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身,是由六根而来,若六根不缘,即无六身。因六根缘于六尘生六识,即戍各个六身。例如眼、色二法,相缘生眼识,即是眼识身,他如耳、鼻、舌、身、意,各随声、香、味、触、法而缘,即各生身,合之即为六识身。若各二法各不相缘,就不可能有六身了。这好比两手相拍才有声,若一手不与他手相应,则他手无论如何挥拍,也不可能有声。
六识身并不就此止住,而会更加敷演开来,如眼缘色生眼识以后,又生出触,由触而生受、想、思、这些的所生法,都成为六身,由于有这些的因缘所生的六身,才有生、老、病、死等等的忧悲恼苦生。这就有如滚雪球,越酸越大。
其实这些的六身,都是无常的、非我的、变易的,没有一样能把握住。既然如此,就应该舍弃。唯有能舍内六入处,才能求得长夜的安乐。所谓舍弃,并不是挖去其眼,凿聋其耳、斫去其鼻,割断其舌、毁坏其身,错乱其意,若是以如此的方式行舍弃,岂不成了一个肉团,肉团是不能学修佛法,悟开智慧,逮得涅槃的。、
真正的舍弃法,是关闭根门,例如眼见色,若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则不为眼色所生法而苦。眼之见色其处理的方法,佛认为有不律仪与律仪二法,所谓不律仪者,就是对眼之见色不加防护。不防护的结果,则无明合障、世间贪爱、恶不善法等等,就会漏进到道心内面去。使无漏的道心成为有漏,有漏即是忧悲恼苦的根源,所谓律仪者,就是于眼之见色加以防护,防护就能防堵无明合障,世间贪爱、恶不善法等等漏不进道心内面去,道心无漏,当然能长夜安乐,而无忧悲恼苦。
因防护而关闭根门的行者,对外六入处都会知所节制,例如舌之于饮食,必知量而食,不自高,不放逸,不着色,不着庄严。如实观察之所以要饮食,那只不过为支持身体,聊止饥渴。因为人身的目的,不是为吃、喝而生,是为学道而生,就如同运载货物的车子,只要涂一点油膏使它润滑能供运载就可以了。同样的道理,饮食也只要能维持修道就可以了。若不是为修这,只是为贪口福之欲,就会带来恼苦,其他五根,也应作如此的防护。
所以安善防护内六入处,在止的方面说,是关闭根门,使恶不善法不生。在观的方面说,却又要利用这内六入处作正观察,唯有正观察,才能如实知内六入处是无我的。同样,以正观察外六入处,也是无我的。既然内六人处与外六入处都是无我的,则二者缘生的六识身。当然也是无我的,
由此而进,以正观察的结果,即知.
眼绿色、生识,即眼、色、识三事和合而生触。他如耳、鼻、舌、身、慧,亦各三事和合生触,即戍六触身。如实观察的结界,六触身是无我的。
由六触缘生而生六受,即是六受身。如实观察的结果,这六受身也是无我的。
由触缘生六想,即成六想身。如实观察的结果,这六想也是无我的。
由触缘生六思,即成六思身。如实观察的结果,这六思身也是无我的。
由触缘生六爱,即成六爱身。如实观察的结果,这六爱身也是无我的。
为什里这些的六身都是无我的呢?可以用譬喻来说明,例如灯是由油、炷、器三者和合而成,缘油、炷、器才有灯的功能,而油、炷、器各是无常的。而三者之中若缺其一,那末,灯就会立刻熄灭。则灯即不存在,所以灯是无常的。同样,内六入处、外六入处、六识各个是无常的,所以各个六身都是无常的。佛陀在这里立下了一个思惟法则,那就是:
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缘法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
这一思惟法则,简直就是一条定理。唯其彼彼生法随灭息没,才能得到寂静清凉。行者要防护六根、关闭六根,是要有决心的,这决心来自于智慧,须以智慧的利刃,下定决心,斩截一切由内六入处缘外六入处所生的结缚。解除烦恼盖缰,那末,由内六入处缘生的可乐法,心不贪着。断限了贪着,于生嗔的事不再生嗔,断除了嗔,于生痴的事不再生痴。断除了痴,于五受阴当观生灭。于六触入处当观集灭。于四念处当善系心。系心四念处即住七觉分。修七觉分成就,于欲漏心不缘着,心即得解脱;于有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于无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
为了使心不缘觉、得解脱,又得修律仪。所谓修律仪,就是要使眼、耳、鼻、舌、身、意有所节制,儒家对于眼、耳、舌、身也有四律仪,如孔子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就是对眼、耳、舌、身所行的四大律仪。佛陀则有六律仪,而这六律仪又有内六、外六之分的二个层次。佛陀认为:若眼根不依律仪所摄护,眼着色生识、生触、生受,此受乃是苦受。又因其是苦受,乃不能专一其心;因其不能专一其心,就不能如实知见;因其不如实知见,所以不离疑惑;因其不离疑惑,乃被其所误,以致常住于苦中。其如如耳、鼻、舌、身、意五根,亦复如此,这就是不律仪这一层次的结果。
若眼根因修律仪而知摄护:眼识色,心不染着,因心不染着,心常乐受住;因心乐受住,常能专一其心;因能专一其心,即能如实知见;因其如实知见,即离诸疑惑;因离诸疑惑,即不由他所误。乃能常安乐住,其他如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此,这就是修律仪的这一层次的结果,这种思惟法则,较儒家更为进步。
由不律仪与律仪的二个层次,对行者即产生退法与不退法的两种现象:
退法者,是眼识色生欲着,执取系着。随顺欲觉而回转,如此,本来修得的善法,即行退落,所以叫做退法。若眼识色缘,不生欲觉的结缚,也不生喜、不赞叹、不执取,不系着,不随顺欲觉回转,则所修得的善法不退落,所以叫不退法。
由于内六入处不因外六入处而生欲觉,不被所染、所结、所缚,则内六入处即成二八胜入处,得了六胜入处的行者,贪欲结断,嗔恚、愚痴结断,无结缚即是解脱。反之,若于内六入处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修习,必生欲觉,并随顺欲觉回转。欲着乃是恶不善法,有恶不善法即是苦因,有苦因,当然有苦果报。所以凡是眼见色,执受相、又执受随形好,任眼根趣向,行不律仪执受,生世间诸贪爱法,由此恶不善法以漏其心,这就生生世世,无法出离了。
有人说,四阿含经是小乘法,不是大乘经典,但在听受了佛陀二八胜入处说法以后的婆罗门却赞叹佛陀说:
奇哉世尊!不自誉,不毁他,正说其义,各各自于诸入处,分别染污、清净,广说缘起,如如来应等正觉说:譬如士夫,溺者能救,闭者能开、迷者示路,合处燃灯。世尊亦复如是。
看了这段赞语,不就可以看出四阿含经与大乘各经没有什么分别了。
佛陀并且告诉目犍连尊者,要他将这种果报的痛苦或福利,多多为人转说,尤其七觉分、四念处、三妙行,要劝告修习多修习:
所谓七觉分,就是:
一者,择法觉分:要以智慧简择一叨法的真伪,不要为伪法所误。
二者、精进觉分:以勇猛精进之心,劝导众生离邪行而行正行。
三者、喜觉分:心得善法,即生喜乐,专一其心,不使退失。
四者、轻安觉分:又名除觉分,断除身心尘重,使身心轻利安适。
五者、念觉分:常明记定、慧不忘,并使定、慧均等。
六者、定觉分: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七者,行舍觉分:舍诸妄谬,舍一切法,平心坦荡,更不追忆。这是行蕴中所摄的舍心所。故名行舍。
以上七法,若心浮动时,即可修轻安觉分及定、舍觉分摄伏。若心沉没,智慧不开,即修择法、精进、喜三觉分开启。念觉分是常念定、慧应随时保持不失。只要修七觉分成就,即能速得解脱、清净、满足。
所谓四念处者,就是:
一者,身念处:观身不净,身之内外,污秽不堪,无些净处,故观身不净。
二者,受念处:观受是苦,受乃是苦、乐所感,乐是苦因缘而生,而又生苦乐,世间法无实乐,故观受是苦。
三者、心念处:观心为无常,所谓心,就是内六入处缘外六八处所生的识,此心识念念生灭,无有常住之时,故观心无常。
四者、法念处:观法为无我,缘生一切法,无自主、自在的自性,故观法为无我。
以上四念处,是由一苦谛如实观察的结果,由苦谛所依的身,是不净、是苦、是无常、是无我。因内六入处缘外六入处所生的识,随顺欲觉,执取系着,乃将原本的常、乐、我、净予以破灭了,所以是颠倒法。若修得此四念处成就,即成就了慧体,有慧即得解脱。
所谓三妙行,又名三牟尼,牟尼是寂默、寂静的意思,即理、事俱寂三二牟尼就要使身、口、意三业,在事的方面说,是要寂诸烦恼、恶不善法;在理的方面说,是要寂诸戏论,证得真理,能寂能证,即为妙行。
佛陀再告诉阿又一个修习内六入处的方法,方法是:
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
这意思是说,眼见色生出眼识以俊,而生欢喜、乐着之心,这时应该修如来厉离法,而以正念,正智如实观察。观察已,知所可意之色,是无常、无我、变易法,不常在。
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故。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
这意思是说,眼绿色生眼识,不生欢喜、乐着之心。既未生欢喜、乐着之心,就不必硬立一个心去再行厌离,所以应修如来不厌离法,而以正念、正智观察,缘生法本来空寂。
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
这意思是说,眼绿色生眼识,有时生欢喜,乐着之心,若生欢喜,乐着之心,应修如来厌离法,而以正念、正智观察,因缘所生法,无常,无我,空寂;若不生欢喜,乐着之心时,则应修如来不厌离法,而以正念,正智如实观察,因缘所生法,本来空寂。
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
这一句的意思,与上一句正好相颠到。是依行者所生颠倒法,以如来的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如实观察,因缘所生法,本来空寂。
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心住正念,正智。
这意思是说。眼触色生眼识以后,生,不生,生不生欢喜,乐着之心,悉修如来的厌不厌俱离舍法,以道心法于正念,正智,如实观察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是空,则所住正念、正智之心亦空,一切空己,长夜安乐,自在,解脱。
以上是佛陀告诉阿难修内六入处的五句法,其中仅以眼,色为例,他如耳,鼻,舌,身,意,可依这五句法敷演,其结论是一样的。
总之,行者对内六入处缘外六入处,所生的各个六身,都要用如来的正念,正智,对各个六身,生出惭,耻,厌恶之心。依此方法修习,即是圣贤法律,修断六身成就者,当然就成为圣贤了。
七四年一二月十二日撰于净室
谈师子吼与野干鸣智铭“狮子”,在佛典中写作“师子”。到后来才加上“豸”部而成“狮子”。如尔雅的“释兽”上说:“豕生三猃,二师、一特。”又“释畜”上说:“犬生三猊,二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1
慈的瑜伽行者,当观察恚的过患及忍辱的功德。如长部中说贤者!若为恚所战胜,为恚而夺取其心者,则杀害生物。初修慈的人,为了避免贪欲的生起,不应对异性修慈;为了避免起忿怒,则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4
练习16 择法 四 正念观法彼有择法觉支,心中了了分明,我有择法觉支。 彼无择法觉支,心中了了分明,我无择法觉支。彼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择法觉支如何生起,了了分明已生
修习正念的二十个练习时间:2024-04-09
练习6 对身体的动作了了分明 一 正念观身复次,诸比丘,比丘于进退之际,对其进退,施以圆满的觉照,心中了了分明。彼于前瞻后顾、弯腰站起之际,对其所做之事,亦施以圆满
修习正念的二十个练习时间:2024-04-09
要精进修习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君不见历代名医,数部经典皆熟烂于胸。一通百通,此之谓也。舍卫城的一群年轻男子在佛陀的允许下出家,加入僧伽,佛陀并且给他们观想的题目
佛典故事时间:2024-03-01
乾隆大藏经《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极乐世界。与无量大菩萨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大吉祥天女菩萨摩诃萨等。皆从座起
念佛功德时间:2023-08-23
达真堪布:怎样理解一切勤作即为修习过问:“为了早日圆成佛道,我们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但怎样去理解《大圆满愿文》中的“一切勤作即为修习过”这句话? 答:“勤修”在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2
学佛从这里开始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种禅观。又称四无量、四梵住。四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 我心怡悦;
学佛常识时间:2023-08-08
一早,舍利弗进城托□,遇到一名老妇人在路旁哭泣。舍利弗慈悲的趋前垂询:“老人家,您怎么啦?” 老妇人泪流满面的说:“尊者!我家里遭小偷,财物被偷光了。”舍利弗回
因果报应时间:2023-07-30
今日是2017年农历四月二十八,为药王菩萨圣诞日,值此殊胜之日,弟子也迎来了一个非常欢喜的事情:我的母亲正好在今天吃完最后一剂中药,由颈椎病发病引起的头晕症状彻底的
念佛感应时间:2023-07-29
修习是什么?修习,谓依如来所说之法,精修数习,以成道果也。众生为贪瞋痴等烦恼所系缚,若修习佛法,断除烦恼,即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在当前广大的佛教信徒当中,往往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07
“习”是练习,“劳”是劳动。现在讲讲习劳的事情:诸位请看看自己的身体,上有两手,下有两脚,这原为劳动而生的。若不将它运用习劳,不但有负两手两脚,就是于身体也一
环环素食时间:2022-03-29
宋智印智印,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吴兴的祇园寺,平常修习极乐净土的观想,日夜精进而不间断。后来在病中,集合大众诵《弥陀经》,才一诵完,即盘腿合掌而往生。(佛
因果实录时间:2022-02-15
整个净土成败的关键,就是在发愿。我们心中都有很多的愿望,这些愿望对你的生命会产生引导的力量,所以你不能只知道积聚资粮,还要知道这些资粮的方向在哪里?如果你不清楚
净界法师时间:2021-06-25
我们先谈一谈念佛的人为什么要修习出离心,如果不修习会有什么过失。先看缘由。请合掌。请一位同学把它念一遍。戊一、缘由。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由欲有乐缚众
净界法师时间:2021-04-27
如果我们能在内心真切地生起对三宝的净信,当这个净信的力量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就会对自己的生命发生一个新的决定,就是要把生命从现在到尽未来际,全部都投入到如
明海法师时间:2021-01-07
问:修习禅宗求明心见性,那是否非得大慧根者才可薰习呢? 大安法师答:在这个时代,要了生脱死的捷径圆顿之法是念佛一法,禅宗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很难。如果说晋唐之
汉传法师时间:2014-01-19
问:净业修习总是进进退退,这其中有何因缘因果,如何对治这一烦恼?大安法师答:其原因还是生死心不切啊!不了解在六道轮回当中我们生命的无常啊!今生如不能成就往生净土
汉传法师时间:2014-01-26
问:为了免触犯因果,夫妻合不来,顾及到小孩问题,可否离开另一半,悄悄地带子女们离开,就是为了修习佛法,不想再与另一半争吵?传喜法师答:这个也是一个问题,夫妻相处
其他文章时间:2014-02-14
问:净业修习总是进进退退,这其中有何因缘因果,如何对治这一烦恼?大安法师答:其原因还是生死心不切啊!在六道轮回当中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今生我们如不能成就往生净土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22
禅宗唯明自性, 非吾辈钝根所能得其实益者。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未成佛前, 皆当修习。我辈既不能断惑证真, 仗自力了生死。若再不以念佛求生西方为志事,则纵有所修, 皆归人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25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千余年矣,其教理高深,法门无量,大慈大悲、救世救人之伟大精神,诚不可思议也!人生处世,皆是随业受身,凡有身者,莫不有苦。老子云:“吾有大患,
汉传法师时间:2014-05-07
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一十六字,就是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方法,基本次第。这一十六字,究竟怎么样在我们的修行中来落实。这四句话,不妨结合《心经》的
汉传法师时间:2014-05-12
菩萨的第二种善巧方便是修习慈言爱语。你可以十分坚定、毫不妥协,但言词仍能和蔼、慈爱。要表达自己的意见,无须大声咆哮或心怀敌意,慈言爱语可将你的感觉与意见传达给对
南传法师时间:2014-05-21
我们的修习就像莲花和污泥一样。莲花不会起这个念头:“我不想要污泥。”莲花明了,就是因为污泥,它才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对我们来说情况也是一样的。我们有负面种子,也
南传法师时间:2014-05-22
深观和修习爱的正念有助于保持头脑清醒,使心中有爱。这份清醒与慈爱对我们是一种保护,而能免于各种危险。我们常以为危险来自外界,其实危险多半来自于自己的内在,若无清
南传法师时间:2014-06-14
“住于行处”表示所作所为都应修习忍辱,并寻求人际间的和谐。若你有耐心,能容忍其他人,就能为自己创造平静与喜悦,周遭的人因而将同样感到平静与喜悦。忍辱并非软弱,
南传法师时间:2014-06-15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静心地面对世界,面对自己,心就会无限敞亮、无限丰足。静心的时候,心中十分敏锐,性灵独具,胜于往常。但静心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靠日积
汉传法师时间:2014-07-06
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一十六字,就是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方法,基本次第。这一十六字,究竟怎么样在我们的修行中来落实。这四句话,不妨结合《心经》的
汉传法师时间:2014-11-10
如果有外国人问起:「如何才能修习佛教的精髓──不执着?」我们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话,不必以自己的观点回答。佛陀曾简洁又完整地解释如何修习:眼睛看到可见的对象时,只
佛学入门时间:2014-11-16
佛教里谈到的“觉悟”,我们可以理解为开发潜能,针对这个“潜能”,佛陀讲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善巧,一个是智慧,其中善巧又叫慈悲。“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愿一切众生
藏传法师时间:2015-01-12
思维死主必定来临,不能幸免不论我们受生为哪一种身形,终必死亡。《法集要颂经》说:一切诸佛、独觉、声闻尚且须要舍弃他们的身体,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不论我们身处何地,
佛学入门时间:2015-02-05
禅宗分五家: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宗是禅宗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宗派,人称临济子孙遍天下。临济祖庭就在河北正定临济寺。这是讲禅宗的形式。从内容上讲,就是讲
佛学入门时间:2015-03-16
2015年4月17日,太平岩寺举行乙未年春季首期随喜禅三健心瑜伽活动,中国佛学院讲师、太平岩寺西堂、禅三指导师戒毓法师引领一众佛弟子亲身体验禅修妙处。上午8时,戒毓法师
新闻资讯时间:2015-04-17
问:我朋友有这样一个问题,她说她经常遇到有缘人就劝他们念佛求往生,包括很多年轻人。有一个寺庙的住持就对她说:“你不要这样劝人家,年轻人好好孝顺父母就好了,不要动
佛学入门时间:2015-05-02
她可以分身、穿墙、预知。而后她又不再修习神通,因为她觉得对证道有障碍。一个禅修成就者的修行开示修行窍诀海按:DipaMa是南传佛教一位传奇的大成就者。她以居士之身中年
佛学入门时间:2015-07-05
大乘止观的智慧,我们在这个地方作一个总结。大乘止观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二句话:第一个,遍计本空;第二个,依他如幻。就这二句话。一个是真空,一个是妙有;一个是有所
汉传法师时间:2015-08-04
修行要“远离粗言”,粗言就是粗恶的语言,包括妄语、绮语、恶口、两舌四种口业。要远离粗言,不能去说,因为既害人又害己。在身、口、意三业中,最容易犯的就是口业——口
汉传法师时间:2015-10-20
念佛人称之谓净土行人,净土行人必须要把我们净土这一法知道的差不多,这个理路你弄不明白,虽然是念佛了,也是去向不明。理路不外乎信愿行。信就是深信,深信因果,深信佛
汉传法师时间:2015-11-13
【佛经介绍】《法华经》为释迦牟尼佛涅槃前在王舍城灵鷲山所说,主要讲述“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二
其他文章时间:2016-01-24
【佛经介绍】《法华经》为释迦牟尼佛涅槃前在王舍城灵鷲山所说,主要讲述“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二
其他文章时间:2016-02-14
在发菩提心之前首先要发起出离心,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从前面学习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可以知道,没有出离心做基础所发起的菩提心有三种过失:第一,它有杂染性,菩
佛学入门时间:2016-03-19
问:为何获得智慧必须依靠禅定?修习禅定之前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答:如《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禅波罗蜜》中云:“此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欲得智
藏传法师时间:2016-05-31
鸡足山云南鸡足山九莲寺拟于2016年8月2日至5日举办“慈心禅三”修习营,与九莲寺“清凉地”禅学夏令营(8月1日至7日)同步举办。“清凉地”禅学夏令营主要面向大学生和大学
新闻资讯时间:2016-06-17
以前有个老太太,她的儿子在学《听闻解脱超度仪轨》时,里面有一些文武本尊的祈祷文。其中有一句“左尔色木达西刚向落”,她儿子总是记不住,为此经常被老师打。老太太特别
藏传法师时间:2016-09-09
最近学习上士道的修习“菩提心仪轨”了。按《道次第》的要求,此阶段的定课是导师引领“菩提心仪轨”7分钟版,加上“皈依共修仪轨”32分钟,一共需时39分钟。按照导师的开
菩提书院时间:2016-10-05
安全的修习方法是什么?(资料图)有人问我说:我有朋友很向往佛教,但是没有机缘亲近某位上师。于是他就跟身边的一个正在修行的朋友学习,接受他所有的功课布置,按照他教导
汉传法师时间:2017-02-17
最近我们开始学习“加行修法”了。对皈依定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是一个很笨拙的人,领悟能力差。所以对于定课,如果说以前每日修皈依只是为了养成习惯的话,那么从“加
菩提书院时间:2017-02-22
修习皈依的一点点体会最近我们开始学习“加行修法”了。对皈依定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是一个很笨拙的人,领悟能力差。所以对于定课,如果说以前每日修皈依只是为了养成
佛学入门时间:2017-02-24
我正式皈依三宝,已经是两年前的事了。这份难得的因缘,曾让我在班里沾沾自喜,总认为自己先人一步,在言辞中也表露着已经皈依的各种骄傲。当学到《皈依修学手册》时,我多
菩提书院时间:20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