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卷第五十二
夫第二能变识者。识论颂云。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乃至应知。此意。但缘藏识见分。非余。彼无始来。一类相续。似常似一故。恒与诸法为所依故。此唯执彼为自内我。我语势故。说我所言。或此执彼是我之我。故于一见。义说二义。若作是说。善顺教理。多处唯言有我见故。我我所执。不俱起故。未转依位。唯缘藏识。既转依已。亦缘真如。及余诸法。平等性智。证得十种平等性故。为诸有情。缘解差别。示现种种佛影像故。释云。此第七识。但缘见分。非余相分种子心所等。唯缘见分者。谓无始时来。微细一类。似常似一。不断故似常。简境界。彼色等法。皆间断故。种子亦然。或被损伏。或时永断。由此遮计余识为我。似一故。简心所。心所多法故。何故不缘余识。夫言我者。有作用相。见分受境。作用相显。似于我故。不缘余识。自证等。用细难知。
问。何不但缘一受等为我。亦常一故。
答。夫言我者。是自在义。万物主义。与一切法而为所依。心所不然。不可为我。唯心王是所依故。此第七识。恒执为内我。非色等故。不执为外我。若唯缘识。即唯起我。无有我所。我语势故。论说我所言。非是离我。别起我所执。唯执第八是我之我。前五蕴假者。是第六所缘之我。后我第七所计。或前我前念。后我后念。二俱第七所计。或即一念计。此即是。此唯第七所计。或前是体。后是识用。于一我见之上。亦义说之为我及所二言。实但一我见。多处唯言有我见故者。瑜伽论云。由此末那。我见慢等。恒共相应。显扬论云。由此意根。恒与我见我慢等相应。我我所执。不俱起故者。行相及境。二俱别故。不可并生。无此事故。若已转依位善心等可。然。彼非执故亦不可。例。人法二执。境是一故。若未起对治断其我执。名未转依唯缘藏识。初地已去。既转依已。入无漏心。亦缘真如。及余一切法。二乘无学等。唯缘异熟识。证得十种平等性者。佛地经云。一诸相增上喜爱。二一切领受缘起。三远离异相非相。四弘济大慈。五。无待大悲。六随诸有情所乐示现。七一切有情我爱所说。八世间寂静皆同一味。九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十修植无量功德究竟。即知十地有情缘解意乐差别。能起受用身之影像。论云。未转依位。恒审思重所执我相。已转依位。亦审思量无我相故者。第七末那。以思量为自性故。摄论云。思量是意。即自证分。前第八识了别是行相。今既言意。故知即是第七行相。即是见分。体性难知。以行相显。其实思量。但是行相。其体即是识蕴摄故。初地已前。二乘有学。恒审思量我相。知有漏末那。已转依位。亦审思量无我相故。亦名末那。
论问。如世尊言。出世末那。云何建立。
答。有二义。一名不必如义。彼无漏第七不名末那。名是假故。二能审思量无我相故。亦名末那。显通无漏。即知此名。非唯有漏。论云。谓从无始。至未转依。此意任运。恒缘藏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我痴者。谓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故名我痴。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着。故名我爱。乃至此四常起。扰浊内心。令外转识。恒成杂染。有情由此生死轮回。不能出离。故名烦恼。释云。此第七意。除四惑外。不与余心所相应者。一恒故。二内执故。三一类境生故。所以不作意而向外驰求。唯任运而一向内执。此第七识。于五受中。唯舍受相应。论云。此无始来。任运一类缘内执我。恒无转易。与变异受不相应故。
又问。末那心所。何性所摄。
论答云。此意相应四烦恼等。是染法故。障碍圣道。隐蔽真心。说名有覆。非善不善。故名无记。若已转依。唯是善性。密严经偈云。末那缘藏识。如磁石吸铁。如蛇有二头。各别为其业。染意亦如是。执取阿赖耶。能为我事业。增长于我所。复与意识俱。为因而转谢。于身生暖触。运动作诸业。饮食与衣裳。随物而受用。腾跃或歌舞。种种自嬉游。持诸有情身。皆由意功力。如火轮垂发。乾闼婆之城。不了唯自心。妄起诸分别。身相器世间。如动秋千势。无力不坚固。分别亦复然。分别无所依。但行于自境。譬如镜中像。识种动而见。愚夫此迷惑。非诸明智者。仁主应当知。此三皆识现。于斯远离处。是即圆成实。
问。此意有几种差别。
答。略有三种。论云。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学。七地已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见道。及顺道中。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
问。人法二执俱起。何故分位前后不同。
答。人法必依法执起。又法我通。人我局。论云。补特伽罗我见起位。彼法我见。亦必现前。我执必依法执而起。如要迷杌等。方谓人等故。释云。今显初位。必带后位。以初短故。人我位。必有法我。人我必依法我起故。人我。是主宰作者等用故。法我。有自性胜用等故。即法我通。人我局。
问。此第七识。云何离眼等识。别有自体。出何经文。
答。论云。圣教正理。为定量故。谓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如入楞伽颂说。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释云。虽通八识。皆名心意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为一切现行熏集诸法种。现行为依。种子识为因。能生一切法故。是起诸法。第七名意者。因中有漏。唯缘我境。无漏缘第八及真如。果上许缘一切法故。余六识名识。于六别境。体是粗动。有间断法。了别转故。易了名粗。转易名动。不续名间。各有此胜。各别得名。又论云。谓契经说。不共无明。微细恒行。覆蔽真实。若无此识。彼应非有。谓诸现生。于一切分。恒起迷理不共无明。覆真实义。障胜慧眼。如有颂说。真义心当生。常时为障碍。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是故契经。说。异生类。恒处长夜。无明所盲。惛醉缠心。曾无醒觉。若异生位。有暂不起。此无明时。便违经义。谓异生位。迷理无明。有。行不行。不应理故。此依六识。皆不得成。应此间断。彼恒缘故。许有末那。便无此失。释云。如缘起经。有四无明。一现。二种。三相应。四不相应。或有为二。共。不共等。今说不共者。谓此微细常行。行相难知。覆无我理。蔽无漏智。名覆蔽真实。真实有二。一无我理。二无漏见。义有二义。一谓境义。见分境故。二谓义理。真如即理故。
问。染污末那。常与四惑相应。如何说不共无明。
答。论云。应说四中。无明是主。虽三俱起。亦名不共。从无始际。恒内惛迷。曾不省察。痴增上故。乃至谓第七相应无明。无始恒行。障真义智。如是胜用。余识所无。唯此识有。故名不共。又不共无明。总有二种。一恒行不共。余识所无。二独行不共。此识非有。释云。主是自在义。为因依义。与彼为依。故名不共。何故无明。名为不共。谓从无始际。显长夜常起。恒内惛迷。明一切时不了空理。曾不省察。彰恒执我。无循反时。此意总显痴主自在义。一恒行不共者。此识俱是。今此所论。余识无也。二独行不共者。则与忿等相应起故。名为独行。或不与余俱起无明。独迷谛理。此识非有。又不共无明者。无明是主故。名不共者。以主是不共义。不共。即是独一之义。谓无明是闇义。七俱无明。恒行不断。是长闇义。由长闇故。名为长夜。唯此无明。为长夜体。余法皆无长夜之义。唯此独有。故名不共。除此已外。余法有一类长相续义。而无闇义。或有一类。虽有闇义。而无长相续义。应作四句分别。一者有是长而非是夜。如七俱贪等三及妙平二智相应心品等。二者有是夜而非是长。如前六识相应无明。三是长亦是夜。七俱无明是。四者非长非夜。前六识除无明。取余贪等。及因中善等。并果。中观察成事。二智相应心品等。今此七俱无明。准此不但不与余识共。兼亦不与自聚贪等三共。谓虽与同聚贪等俱起。而贪等无长夜闇义。贪等以染着等为义。此以长闇为义。与彼不同。故名不共。此以第七恒时迷闇名不共。六识中者。无恒时义。但有独起之义。名为不共。
问。恒行不共无明相应。有几种义。
答。有四义。古德云。一是主者。谓前六识无明是客。有间断故。第七无明是主。无间断故。二恒行者。有漏位中。常起现行。不间断。故名恒行。三不共者。不同第六识独头。名不共。第六不共。但不与余九烦恼同起。名为不共。若第七名不共者。障无漏法胜故。又恒行不间断故。四前六识通三性心时。此识无明。皆起现行。谓前六识善性心时。于施等不能亡相者。皆是第七恒行不共无明内执我。令六识等行施时。不能达三轮体空。又以有不共无明。常能为障。而令彼当生无漏智不生。此无明与第七识俱有故。至今不舍。故名俱行。又经云。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乃至意法为缘。生于意识。若无此识。彼意非有。眼根色境为二缘。能发引得眼识。乃至意识法境为二缘。能发得意识。若无第七识者。即应第六识唯有一法境为缘。应无所依根缘也。既有俱有根者。明知即是第七识与第六识为俱有根。小乘云。我宗取肉团。与第六识为依。何要别执有第七识耶。论主破云。亦不可说第六依于色故。第六必依意有。说意非是色故。又说第六有三分别。随念计度自性分别故。若许第六依色而住者。即同前五识。无随念计度二种分别。救云。我宗五识。根先识后故。即前念五根。发后念五识。论主破云。但有根者。如叶依种起。芽种俱时。影藉身生。身影同有。识依根发。理必同时。无前念根。发后念识故。既若五识有俱有根。将证第六亦须有俱有根。即第七识是也。引理证者。教中说有思量者。即是第七识。小乘云。但是第六等无间。名思量意。何要别说第七为思量意耶。论主破云。且如第六意识现在前时。念等无间意。已灭无体。如何有思量用名意耶。且如第六识。若居现在时。虽有思量。恒名为识。不名意故。要待过去。方名意故。须信有第七识。具恒审思量。方得名意。意者。依止义。若等无间意。依此第七假得意名。俱有依止思量用故。又第七识与四惑俱。名为染污。恒审思量。名之为意。常有恒行不共无明。故名染污。正是有覆性。即覆真缘义。蔽净妙智。恒审思量者。此拣第八前六识。恒者。不间断。审者。决定执我法故。
问。第八亦无间断。第六决定。有思量。何不名意。
答。有四句。一恒而非审。第八恒无间断。不审思量我法故。二审而非恒。即第六。虽审思量。而非恒故。不名意也。前五俱非。非恒非审。第七俱摄。而恒审故。独名意也。
问。第七思量何法。
答。执第八见分。思量有我法故。二乘无学无我执。以思量法我执故名意。佛果我法二执俱无。恒审思量无我理。佛果第七亦名意。
问。为第七自体有思量。为第七相应遍行中思。名思量意不。
答。取心所思量者。即八识皆有。思何独第七。
问。若唯取自体有思量者。即何用心所中思耶。
答。具二义。一有相应思量。二亦自体思量。今取自体有思量名意。
问。心所与心王。一种是常审思量。执第八为我。如何不说心所为意。
答。言意者。依止义。心所虽恒审思量。非主。是劣法。非所依止故。不名意也。二者自体识有思量。与余七识为所依止。唯取心王。即名意也。
问。若言自体有思量名意者。即第七有四分。何分名思量意。
答。有二解。第一见分名思量。内二分不名思量。但名意。见分不名意。有思量。以是用故。思量我无我。内二分不能思量我无我。但名意。以是体故。第二见分是思量相。相者。体相。相状。内二分是思量性。即内外皆名意。三分皆思量。但除相分。相分是所量境也。
问。何以得知。内外三分总是思量。
答。识论云。思量为性相。内二分是体。名思量性。外见分是思量相。是用。一种是思量。三分皆名意。即不取相分名思量。以无能缘用故。
问。见分缘执我法。即思量我故。得名思量。自证分不缘于我相分。如何自证分亦名思量。
答。自证分证。彼见分思量我执故。亦名思量也。
问。见分思量我。是非量摄。自证分证。彼见分思量我。自证分。亦是非量耶。
答。见分思量我。见分妄执。故名非量。自证是内证见分妄执故。自证体是现量。即体用皆是思量。即内二分亦名意。亦名识。见分亦名意。亦名识。是意之用故。思量是用。意是体。思量即意。持业释也。
问。第七识但缘第八见分为我。云何不取相分。及内二分等。
答。相分间断。又是外缘。内二分作用沉隐难知。不执也。种子无作用故。不执为我。以见分作用显现故。
问。第七识三量假实。如何分别。
答。古释三量分别者。第七见分是非量。境不称心故。其第八见分。本非是我。今第七妄执为我。即不称本质。又亲缘第八见分不着。变相分缘。相分。本非是我。第七又执为我。又不称相分。即两重不称境。故知非量。假实分别者。第七缘他本质。第八见分不着。但缘得中间假我相分故。境假非实。
问。中间相分。为定是假。为亦通实。
答。第七中间相分是假。无实种生。但从两头起。此相分。仍通二性。若一半从本质上起者。是无覆性。即属本质。若一半从自能缘第七见分上起者。同见分。是有覆性。但两头心法烁起。成一相分。今言境假者。但约随妄心我相分以说。
问。若言第七当情相分但是假。从两头起。通二性者。应可第七所缘我相分中。一半有覆。一半无覆。一半是我。一半非我。
答。其第八见分上所起无覆性相分。与能缘第七妄心遍计相分。密合一处。若是第七但自执妄起遍计有覆性假相分。为自内我。虽密合一处。亦不犯所执我中通二性过。如水中盐味。但执是水。不执于盐。水与盐元不相离。
问。第七自有相分。如何不自缘相分。缘他第八见分为我耶。
答。古德云。今言缘见分者。即是疏缘。若言亲者。唯识义何在。
又问。设许疏缘第八者。且第七自识于何法上起执。
答。于自识相分起执。
又问。相见何别。
答。若论外境。相见全殊。若就心论。相见无异。相即是见。故经云。心如相显现。见如心所依。
问。若无末那。有何等过。
答。若无第七。则无凡可厌。无圣可欣。凡圣不成。染净俱失。论云。是故定应别有此意。又契经说。无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灭。若无此识。彼应无染。谓彼长时无六转识。若无此意。我执便无。乃至故应别有染污末那。于无想天。恒起我执。由斯贤圣。同诃厌彼。又契经说。异生善染无记心时。恒带我执。若无此识。彼不应有。谓异生类。三性心时。虽外起诸业。而内恒执我。内执我故。令六识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故瑜伽说。染污末那。为识依止。彼未灭时。相了别缚。不得解脱。末那灭已。相缚解脱。言相缚者。调于境相。不能了达如幻事等。由斯见分相分所拘。不得自在。故名相缚。依如是义。有伽陀言。如是染污意。是识之所依。此意未灭时。识缚终不脱。释云。于无想天。恒起我执。由斯贤圣。同诃厌彼者。有第七于彼起我执。是异生故。出定已后。复沉生死。起诸烦恼。圣贤诃彼。若无第七。不应诃彼。无过失果。由执我故。令六识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者。此我外缘。行相粗动。非第七起。由第七故。第六起此。全由七生。增明为论。第六识中。我执体有间断。通三性心。间杂生故。第七不缘外境生故。已上略录第七末那。诸教同诠。群贤共释。创入道者。此意须明。是起凡圣之因。宜穷体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原。迷之则为人法。执之愚。悟之则成平等性之智。于诸识内。独得意名。向有漏中。作无明主。不间不断。无想定治而不消。常审常恒。四空天避而还起。虽有覆而无记。不外执而内缘。常起现行。能蔽真而障道。唯称不共。但成染而润生。是以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原。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则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今之愚夫愚妇,专念佛名者,处处皆有。未见几人临命终时,现诸瑞相,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故知永明料简,为不足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8
宗镜录卷第二十一夫一切真俗等法。各有理事。通别行相。果报历然。云何一向就己消融。未入斯宗。恐成空见。答。得本方了末。执末则违宗。若不观心。法无来处。若但修有为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万善同归集卷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夫一念顿圆三德悉备。未有一法能越心源。设修万行。皆从真法界之所成。或治习气。而用佛知见之所。断所谓无成之成。何妨妙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二十三夫菩提之道。不可图度。约一期方便宁无指示。如何是菩提之相。答。若约究竟菩提。体常冥寂。如。净名经云。寂灭是菩提。离诸相故。若以无相之相。于方便门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二十五夫一代时教。了义诸经。虽题目不同。能诠有别。皆目一心之旨。终无识外之文。凡挂一言。尽归宗镜。横周法界。皆同此释。如称妙法莲华经者。妙法即是绝待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详夫心者。非真妄有无之所辨。岂文言句义之能述乎。然众圣歌咏。往哲诠量。非不洞明。为物故耳。是以千途异说。随顺机宜。无不指归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无二。法华但说一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五十八夫不定有四。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一恶作。谓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变为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二夫诸佛境寂。众生界空。有何因缘而兴教迹。答。一实谛中。虽无起尽。方便门内。有大因缘。故法华经偈云。诸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以万法常无性。无不性空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四十六夫欲显正宗。先除邪执者。约外道小乘诸古师等。谬解唯识正理。凡有几种。答。不达唯识真性。邪执盖多。宗镜所明。正为于此。如唯识论云。复有迷谬唯识理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四十八夫三性法门。该通万法。于第八识。何性所摄。约有几位。答。论云。诸有漏种。与异熟识体无别故。无记性摄。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诸无漏种。非异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十六夫即心成佛者。为即真心。为即妄心。答。唯即真心。悟心真故。成大觉义。故称为佛。问。若即真心。有何胜义。若即妄心。成何过咎。答。毕竟空门。理无眹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八夫无性理同。是何宗摄。答。法性宗摄。如古师云。法性有体。是法相宗义。事上无体。是法性宗义。问。若一切法实无性者。不得教意之人。恐成断见。答。若有性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六十六夫既无我。亦无于人。乃至众生寿者。十六知见等。如大涅槃经云。佛言。如说名色系缚众生。名色若灭。则无众生。离名色已。无别众生。离众生已。无别名色。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这是真正消灭战争的法门也是消灾延寿的法门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明天(一九七六年四月十二日)举行一个西方人所不了解的法门——放生。因为西方人没有见过放生的仪式,所以不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5
在清朝顺治年间,顺治甲午这一年,有一位书生叫汤聘,他是溧水县人,有一次要到省城去应试,结果在旅店里面就患了重病,到了半夜就断气了。他冥冥之中就感到自己的灵魂从头
邪淫果报时间:2024-11-13
第七节 永明延寿与唯识宗的终结举世公认,五代后期至北宋初期,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大师是永明延寿。延寿生于唐末,成长于五代时期的吴国,三十岁之后就成为名震一方的高僧。北宋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8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修行契悟法乃尘沙。云何独立一心为宗。而称绝妙答。若不了心宗皆成迷倒。触途成壅证入无门。如俗谛中亦有秘密之法。若不得要诀学亦无成。或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宗镜录卷第六十七夫虽说我相起尽根由。皆是外道凡夫粗重情执。如何是内教修行之人。微细法我之见。答。法执难亡。更是微细。以法执为本。人执为末。所以法爱不尽。皆为顶堕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05
宗镜录卷第九十六菩萨处胎经云。譬如泉源陂池。五河驶流。各各有名。悉归于海。便无本名。亦如须弥。峙立难动。杂色众鸟。往依附山。皆同一色。便无本色。菩萨摩诃萨教化众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05
宗镜录卷第七十三夫八识之中。覆真习妄。何识造业。何识为因。何识为依。成其妄种。答。前五识取尘。第六识为因。第七识计我造业。第八识为依。以此生死苦果不断。楞伽经偈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05
恭敬延寿的长者子恭敬顶礼获福无量佛陀时代,有一位长者的儿子,年纪大约五、六岁,有一命相师为他看相,发现他很有福德,只可惜寿命太短,长者便带著儿子到外道六师的住所,希望
其它故事时间:2024-02-28
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大师永明大师(公元904~975年),讳延寿,字冲元,本丹阳人,后迁浙江余杭。少时诵《法华经》,钱文穆王时,大师作税务官,见鱼虾飞禽等,辄买放生。自己
佛教故事:净土大德故事时间:2023-08-28
陈坚教授:永明延寿论“名”陈坚内容提要:“名”是佛学所要处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永明延寿在《宗镜录》卷十二专门探讨了“名”及其相关问题。永明延寿将世界分为“名”、“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同样,本经之当机大目犍连,最初发心“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故,出家修行,蒙佛指导,始得六通,为如来十大弟子中之“神通第一”者。见其亡母,堕饿鬼中,自救不能,便弛
孝顺父母时间:2023-08-17
我老家湖北荒僻罕见山区里有一位念佛人,现在已经由世了,下面我讲讲他的故事。说起这位念佛人,他是我的邻居,我还小的时刻,经常听到他躺在椅子上念我听不懂的佛经和阿弥
佛教故事时间:2023-08-08
吴郡某司理突然死去,一个晚上后又醒来了,急迫地呼喊家人,赶快请太守及其部属来。太守一到,司理马上跪在地上,说:“我到阴司,乞求饶命,开始冥官不答应,后来说:‘你
因果报应时间:2023-08-07
据一项最新的医学研究发现,如果一名女性在20岁时开始健康饮食,她可以多活10年以上;如果一个从20岁开始健康饮食的男性则可以延长13年的生命。这份研究是由挪威卑尔根大学
素食资讯时间:2023-07-18
金刚经之延寿、增福、超度和解脱功德与持验录佛在世时我沉沦, 佛灭度后我出生。 忏悔此身多业障, 不见如来金色身。 在中国汉传佛教的传承之中,金刚经一直被视为极其重要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8
01英美科学家发现因果报应的重大秘密。据媒体报道,英美两所大学——加德夫大学与德州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善恶有报”有科学根据。统计发现,少年罪犯的身体虽然常比起同
素食时间:2022-05-14
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禅师,他从禅归净土,他知道禅不容易成就,所以他就归心到净土来,教人家念佛。他有一次经过好像是一个天津的桥,每天走都不知道。有一天突然,走过天津
其他文章时间:2021-08-31
从1993年我和母亲学佛后,知道了放生可以消灾去难,去病增寿。我家因为放生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特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1:我母亲因为几次大出血使得身体素来不好,每晚
佛学入门时间:2013-08-17
问:永明禅师的四料简讲的是什么? 印光法师答:又永明禅师,为修行人确示要道,开出四料简。(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二)无禅有净土,万修
汉传法师时间:2013-12-30
问:有说弥陀法门是送死的法门,如果修药师法门,生能消灾延寿,死能往生东方净土,不是更好吗?大安法师答:净土法门义理境界深邃广大,功德力用无量,唯佛与佛方能究竟,
汉传法师时间:2014-01-24
消灾、延生的最好办法是为善去恶(图片来源:资料图片)佛法所讲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的平衡。灾难现象的发生或幸福的来临,就是因果的酬偿。善因的酬偿是富贵寿考,恶业的
汉传法师时间:2014-10-13
佛法所讲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的平衡。灾难现象的发生或幸福的来临,就是因果的酬偿。善因的酬偿是富贵寿考,恶业的酬偿是灾难病危。所以从佛法的观点而言,消灾、延生的最
汉传法师时间:2014-10-22
吴郡某司理突然死去,一个晚上后又醒来了,急迫地呼喊家人,赶快请太守及其部属来。太守一到,司理马上跪在地上,说:“我到阴司,乞求饶命,开始冥官不答应,后来说:‘你
佛教故事时间:2014-12-25
消灾延生的原理,在于忏悔及发愿。应该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但是在忏悔心生起之后、愿心发起之时,未发生的果报也会跟着转变。这好像犯罪的人在受审之时,若承认犯行而有
汉传法师时间:2015-01-03
我从1992年夏季开始诵《地藏菩萨本愿经》,那时刚刚学佛不久,每月的十斋日持诵一遍。记得第一次诵《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时候用了两个小时零四十分钟,诵起来很艰苦,也很累
佛教故事时间:2015-01-16
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有个很有钱的商人,叫杨序。在二十八岁的时候,梦见一位神人告诉他说:“你再过十天,就要死了。但是你能够救活一万条生命,可以免死。”杨序说:“在这
佛学入门时间:2015-05-02
放生是生命的最佳保障今天人们都在寻找保护自己的方法,尤其在这样一个动幷荡不安的时代,时时都有可能遭受天灾人祸,比如空难、车祸、传染病、水火灾难、暴力袭击、战争,
藏传法师时间:2015-11-04
堪嗟人心如铁,终日杀生造业,他身滋养尔身,心上如何忍得?为人若遭疾病,便去杀生造业,你愿身体平安,他岂该数在劫?爷娘爱惜娇儿,多将生灵损折,你子求命延长,他命不
汉传法师时间:2015-12-02
消灾延寿药师宝忏法会在无锡阳山清水洞举行大众参加法会文:弥陀人11月26日中午,“2016启众愿、消宿业、广增福、利人天”消灾延寿药师宝忏法会在风景秀丽的无锡阳山清水洞
新闻资讯时间:2016-11-29
药师琉璃光如来(资料图)文:德光法师死亡是任何人都绕不过去的,从出生之日起,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对死亡,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而无法回避的事情。在生与死之间,唯一不同
佛教经咒时间:2016-12-06
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禅师,他从禅归净土,他知道禅不容易成就,所以他就归心到净土来,教人家念佛。他有一次经过好像是一个天津的桥,每天走都不知道。有一天突然,走过天津
佛教故事时间:2016-12-28
药师琉璃光如来从佛法看,病起于业,业起于心。藏传佛教《论述医续》说所有疾病的根源,是我执及因未觉悟而产生的贪、瞋、痴等烦恼。治疗之要,在于治心,《正法念处经》卷
佛学入门时间:2017-03-23
永明延寿禅师《宗镜录》卷第二十四夫成佛本理,但是一心者,云何更立文殊、普贤行位之因,释迦弥勒名号之果,乃至十方诸佛国土,神通变现种种法门?答:此是无名位之名位,
汉传法师时间:2018-02-09
一、药师誓愿推动有情流转生死的力量有业力和愿力两种。众生因业力而在六道轮回,圣贤则依愿力而成佛作祖。因此,想成就佛道首先要发愿。说到愿力,人们都会想到四弘誓愿,
其他文章时间:2019-09-09
“谛法师专修净业,予料其必得大利益。以彼撑持道场种种心,皆死尽无余。那么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要读懂几个要点:一个是意识到这几个难,我们一方面已经具足了,另一
永明延寿大师时间:2020-02-15
佛学视频时间:202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