是菩提道上的歧路。所以“见”上切须当心,禅宗强调见地,密宗又名“决定见宗”,都不是无缘故的。
修菩提心不光要有勇猛心,还须有长远心。勇猛心易发,长远心难持。必须知难而进方可。如果真发得了勇猛长远心,则应防偏。各种偏向虽林林总总,万变不离其宗,其实无非两种:执相而行则落常见,不契空性,难超人天福报;执“偏空”而废事则又落断边,见处偏枯,坐于毒海,难圆菩提。不落边见,心不离体,慈悲为用即是直心正用,是为正修。此时尚应祈请三世诸佛加被,早得殊胜因缘。要知道,无上密法大圆满中有慈悲平等心不二的修行口诀,极其猛利快捷。行者依之,可从果地起修,以法报化三身为道。有心人应寻求合格上师灌顶授法依之而行,可速趋胜果。愿吉祥圆满。
如何发起愿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的愿望。对凡夫来说,这一愿望并不容易生起。可以说,我们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愿望。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从未帮助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痛苦,有身体上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痛苦。所以我们要给人体贴的爱和关心,因为你所散发出的关怀和喜乐会带给身处痛苦之中的人极大的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灵岩法要》伍、决修学疑难一、法门辨异㈠禅宗与净土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与净,了脱最易。禅唯自力,净兼佛力。二法相校,净最契机。如人度海,须仗舟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药师法门修学纲要(付:药师法门简易修持仪轨)普光整理壹、提要:修持药师法门当以信为入门,以四大目标为指南,以专念佛号为行持。 而其要点如下:(1)信: 一切如来身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6
附录三(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2第十节 从《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第四十三》谈起一、平等菩萨有四正道,何谓为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普化众生等以佛慧,于诸众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0
对于有志于大乘的一切佛弟子而言,发菩提心是极为重要的,故大乘诸经一再强调,尤其是《大般若经》,所说最为详尽。首先,诸菩萨唯有为求一切智智发菩提心,并且不执着如是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3
Part 2: Walking The Path 第2篇:行道2-3. Stages of Practice 修学阶段2-3-5. Miscellaneous 其它(DONT BE ATTACHED TO SCRIPTURES 勿泥执经典)A problem that I would l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7
诸位同修,你在修持的时候,不要单单想着自己,应当把自己所修学的功德统统回向历劫冤亲债主。我今天所修行的,我有功德,功德分给你们大家共享,希望你们不要找麻烦。我修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22
由口念弥陀心散乱 喊破喉咙也枉然谈如何选择修学净土的善知识我们如果遇到其他不同的知见,不同的观点,来障碍我们净土法门,我们要有个标准,就是:唯信佛语,不可相信菩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1佛法是清净法,清净是心地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名闻利养、没有利害得失、没有人我是非,你的心就清净了;如果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名闻利养,你想想看,你的心到什么时候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22
发透了大菩提心.照行于圆涅槃境(下)仁俊从中国佛教史看:千百年迄今,特重而专注于释尊但说「无上道」的宗趣者,除印公外并不多见。这意味着中国的佛教,倾向着重于「方便有多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9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一、明菩提心所依(一)思惟暇身难得4.暇满人身极难得,闲暇而又圆满的人身是非常难得的,既得能办人生利,如今既已获得这成办人生利乐的机会,倘若今生利未办,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1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佛法虽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窍门,但有着合营的方法;而在修学上,也有基本的规则。无论选择什么宗派,也不论修学什么窍门,都绕不开这些
佛学知识时间:2024-04-20
菩萨戒就是成佛的戒我们今天受了菩萨戒,就是种了成佛的因,菩萨戒是成佛的戒。我们在寺院挂出几块标语牌,有一条写道:“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文殊花开时间:2024-02-26
达真堪布:真正发出菩提心的那一刻,一切会当下圆满,命运会改变我们的上师如意宝讲的很直接,如果想究竟利益自己,“暂时利他乃窍诀”。想究竟利益自己,就应该暂时的利益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2-01
我们常常讲一个公案,说有师徒俩,师父是证到了罗汉果位的,这个沙弥才刚刚出家不久。有一天这师徒俩出外去行脚,沙弥徒弟当然是走在师父的后面,背上包走在后面。这沙弥走
佛教知识时间:2023-11-15
拿破仑在一场战斗中与部下失散,生命遭遇危险之际,一位裁缝将他藏起来并成功骗过了追兵。事后,当拿破仑为奖赏他让他提出要求时,不知基于什么原因,这位裁缝竟然只想知道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时间:2023-10-25
佛门无秘密《净土》2012年第6期作者:释清净 前些年,社会上有个说法,叫“网络世界无秘密”,这句话点出了这个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网络有如双面刃
邪淫果报时间:2023-10-12
修学佛法守成法师著往昔印度有一国王,名多味象,心性柔和,奉事婆罗门教。一日,其王忽然大发善心,欲大布施,遂倾国库藏,积七宝如山,亲手施与,凡有来乞者,每人一撮而
法音集·佛教典故时间:2023-10-08
达真堪布:在修学的过程中,可以天天念诵其他的经典吗? 在修学的过程中,可以天天念诵其他的经典吗?这样算不算夹杂,或是对本传承缺乏信心?也可以念诵其他的经典,但其他
佛学常识时间:2023-09-14
菩提心师兄:为何诵经时双目之间涨,出声诵与金刚诵道友:师兄,我已经连续好几天晚上惊醒,感觉屋里有人,念几句金刚经,就能继续睡。但不知道这种情况要持续多长时间?因
佛学常识时间:2023-09-10
我们真正能够为众生的时候,才能得到解脱;我们真正能够饶益众生的时候,才能得到自在。没有自私自利,没有要求、不求回报地去关心照顾他人,就是饶益众生。 饶益众生才能
纯智法师:为何先要了解大乘义理然后才能发菩提心呢?(358-360)358、为何先要了解大乘义理然后才能发菩提心呢? 答:是不是成为一个大乘行者,关键全在你是否已发了大菩提
佛学常识时间:2023-09-02
达真堪布:发出菩提心之后,所想和所做的是不是就没有善恶分别了?问: 发出菩提心之后,所想和所做的是不是就没有善恶分别了? 答:菩提心有两种,一个是愿行菩提心,即世
佛学常识时间:2023-09-01
达真堪布:先消业还是先发菩提心? 问:先消业还是先发菩提心? 有的人有疑惑:“若是要发菩提心,不是要消业吗?而要消业,不是要发菩提心吗?那到底是先发菩提心,还是先
佛学常识时间:2023-09-01
达真堪布:发菩提心的要点是什么?发菩提心的要点是什么?达真堪布解答:不管是修净宗的,修禅宗的,还是修密宗的,首先都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能修持大乘佛法;不修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31
索达吉堪布:皈依十几年了,但修学境界好像没有进步,近几年生活也越发艰难,该怎么办?问:我皈依十几年了,但因恶业深重,修学境界好像一直没有什么进步,最近几年也很不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31
修行 人为利乐有情事,大凡是由两种心生起,一种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一种是菩提心。 盖四无量心乃菩提心之基石,因此它们是一种先与后的承启关系,似乎没有绝对的界限,但
学佛常识时间:2023-08-31
索达吉堪布:有家庭的人,为了修学佛法,是否应该放弃伴侣问:在学佛道路上,应该怎样看待家庭?如果找一个伴侣,是否会影响修行?有家庭的人,为了修学佛法,是否应该放弃伴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29
念佛的方法和修学过程[念佛]两个字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任何事情都不会像表面那样简单,一定有次第方法上的差别所以本篇1楼和2楼提出[初学念佛]和[进阶念佛]的次第方法,供
念佛法门时间:2023-08-28
索达吉堪布:发了菩提心之后,如何能长期护持呢?问:发了心之后,如何能长期护持呢? 索达吉堪布: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如果没有抓住这两点——励力对治自己的染污心、好行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24
达真堪布:学传统文化是不是也能修菩提心? 问:我们学传统文化是不是也能修菩提心?是不是能助我们修大圆满法?上师答:那不一样啊,传统文化很多是做人的一些标准和规则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24
索达吉堪布:发菩提心时,怎样提高心力和能力? 问:发菩提心时,怎样提高心力和能力?索达吉堪布答:愿大力大。龙猛菩萨说,真有菩提心的人,即使行为上没有在利他,也是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24
作为一名医生,如果没有自己亲身经历这次生死考验, 估计我永远无法认知病人是如何与病魔死神做斗争的。在医院工作三十多年的日日夜夜里,我看多了无数家庭、病人的生死离
学佛感悟时间:2023-08-23
能发菩提心的功德福报无量无边,但念佛功德福报已经远超出发菩提心,所以念佛法门确实是不可思议!且看《百佛名经》。【功德介绍】1、闻是现在诸佛名号。能受持者。一切魔
念佛功德时间:2023-08-20
修学佛法守成法师著往昔印度有一国王,名多味象,心性柔和,奉事婆罗门教。一日,其王忽然大发善心,欲大布施,遂倾国库藏,积七宝如山,亲手施与,凡有来乞者,每人一撮而
佛教故事:法音集·佛教典故时间:2023-08-08
修学八大人觉阿那律一边弘法,一边还在修行,有一天,他在支提国的瘦水渚村中静坐的时候,就思维道:「道,不是由贪欲得到的,是要由知足才能得到;道,不是在喧闹的地方求
佛教故事:十大弟子传时间:2023-07-31
达真堪布:有的师兄要退出修学,怎么办有的师兄要退出修学,怎么办? 如果有金刚兄弟遇到了障碍,说要退出修学,不再听上师的法,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才好? 答:现在末法时期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29
灵山居士:我这么糟糕的人有资格修学佛法吗? 有人问:我有严重的烟瘾,还经常喝醉酒打老婆孩子,请问您我这么糟糕的人还有资格修学佛法吗?灵山居士:创巴仁波切当年曾经当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28
满一上师:菩提心是什么呢问:满一上师:菩提心是什么呢? 答: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望,这是成就菩提的种子,把它种上,圆满的智慧才能生起。修菩提心的本意是真是意义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27
魏德东教授:唯识思想与佛教修学魏德东提要: 我主要和大家讨论四个问题。首先是唯识的基本义理,我希望能用三个命题予以概括,这就是万法唯识、八识理论和转识成智,最后讲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7
魂灵,鬼及其它奇事第四节 魂灵、鬼及其它奇事 西方心灵学调查研究的与生死有关的超常心灵现象,还有魂灵、作祟、降神、着魔、神动、自动书写、巫术、超感官知觉等,多属古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7
这个佛教最鼓励人们发心,我记得本焕老和尚经常说,发心、发心、发大心,只有发大心才能做大菩萨、做大佛啊。我们说了,菩萨有【摩诃萨】,这个摩诃萨就是发大心的菩萨。那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4
出离心与菩提心有三种不同因果的人:一种是平凡的人,只想要得到现世利乐或來世生到更好的地方等等,则必须要有增上生心,力行十善业;另一种是中等的人,想要获得自己的解
随缘法语时间:2023-07-19
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意思?菩提心,是指成佛的心,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心。菩提心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是梵语,译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12
道西法师:出离心和菩提心比明心见性更重要弟子:初学佛者怎么界定出离心、菩提心?请教师父。 道西法师:初学者以发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为要,等有相当的证量后再发起菩提心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11
海涛法师:只念阿弥陀佛,其它都不念,算毁灭佛法吗? 问:单念南无阿弥陀佛,其他经咒都不念,算不算提前消灭佛法? 答:如果你对其它经咒,你都有尊敬就好了。我不会念,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06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在家居士求受菩萨戒,常会存在误区。误区四:很多人会说先受五戒以后再受菩萨戒,不能越过其它戒再受。觉火法师开示:这种说法也不正确。因为
在家修行时间:2023-06-20
我们都承认自己是大乘佛弟子,那么大乘佛法的核心是菩提心,我们自己有没有菩提心呢?举手之劳就可以帮助很多众生获得饱足,远离三恶道。这样的事情尚且不做,还口口声声说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人人都知菩提好,可菩提心究竟怎么发? 少林寺官方网站发菩提心,即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
入门须知时间:20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