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宋徽宗花鸟画赏析

艺术人文 2014-06-25

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5日),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徽宗酷爱艺术,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如题目为“山中藏古寺”,许多人画深山寺院飞檐,但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房屋,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花卉,只画了一人骑马,有蝴蝶飞绕马蹄间,凡此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画意境的发展。

《芙蓉锦鸡图》

《芙蓉锦鸡图》纵81.5厘米,横53.6厘米,为一幅绢本立轴,双勾重彩的工笔花鸟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我国经典传世名画之一。

《芙蓉锦鸡图》整幅画色彩艳丽,典雅高贵。一个由静到动的瞬间,造型生动,令人叫绝:画面上只有芙蓉花的一角,疏疏的两枝娴静地半开着。一只锦鸡蓦然飞临芙蓉枝头,压弯了枝头,打破了宁静。枝叶还在颤动,而美丽的锦鸡浑然不顾,已回首翘望右上角那对翩翩的彩蝶,跃跃欲试。诗意画旨,尽在其中。这本是芙蓉、锦鸡、蝴蝶之间的故事,作者却似不经意地从左下角斜出几枝菊花,妙趣横生,既破了左下角空白,又渲染出金秋的气氛,还可作为芙蓉花的参照,点出其高下位置,使它的出现不致显得突兀。 

画面抓住锦鸡飞临的瞬间,力量动感都凝固在其中。鸟儿欲飞,先向下蹲,然后用力蹬出,芙蓉花一枝也被带得倾斜,弯曲中见挺拔,挺拔中见婀娜。宽大的叶片也随之翻仰旋转,向背反侧,各尽姿态。在叶片的翻转中呈现出空间感、立体感。芙蓉整体设色淡雅,以烘托羽毛鲜艳的锦鸡,而枝头绽开的芙蓉花用明亮的白色,鲜活而亮丽。

锦鸡的羽毛斑斓华贵,造型推敲有度,用笔考究,充分体现出它珍禽的特点。它的双爪紧抓芙蓉枝,这是全图力的体现点,作者用笔果敢、有力。锦鸡浑身的羽毛则用细碎的笔调勾出其质感和生长方向。头部黄色羽毛用细笔拉出丝丝毛茸茸的感觉;翅膀羽毛用墨笔晕染出浓淡层次;尾部羽毛长而硬,密而不乱。用色上更为丰富,在鸡的面部和颈后羽毛上铺厚薄不同的白色,有提醒画面的作用。颈部的黑色条纹明亮,腹部朱砂亮丽灿烂。一双瞪得溜圆的眼睛凝视着蝴蝶,神情专注。两只翻飞的蝴蝶是全图动的部分,轻盈灵巧。左下的菊花修长而富有弹性,花与叶都玲珑又精致,与宽大舒展的芙蓉叶形成对比,既丰富了全图的线条,又与整幅画的艺术风格十分和谐。 

画如其人,整幅图纤巧富丽,技巧虽高,构思虽巧,却缺少大丈夫气。赵佶在图的右上角题了一首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锦鸡就是雉,按儒家“瑞应”说,它的出现是“圣王”出世的象征。于是这幅花鸟画就有了政治意义。古人称鸡有“五德”:“头上有冠是文,脚下雄健是武;临敌敢斗是勇;见食呼友是仁;按时报晓是信。”赵佶将自己比作“五德”俱全的锦鸡,想要安逸太平,却怎知会有“靖康之难”!此画设色浓丽,晕染细腻,传达出皇家的雍容富贵气派。

《红蓼白鹅图》

《红蓼白鹅图》轴,高一三二·九厘米,宽八六·三厘米,设色画。无名款。收传印记有“宣和殿宝”、“乾隆鉴藏”等十余印。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红蓼白鹅图表现一只白鹅在红蓼花下陂畔,安闲的梳理自己的羽毛,白鹅这一神气的表现有显著的人格化的意义,具有高尚的情操,也是作者的生活理想的表现。

此图写红蓼一枝离坡高起。画折叶反正,翻折得势,用粉染瓴,笔意精工之至。白鹅静卧岸边,引颈回眸,造型上健壮肥硕,全画面无论白鹅、蓼花的枝干、叶均用细线双钩、坡岸、水纹钩皴与之笔韵一致,且用淡墨汁绿等层层宣染,精工而丰富,整幅画面意境清旷,幽远辽阔,一派深秋的肃杀气氛,借单纯的物象传出,充分说明这是一张言简意赅的传神妙品。画面唯因年代久远而蓼花红色脱落,似觉美中不足。红蓼它生命力旺盛;它不择地土;它重在子实;它能在漫山遍野地生长,到处充盈着社会的和谐、安宁

《腊梅山禽图》

《腊梅山禽图》,绢本设色。纵82.8厘米,横52.8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此图写一株腊梅,枝头几点黄梅开放,似乎有阵阵清香袭来。腊梅枝头上的一对山雀相互依偎均向着左侧画面,将观者视线引向画外。刻画工整细致,富有生活情趣。腊梅枝干以劲细墨笔钩勒,再用水墨渲染;山雀、萱草均用水墨画出。笔墨的细粗、干湿配合协调和谐。

宋徽宗用他独创的“瘦金体”,于画的左下题无言绝句一首,“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约者,丹青也,亦知己也。千秋之白头,不畏风雪,愿得相守相伴。而花靓状淡景,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腊梅双禽图》

赵佶擅长花鸟画,以精工逼真、缜密富丽著称。如图这幅《腊梅双禽图》,一只腊梅穿插于柏叶之间,两只山雀顾盼有情,淡雅清香。山雀用生漆点睛,更显神采奕奕。整幅作品墨色简淡,有朗润清丽之气。落款署“御笔”和“天下一人”,加有朱文“御书”二字葫芦印。

《梅花绣眼图》

《梅花绣眼图》,绢本,设色,纵24.5厘米,横24.8厘米。本幅款识:“御笔”“天下一人”。钤“御书”朱文葫芦形印一方。鉴藏印钤“阿蒙秘笈”。

图中梅枝瘦劲,枝上疏花秀蕊,一只绣眼俏立枝头,鸣叫顾盼,与清丽的梅花相映成趣。绣眼是一类著名的观赏鸟,眼周有白环。常集成小群,飞止于竹林、树丛间,食昆虫与果实。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性柔驯,鸣声婉转。此图虽然景物不多,却颇为优美动人。所绘梅花为宫梅,经过不断剪枝,人工修饰痕迹较重。此种梅的画法精细纤巧,敷色厚重,自有一种富贵气息,这样的风格趣味为宫廷所好尚,显然代表了皇家的审美意味。

《瑞鹤图》

《瑞鹤图》绢本设色,纵51厘米,横138.2厘米,是公认的宋徽宗存世工笔写实类花鸟画真迹,为存世绝少的宋徽宗“御笔画”。

此图画庄严耸立的汴梁宣德门,门上方彩云缭绕,18只神态各异的丹顶鹤,在上空翱翔盘旋,另两只站立在殿脊的鸱吻之上,回首相望,天空及宫殿周围的祥云皆以平涂渲染,更烘托出仙鹤动飞之势和曼妙体态,气氛祥和吉庆。画后有赵佶瘦金书叙述一段。

《瑞鹤图》曾收入《宣和睿览集》,金军攻入汴梁时,这件作品被拆成单幅的卷轴流散出去,清乾隆晚期被收进清宫,溥仪私自夹带出宫后流失到东北,最终成为辽宁博物馆的藏品。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瑞鹤图》,是宋徽宗赵佶之“御笔画”,构图和技法俱皆精到:构图中一改常规花鸟画传统方法,将飞鹤布满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尝试;绘画技法尤为精妙,图中群鹤姿态百变,无有同者,鹤身粉画墨写,睛以生漆点染,整个画面生机盎然。

《桃鸠图》

《桃鸠图》,纵26.1厘米,横28.5厘米,绢本设色册页。此图流传日本已久,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图以“折枝”法画一枝桃花,上栖一鸠鸟。花枝勾勒精细,鸠的形象生动,羽翼开张,显得生机勃勃。笔墨设色上极富创意,枝叶以墨线勾勒,略加皴擦,而桃花则以色勾、染。鸠则融合勾、擦、染、点,尤具特色的是用生漆点睛,黑亮而富立体感,神采奕奕。鸠身以墨色为底,随类敷彩,难得的是赵佶在北宋长期崇尚水墨的基础上大胆采用重色,如头、胸部在墨骨上罩染石绿色,使画面在典雅中透出浓艳。这种在花鸟画的局部罩染青绿重色的方法,有别于唐画的大青绿设色,或可谓之“小青绿”,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对于南宋花鸟画小品的兴盛无疑极具启迪意义。

图右署“大观丁亥御笔”,时赵佶26岁。独特的“屈铁断金”的“瘦金体”,故此图被确认为赵佶手笔。款下有一押字,似“天”字,传为“天下一人”四字之合体。赵佶传世的画,有其亲手画而手书御制的,有手书签押的,有仅签一花押的,也有只钤印玺的。因赵佶亲掌图画院,不排斥画师画好了画,进呈御览,而赵佶手签一押,或钤印玺,以示已阅的可能性。故后人认为流传至今的赵佶的画很难辨别真假。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这些画确也显示了当时绘画的最高水准,足供后人领略北宋后期绘画的丰采。

《柳鸦芦雁图》

《柳鸦芦雁图》,纸本淡设色,纵34厘米、横223.2厘米。

赵佶的花鸟画风格以工细彩墨为主,并能寓巧于拙,《柳鸦芦雁图》是他拙朴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柳鸦芦雁波图》共分二段,前段画一株柳树和数只百头鸦。柳树枝干用粗笔浓墨作短条皴写,笔势很壮,显得浑朴拙厚,凹凸节宽之状自然天成。柳条直线下垂,流利畅达,运笔圆润健韧而富弹性,墨色前后层次分明。停在枝上的白头鸦或靠根偎依,静观自得,或喃喃相语,使寂静的大地充满了生机。鸟身用浓墨,黝黑如漆。鸟的羽毛用墨留出白线,鸟的嘴舌用淡红色点染,头和腹部敷以白粉,周围略用淡墨烘染,把白头鸦衬托得分外突出,显得神采奕奕。全图笔墨醇和安谧,脱去凡格,深得熙落墨之意韵。

此图中柳鸦芦雁采用没骨画法,竹以双钩法绘出,设色浅淡,构图洗练。粗壮的柳根、细嫩的枝条、姿貌丰腴的栖鸦、芦雁画得都很精细工整。栖鸦双双憩息嬉戏,芦雁饮水啄食,形态自在安详。点睛用生漆,更显得神采奕奕。此图在黑白对比和疏密穿插上取得了很大成功。整个画面恬静雅致、神静气闲。

(图文来源网络)更新于:2014-06-25 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