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广义
达庵居士冯宝瑛演讲
第五节 智得并空
智之分类不一,有二智三智四智五智等等。今分述之:
照理不迷曰慧;对理顿决曰智。智之起,必依乎慧;故智慧二名常合称之,依智而细加辨别曰识。识所熟习之事,亦可汇通于智;智识二名亦有相依之道也。智之别性,本无穷尽;举其要领,乃有二三四五等等之分。
(一)二智 又分二种:
二智内容,有从真俗分类者,即根本智与后得智也。有从人法分类者,即生空智与法空智也。
(甲)根本智与后得智 根本智具称根本无分别智,或曰真智,即照了真谛之智也。后得智具称后得无分别智,或曰俗智,即照了俗谛之智也。与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菩萨,二智皆有。
以识了别事理,须逐层施设符号;遂生种种分别。分别清晰,融入自心,在阿赖耶识变为种子,无显著之分别相;此为相似无分别智。更转入真如本体,则隐微之分别亦无,此乃真实无分别智也。以直达真如本体为万法根源,故曰根本无分别智。会此即与实际真谛相应,故又曰真智。是为摄末归本法门。由根本智开展为六识,则真如转变为万法。尔时智慧昭然不泯,智识互不相碍。森罗万象,皆属无分别智自在演成之净波。此乃既显根本智后修习而得,故曰后得无分别智。会此即与随缘俗谛相应。故又曰俗智。是为由本开末法门。与浅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者可得真智。与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者,兼得俗智。
(乙)生空智与法空智 生空智者,照见生身当体即空之智也;能断俱生我执。法空智者,照见诸法当体即空之智也;能断俱生法执。前者三乘共有;后者大乘乃有。
此二智既见前节;今所述者,分类之大纲也。生身即分段身。当体即空,即前六识无所住著之境。会此,即见生空真如;亦即生空智现前。然只能泯六尘粗相;而不能断阿赖耶识。犹带俱生我执,不免流转三界。二乘极果,及证无生法忍之菩萨,对于俱生我执庶能永断或净伏也。诸法,通指内外一切法相而言。当体即空,须八种识俱无所住乃得。会此,即见法空真如;亦即法空智现前。实证此境者,即断俱生法执。此唯实教十地菩萨为能;非权教三乘所及。
(二)三智 一曰一切智,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智也;三乘共有。二曰道相智(亦曰道种智),明声闻道相缘觉道相善菩萨道相如来道相之智也;大乘乃有。三曰一切相智(亦曰一切种智),遍知一切法之智也;唯佛独有。
此三智,皆佛所具足。照见一切法之总相胥归于大空,是名一切智。二乘极果及权乘菩萨亦皆得之。但会粗迹皆空,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浅略实相;而不及内心深邃实相。虽名一切智,非究竟也。照见种种差别道法,皆依空施设,是名道相智,亦曰道种智。此等差别道法,在小乘为声闻道相(如四谛);在中乘为缘觉道相(如十二支);在大乘为菩萨道相(如六度等);在最上乘为如来道相(如三密等);大乘菩萨得具有之。但权教菩萨只知三乘道法;若最上乘,须实教菩萨乃知之。照见一切根身器界*轮诸种子,能各各自在开为清净法相,是名一切相智,亦曰一切种智。此入金刚后心顿破住地无明,乃能得之;故唯佛独有。
三智内容,依楞伽经又有别义:
(1)世间智,凡夫外道浅智也。
(2)出世间智,声闻缘觉无漏智也。
(3)出世间上上智,诸佛菩萨殊胜智也。
(三)四智 一曰大圆镜智,转第八识所成者。二曰平等性智,转第七识所成者。三曰妙观察智,转第六识所成者。四曰成所作智,转前五识所成者。此四智,报化佛皆有之。但妙平二智,与般若波罗密多相应之菩萨亦能得之。
第八识本分三相:(一)执藏义(收藏遍计执性),名阿赖耶识;是与人我见相应者。凡夫外道二乘有学,及未得无生法忍之菩萨,皆具有之;至无烦恼障(或永断或永伏)而止。(二)业果义(随业受报),名异熟识;是与法我见相应者。佛以外一切含识之伦皆具有之;至无所知障而止。(三)执持义(净持种子色根),名阿陀那识;一切凡圣皆具有之。成佛后愈见殊胜。约能持曰金刚手;约所持曰一切种;从而阿陀那识亦别名一切种识;泯识存智,则名一切种智;对于根身器界*轮诸种子无所不照,故又特名大圆镜智。
第七识亦分三相:
(一)人我义(约俱生我执),即与烦恼障相应者。凡未证漏尽,皆属此位。
(二)法我义(约俱生法执),即与所知障相应者。法空智未现前时,皆属此位。
(三)平等义(极无所住)即与二无我相应者。法空智现前时,便属此位。居此位者,恒能泯识存智;是谓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第六识大别二相:
(一)五俱义,法性现行时,从脑部开出前五识而以意识审谛之,乃有形质可辨也。
(二)分别义,对假定形质细加分别,以辨彼此同异联系等状况也。谛审正确纯熟时而能不落识量,则转为妙观察智。
前五识自分五相;即分隶眼耳鼻舌身五义也。法体是一,从脑部分五门流露,乃判为五性。经过脑部运用,其相甚强;从而本性之发展亦甚浓厚。以此浓厚之性,输入他身作增上缘;他身若具有同类熏熟之种子,即能起同类现行与之相应;名为成办所作事焉。但五识之相甚强,恒能阻碍灌输力之活用;所作之事,往往不能成办。故须五识全舍,乃克转为成所作智也。
实教报化佛,即受用身与真应身,皆必具此四智。盖四智有缺,不能建立圆满庄严身与千万亿化身也。权乘相似佛,仅得妙平二智之用。菩萨能与般若波罗密多真实相应,于妙平二智亦有相契处。相应愈深,二智亦愈发展。
(四)五智 于前四智加以法界体性智也。法性佛具有之。然曼荼罗上毗卢遮那如来所流现诸差别身,亦寓此五智。
法界本体,具足无量无边法性,绝不欠缺;而却毫无迹象可见。随缘开显,以识缘之,则现无量无边法相。虽有迹象可征,而绝对虚假。顿机顿契一切法性会归大空,而决断分明,是为法界体性智之总相。从普贤门摄受一切根身种性,而归实相于大空,此依大圆镜智而会法界体性智之别相也。从文殊门开发一切器界光明,而归实相于大空;此依平等性智而会法界体性智之别相也。从观音门谛审一切*轮条理,而归实相于大空;此依妙观察智而会法界体性智之别相也。从弥勒门运转一切羯磨事业,而归实相于大空;此依成所作智而会法界体性智之别相也。智智无边;举其大纲,惟此五者,渐机则由八识先后转成四智;由四智总汇于法界体性智;亦五智分明。其只具法界体性智总相大概,亦称法性佛;但属因地毗卢遮那如来(如禅宗)其兼圆具四别相,乃能成就受用身,而建立种种曼荼罗;以种种差别印,现种种等流身,无不隐寓五智也。
“得”为“心不相应法”之一,即依有情身可成诸法分位假立者(亦通非情)。意谓某法系属己有,心中实不起特种心法与之相应;只某法来系时,增设一种假名而已。中分四种:
万法无非识所变现;别其门类,不出五端:
(1)心法 亦称心王,为识性主要作用;即眼耳等八类识也。
(2)心所法 为八类识所属(心所意义即心王所属);盖与心王相应而起,如臣辅然;即作意等五十一心数也。
(3)色法 乃心王心所幻变之假相;循于习惯,不觉其妄;即色声等十一事也。
(4)心不相应法 则心王心所色法三种分位幻像;所谓分位,即上三种法带出之晕影;如时方等二十四事是也。
(5)无为法 即以上四事法所依之理体;如真如无为等六理是也。
得即心不相应二十四法中之一。当有情身(根身)或非情身(器界)为本位,引起他法与之联立时,衬成一种相关状况,是谓分位。而心中殊无特种现量与之相应,是谓假立。任何本位发现他事物来附属时,其状况系归已有者,所衬起之假相,无以名之,名之曰得,实则称情假立之虚号而已。中分四种,观下例自明。
(一)法俱得 所得之法正现在前,此“得”亦似现在。如人方拾得一金,即“得”与金同时俱现。
人方拾得一金,即以人为本位;金为来属之现在法。来属情况,假名曰得。此假名与金并现,是与所得之法俱起;故曰法俱得。
(二)法前得 所得之法尚在未来,而“得”既先现。如人想念明日可得若干金,是金未现而“得”先现。
得金之事,须待将来实现。而“得”之情况既预起,故曰法前得。
(三)法后得 所得之法入于过去,而“得”复现。如人追忆前日得金事,是金既耗去而“得”乃现。
得金之事已成过去陈迹,而“得”之情况乃续起;故曰法后得。
(四)超时得 谓超越过现未三世之“得”。此属无为法,不可以世事喻之。
前三种“得”不离时间,即落于识。此则于时间外契会无自性之“得”,即识离识。
经云: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与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观自在菩萨,于根本后得二智,生空法空二智,一切道相二智,妙观察平等性二智,在所应有。
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自然契会根本智,生空智,一切智;以对于分段身境能觉其当体即空也。此为权教三乘圣人所证。其后得智,法空智,道相智,或许兼有所契;然只属显浅之部,未能透彻。欲其透彻,须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此种教法,以二空真如为体;以妙平二智亲证之;即实教渐机之主要法门。得其三昧,便称观自在菩萨;故释文云云。
此法门以法界体性为真谛;妙平二智为中道谛;诸菩萨行迹为俗谛。
举以上经文征之:诸法空相,根本智摄。度诸苦厄,后得智摄。五蕴空,十二处空,十八界空,一切智摄;亦生空智摄。十二支空,四圣谛空,道相智摄;亦法空智摄。色不异空乃至空即是色,则妙平二智摄。此其大略也。实则诸智亦多互摄之处。
诸法空相,即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开慧眼之真谛之境界也。一味见真,无所分别,正根本智行相;故曰诸法空相,根本智摄。度诸苦厄乃对诸法有操纵自在之能,即俗归真,苦厄咸隐:随宜运用,任显顺境;此正后得智行相;故曰度诸苦厄,后得智摄。一切智与根本智略同,但以世间法为所空境,而不涉及八识以内事(根本智则兼及内境);故所摄限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皆空;世间法亡,分段身泯;故亦生空智摄。十二支四圣谛虽为二乘所观境,然只论对治之道,而非离识别有妙契;故此二门之空相,须道相智证明之。而其究竟,非达法空真如不可;故曰道相智摄,亦法空智摄。依平等性智能从空开出色相;依妙观察智能即色条其空理;一体二用,故曰色不异空乃至空即是色,则妙平二智摄也,智之起,每相联系。如起后得智,必寓根本智于中。起法空智,必摄生空智于内。举妙观察智,恒以平等性智为所依。举平等性智,恒资妙观察智而昭著。其他错纵配合,未遑具述
。但菩萨虽具如许智慧,对所证一一法性,皆悉能所双泯,智相寂灭。若有智量存,犹带识执,未得谓之正智。经云“无智”者,泯尽智量之谓也。
智慧之义,已见上文;即于照理不迷中决断分明也。其始藉识会意,未免落于能所;即有能证之智与所证之性也。能所历然,便是识执未忘;智相遂带晕影之量,失其寂灭之旨。故必能所双泯,方显正智之妙。经云“无智”者,非断灭之谓;乃识尽量亡之不思议境界也。
智量虽泯,或稍存假名之“得”,乃微带识执,必并“得”亦无,乃真证观自在三摩地之道。经云“亦无得”,指此。末云“以无所得故”者,以一切法不论有为无为皆无所得,为般若门恒言也。
智量之存,乃识所衬起。泯之之道,固不必断灭识相;但能于衬中得旨,便符正智。然使有“得”旨之念,是亦识所衬起之波浪也。不滞于现量之智,而滞于非量之“得”,仍为正智之累;非真证观自在三摩地之道也。必并“得”无之,正智乃能运用自在;故曰“亦无得”。得本非量,不过从思幻成;故曰无所得故。会此方能脱尽识相,与般若波罗密多相应。有为法如是;无为法亦复如是。
金刚般若经云:“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此明授记菩萨虽以妙智得现华严胜境,而所依本体究竟空无所得(详金刚经大义第二章);“所谓无所得故”也。
金刚般若经有六译。此所引者,什公译文也。依三乘教:释尊于久远劫前,身为陶师;值佛出世,名释迦牟尼;便发心将来作佛亦名释迦牟尼。从此至罽那尸弃佛,宝髻如来共值七万五千佛,名初阿僧祇劫;得离五障(一恶道,二贫穷,三女身,四形残,五善忘)。然事行虽强(舍身财等)理观尚弱,未脱凡夫地位。又从尸弃佛至然灯佛,共值七万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劫。当以七茎华供养然灯佛时,布发掩泥,大地震动,隐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然灯佛即与授记。次从然灯佛至毗婆尸佛,胜见如来共值七万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祇劫。六度圆满,内心了了,知将成佛。此约外迹以论修行历程也。若约内心,则授记时,依妙平二智顿显华严胜境;事详不思议境界经。金刚经大义第二章曾述其要。授记菩萨之观此境,恒能泯去观智与理融化。理体固空,智相亦空;是谓空无所得。经云“以无所得故”,即此旨也。
大般若经二八七云:“以无所得为方便,于此般若波罗蜜多不取名相,不起耽著,不生憍慢,便能证得实相般若。”即明欲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不可不知无所得之旨。
依识所起诸晕影而会诸法之实相,对于晕影即一无所著;是谓“以无所得为方便。”都无所得,而能照理不迷;即是般若波罗密多,相固不取,名亦不取;耽著自然不起。既无耽著,憍慢何从而生?观行至此,即是证明诸法实相之般若境界。明此,即知无所得之旨。
又四二云:“若菩萨摩诃萨能以如是无所得为方便,学般若波罗蜜多,乃至一切相智;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能成办一切智智。”此正明依般若波罗蜜多所修诸智,一概无所得,为道相智之究竟。
明无所得为方便,则学般若波罗蜜多乃至一切相智都能成办。约果位曰一切智智,即一切相智之究竟也。大乘道相智至此亦称究竟。
第二章 卖花女皇后:玛莉咖在佛世时,沙瓦提城(Savatthi)有个制作花鬘团体领袖的女儿,她美丽、聪明又大方,是父亲喜悦的泉源,名叫玛莉咖(Mallika,即玛莉咖夫人,古译: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22
第二章 雁塔感悟话说大哥见丹桂给三年前曾打过他的人写对联,心中甚为不解,忍不住上前质问,不想丹桂随口一笑道:“这有什么好说的?小人以怨报德,君子以德报怨嘛!”大哥听了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四劝离两舌1离两舌利益○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5
诵念心经 逢凶化吉 (唐 玄奘)唐朝玄奘法师,早年在四川时,一次看见一个生疮的人,又脏又臭,衣服破烂。起悲悯心,带他回寺院,给他衣服,饮食。病人很感激,便传授法师《心经》,从
释门法戒录时间:2024-10-17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遍照金刚唐密第五十代普门传灯大奢黎冯达庵 撰述后学弟子普式 录要第三节 十二支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1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二十六 妙音菩萨来往品---妙音菩萨品药王本事依宿王华三昧而起,因地行相也。本品所依三昧,同源异流;乃据一切种智开敷为妙相,果地净用也。若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0
心经广义达庵居士冯宝瑛演讲第二章 破诸相法相无穷。世间上一切事物,修行上一切境界,皆法相也。大般若经每列举百数十种为例,仍是择要言之。本经更求简易,世间法只取十二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0
禅宗思想渊源 第二章《起信论》与禅宗思想《起信论》全称《大乘起信论》,全1卷,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南朝梁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32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其主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6
禅宗哲学象征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禅宗开悟论揭示超越分别执着以重视清净本心的方法与途径。佛教的开悟方法素有渐修与顿悟二途,对于禅的灵魂公案来说,它所体现的开悟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6
附录一 第二节 无有、无有法第二节 无有、无有法一、龙钦饶降巴尊者对大圆满法的见解与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释大圆满法无有、无有法(一)无有肯定无有义之心要者,三有涅槃轮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0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第九卷 第二章 五不还天、无色界天《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两灭
楞严经感应时间:2024-08-17
五、靠不住的世界“无眼耳鼻舌身意”,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有人说:“我们明明不是有眼睛吗?这不是耳朵吗?这不是鼻子吗?怎么会说没有呢?”
星云法师时间:2024-08-01
星云大师讲《心经》第13课丨如何过上没有烦恼的人生?03三、生死流转我们读《般若心经》,主要是为了要有般若,证悟般若智慧,超越对待、超越有无、超越生死之外,去认识自
星云法师时间:2024-07-31
星云大师讲《心经》第8课丨苦从哪里来?无我怎么能无苦呢?03三、如何除苦怎么样除苦?科学的发达,能解脱人一部分的痛苦;医学发达,能给人类延年益寿;经济发展,改善大家的生
星云法师时间:2024-07-31
星云大师讲《心经》第5课丨人最可怜之处就是不自在,一直为别人而活!02二、说到“观自在菩萨”,我们必须先了解“菩萨”常有人以为菩萨一定都是神通自在、飞行去来、神通变
星云法师时间:2024-07-30
第5课丨人最可怜之处就是不自在,一直为别人而活!01人最可怜之处就是不自在,一直为别人而活!【下卷】透过故事读《心经》下卷将《般若心经》经文分段阐述。星云大师通过一
星云法师时间:2024-07-30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玄奘法师奉诏译金山闭关人无名僧感义 於一九九三年二月初开笔1观自在菩萨。2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3照见五蕴皆空。4度一切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29
心经思想蠡测~五佛陀教示我们亲近善知识,于见闻中唤起善观的基因德性,透视了真理才能成佛。有如家庭、社会、国家,都需慎重选出善于经营的人才来运营才能发达,大家才能善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1
心经思想蠡测~七五戒中之不杀生是身庄严,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是口庄严,不贪、不嗔、不痴是心意庄严,根本上身口意都一是体,身口意庄严,都会令人信敬,即是身教。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1
第三章_《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第五节 空之解说(p.167~p.174)一、《般若经》之空义(p.167~p.170)「空」在《般若经》中,说得非常广,到底怎样的说明呢?【(一)十八空1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9
第二章、品题第一节、圣号的原因本品是妙法莲华经二十八品经文中的第二十五品,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佛为无尽意菩萨,详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利益众生的功德妙用。现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1
一说到医方明,不少学佛人都会说:医方明就是真正的圣者用佛法的力量治病救人,甚至癌症晚期的病人都可以治好。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治病只是佛陀医方明的一小部分而
学佛受用时间:2024-05-03
二、《楞严经》传入中国的翻译历程《楞严经》很宝贵,唐朝时传入中国。那时,印度有个高僧叫般剌蜜帝,般剌蜜帝翻译成华语的意思是极量,也就是智慧高、才智高。他在印度,在国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6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五节 有情的出生有情是死活死生,生生不已。一旦前平生命停止,即转为另平生命。有清新生形态有四类:胎、卵。湿、化。胎生、如人、牛、羊等。最初自
佛学知识时间:2024-04-16
七八心经来历此经是唐朝三藏法师(深通经、律、论三藏之法,为人师范,方称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玄奘法师年十五与兄长捷法师共住长安庄严寺。二十九岁时赴西域求法。一路险
佛识慧集时间:2024-03-28
广义法门经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如是我闻。一时净命舍利弗。住舍卫国。只陀树林。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是时净命舍利弗。语诸比丘。诸比丘言。大德舍利弗。舍利弗言。长老。
佛经时间:2024-02-19
第二章 三皈五戒皈依即是皈向、依靠之意。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在生死苦海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这好比背井离乡讨生活的人,他们远离家乡,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地
邪淫果报时间:2023-10-19
师尚能孤游绝域,今此行盖同跬步,安足辞焉?意思是说,法师你一个人都能够到如此遥远荒芜的地方去,眼下您跟我同行,有大军保护,对您来说就跟动一动脚趾那么容易,还有什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时间:2023-10-12
长寿(第一福)第二章一、寿命是个谜吗?自古以来,寿命就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问题。除非在心智上下过功夫的修行人,否则谁都不知道死神什么时候会跟我们碰面,也许二十年后或者明年
佛教故事:五福的意义时间:2023-08-30
第二章 业力说l、业是佛法重要的课题业在佛法认为是个最极重要的课题,不特众生界的形成,是以业为根本的原因,就是社会界的形成,同样是以业为基本的动力。生存在这世间的人,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时间:2023-08-30
会名部 第二章问曰。云何名鬼道者。如立世论云。鬼道名闪多。为阎摩罗王名闪多故。其生与王同类。故名闪多。复说此道与余往还。善恶相通。故名闪多。问。何故彼趣名闭戾多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时间:2023-08-30
在婚姻中修行 第五节海涛 辑1.对佛教家庭的子女而言,修行、吃素、念佛等宗教行为,对他们或许只是一种从小就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而已。父母无言的身教才是最有影响力的教诲
佛教故事:在婚姻中修行时间:2023-08-16
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隆莲法师《心经浅释》今天大家要求讲《心经》,因为大家天天都在念,如果不讲一下,就容易产生误解。一、先释经题: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佛教小乘在藏经中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4
第二章 培育品性善良的孩子一、如何教养孩子成为社会栋梁要怎么维持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繁荣进步,在于父母能拥有多少能力、智慧和道德,去培育孩子成为国家社会的好公民。
佛教故事:温暖之家时间:2023-08-12
这个季节,牛蒡当造,松树花清,香菌嫩滑,花生芽脆,佐以清茶淡饭,最是素心雅致。清心茶宴淡淡香炎夏素食心经对于中国人来说,茶不仅是饮品,还是平心静气的好搭档。尤其
素声素语时间:2023-08-11
玄奘大师与心经的故事玄奘去印度的路上,依靠《心经》的威力遣除了一切违缘。昔时他带一些家属西去取经,以各种原因只剩下他一小我。有次他路经一个寺院,看见一个老和尚病
佛教故事时间:2023-07-31
第二章 多次出家的前世因缘劝人还俗的恶行《长部注》告诉我们,吉答比库为什么在最后一世证得阿拉汉果(arahant)之前,必须还俗那么多次。在很久、很久以前,咖沙巴佛(Kassa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3-07-30
第二章 卖花女皇后:玛莉咖在佛世时,沙瓦提城(Savatthi)有个制作花鬘团体领袖的女儿,她美丽、聪明又大方,是父亲喜悦的泉源,名叫玛莉咖(Mallika,即玛莉咖夫人,古译: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3-07-30
第二章 幡然醒悟徘徊在无间地狱的边缘由於盎古利马喇持续发动血腥攻击,因此人们避开森林,很快就没有人敢去那里,连捡柴的人也不敢去。盎古利马喇如今必须前往村庄外围,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3-07-30
第二章 轮回背景像佛陀所有的大弟子一样,马哈咖吒亚那(Mahakaccayana)尊者在僧团中的杰出地位,是往昔在轮回中所种下的种子,经过无数世后逐渐成熟的结果。发愿成为对略说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3-07-30
第二章 富有的施主寺院建成后,给孤独全力支持僧团住众,提供他们一切生活必需品。每天早上都送去米粥,每天晚上则补充所需的衣、钵与医药,而揭答林精舍的一切修缮都是由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3-07-29
第二章 善说法的吉达长者在列举他的「第一弟子」时,佛陀提到三个人在解说佛法上最为杰出:本那.满答尼补答(Punna Mantaniputta,古译: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满慈子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3-07-29
第二章 互为良师益友的夫妻停止执着才能解脱诺酤罗夫妻不只考虑一个有利的转世,他们也关心人世的公义与深入的存有问题。有一次,诺酤罗父问世尊,为何有些人达到解脱,有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3-07-29
第五节 我已披上了出家人的袈裟,我将利用一切时间和精力求证菩提。/苦行僧悉达多那是阴历五月的月圆日。一轮圆月从喜马拉雅山的雪峰口冉冉升起。溶溶的月光沐浴着银色的大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二章 汉文《大藏经》与佛经翻译第二章 汉文《大藏经》与佛经翻译大藏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印度佛教经典就开始陆续被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7
自从皈依后每日念心经数遍,真心求忏悔,过去因无知和愚痴犯了邪淫,与有妇之夫谈情说爱,自以为是爱情为此种下了苦果、恶果,不仅伤害了家人也伤害了其他的众生,自学佛后
念佛感应时间:2023-07-25
第二章:早慧神童却说耆婆本想拜鸠摩罗炎为师学习佛教,不料鸠摩罗炎竟然跪下向她求婚。耆婆惊慌失措倒退数步道:国师,我有言在先,此生我已献身佛教,誓不嫁人,你快快起
佛教故事:鸠摩罗什传奇时间:2023-07-23
地藏经、心经感应心经是我修学起念的第一部经文,那时刚接触到心经,是我还未大学时,因为当时觉得篇幅算是佛经里最短的,但义深,尤其喜欢闻参里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念佛感应时间:2023-07-23
第五节 罗侯罗尊者(一)沙弥之始罗侯罗,汉译覆障。罗什解释,母腹六年,胎所覆障,因以为名。是悉达多与耶输陀罗之子。关于他的出生有二说,一说悉达多十九岁(西元前547
佛教故事:佛祖十大弟子时间: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