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简单讲了四圣谛,我解释了禅修者如何通过其亲身体验或直接体验法来认识第一圣谛,苦的止息。今天我们将继续这个主题。没有人喜欢苦,每个人都希望快乐和安详。
苦有三种形式:苦苦、坏苦和行苦。所有这三种苦都是从身心现象即名和色中产生的。我们应分析名和色是如何产生的。根据佛教理论,是名和色身心现象,构成了所谓的人或众生。
那么,这个人或众生是如何存在的?任何贪爱生存的人必定会轮回。由于贪爱生存,一个人又再次出生。当一个人再生时,该再生由名和色身心现象构成。这些被当作人、众生或我的身心现象是缘于贪爱而产生的。
贪爱是如何产生的?贪爱是缘于受而产生的。当一个人心中生起苦受时,他/她就想要乐受或者有想要感受乐受的欲望。该欲望导致一些善行或不善行生起。因此,善行或不善行是由于贪爱而产生的。该贪爱实际上是执取。当贪爱较弱时,叫做执著,当贪爱变得越来越强时,就叫做执取。因为一个人执取,所以轮回。
为了要轮回,一个人行善或作恶。作恶会堕入恶道或生活悲惨,行善则生活快乐、富裕。由于行善,一个人再生至高等的世界,如人类或天界。由于作恶,一个人再生至劣等的世界,如动物、地狱或饿鬼道。高等的存在和劣等的存在都是由名和色身心现象构成。这些名和色身心现象,是缘于善行或恶行而产生的,这些善行或恶行就叫做业。
业是缘于执取而产生的,执取是一种很强的贪爱。缘于较弱的贪爱,产生执取,而较弱的贪爱又是缘于受而产生的,受包括乐受、苦受或舍受。缘于六根门与六外尘的接触, 产生受。大家知道,六根门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外尘是:色(可见的东西)、声、香、味、触、法(心的目标)。当眼睛接触到色时,就生起眼识。这里,眼识指看的心识。当有眼和可见物时,在两者之间产生触。然后生起见物的心识,该见物的心识就叫做眼识。
如我在前面开示中所讲的,当眼识生起时,有些心所与眼识同时生起,如受、领受、注意力、意志、作意和一境性。如果与心识同时生起的心所之一判断目标是好的,就生起乐受。当该心所判断目标是不好的,就生起厌恶、生气或苦受。由于乐受,对目标生起贪爱。由于苦受,就生起想要有乐受的欲望,该欲望与贪爱相同。于是,缘于乐受或苦受,生起贪爱,而受本身是缘于六根门与六外尘的接触而生起。
那么,六根门是如何产生的?缘于身心现象相续不断的过程,产生六根门。只有当我们有名和色的过程时,才生起眼、耳、鼻、舌等。当有可见物时,眼与该物接触。当有声音时,耳与声音接触,等等。这样,六根门导致触的生起,因此六根门是触的原因。缘于名和色身心现象的过程,产生六根门,身心现象的过程本身又是缘于存在的第一识而产生的,该第一识被称为结生识。随着结生识和其物质现象的产生,生起了另一个心识的过程和另一个物质现象的过程。因此,缘于存在的第一识,即结生识,产生身心现象相续不断的过程。
缘于善行或恶行,产生结生识。这些善行或恶行统称为行。如果行动与贪爱不相关,就没有人会轮回,因为对来世没有贪爱。当行动与贪爱不相关时,尽管有善行或恶行,也没有轮回。只有当行动与贪爱相关时,才会有轮回。这里相关的意思是有时候在行动之前有贪爱,或有时候行动时有贪爱。
尽管行动时有贪爱,但这些行动的原因是执取,是很强的贪爱。贪爱为什么会生起?因为对生存中的苦无知。如果我们有存在,这个存在就是由身心现象构成的。当我们有任何身心现象,我们肯定受苦,因为不管是心理现象还是物质现象都不是永恒的,它们生起,又迅速灭去。因此,所谓的存在或生命指不断变化的现象的过程,这些现象持续不到百万分之一秒。这就叫行苦,由不断的生灭造成的苦。但是,我们并没有认识到生命是由不断变化的现象构成的,因此,我们认为生命是永恒的,起码能持续到死之前。因为我们对身心现象这种状态的无知,我们想要轮回。我们贪爱轮回。由于这种无明,生起了贪爱,生起了导致轮回的行。这些行,不管是善的还是不善的,都称为行。因此,善行或恶行是缘于无明和贪爱而产生的。
该善行或恶行产生再生,再生指另一世的结生识与其物质现象。因此,缘于前世所做的行,产生结生识。在前世所做的行是因,在来世的结生识是果。
当有了结生识,在结生识自然灭去之后,有许多不同的心识生灭的过程,也有物质现象生灭的过程。于是,就有了身心现象即名和色的相续不断的过程。缘于结生识,产生身心现象。当有这个许多心识和心理现象的相续不断的过程时,就产生六根门:眼、耳、鼻、舌、身、意。缘于身心现象的相续不断的过程,产生六根门。当具有六根门时,眼触色、耳听声、鼻嗅气味、舌尝味道、身触物、意触法。由于触,产生眼识、听识、嗅气味的心、尝味道的心、觉知触的心以及觉知法的心。缘于六根门,产生触。
六根门导致触的产生。当与目标有触时,缘于该触,就会有乐受、苦受或舍受产生。由于触,产生受。当有受时,就对该目标产生欲望、贪爱、渴望、爱或执著,不管该目标是可视物、声音、气味、味道、可触的东西或心的目标。因此,受是贪爱或欲望的原因。缘于受,生起贪爱。受导致欲望或贪爱的生起。由于禅修者没有观察和标记受,欲望或贪爱变得越来越强,不消失。这种贪爱的状态就叫执取。因此,缘于贪爱,产生执取。
由于对色、声、再生或另一世具有很强的贪爱,此人就做一些善行或恶行,为了得到色、声或另一世。缘于执取,产生这些行。于是,该善行或恶行产生来世的结生识。
前世的善行或恶行是来世的结生识的因。但是,没有任一个行或心理状态转移到另一世。任何语业或身业和心(意志、动机)一起生起、灭去,但有业力存在。这意味着业的力量留在意识的过程里。当该力量变得强有力时,它就产生来世的结生识或第一识。没有一个心理状态或物质现象是永恒的,因为它们生起,又迅速灭去。但是,该意志或业的力量存在于随后的心识的过程中。当前世的最后一个心死亡心灭去时,业力产生另一世的结生识。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没有一个心理现象或物质现象转移到另一世,它们在前世生起、灭去,但有业力在。由于贪爱的力量,该业力产生来世的结生识。
于是,有了结生识,该结生识是由前世的善行或恶行而产生的。由于再生,产生身心现象相续不断的过程。每个现象都有三个阶段,即生、坏、灭。由于再生,产生衰坏,最终衰坏又导致存在的消失或终止。于是,我们说一个人生了,然后又死了。
由于生,才有衰坏和死。如果没有生,就不会有死,但是由于生了,就必定要死。一个人出生了,最终必须要死。在死之前,人的身心现象衰坏。该衰坏和死是由生造成的。一个人临死前,遭受很多痛苦:忧愁、悲泣或身苦。由于疾病、天气、食物或任何其他的原因,产生这些痛苦。缘于一生中的许多事件,生起忧伤。由于无法应付生活,而感到绝望。所有这些忧愁、悲泣、身苦、忧伤和绝望都是缘于再生而产生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他/她就有这些无止尽的痛苦。如果不再出生,就不会有任何痛苦。
在我解释三种苦之前,我想引用巴利文中的两句话:再生是因,老、死是果。忧愁、悲泣、身苦、忧伤和绝望是由再生造成的。
然后,佛陀继续说:因此,产生一大堆苦。
换句话说:于是,在生活中生起一大堆苦。因此,生活就是一连串的苦,但是我们却对此无知。我们欺骗自己生命是永恒的,而实际上没有身心现象是永恒的。于是,由于我们没有理解构成所谓存在的身心现象在迅速和相续不断地生灭,我们认为这个人、我或灵魂是永恒的。我们执著存在,该执著造成存在。从一生的结生识开始到此生的死亡心为止,我们不断地饱受身心之苦。
我想你们已经掌握了因果法则的要点,因果法则叫缘起法。在佛陀开示的最后,他说:就这样,根据因缘法,即因果法则,产生一大堆苦。
佛陀把所有的苦解释为三种类型。第一种苦是苦苦,第二种苦是坏苦,第三种苦是行苦。苦苦很容易被有情众生觉察到,就是身心之苦。心苦如忧愁、焦虑、沮丧、绝望,身苦如痛、僵硬、痒、麻木、任何身体的疾病、任何事故、对身体的伤害,很容易觉察到,对每个活着的众生都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种苦是坏苦,由变化而产生的苦,它是指所谓的高兴。高兴被认为是乐,不是苦,但实际上它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它生起、灭去,在短时间内,又变成了苦,因此,被称为由变化而产生的苦。
第三种苦是行苦,由现象的不断生灭而造成的苦。不管什么现象,心理的或身体的,它生起,又迅速灭去,甚至都不能持续百万分之一秒。当具有锐利观智的禅修者透视到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的不断生灭时,就认识到了它是坏的,是苦。禅修者就不会将身心现象当成是可喜的,因为看到它们一直在变化,相续生灭。
有时候,禅修者体验到基于情绪而产生的快乐的感受。于是观它是快乐、快乐、快乐。由于他们禅修好,定力好,观智非常清晰地生起。由于这个原因,他们感到很快乐,因此,观快乐、快乐、快乐。当对快乐的专注力足够深时,他们认识到快乐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快乐生起,观照它,就消失了。这样,每次观快乐时,快乐就消失了,他们认识到:这就是苦,是现象的相续生灭。于是,他们认识到任何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都不是永恒的,它们是短暂的,因此它们是苦。
这就是苦,三共性之一。第一个共性是无常。当禅修者的定力足够好时,很容易看到无常。第二个共性是苦,其包括所有类型的苦。因此,只有当禅修者透视到行苦时,即由现象的迅速的相续生灭而造成的逼迫性,禅修者才不会有我或你、我的、人或众生的观念。于是,禅修者找不到任何人、任何众生或任何永恒的我或灵魂,开始透视到无我或无灵魂。只有在那时,禅修者才不会执著任何构成所谓的人或众生的心理状态或身体状态。
愿你们能正确了解存在的枷锁和一连串的痛苦,尽你们最大努力去除痛苦!
上师教言集: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南五台距长安县城20公里,由五座山峰组成,俗称五台,即大台(又称观音台)、文殊台、 清凉台、灵应台、舍身台。每当天清气朗时,登上西安古城城垣便可看见南五台。这里山势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暴发户买智慧的故事《经律异相》:从前有一个人,又贫穷,又愚痴无智慧,他不自觉无智慧之苦。但知贫穷难以度日,为了发财,故入海采取珍宝。这人入海,居然被他采得很多宝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你若欲念轻,智慧就增加一点,欲念就属于五浊恶世。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为什么叫六欲天呢?这儿的天人,虽然生到天上去,但是还有淫欲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7
你一念楞严咒,无论怎么样重的罪都消灭了。本来破戒是不可补救的,但是你若能念楞严咒,则能恢复你戒根清净。但是能念,不是就念一念,一定要得到诵咒三昧。这个咒就是从你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禅宗的精神以对生命的智慧有哪些教益?我们可以从禅宗的一些文本和故事中,自然领悟到很多非常有趣的东西。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发展中,我个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摘要:晋阳是一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个性分明的佛教文化区域。本文对这一区域性佛教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色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晋阳佛教文化的亮点凝聚在:一个菩萨,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第八章 空与智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宋无德禅师就佛学而言,当一个人把种种罣碍、尘劳和烦恼洗净之后,自己的心智获得自|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2
有一位聪明的那先比丘,从他的智慧流露事迹中,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奇人。有一次,弥兰陀王故意要非难那先比丘,就诘责他说:“你跟佛陀不是同一个时代,也没有见过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3
1我们念佛人,心里面唯一的愿望是往生西方净土,在没有往生之前,我们这个身体还在人间,我们不能离开这个社会,不能脱离这个社会,要跟大家在一起相处。相处要以什么态度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30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季羡林先生曾说:如果不细致、具体、实事求是分析中国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我们就无法写什么中国哲学史,思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30
释迦牟尼佛当初也得跟师父,一个师父一个师父学,跟好多的佛,学了很多,所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文殊、普贤、观音、地藏都是要经过学的。犹如在暗室中有宝,不能见暗室里的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6
摘要:禅宗是佛教的一个流派。在中国历史上管理阶层和社会精英分子,从苏东坡到雍正,都格外重视禅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禅宗又名心宗,在开发人的心智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在前两天我们讲解了将心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讲解的主题是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威巴萨那,即观禅。所谓的人或众生是由心和身,即名和色构成的。名色分成五蕴,佛陀教导了这五蕴。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6
第五章清净的七个阶段(七清净)为了证悟,我们必须经历七个阶段的清净:一、戒清净 (Purification of Moral Conduct )第一是戒清净(sila-visuddhi):指道德行为的清净。禅修者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6
酒吧摆艳遇佛形似男女双修:抱的不是女人是智慧[图]近日,一则丽江一酒吧摆价值千万的‘艳遇佛’引游客疯狂抚摸的网帖炒热了丽江古城一酒吧里的一尊佛像。丽江本就以艳遇圣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08-26
我希望你们能正确了解禅修方法,因此在禅修前,了解一些有关禅修准备事项很重要。巴利文经典中提到了这些准备事项,并给出了一些重要的观想方法。第一是礼敬佛、法、僧,并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5
恰宓禅师海弘法禅修开示(3)刚才忘了问大家什么是苦的根本原因呢?是无明,无明是苦的根本原因。那么什么是苦的最近原因呢?苦的近因是贪爱,譬如说你来这边禅修的时候,你开了你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5
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定:定如何选择目标四种护卫止禅法舍弃我禅师一般上,修禅者会有意或在潜意识里都把定列为修禅的目的。又由于这些人不了解定可分为正定和邪定,因此导致许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9
【原 文】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
佛答时间:2024-08-18
智力与智慧智力和智慧是我们经常提起的话题,似乎这一字之差的智力和智慧是一个意思了。其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待我慢慢道来方之此言不谬。智力和智慧,从何而来?学中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我们在人生中如果有了烦恼,生起猛烈的贪嗔之心,此时应该如何对治呢?佛教中有许许多多的方法和智慧。我们身体上的疾病,可以到医院去治疗,而心里的这些疾病,就需要借助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8-09
慧是指佛法的般若妙慧,这种智慧能够洞彻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的般若妙慧并非从学习中获得,而是从实践修行中证悟到的。我们常把世间的聪明与佛法的智慧混淆,其实二者是有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属于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禅茶缘起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属于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禅茶作为一种传统而崭新的文化形式,以佛法高度的智慧作
禅茶文化时间:2024-07-18
1 我们学佛,求智慧、求福德重要。学佛学什么?就是求智慧、求福德,佛陀教育就是教这两桩事情。2 福德的根源是孝亲,智慧的根源是尊师,对父母没有孝心,这个人没有福报;对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13
真正的智慧在于隐藏真正的智慧在于隐藏,真正的才华在于沉默。泥问佛祖:“我以全部的生命滋养荷,荷高贵美丽,享尽人间一切荣华富贵,而我却饱受讥嘲冷落,我不嫉妒、不为
佛教知识时间:2024-07-12
買智慧人生要如何才能快樂幸福呢?是擁有財富、美貌,還是地位、名聲?佛典裡有一則公案──有一個國家很富有,擁有全天下的東西,但是他們的國王卻仍然感到不快樂,因為他想要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7-05
《杂宝藏经》以善光公主为例:浅释“旺夫、旺妻,克夫、克妻”之因果缘起波斯匿王有一个公主,名叫善光。她长得不但不但端正,而且聪明伶俐,所以皇宫里每一个人都非常敬爱
因果报应时间:2024-06-26
第四章 正宗分在第二章中已将序分的证信序和发起序诠解,从本章起讲正宗分。一、说净土因果:1、长者发问: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9
第五章 方便品一、方便本义方便,就是权宜。圣人为教化故“以沤和之智,通权达变”,妙适时宜,随方曲济,利益众生。如疏赞云:“利乐仪轨曰方,应时而济曰便。”有三层意思: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9
度众的智慧清晨,佛陀率领着五百僧侣,由舍卫城缓缓的往摩竭国迈进,一路上庄严的队伍,吸引了大批群众前往顶礼供养。乞食毕,佛陀与五百比丘僧于摩竭国界边缘的一片树林下
佛典故事时间:2024-06-17
因为是为庆祝佛陀释迦牟尼佛降生而设立的,在此浴佛节法会的举办目的的影响之下,浴佛节在民间又被称为佛诞日。佛教的节日其实并不多,重要的节日更是少只有少,然而浴佛节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0
第四章_龙树──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第八节 如幻即空即假之缘起(p.261~p.265)一、《般若经》与《中论》以如幻等来譬喻一切法空(p.261)《中论》在论破异执后,每举譬喻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9
《济缘》云:今越次而学,行既失次,入道无由。这一段文是说,现在一般的出家人,都是超越次第而修学,修行既然失去次第,根本无法入道。说到这里,我就感慨很深!现在大多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6
十九、 八不缘起第456 (335)经﹙上p414﹚ 不生不灭﹙有业报无作者﹚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8
《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十一讲请看下面。“受乐同于漏尽愿”,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往生到我刹土当中的天人,都能受到种种的快乐,它这个快乐的内涵、纯净度就像一个烦恼
大安法师时间:2024-04-25
职场是看不见销烟的战场,胜利者摇旗呐喊,失败者韬光养晦,蓄意再战。你失意来我得意,你败一局我胜一局,无形过招从未停止,如此攻心计的上演让在职者身心疲累,让管理者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18
智慧之眼世俗无眼,莫见道真;如少见明,当养善意。《法句经卷上世俗品》世人没有慧眼,不见正道,就如盲人见不到光明。这个偈子勉励我们当以培养善意来开智慧之眼。世俗无
消除烦恼的方法时间:2024-04-15
四下 十二 买智慧从前有个国王,派大臣出国去求宝。求什么宝? 大臣问。我们国家里面没有的东西。国王答。大臣跑了很多路,看到很多东西,但是找不到一件自己国家里面没有的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时间:2024-04-12
当年,克里斯朵夫·李维,是以主演美国大片《超人》而蜚声国际影坛的。然而,1995年5月,正当他在好莱坞红极一时、风光无限之时,一场飞来的横祸改变了他的人生。原来,在
佛教故事时间:2024-03-31
中央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代表法界体性智:佛身颜色: 白色代表意义:自性清净净土名号:色究竟土所转烦恼:无明烦恼所净五蕴:色蕴所成佛智:法界体性智大日如来(毗卢遮那
佛教知识时间:2024-03-26
佛教的智慧是什么意思?智慧,梵语般若,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佛教谓超越世俗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也是抉择善恶、决断行为的能力。有了
放生因果时间:2024-03-15
阿来是个16岁男孩,暑假快到的时候,他对父亲说:;爸爸,我不想暑假每天呆在家里,零花钱都向你伸手要,我要找个工作。父亲很支持他的想法,但也担心他能不能找到一个合适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3-13
第六届“中华醒狮教育论坛”承载着全国600多名教师的希望和梦想,于2015年4月29日,在泉州聚龙外国语学校正式开营。本文即是寂静法师在本论坛开营仪式上的开示,相信此文可
寂静法师时间:2024-03-11
最有智慧的人有一位父亲家财万贯,很担心往升之后,三个儿子无法妥善运用这些钱财。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把三个儿子都叫过来,告诉他们:我想把家产交给你们之中最有智慧的人
日常的佛心行禅时间:2024-03-07
智慧而科学的放生行愿法师放生是一种美德,放生就是护生,放生是佛教徒实践佛陀众生平等慈悲观念的体现。佛教徒受持三皈、五戒就要尽形寿不杀生,即永远爱护一切众生的生命
放生指南时间:2024-02-29
近期读了《乔布斯传》,纵观这个苹果创始人的成功轨迹,我看到了一个佛教徒的禅意人生。“极简生活”的背后透着佛教智慧,是佛学改变了他,成就了他。乔布斯小时候被生母送
学佛受用时间:2024-02-22
文:铃木大拙盛开的桂花,潺潺的小溪,春鸟的鸣叫,这些都是自然中美好的感受,这些都是我们内心中需要的东西。大千世界有着无穷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我们看来似乎很可怕,因
学佛导航号时间:202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