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性融不融
这是就佛之教法能否契合融会三乘人之根机性情所定的判教标准。换言之,这是评判佛说之教义能否普被所有的根性,以及其所用的方法是否能使三乘人归向一佛乘。从融或不融的角度来说,智顗将佛之说教分为五个阶段,以之配于《涅盘经》所说的五味譬喻,即:乳味、酪味、生苏、熟苏、醍醐。不同时期的说教譬之为日光,在不同时间照到不同的地域。日光照射大地虽无分无别,然被照之地域由于地理原因而照有先后[1]。这是就如来说教对机而言,由对机而有三种教化仪式:顿、渐、不定。
1、五时说教
(1)智顗将佛说教的第一个时期(即华严时)比之为如日初出,前照高山,并将之定义为顿教相,以从牛出乳味相为喻。这一时期,如来所对之机是大根菩萨,说佛菩提树下自证之佛慧。大根菩萨根性成熟,故能即刻明了佛所说甚深意旨,故《华严》属顿教。而小根声闻人虽亦在座听法,却如聋如哑,不堪接受大乘教法。这种情况是大隔于小:若小不闻大,大一向是顿。[2]顿教只被大根,小根不堪,教义是圆,所被是别,故是圆兼别[3]。
(2)第二个时期(即鹿苑时)如日光次照幽谷,是为渐教相,如从乳出酪。渐相对于顿而言之,即用小乘教理或粗浅的大乘教理,使小机人根性渐渐成熟而至堪受甚深教理。渐教有三个阶段,包括第二个时期(即鹿苑时,或称阿含时),第三个时期(即方等时)以及第四个时期(即般若时)。佛从说纯三藏小乘教义渐至初阶大乘,再深入至大乘深奥教义。佛从第一期说教发现顿的方法不适合小根,须用渐的方法逐渐将之引入大乘,故先将大乘与小乘隔绝开来说。佛先说小乘《阿含经》,其教义是三藏教,因只为使小乘人的根机成熟,故不适合大乘根机的行者。此阶段如婴儿学走路或学语,小乘不知大乘,大乘人乃隐于听众中,若大不用小,小一向是渐[4]。
(3)第三个时期(即方等时)如日照平地,亦是渐教相,如从酪出生苏。此时佛开始说示大乘如《维摩》、《思益》、《楞伽》、《楞严》、《金光明》、《胜鬘》等经典,教法则视大、小乘为一如,并说藏、通、别、圆四教义。目的是去除小乘人对小乘证果的执着,开示比小乘更高的大乘境界。与第一个时期之纯粹顿教与第二个时期之纯粹渐教不同,此一时期的特色是以大破小、顿渐并陈[5]。众生根机互异,佛虽一音说法,而闻有褒贬。众生随类各解,导致了大、小乘的分别。犹如一佛土,而见有净秽,其实却是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也。又如佛一身而见者巨、细各异。由于众生根机各异而使其见解不能达成一致,结果就变成了佛现身不同、示土不同以及说法不同[6]。
(4)第四个时期是般若时,以《大品般若经》为代表,亦属于渐教,配之以熟苏味相。这里智顗将《华严》日照之譬进一步引伸,用日照从上午至中午的不同来分别譬《方等》、《大品般若经》以及《法华经》。根据湛然的解释,《方等》如食时(早餐的时间),《般若》如禺中(日近中午为禺,约在上午九时至十一时),《法华》如日照正中之午时[7]。第四时日之禺中譬《大品经》,虽利益大、小乘人,然菩萨知空即不空,以不空化导众生,故菩萨蒙般若光用。相反的,二乘人只知空而取证入涅盘,却不晓空即不空。此如七日婴儿,若视日轮,眼睛便会失明,故二乘人无此般若光用。此即所谓大人蒙其光用,婴儿丧其睛明,这也是三人俱学,二乘取证的意思。这一时期,佛以般若性空来破除大、小乘之间的区别,故其教法的特点是带小明大、顿渐相资[8]。换言之,顿和渐不再是相对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顿、渐相资有两种情况:一是顿资渐,谓小闻于大,耻小而慕大,是为顿资小(渐),湛然认为《方等》即是大资于小;二是渐资顿,谓《般若》会中,二乘与菩萨共闻说教,而菩萨受益,此即是渐资顿或是小资大[9]。
(5)第五个时期(即法华、涅盘时)如日正当午,普照一切[10]。教是渐圆,配之以醍醐味相。渐圆之义在于圆教开显的是一佛乘之实相,以一乘为终极而将其他三乘会归其下,这便是从渐向圆,会渐归圆,故曰渐圆。会归的结果便是大乘和小乘融合为一,三乘皆只是引入一佛乘之善巧方便,故就渐、顿而言即是顿渐泯合,若会小归大,是顿渐泯合[11](见下表)。
以上是智顗有关佛五时(五味)说教的理论,以释教(即或顿或渐)所化之对象(即约法被缘)是否融合的角度来说根性融不融,以区别五时之教及其优劣。下面,智顗着重从佛说法的方法(教化之仪式)来看根性融不融,因为说教的方法与顿教和渐教所被之缘相关。
2、四种化仪
对智顗来说,顿和渐教所教化的对象和功用有着明显的不同,故属于显露的概念;与显露相对的即是秘密。而显露和秘密这两个概念皆可放在不定的范畴中说,而有显露不定和秘密不定两种教化的仪式。显露不定指如来说顿和说渐互不妨碍,顿教中含渐教,渐教中有顿教。顿教使大根菩萨契入玄妙义理,而渐教则使小根二乘人证阿罗汉果。显然顿和渐是不定的,各人随其根性而得解脱。智顗称此顿、渐结合之显露不定的化仪是即顿而渐、 即渐而顿,秘密不定包括顿、渐和不定三种方法。智顗说,如来可于此座说顿,而十方说渐,说不定,而此座与十方各不相闻。如来也可能是于十方说顿,说不定,而于此座说渐,然听众各不相知闻。因各不相知闻,故如来之说教于此可能是显,于彼或者就是密,乃互为显密。总之,智顗认为,如来化仪虽随缘变化,仍然不出顿、渐、不定和秘密这四种方法。[12]
将四种化仪概括出来后,智顗便对《法华经》的说教方法进行了检视,谓今经与诸经迥异。因为《法华经》是显露,非秘密;是渐顿,非渐渐;是合,非不合;是醍醐,非四味;是定,非不定。
(1)《法华经》是显露,非秘密。
这是指经中明白说出会三归一为佛之真实意图,故三乘人皆明了成佛乃是修行的最高宗旨。在这里,显露具有褒义,而秘密则带有贬义。因为显露之化仪乃能使众生普皆成佛道,而秘密之化仪在救度众生的广度上却是有限的。
(2)《法华经》是渐顿,非渐渐。
渐顿在这里意为圆满融合。渐指将三乘会归统一起来,顿则指以一佛乘统摄三乘。当三乘归于一乘时,三乘不再是权,而成为实,此即是顿意。渐渐含有不圆满之意。因为渐教之三乘如果没有会归一乘的话,那么,三乘仍然是三乘,即渐教仍然是渐教,并不能成为究竟的教法。
(3)《法华经》是合,非不合。
合显然指三乘之融合,反之即为不合。当三乘融合而为一佛乘时,此包容万象之一佛乘便成为如来的终极说教。
(4)《法华经》是醍醐,非四味。
《法华经》所代表的圆教是佛最后的说教,乃配之以醍醐味相,象征着绝对真理实。其它乳、酪、生苏、熟苏四味显然不是终极的,只能代表相对真理权。
(5)《法华经》是定,非不定。
定意为如来开诚布公地说出令众生皆成佛道的意旨,而听众也都对此一主旨明白无误。因为,若众生对成佛这一宗旨产生歧义(不定)的话,那么,众生皆须追求成佛这一终极目标也就成了虚妄。故不定在这里含有贬义,因为不定的方法会使众生对同一教义产生不同的理解,从而导致证得不同的果位。如此,成佛就不具有普遍的意义了。
以上所述之根性融不融的判教标准,乃就五时说教之顿、渐和四种化仪之顿、渐、秘密、不定来谈。通过与此前其他诸经比较,智顗建立了《法华经》的优越地位。首先,佛在五时所说之法,前四时皆有顿、渐之分,惟有到了最后第五时才顿渐泯合,是圆满的醍醐味,是渐圆之相(会三之渐,归一之圆)。其次,佛之教化仪式可划分为显露不定和秘密不定,前者是顿和渐互相含容,后者则包括顿、渐和不定。用这些标准来衡量《法华经》,此经是显露、渐顿、合、醍醐味以及定,代表了圆教的特色。
二、化道始终不始终
智顗判教的第二个标准,是看佛是否始终用同一个方法来教化引领众生走向成佛之路。若方法前后一致,即是始终,否则就不是始终。这便是化道始终不始终。智顗设立这个标准的目的是要说明,惟有法华之教是前后一致的,是贯彻始终的。其他诸教义只代表了佛初始的说教,并不包括最究竟的(也就是最终)的教义。佛至《法华经》方始倡导普令众生成佛道,故《法华经》教义是最究竟的。既然此经是终极的,自然也就包括了开始。从果推至因有其必然性,终极之果中一定包含初始之因。智顗认为,其它诸经都没有提到如来教化的意图,故不能视为终极圆满之教。而在《法华经》中,佛陀明确宣布,佛之种种教化施设乃是为了使众生根机成熟,堪受甚深教法,以获得最终解脱。这就说明,圆教是包含了始终之义的。佛开始教化众生虽善巧方便,只施设权法,但其权法中蕴含了佛陀普令众生成佛的真实意图,至终极之实教则令众生俱皆成佛。故智顗云:
余教当机益物,不说如来施化之意。此经明佛设教,元始巧为众生,作顿、渐、不定、显、密种子,中间以顿渐五味调伏长养而成熟之。又以顿渐五味度脱之。并脱、并熟、并种,番番不息。大势威猛,三世益物。[13]
三、师弟远近不远近
这是智顗设立的第三条判教标准,是就作为导师的佛陀及其弟子是否于久远之本门,即已契入实相还是最近之事来说的。最近之事乃是诸经所明的教义,所谓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成道,而二乘弟子既无究竟的证悟(即不得入实智),亦不能度化众生(即不能施权智)。而《法华经》则首次指出,佛陀最近成道只是迹门,其实在此之前的本门即已圆满证获权、实二智。而佛之弟子亦在本门就已契入实智,亦能行权宜教化之用。佛弟子其实已是菩萨,为行菩萨道而于迹门中化现为小乘声闻弟子。概言之,通过将《法华经》与诸经作比较,智顗列出了三种不同的权、实之智。
第一,诸经只明佛陀在最近的菩提树下证获实智,之后才开始施用权智来教化众生。但《法华经》却揭示了佛陀在久远之前的本门就已获得圆满实智,其他所有有关佛陀的事迹皆源自此本门之佛,最近之佛陀乃是此久远之佛的化现。
第二,诸经说声闻、缘觉二乘弟子不得入实智,亦不能施权智。而《法华经》则明确声明,佛陀已多次说过此经,无数二乘弟子早已蒙受法华之益而契入实智,亦知如何实施权智。
第三,诸经都没有提到关于佛最近成道之前教化众生的成就。惟有《法华经》开显了佛陀早在本门就已证获权、实二智,并以权、实二智度化了无量无数的菩萨。
综上所述,智顗判教的第一条标准根性融不融,是从五味(五时)说教和四种化仪的角度来阐述的。其判教的第二条标准化道始终不始终,着重佛陀说法是否引领众生最终成就佛果。若释教将成佛实相贯穿教法之始终,而不是以证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果为终极目标的话,那么这便是首尾呼应、始终圆满的化道。其判教的第三条标准是师弟远近不远近,佛陀教化的特色进一步与久远之本门和近期之迹门联系了起来。若佛说教中揭显佛及其弟子久远之前就已契入实相之智并解方便之权智,一如《法华经》中说,则为真实之教;否则便只是暂时的善巧说法而已,一如其余诸经。
智顗通过他所设立的评判标准,确立了《法华经》优越于诸经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从顺序上来说,《法华经》是佛在其一生最后时期所说,故在时间上即具有终极的意义。其会三归一的理论高屋建瓴,如此以一佛乘统摄包容三乘亦从教义上证明了其优越性。更何况《法华经》之教的化仪,是显露直截了当地开示了实相真理,是渐顿能令所有的众生皆入实相,是合确认三乘各自合理的价值,是醍醐只以一实相为最高准则,不带三乘之权巧方便,是定对佛令众生皆成佛道的真实意旨确定无疑。
天台大师给我们说,我们的病有六种缘,这讲道理,有六种缘。第一种是「四大不顺」,这四大是讲地水火风,我们中国人讲阴阳五行,讲这些气。四大不调,人身体就不舒服,就会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23
【天台小止观】讲解第三十三集释成观法师讲于 台北大毘卢寺2010年4月23日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悔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1
什么是善知识?《华严经》答:有十种善知识,何等为十?所谓:1、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2、能令修习善根“善知识”。3、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善知识”。4、能令分别解说
佛答时间:2024-06-03
二、通教的修证次第通教就是阐述从现实通往理想的人生,所以通教是通前藏教,通后别圆,即把我们从现实的局限当中解脱出来,迈向理想和超越的生命,这也是每一个生命都本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4
第十四节 观音大士游天台煮云法师著话说南海普陀山的观音大士,有一天在山上忽然静极思动起来,想另找一个地方游玩一番,换一换新鲜的空气。想罢就登上山顶的最高峰佛顶山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18
三条鱼的寓言十分耐人寻味。古时候,波罗奈河里有三条鱼,名叫大思、小思和中思。它们沿着河从森林游到有人烟的地方。中思对大思和小思说:“这地方危险可怕,渔夫撒下各种
佛教知识时间:2023-11-17
达真堪布:不同层次中的善恶标准略说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形成一些结果,叫果;都有产生某种结果的能力,叫业。业创造了外器世界和内情众生,及众生内
悟性时光时间:2023-09-23
1、拜佛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的动作呢?当然有啊。最标准的动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头面接足礼”,也叫“顶礼”。顾名思义,顶,就是头顶。另外一个名字,“头面接足”,也
初识佛法时间:2023-09-20
陈坚教授:黄绾的“艮止”心学兼谈黄绾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黄绾的“艮止”心学兼谈黄绾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陈坚(山东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若问:《周易》六十四卦中,哪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21
陈坚教授:大隐隐于市:天台佛法与“都市佛教”一、智者大师出走金陵与“都市佛教”的困境智者大师且智顗(538—597)本来在南朝之陈都金陵(今南京)有很高的地位,万人敬仰,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给大家讲一个佛陀在世时的故事:一次法会,很多人来听佛说法。有两位好朋友,也是邻居,各自带着自己的妻子来参加法会。一位男主人好好地听法;另一位则想:正好借此机会,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时间:2023-08-08
韩焕忠博士:天台智者的生佛关系论韩焕忠智者站在“十界互具”、“一念三千”的圆教境界论立场上,是主张“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的。但这种平等一如只是从本性上来说的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近年来,新鲜牛奶消费已成为乳品市场上的主流消费。我常为自己能喝到当天生产的鲜奶而高兴。然而,近日读到一则关于牛奶标准的消息,非但昔日那种高兴的感觉荡然无存,反而
素食问答时间:2023-07-31
在市场上购买的素食食品肯定不含动物成分吗?昨日,记者从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上了解到,素食界已打算编制素食认证标准,食品含量不合格
素食资讯时间:2023-07-28
说起九华圣山,从古至今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九华山的圣迹有很多,最出名的,就是肉身宝殿和天台寺。天台寺又名“地藏寺”、“地藏禅寺”,位于九华山的天台峰顶,为九华山
念佛感应时间:2023-07-27
晨报讯 在市场上购买的素食食品肯定不含动物成分吗?19日,记者从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上了解到,素食界已打算编制素食认证标准,食品含量
素食资讯时间:2023-07-27
智顗 (天台祖师)智顗,俗姓陈,原籍颖川(今河南许昌),东晋时迁居到荆州华容(湖北监利县西北)。智顗的父亲曾是梁朝的重臣。传说,智顗的母亲怀孕的时候,常在梦中看到五彩
佛教故事:高僧大德的故事时间:2023-07-24
毋庸置疑,素食风已经席卷全球,逐渐成为世界饮食的主流,而与此同时肉类食品的消耗比重越来越小。日前联合国食品和农业组织公布的报告则显示,在美国20%的大学生追随素食
素食资讯时间:2023-07-21
2023素食标准及认证项目介绍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展,纯植物性食品因其健康、环保,备受公众青睐。我们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植物性食材也一直是国民膳食结构的
素食资讯时间:2023-07-18
智顗天台祖师智顗,俗姓陈,原籍颖川(今河南许昌),东晋时迁居到荆州华容(湖北监利县西北)。智顗的父亲曾是梁朝的重臣。传说,智顗的母亲怀孕的时候,常在梦中看到五彩的祥
佛教故事:大德讲故事时间:2023-07-15
偷盗是什么?偷盗,又叫不与取,十恶业之一,即偷拿或盗取人家的财物,占有人家没有给的东西。凡以骗取、窃取、强夺、霸占、吞没、坑蒙拐骗等各种手段占有他人的财物,都是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07
海涛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里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什么标准?问:善男子、善女人,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得二十八种利益。佛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标准是什么? 答:是修慈悲心,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07
顶礼是什么意思?(佛教解释)顶礼是佛家最虔敬的礼拜仪式,即五体投地,以顶额触地(或尊者之足),翻双掌(表示承尊者之足)。通常是向佛、菩萨或上座行此礼。双膝跪下,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06
静波法师:一名合格居士的标准有哪些静波法师 3、法师,经常听你讲,真和尚有六个标准,那么真居士的标准有哪些? 答:那毫无疑问嘛,真居士的标准首先是皈依三宝嘛,那你必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04
学佛的最后落脚点在什么地方?我想,落脚点就在实际的做人做事当中。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
入门须知时间:2023-06-18
内心修养像是黑夜中耀眼的光芒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借此走出黑暗无论是处在哪个阶层从事什么工作有钱还是没钱都要坚守自己内心高贵的修养著名佛学家周叔迦先生总结了佛教徒修养
般若电影时间:2022-06-28
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我们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为了赌博自杀或家庭破碎的事,却时有所闻。谈恋爱卿卿
慧律法师时间:2022-02-24
神通,根据佛经上讲,有妖通、报通、证通。证通就是一般说修仙法的那种通,或者是修佛法的那种证。当你业障消除殆尽的时候,当你智慧开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有相应的境
仁清法师时间:2021-09-12
世尊!怎样才能堪称大丈夫呢?有一位比丘向佛陀请教:世尊!您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告诫我们:出家比丘都要誓做大丈夫。请问怎样才能堪称大丈夫呢?佛陀回答说:要想做大丈夫,
界定法师时间:2021-07-20
给大家讲一个佛陀在世时的故事:一次法会,很多人来听佛说法。有两位好朋友,也是邻居,各自带着自己的妻子来参加法会。一位男主人好好地听法;另一位则想:正好借此机会,
如瑞法师时间:2021-06-22
问:念佛大部分时间还是不得力,因为工作原因,平时很忙,有时间时也赶紧念佛,可是还是不得力,心里惭愧,请问法师,怎么才能改变这种不得力的情况或者有更好的方式,请大
大安法师时间:2021-05-16
当今学佛群众大量增加,但因宿根不同学习深浅不同,以是个人的认识知见也各存不同。此种情况自古皆有之。据经典所依均有息诤办法,所谓四依法实是最真实的根据。一:依法不
能阐老和尚时间:2021-03-30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其实你修学什么样的法门对我们的影响并不是这么的重大,反倒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修学这个法门,它是有一个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大乘经典当
净界法师时间:2020-12-24
1、知足常乐,不给男人过高的要求。2、顺从听话,却不失个性独立。3、知书识礼,尊重对方。4、聪明可爱,也会装疯卖傻。5、照顾家庭,尊重父母。6、角色多变,本色依然。7
其他文章时间:2014-02-14
现如今,婚姻的可靠度似乎越来越低,离婚率高居不下。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两个人一开始就不适合做夫妻,或者说两个人根本就不是一路人。那么到底什
其他文章时间:2014-02-14
藏地有一句谚语:贼和佛,无法能够了知在何处。我们很难知道盗贼在何处,在表面上也看不出来;我们也不知道佛在何处,在人群里也很难辨认出来。佛菩萨为了度化猪、鸡、猫、
藏传法师时间:2014-02-16
国家安定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性平和善良,这些都是由善业带来的。我们往昔做了很多善业,在现世当中也做了很多善业,所以就会有这样的世界。国家战乱不断,社会动
藏传法师时间:2014-02-16
大家要好好地学修佛法,这是头等大事。别的都不是什么大事,一切随缘。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太不可靠了,随时都在变。今天有感情,结婚了;明天没有感情,就要离婚了。今天
藏传法师时间:2014-02-16
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形成一些结果,叫果;都有产生某种结果的能力,叫业。业创造了外器世界和内情众生,及众生内心深处各种各样的感受。一切都是因业
藏传法师时间:2014-02-16
往生西方净土的条件,在显宗里讲是四因,在密宗里讲是三想,这些条件具备了就能往生。显宗里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四因。第一个是明观福田。时时处处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
藏传法师时间:2014-02-16
问:出离心跟菩提心它生起的标准?达照法师答:出离心有狭义和广义的。狭义的出离心就是我要了生死。这人在生死轮回当中受很多的苦,有我执,要把我执破掉了生死,彻底无我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我们佛法的道理学了这么多,但是佛法真正是救苦救难的,懂得道理我们还要去行,知道我们心的伟大,那我们都来用一用我们的心,我们来观想好吃的,甚至水啊,饿鬼道水的名字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学佛的最后落脚点在什么地方?我想,落脚点就在实际的做人做事当中。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8
问:天台的圆顿止观、密教的大圆满和禅宗的顿悟法门,有什么不同?济群法师答:这些都是佛教中至高的见地和修行法门。天台的圆顿止观,是建立在天台宗一心三观的见地之上。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24
《华严经》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一种大根器修行净土的方法。有些人说:我的根器不行,不能修十大愿王,怎么办呢?还是有办法。我们看第二个经典它的传承。「而《观经》
其他文章时间:2014-03-24
图片来源:资料图日常生活待人处世,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权智”;自己保持清净心,一尘不染,这是“实智”。我们不要以佛法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人,处处看不顺
汉传法师时间:2014-05-19
问:汉、吴两译原译本下辈往生只要曾发心念佛一昼夜,以后就算再不相信念佛法门,也不再念,其人临命终时佛亦现前,其人见佛生忏悔心,念佛即生。那么这个发心一昼夜念佛是
汉传法师时间:2014-06-09
净业善知识首先要知见正确,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对小乘的三法印、大乘的一法印能够比较接近,这是第一个判别。即拿佛经的圣言量印证一下,如果他篡改佛经,离开佛经讲自
汉传法师时间:2014-09-08
我对当今所谓的成功,从来比较淡泊。日前,一位朋友拟去参加一场属于那类的成功学讲座,问我是否同行,我不仅直摇头,甚至想建议他勿往。我总认为,这些所谓的成功概念与成
汉传法师时间:2014-10-04
中国人讲的伦理,五伦、五常、八德,至少也有一万多年。这些东西很简单,都是最重要的纲领、原则。五伦只有二十个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汉传法师时间:201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