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四正勤
「正勤」的定义是:能够非常地努力实践,称为「勤奋」(padhana)。
能够适当地、非常努力地实践诸「法」,称为正勤(Sammapadhana)。没有任何勉强成分的努力,称为「正勤」,也可以称为「热切的精进」。这种努力会引起身心巨大的痛苦。而这种努力具有四项特征。这四项特征:
「宁可让我的皮肤、筋肉、骸骨干枯,宁可让我身内血肉涸竭,我都不会放弃精进地努力,直到自己证得以人类的能耐、努力与勇决精进所能证得的境界为止。」(译者按:见《增支部》二集刑罚品)
这些特征可以精简方式表达如下:
1.宁可让皮肤干尽。2.宁可让筋肉干尽。3.宁可让骸骨干尽。4.宁可让身内血肉涸竭。
这种努力会唤起一种决断力量:「如果以人的努力可以证得终极真理,那么,在尚未证得之前,我决不会放逸。」首楼那尊者(Sona,译者按:见《律藏》大品第五皮革犍度;Sammohavinodani Atthakatha P.159《分别论注疏》)以及护眼尊者(Cakkhupala,译者按:见《法句经》,第一偈的故事的主角)就是发挥这种精进努力的典范。
只有当一位修行人已经按佛陀一生所教诲的,穷其一生努力精进了,可是还是没有证得禅定、道、果,那么,才可以说未能证得的原因是这个时代的本质上,或者这个人是「二因人」的缘故(译者按:只有两种无贪、无瞋的根本条件),或者过去世缺乏足够的波罗蜜。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与佛陀所指示的精进程度,相距甚远,他们甚至不想尝试修行,以便有效地安住在「身至念」(译者按:观身体三十二种成分),来治疗盲目飘荡的心灵;他们说,他们之所以无法证得「道」与「果」是时代使然。有些相同状态的人则说,现阶段的男众与女众,缺乏足够的波罗蜜,可以让他们证得「道」与「果」。还有些相同状态的人表示,现阶段的男众与女众是「二因人」。这些人之所以会如此说,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处于未了行者阶段的人,是由于缺乏「正勤」,才无法证得「道」与「果」。
如果适切的「正勤」,再加上「专心致志」(Pahitatta),一千位修行人付诸实践,其中会有三百、四百或五百位修行人付诸实践,那就有三十、四十或五十位修行人可以证最高的成就。在此,「专心致志」是指「终其一生努力不懈,纵使牺牲生命,还是努力不懈。」
首楼那尊者的努力情形是,在雨安居的三个月当中长坐不卧、警醒不寐,只有采用禅坐与经行;护眼尊者努力的情形也是一样的。弗沙天尊者(Phussadeva,译者按:见《Silakkhandha-vagga Attakatha, P.159,《戒蕴品注疏》;Mula-pannasa Attakatha, Satipatthana Sutta Vannana, P.262》,经过同样的勤奋,努力二十五年之久才证得「道」与「果」。在摩诃湿婆尊者(Mahasiva,译者按:见《长部》〈帝释天所问经〉)的例子中,他则精进努力了三十年。
在现阶段的时代中,特别需要这种「正勤」的努力典范。勇于精进的行者,往往缺乏充份的经教基础,而有经教基础的行者,往往身陷比丘俗务的障碍中,例如他们居住在村落中,需要论法、开示与著述。这些修行人是难以在一段长时间中毫无间断地「正勤」。
有些人会说,当他们的波罗蜜成熟了,时机到了,他们就可以轻易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因此,当他们还没有办法确定这种怒力是否会获得解脱,是不会付诸努力的。他们很显然没有比较三十年努力所产生的痛苦,与未来可能会面对的痛苦,谁重谁轻。这种未来的痛苦是,如果万一在证得解脱之前,坠入地狱十万年的话。他们很显然没有想到,三十年的努力精进所引起的痛苦,远比不上仅停留在地狱三个小时的痛苦。
他们可能会说,如果经过三十年的努力还是没有证得解脱,情况还是一样呢?但是,如果这位行者机缘成熟了,就可以解脱,藉由精进努力,他可以证得解脱;如果还没有成熟,他可以在来生证悟解脱。纵使他们没有在今生佛法时期中证得解脱,由于心灵一再精进所产生的积聚业力(bhavana-acinna-kamma)是一种有力量的业。藉由这种业力,他可以避开三恶道,而且可以在善趣再生之后,遇见未来佛。对于那些不愿付出努力的人而言,纵使他们机缘成熟了,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就可以证得解脱,却因为不愿努力精进而失去解脱的机缘,他们没有获得什么,并且失去一切。因此,愿一切众生获得「慧眼」,并且警悟到危机。
「正勤」共有四种,分别是:
一、已生恶令灭。二、未生恶令不生。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长
已生恶业与未生恶业
在轮回中飘流的众生中,都具有两种恶业,称为:
已生的恶业。未生的恶业。
「已生的恶业」是指过去与现在的恶业,其中,包括了在以前轮回所作的恶行。在这些恶业中,有些人在三恶道中转世,荒废时日;有些人在三恶道期待转世机缘,投生三恶道是长劫受苦难的。
每位深陷「身见」的众生,无论是人类,或是天人,或者梵天,都储存了过去无尽的罪债,因为如此的恶业具有潜能会再沦入最底层的无间阿鼻地狱。同样地,他们还含藏了其它的业,可以转世到其它的三恶道。这些过去的业等到机缘成熟,可以转世投生,并且生生世世伴随,一直到这些业报被清除为止。这就是所谓的「已生」(uppanna)。
这些过去的「已生恶业」是根植在「身见」当中,只要「身见」存在,还没有产生业报,这些恶业就不会消失。可是,当直观到「无我」,行者就可以消除「身见」。从当刻起,一切「已生恶业」都失去了潜能,并且从储存过去恶业的库藏中消失。从此以后,行者就不会在未来的轮回甚至梦境中,再转世到三恶道。
「未生恶业」是指未来的恶业。从今生的下一个剎那开始,不论是今生与来世的机缘里,一个人将要作的一切新恶行,都称为「未生」(anuppanna)。一个人在今生所作的新恶业会绵延无数个世代。
所有这些「未生恶业」都根基于「身见」。
一旦「身见」消失了,一切将要造的新「未生恶业」会在剎那间消失,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在此处,「消失」是指将犯的恶业当下失去在未来延续的生命与轮回中现起的机缘。在来生的轮回中,这些众生,即使在梦中也不会犯下诸如杀生等恶业。
如果「身见」依旧存在,即使他是宇宙之王,操控了整个宇宙,他还是夹在前后的地狱之火当中,受到「已生恶业」与「未生恶业」的包围。因此,他纯粹是地狱热火里的生命而已;同样地,帝释天,忉利天的天王,色界、无色界梵天的梵王,都是地狱热火里的生命。他们是被地狱与三恶道钩住的生命,在轮回的大漩涡中,沉浮不定。
在无止尽的轮回中,众生必须开发出想要遇见佛法的欲望,不过,这是非常难以达到的。在「已生恶业」与「未生恶业」的地狱火焰前后包夹之下,他们必须坚决地将这些火焰扑灭。因此,那些遇见佛法的众生,为了未来的福祉,唯一的任务便是扑灭「未生」、「已生」的地狱火焰。
消除「已生恶业」、「未生恶业」的任务,就是澈底摆脱一个人的「身见」。如果「身见」根绝了,这两种恶业就会完全消除。
证入「预流道果」的圣人,例如毗舍佉(Visakha)与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已经在人类、天人、梵天转世无数次了,可是,从根除「身见」的剎那开始。他们就从轮回大漩涡的漂流中解脱出来。他们是证得第一阶段涅槃的众生,称为「有余涅槃」(译者按:五蕴依旧存在的涅槃)。虽然他们还会轮回,却不再是凡夫,他们是出世间的圣者。
在此处结束了有关「已生恶业」与「未生恶业」的讨论,而预流果圣人是从这两种恶业中解脱的。
已生善业与未生善业
现在我将「善业」分为「已生善业」与「未生善业」。首先是关于戒、定、慧三学,其次是关于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
当我们说,轮回非常可怕,因为「已生」与「未生」的恶行(duccaritas)是以身见为基础的。所谓的没有隐蔽处,没有天堂,无处可依,因为恶行与「身见」是相同一致的。
当「身见」根除了,新旧的恶行,也就灭绝了;当新旧的恶行灭绝了,就可以从三恶道的轮回中解脱,只剩下生为人类、天人或梵天较高的境界。既然众生为了保证可以从三恶道与新旧恶行中解脱出来,因而想找寻佛法。现在,遇见佛法了,就要根除「身见」大恶。
众生的「身见」,立基于三种层次:
一、犯罪(Vitikkama)。二、缠烦恼(Pariyutthana)。三、随眠(Anusaya)。
这三种层次是「身见」的领域,可以分别称为粗糙的身见、中等的身见,与微细的身见。
现在我将指出十种,恶行的身见种子,是如何成为身见?
犯罪的粗糙身见是藉由公开的言行构成恶业,缠烦恼的中等身见是发生在思想中的罪恶,随眠微细身见的罪恶是经由无尽轮回而含藏在众生中的自我里。不过,这种罪恶还没有在行为,言语或思想中显现出来。
我们可以用火柴盒的三种火焰加以说明。第一种火焰隐藏在整个火柴盒当中;第二种是火柴磨擦后点燃的火焰;第三种火焰是藉由与火柴的火焰接触,扩散到其它对象上,这种火焰是燃烧垃圾堆、衣物、房屋、寺院、村落的火焰。
扩散到其它对象的火焰,就像是粗糙的「犯罪身见」。火柴燃烧的火焰,就像是中等的「缠烦恼身见」,每当碰触到思想的对象时候,才会在心灵中显现出来。火柴盒含藏的火焰,就像是细微的「随眠身见」,藉由无止尽的生命轮回。潜藏在有情的生命中。
含藏在火柴盒中的火,只要火柴的顶端没有与火柴盒上硝石的表面摩擦,就不会迸发出火焰。纵使与火药等易燃物放在一起,也不会引起任何的伤害。同样地,「随眠身见」,只要不与恶的思想对象或其它恶之因接触的话,就会长埋在人身当中,不会显示出来。不过,当恶的思想或其它恶因,进入六根当中,「随眠身见」就会被扰乱,因而显现在意根当中,或者经过意志的作用,发生在「缠烦恼」的层次。在这个时候,如果能以善巧的教诲来克服这些征兆,它们就会从「缠烦恼」的层次消失,退回「随眠」的层次,宛如潜在的本性一样,停留在那里。如果无法加以克服,它们会持续以意志的作用显现出来。如果它们(在「缠头恼」的层次)进一步被扰乱,就会以恶言或恶行的形式显现出来。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一位修行人可以在「犯罪」与「缠烦恼」的层次上自我控制;并且,如果他的行为、言语与思想,因此而洁净、不受污染,这个人可以称为善良、虔诚或者有道德的人。但是,这种人没有觉察到「随眠」的层次。如果「随眠」层次还没有根除,纵使在「犯罪」与「缠烦恼」的层次上加以完整的控制,这种控制只能是一种暂时性的。如果这个人强而有力地遵行良好的规范,这种控制可以延续一生。但是,来生无法确定依旧如此,因为「犯罪」、「缠烦恼」这两个层次可能再次浮现。
贪、瞋、痴也各有三种层次。为了彻底摧毁身见的这三种层次,人们必须在戒、定、慧三学上勤奋精进。他们必须修习「七清净」。
正如一般人所理解的,戒律是指「活命戒」(Ajivatthamaka-sila)。「布萨戒」(八关斋戒)与十戒则是常戒的精致化。能够观照这些戒律是一件好事,如果不能观照,也不会有太大的麻烦。对身穿黄袈裟的行者,「活命戒」与「十戒」构成了所谓的戒律。「八关斋戒」则包括在十戒当中。对于比丘而言,「四遍净戒」(即比丘戒。译者按:指波罗提木叉、活命遍净戒、根律仪戒、资具依止戒)构成了所谓的戒律。
由于全心全意安住在身体(如吸入呼出)与骸骨上所生起的遍作定、近行定、安止定(也称为八定),构成了禅定。
四种世间的「清净」(译者按:即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清净、行道智见清净)从见清净开始与出世间的智见清净结合,构成了智慧。
在身见的三种层次当中,戒律可以摧毁「犯罪」的层次,这就意谓着如果一位行者拥有戒清净,言行举止上的身见就不会生起。禅定可以摧毁「缠烦恼」层次上的身见,这就意谓着如果「修习作意」(译者按:即制心一处)已经安住了,思想上的「身见」就不会现起。智慧可以根除「随眠」层次上的「身见」,这就意谓着如果直观证得,整个身体指是「名」、「色」的聚合,只是无常、苦、无我的聚合,依照人、有情、常、乐、我方式显现出来的潜在身见,就会消逝殆尽。只要这种随眠身见依旧存在,由戒律所摧毁的「犯罪」层次,以及由禅定所摧毁的「缠烦恼」层次,都只是暂时现象而已。
区分「已生」与「未生」有两种方法:
一、 以今生为起点的区分。
二、 以过去轮回为起点的区分。
现在我将陈述以今生为起点的区分方法。在今生从未修习戒律的人,不具有「已生戒律」;在今生或某段时间修习戒律,这种戒律是「已生」的。同样地,禅定与智慧的例子中,过去已经证得的,称为「已生」,过去从未证得的,称为「未生」。
在以过去轮回为起点的区分方法中,共有两种戒律,也就是「世间戒律」与「出世间戒律」。「世间戒律」是「已生」的,因为任何一位众生在过去轮回的某段时间,不会没有修习过「世间戒律」。但是对于凡夫而言,「出世间戒律」是「未生」的戒律。
禅定也有两种,称为「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既然「世间禅定」在过去轮回中已经证得了,就称「已生」。对于凡夫而言,「出世间定」是「未生」的。
智慧也有两种,称为「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是「世间智慧」。这些「世间智慧」,对于那些在过去生中遇见佛法的人而言,是「已生」的,不过,对于从未遇见佛法的人而言,是「未生」的。
「智见清净」是「出世间智慧」。对于凡夫而言,「出世间智慧」是「未生」的,因为在过去轮回中从未曾证得「出世间智慧」。
现在我将陈述「精进」的四种要义。
只有遇见佛法,一位行者才会生起澈底自我检查旧的「已生恶业」的机缘。只有遇见佛法,一位行者才会生起制止一系列存在所呈现的「新恶业」的机缘。轮回无限,如果一位行者没有遇见佛法,就没有机缘检查这两种恶业。因为自我检查这两种恶业的工作;与根除「随眠」层次的「身见」是一致的。而且,根除随眠层次的身见,是一种「无我的禅修」。只有当一位行者遇见佛法,才会生起这种「无我的禅修」(Anatta-bhavana)。
授记为独觉佛的人,与佛法相遇的时刻,首先需要的是取得「无我的禅修」的种子。一旦佛法在世界上消失了,即使是「无我」的声音也都听不见。所谓「无我」的声音,是指色、名、蕴、处、界与缘起的声音;整部阿毗达磨论藏充满了「无我」的声音,整部论藏注疏也是一样的。
「无我的禅修」,首先需要具足戒清净,然后安住在「身至念」上,之后,净化并且控制自己狂妄不安的心灵,在禅定与直观上努力精进。只有透过这种努力,才能根除了「随眠」层次的「身见」,所有「已生身见」、「未生身见」与恶行才会消除殆尽。
让未出现的善业出现,以及让已出现的善业增长的精进努力,是指安住「身至念」之后,圆满具足「无我的禅修」的努力。
已生戒律与未生戒律
「未生戒律」,是指在过去无数轮回中从未在凡夫众生出现的戒律,包括了「正语」、「正业」、「正命」,这三种戒律纳入所谓的「预流道」当中,并且以涅槃作为他们的目标。这种戒律摧毁了在行为、言语上流露出来的恶行,以及错误的维生方式。从摧毁的剎那开始,在行为、言语、维生流露出来的恶行就不会再出现了;即使以后的生生世世当中都不会再出现了。
当一位行者成功地修持「无我的禅修」,才会证得这种出世间的戒律。身处佛法时代,众生就必须努力去成就这种「未生戒律」。这就意谓着,从建立「戒律清净」的剎那开始(译者按:与「身至念」一起修持),一直到圆满具足「无我的禅修」,众生必须努力修习(毫无松懈)三十七道品。
在过去无数轮回中经常出现的「已生戒律」,是指「世间戒律」或「欲界戒律」。当我们说,一位行者必须努力达到戒律的稳定状态,我们必须知道「世间戒律」有两种层次,也就是指「定法」(niyama)与「不定法」(aniyama)。圣人的境界,就是「定法」的层次,凡夫的境界,就是「不定法」的层次。
在「预流道」的圣人中,「欲界世间戒律」达到了「定法」的层次。「预流道」的圣人,纵使在梦中也不会违犯「活命戒」,经过轮回,终于证得完全的涅槃。
不过,在一般凡夫,「欲界世间戒律」还是处于「不定法」的层次。这些凡夫在过去无数的机缘中,已经是具有德行、伦理的修行人,他们曾在无数的三恶道中受难;而在其它的无数机缘中,他们曾经是有德行的仙人与比丘。然而,在过去生中,他们未曾从坠入三恶道的危机中解脱出来。甚至现在,身处三恶道的众生,还是难以计算的;濒临三恶边缘的人类、天人、梵天,也是难以计算的。
因此,具足「欲界世间戒律」的众生,还是「不定法」,也就是说还是处于暂时拥有的时刻,正当佛法的时代,他们应该转化为「定法」。他们应该安住「身至念」,一旦成就了,就应该修习三十七道品,一直到圆满成就「无我的禅修」为止。
有关善业的两种戒律,就说到此。
已生禅定与未生禅定
禅定也有两种层次,就是「定法」的禅定与「不定法」的禅定;同样地,智慧有两个层次,也就是「定法」的智慧与「不定法」的智慧。
当一位修行人达到「阿那含」的境界,「安止定」才是「定法」的禅定,而这种「安止定」是八种定或九种定(译者按:八定加上灭尽定)。而只有证得阿罗汉境界,如如不动的智慧才变成「定法」的智慧。
现在我将陈述「预流道」圣人所契入的禅定与智慧。
正如《有明大经》(译者按:《中部》第四十三经)所说:「预流果道上的正精进、正念、正定,是以涅槃为目标,因而称为出世间的禅定。」
这三种禅定(译者按:指遍作定、近行定、安止定)是依「舍断」(samuccheda-pahana)的力量,坚决地根绝了贪婪、瞋恚的内在邪恶,而这种邪恶是以邪精进、邪念、邪定为根源的。从舍断的剎那开始,纵使再经过轮回,这种贪婪、瞋恚的内在邪恶不会再生起了。当显现「无我的禅修」时,这种禅定只能在佛教中才能成就的。因此,现在他们遇见佛法了,众生应该在与佛法缘尽之前,努力去证得「未生禅定」,切勿懈怠。这就是说,从「身至念」开始,他们应该修习三十七道品,一直到成功地具足证得「无我的禅修」。
过去无数轮回的「已生禅定」,包括了「欲界禅定」、「色界禅定」以及「无色界禅定」。当我们说,努力精进以形成「定法」的「已生禅定」,就必须知道「世间禅定」有两种层次,也就是「定法」与「不定法」。圣人所拥有的世间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建立在「定法」的层次。以后的来生,乃至最后证入涅槃,这些圣人即使在梦中,贪婪、瞋恚等邪恶行为都不会生起。
凡夫所拥有的世间禅定,是在「不定法」的层次。在无数的过去轮回中,这些人曾经是入定的凡夫、入定的仙人、入定的比丘,在多生累劫中,拥有飞天入地等等的禅定与神通力。每个世界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劫」(kappas),每一劫都是漫长的。在这些劫当中,这些凡夫曾在梵天中是梵王。每一个这种世界系统当中,也都会出现三恶道。相同类型的梵天充满了这些三恶道,没有别的众生。这些众生曾经是梵天王、饿鬼、地狱的众生、畜生以及阿修罗。从无尽漫长的轮回来看,每个世界系统的生命周期;就像一转眼之间而已。
因此,趁我们还身处佛法的机缘当中,努力将「不定法」的世间正精进、正念以及正法(在过去无尽机缘中所获得的),改变为「定法」的世间正精进、正念、正定。一旦安住「身至念」之后,我们必须修习「三十七道品」一直到圆满成就了「无我的禅修」。
有关善业的两种禅定,就说到此。
已生智慧与未生智慧
正如《有明大经》所说:「预流果道上的正见与正思惟,是以涅槃为目标,因而称为智慧。」
这种智慧摧毁了随眠层次的身见,并且以舍断的决定力量清除一切邪见、邪思惟的遗迹,坚决地断除恶行、邪命。邪业的旧库藏也会完全消除,进而从三恶道的轮回中解脱出来。从此刻起,邪见恶行的罪恶,在未来生中不再生起。
只有在佛法中,当「无我的禅修」生起了,智慧才会生起。因此,已经遇见佛法的众生应该在佛法还存在的时候,努力证得这种「未生智慧」。这就是指,从「身至念」开始修习三十七道品,一直到圆满具足「无我的禅修」。
圣人的世间正见、正思惟是建立在「定法」的层次上。从他们安立的剎那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化转世,一直到证入涅槃为止,这些圣人都拥有「业自性」的正见智、经教智、实践智以及四圣谛。
不过,凡夫所拥有的世间智慧是建立在「不定法」的层次。凡夫在无尽的轮回中飘荡,他们有时候在「法」中修习,有时候从修习中获得声誉,有时转世成为大长老、大物理学家,其它时刻,他们也会生为蜗牛、蛔虫、水蛭、虱子、昆虫、蛆、扁虱等生物,只求生存而已。
因此,当众生有缘遇见佛法,必须努力精进,以便将「不定法」的智慧(译者按:短暂或剎那间拥有)转变为「定法」的智慧。这就是指,从「身至念」开始修习三十七道品,一直到圆满具足「无我的禅修」。
有关善业的两种智慧,就说到这里。
长久以来,经过无尽的轮回,「身见」已经在我们的人格中塑造出来了,未被摧毁,而贪、瞋、痴等烦恼依旧激烈、杂多、有力。它们可说是住在我们心中的原住民。在这种情形下,作为这些烦恼敌人的戒律、禅定与智慧,反而像是偶而造访的客人。他们的造访就像外来敌人侵入阿月葛(=腊)鬼(Alavaka)食人国(译者按:见《相应部》〈夜叉相应〉的〈阿月葛鬼经注〉)这些食人鬼,个个孔武有力。以前,外来的侵入者往往沦为这些鬼的食物,住所也被摧毁。曾经有一次,五百位入定的仙人,从须弥山来到阿月葛鬼住处,这些食人鬼逐一抓住仙人的脚,丢进恒河当中,五百位仙人就这样被消灭了。
因此,凡夫、仙人与比丘们,有幸在今生遇见佛法,并且期望来生脱离罪恶,又希望在他们身上安稳建立诸如「戒律清净」的法,他们应该以适当的正勤修习四念住,来摧毁「随眠」层次的身见。
如果他们希望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这种愚痴是指陷入缺少智慧的黑暗当中,以及拔除了对佛法僧神圣特质的忆念和弘扬佛法的尊贵情操,在来生中,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如果他们希望从巨大的「邪法」中解脱出来,而这些「邪法」曾在过去无尽的轮回中,引导他们去亲近、礼敬一切假的佛法。因为,对于凡夫而言,他们不认识真实的佛、真实的法、真实的僧。如果他们希望从今生今世开始,证得「信」、证得「慧」,并且,藉此可以生起礼敬之情来对待真实的佛、真实的法、真实的僧;如果他们希望这一切成为「定法」。就必须以适当的正勤修习四念住,来摧毁「随眠」层次的身见。因此,适当的修习正勤,是指诸如「宁可让皮肤、骸骨干枯等」的坚决来完成的。
有关「正勤」的陈述,在此结束。
1 四念处是观慧,戒定慧三学,它是属于慧。学佛没有智慧,你就入不了门,至少有四念处的智慧你才能入佛门,入佛门你才能够精进。我们今天学佛,学了几十年,功夫不得力,什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05
第九章 如何修持三十七道品遇见佛法的众生,首先要安立「戒清净」,修习三十七道品,以证得「预流圣人」的境界。现在,我将简要地描述吾人如何修持三十七道品。修持「七清净道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4
1.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人生在世总要记住,不跟人对立,不跟人结怨,无论他是毁谤我,是羞辱我,是障碍我、陷害我,统统忍受。佛说了,「一切法得成于忍」,我们今天讲了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29
第三章 中印忏悔法的异同第一节 忏悔的次序从前章的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传统(印度)佛教所建立的忏悔法有三种: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而这三种忏法中,又以无生忏为究竟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3
第三章 人类自私的根源为何转染成净、平等性智一、我执的根源在日常生活当中,环绕在吾人周遭一切,皆离不开一个我字,我的家、我的衣服、我的书、我的钱、我的公司、我的,由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1
第三章_《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第五节 空之解说(p.167~p.174)一、《般若经》之空义(p.167~p.170)「空」在《般若经》中,说得非常广,到底怎样的说明呢?【(一)十八空1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9
五、转轮圣王出世之时,有七宝现于世间||金轮宝、象宝、马宝、神珠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如是如来出兴于世,有七觉分现于世间||所谓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9
六、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勤。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定根者,当知是四禅。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9
第三章 有无中道所谓有无,指有见、无见。有见,指确认所说的存在有其真实性。无见,相对于有见,又称无有见、非有见,指确认所说的存在没有真实性。如《大乘入楞伽经》中佛说: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1
开示三十七古人说:得之不得天魔得,玄之又玄外道玄。禅宗以无所得为入道方便,你说这道怎么修呢?法怎么问呢?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大家用功就在这一无所得上用。说这到处都是禅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7
第三节十宗华严教义,多姿多彩,众生尊崇,各不相同。贤首大师将众生尊崇的宗派,分为十宗:一、我法俱有宗:是人天乘。为犊子部所立之宗。佛说五戒十善等法,软化人天,是随顺俗情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19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八正道》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受,无常,有为,心所缘生。何等为三?谓乐受,苦受,不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时间:2024-04-13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2-3 念力何等为念力?谓四念处。 (北传杂阿含 力相应678(六六六))念力(梵 smrti-bala),于五根不断地数数修习及四念处之具修后,于修四念处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时间:2024-04-13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 四念处四 念 处 菩 提 分------------一乘道------------「诸比丘!有此一乘道,能使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时间:2024-04-04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1 正见诸比丘!云何为正见耶?诸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见。(南传相应部五 道相应126-12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时间:2024-04-04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8 正定诸比丘!云何为正定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与乐,具足初静虑而住。寻伺寂静故内净、为心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时间:2024-04-04
心、慧解脱篇 七、结语如果说世间有屹立不摇、八风无法撼动之巨树,那就是五根、五力所成就之圣巨树。如果说世间有坚固盘稳、永不倾倒之古城堡,那就是由四圣谛、八正道所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时间:2024-04-03
第三章 看懂别人将心比心,就是佛心;拥有佛心,就有佛眼。生活中有着太多的心灵相隔:在单位上班,彼此可以因为一个职称,闹得形同陌路;出门在外,两个陌生人可以由于一言不合,马
佛教故事:禅·看开时间:2023-11-18
第三章 寻法在对佛陀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两个朋友放弃行脚生活,返回家乡马嘎塔国(Magadha),他们此时年约四十岁。⑴找到不死之道虽然面临许多失望,他们仍未放弃希望。相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3-10-09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1)一个礼拜后,凯瑟琳步伐轻快地踏进我的办公室。该先说明,她看起来比过去更靓丽,更有光彩了。她很高兴地告诉我,长久以来害怕溺水的恐惧没有
佛教故事:探秘生死轮回的启蒙书·前世今生时间:2023-09-06
第三章 轮回说l、各宗教的轮回说在东方各民族中,印度民族对轮回说的信受,是最坚定而不受任何思想及学说所动摇的,因在印度民族中,有人见到他人过去各生的不同动态,好像看电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时间:2023-08-30
住处部 第三章如婆沙论说。饿鬼有二住。一正。二边。第一正住者。证之不定。被论说云。此阎浮提五百由旬之下有饿鬼界。被阎罗王领。是其正处。又善生优婆塞经亦同此说。五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时间:2023-08-30
富贵(第二福)第三章一、富贵的由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真义只有长寿而没有富贵,日子也是很难挨过的。为什么有人只有寿命长而缺乏富贵;有的人却长寿。因为寿命和富贵不是勉
佛教故事:五福的意义时间:2023-08-30
第三章 家庭的团结精神一、如何加强家庭的凝聚力近几十年来,我们把生长在破碎家庭里的孩子与独居的老人唤为问题儿童的孩子,有的是来自破裂的家庭,因他们的父母时常争吵
佛教故事:温暖之家时间:2023-08-12
第三章 马哈咖吒亚那的皈依佛法生为司祭之子在他的最后一世,苟答马佛(Gotama)出世时,马哈咖吒亚那诞生在:中国西南方向阿槃提国的首都优禅尼城(Ujjeni),是司祭(purohit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3-07-30
第三章 「生在圣者家族」实语誓言助女人顺产有一次,盎古利马喇在托钵时,看见一个女人难产。他的悲心油然而生,心想:「众生真苦!他们真苦!」他回到寺院向世尊报告此事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3-07-30
第三章 给孤独的家庭慈善的妻子给孤独的婚姻很幸福。他的妻子富那罗伽那,人如其名,意思就是「福相」,作为这家慈善的精神象征,她照顾仆人与日中前来的僧团(sangha)。她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3-07-30
第三章 断除欲乐的大智慧者:柯玛就如佛陀在比库僧团中,任命沙利子(Sariputta)与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两位上首弟子般,他也任命两位女性为比库尼(bhikkhuni)僧团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3-07-30
第三章 与吉达长者有关的事件马哈咖施展神通在别处,提到和个人比较有关的事件。有一次,一些比库在他家应供后,吉达(Citta)陪他们走回寺院。那天天气很热,他们汗如雨下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3-07-29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三章 中国佛教道德第三章 中国佛教道德佛教是一种道德伦理色彩十分浓厚的宗教,它重视人的道德价值,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并把它的宗教实践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7
第三章:母子出家回头说鸠摩罗什因心生怜悯,把一条项链送给小乞丐,岂料好心办成了坏事,他不仅害了小乞丐,还害了桑什。事件发生后,仍然没完没了。这日,王后多娜来到国
佛教故事:鸠摩罗什传奇时间:2023-07-23
三十七、大鲸鱼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大阿罗汉目犍连尊者经常以神通力往来于地狱、饿鬼、畜生、人间、天界,观察彼等众生的苦乐,诸如地狱的严寒、酷热和彼此残杀的痛苦;
佛教故事:百业经故事集时间:2023-07-17
道品第二十品解脱之道(注3)所有道中八正道(注1)最殊胜,所有法中四圣谛(注2)最殊胜;所有境界中不执着(涅槃)最殊胜,两足众生中佛陀最殊胜。 (偈273)这是唯一的正道,除此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故事集时间:2023-07-16
夸己赞长乃己之短,夸词之出众或反之,不予喜之,弗为助之。凡是夸赞自己如何对如何好、如何了不起的人,实际上这类人已经有很大的错处了,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落入错境并且知
佛陀住世时间:2022-05-14
四正勤以精进为体四念处其实是很难讲的。四念处虽然只有身、受、心、法四个字,只有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句话,但是这四句话有一大本书,这四句话是佛
净慧法师时间:2020-11-14
序所有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在爱惜自己生命的同时,我们也要爱护一切生命,爱心是世界宗教。佛陀非常清楚的教导我们,要以慈悲心、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代表一切宇宙
汉传法师时间:2014-09-19
序青少年时期有人生的‘暴雨狂风期’之称,因为学生在这年纪面临了身、心两方面的变化,对很多事都产生了疑惑与矛盾。虽然外表已像大人般成熟,内心却充满不安,很容易受到
汉传法师时间:2014-09-20
孩子到学校求学,除了学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获得情意的薰陶,让孩子从小养成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以及生活上应有的态度和信念。学校的教科书仅提供专业的学科知识,关于
汉传法师时间:2014-09-20
壹、从日常生活培养护生的习惯一、为官篇1.凡是遇到国家庆典或特殊节庆时,应规定全国为期三天至七天禁止屠杀。2.国家应奖励渔民转业,并辅助其从事收入比捕鱼要好的行业
汉传法师时间:2014-09-20
Part1生命之光透过对思想了解的修养,人可以驾驭自己的心灵,而不被感官玩弄于股掌之间。净化自己的过程。生命之光◎释尊说:所有的事物都受苦于无止尽的变化及冲突。◎行
汉传法师时间:2014-09-20
真爱一生爱一切众生打开自己的心,张开自己的手去拥抱众生、拥抱世界修行佛法,就是要培养我们对一切众生的关怀,简单说,就是练习爱众生的能力。很多人在修行佛法以后,了
汉传法师时间:2014-09-20
1.诸佛出广长舌而赞叹,列祖发真实语以显扬。2.智光雪亮,梵行冰清;具正知见,发大慈悲。3.报人之德,不报人之怨;分人之过,不分人之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人之恶
汉传法师时间:2014-09-20
众生在三界六道的因果法则当中轮回,是业力所感,是不需要“愿”就可以去了的。比如修五常、五戒能得人身;破五戒,则得不到人身;修十善业道能生天;造十恶下三恶道;造上
汉传法师时间:2015-08-24
第三章说的是“割爱去贪”,因为众生舍不得的就是爱,难舍就是贪。因为我们所有的众生,我们烦恼的根源,一个就是爱,一个就是欲。爱,佛说:“从痴有爱,是我病生”,因为
汉传法师时间:2017-01-09
佛经翻译委员会八项基本守则---万佛圣城在家菩萨戒手册佛经翻译委员会八项基本守则The Eight Guidelines of the Buddhist Text Translation Society1.从事翻译工作者不得抱
菩提书院时间:2017-06-04
目录Table of Contents宣化上人法语——戒律An Instructional Talk on the Precepts by Venerable Master Hua开经偈Verse for Opening a Sutra第一部在家菩萨戒本Ⅰ.The Bo
菩提书院时间:2017-06-04
【轻1】不供养父母师长戒(1stMinor)The Precept against Failure to Make Offerings to Our Parents,Teachers, and Elders【轻2】耽乐饮酒戒(2ndMinor)The Precept against
菩提书院时间:2017-06-04
第三部六重二十八轻戒依性质分类表解Ⅲ.Table of Classification of Lay Bodhisattva Precepts According to Their Nature第四部依性质归类解释Ⅳ.Explanation of the Prec
菩提书院时间:2017-06-04
宣化上人法语——戒律An Instructional Talk on the Precepts by Venerable Master Hua你若懂戒律,对一切佛法都能深入;你若不懂戒律,就像虚空中的云一样,浮浮荡荡,一
汉传法师时间:2017-06-05
开经偈Verse for Opening a Sutra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The unsurpassed, deep profound, subtle, wonderful Dharma,In hundr
菩提书院时间:2017-06-05