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说法是南阳惠忠国师提出来的一个禅宗命题,其意思是草木瓦石等无情之物也能说法。乍一看,这个命题也像禅宗的其他许多命题(如不立文字)一样,表面上给人以一种悖逆感,令人费解:无情之物,无心无嘴,它们何以能说法呢?然而,令人费解的事往往也是令人感兴趣的事。若以世俗的道理言,无情说法确实是悖逆不通的;但是,无情说法,作为一个禅宗命题,自有其得以成立的佛理依据,自有其在佛教上的意义。本文将对惠忠国师的无情说法以及与之有关的方方面面作一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
无情说法是惠忠国师在与一位南方禅客的问答辩论中提出来的,其具体语境如下:
有南方禅客问:如何是古佛心?
(惠忠国)师曰:墙壁瓦砾无情之物并是古佛心。
禅客曰:与经太相违故,《涅槃经》曰:离墙壁瓦砾无情之物,故名佛性。今云一切无情皆是佛心,未审心与性为别不别?
师曰:迷人即别,悟人即不别。
禅客曰:又与经相违故,经曰:善男子!心非佛性,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曰不别,未审此义如何?
师曰:汝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月,结水为冰;及至暖时,释冰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汝若定执无情无佛性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华严经》曰:三界所有法,一切唯心造。今且问汝,无情之物为在三界内,为在三界外?为复是心?为复不是心?若非心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若是心者,不应言无情无佛性。汝自违经,吾不违也。
禅客曰:无情既有心,还解说法也无?
师曰:他炽然说、恒说、常说,无有间歇。
禅客曰:某甲为什么不闻?
师曰:汝自不闻,不可妨他有闻者。
进曰:谁人得闻?
师曰:诸圣得闻。
禅客曰:与摩即众生应无分也?
师曰:我为众生说,不可为他诸圣说。
禅客曰:某甲愚昧聋瞽,不闻无情说法,和尚是为人天师,说般若波罗蜜多,得闻无情说法不?
师曰:我亦不闻。
进曰:和尚为什么不闻?
师曰:赖我不闻无情说法,我若闻无情说法,我则同于诸圣,汝若为得见我及闻我说法乎?
禅客曰:一切众生毕竟还得闻无情说法不?
师曰:众生若闻,即非众生。
禅客曰:无情说法还有典据也无?
师曰:言不开典,非君子之谈。汝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皆是念佛念法念僧。鸟是有情,水及树岂是有情乎?《华严经》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众生是有情,刹岂是有情乎。[1]
在这个颇有曲径通幽味道的问答辩论中,作为答方的惠忠国师提出了无情说法这个命题,并且认为,无情不但说法,而且还是炽然说、恒说、常说,无有间歇。[2]同时,他还集中解答了如下两个问题:(一)无情说法的佛法依据是什么?(二)一般的人为什么听不见无情说法?
对于问题(一),惠忠国师从两个方面作答:1、根据佛教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原理,三界中的无情――无情自是属于三界――显然也是有心有性的(惠忠国师认为,心和性的关系犹如冰和水的关系),此即无情有佛心和无情有(佛)性。无情既然有心有性,那它就能说法。在惠忠国师看来,无情说法是无情有心和无情有性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从后两者推出来的必然结论,这为无情说法提供了佛理依据。2、佛教经典中就有无情说法的实例,如《弥陀经》中说水鸟树林皆是念佛念法念僧,其中的水和树林就是无情;又比如《华严经》中说: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其中的刹也是无情[3],这为无情说法提供了佛典依据。既有佛理依据,又有佛典依据,无情说法在佛法上当然也就能成立了。
对于问题(二),惠忠国师说,无情说法,只有诸圣得闻,只有那些入佛境界成了圣的人才能听闻得到无情说法,而其他一切众生,包括他自己都无由得闻,因为众生若闻,即非众生,闻到无情说法的人便已不再是众生而是圣了,基于此,惠忠国师说,他自己若闻,那他也就同于诸圣,别人遂无由得见及闻他说法了[4]。当然,这是惠忠国师的玩笑和自廉之辞,因为,他能提出无情说法这个命题,就说明他实际上已听闻到了无情说法,否则他是不会意识到并提出这个命题的。
在另一个地方,惠忠国师在答南阳张濆问时亦对无情说法作了解释,请看下面的问答:
南阳张濆问:某甲闻有无情说法,未谛其事,乞师指示。
师曰:无情说法,汝若闻时,方闻无情说法;缘他无情,始得闻我说法,汝但问取无情说法去。[5]
这里,惠忠国师实际上是对无情说法,诸圣得闻作了补充说明,他的意思是,无情说法,你若听到了,那无情就在说法;你若没听到,那无情也就没在说法;换句话说就是,你若成了圣,那对你来说,无情也在说法;你若没有成圣,那对你来说,无情也就没在说法,你和无情实际上是一体的,因为无情是你的心识所变现的,你的状态就决定了无情的状态,无情是随着你而转的,这就是所谓的心转万法转。因此,一般的众生,由于没有成圣,故而亦无缘得闻无情说法,他们只能听我惠忠说法,并从我惠忠的说法中了解无情说法一事。不过,惠忠国师又说,对于无情说法,见即见,若不见,纵说得出,亦不得见[6],也就是说,能知道并讲说无情说法是一回事,能听闻到无情说法则是另一回事;前者是一种知识,而后者则是一种境界,一种佛的境界,一种圣的境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惠忠国师认为,他只能讲说无情说法并将此事讲给他人听,但却不能听闻到无情说法。当然,正如我在前文所说,这是惠忠国师的自廉之辞。
二
惠忠国师的无情说法一出,便在禅界丛林迅速传扬开来,成为弟子学人参访研究的一个有名话头,如《祖堂集》中载曰:
洞山到沩山,他日沩山密离宴室,独步林泉,洞山乃疾追,蹑迹其后,至于佛地之西,有作务之所,洞山遂进前礼拜而言曰:某甲窃闻国师有无情说法之示,曾闻其语,常究其微,每欲励心,愿尽于此。
沩山沂然顾曰:子于何获此语耶?
洞山具述始终而举,举了,沩山乃曰:此间亦有小许,但缘罕遇其人,非我所吝也。
洞山云:便请。
沩山云:父母缘生口,终不敢道。
洞山不礼拜,便问:还有与师同时慕道者不?
沩山云:此去澧陵县侧,石室相邻,有云岩道人,若能拨草瞻风,必为子之所重也。
洞山便问: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
(云岩)师曰:无情说法,无情得闻。
进曰:和尚还闻得不?
师云:我若闻,汝则不得见我。
进曰:与摩则某甲不得闻和尚说法也。
师曰:吾说法尚不自闻,岂况于无情说法乎?
因此洞山息疑情,乃作偈曰:
可笑奇,可笑奇!无情解说不思议。
若将耳听声不现,眼处闻声方得知。[7]
这个关于洞山良价禅师之参学事迹的记载还有另一个与之稍有出入的版本,见于《正法眼藏》,具体如下:
洞山到沩山,问曰:顷闻忠国师有无情说法,良价未究其微。山曰:我遮里亦有,只是难得其人。曰:便请和尚道。山曰: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曰:还有与师同时慕道者否?山曰:此去石室相连有云岩道人,若能拨草瞻风,必为子之所重。既到云岩,问无情说法,甚么人得闻,岩云:无情得闻。曰:和尚还闻否?岩云:我若闻,子则不闻吾说法也。曰:某甲为甚么不闻?岩竖起拂子云:还闻么?曰:不闻。岩云:我说法,汝尚不闻,岂况无情说法?曰:无情说法,该何教典?岩云: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无情草木,互奏笙歌。洞山于此有省,乃述颂云: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8]
这两段记载在字句上稍有出入,但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从这两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对惠忠国师所提出的无情说法思想有如下进一步的了解:
(一)当时,至少象沩山、云岩、洞山等那样的禅宗大师都对无情说法深有感悟,并引为禅道至理。洞山甚至还于此息疑情,于此有省,因此而悟。
(二)洞山想请沩山讲讲无情说法的道理,沩山不予解答,其理由是父母缘生口,终不敢道或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沩山是这样认为的:无情说法,并不是象我们人一样,是用父母所生之口来说的,而是用无情本身的整个本体来无声地显示的,所以我沩山也不能用口来给你洞山解答无情说法的道理,以求得与无情的一致,以求得真正地体现无情说法,也就是说,此时的沩山也是一种无情――为了契合无情说法的佛理而自认为是一种无情。所谓无情说法不是用口来说法,而是用无情本身的整个本体来无声地显示法,这实际上就是禅界所常说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样一种无情说法,我们只能看见而不能听见,正因如此,所以悟透了无情说法的洞山作偈颂称无情说法是也大奇,也大奇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想必惠忠国师所说的无情说法,诸圣得闻(见前文)的闻也是用眼闻,而不是用耳闻。凡胎肉眼,看见草木瓦石也只是草本瓦石,看见翠竹黄花也只是翠竹黄花,而得道开悟的诸圣则能用眼听闻到草木瓦石、翠竹黄花在以法身和般若身说着法。有一次,(北宋的)洪寿禅师听见柴垛上的柴扑落地上的声音,忽然有所省悟,于是遂作了一首《有省偈》,曰: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9]洪寿禅师显然也是看到了山河并大地都在以法王身说法。在下面这段引文中,惠忠国师实际上也表达了这种看见无情说法的思想,该引文是:
(南方禅客)又问:古德曰:青春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人不许,是邪说;亦有人信,言不可思议,不知若为?
(惠忠国)师曰:此盖是普贤、文殊大人之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摩诃般若经》曰:色无边故,般若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此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10]
惠忠国师依据大乘了义经《华严经》和《摩诃般若经》指出,佛身、般若充满法界,青青翠竹和郁郁黄花都是真如佛身、般若身,它们都是以佛身而在菩提座上说着法,但一般人是看不到它们说法的,因为这是普贤、文殊大人之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也就是说,只有诸圣才能看到它们说法,凡夫俗子是无此等缘份的。
(三)沩山不为洞山作答,却将烫手山芋抛给了云岩,叫洞山拨草瞻风,去问云岩。云岩的回答是,无情说法,只有无情得闻,我云岩也听闻不到;云岩若闻,云岩亦是无情;我云岩若是无情,那你就听不到我在这里与你说话了。惠忠国师说,无情说法,诸圣得闻,而云岩则说:无情说法,无情得闻,这两种说法究竟有何内在联系呢?表面上看来,这两者正好相反;然而,细究其实,就其最究竟的佛理而言,诸圣是法身,无情也是法身,而且只有在诸圣的眼里,无情才是法身,诸圣和无情是统一的,诸圣即无情,无情即诸圣,诸圣与无情一而不二。诸圣闻到无情说法,实在就是无情闻到无情说法。
(四)云岩举起拂子,问洞山还闻么?这一举一问对无情说法,作了最好的诠释,它表明,所谓无情说法,我们只能用眼看见,而不能用耳听见。无情所说的法,实际上只是它在诸圣眼中所展示的无情本身,而没有什么其他多余的东西,犹如这拂子被举起只是展示了拂子本身一般。
三
前文述及,惠忠国师得出无情说法这个结论的根据之一就是无情有性 (或无情有心)[11],实际上无情说法 与无情有性乃是一个事情互为里外的两个方面,无情因为有性,所以能说法;同时,无情能说法,也正是基于其有性,因此无情有性与无情说法是一而不二的,由于这个原因,惠忠国师在与南方禅客辩论了无情说法这个论题后,又把话头转到了无情有性上来,并从此引伸开去,与南方禅客探讨了许多令人感兴趣的佛学问题,这些问题都与无情有关,或者说,都是由无情的特征所引起的,因而也是我们所应该予以关注的,因为,只有当我们把与无情有关的所有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才能对无情说法有透切的了解和体悟。下面,我们不妨将惠忠国师与南方禅客在探讨了无情说法之后的谈话内容分成五个主题来加以简单地介绍和论述。
(一)损害无情是否有罪?
客问:既是无情有佛性,未审有情又如何?
师曰:无情尚尔,岂况有情乎?
禅客曰:若有情、无情俱有佛性,杀有情而食啖,其身分即结于罪怨相报;损害无情,食啖五谷、禾蔬、果栗等物,不闻有罪,互相仇报也。
师曰:有情是正报,从无始劫来,虚妄颠倒,计我我所而怀结恨,即有怨报;无情是依报,无颠倒结恨心,所以不言有报。[12]
这里,南方禅客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即,既然无情也象有情一样是有佛性的,那佛教为什么说杀食有情要受恶报,而吃食五谷禾蔬等无情却是无罪呢?惠忠国师用依、正二报之佛理来答之,谓有情是正报,是有情众生之正身;而无情是依报,是有情众生依之而存的国土、房屋、器具等。作为正报之有情是有恨心的,所以人杀食之就会受到恶报;而作为依报之无情则是无恨心的,故人杀食之,亦不会受到恶报。
(二)无情能授三菩提记而作佛吗?
客曰:经教中但见有情授三菩提记,于未来世而得作佛,号曰某等,不见无情授菩提记作佛之处,只如贤劫千佛中,阿那个是无情成佛?请为示之。
师曰:我今问汝,譬如皇太子受王位时,为太子一身受于王位?为复国界一一受也?
对曰:但令太子受得王位,国土一切自属于王,宁当别受乎?
师曰:今此亦尔,但令有情授记作佛之时,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国土尽属毗卢遮那佛身,佛身之外,那得更有无情而得授记耶?[13]
惠忠国师在这里与南方禅客讨论了无情成佛的问题。无情既然有性,那无情自然也就应该成佛;然而,经教中都只讲到有情受三菩提记而作佛,从来也没有讲到无情受三菩提记而作佛,这该如何解释呢?对此,惠忠国师作了一个生动形象、颇能说明事理的比喻,他说,皇太子受王位时,表面上虽只是皇太子一身受王位,其实此时国土及国土上的所有一切随着皇太子受王位自然也都成了王之所有[14],没有必要另外再对国土及国土上的一切授记王位了;同样地,当有情授记作佛时,作为有情之依报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无情亦随之都属于毗卢遮那佛身了,还有必要对这些无情另作使之成佛的授记吗?此论确是很精采的。
(三)众生在地上大小便是否是秽污佛身?
客曰:一切大地既是佛身,一切众生居佛身上便利,秽污佛身,穿凿践踏佛身,岂无罪乎?
师曰:一切众生全是佛身,谁为罪乎?[15]
南方禅客难曰,既然一切无情都是佛身,那大地也是佛身,众生在地上大小便,且日日践踏,这岂不是在秽污佛身吗?众生岂是无罪吗?惠忠国师顺水推舟辩护道,正因一切都是佛身,所以众生身上也全是佛身,他们的大小便,他们践踏大地的脚也都是佛身,佛身加于佛身,又有何罪?《庄子》中说的道在屎尿,此其谓乎?
(四)佛身无为还是有为?
客曰:佛身无为,无所挂碍,今以有为质碍之物而作佛身,岂不乖于圣旨乎?
师曰:汝今不见《大品经》曰:不可离有为而说无为,又不可离无为而说有为。汝信色是空不?
对曰:佛之诚言,那敢不信!
师曰:色既是空,宁有挂碍?[16]
所谓有为、无为,为者,造作之义也。佛教认为宇宙万法,可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类,有为法系指由因缘造作而成、有生住异灭四相之事物,举凡世间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如人、动物、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瓦石水汽乃至人的思想言语、情绪感知等,都是有为法;而无为法则反是,系指非由因缘造作而成、无生住异灭四相之事物,具体地说就是指众生本具的、非由后天造作的、不会坏灭的真如、佛性、佛身等佛教究竟本体。既然如此,那么,当我们说一切无情皆是佛身时就难免会有矛盾,因为一切无情皆是有挂碍的有为法,而佛身却是无挂碍的无为法,有为之无情怎么会是无为之佛身呢?惠忠国师据《大品经》不可离有为而说无为,又不可离无为而说有为的道理,指出色(有为法)即是空(无为法),空即是色,无情之色即佛身之空,佛身之空即无情之色,互不妨碍。
(五)佛修行能否代替众生修行?
(客)又问:众生与佛既同者,只用一佛修行,一切众生应一时解脱。今见不尔,同义何在?
师曰:汝不见《华严经》中六相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成中有坏,坏中有成,总中有别,别中有总。众生与佛虽同一性,不妨各各自修自得,看他人食,终不自饱,[17]
按照众生与佛具有同一佛性的佛理,应该是一佛修行,一切众生都随之一时解脱,用不着众生各各修行了(这与前文的皇太子受王位之喻有点雷同),可现实的情况却是,众生各各都在为解脱而修行,这样看来,众生与佛又有何同?惠忠国师以《华严经》六相义中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来解答这个问题,认为众生与佛虽同具一佛性,但亦不妨各各自修自得。
[结语] 从字面上看,无情说法似有悖常情,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无情说法自有一番禅机佛理,颇为耐人寻味,它实质上表明了禅宗开悟者与无情物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物我冥同的一体化境界。同时,惠忠国师和南方禅客围绕无情说法所展开的种种精妙绝伦的问答辩难,充分地展示了佛法义理的深邃和奥妙无穷,足以加深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和敬仰。
丹霞禅师有一次去拜访慧忠禅师,刚好慧忠国师在小憩,于是丹霞便问慧忠的弟子耽源说:请问,国师在家吗?耽源只是刚学了一点禅理,便卖弄的说:在是在的,只是不会客。丹霞:啊!你答
禅宗公案时间:2024-11-18
佛放光是为照破众生的无明。◎一九八五年十月一日开示佛说法时,常常放光。为什么?因为为令众生快点觉悟。佛在最后说《涅槃经》时,从面门放光,又由口里收回,这表示去也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8
问:灵山在何处。是否世尊说法之地。范古农答:灵山具称灵鹫山。梵语耆阇崛山。在古印度摩竭提国旧都。东北十四五里。(此旧都名上茅宫城。在今巴哈尔城西南六十里。)是世尊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7
有一位聪明的那先比丘,从他的智慧流露事迹中,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奇人。有一次,弥兰陀王故意要非难那先比丘,就诘责他说:“你跟佛陀不是同一个时代,也没有见过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3
说到佛教与女性的关系,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广为当代女权主义者所病诟甚至深恶痛绝的八敬法,因为他们将这八敬法解读为是对女性的歧视,从而有悖于男女平等。不过,我倒觉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9
2011年5月13日至16日,首届河北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学术论坛在石家庄市召开。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坚在论坛中提出:禅宗的本质就是生活禅,而生活禅直接目的就是使平凡的日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9
佛门瑞相 无言说法 -- 王志远平凡的人都敬畏不平凡的事,奇迹最能征服俗人。不俗的人们也往往在奇迹面前瞠目结舌,因为不是所有的奇迹都能用语言、用思辩、用科学(科目之学)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4
佛说法度二王出家缘佛陀时代,有两位国王彼此不和,经常发动军队,互相袭击,危害百姓甚深。当时,波斯匿王看到这两位国王常为瞋心所绊,处于生死流转之中,不可自拔,心生
佛典故事时间:2024-07-23
陈坚教授:中国佛教促进了女性的解放陈坚: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说到佛教与女性的关系,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广为当代女权主义者所病诟甚至深恶痛绝的“八敬法”,因为他
布衣百姓时间:2024-07-12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两位关系非常密切的大施主希望两家一直很和睦,没有任何是非的关系在将来能进一步密切。其中一个如是提出建议,另一位说:“我们做亲家吧!”“做亲家
因果轮回时间:2024-06-22
道是无情却有情:张雅轩丧子实为善报你比如张雅轩,他是王凤仪先生最得力的弟子,他也是办女学使女学倡兴大发展的最得力的助手。他原来出身是一个马贩子,马贩子就是贩卖马
布衣百姓时间:2024-04-25
皈依后从「五乘佛法」认识释迦牟尼佛所说法的「整体面」:就是1、人道的修行方法。2、天道的修行方法。3、声闻行者了脱生死的修行方法。4、缘觉行者了脱生死的修行方法5、
佛学入门须知时间:2024-03-22
鼓山神晏国师悟道因缘福州鼓山神晏兴圣国师,雪峰义存禅师之法嗣,俗姓李,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幼时即厌荤腥,乐闻钟梵,性情淡泊,多遇神异。十二岁时的某一天,忽有白气数道,腾
佛教故事: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时间:2024-01-18
闰三月二十六日开示佛法教典所说,凡讲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者,信心也。《华严经》上菩萨位次,由初信到十信,信个什么呢?信如
佛经论著时间:2024-01-08
大姑子最近负面情绪高到了顶点,哀怨的神色让她的整张脸都布满了褶皱。她的女儿,也就是我的侄女 33 岁因白血病想不开跳楼了。如花似玉的孩子啊,就这样狠心舍弃了亲人。大
学佛受用时间:2024-01-03
丹霞禅师有一次去拜访慧忠禅师,刚好慧忠国师在小憩,于是丹霞便问慧忠的弟子耽源说:请问,国师在家吗?耽源只是刚学了一点禅理,便卖弄的说:在是在的,只是不会客。丹霞:啊!你答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时间:2023-11-21
唐朝,文宗皇帝生性嗜好蛤蜊,沿海民众总是不断地捕捉蛤蜊进贡朝廷。有一次御厨在烹调时,一打开蛤蜊的硬壳,见壳内一尊酷似观音菩萨的形象,梵相具足,非常庄严,文宗就以美锦宝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时间:2023-11-20
说 法●唐时,僧人慧日,渡海到达天竺(今印度一带),礼拜如来圣迹。在健驮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城东山上,虔祷观音,亲见菩萨现身,教诲他:“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
佛教知识时间:2023-09-15
有一学僧道念,出家数十年,到处参访,皆未能开悟,一日,请示石楼禅师道:未识自己的本性,乞禅师方便指示。石楼:石楼无嘴巴。道念:学僧至诚,洗耳恭听。石楼:你听了什么?道念:学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时间:2023-08-27
大地山河的森罗万象,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一是有情类;二是无情类。“有情”是指有生命的人、禽兽、动物等;“无情”是指山河大地和有生机的树木花草等。 有情说法,我们都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26
噶玛蒋央整理于2009年 复次舍利弗。东方去此众德世界度千佛刹。有世界名曰妙乐。其国有佛。号曰阿閦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曰众祐度人无量
念佛功德时间:2023-08-22
陈坚教授:黄绾的“艮止”心学兼谈黄绾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黄绾的“艮止”心学兼谈黄绾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陈坚(山东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若问:《周易》六十四卦中,哪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21
陈坚教授:除了“五明”,还要“文明”——论佛教与文明引言玉佛寺今年举办的学者论坛以“和谐宗教与文明城市”为主题,既应景又开新,说其应景,正如邀请函中所表明的,乃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21
国师与皇帝清朝顺治皇帝有一天特召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顺治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问心在哪里里?现在请问心在七处?不在七处?玉琳国师回答道:觅心
佛教故事:活得快乐时间:2023-08-19
陈坚教授:是法非喻:理解“文字禅”的一个模型——以圆悟克勤《投机偈》为中心陈坚2010年11月22日,首届圆悟克勤禅师暨“茶禅一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昭觉寺隆重开幕。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陈坚教授:和谐世界,从何开始?——《普陀山宣言》、《全球伦理宣言》和《大学》之比较分析和谐世界,从何开始?——《普陀山宣言》、《全球伦理宣言》和《大学》之比较分析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老比丘逃避说法从前有一个女人,聪明智慧,深信三宝,常常请二比丘来家供养。后来有一老比丘来应供,这个老比丘并没有证果。这一天饭过,女主人至心请其说法,敷坐头前,闭目静坐
佛教故事:罗汉菜时间:2023-08-18
陈坚教授:乘着“宗派佛教”的翅膀陈坚有一首由德国诗人海涅(1791—1856)作词、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1809—1847)谱曲的在世界范围内至今广为流传的歌,叫《乘着歌声的翅膀》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陈坚教授:永明延寿论“名”陈坚内容提要:“名”是佛学所要处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永明延寿在《宗镜录》卷十二专门探讨了“名”及其相关问题。永明延寿将世界分为“名”、“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陈坚教授:贝施特和智顗论“恶”的宗教价值——兼谈宗教中的“善恶”观念贝施特和智顗论“恶”的宗教价值——兼谈宗教中的“善恶”观念陈坚(山东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提要:谈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陈坚教授:谭嗣同与佛学山东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华梵大学 第七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03.09 )p387-402华梵大学哲学系, [台湾 台北]--------------------------------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陈坚教授:赵朴初佛教“三自”思想论析陈坚解放后,中国基督教为摆脱对国外教会的依附,开展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运动,自力更生办教,并于1954年正式成立了中国基督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陈坚教授:当代“文化僧人”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以真禅法师为例当代“文化僧人”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以真禅法师为例山东大学哲学系 陈 坚“文化僧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有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陈坚教授:“心”的佛教之最终成熟--从释迦牟尼到马祖道一、释迦牟尼的佛教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其时的佛教既不是像基督教那样的讲求信仰的宗教,也不是像犹太教和伊斯兰教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陈坚教授:弥勒信仰与“希望佛学”一、楔子:“希望神学”基督教有所谓的“希望神学”(Theology of Hope)。“希望神学”“根据基督教末世论讨论社会发展和现实政治问题,以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陈坚教授:《坛经》中的中国式言说——兼作“中国佛教”新解引言“途之人”皆曰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然而禅宗的中国化究竟体现在何处,人们似乎并没有并且好像不屑于做一些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陈坚教授:大隐隐于市:天台佛法与“都市佛教”一、智者大师出走金陵与“都市佛教”的困境智者大师且智顗(538—597)本来在南朝之陈都金陵(今南京)有很高的地位,万人敬仰,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陈坚教授:略论通明观禅法陈坚 智顗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八中详细介绍和论述了一种禅修方法,名曰“通明观” ,那么何为“通明观”?“通明观”又是如何修证的?以及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陈坚教授:智旭对《周易·大过卦》的佛学解读(山东大学 哲学系,山东 济南 250100)--------------------------------------------------------------------------------摘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陈坚教授:僧肇的“不真空”义——兼谈“六家七宗”对“空”的理解一 东晋僧人僧肇作《不真空论》以阐释大乘空宗的般若空观,他将大乘空宗的般若“空”(以下简称“空”)[1]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陈坚教授:论智顗的“一念心”提要“一念心”是天台宗创始人智顗佛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何为“一念心”?学界以往对它的理解有所偏失。本文从多个角度对“一念心”作了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陈坚教授: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山东大学哲学系 陈坚内容提要 佛教就其本质而言乃属于解脱论而非伦理学,尽管它在实践上不无伦理功用。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作者:煮云法师唐朝文宗皇帝嗜吃蛤蜊,下旨要东南沿海的渔民,频年入贡蛤蜊,一班贪官污吏们乘此机会,鱼肉乡民,捐献诈取,害得他们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忽然一日,皇帝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3-08-05
对比丘尼说法因为阿难陀的俊貌多情,不但在俗的女众追求过他,甚至连出了家的比丘尼恋慕他的也有。阿难陀对女众的出家,尽心帮忙,加之他的人缘好,所有的女众,尤其比兵尼
佛教故事:十大弟子传时间:2023-07-30
第二章 善说法的吉达长者在列举他的「第一弟子」时,佛陀提到三个人在解说佛法上最为杰出:本那.满答尼补答(Punna Mantaniputta,古译: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满慈子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3-07-29
耆域 (行事通神变 说法如平常)听说从天竺来了一位神僧,可有本事呢。啊,是啊,不知什么时候能来这儿。不过,你知道吗?听说神僧穿戴可不怎么样,这是湖北襄阳,两个渔夫在
佛教故事:高僧大德的故事时间:2023-07-23
第二十四则母孕说法昔有比丘,精进守法,少即持戒而不毁犯。所诵读皆为佛法甚深经典,凡听到比丘诵经声者,莫不欢喜。有一个小儿,年七岁,在城外放牛。他远远听见比丘诵经
佛教故事:大德讲故事时间:2023-07-15
问:是否应该就专行法布施废其余二布施. (如一青年终日足不出户,在各大论坛上宣扬佛法.而不挣钱,不放生,不济贫)答:按自己的能力和机缘,尽力尽缘尽量..布施!才是不住法不
答疑解惑时间:2023-07-15
堕胎堕胎又称中断怀孕或人工流产,故意结束妊娠,取出胚胎或者导致胎儿死亡的行为。在中国,人们普遍不对堕胎做任何生命伦理方面的讨论,在一胎制的背景下很多人采取自愿堕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12
说法是什么意思?说法的意思说法,在佛教中是指宣说佛法、讲授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佛法是世间的光明,是人类的救星。有缘得闻佛法,应如《大集经》说:「闻法者,对说法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