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黄忏华:地论宗源流与学说的简介

居士人物 2024-11-04

地论宗是在南北朝时代和摄论宗并称的一个佛教学系,后来的华严宗(他叫做贤首宗)即渊源于此宗的南道派,所以地论宗在中国佛教史上是有他的地位的。地论即十地论,详称十地经论,华严经的中心部分十地品,在印度,系以十地经的名称单行,有金刚军、坚慧、世亲等论师的释论,现行汉译本即世亲释。自从菩提流支等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梁武帝天监7年,508)将此论译出之后,学者的研习及弘传逐渐兴盛,后世因而称为地论宗,或就此宗的学者立名称为地论师。十地经论广阐明十地义,又陈述八识、无明、三身、三聚净戒、因分果分及总、别、因、异、成、坏六相等。其中说到阿梨耶识、阿陀那识及无明等,并且阐述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的义旨。地论译出后,学者把其中的阿梨耶识和楞伽经所说的如来藏心、涅槃经所说的佛性看作义同体一,指为真常净识。例如慧远(净影)在大乘义章八识义\中,说阿梨耶有藏识、圣识、第一义识、净识(也叫作无垢识)、真识、真如识、家识(也叫作宅识)、本识等八个名字。又十地论义记说:阿梨耶,此翻无没识,此是第八如来藏心,虽随缘流转,体不失没、故云无没。这是把梨耶和如来藏看作同一。其次,菩提流支的金刚仙论(卷五),有第八佛性识等语。又大乘义章(卷一)说:佛因自体,名为佛性,谓真识心。又吉藏的法华玄论(卷二)说:先代地论师,以第八识为佛性,自性清净故,亦名性净涅槃。又慧影的大智度论疏(卷十四)说:佛性之义,依于能照,即是阿梨耶识。又慧思的随自意三昧说:藏识湛然不变,西国云阿梨耶识,此土名为佛性、亦名自性清净藏,亦名如来藏。这是把梨耶佛性看作同一。此梨耶即如来藏,梨耶即佛性说,源出南印度的大乘一派系,而盛行于我国北朝,即所谓地论宗

其后在同一地论宗内,又分作南道、北道二派。所谓南道、北道,是以相州(即当时所谓邺都,今河南省安阳县)为中心,分作南北二道。北道一派,称北道地论师,从菩提流支出,以道宠为开祖。南道一派,称南道地论师,从勒那摩提出,以慧光为开祖。北道派的学说,受摄论宗的影响;传承地论宗的正统的,是南道派。而南道北道两派的对立,在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共译出十地论时,已发其端。

关于十地论的译出,有种种传说。

其一是勒那、流支二人别处别译说,据历代三宝纪(卷九)等说,起先流支奉北魏宣武帝诏敕,传译十地经论,初译之日,宣武帝亲自笔受,然后才交付沙门僧辩等接着把论文写下去。同时又命勒那传译。后来勒那的弟子慧光,请勒那、流支对校两本的同异,把它合糅为一。

其二是勒那、流支、扇多(佛陀扇多)三人别处别译说,据续高僧传(卷一)菩提流支传\等说,勒那、流支、扇多三人,当传译此论时,各传各的师承和所习,彼此不相咨询和论究。宣武帝命他们分开在三处各别译出,后人把它合为通部。

然而十地论卷初的序文,说此论是勒那、流支二人同处同译,文中所记,没有任何二人二处、三人三处的痕迹。此序文的作者,是当时列席译场从事笔受的侍中崔光,其说应当比较可信。所以开元释教录(卷六)依此,只把十地经论列在流支录中。

如此,十地论究竟有没有别译的事实,不得不存疑。然而勒那、流支在教义上,有不同的见解(或者就是关于阿梨耶识),却似乎是事实。因此,流支的弟子道宠,和勒那的弟子慧光,其传承有所不同,于是产生南道、北道二派。北道派道宠的弟子,有牢宜、僧休、法继、诞礼、儒果、志念。志念的弟子,有隋代的神素,其后不明。南道派的慧光,有法上等十六弟子。其后有隋代的慧远、灵裕、灵干、昙迁、靖嵩。再后,一方面有慧远、灵裕、灵干一系的后地论宗,在唐代很繁荣。同时他方面有昙迁、靖嵩、法侃一系的后摄论宗,在唐代也很兴盛。

一地论宗南道派的法系

地论宗南道派的创立者慧光,定州长卢人,十三岁随父到洛阳,从佛陀扇多受三归,既而出家为沙弥,扇多授以律学。到二十岁,往本乡受具足戒,听受律部,随所闻奉行。将近四年,曾开讲僧只律,更从僧辩学习经论。后来到洛阳,搜采新义。其时佛陀扇多任少林寺主,勒那、流支也在其时传译十地经论,慧光列席译场,因为素来学过梵土的语言,会通双方的诤论,后来撰十地论疏,发挥论文的奥旨,开地论宗南道派。他注释了许多经论,如:华严、涅槃、维摩、地持、胜鬘、遗教等经(现存华严经义记卷一)。并着四分律疏,又着玄宗论,大乘义律章、仁王七诫及僧制十八条。因为他对律部也很有研究着过四分律疏,故后世尊为四分律宗的开祖。慧光初在洛阳,任国僧都;后被召入邺都,任为国统;因此,一般称他为光统律师。他住邺都大觉寺,弘布道化;七十岁,圆寂。他门下弟子有地论、四分两派:法上、僧范、道凭等,传承他的地论学;洪理、道晖、道云等,传承他的四分律学。

慧光的弟子,以法上为众中的上首。法上,朝歌人,十二岁,初从蝉师道药出家,十五岁就开讲法华,转而专究涅槃,不以冻馁为意,后来入慧光门下受具足戒。慧业既充,道誉日隆,应众人的要求轮流讲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经,并着有文疏(现存十地论义疏卷一、卷二两卷)。当时人说:京师极望,道场法上四十岁,游化怀卫,应魏大将军高澄的奏请,入邺都。魏齐两代,历为统师,综理佛教,将近四十年,当时有许多所寺僧,都禀承他的教化,远到高句丽国,也遗僧来邺都问法。到北周灭北齐毁灭佛教,法上易服隐于俗中,而修习净业一如常时。北周静帝大象二年(即陈宣帝太建13年,581),年八十六岁,圆寂于西山合水寺。所着除他所常讲学的十地等经疏外,有增一法数四十卷,佛性论二卷、大乘义章六卷、又众录经一卷等。

僧范,平乡人,二十九岁,听讲涅槃,于是往从邺城僧始出家。初学涅槃,继往洛阳从法献听法华、华严,后入慧光门下受业。尝敷讲华严、十地、地持、维摩、胜鬘等经,各有疏记。

道凭,平恩人,十二岁出家,初诵维摩,后学涅槃,复究成实。继闻慧光弘扬戒律,因往听讲,停留十年,往赵魏弘化,敷讲地论、涅槃、华严、四分。

法上的弟子,有法存、融智、慧远等,就中慧远是一位伟大的佛教学者。他是敦煌人,十三岁出家。二十岁依法上为和上、慧顺为阇黎,受具足戒。既而就慧光的弟子昙隐听四分律五年,后专以法上为师,随侍七年,深究奥旨。北周灭北齐在邺聚集众僧,议废佛教时,慧远独抗声争辩。后来隐居诵法华、维摩等经。隋文帝开皇七年,(587),敕召六大德入关,远为其中之一,住长安净影寺,圆寂于开皇十二年(592),年七十岁。所着有地持经义记、十地经论义记、华严经义记、涅槃经义记、维摩经义记、胜鬘经义记、无量寿经义疏、观无量寿经义记、温室经义记等,又撰大乘义章十四卷。慧远继承法上的系统,阐扬南道的学说,然而晚年又就北方摄论宗的创立者昙迁,禀承摄论。他最致力的是地论,兼究涅槃、摄论及三论。慧远的门叶甚茂,弟子见于记载的多到十九人。他的弟子灵璨,慧迁都是擅长地论的。灵璨怀州人,深明十地、涅槃,是跟随慧远入关的大德十人之一,起初住在大兴善寺,后来慧远圆寂,开皇十七年(597),敕补为众主,在净影寺弘传故业。后住大蝉定寺,唐高祖武德初年圆寂,年七十岁。慧迁也曾经作十地众主,瀛州人,爱玩地论,在北齐时已经知名。又从慧远重修前业。兼通涅槃、地持,跟随慧远入关,住在大兴善寺,以弘敷地论为已任。开皇十七年敕立五众时,请他作十地众主,住在宝光寺,继续讲说。后住大蝉定寺,武德末年(626)圆寂,年七十九岁。续高僧传说:自迁之殁后,十地\一部,绝闻关壤。此外有智徽、玄鉴、道颜、智嶷、宝安、僧昕等,也都讲敷十地、涅槃。

法上弟子融智,无传,续高僧传附于他的弟子靖嵩传\(卷十)中说:有太学寺融智法师,大齐国统法上之神足也,解贯众师,道光二藏,学徒五百,负表摩肩,常讲涅槃\及十地论\。嵩闻之,乃投诚焉。靖嵩虽然曾经从融智攻研数载,然而到周武帝毁灭佛教,与同学法贵等到南方避难,当时真谛的弟子法泰,在建业讲演新译的摄大乘、俱舍等论,靖嵩常时到法泰那里,咨受摄论宗的教义,后来回到江北,盛开讲肆,弘扬其说,至此地论宗南道派的靖嵩一系转而为后摄论宗。

昙道弟子昙迁,精研华严、十地、维摩、楞伽等经,地持、起信等论。到北周武帝毁灭佛教,南渡住扬州道场寺,常时和同伴谈唯识的义旨,后来获得摄大乘论,认为是全如意珠。隋初,往彭城盛弘敷此论,为北地摄论宗的开祖。

道凭的弟子灵裕,定州钜鹿曲阳人,十五岁出家。二十岁,从道凭受地论。二十二岁,受具足戒,诵四分、僧只等律,又从昙隐学四分。此后以华严、涅槃、地论、律部为专业,到周武帝毁灭佛教,隐于村落中。隋初,召为都统。所着有十地、华严、涅槃、地持、般若、大集、四分、胜鬘、观无量寿、无量寿、遗教等经律的疏释及大乘义章、往生论注等。弟子有渊、惠休、道昂、灵智、昙荣、道辩等。律宗的名德智首,也曾经列席他的讲筵。其中惠休后来转为后摄论宗。渊是隋代终南山至相寺的开祖,武功人,十三岁出家,听受华严、地持、涅槃、十地等经,既而往从灵裕,列席讲筵。后入终南山,置寺结徒,分时程业。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圆寂,年六十八岁。弟子有法琳、法侃、智正、普安等。就中智正,定州安喜人,十一岁出家,开皇十年(590),和昙迁同到长安,受敕住胜光寺。后来往终南山至相寺从渊,常讲华严、摄论、楞伽、胜鬘、唯识等经论,着有华严疏十卷,其余也都作了抄记,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49)圆寂,年八十一岁。弟子有智现、智俨。就中智俨是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贤首法藏之师,后世华严宗人推尊为第二祖,所以说华严宗渊源于地论宗的南道派。

二地派宗北道派的法系

地论宗北道派的创立者道宠,元来是大儒雄(一作熊)安生的弟子,以才艺着称,后来归心佛法而出家。受具足戒后,广研寻三藏十二部,据续高僧传本传说、十地论的译出,菩提流支在紫极殿,勒那摩提在太极殿,各有禁卫,不许通言。到译完把两本对勘,只有一字的差异。道宠听到这个奇迹,于是往访流支,问佛法的深义,流支授以十地,受教三年,随所闻作疏,就疏开讲,声誉日高,为邺下所推许。他培养出学子多到千余人,而以僧休、法继、诞礼、牢宜、儒果及志念等为最。

志念,冀州信都人,受具足戒后,往邺都问道于精通智论的道长(一作场)法师,经过数年,便和诞(诞礼)、札(不详)、休(僧休)、继(法继)等一期的俊彦齐名。既而往从道宠,学地论;又往西秦从高昌毗昙学者慧嵩学毗昙。学成回到本乡,前后开讲智度、杂心二论十余年,到周武帝毁灭佛教,逃到海边,重新研寻小乘论部。隋开皇四年(584),开讲心论。历住晋阳的开义、大兴国等寺。大业四年(608)圆寂,年七十四岁。所着有八犍度论疏、杂心论疏及广钞等,从他受学的僧俗弟子有好几百人。此外僧休、法继、诞礼,附见于续高僧传志念传\中,僧休并见于灵干传中,事迹多不明。地论宗北道派的法系,以后便无所闻。

三地论宗的学说

如篇首所述,地论学者以阿梨耶识为真常净识,并以阿陀那以下七识为妄识,又以阿陀那识为无明。然而这只是从慧远个人的学说中了解到的,因为地论宗从慧光一直到慧远,着述多半散佚不传,他们的学说有遗着可稽考的,只有慧远一人,所以要想知道地论宗的学说,惟有求之于慧远的着述中。如慧远于大乘义章八识义\中,说阿陀那和阿梨耶二识的区别,以阿陀那为无明痴闇的妄识,以阿梨耶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文中说阿陀那此方正翻名为无解,随义旁翻有无明识、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妄识、执识等八种。其中无明识的解释,是体是根本无明地故。又说阿梨耶此方正翻名为无没,随义旁翻有藏识、圣识、第一义识、净识、真识、真如识、家识、本识等八种。其中藏识的解释,是如来之藏为此识故,是以经言如来之藏名为藏识,以此识中涵含法界恒沙佛法,故名为藏。净识的解释是:亦名无垢识,体不染故,故经说为自性清净心。这虽然是慧远一人的学说,然而拿他宗的学者所述来和它对勘,就可以知道慧远的学说,和先代地论师所说相符,由此可以推知慧远的学说,即地论宗传统的教旨,而地论宗原始的学说也不外乎此。如智顗于法华玄义(卷五下)中说,若地人明阿梨耶是真常净识;吉藏于中观论疏(卷7)中说;旧地论师以七识为虚妄,八识为真实,吉藏又在法华玄论(卷二)中说,摄大乘论\僧伽菩萨所造;及十八空论\婆薮所说;皆云八识是妄识,谓是生死之根。先代地论师用为佛性,谓是真极。所以慧远是传承地论宗的正统的,而所谓地论宗的正统,如上所述,即南道派。

关于地论宗北道派的学说,更没有遗着可稽考,也仅仅是在他宗的学者所述南北二道学说的差异中,窥见它的崖略而已。关于南北二道学说的差异,有一种说法是:北道的学说是梨耶依持说,南道的学说是真如依持或法性依持说。如天台宗的荆溪湛然,于所着法华玄义释签(卷十八)中说:陈、梁以前,弘地论师,二处不同:相州北道,计阿梨耶以为依持;相州南道,计于真如以为依持。此二论师,俱禀天亲,而所计各异,同于水火。加复摄大乘\兴,亦计梨耶以助北道。又摄大乘\前后二译,亦如地论\二计不同。旧译即立庵摩罗识。唐三藏译,但立第八。荆溪又在法华文句记(卷七)中说:古弘地论\,相州自分南北二道,所计不同:南计法性生一切法,北计梨耶生一切法。宗党既别,释义不同。即南道派把梨耶和真如、法性看做同一而主张宇宙万法是真如的缘起所生,所以真如即是万法所生的依持。慧远于大乘义章(卷三末)中,祖述这个真如依持说。他说真中分二:一阿摩罗识,此云无垢,亦日本净;就真论真,体相常净,故曰无垢。此犹是前心真如门。二阿梨耶识,此云无没,即前真心随妄流转,体无失坏,故曰无没。此显阿梨耶亦称阿摩罗无垢识,其体不异。然而阿梨耶是就随妄流转义立名,阿摩罗是就真体本净义立名,其义相有不同。所以当论述宇宙万法的依持,不采取随妄流转的阿梨耶,而以阿摩罗即无垢真如为依持。北道派和南道派相反,主张宇宙万法从梨耶缘起,即以梨耶为依持。

有说南道是梨耶净识的八识建立说,北道是真妄和合的九识建立说,立第八梨耶妄、第九梨耶净。然在地论北道虽有第九识,还没有庵摩罗的名称,到后来真谛倡导的摄论宗兴起,立八识梨耶妄、九识庵摩净说,如智凯的法华玄义(卷五下)说:摄大乘人云:(阿梨耶)是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亦名无没识。九识乃名净识。又吉藏的中观论疏(卷十六)中说:摄大乘师以八识为妄,九识为真实。它的归趋,和地论北道一致。因此,地论北道和摄论宗相合,只南道独存,更发展而为华严宗。

更新于: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