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在家无师范,谬也。
智者大师为护比丘住持,权说在家无师范义。若遂执为真实,则有自教相违过。《梵网》卷下,第十八无解作师戒、第四十拣择受戒戒、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智者所疏,三众在家无师范义,不为彼制。然义寂不许,俱据《缨络》夫妇六亲互相为师,并及其理,辨驳无余,著述具在,是故有过。晋译《华严》、魏译《十地经论》:菩萨常生是心,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师为尊,而下文乃说若欲舍家云云。又说菩萨于一切众生生师心、大师心,众生常为无明所覆,我应令彼无障净慧。《瑜伽师地》:善男子,善女人,乃于末劫浊世众生发菩提心,令此有情随学于我。《唯识述记》:世亲时人有火辨者,形虽隐俗,而道高真侣,释此本颂称十论师,胜军居士亦称论师。按此经论,非唯比丘乃即称师,居士虽贤必不可师。
六、白衣不当说法,谬也。
白衣高座,比丘下立,不合仪式。若非高座,云何不可说法?释迦会上,众多在家宣助阐扬,佛时赞叹,云何白衣不当说法?王舍城中,颰陀婆罗善守十六而皆住家,毗耶离中宝积王子,瞻波国中星得长者子,舍婆提国导师居士,弥梯罗国那罗达婆罗门。是诸白衣,非为持一佛法轮故发无上心,乃至非为持不可说三千微尘佛法轮故发无上心,尽教一切十方众生,说法无希望,巧说因缘法,无数亿劫说法巧出。《大智度论》历历详叙,处处经中不少此类,皆足取据,云何白衣不当说法?智者大师疏《梵网经》,于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中言,在家不全为法主,止说一句一偈,不如法亦犯。诸不善读,执而不通,谬倡[卫/言]言,在家白衣于法止说一句一偈,非为法主不可说法,三藏十二部遂锢一隅,渐积陵夷,谁之过欤?
七、在家不可阅戒,谬也。
《瑜伽师地论》四十,即《善戒经》、《地持论》同本,言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弘愿已,当审访求同法菩萨羯磨受戒,如是菩萨,若在家品,若出家品,住律仪戒,有其四种他胜处法、四十三种有所违犯。其第二十五不许学小戒,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听声闻乘相应法教,不应受持,不应修学,菩萨何用于声闻乘相应法教听闻受持、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又第八戒,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柰耶中,将护他故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菩萨于中应等修学无有差别。圣典煌煌,大应学小。奈何在家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不应详阅比丘戒律?有古大德发如是论:在家阅戒,于小为犯。然若精熟用化有情,虽有违犯,净而非染。如是清净,犯亦无碍。是等圆通,最堪崇敬,吾于密部,亦如所云。
八、比丘不可就居士学,谬也。
《瑜伽师地》八十九:复次,心清净艹必丘有五种法,多有所作。一正教授,谓有三种正友所显:一者大师,二者轨范尊重,三者同梵行者及住内法在家英睿,如是名为三种正友,诸有志者从彼应求积集善门真正教授。《华严入法界品》:称善知识比丘五人,尼一人,长者十一人,优婆夷四人,婆罗门二人,童子四人,童女二人,女二人,王二人,夫人一人,仙人一人,外道一人,船师一人,神十人,天一人,菩萨五人,一一请求,殷重授受;云何比丘不可就居士求学?观音六字大明传于居士,舍利弗等不二法门闻于文殊及维摩诘,玄奘法师唯识法门,五天独步,此土创垂;然其就学,乃在胜军居士一年有余,载《慈恩传》,可细披寻。云何比丘逞其封固,弃甘露味,自绝生途?尚慎旃哉!慧命摧残,何嗟及矣。
九、比丘绝对不礼拜,谬也。
《涅槃》第六,佛告迦叶,若有建立护持正法如是四人,当舍身命而供养之。即为说偈: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应供养恭敬礼拜,犹如事火婆罗门等,亦如诸天奉事帝释。迦叶问言:若护戒长宿从于年少,若护戒年少从破戒长,若出家人从在家人,礼则犯戒,不礼诸人,此偈虚妄。佛告迦叶:善男子,我为未来诸菩萨等学大乘者说如是偈,不为声闻弟子说也。是故《华严入法界品》:求菩萨行,不问僧俗,既闻法已,头面礼足,绕无数匝,辞退南行。是故德光论师求法睹史,见弥勒尊非声闻像,而不礼拜,终不得闻。比丘不拜天子,理也;比丘不拜善知识,非理也。必执一说而固守之,亦小乘人毫无悲心而已。
十、比丘不可与居士叙次,谬也。
《大智度论》:释迦会上,不别立菩萨僧,菩萨入声闻中次坐。《梵网》第三十八乖尊卑次第戒,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义寂法师注叙三义:一、师但受菩萨戒为次第;二、师未受菩萨戒,比丘坐菩萨下,若受,比丘依旧夏,不依新定;三、师不问声闻、菩萨差别,但先受戒,即在前坐,文殊、弥勒入声闻众次第坐故。然太贤谓和尚云,据实菩萨虽是在家,坐于声闻大僧之上,如《阿阇世王经》云:文殊云迦叶上坐以耆年故。(三义。)迦叶让言:我等在后,菩萨尊故。一义。舍利弗云:我等亦尊,已发无上心故。(二义。)迦叶云:菩萨年尊,久发心故。(一义。)故文殊所将二千在家在前而住,迦叶等五百声闻在后而坐。又《阿?世王经》:迦叶与五百比丘入城分卫过候文殊,文殊著衣,谓迦叶前行,我今从后;迦叶、文殊辨论要义,卒复文殊在前,诸在家菩萨随中,声闻悉从在后,便俱向道。按此经论,诸所争者,在前在后而已,岂谓出家在家不可入中,不应叙次?
上来诸谬。就居士品边合并而观,非僧类,非三乘,非福田,非师范,不应说法,不应阅戒,乃至不可入比丘中行坐叙次。但应奉事唯谨,一如奴仆之事主人,压迫不平等,乃至波及慧命。而为居士者,谦退又退,无所容于天地。嗟乎悲哉!形情若此,遑冀清超特达,行毗卢顶,干大丈夫不可思议、不可一世作佛大事!
就比丘品边合并而观,不广就学,不拜善知识,不与人同群,间有参访,如不得已,忍而获求,行将速去,外顺同行,中怀慢志。嗟乎诶哉!买菜乎,求益也;攫金乎,宋人之盗市也。佛法封于一隅,一隅又复自愚,颛慢日炽,知识日微,又乌能续法王事,作诸功德,尽未来际!迫不得已,发沉痛语,应亟醒迷,翻然易趣,不应生误,谓虐谓鄙。
哀亡六
君所不臣于其臣者,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释奠于先圣先师天子北面拜。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颜渊死,子曰:天丧予;车以为椁。子路死,子曰:天祝予;食遂废醢。孔子殁,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相向而哭,皆失声,子贡筑场,独居三年,然后归。数千余年至于赵宋,杨时事程颐,入室,颐假寐,时侍移晷,门外雪深三尺矣。由是观之,师之尊也,师弟之际,情之至也,义之尽也,骨肉之无逾也。以是严厉,以是精神,以是恳悃,虽造天地,铸宇宙,不难也。
楚元王礼师设醴,王戊即位忘设焉,穆生退曰:王之意怠,不去将钳我。已而申公白生果胥靡,衣赭衣,杵臼碓舂于市。嗟乎冤哉!师无其道,猴沐而冠,潮流所趋,又易以艺,梓匠轮舆,计功而食,贩夫鬻妇之场,叫嚣争斗不止,陵夷至于今日也,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孔氏世间学,人道义。天地者人生之本也,先祖者人类之本也,君师者人治之本也。故礼有三本: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佛则不然。世、出世学不独一道,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及与俱非,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故唯一本,谓天人师。慧命者,天地所不能生也。无漏者,先祖从无其类也。无碍者,君师所不能治也。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故止一师,非寻常师。断臂焚身,无与其恩,继志述事,乃称佛子。故夫学人,止有誓愿,止有求善知识,止有念念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师以是贻资,资复以此贻资。今也不然,师不必贤,弟不必学,唯衣食住以续以嗣,养父假子云礽百世。大厦已倾,言亦曷济,悠悠苍天,奈之何哉!
释悲训第二
体相一
悲者,法尔如是,自然而具,现成不求,固有不后,尽人能由,而不知其所由。有悲者,有情;无悲者,顽冥不灵。有悲者,含识;无悲者,木石,无想外道无六识,不害心法长夜沦失。有悲者,有用;无悲者,无功德。有悲者,有生趣;无悲者,焦芽败种,万溉不殖。有悲者,不住涅槃;无悲者,沉空趣寂,断灭而酲醉。法界之所呈,世界之所成,一悲之流行而已矣。智者隐也,悲者显也。隐固须研索,研索而有得则乐。显不待研索,证而得,不证而研索,终日暌隔。谈虎而色变,固有异乎众人之所畏者矣。请言其相:有悲恻,有悲切,有悲迫,有悲凄。
何谓悲恻?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疾雷动,震惊百里,百谷草木皆甲坼,悲亦如是。一恻然,而天地万物之情周洽旁皇,沦肌浃髓矣。足奚不语,头奚不履,百骸五官各封其域,老死不往来,终古不相袭。然有脉络,速于置邮,捷于响应。牵一发而全身动,针一孔而周身痛,病一目而充满其身,若无所容,夫乃谓之一体一身一人。悲亦如是。父子不同财,夫妇兄弟分崩离析,何况路人异国?凶年饥人相食,何况禽犊?一恻然,而我人众生痛痒休戚,咸归一致,达乎百为,贯乎万事。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蠕动蜎蠉,草木金石,有情无情,以顺以祥。悲恻之为用也,岂不大哉!
何谓悲切?躄踊如仪,五月居庐,而不见其瘠;三视兄子疾,而帖然竟夕;礼非不善也,执之且益其慢也。心脾之痛,缠而愈缠,无隙而他容,无情而异用。如箭而的趋也,如锥而下入也,三军环列而无视也,赴蹈汤火而不知也,故唯悲也,有是切也。《地藏本愿经》:婆罗门女以母崇邪,时已命终,悼必随业。昼夜哀恋,遂卖家宅,广兴供养,礼觉华定自在王像,自伤悲念:佛一切智,今日若在,必告母所。垂泣缠恋,久不能已。忽闻空言:念尔逾常,告尔母处。女则举身投扑,支节损折,苏苏有觉。续闻空言:尔但返舍,端坐思惟觉华名号。女如教行,一日一夜,忽到业海,谂母出狱。此业海者,二事乃到:一者、菩萨悲力;二者、众生业力。此之所谓切也。《大智度论》:阿育王弟韦陀输王,王阎浮提,上妙五欲。七日过已,阿育问言:所乐畅不?答言:不见,不闻,不觉。何以故?旃陀罗日日振铃,唱:七日过,汝当就死。我闻是声,虽王阎浮,上妙五欲,忧苦深故,不闻不见不觉。此之所谓切也。
何谓悲迫?空之至也,大地平陆,不得不沉。大浸之稽天也,九州下民不得不垫。劫火之兆也,金石不得不流,土山不得不焦。大风之扬也,巨木百围不得不于喁,海不得不飞,山不得不移。悲之迫也,身命不得不施,人我众生不得不夷,大位大富贵不得不弃。境亦为之夺,人亦为之夺。世界三千,动起踊震吼击,六种十八相震动。是故那罗延力不如业力,业力不如愿力;愿力能有威力,由于悲力。
何谓悲凄?与乐之谓慈,拔苦之谓悲。苦何为拔?凄之象不可一息留者也。万物自由畅遂,由有生意,生由于缘,缘由于集,集由于相应不相违。需火而冰至,需水而热至,需空而塞至,需明而暗至,需盛而衰至,需称而讥至,生意索然而自由剥矣。万缘相违乃至法界全违,斯苦之至矣。差重而极无间阿鼻,差轻而极天下不如意事,皆凄之象,一息而不可留者也。然而生意畅遂,集苦之媒,生必有死,黑暗其妹,光明其姊。是故菩萨知苦之来,得苦之实,亦以为至凄之象,一息而不可留者也。是故拔苦之道不曰生意,而曰平等平等,遍一切一味;不曰畅遂,而曰涅槃静寂。
悲之流行也,孔家得其恻,墨家、道家得其切,唯凄与迫,谁亦不能得。兼之而大之,又复不可思议者,菩萨行也。悲之体相如是,一产生妙有至强有力之母而已矣。
悲然后有众生,有众生然后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后有大乘,有大乘然后有六度四摄,有六度四摄然后有一切智智,有一切智智然后有诸所分别。如或不然,悲则无有,而诸所分别则无源之流也,无根之木也,无的之矢也,无果之芽也,禽犊之言也,儿戏之行也,君子不贵也,有心人之所伤也。是故如来,若有请问菩萨菩提谁所建立,皆正答言:菩萨菩提,悲所建立(《瑜伽》四十四)。是故菩提心为因,方便为究竟,而大悲为根本(《大日经》一卷)。是故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之母,诸佛祖母,菩萨以大悲得般若,以般若得作佛(《大智度论》二十)。
差量二
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必有悲。大鸟兽丧其群匹,越月逾时,反巡过故乡,翔回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乃能去之。小者至于燕雀,犹有啁噍之顷焉,然后乃能去之。此悲之发乎鸟兽者也。丧群落魄,冤幽孤孽,亲亡戚离,国陨家索,变征风骚,天地暗色,此悲之发乎人者也。凡若此者,局于一身,止于当境,以悲还悲,随顺天然者是也。不局于一身,不止于当境,一身之外必及其他,当境之余乃有施设,匪独陶写,匪任丧颓,极其庄严,尽其神力,则出世圣人一绝大事。《三昧海经》:悲者见众受苦,如箭入心,如破眼目,心极悲苦,遍体雨血,而欲拔之。如此悲者有百亿门,广说如大悲三昧。兹总略说,有三种悲,如《无尽意问经》:一、众生缘悲;二、法缘悲;三、无缘悲。
众生缘悲者,以悲相应,恚恨怨恼一切都无,广大无量善修其心,遍满四维上下十方世界众生,名众生缘。是等多在凡夫行处,或有学人漏未尽行。
法缘者,破我相一异,但因缘续,生诸苦蕴,其法原空,众生不知而欲除苦,愍之令除,为俗法故,名为法缘。是等多在漏尽罗汉、辟支佛行。
无缘悲者,不住有、无为,不依过、现、未,心无所缘,缘自不实,众生无知分别舍取,乃以智慧令知法相,是名无缘。
是等悲相,但诸佛有。如给贫人,有是三等财宝真珠,三缘差量应如是取。《大智度论》:四无量悲名小,十八不共法悲乃名大。余人心中悲名小,佛心中悲名大。菩萨之悲视佛为小,视二乘为大。小悲观众生种种身苦心苦,怜愍而已,不能令脱;大悲怜愍,而能令脱。遍满十方三世乃至昆虫,悲彻骨髓,心不舍离,众堕恶道,一一代苦,得脱苦已,欲乐、禅乐,悉令满足,比佛大悲,千万分中不及其一。何以故?世间苦乐,欺诳不实,不离生死故。《智论》又言:大慈大悲,乃不应如迦旃延法分别求相。诸师取用迦旃延法分别显示,不应信受。迦旃延言:大慈大悲一切智慧,是有漏法,系法世法,是事不尔。大慈大悲,是名一切佛法根本,云何乃言是有漏法、系法世法?
虽有难言:佛法本乎悲,如莲出淤泥。然无碍解智一切法净,一切习尽,悲亦应净。
虽有难言:慈悲不能离众生想。然唯罗汉不得众生相取相而生悲,佛不思议,不得众生相不取而生悲。
虽有难言:无漏净智不缘一切,唯有漏缘。然非佛说,迦旃延说,有漏缘假,无漏缘真,故唯无漏方缘一切。
略述经论,了然朗然,不俟疏释。抉择取最,循而行之,是在有智。
威力三上
天下非人情,逾常理,最不可索解者:舍身饲虎、大地震动二事。身至宝也,舍至轻也;虎至残也,饲至奉也;轻其宝而奉于残,惑之甚;绝诞,不可以训。至坚者大地,至脆者震动,乃坚而脆用,地厚载物,藐焉一身,浑然中处,乌获举千钧不能举其身,一人发愿而大地震?绝诞,不可以训。然而释迦行之矣,然而行之而释迦矣!其要奈何哉?曰:此大悲之威力也。常见者不知也,贰偷者不能也,无悲者不足与谈也。然而有情多悲,愿与谈舍身饲虎义。略举十义:
一者、舍身饲虎义,是唯一义。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一举以为重,万退而为轻。若举鸿毛,泰山可轻,若举蝉翼,千钧可轻。以珠弹雀,以子治味,以国、以头颅、以名、以业博嬉,不问其谁何,然能趋于一。此之所谓一者、拔众生苦而已矣。
二者、舍身饲虎义,是决定义。身者危脆,决定不可留,不舍于今必舍于后,不舍于功德必舍于死魔。虎者有情,决定依食住,强时自饲,羸时他饲,有物物饲,无物身饲,物势屈饲,菩萨宏愿饲。众生苦决定拔,无漏无苦,涅槃无苦,无漏其轨,涅槃其乡。先其烦恼,次其寂静。
三者、舍身饲虎义,是至极义。施王位,施妻子,乃至施脑髓心脾,是为施轮之极,身以外无有加于其所爱也。与有德与旃陀罗,乃至与虎狼恶兽,是为受轮之极,虎以外无有加于其所不爱也。皮船渡海,沉于一孔;千仞之堤,溃于一蚁;建立者不留隙,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中庸者至善,至善者事理当然之极,曰扩充,曰致,曰建极。亦何尝极端为害、模棱中庸哉?
四者、舍身饲虎义,是快足义。侠士复仇,所志遂,所求得,死而含笑。菩萨拔众生苦,众生苦拔而快,菩萨自不得不快;众生快而足,菩萨之快自不得不足;菩萨无自乐,以他乐为自乐故。
五者、舍身饲虎义,是无碍义。计较一碍,踌躇一碍,恐怖一碍,我爱一碍,深恶一碍,他阻一碍,无助一碍,痴惘一碍;舍身饲虎,诸凡障碍,一切皆除。
六者、舍身饲虎义,是不挠义。胜己不挠,能忍不挠,且谈能忍。大象入阵,直冲不缩,能忍鼓声、螺声、角声、大叫唤声,能忍寒热、蚊虻、毒虫、风雨、饥渴,能忍锋镝、弓弩、箭槊、戟剑、刀鉾,如是能忍,则为有力,超胜一切,则可以语舍身饲虎事。
七者、舍身饲虎义,是平等义。自他不等,人畜不等,恩残不等,顺逆不等,受拒不等,生死不等,有空不等;舍身饲虎,一切平等。
八者、舍身饲虎义,但顾自义。但顾自愿,不问福田不福田故。又但顾他义,但顾他苦,不问堪任不堪任故。
九者、舍身饲虎义,是蓦直义。蓦直是现量,是本真,非卤莽,非灭裂。何以故?愿夙植故,悲所驱故,精审于他日故。
十者、舍身饲虎义,是习成义。其力已充,其念能举,其行能致,不于一佛二佛乃至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故。
略叙十义,举之而无上,挥之而无旁,敌之而无当,对之而无将,任其所行,恣肆纵横,威力之至,有如此哉?悲之至于舍身饲虎也,岂不威哉!有舍身饲虎之精神,然后乃有为人之学。舍身饲虎,陈义如是。大地震动,应续而谈。
妙善唯识,了知大地震动义,是法尔义,非奇特义,见分挟相,识识交网,此一义也。本乎斯义,则知自所于自能,为挟带相分,大地必为之变易;此所于彼所,为阶上相分,大地亦为之震动,成住坏空,唯心所现,心净土净,此一义也。本乎斯义,则知吾愿若满,而应有大地必见创成;吾愿正发,而已有大地固应震动。
妙善唯识,奥义络绎,不能备举。但取足喻,威力之差:一者、无情、有情,有情刺激飞鸟哀鸣、大兽狂趋;无情刺激大地震动。二者、坚固,流行,流行感变天地昏黄,灾雹冤霜;坚固感变大地震动。三者、全体、一分,一分暴露,邓林旋没,苏迷裂帛;全体暴露,大地震动。威力至于大地震动,无论有情无情、坚固流行、全体一分,斯亦绝对决定之至者矣。大悲威力非独二事,诸佛菩萨种种威力非独大悲,不及其余,亦足以观而请止。
威力三下
威力义略陈一二,威力事不应缺如。十二部经本事、本生,虽不胜详,然应述略。发愿以后,悲为先驱,舍身有力。入地以还,悲则增上,众生能等。故应多闻熏习,长养种姓,振起悲愿,自在纵横。爰录藏中十有二事:菩萨人中舍身四事,为畜舍身叙其三事,菩萨畜中舍身四事,菩萨忍辱叙其一事。舍身固难,忍辱波罗蜜实为最难。
乃往过去,罗阇国王持七日粮,微服孤行,避难邻国。还复入宫,抱太子须阇提膝上,夫人怪王神情离丧。王曰:汝不知耶?罗睺大臣杀我父兄,深仇即至,速行邻国。向邻有二道,王初孤往拟七日道,三人荒迷,入十四日道。道迂远险难,无水草,食尽,无可奈何。王不欲并死无益,设方便,拔刀趋夫人。太子谓王:何处有子啖于母肉?应以子肉济父母命。然不可杀食,易腐臭耳,应日割三斤,二分父母,一分自支。肉且尽而道未达,又复净括余残,于是太子独不得前。新肉香,蚊虫唼食遍体,太子忍楚,发声誓愿:宿殃此尽,后不复造,今以此身供养父母,济其所重,愿我生父母得十一福。又以余身施诸蚊虻,皆使饱满,我作佛时,愿以法食除汝饥渴生死重病。发誓愿时,天地六种震动,日无精光,禽兽驰走,须弥山王踊没低昂,忉利诸天皆亦大撼。帝释下化师子虎狼,张目[国*或]眦,腾吼而来。太子微声而言:欲食便食,何为作态?帝释谢解,而问其愿。太子答言:我亦不愿生天作梵,愿求无上正真之道,度脱一切众生,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于无上道;所言不妄,身体如本,血反白乳。即时如言,溃身平复。此为菩萨人中,割肉救父母事。
乃往过去,贾客众行,夜迷邪径,无依无归,谁与光明,若天若神。外道仙人,于空林大泽草庵中住,闻是悲唤,而作是言:若我不救,虎狼、狮子、大象、野牛,心恼彼声,来夺彼命。遂报之言:汝等毋呼,须臾光明。疾以毡衣缠裹两臂,以油遍灌,以火然之,光明彻林。时彼贾客甚为希有,时彼仙人悲心转增,乃大发愿,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邪道众生为作法明示正道行。贾客天明趋视仙人,仙人以净施因缘故,两臂平复,疮瘢都无。此为菩萨人中,焚臂救贾客事。
乃往过去,佛为大力国王,设大施会,金银宝物,奴婢象马,恣人须求。提婆达多时为帝释,化婆罗门来破彼施,不乞余物,但乞身分。王知是事,语婆罗门:与汝身分,截取持去。婆罗门言:得无悔耶?王言:不悔,四方来集,悉应令足。婆罗门言:今我一人,尚不充足,何论四方?王欺人哉!王即以刀自割其臂,与婆罗门。当割臂时,心平无异。以能弃舍一切法故,臂自平复。于是调达福尽,应堕阿鼻。如来威神之力,调达第一不知恩义,临狱闻言,痴人调达,嗔恚于佛,横起杀业,今当堕于阿鼻地狱。即时大怖,深生亲好,作大声言:我今惟以骨肉,一心归命于佛,心即得乐。以是因缘,调达出狱,得生人中,出家学道,得辟支佛,号曰骨髓。此为菩萨人中,割臂胜施障事。
乃往过去,不流沙城,饥馑疫行。时王亦病,夫人拔摩,因出祠天。时有产妇,饥虚欲死,念无余计,唯有啖儿。心极悲感,举声大哭。夫人过而闻声,既伤惨切,就舍而求得其情,倍复悼愍。语彼妇言:莫杀其子,我到宫中,当送尔食。妇人答言:夫人尊贵,或复稽忘,我命呼吸不逾时节。于是夫人便取利刀,自割其乳。便自愿言:今我以乳,持用布施,济此危厄,不愿转轮天帝魔梵,愿求无上正真之道,度脱一切众生苦厄。即便持乳与彼妇人。适欲举刀更割一乳,应时三千大千世界为大震动,诸天宫殿皆悉动摇,无数诸天虚空悲泣,泪如盛雨。天帝问愿,夫人即誓:今我所施功德审谛成正觉者,乳当如故。即时如言,乳处平复。此为菩萨人中割乳救啖儿事。
乃往过去,尸毗国王得归命救护陀罗尼,精进慈悲,视一切众生,如母爱子。时世无佛,释提桓因处处问难,不得断疑,忧伤愁烦,沉索而处。毗首羯磨告有尸毗不久作佛,二天遂下,欲观其真。毗首变鸽,帝释变鹰,鹰急逐鸽,鸽入王腋,举身战栗,动眼促声。鹰在树言:还我所受。尸毗抗言:我先受此,我初发意时,受一切众生而欲度之。鹰言:我非一切耶,而夺我食?王言:相当给食。鹰言:须新杀热肉。王念杀一与一,何如割肉相易。乃刲股持与。鹰言:轻重勿欺。王言:便持称来。以肉对鸽,转展不准。王割二股、两踹、两髋、两乳、颈脊,次第肉尽,鸽重肉轻。王虽溃血模糊,欲人观触,敕勿安幔,攀称而上,肉尽筋断,不能自制,上而还堕。乃自责言:汝当自坚,奈何迷闷,一切众生忧苦大海,汝今一人誓欲渡尽,此苦甚少,地狱苦多,以此相比,于十六分犹不及一。汝今获有智慧、精进、持戒、禅定,犹患此苦,何解狱中无智慧者?王更攀称,语人扶上,即时天地六种震动,大海波扬,枯树华生,天降香雨,天女歌咏,鹰鸽还形,至心归命,偈赞菩萨必得成佛。王心不嗔,溃身平复。此为菩萨人中,割肉救鸽事。
乃往过去,王子三人,波罗、提婆及与萨埵,游赏山林。波罗心念:今日怵惕,将无及难。提婆心念:身无足吝,爱别离苦,更复前行。果遇母虎,产生七子,才经七日,诸子围绕,饥羸将死。波罗乃言:哀哉此虎,必啖其子。提婆乃言:仓猝无求,唯有舍身。婆罗复言:一切难舍,无过己身。萨埵乃言:当怀悲利济,空百千生,烂弃何益。各起慈心,凄怆伤怀,熟视徘徊,久之而去。尔时萨埵便作是念:我舍身命,今正是时。观身不坚,于我无益,如贼可惧。若舍此身,则舍无量痈疽恶疾,百千怖畏。是身唯有大小便利,如泡虫集,血脉筋骨,节节连持,甚堪厌弃。我今于日,当使此身修广大业,于生死海作大舟航,弃舍沉沦,长夜出离。我今应求究竟涅槃、无上菩提,定慧熏修,福德严密,获微妙身,成一切智,拔众生苦,法乐无极。尔时萨埵大勇弘誓,悲心转增。更虑兄惧,方便遣离。独至虎所,脱衣竹上,委身卧就。慈悲威势,虎无能为力。即上高山,投身于地,复为神仙接足无失。即起求刀,又不能得。乃设方便,干竹刺颈,血涌淋漓,徐近虎边,虎遂得食。是时大地六种震动,如风激水,日无精明,如罗睺障,天雨华香,缤纷堕坠。父母二兄,哀恸逾常,收残起塔。此为菩萨人中,舍身饲虎事。
乃往过去,宝灯焰佛时,有千童子发菩提心,死为千梵王。复因辟支佛足现文字十二因缘禅思证果,又发大愿作佛度人,过此辟支百千万倍,死为千圣轮王。千圣轮王至是修施,天乐天女,国家王位,一切弃舍,入雪山学道。各立草庵,端坐思惟,发弘誓愿,当度一切而求无上。宿世报故,山神供果,五通腾虚,寿命一劫。时雪山中有大夜叉,身长四十里,狗牙上出高八十里,面十二眼,眼出迸血,光过镕铜,持剑持叉住圣王前。高声唱言:我今大饥渴。千王施果,夜叉怒詈:我父夜叉啖人精气,我母罗刹啖心饮血,速施心血来!千王踌躇,夜叉为之偈言:观心无相,四大所成,一切悉舍,应菩萨行。时雪山中有婆罗门,名牢度跋提,与闻此偈,独至其前,白夜叉言:唯愿大师为我说法,不惜心血。乃脱单衣敷为高座,请夜叉偈。夜叉偈言:求无上道,受割截苦,能忍如地,不见受者;心不悔吝,普济饥渴,如救头然,应菩萨行。牢度跋提闻已,踊跃欢喜,将出心血,持剑刺胸。地神止之。牢度偈言:幻焰随灭,响已不更,四大五蕴,势不久停,千万亿岁,未为法死,勿障胜慧,成佛度汝。于是以剑刺颈,施夜叉血,即复破胸,出心与之。是时天地大动,日失精光,无云而雷,有五夜叉从四方来,竞裂食之,食已叫跃空中,而告王言:谁能行施如牢度跋提,乃可成佛。千王怖退,夜叉又为之说偈,乃默然住。此为菩萨人中,出心饲夜叉事。
乃往过去,雪山王边有五百群象,中一最大,体貌可爱,多力多智,以为其主。高山险难,惟有一道。尔时猎师见此象群,夜于险处,大作坑坎,朝遂驱逐,向坑陷之。象见大坑,徘徊无计。时大象王急极智生,舍身横坑,趁力作桥,五百群象,大踏其脊,次第而过。最后力尽,有一未渡,势将堕坠,急持忍痛,遂得安济。象王心喜,作势踊跳,入其群聚。此为菩萨畜中,舍身殉群事。
乃往过去,鹿百为群,随逐美草,侵入人邑,国王出猎,遂各分迸。鹿母怀妊,饥疲失侣,遂生二子,茕悸堕弶,悲鸣不已。猎师见而心喜。鹿乃稽首陈言:即生二子,朦朦始视,未知东西,乞假须臾,将至水草,使得生活,旋来就死,不失信誓。猎师惊怪不许。鹿说偈言:不能林薮,入弶应死,何惜腥身,但怜二子,虽昧人义,奈何虚伪,恩放不还,罪甚五逆。猎师悚然,乃自叹言:可以人而不如鹿乎?痴贪欺残,胡乃若是!便前解弶放鹿。于是鹿母至其子前,低头吟舐,示好水草,一悲一喜,而说偈言:努力自活,世无久合,误堕猎手,应就屠割。即便弃子而去。二子呜啼,恋慕追随,顿地复起。母顾命言:毋为母子并死,然子悲号,俱至弶所。猎师憩卧树下,惊觉而起,感鹿笃信,志节丹诚,释鹿母子,乃具以闻王。国人咸感,遂废杀猎。此为菩萨畜中,舍身殉信事。
乃往过去,有古弥勒,以《大悲海云经》教人作佛。有婆罗门闻经发愿,入山千年乞食诵经,一心除乱。时连雨不止,洪水暴涨,仙人不食七日。时彼林中,有五百白兔,中一兔王,哀念仙人命不久留,法幢将崩,法海将竭,当令久住,不惜身命。即告诸兔: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众生爱身,空生空死,我今欲为一切众生作大桥梁,令法久住,供养法师,汝等宜各随喜。诸山树神即为积薪,以火然之。兔王母子围绕七匝,白仙人言:今我以身供养仁者,为法久住,令众饶益。即别其子,今后汝可随意水草,系心三宝。兔子跪言:如尊所说,无上大法欲供养者,我亦愿乐。子即投火,母随而入。即时天地大动,色界以上皆雨天华,供养菩萨。菩萨肉熟,树神白仙人食。仙人悲不能言,以所诵经置树叶上,因发誓心:愿我世世常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作是语已,自投火坑,与兔并命。是时天地六种震动,天神力故,金光晃曜,照千国土,国人蒙此光者,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为菩萨畜中,舍身殉法事。
乃往过去,菩萨独行,时有恶兽来夺其命。临命终时,心发大愿,愿此死后,于空林泽中作大畜身,诸来食我,令悉满足。所以者何?是诸恶兽常食小虫,多起杀罪,饥虚不饱,甚可怜愍。菩萨乘愿即作大畜,如是展转百千万亿那由他世,若以一劫,若减一劫,悲心拔济,作畜施食。又尝为鱼十二由旬,屠十二年,济世饥馑。此为菩萨畜中,舍身济饥事。
乃往过去,忍力仙人,受如是法不生嗔恨。恶意弊魔,遣巧骂千人,前后围绕,恶口鄙秽,苦切备至,止时亦骂,行时亦骂,到聚落亦骂,入聚落亦骂,食时亦骂,食已亦骂。如是从座起,从聚落出,还至林间树下,一一皆骂,如是坐卧经行,息入息出,常随逐骂,凡八万四千岁。又仙人入聚落时,屎灌其头,著钵涂衣,粪埽洒其顶上。忍力仙人,终不嗔恨,终不退没,终不自言我有何罪,亦复不以恶眼视魔。千人至是,知不可坏,殷重忏悔,发生道意。所以者何?菩萨自念:我常长夜于诸众生如父母想,愍其孤穷无有财物,往来生死险难恶道,愚痴无智,常盲慧目,谁能示救?惟我一人。若有众生,恶口骂我,苦切责我,嗔我打我,我终不报。我应常与一切众生拔究竟苦,施毕竟乐。我不应与一切众生毫发恼恨。是诸众生谁能忍者?则惟我能。是故,我今应学众生无上忍法。此为菩萨忍波罗蜜事。
功德四
悲以功德而大,功德以智而成。不作功德,无所用其一切智智;不有其悲,亦无所用其功德。本乎大悲,而因于菩提,竟于巧便。是故功德者,悲智之寄命,悲智之橐竹+,而菩萨之所以为行也。菩萨功德摄于十度,而精进遍于一切,则九度者功德之用,而精进者又功德之体也。何为精进?相续增上,是为精进。难行苦行,遍一切行,不思议行,是为精进。日月以续而明,四时以续而成。涓涓之滴,续成江河。青青之茁,续成寻柯。悲悲不已,续成萨婆若。
夫凡圣同情,悲恻皆生。不续则凡,续则成圣。而法相不住,念念皆新,若必相续,非寄命于功德则不可能。功德不住,亦顿起顿灭,若必相续,非寄命于精进则不可能。牵引而生后,触类而通旁,展转而增上,功德以悲力而益彰,悲力以功德力而益壮。三千大千自界现象,自界庄严,自界光明,则亦功德之为用,而精进之为体故也。五希奇,五不希奇,五平等,五饶益,五报恩,五欣赞,五加行,五无量界。是四十法中,观其难苦,观其普遍,观其超特,必有一物,是率是行。是使悲与功德,大莫与京,充量过量,则亦功德之为用,而精进之为体故也。
《摄大乘论》:何故声闻乘中,不说赖耶?以彼声闻,不于一切境处转故,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菩萨一切境处转故,若离此说,不能证得一切智智。是故唯识学者,大悲之作具。大悲行者,唯识之作业。声闻无悲,不生功德,用不藉于唯识。大悲菩萨,功德业宏,唯识则证,一切智智则成。十二分教、四谛、四道理、三乘,是为四施设建立。智之能施设也,龟毛兔角而有用也,是智之极也。蕴界处谛,无碍依资,觉分止观,缘起一切,是为十善巧分别。智之能善巧也,迷谬重障,莫予毒也,是智之极也。有施设善巧之知,为一切功德之作具,何法不续,何行难苦而不遍满非不思议?则亦功德之为用,而精进之为体故也。
十王大业,智增菩萨,不作铁轮,乃至初禅,唯四下天,变易生死。悲增菩萨,则初地铁轮,十地四禅,七地以前,一向分断。此犹可尔,毕竟阐提但问功德,不问证期,谁能承此无果之为?难之又难,有地藏菩萨,众生入地狱无有穷已,地藏菩萨住彼地狱无有出时。此一功德也,菩萨摩诃萨精进之尤也,闻之而可作也。取净妙土,摄调白人,功德严成,悲尽未来,一千四佛,悉亦如是。独我本师释迦牟尼,取不净土,摄不净人。此一功德也,如来世尊精进之尤也,闻之而可作也。
乃往过去,宝藏佛世,转轮圣王为阿弥陀,其千太子,观音势至,文殊师利,金刚智慧,虚空印,虚空日光明,师香普贤诸菩萨等。佛入三昧,现多佛土,或净或秽,令各愿取。是等菩萨,皆取净妙,离五浊世,无声闻众。释迦本师,时为大臣,见于诸人取净摄白,五逆十恶,三有四流,不净恶众,诸佛净界所不能容,罪积如山,摈集娑婆,无有救护。乃白佛言:我今心动,如紧树叶,心大忧愁,身亦憔悴。此诸菩萨虽发大悲,不能取此五浊恶世,令彼众生堕黑暗痴。我当于此娑婆贤劫,寿千岁时,行菩萨道,生大悲心,调此罪众,头目血肉,难苦行施。我行六度,三世诸佛所不能及,为仙为兔,而皆舍命以应求乞。自初发心,乃至涅槃,有闻我名,怪未曾有,摄彼邪众,为植善根,于十劫中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畜生饿鬼,贫穷下贱,一一庄严。于其中间,不愿生天受诸快乐,唯除一生兜率成佛。寿百二十时,世界粗弊,我于是时证无上道。三乘化小,苦行化外,他方恶众,来生我国,等一度化。其有犯重,一念悔已,即为受记。其有怨贼,出佛身血,大悲梵音,而为说法。誓愿五百,一一成就。又复我之所证,施戒闻思,悉与地狱一切黑众。若有闻法开释,而业未尽,我为代受而令生人。愿令我身大如须弥,数如刹尘,所觉苦乐一如今身,以此身代十方刹尘阿鼻众罪而久其苦。是愿若成,此会大众,唯除如来,皆当涕泣,赞言善哉。说是语已,弥陀座起,悲泣滂沱,敬礼赞偈。观音以下,一一如应。
菩萨四法懈怠:一者、取净世界;二者、调白众中施作佛事;三者、不说声闻、辟支佛法;四者、寿命无量。如是菩萨非猛健丈夫,非深重大悲,非方便巧慧,非平等善心。譬如华田,是乃杂华,非分陀利。
菩萨四法精进:一者、取不净界;二者、不净人中施作佛事;三者、说三乘法;四者、寿命不长不短。如是菩萨是猛健丈夫,是深重大悲,是方便巧慧,是平等善心。譬如华田,是分陀利,非彼余华。
唯我本师释迦牟尼,是大精进,非是其余。唯我本师三十二相,是流血成,非祥善成。梵牙索目,坚牢乞耳,蜜味索手,卢志乞足,尼干索阴,又复乞皮。肉山臂烛,应饥渡厄。施目如恒沙,施血如海水,施肉如千须弥,施舌如大铁围。又复舍耳如纯陀罗,舍鼻如毗富罗,舍齿如耆阇崛,所舍身皮,如三千大千所有地壳。唯我本师,于无佛世,粗恶语言,怖化众生,是余业故,世界弊恶。惟我本师,于无佛世,作夜叉像,怖化众生,是余业故,菩提树下垂证觉时,天魔波旬扰乱侵坏。唯我本师,于无佛世,唯摄黑众,他国来生得度因缘,是余业故,说法会上立声闻僧。
起悲五
谁不有悲性,谁不欲起悲度众,名字远闻?然无方便,悲不得起。悲不得起,或怖自苦而为声闻,或破自惑而成缘觉。是故直往菩萨起悲第一。起悲方便,第一中之第一:一、多闻;二、清净;三、不离众生;四、发愿布种;五、修慈滋润;六、多作功德;七、观众生苦;八、观众生倒惑;九、取相作观;十、习以成性。苟能如是十种方便殷重不已,悲念不生,如来世尊则为妄语。
云何多闻而起悲耶?智由悲起,悲亦由智起。悲起之智,能自抉择,加行、根本及与后得,遂尔次第而成。起悲之智,数他珍宝,七事四理,深信不诬,遂尔知见有力,触感根心。是故必得多闻,而后知苦真实;知苦真实,而后不同苦役;不同苦役,而后能观众生役苦以起悲。必得多闻,而后知法真实;知法真实,而后不同法执;不同法执,而后能观众生执法以起悲。若不知苦真实,则又不能代众受苦;不能代众受苦,虽或能悲,乃亦不能念念相续;不能念念相续,刹那已灭,乌得谓其真能起悲?若不知法真实,则事有触而应悲者,由衷而出,不免为世俗附庸;非由衷出,不堕于口惠之随风,即堕于感情之躁动。凡若此者,又乌得谓其真能起悲?
云何清净而起悲耶?五百盐车截渡,浑浊丧真,沧浪之清,物来必鉴。久氛尘镜,黑暗冥顽,不染一埃,空灵照烛。感触捷应之机,捩则失用,净则精通,理固然也。是故物至而悲起者,清净无秽之心境也。《大宝积经》:如是大悲,由于不谄而得生起,譬如虚空永出离故。如是大悲,由于不诳而得生起,从增上意而出离故。如是大悲,非由诈妄而得发起,从如实道质直其心而出离故。如是大悲,由于不曲而得生起,极善安住无曲之心而出离故。如是大悲,由彼无有憍高怯下而得生起,一切有情高慢退屈善出离故。
云何不离众生而起悲耶?悲是能缘,众生苦惑是为所缘。草木河山,骚士情人,因之而多感。羌无寄托,则秋风肃杀,或亦喜彼威刚;落日昏黄,时则赏其索寞。唯夫有情疾痛,相对黯然,盖未有不悲从中来也。空山趺坐,飞鸟不闻,足音跫然,定中憎扰。肝胆楚越,人事迷茫,苦且不知,从何悲起!是故大乘大悲,当处人间尘坌门+贵闹,然后乃得众生业惑,情伪离奇,然后有动乎中,酸辛悲愤。奈何菩萨如彼声闻,了自业缘,避人逃世?是故《大庄严论》:菩萨大悲,略以十种众生而为境界。《菩萨藏经》:菩萨大悲,略以十六众生而为所缘。
云何发愿布种而起悲耶?行菩萨行,但是行愿,发愿为因,愿满为果,因果不二,但是其事,不必事圆。是故不能起悲,但应悲愿。愿则易举,德輶如毛故。愿不可毁,金刚不坏故。愿则能引,招同类故。愿则能续,恒长养故。愿则不断,恒希望故。愿则能展,久具计故。愿则能赴,机相应故。愿则能任,力渐充故。是故不能起悲,但应悲愿。悲愿者何?不舍众生而已。众生与悲,如命与息,当愿众生起悲第一。《华严净行》,百四十一当愿众生,愿在发心前。《缨络本业》,有二十四当愿众生,愿在发心后。佛前佛后皆普贤行,而皆行愿愿此众生,愿此众生大悲无已,尽未来际。
云何修慈滋润而起悲耶?取与舍对,乐与苦对,交相系属,即交见栽培。与之以乐,不能不拔之于苦。悲为因缘,慈为增上,因缘增上,乃得成办,法性自尔,智者能知。《大庄严论》:悲树六事成,根出以慈润,由有慈者见他苦已,生悲苦故。
云何多作功德而起悲耶?菩萨功德,十波罗蜜:施度、忍度、力度,详于威力;进度、智度,详于功德;慧详多闻;戒详清净;愿度详愿;惟禅方便,须续而谈。舍身代苦,若觉其难,即应退堕,但告奋勇,而难为继。故有方便修三三昧,五蕴皆空,无愿,无作。此观若成,能所俱寂,三轮清净,得大涅槃。然三三昧若无方便,必乘果报生长寿天,退失悲心,堕于小外。因悲而空,因空而悲,禅与方便,交相利用,有益无危。《大智度论》:大慈大悲,用方便力,不随禅生,不随无量生,不随四无色定生,在所有诸佛于中生。众生著空堕大地狱,是故菩萨深入大悲,悲因缘故,得无量福德,生值诸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是故大悲不妨实相,诸法实相不妨大悲。
云何观众生苦而起悲耶?诸圣声闻,苦谛现观,证苦深远,厌俱行心相续而转,悲故微薄。菩萨正观,堕百一十极大苦蕴,正熏心故,悲亦正强。是百一十应悉披陈。云何是耶?一、流转苦;二、欲痴苦;三、三苦;四、别离断坏相续毕竟苦;五、贪嗔疑悔昏沉睡眠苦;六、因果财护无厌变坏苦;七、生老病死怨爱不得苦;八、寒热饥渴、自逼他逼及不自在一类威仪苦;九、自他亲财戒见无病现法后法一切衰损苦;十、食饮衣乘、庄严器物、香鬘乐伎、照明给侍,一切乏匮苦;如是增数,有五十五。宿因、现缘,有一切二苦;长时猛利,杂类无间,有广大四苦;狱鬼傍生,善趣所摄,有一切门四苦;他触、自缠、现造、当趣、界不平等,有邪行五苦;父母、妻子、奴仆、朋友、财位、自身,一切流转,有不定六苦;长寿、端正、多智、胜人、族富、大力、一切不得,有不随欲七苦;妻子贪增、饥俭、怨敌、野难、属他、根缺、摈杀、一切损恼,有违害八苦;坏时、尽时、老、病、死时、无利、无誉、有讥、希求一切必至,有随逐九苦;无乐受因不断结寻逼匮不平爱坏粗重,有一切十苦;如是增数,复五十五。此百一十,是菩萨行悲所缘境。缘此境故,悲不生起,是为木石,非有情类。
云何观众生倒惑而起悲耶?如来大悲三十二种救护众生,众生于法发生颠倒有二十四,又于有情发生迷惑而有其八,如来一一观诸众生而起大悲、而为说法,菩萨大悲,依此修习而得生起。云何然耶?一切法无我、人、众生、寿者,而众生以为有,菩萨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体无住,无执藏主宰事物我所,而众生以为有,菩萨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生无灭无垢,离三毒,无来去,无造作论戏,而众生以为有,菩萨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空、无相、无愿,缘生静寂,而众生以为不然,菩萨于此而起大悲。是谓观诸众生于法颠倒有二十四,而起大悲。世间众生,诤论嗔恨,倒见邪行,饕餮互陵,为妻子役,恶友近习,邪命自活,居家浊秽,堕小舍智,菩萨于此而起大悲。是谓观诸众生于有情迷有其八事,而起大悲。菩萨若能如此修习,大悲熏炽,则为已入阿鞞跋致。
云何取相作观而起悲耶?《大智度论》:菩萨学悲无量时,先应发愿,愿诸众生拔种种苦,取拔苦人相,摄心入禅,自诸亲族至十方界。取相作观,虽近小定,然入观根本,一主厌弃,一主拔济,所趣自不相淆,方便不妨一致。
云何习以成性而起悲耶?酒嗜痂癖,吾生以尔为命,人之所恶,彼之所好。中有开导,临事不造。法性自尔,悲亦何独不然?从他苦生悲,从悲生自苦,从苦拔他苦,从拔他生乐。夫至于乐,则成癖成嗜,非此不适。是故信行位怖苦,未见自他等,未触如实苦,习而未性故。净心位怖苦,已见人畜等,已触如实苦,习已成性故。铜钟感应,天下易事,无过成性,菩萨念哉。
劝学六
人于兽,兽于禽,禽于余动物,递嬗迁流之迹,彰彰不诬。日月星辰,山岳江河,草木矿石,递嬗迁流之迹,彰彰不诬。物本天然,无所得而畸轻畸重。宇宙之坏及与不坏,既无所容其心;人物之安及与不安,亦无所先天下。浪漫支离,浮萍无与。如是之学,古史有之,天下多趋之。取天下之物,率天下之人,平之衡之,作之驱之。养其欲乐,使不得失所,制其品类,使不得绝足而驰。鳃鳃焉虑,孜孜仡仡,群分焉而治。古史有之,天下多趋之。二者之学,世之所谓极纯而至要者也。世俗之道,是则然矣。
虽然,君子有究竟之学。何以必须宇宙,何以必须山河大地、人物动植?此一理也,研之乎未也。何因而忽有宇宙,何因而忽有山河大地、人物动植?此一理也,研之乎未也。宇宙何为不惮烦如是,山河大地、人物动植何为不惮烦如是?此一理也,研之乎未也。烛照洞然,彻终彻始,置之不理。徒迹其已然,破碎支离,烦于一隅,以统大全,以纵横学,君子谓其细已甚,甚足悲也。故事之起,环赜无绪,物境之变,不可思议。治之所生,乱之所始,救其所救,又救救者,世界殆尽而滋救不已。非谓其不成也,物以治物,性自尔也。乱不遄止,甚足悲也。是故君子有为人之学,悲乎众生不得无余涅槃是也。学悲有十胜利,应作而起:
一者、法界同体。悲恻不云乎?一恻然而天地万物之情,周洽旁皇,沦肌浃髓。法界繁赜,刹刹尘尘,然无大小内外,无分量古今,一举而悉举,一沉而悉沉,胜妙一毫端,宝王十方建。
二者、于事易举。《瑜伽师地论》:菩萨以所修悲熏修心故,于内外事无有少分而不能舍,无戒律仪而不能学,无他怨害而不能忍,无有精进而不能起,无有静虑而不能证,无有妙慧而不能入。
三者、群生知已。他心宿命,修习其通,无逾径热。观苦既久,洞径靡遗。身受者难言,而旁观者隐抉。苦虽未拔,而有知者,则感泣涕零矣。
四者、祥光安隐。鸽入舍利弗影,战栗不已,入佛光中,回翔自在。兽观猎师,顶有血轮,身生奇具,遂尔觳觫。修悲既久,充实盎然,应有祥光,饮人无量。
五者、坦无城府。言涉吞吐,行经几曲,是为有覆。有覆者,惑之本,害之最独。然实不得已,惧亏而留步,常时快足,既无为难,冲怀而出,岂不善哉!
六者、偷性灭尽。绝望者不偷,无委者不偷,救火追亡不偷,举重若轻不偷,悲之所至,如闻涂毒鼓,必死无疑故也。
七者、无不平等。但恻隐故,不择而加故,自然无有强弱、高卑、隆杀、贵贱故。
八者、与智无二。离悲之智曰小智,离智之悲曰外悲。既不可说分别为智,即不可说爱胜为悲。具虚灵故,具不昧故,皆所同故。
九者、容易得通。《大智度论》:入悲三昧,现在得五功德,入火不烧,中毒不死,兵刃不伤,终不横死,善神拥护。
十者、大雄无畏。师子不欺,香象澈底,行之既久,必坐菩提。作猛健大丈夫,谁怀斯志?
渐之姊淑,二十归于邓,未逾年而寡。邓有兄无赖,家破,姊大归侍母。训溱弟、琳侄、格儿蒙,因以为蒙师者若而年,得资治翁姑丧如仪。邓兄有子,又无赖,抚之而逃亡,乃子其族儿名拱璧者,教而婚之。初,邓幼,与予同学。岁暮过其家,邓兄呼舅,予骇奔询母,则正于是时许邓不诬,无奈何也。予一兄三姊,骨肉凡五,婚姻皆以幼,皆草草定,又不出弹丸小城。嫂及诸姊以故寡,又贫,霾阴悍鸷之气充于庭,无宁日矣。姊有德,包荒左右焉,又不惜其资,家人安之。不幸母死,不得已举家入山,趋空门倚佛,霾阴悍鸷之气充于山,无宁时矣。女兰,有知,愿随父。予入陇数月,返金陵而兰死,年十七耳。姊哀而聚宁数年。儿东,泅毙,姊哀而聚宁一年。今复可得而聚哉?姊既皈佛,作功德,格儿奉以资,施支那内学院。住宜黄龙泉,请藏,作藏经楼。工兴,露督而疾作,庸医投凉剂。予年来窘,不能如所须。道梗,药与资不达。其家时怨逼,百方违缘,而姊已矣。寒假,作《院训释》文,《释悲》已半,正月三日凶问至,心痛不自持,已辍。然无益,吾何以将吾姊,应续作以回向。乃秘之,制之,振之。胸煎热,头涔涔目眩,身寒噤如疟,数数不自持,复数数自责,今幸粗率成,实不能再作也。自今以往,吾悲愿:念念愿众生,念念拔众苦;本师所为,吾悉愿为;悉以回向吾姊。又愿读吾文而怦然者,拔一切苦厄,而先拔吾姊也。
民国丁卯上元日。
(原载《内学》第三辑,收入《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第一册)
释教训第三
导引一
证智无戏论,佛境菩萨行,此之所谓教。
何谓无戏论耶?无著释龙树八不偈云:非灭不灭,非生不生。应知诸句皆如是说。不可说此法非灭故名不灭,世谛不异第一义谛,一相无相故。亦不可说此法无灭故名不灭,非灭中复有灭故,涅槃无体不得遮生遮灭故。盖非灭不灭云者,说灭戏论也,说不灭亦戏论也。根本此事非谈生灭,而以生灭作此事谈者。反覆转展皆戏论也,是故非之、不之也。《般若经》云:菩萨安住诸法无自性中,观蕴、处、界,乃至观一切智智,若常无常,若寂不寂,皆戏论也。念谛应知断证修,戏论也。念静虑觉分乃至一切智智应修应证,亦戏论也。应观种种不可戏论,故不应戏论。戏论是三界二障之所自出,不其戏论,则正性离生之所从入也。
何谓佛境耶?不其戏论,非一切法断灭无有,而内证圣智之异其所依也。《般若经》云:愚夫异生所执,非一切如是有故,如无所有如是而有。又云:如如来如实通达生相法如是而有也。能证乎是,是为证智。证智所缘,是为佛境,法界真如是也。毕竟空也,一切智智也,无余涅槃也,第一义谛也,一乘道也,无学也,无位也,顿证也,一也。
未得证智,以生灭心随顺佛境,趣向佛境,临入佛境。《般若经》云:初学菩萨,若欲疾证一切智智,于善知识所,能闻广略教相,受持、读诵、思惟、观察,令心、心所于所缘相皆不复转。又云:从初发心至坐道场,无容横起诸余作意,唯常安住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令心、心所于境不转。又云:于诸法中不作二想,名无上菩提修菩萨行,思惟在一切智智。一切智智者,无性为性,法界为相,所缘亦无性,行相亦寂静,正念而增上是也。
发心作佛,念念是佛。而不然者,二想杂想,间断不续,又乌能佛境为主,戏论为客哉?而不然者,学四谛则落声闻乘,学十二因缘则落缘觉乘,学六度万行则落菩萨乘,空则恶取于空,有则非善巧乎有,各端其极,水火不融。如来所愿,顾若是哉?唯有一乘道,无二亦无三,于无性无动,于智智不转。以谈瑜伽则离言自性,以谈般若则是法平等,以谈涅槃则佛性中道。万派千流汇归瀛渤,无不同此法界流,无不同归一法界。若其发虑,则所向有殊,所施各异,说相说性,说常无常,释迦说法四十九年,何尝自语相违?是则相反无不相成,是则汇流无如趣一。
何谓菩萨行耶?本性空也,二取空也,三自性也,道相智也,无住涅槃也,二谛也,三乘也,行、引、修也,渐次之历位也,分证也,一也。既佛境矣,而菩萨行何耶?不得已之作也,自然之趣势也,巧便之施设也。不能用顿,则方便用渐,三智三渐次,三阿僧祗劫必能顿证;处梦谓经年,悟乃须臾顷,亦无渐之非顿而已矣。不能用圆,则方便用分,菩提分法满即菩提,以法学法界,复以法界学一切法;以法学无所得,复以无所得学一切法,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亦无分之非圆而已。不能遍一切一味,则方便用通,一摄一切,一入一切,则一法成佛;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则法法成佛;无住涅槃观空不证,川纳众流,海纳百川,亦无通之非遍而已矣。是故行三自性于毕竟空,大悲度情有依能遍也。行道相智于一切智智,行无住于无余,无穷无尽而无遗也。行俗谛于第一义,熟情严土,后得智圆也。行三乘于一乘,行分证及行、引、修于果境,径无不通,无碍自在也。
是故无佛境,则渐不能顿,分不能圆,通不能遍。滞于一隅,朝宗无期也。是故无菩萨行,不能用渐而顿,不能用分而圆,不能用通而遍,彼岸天涯,无航可渡也。是故僻执久行者,破碎支离,磨砖作镜;高谈一乘者,凭虚凌驾,娱乐干城;皆以不得方便善巧故也。《般若》云:菩萨不从佛及善友,闻说殊胜方便善巧,虽亲近诸佛、种诸善根、承事善友,而不能得一切智智。是故方便为究竟也。是故新学菩萨于最初学极不可忽者,方便善巧是也。是故佛境菩萨行合,而后为教也。
释义二
将欲释佛境菩萨行至义,必先明不可思议三事,三事既明,义乃有据,不蹈虚臆。
一、真妄主客事。《胜鬘经》言: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据此,则真与妄法并时发现也,非止一真更无有妄也,非妄灭然后有真也。《楞伽经》云:诸有妄法,圣人亦现,然不颠倒,妄法是常相不异故,心意识转,即说此妄名为真如,若无如来藏名藏识者,则无生灭,然诸凡夫及以圣人悉有生灭。《解深密经》云:如实了知离言法性,于有无为决定无实,然有分别所起行相,犹如幻状迷惑觉慧,不如所见坚固执著谓为谛实,彼于后时不须观察。此则说妄非为无有,而不执也。然《密严经》云:赖耶与能熏及诸心法等染净诸种子,虽同住无染。又云:藏识与七俱,体性而无染。此与《胜鬘》说染不同者何耶?据《辩中边论》,如水界、金、空。则此染者真妄不离,是故云染;非同世说和合一味,是故非染。此中辨析,厥有二义:一者、涅槃唯真无妄,不与生灭相应故。无余涅槃无损恼寂灭中无边功德,如如不动,其一分现前者,皆由先时菩萨愿力发起而来。譬如灭定,由先加力出起游行。是故说真如缘起者,乃邪说也。一真法界,诸佛自证理同不异,谓之为一。而言别有一境众其一心,亦邪说也。二者、菩提真妄不离,与生灭相应故。生灭相应,八识遂变根身、器界、心及心所,名之曰藏。依藏净种曰如来藏,依藏染种曰阿赖耶。同一八识,增立九识,亦瞽说也。
二、智如非一非异事。以法言非一。《楞伽》、《密严》俱称五法。《密严》云:法性名如如,善观名正智。《楞伽》云:真实究竟,自性可得,是如如相,不生分别,入自证处,是名正智是也。以义言非二。《般若》云:变化与空,如是二法非合非散,此二俱以空空故空,不应分别是空是化。若以生灭言,又非是一。智与生灭相应是化,如不与生灭相合非化。《般若》云:真如名为无生无诤,如实知见诸法不生。诸法虽生,真如不动,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其言真如虽生诸法者,依于真如而有一切法生,非真如生一切法也,法若即如,法尚不生,何况真如而有生法?如智既分,明与无明,义自相对。《密严》云:法理相应,明了能见,说为正智。《般若》云:于无所有不能了达,说为无明是也。若无明对如,则体用不分,法相淆乱,不可为教。
三、法法成佛事。《般若》云:诸菩萨摩诃萨于诸行相状,能正显发道相智者,遍于如是诸行相状,皆现等觉。与《华严》位位成佛义无差别。盖般若学蕴、处、界空,以自相智入正性离生矣,复回而观蕴、处、界空,业学行三渐次而修六度六随念,乃至一切善法。是故一入一切,一切入于一切,金刚道后菩萨佛等,而无间行仍称菩萨,不必但三三昧证空称佛也。所以必法法成佛者,《般若》中有三义:一、令有情法无倒解;二、知有情意乐随眠为作乐利,遮障示修;三、知有情诸根胜劣,于所说法终不唐捐。三事既明,乃释至义。
佛境,毕竟空;菩萨行,则本性空、二取空。云何本性空耶?龙树有言:毕竟空者,无有遗余;本性空者,本来常尔。毕竟空者,三世清净;本性空者,但因缘和合,无有实性。毕竟空者,是其深空;本性空者,是中道空。毕竟空者,一切佛行;本性空者,菩萨所行。本性有理破不心没,是故新学菩萨无不取用于本性空,为惊怖空而设方便故也。《般若》云:非别实有不空涅槃,然我为新学菩萨说涅槃非化。善现问:云何方便教诫教授新学菩萨,令知诸法自性常空?佛告善现:岂一切法先有后无,而不常空?然一切法先既非有,后亦非无,自性常空,不应惊怖。应如是令知诸法自性常空。
云何二取空耶?为导俗故,为导俗以趣空故。导俗趣空,立依他如幻;如幻更执,遂生二取为遍计执;如幻自然,即二取空为圆成实;是为无住异门说三自性。此三自性皆心境上事,皆相用边事,但有此施设事、缘生事、实相事,非如幻上更有自性事。是导俗以二空,绳非蛇而所空,麻非绳而能空;岂增语以三性,更八不而增名,复九喻而增相?是故龙树为取真而无性,此之无性但无增语,非性全无,以有实性曰无性性。无著为导俗而自性,此之自性但有此事,非主宰有,以无主宰曰性无性。大士婆心,各以方便异门诠空,使人明了。奚必舍义,别滞于文,法苑长悲,执竞千古?
佛境,一切智智;菩萨行,则道相智。一切智智何以为佛境耶?一切智智有二相:一、寂灭相,谓一切法皆同一相,寂灭相也;二、遍知相,谓诸行相状,能表诸法,如实遍知也。菩提涅槃,是称为佛,佛之知见,一切智智是也。佛之知见依于为境,则无性为性,法界为相。无性为性者,所缘亦无性,行相亦寂静,增上于正念也。法界为相者,法即法界,法界即法,学法界于法,学法于法界也。
道相智何以为菩萨行耶?能往一切智智为道。道相智者,赅用三智以为其相,行至于一切智智是也。三智者,小果蕴、处、界为一切智,极果一乘毕竟空为一切智智,自果发心至证觉为道相智。发心至证觉有二事:一、诸道般若,统摄三智,法法成佛;二、无相般若,不住有相,除遣一切。自始至竟,念念菩提,曰菩提道。被大功德铠,任不思议事,曰菩萨道。境以佛道,为顿而总;行以自道,为渐而分,曰菩萨行。行乎自道,曰菩萨行行于道相智也。行相纷繁,渐分为四:曰地前,地上,地满,地竟。
地前行者:植基在一心,得道在善友。植基在一心者,思惟一切智智念念不忘,死急事来都应遣去,深信成种乃可为基。经所谓圆满无性为佛,渐证无性为圣,深信无性为贤善士也。经又言:行、引、修三慧,以般若力,破蕴令空是涅槃相,出定住情还念寂相,悟一切空,地前行慧也。不可说有无,言语道断,则初地引慧。入甚深禅,复以般若破禅与禅缘,又地地修慧也。得道在善友者,与人巧便,方为善友。巧便云者,非诸善根,非诸善法,而佛之知见。亲近诸佛,承事善友,种诸善根,而未得闻殊胜方便,终不能得一切智智。初发心人,于佛圣贤及正知处多闻闻持,应深作意。既得巧便,不其戏论,于声闻道遍学满已,即以自乘,由三三昧而入正性离生。是之谓地前行。
地上行者:一用小道,二用极道,三用自道。遍学八地,胜智超入,复由诸道渐次修证一切智智。声闻果向,断智即菩萨忍,熟情严土,不离一切相故。如是驯至八地,则一切智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是为一用小道。一摄一切,一入一切,菩萨为欲圆满布施,即于布施中摄受一切而行布施,由此因缘而无二想。一切入摄,与佛无二,故云成佛,是为二用极道。初地至六,配修六度,是有三要。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也。无实成转灭入诸法相,无所作能入诸行相也。泯有无想即是顺忍,亦是修道,亦是现观,得自在转得受记忍,虽得胜果而不取证也。驯尽六地,即出世间,即为无相。七地无相尚有功用,驯七地尽无功用矣,是为三用自道。是之谓地上行。
地满行者:熟情严土,神通大用也。无量无边,几佛功德,入大地狱,事十方佛,割济旁生,饶益饿鬼,烧殿警天,世、出世间,法施微妙,有如是希奇。一法成佛一入一切,法法成佛一切入于一切,虽一切一切而法未尽,尚见行修,故名为行,亦名为渐。菩萨十度,前六自分,后四增胜,方便增施,愿增精进,力增禅定,慧增般若。以有增进,方能广大威德,入佛法身,富乐庄严,不沉湎于尼夜摩性。是之谓地满行。
地竟行者,菩萨行圆满时,断一切习,觉一切相,得一切智,几与佛齐,为究竟行。道相智至此,举足下足皆如来行,为究竟行。佛与菩萨性本无异,但位不同。金刚道后解脱道生,一刹那顷即成正觉。此刹那顷,出时称佛,入刹那时,犹称菩萨行。由本性空而毕竟空,一切一切,已能顿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须分法,是之谓地竟行。
四行分布,析佛无遗。求总于分,得顿以渐,诸有智者,譬喻而明。水大周世间,诚不可思议。然设方便,积集观全。小德历遍川流,汪洋穷于瀛渤,岂其大量绝无方便推测而知欤?又如帝京千里而遥,神通如壮士,屈伸臂间即至。未得通人,率履周行,夕露晨霜,时哉不失,岂其佳地达竟无期欤?
佛境,无余涅槃;菩萨行,则无住涅槃。无余涅槃者,涅槃寂灭,无余则二寂灭:一、寂静寂灭,解脱身能得;一、无损恼寂灭,无量无数广大甚深,非得法身不能显现。人恶空无,难语寂灭,迫不得已,略譬万一。中夜中天,一轮孤月,万籁俱寂,玉宇无云,寂照河沙,无品不净。当此时也,方寸翕然,谁不乐寂,而况乎大道非色,绝对非喻者哉?是则无余至亟,而菩萨无住,何耶?直追在佛,诚惧落于声闻。力进在学,又恐湎于无为。故于无余入游观定,非得少为足、证而长居。涅槃八相:尽、善、真、实、常、我、乐、净。声闻唯六:以其得解脱身,尽、善同佛;不得法身,不真不实。以其得无漏圣道,安乐清净;不得般若,无我无常。云何为常?有佛无佛,法性常住,法住刊量,入大定窟而非入灭,是故为常。释迦牟尼,于娑婆国舍一根身,于一灯明入一器界,出没隐现而非涅槃,是故为常。云何为我?大我有八自在:一、一身多身;二、一微尘身满三千界;三、满身过沙界而无障碍;四、一心不动令众有心;五、一根知六;六、以无所得而得涅槃;七、说一偈义长劫不穷;八、虚空不现令一切见。恣肆淋漓,纵心所欲。若不如是,不能尽未来际、作大功德于无边也。是故非仅解脱涅槃,而三德涅槃。无住者,必得般若、法身,入一乘道,而无住于解脱涅槃也。八地几灭,以佛呵斥而圆满其行。声闻趣寂,佛恶焦败而禁人与俱。是故经言:观空不证,箭箭注楛也。此之谓菩萨行也。
佛境,第一义谛;菩萨行,则二谛。无著释龙树论:若说二谛,此如是说,不异世谛,而更别有第一义谛,以一相故谓无相故。以如是义,《中论》偈言: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知此,二谛之义者,彼于佛深法,则不知真谛。以无自体如,本性空如,此则是谛;一相无相,于此不破,据此而谈,谛非无俗,但唯一相,俗不离真。不二法门,离言默契,曰第一义谛。众生不知第一义空,方便说教,令俗易了,故曰俗谛。第一义谛但缘总相,俗谛为众分别令知。是则无言无别之真,是佛境;言说分别之俗,是菩萨行也。是则总非一合相,应具多分,说真中有俗。分出于总相,无非是总,说俗中有真也。是则三科四谛,无不依于法界真如,而皆是真;三科四谛,于依他上二空圆成,而皆是俗也。是则真不自真,待俗故真,即前三真亦说为俗。俗不自俗,待真故俗,即后三俗亦名为真也。说真说俗,为依他故,为立教故。佛言:心性本净,而有客尘,是为依他。若破依他:一、恶取空;二、拨无俗谛;三、拨无染净;四、无后得智;五、无立教地;过失无边,戕贼胡底,夫安可哉?是故立四真谛:一、三科;二、四谛;三、二空;四、一真。立四俗谛:一、瓶盆,瓶盆遍计从能诠说谛;二、三科,缘起实有;三、四谛,为安立谛;四、二空,非安立谛。
佛境,一乘;菩萨行,则三乘。射人先马,擒贼先王,止有此乘,无二无三,直趋所的,毫不人情,是谓一乘法门。说一乘法,今举七教:一、《般若》,以无所有破执一三,即毕竟空义。二、《密严》,赖耶胜教,内证圣智义。三、《楞伽》,能取所取空,俗谛空义。四、《胜鬘》,说第一义,为法身义。五、《法华》,佛之知见,一切智智义。六、《大法鼓》,如来解脱,则解脱义。七、《大涅槃经》,无上醍醐,是佛性义。种种所说,诠各不同,而皆一味。一味于佛境而已。
今涅槃学,教叙《涅槃》。经云:是经三大义:如来常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般涅槃》说一乘法。以说一乘法故,信则龙女顿成,谤则善星生陷。不可思议,以譬而明。譬如大海众宝蕴藏故,譬如须弥山众药根本故,譬如虚空一切住处故,譬如猛风无能系缚故,譬如金刚无能破坏故,譬如恒沙无能算数故,譬如帝幢法网无边故,譬如商主趣涅槃城故,譬如导师引商入海故,譬如日月顿破幽冥故。是应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如是《大涅槃经》。雪山半偈,布施身命,以我热血,供彼夜叉。而况全经,汪洋曲尽,不可思议者哉?多生难闻,唯此佛境。
是则直趣一乘可矣,而又说菩萨行,而举三乘何耶?是有五义,岂容矛盾。一、甚深义;二、广大义;三、众生根器义;四、出生义;五、缘助义。一一应以经详。
一、甚深者:经云:大海八不思议,深而无底。或说不得菩提不转法轮。或说常,或说无常。或说一乘,或说三乘。是故甚深。
二、广大者:经云:大海八不思议,众宝所藏。三十七品,圣梵天行,诸善方便,众生佛性,三乘及佛乘功德,六度与无量定慧,蓄蕴难测,其无津涯。又云:海受众水,三乘如来所入之处,名大涅槃。三三昧,四禅,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随能摄取如是无量诸善法者,名大涅槃。又云:听《大涅槃经》,断一切疑,知法知义。
三、众生根器者:经为声闻、缘觉,方便说三。而乘唯是一,教则有三;教唯是一,乘则有三;顿渐二家,诤论不解。以吾观之,但文字障,义则无殊。乘为行具,乘而行之,以达菩提。教为导引,引而导之,以证正觉。其为循境而行,以期成佛,一而已矣。故虽唯赐白牛,而一雨普被,诸草各别。化城使息,慰彼疲劳。故虽分谈五姓,而姓以习成,但种非性;小能回大,不以格绳。一乘刊定,三乘朝宗。斯无不同,中间小异,何足纷纭。
四、出生义,经云: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佛亦如是,从佛出于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经》,犹如醍醐。虽非生因,而是所出。以出为生,故经又云:因乳生酪,因酪生酥,因生酥得熟酥,因熟酥得醍醐。
五、缘助义:涅槃不从作因有,从了因有。了因即是缘因。众生为正因,如乳生酪,六波罗蜜为缘因,如软酵等。然三十七品、六波罗蜜,虽是了因,但涅槃因。无量阿僧祗助菩提法,乃得名为大涅槃因。是故经言:师子大王,安处岩穴,四足据地,晨朝出穴,频伸欠呿,四向顾望,发声震吼。为众生、为破邪、为小悔、为四部不畏,从圣行、梵行、天行窟宅频伸而出,观益众生决定而说,十住菩萨能修三行则师子吼。三行者:五行中三菩萨自乘。五行前一是为病行,为声闻行;五行后一为婴儿行,佛与菩萨相共所行。夫道相智者,摄小赅佛,不局于自,全体而行,为菩萨行行于五行者也。病行,在蕴、处、界;圣行,在戒定慧;梵行,慈悲喜舍;天行,十波罗蜜;婴儿行者,不能来去语言,不知苦乐昼夜父母,不能造作大小诸事,未知正语,但能婆啝,杨叶而止其啼而已。能行五行,乃得十德。何谓十德?一者、知法义,断疑曲,了三句;二者、得通自在, 闻见知胜;三者、舍阐提慈,得如来慈;四者、不逸成佛,福田净土,灭余断缘,净身无相,离怨离惑;五者、根具不边地,天爱宿命智;六者、金刚三昧,破一切法;七者、友及三慧,涅槃近因;八者、远离蕴见,念定菩提,四梵一道,心慧解脱;九者、信直持戒,近友多闻;十者、觉分入寂,说经示性。十德虽非得究竟果,自位圆满,而得胜进。亦庶乎其不差矣!
圆瑛大师文集—杂感圆瑛大师著洪启嵩、黄启霖主编世界提倡素食会十周纪念宁波佛教分部成立七周感言印光大师生西一周年感言印光大师西归二周年纪念印光大师往生三周年纪念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瑜伽师地论》叙卷上总略第一叙曰:应学瑜伽学。瑜伽,梵语云相应,云何相应?相应者如如,相应者方便善巧,相应者菩提涅槃。学瑜伽学能自他利,曰瑜伽师。摄一切理尽,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附:亲教师欧阳先生事略吕澄师讳渐,字竟无,江西宜黄人,清同治十年十月初八日生。父仲孙公,官农部,历念余年,不得志。师六岁,仲孙公即世。师幼而攻苦,精制艺,年二十,入泮。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5
将谈斯旨,须先声明者二事。一、凡学各有其学之相貌,如一般人有一般人之面貌,瘦者、肥者、白者、黑者不一而足,今欲认识其人。则只认明其人之为白、为黑、为肥、为瘦而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5
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旨试释徐恒志( 2000年5月)许洪亮编录《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文字不多,而内容丰富,妙义无尽,谨将大旨略予试释,尚祈诸方大德指正。佛在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4
敲响木鱼法云法师暑期中,一群小学生参观了一所闻名中外的千年古寺。在庄严雄伟的大殿前,一个充满稚气的小孩认真地询问刚敲罢木鱼的老师父:奇怪,寺庙里为什么不敲其他东西,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11-13
寄情于山水法云法师一位友人,身兼艺术家与作家,近年灵感源源不断,佳作丰硕,原来是得力于旅游登临,情趣盎然,见闻广增,获益非浅,她称之谓:寄情于山水。犹孔子的名言:仁者乐山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11-13
校园的种种可爱法云法师一刚上宗教课,法师向同学们宣讲学佛是要了悟宇宙和人生的奥秘,离苦得乐,由迷入悟。并谈到宇宙间一切众生都与我们曾有过密切关系,或是过去生中我们的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11-13
佛光显现法云法师从台湾佛学院学成归来的昌慧法师,讲起了发生在当地的一个真实故事。阿吉是台北某大学的学生,自从参加大专院校佛学研讨会以来,对佛教有几分的执着,今年暑假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11-13
悲愤与谴责小海的遭遇在湟源县引起轩然大波,在悲愤与谴责的交织下,善良的人们在思考着,小海今后会怎样?那个曾经让他受伤的家庭能够让他今后幸福吗?小海的父亲是否会将社会
佛教故事:情感世界时间:2023-10-31
如果还不珍惜,最后一滴水将与血液等价!满脸沧桑的老人面对浊臭的涑水河悲愤交加。作为汾河的支流,涑水河原本也很清澈,没有它,就不会有山西运城今日的繁华。可如今,涑
素食环保时间:2023-08-30
人生如此法云法师古往今来的诗人墨客对人生的感触大都充满忧思和伤感。曹操诗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蔡琰则言: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李白又说:浮生若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初临缅甸法云法师初次踏上佛国缅甸的秀丽山川,立即被她那质朴的风格、敦厚的人情,以及青峰绿荫之中巍峨的亭亭塔影所吸引。特别是那道旁树下,放着施水罐的小小凉亭,给人留下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两个小难民(小说)法云法师几天的大雨之后,我决定清扫一下潮湿的房间。忽然于书橱的旧杂志中,发现了一帧照片,背景是雄伟庄严的瑞光大金塔,我身披海青,手持念珠,身旁一位幼小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明月光华 不磨而莹法云法师在文化意识宇宙中,有一颗巨星,慧光闪耀,朗照天地。被时人誉为一代宗师大通家的国际知名学者南怀瑾教授,他有关传统文化(儒释道、易经等)的著作在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吃饭有学问二位青年朋友来访,笔者挽留共进午餐。席间,一切如常,播放优美的轻音乐,友人似有探询之意。笔者笑曰:刚才二位想探讨人生哲理,其实吃饭里面,就有大学问哩!见其睁大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项羽和拿破仑法云法师有人说,听南怀瑾老师讲课真是文化飨宴的享受。特别是哲学的命题,一般感觉枯燥难懂,可是老师饱含睿智、妙语联珠、幽默慈和之语,加上丰富的肢体语言,把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放下法云法师从前农业社会,生活简单,民风纯厚,若有一家几代人要分家,算盘一打,几个小时便搞好了。可是,现代社会,物欲强盛,负担太重,一位友人家道小康,前次搬家,花了半月时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乐道安贫一位担任高级工程师的朋友来访,闲聊中,谈起最近与日本代表团进行交流切磋,有一件事令她感愧良深。会议期间,这位高工等中国同胞与日本友人共进午餐,食堂用餐盘为每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镜的启示法云法师这次赴新加坡参访讲学,获益匪浅。特别是与老友重逢,真让我体会了古人之言: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一向以精明豪迈著称的老友,却在短短一年之后,不仅火爆脾气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一双凉鞋法云法师偶尔经过镇上的小学,在校门外花木扶疏的小径,只见几位身着整洁校服的小女学生,正兴趣盎然地互相比较谁的手表更为漂亮。凝望着那么灿烂的笑容,心想,她们真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阎王三封信法云法师今日与学生讲起阎王三封信的笑话。某君与老友分别十余年,偶然相遇,便劝老友:人到中年,最好寻找一种精神寄托。老友笑曰:我还有三件大事未了,第一、父母尚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心中有春天法云法师笔者有一位从事社工的学生,最近生活得非常充实。原来是得益于她服务的老人院里,那一位开朗的阿婆。她告诉我说:阿婆与其他整天愁眉不展的老人完全不一样,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名利竟如何?法云法师有一则故事说:从前有一位酷爱音乐的国王,派人去请一位著名音乐家来皇宫演奏,并对音乐家许诺:将送给他名贵的珠宝。音乐家听了,喜不自胜,赶快前往宫廷,使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当下自在法云法师在繁忙的工商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失掉内心的安宁与自在。一行禅师(著名的诗人、和平主义者)倡导《正念分明,当下自在》,蜚声欧美,视为显学。禅师讲起一件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从新开始法云法师台湾有位富商,在一夕之间被人骗了一笔巨款,濒临破产,他恼怒非常,几乎想动武报复,在亲友劝慰下总算勉强忍耐,可是忧怨难平,他食不知味,夜不安寝,暴燥的情绪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野草与石莲致困厄之友法云法师得知您目前的遭遇,我内心十分牵念。但聪慧、慈善如您,一定深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能驱散黑暗的是光明,而非黑暗;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旷达人生有一老乡去赶集,买了一口锅提在手里,不料,突然只听铛的一声,绳子断了,锅子掉在地上摔破了,他连看也不看一眼,掉头便走。人问何故,他说:已经打破了,看它有什么用?另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请多关照自然法云法师您问我这次旅游的收获是什么?不能说乏善可陈,实在是感慨良多。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旅游热潮高涨,大凡名山大川,风景胜地,到处人流汹涌,喧哗嬉闹。人们平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为自己松绑法云法师有一位女青年,生得眉清目秀,人也聪明,可是常常怨天尤人,脸上阴云密布,让人们望而生畏。在笔者的至诚关心之下,她才道出原委,不久前的痛苦事件让她耿耿于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人才为本法云法师今天,一位新任主管的朋友前来寒舍小叙,谈起她对管理工作的高见,认为应从生产、行销,转为人力资源导向。我十分赞赏她的识见。因为先贤非常重视人的因素,诸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特别的贺卡法云法师今天,我收到了一张特别的越洋贺年卡,是初夏赴美国讲学时,认识了一位可爱的年方九岁的扬心宁小朋友寄来的。她天真而纯洁的笑颜,刹时浮现眼前,那真诚的话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无伪的温情法云法师朋友讲起了一则感人的故事。他家住乡村,门前那条小巷,一入夜就昏暗,虽然邻里早就提出要装路灯,但总是说过便算了,并未真正付诸行动,因为在人们心目中,都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新的感怀法云法师正值飓风季节,午后一阵骤雨,到处积满污水。平时喜好运动的中学生们也远离那湿漉漉的操场,及早回家了。黄昏时分,我照例走出学校宿舍,到附近面包店买面包,准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九华山奇遇法云法师清晨,我们穿过山涧,沿着小路捷径前去甘露寺参观,天气晴和、山光水色,分外明净,沿途古木参天。山形奇胜,远望层崖峻峭,景象奇异,故李白咏九华山诗云:昔在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高寿有方法云法师曾看过电视报道,在台湾东部花莲的瑞穗山村里,有位一百一十多岁的人瑞还活着。而且很健康,每天亲自扫地洗衣,除了有点驼背之外,身体非常硬朗。当电视播出老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0
心念的力量法云法师曾经听闻一则故事:有二人去医院拿检查报告,原本,某甲的病不过慢性胃炎而已,某乙却不幸患上了胃癌;可是,却因为一场误会,阴错阳差,改变了两人的命运。当时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0
有一则佛教故事,说一位僧人在行化时,不小心一脚踏空,掉下山崖。幸好衣服挂在悬崖间的一棵小树上,绝处逢生,一会儿终于回过神来。正在庆幸之际,抬眼四处观察,心头不禁一紧,方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0
春光明媚,繁花似锦,争妍竞艳,游人掩不住内心的喜悦,纷纷赞叹。正如庄子的名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虽无言,我却深切感知无尽的深意。清晨,沐浴朝晖,凝望绚丽的群花,心情格外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0
以美引真法云法师常于电视、报刊等媒体见闻香港小姐、环球小姐选美活动的热烈场面,友人对此各有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问笔者:古德对此有何高见?古人相当重视美学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0
禅师与兰花偶读禅典,其中一则禅师与兰花的故事,清新隽永,可为时代潮流中生活得焦躁不安的人们之借鉴。从前有一位金代禅师与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寺中庭院、道旁都栽植了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0
心灵升华法云法师台湾友人赠送的《心灵清泉》音乐磁带,由著名佛乐专家奕皖居士(王俊雄)演唱,音色纯厚优美,加上梵乐的典雅,馀音绕梁,令人心清神宁,真乃此音只应天上有,人间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0
面向阳光法云法师在经济衰退的风暴之中,一位下岗的亲戚,整天百无聊奈,怨天尤人,生活得非常窝囊。笔者深知负面、消极的情绪,对人生是很大的障碍,若不加以改善,将每况愈下,甚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0
遥远的星法云法师莫嫌僧情薄世情,情到深时总无情;挥洒一滴成江海,洗去人间愁和泪。初进拘留所一辆黑色的囚车,从北榄坡驰向曼谷市区,两名便衣警察坐在车门两旁,透过网状铁丝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0
诗篇心影少年热诚意亦虔试制永动机一遍又一遍望解除农夫的辛劳工友的忧烦每仰望苍天看星如何坠月如何圆一任劫灰飞狂飙洪澜苍白青春愿焚燃莫空效屈子天问庄生蝶梦肩负苦难步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0
孤寂的心灵法云法师在泰北边境,住着一批贫困的中国难民同胞,在那荒山野岭,瘴疠之乡,咬牙生存了三十余年,连受教育的机会也被剥夺了。每当想起我那来自泰北的学生陈三,不由会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0
疑中留情法云法师在此多变竞争的功利社会,人们往往惑于外在的风吹尘迷,常感慨人际关系的日益复杂与疏离:老师,人与人之间相处,真是大为不易呀!我却告知:实际也不难,你忘了孔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0
世间的人通常都是自命不凡,自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所以常轻视他人。佛陀曾经说过:“能够不去轻视未学者是很难的。”因为一般世俗凡夫稍有一点名气,便会或多或少有贡高骄
精选文集时间:2023-08-15
在《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一中,叙说一则有关佛陀与尊者阿那律的事迹:有一天,在舍卫城只园精舍,因为精进修行以至双目失明的阿那律正准备缝补衣裳,可是千尝万试,却无法将
精选文集时间:2023-08-15
《维摩经》中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此段经文是佛说唯心净土的真理。意思是说,一切行菩萨道的菩萨想得到严净佛土,应当先清净自己的内心
精选文集时间: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