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曾琦云:非暴力主义与世界和平论

居士人物 2024-10-31

中国号称礼义之邦,中国文化无处不表现出非暴力主义的精神。儒家提倡仁义,克己复礼,摒绝霸道,崇尚王道。孟子见齐宣王,不言齐桓、晋文之事。儒家认为君子仁民爱物,慈心不杀,先从小事做起。《论语》记: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他见齐宣王不忍牛之觳觫而就死地,就称赞齐宣王是心足以王矣!他认为行王道,先当仁心不杀,兽相食,且人恶之。即禽兽互相吞食,人且厌恶它,何况人类互相残杀!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即是说第一个造作木偶土偶来殉葬的人,一定会断子绝孙的!孟子解释说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因为偶像是人形,却用来殉葬,非仁也。孟子说仁者无敌,能王天下;而欲仁于天下者,首当戒杀,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周王征服天下,决不是以武力征服天下,当时的人民在残暴的商纣王统治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盼周犹如盼救星,天天祈祷周王何不快来耶!我何不能快得救耶!孔子说: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但臣民不忍纣王***,急不可待,纷纷逃亡归周,故周得天下是暴君把人民赶到他那里,并非周欲取而代之也。孟子说: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鹊者,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仁人者得民心也,得民心者得天下也。周以仁德感人,以礼治民,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八百年天下,国泰民安,四海清平,难怪孔子念念不忘恢复周礼。

儒家反对暴力,仁民爱物,戒杀止暴,其旨出于我与民物,其大本出于一源,与佛教《楞严经》汝心汝身,外洎山河大地,皆为妙明心中之物意义相似。但佛家戒杀止暴更甚儒家,以其慈悲之心,不但要戒杀,而且要素食,不但不伤鸟兽虫鱼,而且不准无故伤害花草树木。儒家之仁,从深层次来讲遍及万物,故当戒杀放生,从浅层次来说更重人世做人,惟人是万物之灵,先把人做好,就能与天地同参,渐达出世之旨。因此,从层次来讲,佛站得更高。但从目的来说,并无二致。儒家由浅入深,由易入难,虽适合世人,但由于大义未明,引发后儒之偏见,儒佛之间产生一些无益的争论。清初诗人吴梅村说故留残阙处,付与竖儒争。更多的时候因为两者之间的相通相融性,故能各自发挥不同的优势,互相补充,共谋和平发展。

今日世界不安定的因素很多,强国们的军事竞赛有增无减,小战不断,大战危险性一天天严重。科学所产生的武器,足以造成整个人类以至整个地球的毁灭。为了共谋和平与发展,我们的出路在哪里?最彻底的办法就是在全球推行非暴力主义,消灭一切战争的苗头和恐怖因子。推行非暴力主义,东方文化就在世界上显示它的重要性了。中国儒释道三教在两千多年中能够同时存在,它们之间能够互相融通与和平发展,本身就是非暴力主义精神的最好表现。

崇尚非暴力主义精神当首推佛教。《楞严经》云:杀心不除,尘不可出。《普贤行愿品》云:众生至爱者身命,诸佛至爱者众生,能救众生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愿。《智度论》曰:诸余罪中,杀业最重。《毗婆沙论》曰:若一日一夜持不杀戒,于当来世中,决不遇刀兵灾。?正因为佛教把戒杀止暴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所以世界上的佛教徒不遗余力地反对战争和侵略,倡导非暴力主义,祈祷世界和平。世界上现有数亿佛教徒,这种积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佛教所倡导的非暴力主义精神,在国际和平进程中能够发挥其他人力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只可惜这种思想还没有引起人们充分的认识。人们常为政治宣传所谓国、邦、民族所迷惑,划地为牢,把自己局限于一个范围之内,不断挑起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纷争,形成流血斗争。人类本来应该是一个大家庭,国家、民族这些概念都是人为的,国与国、族与族、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试图消灭别人的人,最终也将消灭自己。

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欲望徒受烦恼和痛苦。只要人类一天渴望征服他的同胞,人间就一天不会有和平快乐,如佛所说:战胜者滋长仇恨、战败者于哀痛中倒下。胜败俱泯的人才是快乐和平的人。

要消灭欲望,必先征服自我,无我之境。佛说:有人能在战阵中征服百万雄师,但是征服他自己的人,虽然只征服了一个人,却是一切战胜者中最伟大的。用武力征服别人,可以得逞一时,最后必自食恶果。想以暴力称霸世界,满足无止境的欲望,其必然患得患失,为一时的成败而苦恼,他本身就成为暴力主义的受苦者和牺牲者。即使其取得了胜利,侵夺了他国,但却征服不了人心,他表面上成为一个霸主,实则是孤家寡人,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只有慈爱能征服一切,能真正成就帝王之业。印度的阿育王想以武力征服整个印度半岛,进行大肆杀戮和兼并,得了暴恶阿育王之名。但是,当他接受佛教之后,完全改变了思想,前后判若两人。他为战争而仟悔,为所杀生命而无限悲痛。他宣告永远不再征战,愿一切众生废除暴力,克已自制,实践沉静温和之教。他本来声威赫赫,日丽中天,可以继续扩大疆域,但他却放弃了战争选择了和平。历史证明并没有任何邻国因为阿育王修德而乘机攻击,他的内部也没有叛逆事件发生。相反全境充满了和平,连他王国之外的国家也都接受了他仁慈的领导。印度本是非暴力主义的发源地,但今天的印度抛弃了佛教,境内充满了凶杀恐怖活动,佛陀的教导不复存在,暴力充斥,人们生活在恐怖痛苦之中,这又从反面证明了暴力斗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有些人不解,佛教倡导和平,戒杀止暴,但连动物也不能伤害,崇尚素食主义,这不是太严格了,世人难于接受吗?佛教认为,只有慈悲遍及万物,才能从根本上戒杀止暴实现和平。杀害动物是嗔心所起,必致杀人。一切众生,包括最微小的生命在内,都应该受到公平、体谅、慈爱的待遇。培养慈悲心必须从小事做起。人与动物都是有灵性的,动物被杀时惨叫的痛苦与人的痛苦又有何异呢?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以我之痛苦体验彼之痛苦,何能不放下屠刀呢?科学已经证明人与动物都处于生态平衡的链条之中,现在禁止捕杀珍奇动物,是恢复生态平衡的一项重要措施。从更严格的要求来讲,既然不能杀动物,就应该素食,崇尚素食主义能从根本上戒杀止暴,实现和平。佛教国家缅甸前总理字努说:世界和平,或其他类型的和平,都是取决于心灵的态度。素食主义能产生带来和平的正确心灵态度。它能导向较好的生活方式;如果能够将其普遍实行,也将在国与国之间带来更多的正义和平。非暴力主义倡导者甘地说:一个国家的伟大与否和它在道德方面的进步如何,只要看它的牧畜受到怎样的待遇,就可以知道了。我并不认为肉食对我们是必要的,我认为对人种是不适合的。其他如孙中山、托尔斯泰、肖伯纳、爱因斯但等都倡导素食主义。佛教对素食的解释主要是从因果法则上阐述了人与动物是一个连环的整体,以互杀为因果,轮回报偿。《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有一首戒杀诗说: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半夜声。这就是说刀兵战争,来源于人们嗜肉,杀害动物。真正趋向和平之道,就是素食,故古德说:一日不杀生,天下刀兵无我份!

总之,佛教的非暴力主义精神是非常完全非常彻底的,它要变裟婆恶世为人间净土,让人们永远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宁、温馨的世界之中。其他宗教文化,也讲博爱,但佛教用慈悲代替博爱,其大慈大悲无有限制,超越时空,它的爱不只遍及全人类,而且遍及到一切微小的生命,以至于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外星生命形态。这也是它不同于其他宗教和文化的显著特征,别人不能容纳它,它在任何时候都可容纳别人,这也是它能够流传两千多年的真正价值。

一切热爱和平的人们都是崇尚非暴力主义精神的,它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国家、种族、信仰的人们,为了共谋和平和发展,都应该不遗余力地推行非暴力主义。在这方面,甘地是我们的一个最好的榜样。甘地是一位印度教教徒,是近代印度民族主义领袖和社会改革家,他的政治运动的基础是完全建立在戒杀主义之上的,他曾宣告:戒杀是疗治世间一切罪恶的药!他始终以为印度文化的保存和印度民族的复活,决不是这样那样决裂手段所能办到的,而需要另外一种较为优良的利器来保护。他一生深信戒杀的普遍真理,坚定地用慈爱和政治仇敌奋斗,从实践上取得了非暴力主义精神的伟大胜利。先哲的足迹,犹在眼前。甘地的努力是今天必须继续进行的,在走向新世纪的时候,让我们的世界充满友爱和美好,让非暴力主义精神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永远拥有一个安宁、和平、幸福的世界!

更新于:2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