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作为外来文化的移植,首当其冲的便是本土化或者说中国化的问题。净慧认为,佛教中国化是在魏晋时期完成的,代表人物是道安。对于禅学而言,这无疑也是正确的。
普遍认为,禅是对传入之佛教中梵文Dhyāna之翻译。禅,读作shn,chn 之读音是后来的,其意为祭天、传代。Dhyāna应读作Dān Nā,意思是静虑。无论从读音上说,还是从字义上讲,禅和Dhyāna,均不相对应。也就是说,禅的选用既非音译,也非意译。翻译的本身,就带有创造性。正因为如此,禅字屡经变迁,发音变作chn,意思也就由原来的静虑变成为内涵越来越丰富的、全新的哲学范畴,或者说是新的文化概念。作为禅宗的禅被后人广泛地接受了,其原意倒被大多数人忘却或者失落了。至于何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前人未经考查,辗转引述,已难知其本来面目,至今实为翻译史上的悬案。
应当强调指出:当时译者何以选择这样一个既不同音,意义又相去甚远的禅(shn)字来翻译梵文的Dhyāna?中国禅宗的禅(chn)与印度的Dhyāna是否有承继的关系?它的意义又是如何转化,最终形成禅宗思想的?研究禅宗思想不搞清楚这些问题是难以深入并收到最佳效果的。
所谓明帝夜梦真人,永平求法,佛法东渐,佛教初传的历史告诉我们,早在汉季,佛法已经混同黄老之术,在中国开始传播起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典的翻译,有关静虑,即Dhyāna的经典,开始浸淫汉代思想界,最晚也当在汉桓帝安世高时代。也就是说禅的滥觞,Dhyāna的翻译,决不在菩提达摩初达宋境南越,北度至魏的宋、魏之时,而是早在400年前汉桓帝二年(148),安世高已经把Dhyāna介绍到中国来了。撇开思想上的承续性不谈,如果硬要说达摩是禅宗的初祖,倒不如说安世高是禅宗儿孙们的祖师爷。梁慧皎证之曰:(世高)博晓经藏,尤精阿毗昙学,讽持禅经,略尽其妙。而且,其到达中夏不久,即通习华言,于是,宣译众经,改梵为汉,出《安般守意》、《阴持入经》、大小十二门及百六十品,岂不是说,禅的诵持、翻译、引介就是安世高么?
当然,像菩提达摩一样,安世高所传之禅也不是禅宗之禅,他们都不应当是禅宗思想的创始人。他们所传之禅是由印度传来的静思寂虑的方法,是汉、魏僧人及其后各色人等藉以入定的方法,即某些人谓之的习禅之禅[1],而不是后起之禅宗思维系统中,包容丰富的概念和辩证思维的范畴。
推源溯始,Dhyāna之意来源甚古,印度古《奥义书》(Upanishads)中便有类似的意思,其名曰瑜伽(Yoga)。此字是印度文与日耳曼文的混合,有枷或驾之义,英文谓之牛轭,引申而为联系、合一,或者干脆就是管束的意思。中华旧籍和佛教也有译作相应的,如《瑜伽焰口施食要集》云:三业相应,故曰瑜伽。但在古印度,固特指一种修行方法,所谓枷、驾,实为制服奔驰、奋发的情欲的方法。据汤用彤先生考订,瑜伽之法原有二,一是苦行,二是持心。持心即禅定也。这种被称之为Yoga的禅定之术,在佛教未创立之前,已经盛行古印度次大陆。释迦牟尼未出家之前,就曾从学于瑜伽师,先练苦行,后修禅定。正因为如此,佛教兴起之后,便吸取了瑜伽,把信、精进、思维、定、慧,统统视为通瑜伽之路。《瑜伽经》四卷中的第一卷,便是讲述禅定之性质和目的的。后来佛家干脆把瑜伽纳入佛法,而以Dhyāna名之。
由此可见,Dhyāna本意与Yoga驾驭、管束之意相近,即所谓持心,尽管它也强调追求真际之智慧,实际上突出的还是实现内心修养的定的工夫。胡适曾指出:总的来说,印度的禅都是入定,印度禅重在定[2],可以说是对印度禅,即Dhyāna言简意赅的概括。为了说明这一点,胡适还举了竺法护所译《修行道地经》中擎钵大臣的故事,这里也转引如下:
昔有一国王,选择一国明智之人以为辅臣。尔时国王设权方便无量之慧,选得一人,聪明博达,其志弘雅,威而不暴,名德具足。王欲试之,故以重罪加于此人,敕告臣吏盛满钵油而使擎之,从北门来,至于南门,去城门二十里,园名调戏,令将到彼。设所持油堕一渧者,便级其头,不须启问。
尔时群臣受王重教,盛满钵油以与其人。其人两手擎之,甚大忧愁,则自念言:其油满器,城里人多,行路车马观者填道是器之油擎至七步尚不可诣,况有里数邪?
此人忧愦,心自怀怇。
其人心念:吾今定死,无复有疑也。设能擎钵使油不堕,到彼园所,尔乃活耳。当作专计:若见是非而不转移,唯念油钵,志不在余,然后度耳。
于是其人安行徐步,时诸臣兵及众观人无数百千,随而视之,如云兴起,围绕大山众人皆言,观此人衣形体举动定是死囚。斯之消息乃至其家,父母宗族皆共闻之,悉奔走来,到彼子所,号哭悲哀。其人专心,不顾二亲兄弟妻子及诸亲属。心在油钵,无他之念。
时一国人普来集会,观者扰攘,唤呼震动,驰至相逐,跫地复地,转相登蹑,间不相容。其人心端,不见众庶。
观者复言,有女人来,端正姝好,威仪光颜,一国无双,如月盛满,星中独明,色如莲花,行于御道其人一心擎钵,志不转动,亦不察观。
观者皆言,宁使今日见此女颜,终身不恨,胜于久存而不睹者也。彼时其人虽闻此语,专精擎钵,不听其言。
当尔之时,有大醉象,放逸奔走,入于御道行步纵横,无所省录。人血涂体,独游无难,进退自在,犹若国王,遥视如山。暴鸣哮吼,譬如雷声。而擎其鼻,嗔恚忿怒恐怖观者,令其驰散,破坏兵众,诸众奔逝人悉避走
又杀象师,无有制御,嗔或转甚,踏杀道中象马、牛羊、猪犊之属。碎诸车乘,星散狼籍。或有人见,怀振恐怖,不敢动摇。或有称怨,呼嗟泪下,或有迷惑,不能觉知。有未著衣,曳之而走,复于迷误,不识东西。或有驰走,如风吹云,不知所至也
其擎钵人不省象来,亦不觉远。所以者何?专心惧死,无他观念。
尔时观者扰攘驰散,东西走故,城中失火,烧诸宫殿及众宝舍。楼阁高台现妙巍巍,展转连及。譬如大山,无不见者。烟皆周遍,火尚尽彻
火烧城时,诸蜂皆出,放毒蛰人。观者得痛,惊怪驰走,男女大小,面色变恶,乱头衣解,宝饰脱落;为烟所薰,眼肿泪出,遥见火光,心怀怖岨,不知所凑,展转相呼。父子兄弟妻息奴婢,更相教言:避火!离水!莫堕泥坑!
尔时官兵悉来灭火。其人专精,一心擎钵,一渧不堕,不觉失火与灭时。所以者何?秉心专意,无他念故
尔时其人擎满,至彼园观,一渧不堕。诸臣兵吏悉还王宫,具为王说所更众难,而人专心擎钵不动,不弃一滞,得至园观。
王闻其言,叹曰:此人难及,人中之雄虽遇众难,其心不移。如是人者,无所不办其王欢喜,立为大臣
修行道者,御心如是,虽有诸患及淫怒痴来乱诸根,护心不随,摄意第一。
《修行道地经》这一寓言式的故事,正说明了Dhyāna的基本意思御心、摄意,也就是定的意思。
作为定和静虑意思的Dhyāna,在佛教传入中国后,被翻译为禅,可以说一直没有丢弃它的本意。僧界和汉译佛典中禅、定连用,尤其特指这一冥心虚寂,御心摄意的方式。特别在佛法传译过程中,对禅的理解,大多还是沿袭印度Dhyāna的本意,包括被称为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在内。
关于达摩最早的记述应当说是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分别见卷一永宁寺、修梵寺记载之中:
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修梵寺有金剐,鸩鸽不入,鸟雀不栖。菩提达摩云,得其真相也。
杨氏与达摩可算是同时代人,《伽蓝记》成书距达摩游洛阳诸寺亦不甚远,所记应当是最可信的。但其中既无传心之说,也无创教之迹。达摩云,鸠鸽不入,鸟雀不栖,得其真相,也是从静寂这方面立言的。他口唱南无,合掌连日,则显然是虔诚地遵从佛教的某些仪式的。
继杨衒之之后,唐道宣著《续高僧传》,所记达摩材料,较以前稍详。此时禅宗尚未形成,有伪造禅宗史的可能性。应当说这也是比较可信的。道宣把他列在《习禅篇》第五(若加上附见,实为第八),可见,仍未把他放在习禅的重要地位。其中的一些话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菩提达摩,南天竺婆罗门种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随其所至,诲以禅数[3]。于时合国盛弘讲授,乍闻定法,多生讥谤。
如是安心,谓壁观也然则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以下是行入,即四行。这里,道宣显然凸现了达摩定学、禅数、壁观、安心的入道之途。可见其禅法仍然是印度寂然无为的定学。至于道宣也谈到了藉教悟宗,众生同一真性,舍伪归真,无自无他,凡圣等一类似禅宗思想的话,实在也是佛教的共性,以及达摩或者是道宣受了中国道家思想影响的结果,也不宜视为禅宗思想的发端。
道宣在《习禅篇》末还评论说:
菩提达摩者,神化居宗,阐导江洛。大乘壁观,功业最高 稠怀念处,清范可崇;摩法虚宗,玄旨幽赜。可崇者情事易显,幽赜者则理事难通。
这段话仍然指出达摩于壁观功业最为擅长,同时还告诉人们,六朝以下的习禅者也不止达摩一家,另有僧稠所传的清范可崇,情事易显之禅法,而对达摩壁观的虚宗、玄旨则颇有微词。
据此可知,达摩以定心、安心为核心的禅数或壁观,实际上还是Yoga御心、摄意的那一套,是类似Dhyāna的禅定之法。汤用彤先生甚至指出:达摩四行非大小乘各种禅观之说,语气似婆罗门外道,又似《奥义书》中所说。达摩学说果源于印度何派,甚难断言。[4]进一步证明,达摩之禅近似《奥义书》中定的方法,而与禅宗思想相去甚远。因此可以说:
达摩与中国禅宗没有直接关系。达摩之壁观禅法,理入、四行也不是禅宗思想发展的源头。
毫无疑问,在达摩来华之前,禅法已流行于汉和魏晋。慧皎所记,已有20个习禅的。后汉至魏晋,也有许多关于禅的翻译佛典行世。可以这样认为,早在达摩来华前四五个世纪,随着佛教的传入,Dhyāna也就被译为禅而引介到中国并流行开来。禅定一语,虽不见于最早翻译的《四十二章经》,但有诵经、行道等,似为禅之古译[5]。是谁最早把禅作为译名引入佛典,至今没有人提及,恐怕也难以说得清楚。因为早期的翻译,毕竟未能全部流传下来。但是,学术界公认,安世高所译《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等为汉、魏习禅者所风尚。这就是说,在公元2世纪,印度的禅法已经在中土流行开来。安般守意,梵汉结合,乃数息的意思;《阴持入经》重点介绍阿毗昙学[6]。慧皎也说:世高博晓经藏,尤精阿毗昙学,讽持禅经,略尽其妙。其还传禅法于僧会、陈慧居士等。所译经典辩而不华,质而不野[7]。这些均说明安世高是比较早的禅的翻译家和禅的践履者。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他的译作中,固然有禅法、禅经等字样,却难找到禅字翻译的原初解释。所以,我们也只能循着它的意思,审视禅字翻译的思路,并在其它相关的著作中,找出其内涵演变的依据。
如前所言,以定、御为核心的Yoga和Dhyāna,与汉字禅全不相干,所以把Dhyāna译作禅显然是一种创造性的演译。从本意上看,无论是Yoga,还是Dhyāna,其所进入的最高状态是心、智、感觉全部停止的超验状态。禅法传译之际,正是中国士大夫崇拜庄、老,畅谈幽玄、梦想神仙之时,故亦常用道家之言比附佛说。事实上,安般者,出息入息、数息也,其寄托于呼吸,与中国方士吐纳之术相似。当其时,儒者嗜读老、庄,状如坐禅,史书亦有坐板积久,板留膝踝足指之印[8](此说较达摩面壁显然要实在得多,面壁留影大概也是由此触发的想象)。据此分析,若将Dhyāna译作庄子的坐忘,无疑是非常贴切的。试比较。庄子云: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9]
这就是说,不仅要忘物,而且要忘我,如此才同于大道,与定心、摄意的宗旨也完全吻合。再看《安般守意经》的翻译:
行道欲得止意复有三事:一者止身痛痒,二者止口声,三者止意念。
意观止者,欲婬制不为,欲嗔恚制不怒,欲痴制不作,欲贪制不求。诸万事一切不问,是为观止。
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受香,口不味味,身不贪细滑,意不志念,是外无为。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是内无为也。
好了,如此翻译,不管它是否羼杂了作者的主观意思,显然与庄子的坐忘相一致。事实上,确实也有人以坐忘来理解Dhyāna的,比如后来之道安在《序安般经注》中就说: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忘之又忘以至于无欲。但是,翻译者没有选择坐忘,却选择了一个与此全不相干的禅字。可见,这一选择是意在字外了。
应当承认,汉、魏士大夫多受老、庄思想的薰染,而通习华言,宣译众经,改梵为汉的安世高也不能不受庄、老思想的影响。况且,他不仅重禅定之法,而且重阿毗昙之学,其实有熔佛法与定法为一炉的意向,而坐忘二字却不能概括他的全部思想,所以,他必须寻找一个新的概念,以容纳他那模糊的思维。于是,他就选择了《庄子寓言》中的禅字,也就把他的思维从定的狭义中解放出来了。庄子说:
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相环,莫得其伦,是为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禅字显然是从此处挖出来的。该字从示,从单,读音为shn。单音与Dhyāna音近,可以说是音译(其实禅古代纽字也有读定的,故也读Dan)。示从二,从爪,按《说文解字》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也就是说,示有神示的意思。这样看来,便有垂示定心所收到的去欲存净、厌离生死、心一境性等不可言喻之效果的意思。可见,以禅译Dhyāna,虽不是音译、意译,但却又包含了音、意相译,形体示意三个方面的功能,完全符合汉字构字的方法,因此可以说是创造性的,也是绝妙的翻译。
照庄子的这句话,禅为相代之意,即运运迁流而更相代谢[10]。但作者以寓言解释其作品,无疑也有代替之意。更重要的是这句话讲了事物的本源、变化、虽变化相代,其原如一,以及平等和终始若环的禅代之状。所以禅的引申义不仅有代Dhyāna而立的定的形式,而且包含了本真、平等、变化无穷、周而复始等丰富而又神秘的内涵。事实上,安世高也赋予它断生死,得神足的超越意识,其后各家之译注,也是沿着这一思路向前发展的。世高弟子康僧会曾序《安般守意经》曰:
得安般行者,厥心即明,举眼所观,无幽不堵无遐不见,无声不闻,恍惚仿佛,存亡自由,大弥八极,细贯毛厘,制天地,住寿命,猛神德,坏天兵,动三千,移诸刹,八不思议,非梵所测。
他讲的是定的结果心明。心明则无所不察,无所不能,制天地,住寿命,运宇宙、人生于一心之中,这是何等神妙莫测的境界,决不是单纯的定和静虑所能包容的。
至东晋谢敷,也有序强调以慧守意,突出了慧的地位,这也超出了Dhyāna的原意,非用一个创造性的语汇代替不可了。他说:
正觉慈愍,开示慧路,防其终凶之源渐,塞其忿欲之征兆。
闭色声于视听,遏尘想以禅寂,乘静泊之祯祥,纳色天之嘉祚。然正志荒于乐华,昔习没有交逸,福因矜执而日零,毒根迭兴而罪袭,是以轮回五趣,亿劫难拔,婴罗欲网,有剧深牢,由于无慧乐定,不唯道门使其然也。
他明确指出,单有定是不行的,要靠慧来导引定。否则,仍然要轮回五趣,亿劫难拔。这显然是对单纯定的否定。他把原来印度Dhyāna所重视的静、定和管束的方法,以至于心、智、感觉全部停止的状态,排挤到非常次要的地位,从而凸现了慧在实现的超越境界及其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禅的内涵就是在原来的不确定性中,不断扩张的。
据胡适考证,西晋竺法护译的《修行道地经》,为僧伽罗叉(众护)所著,东晋佛陀跋陀罗(觉贤)在庐山译出的《修行方便禅经》,俗称《达摩多罗禅经》,是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合作的作品,这两种书都叫做瑜伽遮罗布迷(Yogāchārabhūmi),都可译作瑜伽师地论,因此可以知道这时期的禅法(指两晋翻译的禅法)上承《奥义书》,中间与外学胜论派及瑜伽派相关,下接唯识宗的瑜伽师地论[11]。这就是说,两晋时期翻译之禅法,仍然是与印度《奥义书》相关的Yoga和Dhydna,并且与后来玄奘翻译的无著兄弟的《瑜伽师地论》内容大致相同。因此胡适断定:印度瑜伽传入中国,一方面越变越简单而发展为中国禅宗,另一方面却发展成为烦琐的唯识哲学[12]。
胡适的结论也可以说是大胆地假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传译时期引介的禅法,仍然在瑜伽的思维框架中运作,与禅宗的禅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不过,中国人创造性的翻译禅字的选择应用,却为后来者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性,使禅意距印度Yoga和Dhyāna愈来愈远,而与中国禅宗思想越来越近。慧远在《达摩多罗禅经》序中指出达摩多罗与佛大先禅法之不同,同样也揉进了中国道家的思维。他说:
达摩多罗阖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而未始出于如,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四义以反迷,启归途以领会、分别阴界,道以正观,然后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
胡适指出:用此标准来看庐山的《禅经》,我们只见佛大先的二道、四义笼罩一切,其中似很少达摩多罗的成分。[13]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因为所说多罗的思想,实在是慧远的创造性阐释,走的也是以庄解禅的路子,只不过是打着达摩多罗的旗帜罢了。其生灭不尽,往复无际的观念,显然是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的意思。其未始之说也是《庄子》齐物论有未始有始也者之意。至于如,虽然也是佛学翻译中的一个概念,但它的意思,与庄子所谓万物皆种的种子之意,也完全符契。慧远还提出禅智、照寂之说,与谢敷的以慧守意,非慧无以塞忿欲、拔劫难的思路,显然是一致的。禅就是这样,在有意、无意,不知不觉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论及早起禅学,尚需提及鸠摩罗什和《禅经》的译者佛陀跋陀罗,即觉贤。就禅学而言,在学术源流上,觉贤学于罽宾,其学属于沙婆多部(即小乘一切有)。鸠摩罗什虽游学罽宾,精于一切有部之学,但其学在居沙勒之后,已扬弃小乘,致力于大乘佛教之东传。罗什于禅学多所尽力,《金刚经》之翻译也为其后的禅宗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维框架。觉贤虽然弘扬禅法,但唯贤守静,不与众同。 显然是属于一切有部的小乘禅法,简单地说,是守静的印度禅;而鸠摩罗什于禅学,不仅宣述马鸣之业,而且以实相非相的否定性思维,奠定了中国禅宗于相离相的庄老化禅学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作为守静、入定的方法的习禅之禅,和作为中国禅学超二元对立的哲学范畴,在鸠摩罗什时代已经分道扬镳了。中国禅学对鸠摩罗什的选择,对觉贤的扬弃,同样说明禅学本土化的价值取向,而禅宗思想的形成则是禅学本土化过程的必然结果,即传统文化铸就的结果。
不过,他们之间的差异,归根结底同极微观念有密切关系,这里无需详述[14]。
至梁,慧皎著《高僧传习禅第四》,所记习禅者20人中无菩提达摩。可知,慧皎著书时,达摩尚未行化中土,至少说达摩还不被慧皎所闻。然而,慧皎对禅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Yoga和Dhyāna行法,老庄的气味更加浓重,已经充溢着禅宗之禅的意蕴。慧皎论之曰:
禅也者,妙万物而为言,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老子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故轻必以重为本,躁必以静为基。
妙之一字,充分体现了他对禅字的老庄化。在慧皎看来,禅既是生成万物的本体,又是认识大干世界的主体意识,所以说它是体现万事万物神妙莫测性质的概念,这与禅宗思想的禅非常接近了,而与印度传来的瑜伽行法、静、定的方法无疑是貌合神离的。其下虽又说明它那澄、静的特征,也还是以老子无为的思想予以解释的,仍然表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二十一、屠刀—现实的因果报应(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希望种出豆来吗?那你就不要种上苦瓜!(二)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的桂林,是中国广西的省会,同时也是广西绥靖公署的所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1
以香品防病疗疾,在我国最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从曾经出土的文物以及古代医药典籍中都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现实。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有葛洪、陶弘景、张仲景、李时珍等许多
沉香文化时间:2024-12-24
全中国低调炫富的至高境界竟然是......怪不得郭德纲听了都震惊!《郭论3夜总荟》,跟着郭德纲探索关于熏香的浓厚历史吧。郭德纲认为炫富本身并没有错,但得炫的高级,炫的
沉香资讯时间:2024-12-19
中国香道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期,可称初始期。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 烧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来祭祀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1-09
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以《坛经》中的惠能禅思想为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 洪修平禅源于印度,但兴盛于中国,不仅在后来千百年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化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佛教信仰合法性质疑——从少林寺接管昆明四座寺庙谈起李向平在中国当代宗教之中,佛教可谓是最能得益于改革开放者也。官方放心,社会热心,信众倾心,僧人开心。旅游、庙会、表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0
从搁置的电子表突然走动谈起我的一位学生送给我一只新加坡出产的电子表,据他说,价格不贵却耐用,走时也准,换上新电池,至少可用两年。可是到了我的手上,换上新电池,仅使用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蜀香文化源于蜀文化,是蜀文化中的精髓,亦是蜀文化沉淀后得到呈现的另一种形式。“蜀文化”作为一个地域文化概念,专指以成都平原、岷江流域为中心的源远流长、传承至今、
行业资讯时间:2024-07-26
陕西最受欢迎的一座寺庙,有千年历史,是樊川八大寺之一如今在对陕西地区所拥有的寺庙中说,它的寺庙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人所重视的,而且在古代的发展中,陕西也是古代文
布衣百姓时间:2024-07-25
歙州是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置的,经唐朝,到宋徽宗宣和三年改名为徽州,元为徽州路,明初原名兴安府,后改徽州府至清末。黄山,录属歙州,后属徽州。据《中国名茶志》引用《徽
品茶论禅时间:2024-07-24
三论宗是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其中之一,也是我们国家本土发展起源的第一个宗派,对于后来佛教宗派百花齐放的形态有着非常不同一般的意义。但是三论宗却没有像其他的汉传佛教一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8
我有个学佛的小姑。常听她讲些佛教的故事,自感受益匪浅。有一日,小姑讲到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事,我听得毛发直竖,因为我知道了:天道有道,善恶有报,终归这个世界,不
学佛受用时间:2024-05-07
这座是寺庙有千年历史,是蒲甘第二高的建筑,外观华丽精美乘坐热气球游荡于广袤的蒲甘平原,一座寺庙在塔群中显得格外耀眼,它就是蒲甘第二高的建筑——葛道帕林寺。相比于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4-08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判断——费斯汀格法则。即是:生活中的 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 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
学佛受用时间:2024-03-30
1.保护生态,消除饥饿因为肉食而产生的动物饲养业会给地球带来严重的后果:水源的枯竭,粮食的短缺,土地的匮乏,森林的破坏,大气的污染。地球人类已经在自尝苦果:在中美
素食情怀时间:2024-01-22
索达吉堪布:现实中很多高材生反而陷入了人生的绝境。原因何在? 问:很多父母都觉得读书就能让子女获得幸福,但现实中很多高材生反而陷入了人生的绝境。原因何在? 答:离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31
至诚感谢十方三宝,感谢各位法师,感谢各位护法居士,感谢各个发起讲经法会的道场,从今日起,连续三天,给我这个机会,在这里与各位共结法缘。这三天之中,我所要讲的题目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30
我有个学佛的小姑。常听她讲些佛教的故事,自感受益匪浅。有一日,小姑讲到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事,我听得毛发直竖,因为我知道了:天道有道,善恶有报,终归这个世界,不
学佛感悟时间:2023-08-23
陈星桥:充分发掘佛教优势资源 创新发展双缘养老模式——从河北盐山县渤海双缘安养院谈起一、前言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国策,加上生育成本日益增加等因素,2017年我国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时间:上个月某一个下午。承璐说:「 妈妈,我要告诉您一件事,您一定会表扬我。」妈说:「 请讲。 」承璐说: 「 自然老师今天发白蜗牛给大家带回家养,好多小朋友都抢着
炒菜类时间:2023-08-14
到底有谁认得佛法?(之二)——从修行人的“种”与“品”谈起拉珍昨天在新浪网上看到一句话,让我哑然失笑,同时想到很多。这是一个匿名网友的回应,是回应一篇质疑某知名
拉珍文集时间:2023-08-12
雪漠:香巴文化走出尘封历史香巴文化走出尘封历史(一)时间:2010年11月27日地点:四川省成都市蜀兰大酒店香巴噶举的教法雪漠:各位老师和朋友,论坛后面的展台,就是我们做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现实中有道德的人并不幸福,没有道德的人反而挺快乐,就让人费解,请问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问:我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四学生,正准备考哲学专业的研究生。现在很多人赞同因果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31
历史感应|爱子之道——汉朝初年的启示2017-10-15香港佛陀教育协会今现在说法历史感应不昧因果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为人父母,都爱孩子,希望给孩子最
念佛感应时间:2023-07-19
浴佛节(佛教解释)佛诞一般指浴佛节。浴佛节,又称佛诞日、佛诞节等,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诞辰。史书记载释迦牟尼佛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西元前1027年)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12
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 【内容提要】佛教医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首先对其定义进行了探讨,界定了佛教医学与印度佛教医
坛城新闻时间:2023-07-12
济群法师:出家是对现实人生的逃避吗问:出家是对现实人生的逃避吗?济群法师答:什么是现实?一般人所说的现实,只是代表世俗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比如结婚、成家、生子、工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素食主义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人们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开始茹素,并渐渐形成了一种饮食文化。很多茹素者不光在饮食方面践行者素食原则(广义地来
素食名人时间:2023-06-18
禅定不可动摇的稳固如同巍峨的须弥山,专注、不动以及无散于任何对境。无论何种修持,其他无一物可扰动它。从此刻起让你的心熟悉它。——龙钦巴尊者
净慧花园时间:2023-04-05
《地藏经》最能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地藏菩萨本愿经》梦参老和尚 讲解地藏王菩萨的法过去讲的人很少,一般人以为《地藏经》是超度往生的人,有人过世了,就念念《地藏经》超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2-11-24
《地藏经》最能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地藏菩萨本愿经》梦参老和尚 讲解地藏王菩萨的法过去讲的人很少,一般人以为《地藏经》是超度往生的人,有人过世了,就念念《地藏经》超
地藏小跟班时间:2022-05-14
佛法就是帮助你对付心中的烦恼经常听到有人说:“佛法就是逃避现实。”还有人说:“学佛法,就是什么也不能要,不能吃肉,不能结婚,不能当官,不能发财,去过清心寡欲的
南普陀寺时间:2021-11-26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遵循无常的规律,人和人的聚散也遵循这个规律,我们每一个人修学佛法的因缘也遵循着无常的规律。修学佛法最重要的一个因缘,就是要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
明海法师时间:2021-09-20
佛陀很少给人析梦。析梦就是解梦,对所梦之境的分析。梦有没有根据,对现实有没有某种隐喻意义?凡人有漏有烦恼,故而肯定有梦。有的人说我从来不做梦说这话的人本身就有问
界定法师时间:2021-08-31
09年佛欢喜日前夕,云门佛学院界定法师一行在湖南益阳白鹿寺参加水陆法会,遇见照片中的这位居士(居中者),并拍下了这张照片。据居士自己回忆说,他曾在饭店中打工,杀死
其他文章时间:2021-08-19
念佛的现实利益是无量无边,下面只说重要的:一是念佛是最稳当最方便易行的法门。念佛可横超三界苦海,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位居不退地,果证无生忍。如果业障没有扫除干净,
其他文章时间:2021-04-27
导读:佛,讲究一个缘字。在中国古代帝王中,不少人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话说,中国历史上就有那么十五位佛门皇帝洪扬佛法,与百姓们建立了佛缘,使得佛法在中土兴盛,善莫
其他文章时间:2021-04-22
问:师父慈悲!师父刚刚有说,就是修菩提心的时候,菩萨没有资格说我做不到。可是后面在讲意乐的时候,师父又说我们要量力而为,那到底要怎么样?净界法师答:你在发心,讲
净界法师时间:2021-01-03
为什么我们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忏悔,你怎么知道你罪消了没有?怎么知道?我遇到同样的环境,我没有想要再造第二次的念头,心若灭时,你这个业就不可能得
净界法师时间:2020-11-08
问:看破无常是不是逃避现实?济群法师答:无常,是世间的真相,是人生的实质。所以,认识无常非但不是逃避现实,恰恰是要我们认清人生最大的现实,整体的现实。世人总是将
佛学入门时间:2013-12-19
问:请问老法师对佛教历史上重男轻女的传统倾向有何看法?净空法师答:你有看法,我没有看法。学佛的人应当要学佛的看法,佛的看法是平等的,不但男女平等,人跟畜生平等,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04
佛光山开山以来,许多年轻人跟随我奉献青春岁月,日夜努力工作,服务大众。我总是嘉勉他们:「我们都在写历史!」但也有一些青年求道意志不坚,中途换了跑道,我也徒叹奈何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至诚感谢十方三宝,感谢各位法师,感谢各位护法居士,感谢各个发起讲经法会的道场,从今日起,连续三天,给我这个机会,在这里与各位共结法缘。这三天之中,我所要讲的题目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寿命是无常的,死期是不定的,什么时候死,在哪里死,以什么方式死,谁也说不准。每个人都是,随时都有可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我们学习面对死亡,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要有所
藏传法师时间:2014-02-16
(第一天)大和尚慈悲、常住的各位班首师父慈悲、各位法师、各位居士:这次新加坡双林禅寺举行禅七,邀请本人前来主七,自己感到非常的惭愧,也非常惶恐,所谓惭愧,就是自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8
净慧长老,俗姓黄,1933年古历8月27日出生于湖北新洲,圆寂于2013年4月20日6点26分。享年81岁,僧腊67载,戒腊62年。长老因家庭贫困,一岁半即被父母送入尼庵,由海善、仁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8
净慧长老化身窑开启进行舍利分拣将初步拣出的净慧长老舍利供奉于灵堂内供信众瞻礼净慧长老舍利子5月1日,黄梅四祖寺举行净慧长老荼毗化身窑开窑仪式。长老生前弟子、嗣法门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8
2013年4月25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湖北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黄梅四祖寺方丈、五祖寺方丈、邢台大开元寺住持净慧长老追思大会、荼毗法会在湖北黄梅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8
2013年4月20日凌晨6:26分,近代高僧虚云和尚法子、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湖北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湖北黄梅四祖寺方丈净慧长老、生活禅夏令营创始人于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8
我们提倡生活禅,所要强调的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里的修行当然不是仅仅局限于禅,也包括念佛、学教、观心,总之是指佛教修行的一切法门。因为一切法门都离不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