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魔术中的七圣法,表演惊人,你怕吗!

魔术中的七圣法,表演惊人,你怕吗!

魔术的分科与专业团体的出现,宋代起,魔术已经很多在民间发展。随着经济发展、都市繁荣,城市出现了规模庞大的游乐场所,称为(瓦肆)。在瓦肆中艺人们都力求以新奇的表演形式和惊人的技艺来吸引观众,源源不断新奇的节目涌现。歌舞、戏剧、杂技、魔术等艺术各自走向独立。这时大部分魔术师们脱去“神仙”的外衣,直接卖艺。由于魔术节目积累较多演法逐步固定引起魔术界内部分科。另外,由于研习同种类型魔术的艺人们互相探讨,共同作艺,魔术也与其他表演艺术一样,出现了艺人们的联合专业组织。他们的组织就如现在的合作社。

南宋时期的魔术师们十分活跃,他们的演出很多,留下姓名的如陆寿、施半仙、金宝、宋德、徐彦、沈兴、赵安、陆胜、范春、吴顺等。南宋时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评价他们的艺术是:“此艺施量,委是奇特;藏去之术,则手法疾而已。艺人们设摊于西湖长堤,或赶趁庙会献技,称为“路歧”。《西湖老人繁胜录》载:“(杭州)十三军大教场,后军教场,南仓内,佑圣观前宽阔所在,扑赏并路歧人在内作场,行‘七圣法’、吞剑’、‘取眼睛’,圣花撮药这些艺人,也经常应官府的差役,参加宫廷朝典,如“圣寿节”等活动。

宋代众多的魔术节目,按今天的眼光给其分类,至少包括了四个重要的魔术门类:一,锻炼手掌肌肉变化杂物的手法类;二,以小道具为主的“撮弄类”;三,身上藏东西的“藏掖类”;四,变人的大魔术类。在这些大门类之下许多艺人毕生仅钻研某门类中的某几项。这就促使魔术师对技的要求精益求精,从而涌现出许多高手。

比如杜七圣的“七圣法”一直流传到近代,也称之为“大卸八块”。新中国建立后,它逐步从表演中淘汰。“七圣法”究竟怎么个演法,表演叫“大卸八块”,只是称号而已,可实际没有把人敢切成八块,表演之前演员们还要逗一通嘴。

该魔术大概表演;就是师傅对众人说:“这小把戏是我徒弟,我这徒弟不错,聪明!不信你们听我问他,徒弟,你叫我什么?,师傅啊!怎么样?”那旁边一小姑娘叫什么,叫姐姐,叫阿姨!乱扯一通。师傅便转身去找棍子,徒弟见状要逃,引得观者一片笑声。待大伙笑够了,师傅扛起徒弟在场上走一圈,站到场中,徒弟抬脚踏上师傅的头往天上走,不料脚下一滑一个倒爬虎掉到地上。师傅说:“够不着吧, 不遮不盖变不了魔术。”他让徒弟钻进一只筐中,用毯子盖上,盖筐的毯子是破的,师傅自嘲:别看毯子破,家里还有一大摞,为什么不拿那一摞?因为比这还要破。

师傅拿一根绳子放进筐中,又拉出绳头,让徒弟往上爬,折腾半天打开毯子一看,徒弟还在里头。师傅勃然大怒,拎出徒弟,举刀要砍,徒弟吓得往人群中猛跑,师傅大步赶上,一把抓住按在凳子上照着脖子举刀就切,立刻那徒弟的头歪向一边,血从刀刃处流出,滴到下面的大锣中,师傅用毯子把徒弟盖上,对众人说:孩子的气管还连着,还有三分命,大家不帮一把三分命就没了!众人纷纷给钱,到给得差不多时,师傅把刀从徒弟脖上拿开,努力把孩子的头往脖腔上对,但怎么都对不上,他又用毯子把徒弟盖上,从地上把锣拿起来,把血倒回一只玻璃瓶中,边倒边说:每天都得用二毛钱颜料,啊不,红血师傅假装失言的样子使气氛转向轻松,然后他把徒弟从毯下叫出来感谢大家。仔细观察,那徒弟的脖子上还真有一道红印呢。这说明虽是撂地节目,但表演者还挺重视细节,且表演节奏、气氛把握有张有弛,对民众非常有吸引力。

(七圣法)表演,演者有两把样式相同的刀,一把真,一把假,假的一把刀上有机关,刀刃中部是活动的,可以在向下压时缩回刀内,机关接缝处贴有黄裱纸掩护,刀把里储血,刀身切入人体时挤出。

表演开始时,真刀放在外面,拿真刀跟人说事,切东西,先进行大量游说,然后找一个机会丢下刀,等再抄起刀时一定在混乱紧急的时刻,这时就可以用假刀代替真刀,完成表演。

更新于: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