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禅茶一味”是诗意的教化

行业资讯 2024-08-26

茶叶最早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是在中国,并逐渐升华为一种文化载体,传播全球,享誉世界。茶饮从功用到文化,至唐而盛,经唐代陆羽《茶经》的总结与传播,天下益知饮茶矣(《新唐书陆羽传》)。以茶为饮,饮以载道,煮茶、品茶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与礼仪茶道,流行于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也借其清、正、和、雅之气,与佛结缘,传承于寺院,初以醒神,后以喻道,茶与佛教文化结合,即成为佛教教化的方便教具,让饮者在茶香诗意里获取佛法的滋养,僧家也收取一份法布施的随喜功德,不啻一场诗意的教化。

一、禅茶一味的渊源

禅,作为一种修持法门,或者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最早的渊源是印度教。禅是梵语Dhyana音译的简称,有安静思虑、思维修持等含义。据《奥义书》载,禅本是印度教瑜伽修习的高级阶段,后被佛教吸收为三无漏学与六度之一,并以此形成对中国佛教、日本佛教等影响深远的禅宗。

禅曾也被意翻为弃恶、功德丛林等,但最后流传的还是这个音译的禅。这是因为白唐初、中叶,禅宗自形成到兴盛,最后一家独大,禅几乎成了佛的同义语,其意义深玄,非一个具体的汉语词汇可以涵盖。禅宗为与其他佛教门派相区别,称自己为宗门,称其余为教门,认为自己是释迦牟尼说教之外的教外别传,是密意,是心法,讲究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所以,套用玄奘大师所立佛经翻译的五不翻原则的说法,禅之所以为禅,恰因秘密故、含多义故。

既然禅的含义不可以语言诠释,遮诠和表诠都不能彻底,佛教经典的文字也被否定,禅宗也不提倡一味参禅打坐。要实现以心传心,禅宗的祖师们自有自己的办法,或棒喝、或机锋、或指引、或参公案,甚至呵佛骂祖,并因此在掸宗内部又分化出各个不同的宗派。而禅与茶的关联,则大概源于一则吃茶去的著名公案,标志茶与禅之精神融通的开端。

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从谂禅师晚年驻赵州观音院。某日,禅师问一学僧:是否到过这里?回说:到过。禅师道:吃茶去。这个学僧离开,又来一僧,同问,回说:不曾到过。禅师还是说:吃茶去。监院疑惑,问:为什么到这里的吃茶,不曾到的也吃茶?禅师对监院还说:吃茶去!这反复的一句吃茶去,不能解释,也不可理解,却对有缘者直人人心,对无心人不知其妙,如惊雷繁花,成为禅界著名公案,在唐以后经久传扬。近代禅宗泰斗虚云大师的咏茶诗中就多次提到赵州茶,比如小坐竹亭尘顿息,何劳饮我赵州茶;檀那功德真无量,聊献新茶学赵州。

而禅茶一味之语的出处无从考证,也无须考证,但日本茶道以禅茶一味为旨趣,则与两度住持成都昭觉寺的宋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10631135)有不解之缘。圆悟克勤禅师淡薄超然的书法是日本茶道的祖师村田珠光开悟禅茶真意的肇因。传说,一休宗纯禅师在印证弟子村田珠光禅悟后,将奉为至宝的圆悟克勤亲书的《印可状》传给他。珠光将其挂于茶室,供奉仰怀,悉心参禅,研习茶味,终悟佛理就在茶汤,禅茶不二。由此,茶道与禅宗之间建立起一则电光火石的等式茶禅一味。

在日本茶道场所,一般都挂有一幅卷轴,卷轴上的句子是猿抱儿归青嶂后,鸟衔花落碧岩前。这是夹山寺之开山祖善会禅师表示其悟境的名偈。而由圆悟克勤掸师所著,被誉为禅门第一书的《碧岩录》,正是在夹山寺完成,其书也因此语得名。还有一说,禅茶一味是圆悟克勤禅师在夹山寺著述期间品茶参禅的悟境,后来题赠日本一休宗纯禅师,再传珠光,珠光以这一法语而开日本茶道之禅门宗趣。种种说法都表明圆悟克勤禅师与茶禅一味的殊缘,也可视为茶禅一味之掸茶文化的祖师。

二、禅茶一味的诗之意趣

据唐代元稹《茶功》载: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憎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追邀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寥寥数笔,茶味与禅境毕现,品诗如品茶,茶味、诗意、禅境于此便五分别。对于茶、诗与禅的论述,在古代和当代都不乏妙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论诗如论禅,以诗喻禅,一语道破。钟嵘《诗品序》对诗之本质描述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即指出诗是主体性与情的自然外现,所谓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所以,这在诗歌创作上,必然要求以自由抒情,真实;自然为审美原则。同时,钟嵘也提出以味论诗,将味与言联系起来,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好诗。这对味的审美追求,所谓无极之味,与三饮七碗之至味和慧能明心见性的禅味,难道不是所谓禅茶一味的味吗?在最高处,在审美心灵之止境处,诗意、茶香和禅境,其味同一,此味不可表。正是禅藉以诗,诗藉以茶,三者合一,在某机缘契合处,禅师、诗人与品君,有了共鸣,在审美心理活动中有了共同的不可言喻的感受。

用西方符号学的方式来看,禅是意义、是质、是真,茶与诗是表达的符号,透过诗的字外,越过茶的香味,或许就是禅的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即如禅境。尽管禅之高妙,不可表达,但以心传心也时有凭借,这凭借就让诗与茶的联袂得以实现了。这种直达心源的意趣,即是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是什么味?或即平常之味,正如马祖道一所讲:平常心是道。马祖一日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何为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平凡无圣。茶即道,苦茶即苦禅,大道无相,至为乎常。知禅茶一味之味,则得禅道,无影如花,非红非白,禅之深味,与茶味、诗味同味。在门外还是到家了,丢掉文字,舍弃茶味,既得真意,正所谓得意忘象。

茶以其提神之功效,诗人因之可清思助兴,禅者因之能不眠苦参,继而诗人灵性传茶之神韵,禅者参明以诗咏茶而载道,于是有了禅诗、禅茶、茶诗的说法,以唐为源为盛。茶、诗和禅的联袂,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观,内容涉及采茶、茶俗、烹茶、斗茶、茶宴等。茶诗佳作,极大丰富。如,唐代高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己,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这首诗以写茶饮风俗人手,用诗之言外之意,以茶之超凡香蕴,道禅之方便法门。三饮茶汤,即三次境界的提升。正合参禅三境界:第一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恰似茶之一饮之境,尽管人得门来,并不着根本,虽有洗涤昏昧之感,毕竟表面感受,满山落叶,漫天情思,不过眼识口感之外相。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亦如二饮之境,神清气爽,飞雨轻尘,已是飘然无我,空山自在,水流花开己任由自然。此境似乎已悟,却在途中。第三境万古长风,一朝风月。在三饮之境的描述时,诗人已言穷,直言得道。当万古一朝同时,时空已破,此中妙境,只有证者自知,语言顿成局限,这时饮者与参者或有不言之同感。

禅者好茶,品得禅茶一味的诗之意趣,于是产生很多茶诗。茶、诗和禅,在无言之处的同一性,正如赵朴初先生《咏茶诗}言: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三、禅茶一味的教化功用

禅茶一味,是把具象的茶和抽象的,或者说无相的禅,完美地统一起来,在日本茶道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以茶室的形式社会化,渐成一种文化生活方式。人是文化的动物,受茶道文化的熏习,禅文化则以愉快轻松的形式进入日本人的心灵。所以,铃木大拙在《禅与日本文化》中说:对日本人的道德、教养乃至精神生活抱有公正的、理解的国内外著述权威都一致认为:禅宗在构建日本人的性格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释迦告诉弟子:当亲近善知识,莫习恶行,信于恶业。所以然者?诸比丘,亲近善知识已,信便增益,闻、施、智慧普悉增益而善知识毕竟是稀缺资源,对大众教化当有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当有次第的提升,而禅茶一味成了理论和实践都俱佳的方式。禅茶一味是把高深莫测的禅,以清香人口的茶,表达给社会大众,而茶在形、色、香、味、气、韵等等,都可以赋予禅的意味。尽管说参禅是冷暖自知,偶有所得,然而以茶去落实,用茶去引领,这样把禅在茶味上着实,是禅者教化智慧的结品。吃茶去成了最简单的参悟法门,也是最艰难的开悟之道;从禅茶一味的语句,甚至是禅文化的公益广告,到真知道禅茶一味,非诗意的,非茶香的,这一过程中,禅顺着茶汤流人人们的心灵,实现教化的公用。

四、结语

禅茶一味含有言传与身教的无语禅机,用佛教的话说,即是法布施。现代日本的茶道沿袭传承,以茶味娱乐身心,以禅味触及灵魂,实则以茶载道,某种程度上,尽管有商业服务的内容,也暗含禅的教化,围绕禅的核心,在高度艺术化的茶道形式中,诗意盎然。

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即提倡诗教,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甚至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诗,发于性情本真,以其用以教育传道,摄心、安身,尽在微妙。而禅茶一味本身就是一句诗,禅茶一味所构建的茶道体系就形成了一个诗化的文化教化体系。

而今,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成为文化市场。在文化市场中,茶文化也占据一隅,而禅文化与茶文化的历史性的绑定,已经让茶文化不可脱离禅而独行,禅茶一味即成为茶叶市场最泛滥的广告词。但当商业行为的功利特性走在前台时,文化被市场工具化之后,其实文化就死了,文化死了,生意也是不可久长的。所以,禅茶一味不能是一句广告词,而是一个系统,一个载道的系统,一个禅文化系统,这个系统是艺术的,充满诗趣。借道家的话说,这个系统需要去其功利才能成其功利。

禅茶一味是艺术化的禅修,饱含诗意的空灵,其审美的愉悦,其灵魂的动触,也许是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社会完美理想的浓缩。以虚云大师的诗句为证:

带雪茶花供古佛,含香梅子荐新盘;

有时独上天台顶,坐看江南迭翠栏。

更新于: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