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心脏病患者弃医后选择用2000斤苹果自救,最后连医生都惊呆了

健康知识 2016-07-02

这是来自一位心脏病患者的真实独白,他是一名退休教师,有近三十年的高血压史,有严重的心脏病。11年前,他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曾显示:心脏停搏2.2秒,房性、室性早搏达3000多次。被医生警告:如果心脏停搏2.5秒就会有生命危险。

然而这位退休教师冒着生命危险放弃药物治疗,放弃加装心脏起搏器。最终通过一本书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成功自救并使身体恢复健康,现已过古稀的他身体健康,精神抖擞。

因这位退休教师不愿透露真实名字,文中用其网名“秘境探索”称呼。

2005年,“秘境探索”多次急性发作心动过速和早搏,出现胸闷、心悸、眩晕、面色苍白,浑身乏力,站立不稳等症状。在医院检查后,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心脏停搏2.2秒,房性、室性早搏达3000多次。医生建议加装心脏起搏器,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并严肃的告诉他:“如果心脏停搏2.5秒就会有生命危险。”

由于患高血压三十多年,“秘境探索”每天都服用降压药,深知药物给身体带来的不适,精神不济、易于疲劳是常有的状态,甚至会出现眩晕的症状。于是,他决定“任性”一次,拒绝西药和心脏起搏器,家人们却为此担心,如果不接受治疗,那还有更好的治愈方式吗?

2000斤苹果扭转命运

这时,一本叫《健康生活新开始》的书引导“秘境探索”走出了迷茫。书中主人公哈维•戴蒙德通过单一饮食疗法使自己重获健康的亲身体会和康复经历,让“秘境探索”看到了希望,该书曾连续40周位于《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1名,销量超过1200万,是美国史上最畅销的健康书,现已被译成33种语言,在全球80多个国家发行。

刚开始时,他还半信半疑,依照书上的方式,买来了榨汁机和苹果,只是尝试着简单的果汁疗法。坚持了两个月,他发现身体有了变化,易疲惫、精神不济等现象都消失了。

三个月后,去医院复诊时,虽然早搏依然存在,但心动过速和眩晕的发病频率已经降低了,即使偶尔发作,也不像以前那样难过,更加欣慰的是心脏停搏2.2秒的现象消失了,连医生都觉得不可思。

有了这个好的开始,“秘境探索”对果汁疗法更有信心,决定一鼓作气,果断选择停药。并从原来的单一饮食疗法加入更多的蔬果套餐,但主要还是以苹果为主。接下来的晚年生活里,他每天都坚持,从未间断,吃掉了近2000斤苹果。

之后经血液检查,“秘境探索”的血粘度由偏高降为正常,低密度脂蛋白下降0.8,稳定在3.4,高密度脂蛋白上升,血压平稳。即使是在冬天,血压常维持在70~130mmHg之间。他把2005年和现如今的检查报告一同拿给医生看时,医生都惊呆了,直呼“不可思议”。

如今,“秘境探索”还会坚持每天散步半小时,骑车一小时,体质有很大提高、步履轻松矫健,他甚至尝试用自行车驮着几十斤的苹果骑上中山桥,丝毫不觉得累,心脏也没什么不适。如果是以前的他,别说是尝试,就连想想都觉得不可能。

“秘境探索”的日常饮食

1. 每天清晨空腹饮温开水一杯(400毫升)

2. 每天9:00前饮完果蔬汁1000毫升(纯果汁,不掺水)

材料:

新鲜的苹果3斤、胡萝卜二根、西芹二根(去叶取茎),再适量加入橙子、生梨、卷心菜、花菜、土豆、南瓜等各种其他果蔬材料,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酌情增减

方法:

榨汁时先榨苹果,如需补充纤维素,可以取出部分苹果泥食用,接着榨胡萝卜、西芹或其他果蔬,如果果渣比较湿的话,说明还含有不少果汁,可以将渣取出,再次放入榨汁机中,反复榨几次,直至榨干为止。

饮汁:

① 尽量在早晨饮用效果较好,因人体最佳排毒时间是上午4点~12点之间

②每天早上饮用1000毫升果蔬汁(以苹果为主),如有饥饿感,在饮汁后一个小时适量吃些苹果泥

③果蔬汁榨好后请及早尽快饮用,不可久放,因其氧化很快

④果蔬汁表面有一层泡沫,内含丰富的可溶性纤维素――果胶,排毒效果极佳

⑤ 饮用时不可牛饮,一口一口慢慢下咽,有利于吸收。

⑥果汁温度最好不要超过40℃,否则易破坏果汁中酶的生物活性

⑦ 排毒初期,当果汁量足够时,可能出现腹泻,这是正常的排毒现象

“秘境探索”在此期间,严格要求自己的饮食习惯,只选择“低脂、低糖、低盐,以素食为主”的生活方式,像油炸类、罐头类、肉类、腌制类、烧烤类、奶油制品、冷冻甜品等食物是坚决不碰的。他认为如果一边饮用果蔬汁排毒,一边又毫不注意大量摄入毒素,必然会前功尽弃或事倍功半。

“秘境探索”不仅用果汁疗法成功自救,还帮助曾经患过心肌炎的女儿,走出工作紧张就胸闷的苦难。现在,“秘境探索”的一家都是蔬果汁的忠粉。

后来,有人问他:“你怎么知道果汁疗法就一定会有用呢?”“秘境探索”笑着说:“机遇和选择固然重要。不过尝试的过程中,身体不会撒谎,这种改善,内心能感受得到。当然,最重要的是耐心和信心,既然是好的方向,就要努力坚持下去,保持一颗从一而终的心很有必要。”

更新于:2016-07-02 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