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行事钞选读标宗显德篇
第一章律宗纲要
第一节叙宗劝学
【赞戒殊胜】
夫律海冲深,津通万象。虽包含无外而不宿死屍,腾岳波云而潮不过限。
【劝勉大众】
故凡厕豫玄门者,克须清禁,无容於非。沐心道水者,慕存出要,无染於世。故能德益於时,迹超尘网。良由非法无以光其仪,非道无以显其德。
【末法乱象】
而浇末浅识,庸见之流,虽名参缁服,学非经远。行不依律,何善之有?情既疎野,宁究真要。封怀守株,志绝通望。局之心首,而言无诣。意虽论道,不異於俗。与世同流,事乖真趣。研习积年,犹迷闇託。況谈世论,孰能体之。
【废戒危状】
是以容致滥委,以乱法司。肆意纵夺,专行暴剋。尚非俗节所许,何有道仪得存?致令新学困於磐石,律要绝於羁。於时正法玄纲,宁不覆坠耶?故知兴替在人也。深崇护法者,复何患佛日不再曜,*轮不再转乎。
第二节正明宗体
今略指宗体行相,令后进者兴建有託。
夫戒者以随器为功,行者以领纳为趣。而能善淨身心,称缘而受者,方克相应之道。若情无远趣,差之毫微者,则徒染法流。将何以为道之淨器?为世良田,义复安在?是以凡欲清身行徒,远希圆果者,无宜妄造。必须专志摄虑,令契入无滞。
故《经》云:虽无形色,而可护持。斯文明矣。
何者,但戒相多途,非唯一轶。心有分限,取之不同。若任境彰名,乃有无量。且据枢要,略标四种:一者戒法,二者戒体,三者戒行,四者戒相。
一、戒法
言戒法者,语法而谈,不局凡圣。直明此法,必能轨成出离之道,要令受者信知有此。虽复凡圣通有此法,今所受者,就已成而言,名为圣法。但令反彼生死,仰厕僧徒,建志要期,高栖累外者,必豫长养此心,使随人成就。乃可秉圣法在怀,习圣行居体,故得名为随法之行也。
二、戒体
二、明戒体者。若依通论,明其所发之业体。今就正显直陈能领之心相,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为恶。测思明慧,冥会前法。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於彼法上有缘起之义,领纳在心,名为戒体。
三、戒行
三、言戒行者。既受得此戒,秉之在心,必须广修方便,撿察身口威仪之行,克志专崇,高慕前圣。持心后起,义顺於前,名为戒行。
故《经》云:虽非触对,善修方便可得清淨。文成验矣。
四、戒相
四、明戒相者。威仪行成,随所施造,动则称法,美德光显,故名戒相。
此之四条,并出道者之本依,成果者之宗极。故标於钞表,令寄心有在。知自身心怀佩圣法,下为六道福田,上则三乘因种。自余绍隆佛种,兴建法幢,功德不可思议,岂唯言论能尽。直引圣说成证,令持法高士详而镜诸。
第二章引文显德
第一节顺戒法住
就中分二。初、明顺戒则三宝住持,办比丘事。二、明违戒便覆灭正法,翻种苦业。但诸经论叹戒文多,随部具舒,相亦难尽。今通括一化所说正文,且引数条,余便存略。
一、化教
初中分二,前约化教,后就制门。初又分四。
【1.小乘经】
一、就小乘经者。
如《般泥洹经》明:佛垂灭度,世间无师,阿难啟请。佛言:比丘若能奉戒者,是汝大师,若我在世,无異此也。《遗教》等经並同斯示。
然发趣万行,戒为宗主。故《经》云:若欲生天等,必须护戒足。
又如大地能生成万物,故《经》云:若无淨戒,诸善功德不生。又云:依因此戒,得有定慧。又《经》云:戒者,行根住持。即喻如地,能生成住持也。
【2.小乘论】
二、小乘论。
如《成实》云:道品楼观,以戒为柱。禅定心城,以戒为郭。入善人众,要佩戒印。是故特须尊重於戒。
《解脱道论戒品》中具多赞美,文繁不出。须者看之,戒则不羸。
《毗婆沙》云:具戒足者,戒言尸罗,亦言行也,亦云守信,亦名为器。尸罗言冷,无破戒热及三恶道热故。亦名善梦,持者常得善梦故。亦名为习,由善习戒法故。亦名为定,若住戒者心易得定故。亦名为池,群圣所浴故。亦名缨络,老少中年服常好故。亦名如镜,由戒淨故,无我像现故。又名威势,如来在世有威力者,是尸罗之力故。余如驱龙事,五百罗汉不能逐之,有一罗汉但以护戒力故,便即驱出,以轻重等持也。又戒名为头,能见苦谛诸色,乃至知色阴等法故。能善护故,言守信也。能至涅槃城,故言行也。功德所依,名器也。尊者瞿沙说曰:不破义是尸罗义,如人不破足,能有所至。行者不破尸罗,故能至涅槃。
【3.大乘经】
三、大乘经者。
《华严》云:具足受持威仪教法,行六和敬,善御大众,心无忧悔。去来今佛所说正法,不违其教,能令三宝不断,法得久住。
《大集》云:十方世界菩萨,请佛为五滓众生制於禁戒,如余佛土,为法久住故。佛后许之,便制禁戒。
《萨遮尼犍》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当得功德之身?
《月灯三昧》云:虽有色族及多闻,若无戒智犹禽兽,虽处卑下少闻见,能淨持戒名胜士。
《涅槃》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淨戒。若持是经而毁淨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我亦不听受持是经。
《华严》偈言: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淨戒,若能坚持於禁戒,则是如来所赞叹。故重引之,令诵心首。
【4.大乘论】
四、大乘论者。
《智论》云:若求大利,当坚持戒。一切诸德之根,出家之要。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以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又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度,是不可得。若无戒者,欲得好果,亦不可得。若棄此戒,虽山居苦行,饮水服气,著草衣披袈裟等,受诸苦行,空无所得。人虽贫贱而能持戒,香闻十方,名声远布。天人敬爱,所愿皆得。持戒之人寿终之时,风刀解身,筋脈断绝,心不怖畏。
《地持》云: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贱人身,况复大人相报。
《十住毗婆沙》中有《赞戒》、《戒报》二品,广列深利,具如彼说。
二、制教
第二、就制教中分两。
【1.广律】
先明律本者。
《僧祇》中云:欲得五事利益,当受持此律。何等五也?一、建立佛法。二、令正法久住。三、不欲有疑悔请问他人。四、僧尼犯罪者为作依怙。五、欲遊化诸方而无有阂。是为笃信善男子五利。
《四分》:持律人得五功德,一者戒品牢固。二、善胜诸怨。三、於众中决断无畏。四、有疑悔者能开解。五、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又得十利,如摄取於僧等。
《十诵》云:佛法几时住世?佛答言:随清淨比丘说戒法不坏,名法住世。乃至三世佛亦尔。
【2.律论】
二、依律论中。
《明了论》解云:本音毗那耶,此略言毗尼也。有五义:一、能生种种胜利,谓引生世出世善。二、能教身口二业清淨及正直。三、能灭罪障。四、能引胜义,在家者引令出家,乃至引到梵住、圣住、无余涅槃。五、胜人所行事,谓最胜人是佛,次独觉及声闻,是胜人等皆行其中。若凡夫行者,亦是胜人,方能行此事。
《萨婆多》云:毗尼有四义,余经所无。一、戒是佛法平地,万善由之生长。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一切众生由戒而有。三、趣涅槃之初门。四、是佛法缨络,能庄严佛法。具斯四义,功强於彼。
《善见》云:佛语阿难:我灭度后,有五种法令法久住。一、毗尼者是汝大师。二、下至五人持律在世。三、若有中国十人边地五人如法受戒。四、乃至有二十人如法出罪。五、以律师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五百问》云:佛垂泥日,阿难悲泣。佛问何以悲泣,乃至佛言:我不灭度,半月一来。又言:佛有二身,肉身虽去,法身在世。若敬法者、念法者,便敬佛、念佛。若持五戒,即见法身。若护法者,便为护佛。
如饮水杀虫之喻。又如半月说戒,即见我也。
《萨婆多》又云:何故律在初集?以胜故、秘故。如诸契经,不择时处人说,而得名经。律则不尔,唯佛自说,要在僧中故胜也。
又如《分别功德论》云:由胜密故,非俗人所行,故不令见。
《大庄严论》云:愚劣不堪护持此戒也。
第二节违戒法灭
二、明违戒法灭者。还约二教杂明。
一、破戒灭法
《十诵》云:像法时有五灭法:一、比丘小得心已,便谓已圣。二、白衣生天,出家人入地狱。三、有人舍世间业,而出家破戒。四、破戒人多人佐助。五、乃至罗汉亦被打骂。又有五种怖畏:一、自不修身戒心慧,复度他人,令不修身戒等法。二、畜沙弥。三、与他依止。四、与淨人、沙弥共住,不知三相,谓掘地、断草、溉水。五、虽诵律藏,前后杂乱。
《四分》中,五种疾灭正法:一、有比丘不谛受诵律,喜忘文句,复教他人,文既不具,其义有阙。二、为僧中胜人上座,一国所宗,而多不持戒,但修不善,后生倣习,放舍戒行。三、有比丘持法、持律、持摩夷,而不教道俗,即便命终,令法断灭。四、有比丘难可教授,不受善言,余善比丘舍置。五、互相骂詈,互求长短,疾灭正法。
二、废学呵责
《十诵》,诸比丘废学毗尼,便读诵脩多罗、阿毗昙,世尊种种诃责,乃至由有毗尼,佛法住世等。多有上座长老比丘学律。
《杂含》云:若长老、上座、中年、少年初不乐戒,不重戒,见余乐戒者不随时赞美,我不赞叹。何以故?恐余人同其见,长夜受苦故。
三、现未衰恶
《中含》云:犯戒有五衰:一求财不遂,设得衰耗,众不敬爱,恶名流布,死入地狱。
《涅槃》中,由诸比丘不持戒故,畜八不淨财,言是佛听。如何此人,舌不卷缩。广如彼说。
《摩耶经》云:乐好衣服,纵逸嬉戏。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不乐不淨观,毁谤毗尼。袈裟变白,不受染色,贪用三宝物等,是法灭相。
《智论》云: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处如塚。又失诸功德,譬如枯树。恶心可畏,譬如罗刹。人所不近,如大病人。难可共住,譬如毒蛇。虽复剃头染衣,次第捉筹,实非比丘。若著法衣钵盂,则是热铁叶、洋铜器。凡所食噉,吞热铁丸,饮洋铜汁,则是地狱之人。又常怀怖惧,我为佛贼,常畏死至。如是种种破戒之相,不可称说。行者应当一心持戒。问曰:有人言,罪不罪不可得,名为戒者。何耶?答曰:非谓邪见麁心,言无罪也,若深入诸法相,行空三昧,慧眼观故,言罪不可得。若肉眼所见,与牛羊无異也。
今诵大乘语者,自力既弱,不堪此戒。自恥秽行,多不承习。有引此据,不解本文,故曲疏出,广如第十五卷中。
《四分》:破戒五过,一自害,为智者所诃,恶名流布,临终生悔恨,死堕恶道。
四、不学灭法
《十诵》,有十法正法疾灭:有比丘无欲钝根,虽诵句义,不能正受。又不解了。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仪。乃至不乐阿练若法。又不随法教。不敬上座,无威仪者。令后生不受学毗尼。致令放逸失诸善法。好作文颂,庄严章句。乐世法故,正法疾灭,甚可怖畏。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192006年4月4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昨天讲到随烦恼。随烦恼分为小随、中随、大随。小的烦恼有十种,昨天讲到第四种,今天讲五种:诳。诳,是一种欺骗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202006年4月5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昨天讲到八种大随烦恼。大随烦恼在心理的活动中,主要是遍于一切染污心;中随烦恼是遍于一切不善心;小随烦恼是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五、佛教对欲望的态度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样是遵循中道法门。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盲目的自苦,既没有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解深密经 第五章 诸法唯识诸法唯识是唯识宗的核心理论,最能反映这种思想的著作,是世亲的《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玄奘糅译的《成唯识论》,及窥基注的《成唯识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一、什么是欲?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所以,经典中将我们这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物质财富 PK 精神财富】我们可能会失去财富,但不会失去智慧;我们可能会失去健康,但不会失去慈悲;我们可能会失去家庭,但不会失去爱心;我们可能会失去事业,但不会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文化自觉需要自觉的文化现在政府提出了文化自觉,这种自觉应该包括两方面。首先,是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现代文明基本是全面西化的,鼓励人们追逐物欲,纵情享乐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制造苦,缓解苦,没完没了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也比古人有了更多缓解痛苦的途径。古人离别时,天各一方,音讯渺茫,这种思念因难以解决而与日俱增。一旦相见,由此产生的喜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寻找调心之道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我们以为,所有念头都是这个我想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如何发起愿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的愿望。对凡夫来说,这一愿望并不容易生起。可以说,我们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愿望。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从未帮助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需求带来的危机】我们对世界的每一种需求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是环境培养出来的。尤其是今天的人,需求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多,更大。一方面,我们自己在不断制造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借我一双慧眼吧】《金刚经》有个广为人知的偈颂,那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只要对佛教稍有涉猎,多半都会知道这个偈颂,也知道它在说些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无须千里追寻,解脱当下即是人是什么?相貌吗?地位吗?身份吗?这些都是外在符号,暂时和我们有关而已。真正的内涵不是其他,正是我们当下的心态、性格和人格。这种心态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知苦,是为了给心灵排毒】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感受时时被各种刺激所麻痹,被各种诱惑所分散,终日在妄念中蝇营狗苟,已经失去感知痛苦的能力。但这种痛苦并不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夫受戒者,超凡鄙之秽流,入圣众之宝位也。既慕心弥博,故所缘弥多。以多缘故,法事攸难。以难知故,理须详检。而世情尘染,每昏教法。为师为匠,实易实难。但由习俗生常,不思沿革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这一部分,律祖引用《华手经》、《大智度论》等经论,进一步阐述劝说或辅佐他人出家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比丘资格的取得《受戒缘集篇》解读第一章 具缘成受济群第五节 事成究竟第五,事成究竟。始从请师,终至白四,九法往来,片无乖各。界非别众,僧无不足,羯磨无非,受者心至,则成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五节 出家者之凡福行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为上,余悉不为。用为非道,内多嗔怒。自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量子纠缠”揭示一个事实,当两个相互关系的粒子,其中一个粒子(状态)发生变化,另一个粒子即刻发生相应的变化。佛弟子呵护自己的“三皈体”,就要每天念三皈依,跟佛建
道了法师时间:2024-11-18
修证篇凡静坐,不拘全跏半跏,随便而坐,平直其身,纵任其体,散诞四肢,布置骨解,当令关节相应,不倚不曲,解衣缓带,辄有不安,微动取便,务使调适,初时从动入静,身中气或未平,举舌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4
发起序译文那时,尊者舍利弗在闲静处寻思:什么样的正等正觉修净行,佛法能久住?什么样的正等正觉修净行,佛法不久住?此时,舍利弗从静处起来,整理一下衣服,来到世尊的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附录I、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说明:1.本图系根据《五灯会元》、《祖堂集》、正续《高僧传》、《禅灯世谱》、《中国禅宗历史之演变》、《中国佛学人名辞典》附表、《巴蜀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2
附录一 第二节 无有、无有法第二节 无有、无有法一、龙钦饶降巴尊者对大圆满法的见解与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释大圆满法无有、无有法(一)无有肯定无有义之心要者,三有涅槃轮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0
附录三(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2第十节 从《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第四十三》谈起一、平等菩萨有四正道,何谓为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普化众生等以佛慧,于诸众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0
附录(4):英文愿文(Prayer)(Recite before meditation)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a (three times)If I have committed any evil physical deeds (large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金刚经》是佛教文化当中很是重要的经纶典著之一,是佛教思想理念得以构成完整体系的重要凭据,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当中所包含的根本般若的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7
南无萨怛他 苏伽多耶 阿罗诃帝 三藐三菩陀写 南无萨怛他 佛陀俱胝、瑟尼钐 南无萨婆 勃陀勃地 萨跢鞞弊 南无萨多南 三藐三菩陀 俱知喃 娑舍罗、婆迦 僧伽喃 南无卢鸡、阿罗
佛教知识时间:2024-05-18
附录一心地法门之透关学佛人欲见本来面目,须要打破生死关头。欲打破生死关头,须要扫除无始以来身心恶习。欲扫除无始以来身心恶习,必须痛下持戒工夫。持戒功深,恶习渐除。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11
业的造作与积聚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对业的体性存在不同观点。有部将业解释为无表色,而唯识则将它与心法统一起来。按唯识的观点,业本身表现在身语意上,而身语意发动之后,又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分别与执著分别,有地前分别和地后分别之分。《道次第》的观修,主要是指地前分别。宗大师认为,地前的修行,应从分别获得无我正见,然后进入无分别。格鲁派的这一修行套路,和唯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坏聚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皆属于恶见的范畴。坏聚见,又称身见、萨迦耶见。坏为毁坏、无常之义,坏聚指五蕴色身,于此五蕴法上,妄生执取,计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止观的实质《道次第》建构的实修理路,指导我们将本论阐述的各个法门落实于心行。一切教理能否在心行上产生作用,归根结底,不外乎止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经教都是为止观实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烦恼、业、果报没有学过教理的人,说起业障时会很笼统。最近妄想很多,他会说是业障现前;最近诸事不顺,也会说是业障现前。我们学习教理,必须明确业障究竟是什么,也必须分清烦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附录(四) 选择题1. 释迦牟尼佛降生于公元前_年(A)五四三 (B)五九四(C)五八八 (D)六二三2. 世界公认的佛陀日是阳历_。(A)四月十五日 (B)四月八日(C)五月月圆日 (D)月圆日3
佛学入门简要时间:2024-03-24
作者:尊者法救 维只难前言:《法句经》尊者法救(撰)维只难(译)《法句经》是从佛经中录出的偈颂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纪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来传诵的佛祖法句,编集
佛教知识时间:2024-02-07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曹魏康僧铠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
佛经时间:2023-10-16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曹魏康僧铠译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
佛经时间:2023-10-16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佛经时间:2023-10-15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佛经时间:2023-10-13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
佛经时间:2023-10-13
维摩诘经卷上亦名不思议法门之称佛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
佛经时间:2023-10-12
佛遗教经原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
佛经时间:2023-10-12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
佛经时间:2023-10-11
(马鸣菩萨造 梁真谛三藏译)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等。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
佛经时间:2023-10-11
佛说盂兰盆经原文(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
佛经时间:202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