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卷第八
夫无性理同。是何宗摄。
答。法性宗摄。如古师云。法性有体。是法相宗义。事上无体。是法性宗义。
问。若一切法实无性者。不得教意之人。恐成断见。
答。若有性故。一法不成。以无性故。诸缘并立。于无性中。有无俱不可得。岂成断常之见耶。如大般若经云。诸菩萨摩诃萨。甚为希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观察二空。虽知诸法。一切如梦。如响。如像。如光影。如阳焰如幻。如化。皆非实有。无性为性。自相皆空。而能安立善非善等。诸法差别。皆无杂乱。又云。善现白佛言。世尊。佛说一切法。皆以无性为其自性。若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者。谁染谁净。谁缚谁解。彼于染净。及于缚解。不了知故。破戒。破见。破威仪。破净命。当堕地狱。傍生。鬼趣。受诸剧苦。乃至佛言。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于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于自性中。有性无性俱不可得。不应于此执有无性。故知既不可执有。亦不可执无。以自性中。无有无故。所说有无之法。皆是破执入法之方便。故先德云。用无所得为方便者。有二。一以无所得。导前随相。则涉有不迷于空。为入有方便。二假无得以入有。不存无得。即无得亦是方便。此为入空之方便。是以无得相空。无作人空。无际性空。此三相尽。法界理现。故菩萨不坏空而常有。染净之法宛然。不碍有而常空。一真之道恒现。如是双照。方入甚深。如般若灯论云。我说遮入有者。遮有自体。不说无体。如楞伽经中偈曰。有无俱是边。乃至心所行。彼心行灭已。名为正心灭。释曰。如是不著有体。不着无体。若法无体。则无一可作故。又如偈曰。遮有言非有。不取非有故。如遮青非青。不欲说为白。释曰。此二种见。名为不善。是故有智慧者。欲息戏论得无余乐者。应须遮此二种恶见。此复云何。若三界所摄。若出世间。若善不善。及无记等。如世谛种。诸所营作。彼于第一义中。若有自体者。起勤方便。作善不善。此诸作业。应空无果。何以故。以先有故。譬如先有若瓶衣等。如是乐者常乐。苦者常苦。如壁上彩画。形量威仪。相貌不变。一切众生。亦应如是。复次若无自体者。彼三界所摄。若出世间。善不善法。起勤方便。则空无果。以无有故。如是世间。则堕断灭。譬如磨莹兔角。令其铦利。终不可得。是故偈曰。少慧见诸法。若有若无等。彼人则不见。灭见第一义。复次如宝聚经中。佛告迦叶。有者是一边。无者是一边。如是等彼内地界。及外地界。皆无二义。诸佛如来。实慧证知。得成正觉。无二一相。所谓无相。是以先德云。谓诸宗计。多说但空自性。不空于法。如法相宗。但无遍计。非无依他。误学中论等不得意者。亦云法无自性。故说为空。则今相不空矣。今既无性。缘生故有。有体即空。缘生无性故空。空而常有。要互交彻。方是真空妙有。故其言大同。而旨有异。又约缘起法。有二。一无相如空。则荡尽无有。是相空。二无自性如幻。则业果恒不失。即性空。以相空。故万法体虚。了无所得。以性空。故不坏业道。因果历然。以此性相二空。方立真空之理。是则非初中后际。终始宛然。无能造作人。报应非失。故知无性理成。法眼圆照。更无一法。有实根由。今更引证广明。成就宗镜。夫真俗二谛。一切诸法。不出空有。空有之法。皆从缘生。缘生之法。本无自体。依心所现。悉皆无性。以缘生。故无性。以无性。故缘生。以此缘性二门。万法一际平等。是以华严记广释云。谓缘生故有。是有义。无性故空。是空义。二义是空有所以。谓无性故有。是有所以。缘生故空。是空所以。所以即是因缘。谓何以无性。得成空义。由从缘生。所以无性。是故缘生。是无性空之所以也。何以缘生。得为有义。特由无定性故。方始从缘而成幻有。是故无性。是有所以。故中论偈云。若人不知空。不知空因缘。不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若将四句总望空有。则皆名所以。故云缘生故名有。缘生故名空。无性故名有。无性故名空。良以诸法。起必从缘。从缘有故。必无自性。由无性故。所以从缘。缘有性无。更无二法。而约幻有万类差殊。故名俗谛。无性一味。故名真谛。又所以四句。唯第三句引证成者。无性故有。理难显故。若具证者。一缘生故有者。法华经云。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净名经云。以因缘故诸法生。中论偈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等。皆因缘故有义也。二缘生故空者。经云。因缘所生无有生。论偈云。若法从缘生。是则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又偈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者。由前论中。诸品以空遣有。小乘便为菩萨立过云。若一切法。无生无灭者。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菩萨反答云。若一切不空。无生无灭者。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谓小乘以空。故无四谛。菩萨以不空故。则失四谛。若有空义。四谛方成。故偈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又般若经云。若诸法不空。则无道无果。即无性故有也。净名经云。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答曰。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答曰。当行正念。又问。云何行于正念。答曰。当行不生不灭。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曰。不善法不生。善法不灭。又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睿公释云。无住。即实相异名。实相。即性空异名。故从无性。有一切法。又净名经云。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是即大患。我应离之。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谓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是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无性缘生故空者。双牒前四句中。两种空也。此二种空。并离断见。谓定有则着常。定无则着断。今缘生故空。非是定无。无性故空。亦非定无。定无者。一向无物。如龟毛兔角。今但从缘生无性。故非定无。无性缘生故有者。亦双牒前四句中二有。并非常见。常见之有有。是定性有。今从缘有。非定性有。况由无性有。岂定有耶。从缘无性。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非真故。亦云幻有。亦名妙有。以非有为有。故名妙有。又幻有即是不有有。大品经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故。非有非不有。名为中道。是幻有义。真空是不空空者。谓不空与空。无障碍故。是故非空非不空。名为中道。是真空义。经云。空不空不可说。名为真空。中论偈云。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庵提遮女经偈云。呜呼真大德。不知实空义。色无有自性。岂非如空也。空若自有空。则不容众色。空不自空故。众色从是生。又一。空有相害义。今初一真空必尽幻有。即真理夺事门。以事揽理成。遂令事相无不皆尽。唯一真理。平等显现。以离真理外。无有少事可得故。如水夺波。波无不尽。般若经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等。二。空有相作义。真空必成幻有者。即依理成事门。谓事无别体。要因真理而得成立。以诸缘起。皆无自性。由无性理。事方成故。如波揽水而成立故。亦是依如来藏。得有诸法。法句经云。菩萨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三。空有相违义。幻有必覆真空。即事能隐理门。谓真理随缘。能成事法。然此事法。既违于理。遂令事显理不现也。以离事外。无有理故。如波夺水。水无不隐。是则色中无空相也。四空有不相碍义。幻有必不碍真空。即事能显理门。谓由事揽理故。则事虚而理实。以事虚故。全事之理。挺然露现。如由波相虚。令水露现。中论偈云。若法从缘生。是则无自性。然此四义。即是前缘生故空等四义也。一。真空必尽幻有。是无性故空义。二。真空必成幻有。是无性故有义。三。幻有必覆真空。是缘生故有义。四。幻有必不碍真空。是缘生故空义。前四总明空有所以。今四正说空有之相。然此空有。二而不二。须知四义。两处名异。一。真空必尽幻有。是真空上空义。二。真空必成幻有。是真空上不空义。三。幻有必覆真空。是幻有上有义。四。幻有必不碍真空。是幻有上非有义。又须知有非有。空非空。各有二义。一。有上二义者。一是不坏有相义。二是遮断灭义。则詺有为非不有。二。非有上二义者。一离有相义。二即是空义。三。空上二义者。不一坏性义。二遮定有义。故詺空为非不空。四。非空上二义者。一离空相义。二即有义。已知名义。今融合乃有五重。为五种中道。一。谓有非有无。二。为一幻有者。此是有上二义自合。然取有上不坏相义。非有上离有相义。故合为一幻有。是俗谛中道。二。空非空无二。为一真空者。即空上二义自合。然取空上不坏性义。非空上离空相义。故合为一真空。为真谛中道。前一。为即相无相之中道。此一。为即性无性之中道。亦是存泯无二义。三。非空与有无二。为一幻有者。上一对。空有自合。此下一对。空有四义交络而合。今此第三。而取真空上非空义。幻有上有义。二义相顺。明不二。然是非空上。取即是有义。有上。取遮断灭义。故得共成幻有。为非空非不有。存泯无碍之中道。四。空与非有无二。为一真空者。即第四取真空上空义。幻有上非有义。二义相顺。明其不二。然是空上遮定有义。非有上即是空义。故二义相顺。得成真空。为非有非不空。存泯无碍之中道。第三是存俗泯真。此是存真泯俗。又三是空彻于有。今是有彻于空。皆二谛交彻。五。幻有与真空无二。为一味法界者。即第五总合前四。令其不二。然上各合交彻。并不出于真空幻有。故今合之为一味法界。为二谛俱融之中道。然三四虽融二谛。而空有别融。今此空有无碍。即是非空非有无碍。举一全收。若以真同俗。唯一幻有。若融俗同真。唯一真空。空有无二。为双照之中道。非空非有无二。为双遮之中道。遮照一时。存泯无碍。故云离相离性。无障无碍。无分别法门。以幻有为相。真空为性。又空有皆相。非空非有为性。又别显为相。总融为性。今互夺双融。并皆离也。无分别法。但约智说。唯无分别智。方究其原。其无障碍。通于境智。谓上之五重。多约境说。心智契合。即为五观。五境既融。五观亦融。以俱融之智。契无碍之境。则心境无碍。心中有无尽之境。境上有无碍之心。故要忘言。方合斯理。总为缘起甚深之相。故知若了空有无碍。真俗融通。无性之宗。缘生之理。如同神变。莫定方隅。虽处狭而常宽。纵居深而逾浅。或在下而恒上。任游中而即边。众生常处佛身。涅槃唯依生死。可谓难思妙旨。非情所知。故云性海无涯。众德以之繁广。缘生不测。多门由是圆通。莫不回转万差。卷舒之形随智。镕融一际。开合之势从心。照不失机。纵差别而恒顺。用非乖体。虽一味而常通。又云。谓尘不坏小量。而遍十方。普摄一切。于中显现。斯由量则非量。非量即量。又居见闻之地。即见闻之不及。处思议之际。即思议之不测。皆由不思议体。自不可得故。即思不可思。经云。所思不可思。是名为难思。法界观真空门云。一。色即是空者。以色。举体全是真空。不即断空。以色等。本是真如一心。与生灭和合。名阿赖耶识。能变起根身器界。即是此中所明色等诸法。故今推之。都无其体。故举体归于真心之空。不合归于断灭之空。以本非断空之所变故。断空。则是虚豁断灭。无知无用。不能现于万法。如镜外之空。非同镜内之空。色相宛然。求不可得。谓之空。又凡是色法。必不异真空。以诸色法。必无性故。是故色即是空。既非灭色取空。离色求空。又不即形显色相之空。又不离形显无体之空。即是真空。若不即色相。即无遍计所执。不离无体。即是依他缘起。缘起无性之真理。即是圆成。二。明空即色者。真空必不异色。故云空即是色。何以故。凡是真空。必不异色。以是法无我理。非断灭故。是故空即是色。若离事求空理。即成断灭。今即事。明无我无性真空之理。离事何有理乎。以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诸事法。则举空全色。举理全事。又真如正随缘时。不失自性。则举色全空。举事全理。三。空色无碍者。谓色。举体全是尽色之空。故色尽而空现。空。举体不异全尽空之色。即空即色而空不隐。是故看色无不见空。观空莫非见色。无障无碍。为一味法也。如举众波全是一水。举一水全是众波。波水不碍同时。而水体挺然全露。如即空即色而空不隐。宝藏论云。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无形。真空无名。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为万物之根源。作天地之太祖。肇论云。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何则。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会而生。则未生无有。未生无有。缘离则灭。如其真有。有则无灭。以此而推。故知虽今现有。有而性常自空。性常自空。故谓之性空。法性如是。故曰实相。实相自无。非推之使无。故名本无。言不有不无者。不如有见常见之有。邪见断见之无耳。若以有为有。则以无为无。有既不有。则无无也。夫不存无以观法者。可谓识法实相矣。乃至三乘。等观性空而得道也。性空者。诸法实相也。见法实相。故为正观。若其异者。便为邪观。设二乘不见此理。则颠倒也。是以三乘观法无异。但心有大小为差耳。又不真空论云。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自非圣明特达。何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哉。是以圣人通神心于无穷。穷所不能滞。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岂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虚。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是以圣人乘真心以理顺。则无滞而不通。审一气以观化。故所遇而顺适。无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淳。所遇而顺适故。则触物而一。如此则万像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像非真像。像非真像。则虽像而非像。然则物我同根。是非一气。潜微幽隐。殆非群情之所尽。故知若乘真心而体物。则何物而不归。齐一气以观时。则何时而不会。何时而不会。则知触境之无生。何物而不归。则见物性之自虚矣。若任情所照。曷能尽其幽旨乎。若不悟宗。难逃见迹。如庞居士偈云。昔日在有时。常被有人欺。种种生分别。见闻多是非。后向无中坐。又被无人欺。一向看心坐。冥冥无所知。有无俱是执。何处是无为。有无同一体。诸相尽皆离。心同虚空故。虚空无所依。若论无相理。唯有父王知。故知有无诸法。欲求究竟。唯心方证。若未归心。尽成障碍。为常为断。成是成非。才入此宗。自然融即。谓先明其起处。知自心生。既从心生。则万法从缘。皆无体性。必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悉是自心生。还与心为相。但论空有。则广明诸法。何者。以空有管一切法故。此空有二门。亦是理事二门。亦是性相二门。亦是体用二门。亦是真俗二门。乃至总别同异。成坏理量。权实卷舒。正助修性遮照等。或相资相摄。相是相非。相遍相成。相害相夺。相即相在。相覆相违。一一如是。各各融通。今以一心无性之门。一时收尽。名义双绝。境观俱融。契旨忘言。咸归宗镜。是以须明行相名义差别。方能以体性融通。若不先横竖铺舒。后。何以一门卷摄。故还原观云。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理现。自有一际之形。如上微细剖析。广照空有二门。可谓得万法之根由。穷诸缘之起尽。此有无二法。迷倒所由。九十六种之邪师。因兹而起。六十二见之利使。从此而生。菩萨尚未尽其原。凡夫安能究其旨。所以宝性论云。空乱意菩萨。于此真空妙有。犹有三疑。一疑空灭色。取断灭空。二疑空异色。取色外空。三疑空是物。取空为有。故华严经中。善财历事诸佛。已证法门。尚犹于诸法中。无而计有。若究竟远离。唯大菩萨之人。大智度论偈云。有无二见。灭无余。诸法实相佛所说。净名经云。有无二见。无复余习。又偈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何者。若时机因缘执有。则说空门。若时机因缘着空。遂谈有教。为破有。故不存空。因治空。故不立有。故说有而不有。言空而不空。或双亡而双流。或双照而双寂。破立一际。遮照同时。如肇论钞云。今就论文。总有四意。以显周圆之旨。一者破实显空。二者破空显假。三者破唯空唯假。显亦空亦假。四者破亦空亦假。显非空非假。则是中道。方谓周圆也。然四论皆有周圆。今既一一辩之。且约四义。一约境。二约智。三约果。四约境智果。初约境者。不真空论云。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此破实显空。遣凡夫执。即伪即真。故性莫之易。此破空显假。遣声闻执。性莫之易。故虽无而有。物莫之逆。故虽有而无。此则破有破无。显亦空亦假。辩菩萨境。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此破亦空亦假。遣菩萨执。显中道第一空佛之境。此则境周圆也。二约智者。则般若论也。若以般若智。一一历然。空假等境则成心量。但是有智。不得无智意。今则约前智知。凡是一境。即须周圆也。论云。言知非为知。欲以通其鉴。此破凡夫执相知。辩无知也。不知非不知。欲以辩其相。此破声闻无知。辩无种不知也。辩相不为无。通鉴。不为有。此破亦知亦不知。显非知非不知也。非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此破非知非不知。辩亦知亦无知。前来四义。说虽前后。并在一心。不即不离。可谓佛智周圆矣。三约果辩者。即涅槃论文云。存不为有。破有余涅槃。遣声闻常执。亡不为无。破无余涅槃。遣声闻断执。亡不为无。虽无而有。存不为有。虽有而无。此双破有无。显。亦有亦无。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此破亦有亦无。显非有非无。以显中道佛之境。无住涅槃。果周圆矣。四约境智果三合辩者。则是总收前诸论文也。前二论。则真谛无相之境。为真空。般若能观真智。即万行之本。为妙有。犹境发智。由智显境。境智互显。为亦空亦有。即涅槃论中三德相冥。境智不二。不断不常。为非空非有。可谓涅槃极果也。即如来一化之意。并周圆故。则罄尽佛法之渊海也。故知真空难解。应须妙得指归。若随空有之文。皆堕邪见。如鸯崛魔罗经偈云。譬如有愚夫。见雹生妄想。谓是琉璃珠。取已执持归。置之瓶器中。守护如真宝。不久悉融消。空想默然住。于余真琉璃。亦复作空想。文殊亦如是。修习极空寂。常作空思惟。破坏一切法。解脱实不空。而作极空想。犹如见雹消。滥坏余真实。汝今亦如是。滥起极空想。见于空法已。不空亦谓空。有异法是空。有异法不空。一切诸烦恼。譬如彼雨雹。一切不善坏。犹如雹融消。如真琉璃宝。谓如来常住。如真琉璃宝。谓是佛解脱。虚空色是佛。非色是二乘。解脱色是佛。非色是二乘。云何极空相。而言真解脱。文殊宜谛思。莫不分别想。譬如空聚落。川竭瓶无水。非无彼诸器。中虚故名空。如来真解脱。不空亦如是。出离一切过。故说解脱空。如来实不空。离一切烦恼。及诸天人阴。是故说名空。呜呼蚊蚋行。不知真空义。外道亦修空。尼干宜默然。所以外道执断空。二乘证但空。俱不达一心真空之理。故无生义云。经云。持心犹如虚空者。非是断空。尔时犹有妙神。即有妙识思虑。
问曰。经言。持心如虚空。那更有妙神在。
答曰。经道持心如虚空者。只是持心令不生故。言如虚空。非即是空。经言。如虚空也。经言。若识在二法。则有喜悦。若识在无二实际法中。则无喜悦。实际即是法性。空识即是妙神。故知实际中。含有妙神也。华严经性起品。作十种譬喻。明法身佛有心。大师言。虽有妙神。神性不生。与如一体。譬如凌还是水。与水一体。水亦有凌性。若无凌性者。寒结凌则不现。如中亦有妙神。性同。如清净则现。不净不复可见。乃至如师主姓傅傅姓。身内觅不得。身外觅不得。中间觅不得。当知傅姓是空。而非是断空之空。以傅姓中。含有诸男女。故言性空异于虚空。佛性是空。诸佛法身不空。大师引经曰。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释言。女身色相即如。故言无在。如性真常。体含众相。故言无不在。含者。含有男女色声等相。涅槃经明菩萨念法。善男子。唯此正法。无有时节。法眼所见。非肉眼见。不生不出。不住不灭。不始不终。无明无数。此正明如体也。非结非业。断结断业。而亦是业。非男断男。而亦是男。非有断有。而亦是有。非入断入。而亦是入。乃至诸佛所游居处。常不变易。是名菩萨念法。如上空有二门。约广其义用。遂说存泯开合。若破其情执。乃说。即离有无。设当见性证会之时。智解俱绝。如泯绝无寄观云。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迥绝无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谓行境。何以故。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乃至若不洞明前解。无以蹑成此行。若不解此行法。绝于前解。无以成其正解。若守解不舍。无以入兹正行。是故行由解成。行起解绝。古释云。空若即色者。圣应同凡见妄色。凡应同圣见真空。又应无二谛。空若不即色者。见色外空。无由成于圣智。又应凡圣永别。圣不从凡得故。又色若即空者。凡迷见色。应同圣智见空。又亦失于二谛。色不即空者。凡夫见色应不迷。又所见色。长隔真空。应永不成圣。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者。真空理性。本自如然。但以迷之。动念执相故。虽推破。简情显解。今情忘智泯。但是本真。何存新生之解数。若有解数。即为动念。动念生心。故失正念。正念者。无念而知。若总无知。何成正念。又解为遣情。说因破执。若情消执丧。说解何存。真性了然。寂无存泯。所以若言。即与不即。皆落是非。瞥挂有无。即非正念。故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问。凡涉有无。皆成邪念。若关能所。悉堕有知。如何是无念而知。
答。瑞草生嘉运。林华结早春。
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今之愚夫愚妇,专念佛名者,处处皆有。未见几人临命终时,现诸瑞相,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故知永明料简,为不足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8
宗镜录卷第二十一夫一切真俗等法。各有理事。通别行相。果报历然。云何一向就己消融。未入斯宗。恐成空见。答。得本方了末。执末则违宗。若不观心。法无来处。若但修有为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万善同归集卷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夫一念顿圆三德悉备。未有一法能越心源。设修万行。皆从真法界之所成。或治习气。而用佛知见之所。断所谓无成之成。何妨妙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二十三夫菩提之道。不可图度。约一期方便宁无指示。如何是菩提之相。答。若约究竟菩提。体常冥寂。如。净名经云。寂灭是菩提。离诸相故。若以无相之相。于方便门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二十五夫一代时教。了义诸经。虽题目不同。能诠有别。皆目一心之旨。终无识外之文。凡挂一言。尽归宗镜。横周法界。皆同此释。如称妙法莲华经者。妙法即是绝待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详夫心者。非真妄有无之所辨。岂文言句义之能述乎。然众圣歌咏。往哲诠量。非不洞明。为物故耳。是以千途异说。随顺机宜。无不指归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无二。法华但说一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五十二夫第二能变识者。识论颂云。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五十八夫不定有四。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一恶作。谓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变为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二夫诸佛境寂。众生界空。有何因缘而兴教迹。答。一实谛中。虽无起尽。方便门内。有大因缘。故法华经偈云。诸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以万法常无性。无不性空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四十六夫欲显正宗。先除邪执者。约外道小乘诸古师等。谬解唯识正理。凡有几种。答。不达唯识真性。邪执盖多。宗镜所明。正为于此。如唯识论云。复有迷谬唯识理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四十八夫三性法门。该通万法。于第八识。何性所摄。约有几位。答。论云。诸有漏种。与异熟识体无别故。无记性摄。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诸无漏种。非异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十六夫即心成佛者。为即真心。为即妄心。答。唯即真心。悟心真故。成大觉义。故称为佛。问。若即真心。有何胜义。若即妄心。成何过咎。答。毕竟空门。理无眹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六十六夫既无我。亦无于人。乃至众生寿者。十六知见等。如大涅槃经云。佛言。如说名色系缚众生。名色若灭。则无众生。离名色已。无别众生。离众生已。无别名色。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这是真正消灭战争的法门也是消灾延寿的法门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明天(一九七六年四月十二日)举行一个西方人所不了解的法门——放生。因为西方人没有见过放生的仪式,所以不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5
【依法出生分第八】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在清朝顺治年间,顺治甲午这一年,有一位书生叫汤聘,他是溧水县人,有一次要到省城去应试,结果在旅店里面就患了重病,到了半夜就断气了。他冥冥之中就感到自己的灵魂从头
邪淫果报时间:2024-11-13
第七节 永明延寿与唯识宗的终结举世公认,五代后期至北宋初期,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大师是永明延寿。延寿生于唐末,成长于五代时期的吴国,三十岁之后就成为名震一方的高僧。北宋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8
百论释义破因中无果品第八前《破因中有果品》是破数论师执有,今《破因中无果品》是破胜论派执无。佛教内部小乘上座部执有,大众部执无,就大乘中瑜伽派执有,方广道人执无。前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1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修行契悟法乃尘沙。云何独立一心为宗。而称绝妙答。若不了心宗皆成迷倒。触途成壅证入无门。如俗谛中亦有秘密之法。若不得要诀学亦无成。或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第八觉知原文: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八大心普济觉我们学佛皆知「依惑必造业,依业必造报」,有业报果报身即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己三合结诸位次由三行而成分三。庚初总以止观结自干慧至妙觉,其中位位差殊名种种地。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16
宗镜录卷第六十七夫虽说我相起尽根由。皆是外道凡夫粗重情执。如何是内教修行之人。微细法我之见。答。法执难亡。更是微细。以法执为本。人执为末。所以法爱不尽。皆为顶堕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05
宗镜录卷第九十六菩萨处胎经云。譬如泉源陂池。五河驶流。各各有名。悉归于海。便无本名。亦如须弥。峙立难动。杂色众鸟。往依附山。皆同一色。便无本色。菩萨摩诃萨教化众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05
宗镜录卷第七十三夫八识之中。覆真习妄。何识造业。何识为因。何识为依。成其妄种。答。前五识取尘。第六识为因。第七识计我造业。第八识为依。以此生死苦果不断。楞伽经偈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05
第八课 天台宗(一)一、天台宗的渊源北齐 (1) 慧文禅师,,读大智度论「三智 (2) 在一心中得」之句,又读中论 (3)「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之
高级佛学教本时间:2024-04-10
第八课 三论宗三论宗以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与提婆菩萨的《百论》开宗立派,宣扬空、无相、无所得、八不中道等义理,是具有浓厚印度传承特色的宗派。以其着重
宗派概论时间:2024-03-31
恭敬延寿的长者子恭敬顶礼获福无量佛陀时代,有一位长者的儿子,年纪大约五、六岁,有一命相师为他看相,发现他很有福德,只可惜寿命太短,长者便带著儿子到外道六师的住所,希望
其它故事时间:2024-02-28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
楞严经感应时间:2023-09-27
妙法莲华经卷第四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经时间:2023-09-09
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大师永明大师(公元904~975年),讳延寿,字冲元,本丹阳人,后迁浙江余杭。少时诵《法华经》,钱文穆王时,大师作税务官,见鱼虾飞禽等,辄买放生。自己
佛教故事:净土大德故事时间:2023-08-28
陈坚教授:永明延寿论“名”陈坚内容提要:“名”是佛学所要处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永明延寿在《宗镜录》卷十二专门探讨了“名”及其相关问题。永明延寿将世界分为“名”、“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同样,本经之当机大目犍连,最初发心“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故,出家修行,蒙佛指导,始得六通,为如来十大弟子中之“神通第一”者。见其亡母,堕饿鬼中,自救不能,便弛
孝顺父母时间:2023-08-17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九 佛道品第八《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九佛道品第八 佛是梵语,全称佛陀,译为觉者。佛道就是佛所觉悟诸法的真实相,也就是诸法的本来面目,而这个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我老家湖北荒僻罕见山区里有一位念佛人,现在已经由世了,下面我讲讲他的故事。说起这位念佛人,他是我的邻居,我还小的时刻,经常听到他躺在椅子上念我听不懂的佛经和阿弥
佛教故事时间:2023-08-08
吴郡某司理突然死去,一个晚上后又醒来了,急迫地呼喊家人,赶快请太守及其部属来。太守一到,司理马上跪在地上,说:“我到阴司,乞求饶命,开始冥官不答应,后来说:‘你
因果报应时间:2023-08-07
据一项最新的医学研究发现,如果一名女性在20岁时开始健康饮食,她可以多活10年以上;如果一个从20岁开始健康饮食的男性则可以延长13年的生命。这份研究是由挪威卑尔根大学
素食资讯时间:2023-07-18
金刚经之延寿、增福、超度和解脱功德与持验录佛在世时我沉沦, 佛灭度后我出生。 忏悔此身多业障, 不见如来金色身。 在中国汉传佛教的传承之中,金刚经一直被视为极其重要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8
01英美科学家发现因果报应的重大秘密。据媒体报道,英美两所大学——加德夫大学与德州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善恶有报”有科学根据。统计发现,少年罪犯的身体虽然常比起同
素食时间:2022-05-14
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禅师,他从禅归净土,他知道禅不容易成就,所以他就归心到净土来,教人家念佛。他有一次经过好像是一个天津的桥,每天走都不知道。有一天突然,走过天津
其他文章时间:2021-08-31
从1993年我和母亲学佛后,知道了放生可以消灾去难,去病增寿。我家因为放生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特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1:我母亲因为几次大出血使得身体素来不好,每晚
佛学入门时间:2013-08-17
问:永明禅师的四料简讲的是什么? 印光法师答:又永明禅师,为修行人确示要道,开出四料简。(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二)无禅有净土,万修
汉传法师时间:2013-12-30
问:有说弥陀法门是送死的法门,如果修药师法门,生能消灾延寿,死能往生东方净土,不是更好吗?大安法师答:净土法门义理境界深邃广大,功德力用无量,唯佛与佛方能究竟,
汉传法师时间:2014-01-24
问:师父慈悲,阿弥陀佛!师父刚讲到第八识,最究竟的方法就是把仓库拆掉,那这个拆的时候,下手处是在它起现行的时候才有得拆,才用智慧观照去拆,是不是?净界法师答:第
佛学入门时间:2014-09-26
消灾、延生的最好办法是为善去恶(图片来源:资料图片)佛法所讲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的平衡。灾难现象的发生或幸福的来临,就是因果的酬偿。善因的酬偿是富贵寿考,恶业的
汉传法师时间:2014-10-13
佛法所讲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的平衡。灾难现象的发生或幸福的来临,就是因果的酬偿。善因的酬偿是富贵寿考,恶业的酬偿是灾难病危。所以从佛法的观点而言,消灾、延生的最
汉传法师时间:2014-10-22
吴郡某司理突然死去,一个晚上后又醒来了,急迫地呼喊家人,赶快请太守及其部属来。太守一到,司理马上跪在地上,说:“我到阴司,乞求饶命,开始冥官不答应,后来说:‘你
佛教故事时间:2014-12-25
消灾延生的原理,在于忏悔及发愿。应该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但是在忏悔心生起之后、愿心发起之时,未发生的果报也会跟着转变。这好像犯罪的人在受审之时,若承认犯行而有
汉传法师时间:2015-01-03
我从1992年夏季开始诵《地藏菩萨本愿经》,那时刚刚学佛不久,每月的十斋日持诵一遍。记得第一次诵《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时候用了两个小时零四十分钟,诵起来很艰苦,也很累
佛教故事时间:2015-01-16
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有个很有钱的商人,叫杨序。在二十八岁的时候,梦见一位神人告诉他说:“你再过十天,就要死了。但是你能够救活一万条生命,可以免死。”杨序说:“在这
佛学入门时间:2015-05-02
放生是生命的最佳保障今天人们都在寻找保护自己的方法,尤其在这样一个动幷荡不安的时代,时时都有可能遭受天灾人祸,比如空难、车祸、传染病、水火灾难、暴力袭击、战争,
藏传法师时间:201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