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卷第二十五
夫一代时教。了义诸经。虽题目不同。能诠有别。皆目一心之旨。终无识外之文。凡挂一言。尽归宗镜。横周法界。皆同此释。如称妙法莲华经者。妙法即是绝待真心。称之曰妙。莲华以出水无著为义。即喻心性。随流堕凡而不染垢。返流出尘而不着净。乃至下之七喻。比况皆同。火宅。即是第八识体。起四倒八苦之火。烧三界五阴之身。鬼神。配利使诸见之边邪。禽虫。喻钝使根随之烦恼。乃至一切经教。无量法门。或譬喻说。或因缘说。或广略说。或横竖说。所有名相句义。皆是心王心所之法。若迷一念心。执着外境。随处生着。即入火宅义。若悟一念心。通达一切。无非实相。即出火宅义。但是生烦恼时有业留处。即是系缚。即是生死。若了烦恼性空无有业处。即是解脱。即是得道。如思益经云。佛言。我坐道场时。唯得颠倒所起烦恼毕竟空性。以无所得故得。以无所知故知。如云不得一法。即与授记。是斯旨也。若信解品内。法喻之文。长者。即是心王。穷子。即是妄念。一念才起。五阴俱生。背觉合尘。名为舍父。伶俜五趣。号五十年。归家。是返本还原。付财。是悟心得记。三草二木。同会一心。化垒草庵。即示真实。系珠。指怀中之佛性。凿井出心地之智泉。乃至观音品中云。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者。即众生十使利钝烦恼。遍一切处恼乱行人。称为怨贼。若遇顺境而起软贼。即是华箭射体。若遇逆缘而起强贼。即是毒箭入心。利使见贼烦恼遍一切处者。如经云。处处皆有。魑魅魍魉。以依言执法。随处起见解故。若钝使怨怨烦恼遍一切处者。如经云。诸恶虫辈。交横驰走。以触目睹境。逆顺交驰。念念憎爱。随处动结故。有一商主者。即是心王。将诸商人者。即是眼等六识。商人。货易珍宝义。若眼商人。被色尘所易。货眼自性之珍宝。若耳商人。被声尘所易。货耳自性之珍宝等。赍持重宝者。即是俱怀佛性。经过险路者。即是三界之险有。六趣之迷津。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者。即是意根能起随念计度之分别。常引导五根入于善恶。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即得解脱者。若了一心。则无外境。眼不为色所劫。乃至意不为法所劫。即当处解脱。所以华严经颂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即是于一心中。能了万法。互生互灭。无有自性。万境皆空。不为所怖。即是以无畏施于众生。于此根尘怨贼。即时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者。六根都会一心。即是俱发声言。才了唯心。诸境自灭。即是称其名故即得解脱。以无法对治。不生欣戚故。所以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如法华名相云。经云。色涅槃。受想行识涅槃。此中亦尔。色法华。受想行识法华。经云。色非染非净。色生般若生。色性虚微名妙色。体。自离假名为法。色无尘垢。借喻莲华。文字性空。目之为经。经者。以身心为义。如来在乎阴界。阴界即如。何异之有。略统始终以为心要。启发心路。名之为序。悟心将发。达本来空。即是悟佛知见。一色寂灭。一切色亦然。一切声亦然。即是十方佛同说法华。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此是何物法。并是眼法。乃至意法。身心皆寂灭。佛子。行此寂灭道。即是佛也。所以古师云。妙法者。是如来灵智体也。或名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大方广者。是一心所证之法。佛华严者。即一心能证之人。摄所归能。人法冥合。皆是一心。大者。即是凡圣一心真如体大。以真如性遍一切处故。方者。即是真如相大。能具足无漏性功德故。广者。即是真如用大。能生世出世间诸善根故。佛者。是一心无作之果海。华者。是一心万行之因门。严者。是一心妙用之庄严。经者。是一心真如无尽之妙理。如破尘所出之卷。仰空所写之文。乃至八十卷中。所有长行短颂。一文一字。如善财所见五十三位善知识。若人若神。或男或女等。一一皆是自心逐位所证法门。如三乘说解而非行。如说人名字而不识其人。若此宗镜一乘之理。说者。即行即解。如看其面。不说其名而自识也。或托事说。或立况说。若大乘中所明。托事以显法。即以异事而显异法。多是一事表一法。如室表慈悲。衣表忍辱等。今明一事。即法即人。即依即正。具无尽德。随一事即摄无尽。以称性为事。事何有尽。从真起相。相复何穷。又三乘所说教门。但以别教而诠别义。所以得理而忘教。若入此圆宗者。而教即是义。以一法才兴。即一切无边万法。皆悉同时具足相应故。此一法外。更无余法。所以经云。知从一法出一切法。而能各各分别演说。以一切法种种义。究竟皆是一义故。以一心能生一切万法。演出无边义趣。展即遍满法界。还摄种种法义。归于一心。不动一心。而演诸义。不坏诸义。而显一心。即卷常舒。如来于一言语中。演说无边契经海。即舒常卷。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如草木四微。从地而生。还归地灭。犹波浪鼓动。依水而起。还复水源。故经颂云。佛智通达净无碍。一念普知三世法。皆从心识因缘起。生灭无常无自性。故清凉疏云。华严经者。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也。或名维摩经者。此云净名。即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此心弗澄而自清。弗磨而自莹。处凡而不垢。在圣而不净。故云自性清净。所言名者。以心无形。但有名故。文中所说。以四海之渺弥。摄归毛孔。用须弥之高广。内入芥中。飞佛土于十方。未移本处。掷大千于界外。含识莫知。日月悬于毫端。供具现于体内。腹纳劫烧之焰。火事如然。口吸十方之风。身无损减。斯皆自心转变。不动而远近俄分。一念包容。无碍而大小相入。天台疏云。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鳖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于此众生。亦无所娆。此是明不思议之大用也。正以实慧与真性合。故得有斯莫测之用。此如大智论偈云。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若须弥高广。内于芥子而无增减。亦不迫迮。不觉不知者。具不思议解脱者。迹居依报之境。得自在也。此义难解。有师言。神力能尔。今谓不思议性。非天人修罗佛之所作。神力何能尔。有师言。小无小相。大无大相。故得入也。今谓小是小。大是大。是自性小大。不得相入者。小大大小。既是他性之小大。何得入也。今解。华严经。明一微尘有大千经卷。观众生一念无明心。即是如来心。若见此心。则能以须弥入芥子。无相妨也。下诸不思议事。穷劫说不能尽。皆是此意耳。所以然者。此经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若观众生心行。得诸佛解脱。住此解脱。则能现如是种种不思议事也。所以然者。诸方便教。明二乘得偏真之理解脱。是思议解脱。如得玻璃珠。不能雨宝。大乘圆教。明菩萨中道圆真真性解脱。即是不思议解脱。如得如意珠。能雨大千宝也。见众生心行真性。得芥子须弥真性。一如无二如。若得芥子真性之小。能容须弥之大。得须弥真性。则须弥之大。不碍芥子之小。举此一意。可以例下诸事也。而言其中众生不觉。唯应度者乃能见之者。众生既不见小大真性之理。岂觉知也。其有得度之机。即见此事也。又若能观此真性。入观行即。相似即。因此必得如来灭度。故言乃能见之。故法华经明六根清净云。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也。经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者。正报得自在也。若会海水不思议真性。即是一毛不思议真性者。能以海水入一毛孔。于正报之身。无所妨损也。辅行记释云。且约一念刹那心所起。故言小也。即此一念。具足法身一切佛法。即是能容须弥之大。大小常遍。理事无碍。事理本来相即故。所以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只指凡夫一念刹那心。具足难思法身之体。本来相在故。是故方便教中之人。迷于相在不思议理。纵闻常住。解惑分岐。故别教道中。仍存异解。唯于圆教。始末一如。故五分法身。不逾凡质。所以云。欲见如来心。但观众生心。则诸佛众生。是名。心常契旨。有识无情。是号。法本同原。认名号而世谛成差。观体性而真门一等。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云。菩萨于净身。悉见世所有。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古释云。何意不见。有我相故耳。无我即见性。了人法二空。真心自现。即是净身。于真心中。世间所有一切境界悉于中现。故首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性空无伴名独。若取阴界入。即名余人。为阴所覆。不见自性。庞居士偈云。居士元无病。方丈现有疾。唯忧二乘者。缘事不得出。所以诃秽食。纯说波罗蜜。上方一盂饭。气满于七日。不假日月光。心王照斯室。文殊问不二。忘言功自毕。过去既如然。现在还同一。若能达此理。无求总成佛。牛头净名私记云。经明于一毛孔中见摩耶身。摩耶胎中行无量步。如不可说微尘世界阔。一日行无量步。是何物法门。亦作室中容三万二千师子座说。又作须弥入芥子说。涅槃经中。作藕丝悬须弥山说。大品中作针锋上无边身菩萨名说。只是一意。一解千从。当于观智心行中求。若事相上看终不得。经云。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明一切法。当体自解脱。色大故般若大。色如虚空。万法例尔。故知诸佛凡有所说。虽约事言。皆是即相明宗。终无别意。故法华经云。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宗一法矣。
灵辩和尚华严论问云。大小净秽。相各差别。云何而得大小相即。
答。性非性故。如像入镜中。像如本而镜中现。镜如本而容众像。俱无增减。以无性故。一念入一切世界不思议住故。是故心藏功德无边。或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即是本心不动。喻。若金刚。般若真智。乃灵台妙性。达此而即到涅槃彼岸。昧此而住生死迷津。文中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起念即是住着。心若不起。万法无生。即心遍一切处。一切处遍心。如是了达。顿入自宗。故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以心遍即法遍。以法即佛故。以智通即境通。以境即心故。如华严经云。如来成正觉身。究竟无生灭故。如一毛孔遍法界。一切毛孔悉亦如是。当知无有少许处空无佛身。何以故。如来成正觉时。无处不至故。是以若不悟自心遍一切处。则心外见法。颠倒轮回。岂得称正遍知成善逝之者。如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以瞥有一毫起处。悉落见闻。从分别生。俱非真实。若不达无相即相。则是取相凡夫。若了相即无相。则成唯心大觉。既不可取相求悟。亦不可离相思真。不即不离。觉性自现。又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以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悟心成佛。乃至三宝四谛。并从心出。觉此名佛。轨此名法。和此名僧。金刚辩宗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一切如来悟心之门也。了无明之妄心。即妙慧之真心。故曰悟心。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悟三世之妄心不可得而有真心。故曰悟心。般若不坏假名论云。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者。如人有目者。得无生忍也。日光明照者。决定了知诸法无性。见种种色者。悟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无所得等。菩萨如是行不住施。速成正觉。得大涅槃。释曰。云何行不住施速证菩提。以了一切法即心自性。不住于法。寂照无涯。成触目之菩提。得现前之三昧。若住一法。为境所留。失心智之光。入愚痴之闇。金刚经义云。常见自性。念念不离。故云佛在。正见性时。恒沙数劫只如今时。故名尔时。知心是佛。即是佛付嘱。了。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法。只是一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更住何法。故言不住。若离心别有法可得。即生执心。住于法相。即是无目之人。故称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修此法者。现世成佛。十方合为一相。见一切佛及诸众生。本无差别。见三世之事。状如弹指。此岂不是希有之法。又如诸了义经中云。听法之众。从十方世界外来者。即是悟心为来。若迷此宗。乃远在他方之外。如华严论云。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来者。明从迷入信。故号为来。言彼世界。中有佛。号不动智者。为明不动智佛。是十方凡圣共有根本之智。明于此。智能起信心。故号之为来。此不动智佛。一切众生。常自有之。若取相随迷。即尘障无尽。若一念觉迷达相。即净若虚空。但为随迷称外。悟处言来。而实佛刹本无远近内外等障。亦无去来。无边佛刹。不出毛孔微尘之表。今致远近。意令初信心者。心广大故。言其从彼世界中来。又明从迷悟入。故言为来。是以入宗镜中。理当绝学。百氏之说。一教能明。万化之端。一言可蔽。或云。香积云此有四十二恒河世界者。即是经历四十二位心地法门。成云。散华璎珞。空中成四柱之宝台者。即是常乐我净一心四德之涅槃。所以华严经云。此华盖等。皆是无生法忍之所生起。或佛言彼时鹿王者。即我身是。即结会古今。明自心一际之法。或教中凡有空中发声告示。言下息疑者。并是顿悟自心。非他境界。或法华移天人于他土。即是三变心田。或维摩取妙喜来此方。斯乃即秽明净。或丈室容于高座。宝盖现于大千。未离兜率已般涅槃。不起树王。而升忉利。执手经无量之劫。登阁见三世之因。释迦眉间出菩萨身云之众。普贤毛孔。示诸佛境界之门。小器出无限之嘉羞。仰空雨难穷之珍宝。不动此处。遍坐道场。十刹宝坊。合为一土。闻经于五十小劫。犹若刹那之时。现通七日之中。舒之为一大劫。乃至恒沙法聚。无量义门。举一例诸。俱不出自心之法。故知菩萨随世所作。皆表一心。故净名经云。不舍道法。现凡夫事。如华严经云。一念于一切处。为一切众生示成正觉。是菩萨园林。法身。周遍尽虚空一切世界故。又云。一切菩萨行。游戏神通。皆得自在。是菩萨宫殿。善游戏诸禅解脱三昧智慧故。是以正报依报。皆成佛法。所以净名私记云。取妙喜来此土者。辩于净秽无二也。彼界虽来入此土。亦不增减。本性如故。虽来毕竟不动。何意如此。好自思之。故知万法施为。隐显往复。若事若理。皆不出一真心矣。
如是解者。称可佛心。发智明而若千日照空。摄众义而如百川归海。毕竟更无一法现于心外。及在心中。乃至下及众生无明。上该诸佛种智。皆是无生性空妙旨。如摩诃般若经云。尔时释提桓因。及三千大千世界中。诸天。化作华。散佛菩萨摩诃萨比丘僧及须菩提上。亦供养般若波罗蜜。是时三千大千世界华。悉周遍于虚空中。化成华台。端严殊妙。须菩提心念。是天子所散华。天上未曾见如是华。此华是化华。非树生华。是诸天子所散华。从心树生。非树生华。释提桓因知须菩提心所念。语须菩提言。大德。是华非生华。亦非意树生。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汝言是华非生华。亦非意树生。憍尸迦。若是非生法。不名为华。释提桓因语须菩提言。大德。非但是华不生。色亦不生。受想行识亦不生。须菩提言。憍尸迦。非但是华不生。色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为色。受想行识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为识。六入六识六触。六触因缘生诸受。亦如是。檀波罗蜜不生。若不生。是不名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不生。若不生。是不名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不生。若不生。是不名一切种智。故知万法都会无生。千途尽归宗镜。如先德云。今佛之三身十波罗蜜。乃至菩萨利他等行。并依自法融转而行。即众生心中有真如体大。今日修行引出法身。由心中有真如相大。今日修行引出报身。由心中有真如用大。今日修行引出化身。由心中有真如法性自无悭贪。今日修学。顺法性无悭。引出檀波罗蜜等。所以华严经颂云。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又颂云。金刚铁围数无量。悉能置在一毫端。若明至大有小相。菩萨以此初发心。以大小无性。广狭随缘。若能明见至大无外之相。即至小无内之相。皆是一毫端心地法门。名为见道。故云菩萨以此初发心。如是解者。不易凡身。生如来家。成真佛子。义海云。生佛家者。真如法界无生。菩提涅槃为家。如见尘无生无性时。即此智从无生法显。即为生佛家也。经颂云。于法不分别。是则从如生。又云。普于三世佛。法中而化生。但契义理。即名生佛家也。是佛之子。亦名为佛出现也。故知凡挂文言。尽为心迹。乃至称为真如。亦名为迹。若能寻迹得本。自然绝迹归宗。或迷迹徇尘。则为失本。所以了之者。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昧之者。本迹俱迷。随情自异。故大宝积经云。我证菩提无差别迹。何名为迹。真如法性二俱名迹。诸法实际亦名为迹。无生无灭亦名为迹。今时多执方便言教之迹。失于一心正义之本。是以宗镜所示。皆令寻迹得本。虽遍引言诠。殷勤委细。同指于此。故天王般若经云。利根性人。说文知义。若能说文知义。见法识心。方入宗镜中。顿消疑虑。则不用天眼观。彻见十方界。不用天耳听。遍闻法界声。不假神足通。疾至十方际。端坐寂不动。诸佛常现前。如般舟三昧经云。何因致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如是。跋陀和。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戒完具。独一处心。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是间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常念阿弥陀佛。佛告跋陀和。譬如人卧。在于梦中。见所有金银珍宝。父母兄弟妻子亲属知识。相与娱乐。喜乐无比。及其觉已为人说之。自念梦中所见。如是。跋陀和。菩萨。若沙门。白衣。所闻西方阿弥陀佛。当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日昼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阿弥陀佛。于觉不见。于梦中见之。譬如梦中所见。不知昼夜。亦不知内。亦不见外。亦不用在冥中故不见。不用有所蔽碍故不见。如是跋陀和。菩萨。心当如是念时。诸佛国界。名大阿弥山。其有幽冥之处。悉为开辟。目亦不蔽。心亦不碍。是菩萨摩诃萨。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不于是间终。不生彼间佛刹。尔乃见。便于此间坐见阿弥陀佛。闻所说法。悉受持得。从三昧起。悉能具足。为人说之。如上所说。皆是顿入之门。以备上根。非为权渐。今则傍明佛旨。略赞经文。大意并依先德解释。即何理而不尽。何事而不穷。然更在后贤智眼明断。以佛意深奥。一句能生无量义故。
问。如上所说。芥纳须弥。毛吞巨海。既唯一心。须弥为复入芥子。不入芥子。若言入。经何故云。须弥本相如故。若言不入。又云。唯应度者见之。
答。若有所入处。即失诸法自性。若言不入。又成二见。又或云。小是大家之小。大是小家之大。或云。芥子须弥各无自性。此皆是以空纳空。有何奇特。故知未入宗镜。情见难忘。局大小于方隅。立见闻于妙道。致使一真潜隐。万法不融。今明正义者。所谓入而不入。即识须弥之本相。不入而入。解了诸法之自宗。还原观云。所言入者。性相俱泯。体同法界。入无入相。名为入也。经偈云。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华严经云。悉入法界而无所入。若别有一入处。则入时失本相。不得说种种诸法。以当体自虚。名入法界。无别可入。则不坏种种。又经云。虽诸法无一无异。而说一异。故知要由事相历然不入。方得相资相遍耳。若入则失缘。则无诸缘各异义。不入则坏性用。不得力用交彻。则无互遍相资义。若具入不入。则成俱存无碍义。具此三缘。方成缘起。了此缘性。则能变通。遂乃方而能圆。小而能大。狭而能广。短而能长。无非我心神德自在。则触目皆是须弥入芥。举足住不思议解脱矣。故古人云。纳须弥于芥中。掷大千于方外。皆吾心常分也。岂假于他术乎。则是众生全力。非待证圣方具。所以诸佛于不二法中。现妙神通。菩萨向无性理内。成大佛事。故信心铭云。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极小同大。忘绝境界。傅大士颂云。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海坦然平。敲冰来煮茶。是以一法为宗。千途竞入。五岳峥嵘而不峻。四溟浩渺而不深。三毒四倒而非凡。八解六通而非圣。
问。如何是坦然平处。
答。千寻沧海底。万仞碧峰头。日出当中夜。华开值九秋。
问。如上所说。即心即佛之旨。西天此土。祖佛同诠。理事分明。如同眼见。云何又说非心非佛。
答。即心即佛。是其表诠。直表示其事。令亲证自心。了了见性。若非心非佛。是其遮诠。即护过遮非。去疑破执。夺下情见依通。意解妄认之者。以心佛俱不可得故。是以云非心非佛。此乃拂下能心。权立顿教泯绝无寄之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亦是一机入路。若圆教。即此情尽体露之法。有遮有表。非即非离。体用相收。理事无碍。今时学者。既无智眼。又阙多闻。偏重遮非之词。不见圆常之理。奴郎莫辩。真伪何分。如弃海存沤。遗金拾砾。掬泡作宝。执石为珠。所以经云。譬如痴贼。弃舍金宝。担负瓦砾。此之谓也。今当纂集。正为于兹。且心之与佛。皆世间之名。是之与非。乃分别之见。空论妄想。曷得真归。所以祖师云。若言是心是佛。如牛有角。若言非心非佛。如兔无角。并是对待强名边事。若因名召体。豁悟本心。证自真知。分明无惑者。终不认名滞体。起有得心。去取全亡。是非顿息。亦不一向离之。妄起绝言之见。亦不一向即之而堕执指之讥。如华严论云。滞名即名立。废说即言生。并是背觉合尘。舍己徇物。若实亲省。现证自宗。尚无能证之智心。及所证之妙理。岂况更存能知能解有得有趣之妄想乎。近代或有滥参禅门。不得旨者。相承不信即心即佛之言。判为是教乘所说。未得幽玄。我自有宗门向上事在。唯重非心非佛之说。并是指鹿作马。期悟遭迷。执影是真。以病为法。只要门风紧峻。问答尖新。发狂慧而守痴禅。迷方便而违宗旨。立格量而据道理。犹入假之金。存规矩而定边隅。如添水之乳。一向于言语上取办。意根下依通。都为能所未亡。名相不破。若实见性。心境自虚。匿迹韬光。潜行密用。是以全不悟道。唯逐妄轮回。起法我见。而轻忽上流。恃错知解。而摧残未学。毁金口所说之正典。拨圆因助道之修行。斥二乘之菩提。灭人天之善种。但欲作探玄上士。效无碍无修。不知返堕无知。成空见外道。唯观影。迹莫究圆常。积见不休。徒自疲极。如孔子迷津问渔父。渔父曰。人有畏影恶迹。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静处以息迹。愚亦甚矣。何不一心为道。息诤除非。自然过量超情。还淳返朴。若以道自养则不失。以道济他则不诳。以道治国则国泰。以道修家则家安。故不可顷克忘道矣。所以道德经云。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日以衰薄。而乱之首。庄子云。五色不乱。孰为文彩。五声不乱。孰为律吕。白玉无瑕。孰为圭璋。残朴以为器者。工匠之罪。毁道德而为仁义者。圣人之罪。君能焚符破玺。贼盗自止。割斗折衡而民不诤。圣人生而贼盗起。圣人死而贼盗止。故知仁义礼智信。而利天下者少。害天下者多矣。曷如开示如是不思议大威德广大法门。普荫十方。群生等润。可谓深达妙旨。冥合真归。如香象渡河。步步到底。似养由驾箭。一一穿杨。尽为破的之文。皆是穷源之说。此是圆顿义。非权宜门。如水月顿呈。更无来去。犹明镜顿照。岂有初终。如首楞严疏钞云。若闻此经。即悟得。微尘毛孔一切众生。皆在我本觉中。推一切物皆无自性。则除无明。无明若除。一时顿证。则是顿得。不从修得。如观音入流亡所。阿难自庆不历僧祇获法身等。并是顿也。
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今之愚夫愚妇,专念佛名者,处处皆有。未见几人临命终时,现诸瑞相,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故知永明料简,为不足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8
宗镜录卷第二十一夫一切真俗等法。各有理事。通别行相。果报历然。云何一向就己消融。未入斯宗。恐成空见。答。得本方了末。执末则违宗。若不观心。法无来处。若但修有为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万善同归集卷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夫一念顿圆三德悉备。未有一法能越心源。设修万行。皆从真法界之所成。或治习气。而用佛知见之所。断所谓无成之成。何妨妙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二十三夫菩提之道。不可图度。约一期方便宁无指示。如何是菩提之相。答。若约究竟菩提。体常冥寂。如。净名经云。寂灭是菩提。离诸相故。若以无相之相。于方便门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详夫心者。非真妄有无之所辨。岂文言句义之能述乎。然众圣歌咏。往哲诠量。非不洞明。为物故耳。是以千途异说。随顺机宜。无不指归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无二。法华但说一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五十二夫第二能变识者。识论颂云。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五十八夫不定有四。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一恶作。谓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变为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二夫诸佛境寂。众生界空。有何因缘而兴教迹。答。一实谛中。虽无起尽。方便门内。有大因缘。故法华经偈云。诸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以万法常无性。无不性空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四十六夫欲显正宗。先除邪执者。约外道小乘诸古师等。谬解唯识正理。凡有几种。答。不达唯识真性。邪执盖多。宗镜所明。正为于此。如唯识论云。复有迷谬唯识理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四十八夫三性法门。该通万法。于第八识。何性所摄。约有几位。答。论云。诸有漏种。与异熟识体无别故。无记性摄。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诸无漏种。非异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十六夫即心成佛者。为即真心。为即妄心。答。唯即真心。悟心真故。成大觉义。故称为佛。问。若即真心。有何胜义。若即妄心。成何过咎。答。毕竟空门。理无眹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八夫无性理同。是何宗摄。答。法性宗摄。如古师云。法性有体。是法相宗义。事上无体。是法性宗义。问。若一切法实无性者。不得教意之人。恐成断见。答。若有性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六十六夫既无我。亦无于人。乃至众生寿者。十六知见等。如大涅槃经云。佛言。如说名色系缚众生。名色若灭。则无众生。离名色已。无别众生。离众生已。无别名色。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这是真正消灭战争的法门也是消灾延寿的法门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明天(一九七六年四月十二日)举行一个西方人所不了解的法门——放生。因为西方人没有见过放生的仪式,所以不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5
在清朝顺治年间,顺治甲午这一年,有一位书生叫汤聘,他是溧水县人,有一次要到省城去应试,结果在旅店里面就患了重病,到了半夜就断气了。他冥冥之中就感到自己的灵魂从头
邪淫果报时间:2024-11-13
第七节 永明延寿与唯识宗的终结举世公认,五代后期至北宋初期,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大师是永明延寿。延寿生于唐末,成长于五代时期的吴国,三十岁之后就成为名震一方的高僧。北宋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8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修行契悟法乃尘沙。云何独立一心为宗。而称绝妙答。若不了心宗皆成迷倒。触途成壅证入无门。如俗谛中亦有秘密之法。若不得要诀学亦无成。或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宗镜录卷第六十七夫虽说我相起尽根由。皆是外道凡夫粗重情执。如何是内教修行之人。微细法我之见。答。法执难亡。更是微细。以法执为本。人执为末。所以法爱不尽。皆为顶堕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05
宗镜录卷第九十六菩萨处胎经云。譬如泉源陂池。五河驶流。各各有名。悉归于海。便无本名。亦如须弥。峙立难动。杂色众鸟。往依附山。皆同一色。便无本色。菩萨摩诃萨教化众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05
宗镜录卷第七十三夫八识之中。覆真习妄。何识造业。何识为因。何识为依。成其妄种。答。前五识取尘。第六识为因。第七识计我造业。第八识为依。以此生死苦果不断。楞伽经偈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05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经文】须菩提,于意何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19
第二十五课 诗选一、平等实性南朝善慧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二、白云泉唐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
佛教作品选录时间:2024-04-03
恭敬延寿的长者子恭敬顶礼获福无量佛陀时代,有一位长者的儿子,年纪大约五、六岁,有一命相师为他看相,发现他很有福德,只可惜寿命太短,长者便带著儿子到外道六师的住所,希望
其它故事时间:2024-02-28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
佛经时间:2023-09-01
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大师永明大师(公元904~975年),讳延寿,字冲元,本丹阳人,后迁浙江余杭。少时诵《法华经》,钱文穆王时,大师作税务官,见鱼虾飞禽等,辄买放生。自己
佛教故事:净土大德故事时间:2023-08-28
陈坚教授:永明延寿论“名”陈坚内容提要:“名”是佛学所要处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永明延寿在《宗镜录》卷十二专门探讨了“名”及其相关问题。永明延寿将世界分为“名”、“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同样,本经之当机大目犍连,最初发心“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故,出家修行,蒙佛指导,始得六通,为如来十大弟子中之“神通第一”者。见其亡母,堕饿鬼中,自救不能,便弛
孝顺父母时间:2023-08-17
我老家湖北荒僻罕见山区里有一位念佛人,现在已经由世了,下面我讲讲他的故事。说起这位念佛人,他是我的邻居,我还小的时刻,经常听到他躺在椅子上念我听不懂的佛经和阿弥
佛教故事时间:2023-08-08
吴郡某司理突然死去,一个晚上后又醒来了,急迫地呼喊家人,赶快请太守及其部属来。太守一到,司理马上跪在地上,说:“我到阴司,乞求饶命,开始冥官不答应,后来说:‘你
因果报应时间:2023-08-07
据一项最新的医学研究发现,如果一名女性在20岁时开始健康饮食,她可以多活10年以上;如果一个从20岁开始健康饮食的男性则可以延长13年的生命。这份研究是由挪威卑尔根大学
素食资讯时间:2023-07-18
金刚经之延寿、增福、超度和解脱功德与持验录佛在世时我沉沦, 佛灭度后我出生。 忏悔此身多业障, 不见如来金色身。 在中国汉传佛教的传承之中,金刚经一直被视为极其重要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8
01英美科学家发现因果报应的重大秘密。据媒体报道,英美两所大学——加德夫大学与德州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善恶有报”有科学根据。统计发现,少年罪犯的身体虽然常比起同
素食时间:2022-05-14
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禅师,他从禅归净土,他知道禅不容易成就,所以他就归心到净土来,教人家念佛。他有一次经过好像是一个天津的桥,每天走都不知道。有一天突然,走过天津
其他文章时间:2021-08-31
从1993年我和母亲学佛后,知道了放生可以消灾去难,去病增寿。我家因为放生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特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1:我母亲因为几次大出血使得身体素来不好,每晚
佛学入门时间:2013-08-17
问:永明禅师的四料简讲的是什么? 印光法师答:又永明禅师,为修行人确示要道,开出四料简。(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二)无禅有净土,万修
汉传法师时间:2013-12-30
问:有说弥陀法门是送死的法门,如果修药师法门,生能消灾延寿,死能往生东方净土,不是更好吗?大安法师答:净土法门义理境界深邃广大,功德力用无量,唯佛与佛方能究竟,
汉传法师时间:2014-01-24
消灾、延生的最好办法是为善去恶(图片来源:资料图片)佛法所讲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的平衡。灾难现象的发生或幸福的来临,就是因果的酬偿。善因的酬偿是富贵寿考,恶业的
汉传法师时间:2014-10-13
佛法所讲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的平衡。灾难现象的发生或幸福的来临,就是因果的酬偿。善因的酬偿是富贵寿考,恶业的酬偿是灾难病危。所以从佛法的观点而言,消灾、延生的最
汉传法师时间:2014-10-22
吴郡某司理突然死去,一个晚上后又醒来了,急迫地呼喊家人,赶快请太守及其部属来。太守一到,司理马上跪在地上,说:“我到阴司,乞求饶命,开始冥官不答应,后来说:‘你
佛教故事时间:2014-12-25
消灾延生的原理,在于忏悔及发愿。应该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但是在忏悔心生起之后、愿心发起之时,未发生的果报也会跟着转变。这好像犯罪的人在受审之时,若承认犯行而有
汉传法师时间:2015-01-03
我从1992年夏季开始诵《地藏菩萨本愿经》,那时刚刚学佛不久,每月的十斋日持诵一遍。记得第一次诵《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时候用了两个小时零四十分钟,诵起来很艰苦,也很累
佛教故事时间:2015-01-16
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有个很有钱的商人,叫杨序。在二十八岁的时候,梦见一位神人告诉他说:“你再过十天,就要死了。但是你能够救活一万条生命,可以免死。”杨序说:“在这
佛学入门时间:2015-05-02
放生是生命的最佳保障今天人们都在寻找保护自己的方法,尤其在这样一个动幷荡不安的时代,时时都有可能遭受天灾人祸,比如空难、车祸、传染病、水火灾难、暴力袭击、战争,
藏传法师时间:2015-11-04
堪嗟人心如铁,终日杀生造业,他身滋养尔身,心上如何忍得?为人若遭疾病,便去杀生造业,你愿身体平安,他岂该数在劫?爷娘爱惜娇儿,多将生灵损折,你子求命延长,他命不
汉传法师时间:2015-12-02
消灾延寿药师宝忏法会在无锡阳山清水洞举行大众参加法会文:弥陀人11月26日中午,“2016启众愿、消宿业、广增福、利人天”消灾延寿药师宝忏法会在风景秀丽的无锡阳山清水洞
新闻资讯时间:2016-11-29
药师琉璃光如来(资料图)文:德光法师死亡是任何人都绕不过去的,从出生之日起,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对死亡,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而无法回避的事情。在生与死之间,唯一不同
佛教经咒时间:2016-12-06
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禅师,他从禅归净土,他知道禅不容易成就,所以他就归心到净土来,教人家念佛。他有一次经过好像是一个天津的桥,每天走都不知道。有一天突然,走过天津
佛教故事时间:2016-12-28
药师琉璃光如来从佛法看,病起于业,业起于心。藏传佛教《论述医续》说所有疾病的根源,是我执及因未觉悟而产生的贪、瞋、痴等烦恼。治疗之要,在于治心,《正法念处经》卷
佛学入门时间:2017-03-23
永明延寿禅师《宗镜录》卷第二十四夫成佛本理,但是一心者,云何更立文殊、普贤行位之因,释迦弥勒名号之果,乃至十方诸佛国土,神通变现种种法门?答:此是无名位之名位,
汉传法师时间:2018-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